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个人信息;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4001807
一、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与繁荣,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但同时也让每一个人更多地暴露在全社会的面前。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使得人们的视野变得无限开阔起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交往;另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加快了个人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一些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也会通过网络被快速而广泛地传播,从而极大地压缩了个人的私人空间。2010年11月,奇虎360和腾讯之间爆发窥私之争,此案使得网络隐私成为全国网民普遍关注的话题,并广泛唤起了网民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
国内对网络隐私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站如何运用互联网,以及政府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网民的个人隐私。部分学者对网民的隐私关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如,杨姝等考察了国外隐私关注测量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发现,CFIP和IUIPC量表更加适合于中国情境下的研究需要[1],测度了我国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关注程度,并考察了个性特征变量对隐私关注的影响[2];刘业政等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关联分类技术,对互联网用户所关心的隐私信息及其关心程度进行了研究[3];蒋骁、季绍波提出了网络隐私关注和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4];杨姝等还研究发现,在C2C购物情境中,消费者的隐私关注对其隐私保护意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周涛、鲁耀斌的研究显示,移动商务用户的隐私关注将显著影响其信任、风险感知,并最终影响其使用行为[6];李凯、王晓文构建了消费者的隐私关注与消费者使用旅游网站个性化服务的行为意向之间的作用模型,通过实验设计的研究方法,发现消费者的隐私关注对其使用旅游网站个性化服务的行为意向具有负向影响[7];蒋骁等注意到消费者的网络保护行为,认为消费者为保护网络隐私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将会对网络公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8]。
本文试图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探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二、网络隐私的概念
(一)隐私的概念
Warren和Brandeis于1890年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他们认为隐私是一种权利[9]。自此以后,各国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哲学及管理学的不同角度给隐私下定义。从社会学角度可将隐私定义为控制、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 [1013];从哲学角度可将隐私界定为有益的价值[14],人们需要控制个人信息以保持差异关系[15];从管理学角度认为消费者隐私是指消费者有权利控制个人信息传播给他人的时间、方式和程度[16]。
国内对隐私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法律的角度,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7]。
(二)网络隐私的概念
网络隐私是互联网出现后的产物,是隐私概念从传统社会向互联网社会的拓展。学术界普遍认为网络隐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是一系列相关概念的集合;国外部分学者将网络隐私视为个人独处的权利[18]。另一部分学者则沿袭了传统社会的定义,指出隐私是控制、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1920]。
国内对网络隐私概念的提炼可分为三种:一是从法律的角度,认为网络隐私是指在网络与电子商务时代,个人信息资料和网上在线资料不被窥视、侵入、干扰、非法收集和利用[21];二是从管理学角度,将网络隐私界定为在互联网上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和控制的权利[8];三是从社会学角度,认为网络隐私是集社会、法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型概念,是指互联网用户隐藏个人信息以及控制个人信息不被他人共享的权利[22]。
三、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一)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概念
目前,对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普遍定义尚未形成。Son和Kim第一次将网络隐私保护行为作为研究主题,并将其定义为互联网用户在网上活动时面对隐私侵犯威胁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反应[23]。
(二)网络隐私侵犯的类型
隐私侵犯是指未经消费者授权而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使用和传播[24]。互联网环境中消费者面临的隐私侵犯威胁主要来源于网络公司的信息收集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
1.网络公司的信息收集行为带来的威胁
