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1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

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还应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

从“教”的方面来讲,如何找到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切入点,打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相融合的局面,是“教”方的关键。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方要改变原有的育人观念,加强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教”方还应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立足本地,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身边的文化,孩子们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其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在孩子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另外,“教”方还应积极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哪些内容应该进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教”方在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教”方应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问题,学校可自编教材,将传统文化教育固化为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此,“教”方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不同的选修课,同时给予选修课程相应的学分,即将传统文化的课程进行量化处理。再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还应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联动,逐步加深理解课程的内涵,即“教”方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教”方还应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2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3

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交流,交流过程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映像而文化又是语言的内涵和支点。目前的口语教学教师虽然强调跨文化交际,有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给学生输入的是更多的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禁忌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很多教师非常关注的话题。影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模式相对固话,学生没有兴趣,综合以上笔者提出利用传统文化的植入来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二、在高职英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就有盲目崇外的思想盛行,崇尚西方的文明,接受所谓的西方社会更自由更民主的思想,这些足以证明文化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课堂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将来就业走出国门,对于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次,我们的口语课堂需要丰富的内容支撑,在满足于增强职业能力的同时,学习内容略显单调,将一些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同补充到课堂中,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的兴趣点使得教学更加充实,有厚度。第三,加入贴近中国文化的主题素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将时代感、趣味性和可思性融合在一起,在熟悉的文化氛围里,学生能兴致盎然的习得有用的表达并加以有效运用,降低了学习这心理和情感的焦虑,使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充实感和成就感,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投入的精神。最后,这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实用性的原则。2014年时任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黛琳教授指出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特色:既有大学公共英语的基础性,又重视职场环境下语言的应用能力;既要锻造学生英语基本功,又要兼顾职业特征与实用性。作为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师的双重文化素质的自我提高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教师构建一个双重文化身份。首先教师具有本土文化身份,同时也具有异域文化身份,需要这两者有机结合处理好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高职英语口语教师是英语的学习者和英语文化传承者,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很难抛开自身英语文化的身份;第二,英语口语教师承担着培养强技善能人才的专业使命,肩负着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承。英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果教师如果用英语流畅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困难,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更加举步维艰了,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参与传统文化培训学习,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应用中,吸收更多规范化的中国英语,丰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内容,并引入到英语口语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自身就业的竞争力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2.选择适合口语教学贴近学情的教学内容

旅游专业同学的口语交际范畴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在诸多环节中利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嵌入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吃”这个环节加入中国传统饮食,将我国传统的菜系引入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做介绍,实现文化的沟通。在“游”这个环节,加入中国历史风景名胜,模拟导游环节,实现全英导游,实现其合作与创新的能力。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饮食到服饰、建筑等都融入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思想与文化,选择贴近学情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多元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微课、慕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兴盛,蓝墨云班课,学呗课堂等教学平台为日常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新鲜元素。比如在英文导游模拟这个环节中,可以利用“云冈云游科技”这个公众号,既有全景漫游,又有景点讲解,各位同学可以根据景点漫游选择一个点来切入,既欣赏了我国瑰丽的文化宝库又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微课资源导入蓝墨云班课,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发广大同学用英语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并投入到工作应用之中。

4.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提升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学校社团的各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举办了“英语配音大赛”,英语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让我们的学生可以欣赏古人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就业后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

四、结语

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的需要。学生将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需要树立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意识,要具有能吃苦,能奋斗,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自觉把自己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作为高职英语口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讲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千百万真正爱国、修身、服务、奉献的具有时代精神的青年。

【参考文献】

[1]栾丽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3月第21卷第1期.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4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现在是日益得到重视,它是语文教育的根和魂。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提高国民的意识。文章以在小学语文实践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实践课程;开发;利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民族,利用悠久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把古代的文明发扬至今。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民族文明的丰富多姿是其重要的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学生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全部总和。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它包括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人们: 一个民族如果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将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根,也就失去了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民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然而,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没有把传统文化系统纳入进语文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