网络公司要提供精确的服务就需要尽可能精确地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而这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网络公司通过获取大量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对客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转化为收益。一般来说,网络公司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渠道有两种:一是利用用户在线注册;二是通过技术手段监测用户。在用户获取网络公司的各种服务前,网络公司通常要求用户注册账号。注册表需要用户提供许多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等。2010年8月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个人隐私成互联网新金矿”为题报道称,目前互联网上成长速度最快的生意之一就是监测互联网用户。研究发现,全美最大的50家网站在每个访问者的电脑上平均安装了64种追踪技术,实时扫描人们的在线操作,然后对其所在地、收入、购物兴趣等信息进行评估,而且通常都不给任何提示[25]。
2.网络公司的信息使用行为带来的威胁
网络公司除了在收集信息时给用户带来隐私侵犯威胁,在信息使用中也可能造成威胁。网络公司使用用户信息数据时超过法律规定或与用户约定的范围,任意篡改个人数据,甚至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向他人出售其所掌握的个人数据。这不仅会对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还会动摇公众向其他网络公司提供个人隐私数据的信心。
(三)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分类
根据网络隐私侵犯威胁的来源,可将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面临网络公司收集信息所带来的威胁,消费者的信息提供行为;另一类是面临网络公司使用信息不当所带来的威胁,消费者出于不满而产生的抱怨行为。
1.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提供行为
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提供行为,是消费者在面临网络公司要求其提供个人信息时所采取的行为。对于网络资源和服务的使用,许多网络公司都要求用户填写注册表,其中包括个人信息。消费者出于隐私考虑,通常会拒绝填写某类信息,或者填写不真实的信息[26]。学术界普遍认为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或者伪造个人信息的行为,是消费者保护个人隐私的两种主要方式。
(1)拒绝提供个人信息
一些关于网络隐私问题的研究着重关注消费者是否愿意提供隐私信息[27]。网络公司将个人信息视作与客户建立长期业务关系的基石。当然,网络公司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在线行为来搜集一些信息,许多用户在收到网络公司的广告短信或邮件,才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已经泄露了个人信息[28]。尽管可以通过用户无意识的泄露信息来搜集数据,但对网络公司来说,实施目标市场推广战略需要大量的客户信息,仍然需要用户主动提供信息,比如填写注册表。因此,用户拒绝提供个人信息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保护行为。
(2)伪造个人信息
Teo等认为,对网络公司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诱导用户主动透露真实可靠的个人信息[29]。据《中国青年报》2002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5%的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隐私正变得越来越难;12.3%的人认为,在互联网上注册(如电子邮箱)时,“当然不能填”自己的真实信息。非常关心个人隐私安全的用户可能认为,与向第三方机构投诉相比,提供非真实信息给网络公司更加节省精力和金钱。这对网络公司而言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客户数据库里的错误信息会增加公司成本。错误的客户信息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数据库,使市场营销推广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信息披露不仅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真实的个人信息。与用户拒绝提供隐私信息一样,伪造个人信息也被认为是信息保护行为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国内学者石硕和陈曦认为,当用户对于向网站递交信息存在较高的隐私忧虑时,将倾向于拒绝向网站提供个人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这样虽然对于隐私的保护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会对社会网络构成危害:虚假资料可能导致或者助长网络犯罪行为;个人资料的缺乏必然妨碍用户间的联系;用户不提供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不利于网站的发展[30]。
2.互联网用户的抱怨行为
顾客抱怨是指顾客由于在购买或消费商品时感到不满意,受不满驱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或非行为反应[31]。顾客抱怨与顾客投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投诉,是指向公司或第三方机构(如消协)投诉,而顾客抱怨包含的范围更广,除了投诉之外,还包括抵制购买、负面口碑等行为。抵制购买和负面口碑都是一种个人行为,没有给公司任何机会去弥补过失。而投诉是一种公开行为,投诉的顾客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其实仍然是在和公司沟通,公司可以得到顾客关于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负面反映,使公司有机会改进工作,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
(1)个人行为
当消费者不能控制网络公司如何搜集和处理他们的个人信息时,他们的个人隐私就受到了威胁[32]。这种不能控制的情况,包括收到广告垃圾邮件,网络公司将客户信息卖给其他公司等。消费者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产生不满。不满意的客户通常会私下采取一些措施,包括抵制购买或者负面口碑。例如,如果客户在某家商店购买商品时感到不满意,通过个人行为,客户可能不会再去这家商店或者会把他们的不满告诉熟人,包括朋友和亲戚。
与客户抵制购买行为相类似,客户对隐私侵犯威胁所采取的行为就是从该网络公司注销账户,公司数据库中将不会再有该客户的信息,客户也不会再使用该网络公司提供的服务。
与负面口碑相类似,客户对隐私侵犯威胁所采取的行为就是向熟人倾诉他们对网络公司的不满,也就是说,他们会告知亲友网络公司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负面口碑将会损害公司的名声从而降低未来盈利[33]。
删除个人信息和负面口碑是用户的个人抱怨行为,并未对网络公司的信息使用不当行为有补救作用。
(2)公开行为
不满意的客户除了采取个人行为,还会采取公开行为。客户采取公开行为的首要目标是寻求一种补救措施[31]。如果消费者对网络公司处理个人隐私信息不当而不满时,采取的公开行为就是投诉,包括直接向网络公司投诉或者间接向第三方机构投诉。其中,直接向网络公司投诉对网络公司最有利,此时不满意的顾客其实仍然在和公司沟通,使公司有机会改进工作,避免客户流失。
如果通过直接抱怨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法,客户通常会透过第三方机构采取措施,以防止网络公司再出现类似情况,用户不但可以从中受益,其他消费者也可以受益。
然而,早期研究表示消费者一般不会直接向企业投诉,而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寻求解决办法[34]。公司若不能得到顾客关于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负面反映,就会影响它对产品质量的改进。另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顾客不向公司说出自己的不满,公司没有机会改正错误;当一个行业的大多数公司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行业发展就会被阻碍,社会成本将非常高[35]。因此,鼓励顾客直接向企业投诉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鼓励顾客投诉可以增加顾客忠诚度。合理地处理各种投诉可以保留客户,对于直接来自客户或间接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投诉,如果网络公司妥善处理的话,他们可以与客户重新建立业务关系。
综上所述,当面临网络隐私侵犯威胁时,消费者采取的保护行为主要有六种:拒绝提供个人信息、伪造个人信息、删除个人信息、负面口碑、直接向网络公司投诉、间接向第三方机构投诉。其中,拒绝提供和伪造个人信息属于信息提供行为,是消费者为了应对网络公司的信息收集行为所带来的威胁;删除个人信息和负面口碑是个人抱怨行为,是消费者为了应对网络公司的信息使用行为所带来的威胁;直接向网络公司投诉和间接向第三方机构投诉是公开抱怨行为,也是消费者为了应对网络公司的信息使用行为所带来的威胁。
四、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层面看,用户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主要受到文化、隐私保护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们也愿意分享自己的隐私,包括年龄、婚姻、收入等,在互联网环境中,这种和谐文化对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应该有所不同。中国社会特别强调集体主义,关于个人财产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此,网络隐私保护制度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消费者对隐私保护的态度和行为也将受此影响。
从微观层面看,用户对网络隐私的态度、对网络公司的态度等因素将会显著影响其网络隐私保护行为。本文仅从微观层面探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隐私关注
在早期的态度研究中,态度决定个体行为是不容置疑的观点。消费者的隐私态度必然决定隐私保护行为。管理领域学者在考察消费者的隐私态度时,引入了隐私关注的概念[1]。Buchanant等指出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6]。
受文化、法律法规、个人经验以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用户对信息隐私有着不同的关注度。隐私关注度高的用户认为网络公司通常会滥用他们的个人信息,当网络公司要求客户提供个人信息,他们很可能拒绝提供,或者提供错误的个人信息。
用户不仅关注网络公司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同时也关注他们的个人信息用向何处。尤其是隐私关注度高的用户,他们认为网络公司滥用信息会使其遭受极大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者尽量减少滥用概率,用户也可能采取其他隐私保护行为,如删除个人信息。因为很多网络公司都通过个人信息来维持与客户的关系,用户只要删除他们在数据库里的信息就可以终止与网络公司的关系。如果网络公司滥用他们的个人信息,隐私关注度高的用户就会告知朋友和亲戚他们所遭遇的不幸经历,因为用户认为个人信息被滥用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波及到他们的亲朋好友。通过分享不幸经历,他们就能够保护自己的亲友免受此类隐私侵犯的伤害。
(二)感知公平
感知公平是指个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的感觉。公平理论已被广泛地用作解释各种现象的理论基础,包括雇主与员工关系[37]、商家与客户[38]、利益链中的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关系[39]。Culnan和Bies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网络公司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公平感知,会促使他们提供个人信息,即使他们知道透露个人信息所带来的威胁[40]。国外研究将公平理论分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41]。本研究采用这三种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来对感知公平进行概念化和测量化。