小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和修养的储备阶段,学习各种语文知识都是学生逐步了解,增强感性认识的过程,能够为学生以后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熏陶,让学生受到清新优美意境的美化作用。例如,古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优美。通过这些古诗中的强大人格力量,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富有内涵的文化内容,能够为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人文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他凭借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是我国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使其能够能够经过世代的发展而绵延不息然,现如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小学生对外来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其独立思考能力尚为欠缺,使得外来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孩子的盲目追捧,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本动漫、用的是韩国玩具、穿的是国外品牌,越来越背离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没有对传统节日实行假期制时,他们甚至不知道端午、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但却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了熟于心,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评价制度的原因,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并不太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讲解。家长、老师和孩子都只顾重视对分数,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对于语文、对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小知识以及三字经、弟子规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孩子们丢失了他们该有的自主、创造、领悟、想象能力,表面上孩子能力越来越高,实则高分低能。孩子们在这其中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认为这是一门枯燥、难解甚至无聊的文字游戏,对古诗词的背诵也只是机械化的记忆,并没有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意境,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学中该有的的重中之重、也是为孩子们今后的语文学习该培养的一种鉴赏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在当前社会重拾传统文化热的大背景下,伴随语文课改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担负的重要职责,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文化走入教学课堂,使学生们不断了解、学习、乃至使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三、传统文化在实践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模拟真实情境,活学活用传统文化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诗中的儿童在垂钓,然后一边做着诗中的动作,一边念着古诗。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中的意境。同时让学生思考,从孩童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那些精神。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于古诗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可以认识到聚精会神和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学生们能更好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要不断增强其体验感、增加其经验,小学生们对与传统文化学习的难点就在于其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加之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的丰裕,其对于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之处不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就要鼓励、引导、组织孩子们多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5

2009年,北京市教委拨款80万元,用于京剧教材的研发,这也是全国第一套中小学京剧教材。该教材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的内容有所不同。

2010年,据《法制晚报》报道,“‘京剧进课堂’试点校将在2011年使用北京版京剧地方教材。同时,北京市教委将适当增加试点校数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继续推进‘京剧进课堂’项目。”

2011年,为进一步弘扬“国粹”,北京市适当增加试点校数量,提高试点校京剧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加对教师的培训课时。

2012年,“北京丰台区成立‘京剧进校园、进课堂’实验基地,京剧知名演员走进教育集群内各个学校,向学生免费教授戏曲艺术,传承和弘扬京剧这一国粹”。

如今,“京剧进课堂”已经实行了五个春秋,现有昆曲、婺剧等多种戏曲艺术形式也相应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课堂,如火如荼的教学进展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有更多的思考。

京剧进课堂: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

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愈来愈清晰的认识。艺术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命题之一。如今,高校培养艺术生已不仅仅是歌、舞、表演等专业的单一型艺术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如何培养和发展复合型人才是当今艺术教育的方向;如何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由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渡,丰富和补充瞬息万变的教育与发展形式,这给艺术教育的改革等提供了更多可能。

1.京剧进课堂:重在文化传承

《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一经颁布,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注,包括教育界专家、学者和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当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剧进课堂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不是开了一个京剧课,而是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是在要求中小学音乐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要学唱一段京剧,原来的音乐课表里虽有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内容,但主要是从欣赏的角度去要求学生与教师,京剧进课堂是把教学的问题提到了要‘学唱京剧’的问题,这说明中小学在整个的音乐课里有了京剧的内容,这是一种新的举措,但作为试点教学,还需要践行一段时间去检验其有效性。”有专家认为,京剧进课堂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因为京剧为“国粹”,它是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戏剧艺术从方向上看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这也是一件非常认真和严肃的事情。在制定方式上,教育部把该课程放到中小学音乐课堂里是有充分想法的,提出该课程是在“实验阶段”,而实验也可以分两个部分去理解:一是在全国中小学实行逐步推广,而怎么推广、推广中有哪些问题,最终就是通过实验来看其好坏与是否可行;二是对京剧进课堂曲目的选择是经过京剧界有关专家评选、推荐出来的,再组织教育界的专家进一步研究,最终选出适合中小学生唱的15首曲目,这也要通过实验去检验,看哪些曲目更适合推广到课堂中。

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家长,有家长反映:“京剧进课堂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将其纳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既丰富了孩子的课堂生活,也直接促使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是一堂有意义的学习课程。”但也有家长疑虑:“让孩子以这种形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咿呀学唱并不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包括他们的理解方式等。既然是试点教学,还是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对这些传统曲目令孩产生兴趣,那就是‘教’与‘学’的问题了。”而呼声最多的还是关于京剧进课堂主要为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传承传统不应独尊京剧,因地制宜选择所在地的剧种,如昆剧、越剧、豫剧、粤剧、黄梅戏、川剧等更有意义。