1.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来源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是指人们对分配结果的公平感受,所以也被称为结果公平。例如,在顾客与公司的业务关系中,顾客投入了时间和金钱,期望得到与之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顾客会将他们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与得到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比较,得到的主观性评价是用户满意度的基础。相应地,消费者在被网络公司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时也会进行类似的成本收益分析,他们会仔细考量,提供个人信息的付出是否大于所得利益[40]。在网络隐私问题研究中,分配公平就是用户对提供个人信息给网络公司所收到的回报的公平感知程度。
Chellappa等研究显示,即使是关心个人隐私的用户在能获得一定报酬的情况下,也愿意提供个人的隐私信息[42]。互联网用户之所以愿意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不仅是因为直接的即期利益,也因为网络公司在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即使他们知道个人信息易受到侵犯,但如果能从网络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用户还是会愿意提供个人信息。
2.程序公平
1975年,Thibaut和Walker在研究法律程序中的公平问题中,提出了程序公平的概念。他们认为,只要人们有对过程控制的权利,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人们的公平感知程度都会得到显著增加[43]。Culnan和Armstrong研究发现,如果用户知晓网络公司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流程是公平的,他们更愿意透露个人信息,同时也允许公司利用他们的信息数据来开拓目标市场[44]。Hui等的研究也显示,在阅读了网络公司有关信息的隐私法规与声明后,客户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45]。
3.互动公平
互动公平涉及人际关系, 它强调的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人际对待的公平性。互动公平与信任的概念密切相关。从有关信息隐私的早期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信任使互联网用户愿意向网络公司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
(三)感知投诉效益
并不是所有的不满顾客都会通过投诉来寻求解决方法。许多调查都表明顾客遭遇不满时会向公司投诉的比例很低。通过对投诉行为的理论回顾可知,顾客对投诉的态度对其投诉行为直接产生影响[46]。顾客对投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认知,被认为是考察其对投诉态度的一项重要维度[47]。如果顾客对商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满,他们可能会直接向商家投诉或间接地向第三方组织投诉。顾客投诉,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防止其他人遭遇相同的情况。
当网络公司因使用信息不当威胁到用户的隐私时,用户对投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认知,决定了他们的投诉行为。用户认为尽快投诉可以使其他人免受其害,促进网络公司改进服务质量。对投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感知程度,将会对用户的公开行为(即投诉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直接向网络公司投诉和间接向第三方机构投诉。
五、结论与启示
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系指互联网用户在面临个人隐私被侵犯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反应,它包括消费者的信息提供行为和对信息不当使用的抱怨行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消费者面对网络公司的信息索取要求,会采取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或者伪造个人信息等行为。消费者面对网络公司的信息滥用,会采取删除个人信息或负面口碑等个人抱怨行为,或者采取直接向网络公司投诉或间接向第三方机构投诉等公开抱怨行为。
从微观层面看,消费者的隐私关注程度、感知公平程度、感知投诉效益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下一步的研究改进包括,一是关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分类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中国情境,这需要对我国的网络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与调查;二是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归纳是否论据充足;三是影响因素与隐私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四是需要考虑从政策、法律、文化等宏观层面讨论对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构建一个更加完善、边界更广的模型。
参考文献:
[1]杨姝,王渊,王刊良.互联网环境中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隐私关注量表研究[J].情报杂志,2008(10):37.
[2]杨姝,任利成,王刊良.个性特征变量对隐私关注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8(5):5459.
[3]刘业政,凡菊,姜元春.互联网用户隐私关心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9(2):2226.
[4]蒋骁,季绍波.网络隐私关注与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9,11(5):7174.
[5]杨姝,王渊,王刊良.网络创新背景下隐私关注与保护意图跨情境研究:以购物、招聘、游戏和搜索行业为例[J].管理学报,2009,6(9):11761181.