2.京剧进课堂: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层面上我们应想到如何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它毕竟不是单纯地培养戏剧专业人才。京剧进课堂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试行教学就是以国粹京剧为出发点,通过传统京剧的教授,在实践中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近距离、直接地感受到戏曲文化的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自然对这一新的课堂内容与形式产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强烈的爱好,再因地制宜地开展其他剧种进校园,既弘扬传统文化,也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进而带动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

试点教学开始,“京剧进课堂”可以说是艺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形势,是丰富艺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也契合了素质教育就是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的基本内涵。

据报道,2012年12月底,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举办了“戏曲进课堂”学校师资教学培训会,为来自包括平谷、顺义等远郊区县在内的北京市各区县近90位基层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4天的培训;同一时期,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教育集群创建“京剧进校园、进课堂”实验基地,也邀请了几位知名的京剧演员走进基地内各个学校,向学生免费教授戏曲艺术,传承和弘扬京剧……这一讯息表明,“京剧进课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政府做后台,从娃娃抓起,一定会为推进京剧普及与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戏剧是集多种技艺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教学,其终究不是单纯地进剧场演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理念上的把握,还要综合考虑如何“施教”的问题。

京剧进课堂:戏剧教育的先行尝试

纵观几年的发展,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京剧进课堂绝不是“心血来潮”。就其现实背景看,它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呼应,是针对当下作为“国粹”的京剧与青少年“渐行渐远”这一现实而采取的举措。因此,对社会上的各种呼声,我们不能匆忙对其“棒喝”或否定,而要分析象征作用和实际意义,并最终给予理性的判断,甚至肯定。

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手段,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京剧进课堂”有15首曲目选进教程,都是由京剧艺术家、音乐课程标准专家和特级教师共同研究选定的,中国京剧院的许多艺术家也参与了这一工作,选取原则由易到难,目的是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文化,曲目涵盖传统戏、现代戏等。可以说,这些曲目的选择是从符合中小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实际需求出发,也考虑到了为中小学生所亲近、接受和掌握,分别安排在小学、初中各年级,如:

一年级:《报灯名》(念白・数板 丑)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生)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花旦)、《甘洒热血写春秋》(老生)

四年级:《接过红旗扛上肩》(青衣转合唱)《万紫千红分外娇》(老生)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老生转合唱)、《猛得听》(青衣)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花脸 净)、《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老旦 老生)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生)、《猛志在胸催解缆》(青衣)

八年级:《趁夜晚》(花脸 净)、《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老生)

九年级:《智斗》(花脸 青衣 老生)

从中可以看出,该课程教学所选剧目大多出自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是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它为京剧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现代京剧所反映的题材多选自或演绎近现代故事,离当下人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太遥远,其唱词和内容也更容易为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说,这一安排是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了充分考虑的,它不仅是一种推广手段,所采取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文娱课之外的“教育”功能。

1.教学宗旨的体现:美育教育

曾有媒体报道,北京丰台区东高地教育集群创建了“京剧进校园、进课堂”实验基地,在其现有的5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中铺开,覆盖几十个教学班,让上千名学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熏陶。同时,他们将京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融入到多个教学学科中,例如除每周一节音乐课教唱京剧、讲授京剧基本知识,还将脸谱绘画纳入到美术课教学中,并结合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京剧《赤桑镇》《沙家浜》等选段,将折子戏的演出也引入了课堂。此外,在普及的基础上,该基地还对有兴趣或在京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并组成少儿京剧团,不但有演员队,还有学生们组成的少儿京剧乐队。东高地教育集群在前期4所小学中各选一个年级作为试点,每周一次京剧课,非常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形式。

东高地教育集群的“实践”符合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宗旨,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其最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京剧进课堂,是赋予音乐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形式,同时也是发展戏剧艺术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任何形式的艺术教育,只有当其承载了人文内涵,使人感受到美,并能够激励人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2.教学理念的提升:借力高校培养观众

据报道,今年3月中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在北大首映,并于今年适时推向院线。很多人在听到这一消息后首先对其票房成绩产生担忧。近些年,将戏曲电影推向影院的影片很多,但取得票房佳绩或收回成本的却是少见。在前景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这些院团和公司的发行和推广为什么首选高校?据调查,这些院团和公司制作戏曲电影的初衷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其制片方表示,公司一开始就没有打算靠戏曲电影挣钱,其推广的第一步到高校首映,是想通过高校稳定、思想先进的观众群――学生去间接影响潜在的电影院观众,从而慢慢培养大众文化欣赏和消费习惯,以培养更多的戏曲观众,最终借由电影使我国的戏曲得到更为广远的流传。