[6]周涛,鲁耀斌.隐私关注对移动商务用户采纳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报,2010(7):10461051.
[7]李凯,王晓文.隐私关注对旅游网站个性化服务的影响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6):8086.
[8]蒋骁,仲秋雁,季绍波.网络隐私的概念、研究进展及趋势[J].情报科学,2010(2):305310.
[9]WARREN S, BRANDEIS L. The right to privacy[J].Harvard law review, 1890(5):193220.
[10]WESTIN A F. Privacy and Freedom[M].New York: Atheneum Publishers,1967.
[11]STONE E F, EUGENE F, GUEUTALH G, et al. A Field Experiment Comparing Information Privacy Values,Beliefs,and Attitudes Across Several Types of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3(3):459468.
[12]MASON R O.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J]. MIS Quarterly, 1986(1):512.
[13]CULNAN M. Consumer Awareness of Name Removal Procedures: Implications For Direct Marketing[J]. Journal of Direct Marketing,1995(2):1015.
[14]FRIED C. Privacy [J]. Yale Law Journal, 1968(77):203222.
[15]JAMES R. Why Privacy is Important[J].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75(4):323333.
[16]LANIER C D, SAINI A. Understanding Consumer Privacy: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2008(2):114121.
[17]王利明. 人格权法新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8]LUO X M. Trust Production and Privacy Concerns on the Internet:A Framework Based 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2):111118.
[19]CLARKE R 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ataveillance[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8, 31(5):498512.
[20]ONEIL D. Analysis of Internet Users level of Online Privacy Concerns[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001,19(1):1731.
[21]孟晓明. 网络隐私的安全防护策略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4):9295.
[22]熊枫. 网络隐私保护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8589.
[23]SON J Y, KIM S S. Internet users information privacyprotective responses: a taxonomy and a nomological model[J].MIS Quarterly,2008(3):503529.
[24]MILBERG S J, SMITH H J, BURKE S J. Information privacy: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regul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3537.
[25]白雪.信息泄露防不胜防,你还有隐私吗?[N].中国青年报,20080823.
[26]MILNE G R, BOZA M. Trust and Concerns in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999(1):524.
[27]STEWART K A, SEGARS A H.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rn for Information Privacy Instrument[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649.
[28]MILNE G R. Privacy and Ethical Issues in Database/Interactive Marketing and Public Policy: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Overview of the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2000(1):16
[29]TEO H H, WAN W, LI L. Voluntee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Effects of Reputation, Privacy Initiatives, and Reward on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C]//Proceedings of the 37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Systems Sciences. Los Alamitos, CA: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4:110.
[30]石硕,陈曦.社会网站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1):133134.
[31]SINGH J. Consumer complaint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Definitional and taxonomical issu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2):93107.
[32]MALHOTRA N, KIM S, AGARWAL J. Internet Users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IUIPC): The Construct, the Scale, and a Causal Model[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4(4):336355.
[33]REICHHELD F F, SCHEFTER P. ELoyalty: 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4):105113.
[34]BROWN S W, SWARTZ T A. Consumer Medical Complaint Behavior: Determinants of and Alternatives to Malpractice Litig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1984(1):8598.
[35]ANDREASEN A R, MANNING J. The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of Vulnerable Consumers[J].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1999(3):1220.
[36]BUCHANANT T, PALNE C, JONSON A N, et al.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of Online Privacy Concerns and Protection for Use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2):157165.
[37]MCFARLIN D B, SWEENEY P D.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s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626637.
[38]BETTENCOURT L A, BROWN S W, MACKENZIE S B. CustomerOriented BoundarySpanning Behaviors: Test of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of Antecedent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5(2):141157.
[39]MARTINEZTUR V, PEIRO J M, RAMOS J, et al. Justice Perceptions as Predictor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 Impact of Distributive,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6(1):100119.
[40]CULNAN M J, BIES R J. Consumer Privacy:Balancing Economic and Justice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3,59(2):323342.
[41]孙伟,黄培伦.公平理论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4(4):102104.