所以,在校园开展戏剧艺术教育,其受众面广、参与人数稳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新形式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包容心,他们能够兼容并蓄,易接受新事物,并适时做出正确和积极的反应。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首站在高校,正是认准了高校戏剧观众基础的奠基作用和影响力。

京剧进课堂:引发对“戏剧进课堂”的关注

2010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办了主题为“纪念徽班晋京220周年”京剧艺术传承系列活动,仪式在初中部举行。三十五中的校方领导也表示非常支持京剧进课堂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京剧艺术传承系列活动……

近几年,京剧进入中小学校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不胜枚举,而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出路问题仍需要我们思考:“京剧进课堂”,不能等同于“戏剧进课堂”,大抵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中国的“戏剧森林”更是叹为观止。

如今,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传统戏曲界的基本共识。如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的改编与推广表明,戏剧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应下足功夫,如从唱腔上加以改变,吸收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元素;从故事入手,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时代新编;还有在演员上下功夫,大力培养年轻演员挑大梁等。据闻,上海越剧院近期也出“奇招”向热门网络小说及电视剧借力,大型越剧《甄传》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因此,戏剧教育要发展,必须创新,要走推陈出新的路子,并结合当下观众不断变化的文化艺术需求,不断推出贴近和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的现代戏,同时积极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和宣传形式,“借力”得以传承和发展,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

有人会说:戏曲的基本特征是舞蹈化的动作、锣鼓、曲牌、道具等方面的程式,但在表演现代题材时,不使用大部分传统程式,这就不是戏曲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京剧的组织、角色登场、穿扮夸张、长胡子、厚底靴、勾脸谱、吊眉眼、贴片子、长水袖、宽大的服装……一举一动,都要跟着音乐节奏,做出舞蹈化的身段,从规定的程式中表现剧中人物的生活,而在时装戏中,这些优美的程式大部分没有用武之地。”记者认为,随着现代技艺手段的进步,改变人们以往传统的欣赏观是需要更多的戏剧专业人士或教育者更多地思考,戏剧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引导新的、更多的受众群体去接受其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所以,戏剧要“唱”进课堂,也要选择适合学生唱的曲目,再经过专家研讨,介绍到试点学校去唱,哪些曲子最终合适,要通过试点检验以后再定。艺术教育,就是先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京剧之外,我们的昆曲、越剧、黄梅戏、粤剧、评剧、二人转、秦腔、花灯、花鼓戏、川剧、豫剧、碗碗腔等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在不流行京剧的地方让学生多知道一点京剧,在地方教学中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方戏曲剧种,不管什么戏剧形式进入课堂,都应遵循“坚持正确导向、注重品德教养、弘扬优良传统”的原则,最终让学生得到文化传统的滋养,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6

1.我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的现状

1.1社会认知现状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家长对于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同时也舍得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并且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辅导补习班情有独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盲目的选择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在教育思想上却陷入了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孩子的品格养成。所以,这种紧张的补习班教育方式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为这是一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超前的形式,势必会给孩子在心理和精神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有计划性的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使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智慧、中庸、平和和孝先等优秀的品质教育灌输给孩子,就会减少和避免青少年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而更有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积极发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优秀品质。

1.2现行的初中语文

现在我国教育?I域大力推行素质文化教育,许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推广和应用,并且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持续应用了许多年,致使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教育认识还跟不上时展的形势,头脑中只片面的追求表面的工作,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并没有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的主旨产生认同。在新课标的教学管理和改革上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语文这样的主要学科,本来初中生学习语文内容就会感到比较烦闷、枯燥,而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感同身受,而是一味加大语文学习的任务和内容,盲目的认为题海战术才能够较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学习的压力变大,非常容易出现厌学现象。

2.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语文是初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有着极其关键和重要的教学地位,更是研究和学习好其他主要学科的基础性科目。然而,现今的中国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理科一直处于优胜的地位,而这种重理轻文的现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也为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之中提高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较好的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教材所教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快速吸收进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必要和必须着重考虑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前,应仔细理解和掌握本堂课所传授的内容,找出难点和疑点问题,瞄准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着力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要旨,详细对课文进行解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3.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3.1教师严格要求自身修养

要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精华。通过教师自己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进行系统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十分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教师自己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理解和掌握,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感召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对传统文化保持着强烈的学习热情,还要注重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学习,加深认识和理解,以自身感召学生、带动学生和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