[42]CHELLAPPA R, SIN R. Personalization versus privacy: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online consumers dilemma[J].Jour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ont,2005(2/3).
[43]THIBAUT J, WALKER L. Procedural Justic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R].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5.
[44]CULNAN M J, ARMSTRONG P K.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procedural fairness, and impersonal trus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104116.
[45]HUI K L, TEO H H, LEE S Y T. The Value of Privacy Assurance: An Exploratory Field Experiment[J]. MIS Quarterly,2007(1):1933.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培养
开发智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己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所谓智力,指的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思维时,要求做到概念明确、评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或通俗地说,思维要合乎逻辑。这是正确思维最起码的要求。可见,逻辑思维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多方面的途径。而数学这门科学,由于它是以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抽象性很强、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有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在发展智能的指导下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达到高质量,在智能发展上达到高水平。在数学概念的教和学两个方面,一定要重视概念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内函和外延,对学生掌握概念的要求要严格,使学生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如学生在学习函数这个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在函数概念中涉及到的两个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及它们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弄清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函数这个概念。在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方面,不能仅仅背会这些公式,知道怎么用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推导公式、定理的过程,掌握这些公式定理与教材其他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重视教材中逻辑成分的讲解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是教会学生在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论证过程中,提高他们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运用了许多与逻辑知有关的数学内容的推理证明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和内容,通俗地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它来指导推理、证明,这会有助于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运用穷举法证明问题是,经常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等情况。那么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分类方法和要求。数学内容的讲授应加强逻辑严谨性。例题、习题应适当增加些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等,借以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教学
智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跟年龄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积累和更新,即使老年人,通过学习,也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但一个人的智力增长最佳年龄是在从出生到十七岁,错过了这个时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严谨、文字要精炼、准确、规范、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对学生证题的叙述要从严要求,着力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对于学生不同的正确解题法,教师首先要给以肯定,以鼓励学生不断开阔思路,敢于创新。在平面几何证题的教学中,不主张把过于艰深、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难题给学生去做,在教学上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遇到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章节的教学
在数学各科、各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归纳、总结、教给学生以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知识新的概念结构。初,高中数学课本的每一章,都设有小结一节。教师要重视小结的教学,要突出新知识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圆、椭圆、又曲线、抛物线,分别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均可统一在二次曲线的概括结构之中。在向学生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推理形式,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及探索解题方法时就要常常用到它们。这样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分散在中学各个学习阶段的推理方法归纳上升到新的概括结构。这种引导学生的把新旧知识和技能按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层次不断形成新的概括结构,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健所在。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逻辑思维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遵循思维的规律,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和不矛盾性,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合乎逻辑地获得新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把起码的形式逻辑知识和辨证逻辑知识贯穿其中,以形式逻辑知识为主,兼顾一点辨证逻辑知识。通过逻辑思维教学,使学生深刻地揭示概念、判断、推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概念教学培养数学思维。
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在概念教学中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么想到的”问题,把概念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其次是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新知识的加工,也是旧的思维系统的应用,同时又是使新的思维系统建立和调整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正确而有效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行判断等。
总之,要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2. 在判断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解题中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在解每一道题的时候,事先必须进行周密思考,仔细观察,找清运算依据,进行多方面思考。比如在解应用题中,要求计算有多少个人的时候,有些学生由于计算错误得出几分之一个人的情况,这是明显的错误。这时就可以判断此题在解题时可能出错了。再如在判断“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个命题时,学生就要首先思考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如果四边中有一边与其它各边不相等会怎样等等,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在定理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逻辑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体现在推理论证能力上。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寻求、发现和作出证明的思维过程。它几乎动用了思维系统的各个成分,因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思维过程。定理一般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类比、想象、概括成抽象的命题,这是一个思考、估计、猜想的思维过程。定理的结论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从而对进一步作出严格的论证奠定心里基础。
4.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穷尽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求证一般证明题时要先简后难,先练习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简单证明题,并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由一两步推理的证明题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教师要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并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和“范例”,这对书写证明过程是很有帮助的。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4
1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现状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盛行,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某些专家,都有这么一种误解: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偏重于文科的学科,学好生物的关键主要是加强记忆,用功看书、背书。他们轻视,甚至是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不少学校的高中生物学科的教育方式严重滞后于日益深化的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笔者随机对南京市鼓楼区、秦淮区和栖霞区的三所普通高中的100名学生进行了有关生物学习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见表1。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也印证了在学生主观感受中认为,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欠缺。这一现象应当得到所有生物教师的重视。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2.1 巧设问题,启迪逻辑思维
任何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开始的,然后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因此要实现这个目的,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要求。例如,在讲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笔者先请学生设计紫花为父本、白花为母本的豌豆杂交实验,让学生掌握异花传粉的过程,并请学生大胆猜测后代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有紫花,也有白花;有的认为是浅紫色。此时,笔者播放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全是紫花。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教师乘机再提问:这是母本在起作用吗?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很容易想到:用白花豌豆去雄做母本,紫花豌豆提供花粉做父本,进行反交实验。此时,笔者请学生继续对实验结果作出猜测,结果仍然全部为紫花,结果又一次出乎了学生的意料。由此,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主动l生也充分调动了起来。
2.2 优化认知结构,激发逻辑思维
怎样将较好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教师在教学中研究的中心问题。由于较好的知识结构是以一定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构建起来的,故其本身蕴涵着思维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各要素虽然都在迅速发展,但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体现出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逻辑推理等能力,这就要提到思路教学。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出适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思路教学的本质是以思维活动的显示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材思路,理清思维脉络,先讲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再导出思维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在思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三者相结合,以教师思路引导学生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后去主动地学习、思考、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时,教师可以遵循孟德尔的实验思路,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在学生一次次的思维冲击中掌握知识,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2.3 拓展生物实验,活跃逻辑思维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教师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数的实践证明,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学生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生物膜的流动性以及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同时,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以下过程继续进行实验:
①用0.5g/mL蔗糖溶液处理,再用清水处理。
②用质量分数为7%的尿素溶液处理。
③将材料放人100℃热水中3min取出,重复教材中的实验。
通过对此实验的增补和改进,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而且还知道了利用这个实验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测量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对于选择透过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2.4 构建概念图,训练逻辑思维
概念图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它可以形成关于某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的知识网络,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构建概念图不仅要求学生要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善于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并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且能进行相关的归纳和推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各种相关概念的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各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逻辑和广度。
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学生中,理解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是以什么方式出入细胞的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学生形成了概念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3 实施结果与讨论
笔者对南京市栖霞区某中学高一年级的2个普通班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实验班采取以上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实验教学;对照班仍沿用常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分别对学生实验前后的生物考试成绩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2-表5。
如表2、表3所示,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前测逻辑思维能力和第一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的平均分、标准差都较为接近,两者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乎相同。
如表4、表5所示,对照班学生的逻辑思维测试的得分与前测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而实验班学生逻辑思维测试的得分和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平均分数不仅明显高于对照班,也显著高于本身前测实验的平均分数。根据T检验的结果P值均小于0.05,说明两班级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由此可以得出,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实验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物考试成绩较对照班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5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创造性思维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逻辑思维的培养
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类比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例如: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AC的长。请补充题目的条件,每次给出两条边。
本题是一个条件发散的题目,条件的发散导致多种解法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存在如下10种解法:
(1)AD,CD;(2)AB,CB;
(3)AD,AB;(4)AD,DB;
(5)AB,DB;(6)CD,DB;
(7)CB,DB;(8)AB,CD;
(9)CB,CD;(10)AD,CB。
已知(1)(2)时,直接应用勾股定理;已知(3)(4)(5)时,直接应用射影定理。只用一次定理即可求出AC,可见已知和结论距离较近。
已知(6)(7)(8)(9)(10)时,需要应用两次定理才能求解,这五种情况比较,已知与结论的距离远些。
通过对此题的研究,“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可能性时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层次,在总结、选择中提高了思维水平,由发散到集中(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是由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等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2]杨春宏 《教育探索》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月.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