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者需要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大多数企业将逐步进入财务导向型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1]。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着手,认真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完善现有的财务风险理制度,有效提高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1.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1.1 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存在,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有所差异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按其包含的内容还可以分为狭义的财务风险和广义的财务风险。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举债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不确定性。举债给企业带来更多流动资金,为企业创造财富带来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企业到期还债带来负担[2]。因为企业经营的收益率和贷款的利率都有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使企业的收益率高于或低于借款的和息率,这种风险的大小和借债规模有关。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负载过重,使企业不能到期还款,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环境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的收益有所差异。它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看待企业的风险的。

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源于产生财务风险的多样性[3]。企业的社会背景的变更,市场环境的调整,企业经营策略的转换。竞争对手的战略变换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而且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不确定性

风险发生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和概率事件有联系,也可能是随机发生。风险发生的后果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不确定。尽管风险有其不确定性,但企业也要谨防风险,在不影响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风险。

3)损益性

一个企业的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险小收益自然就低,所以企业为获得利润就需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的大小要看企业的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

1.3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在识别与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减少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收益,保证企业连续高效运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防止企业破产,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因为破产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终极形式,可以说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体现,一旦发生,企业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什么生产经营管理。所以,防止企业破产成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最基本的目标,其他目标均以此为前提。

2)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敢于面对风险,及时调整公司战略化解风险。同时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市场变化,减少忧虑和恐惧,消除经营管理中的隐患,提供有安全保障的良好经营环境,消除计划、方案中的漏洞、错误,使领导和员工团结一致在财务风险处理的过程中形成坚强的抵御能力。

2.一般财务风险管理技术

2.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在可能发生的风险之前,主动放弃可能发生的风险项目以避免风险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伤害。风险回避是一种彻底的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降低为零,而不是仅仅减少风险的损失程度,但它也能消除风险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企业一般在风险过大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放弃风险,在风险远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也最好采取风险回避措施。

2.2 风险转移

企业风险转移主要是因为企业所面对的风险无法回避,但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有限,无法解除风险,即使解除风险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因此采用转移风险的办法。一般采取保险、分散或签订合同的风险转移方法。

1)保险

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共同下水”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即采用各种方法将财务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推卸出去,使风险的承受者由企业一家变成多家,进而相对消除和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保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不可遇料因素引起的损失的方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工伤,火灾等。企业按照所保风险的种类,和保险公司签定和约,按期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在企业出现风险担保事件的时候,由保险公司支付损失费用,从而实现风险的部分或者全部转移。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主要指经济单位采取多角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外汇资产多源化、吸收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对于风险大的投资方案,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联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就达到了分散风险的项目。当企业经营单一产品时,企业的兴衰成败就系该产品于一身,销路好就繁荣兴旺,销路差就会陷入困境。但若经营多种产品,企业的经营效益就比较稳定,不会因一种产品的销路不畅而导致企业破产。

2.3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企业自己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一般在其他风险管理技术都无法实施或即使实施也效果不佳、成本更大的情况下采取风险自留。对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而言,风险自留管理技术一定条件下是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建立一笔预算作为风险自留的补偿资金或者直接把损失打入企业经营成本。

3.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方法

3.1 财务风险的识别

3.1.1 财务风险发生的早期信号

1)非预期的销售额降低。因为销售额的降低会减少企业的收入,导致发生财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方法问题,尤其是非预期的销售额降低,更会让企业的资金紧张。虽然不能马上显现出来,但长久下去会使企业失去资金来源。

2)交易状况恶化。交易状况恶化不光表现在客户频繁违约也表现在延长付款期。客户违约破坏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浪费了企业资源,使投入没有产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延长付款期会占用企业的许多经营现金,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坏账风险提高,再次增加了企业应收款成本,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压力。

3)存货积压。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一般来说存货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重较大,存货积压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同时长期的存货积压可能使货物损坏或丢失,也可能造成货物贬值。存货也会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浪费企业资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掌握存货与销售比率的标准,任何一个周期的标准过高,都可能是企业财务问题发生的早期特征。

3.1.2 财务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1)现场观察法。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具体的财务活动来了解和观察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

2)财务报表分析法。是以企事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资料为依据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情况进行风险分析,以便从财务的角度发现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由于报表集中反应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通过报表分析,可以为发现风险因素提供线索和指示,这种方法成为财务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除了进行静态分析,如比率分析、比例分析,还要进行动态分析,比如时期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就具体的业务,还要对与之往来的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采用综合、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确定企业目前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3.2 财务预警的方法

3.2.1 定性预警分析方法

标准化调查法又称风险分析调查法,即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以供企业决策者参考。所谓的标准化并不是说调查的文件或表格格式相同,而是所提出的问题有共性,对所有企业或组织都具有指导意义

3.2.2 定量预警分析方法

单变量模型是以财务比率指标作变量,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程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当企业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所涉及的几个财务比率趋于恶化时,通常企业将会发生财务危机。单变量模式所运用的财务危机的比率,按其预测能力可分为:债务保障率、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在应用单变量模式时,应对债务保障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予以特别关注。当这些指标达到经营者设立的警戒值时,预警系统便应发出警示,提醒经营者注意。

4.结论

本文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针对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财务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平稳的运营环境,同时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经营的信心,使员工精力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企业实现和超额实现经营目标,战胜风险、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作用。

(2)财务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财务数据,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为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可能。使企业在有限风险领域用有效的资金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友棠.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在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25(5).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吉利 沃尔沃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达不到预定目标而使企业面临失败的可能性。按照并购风险的成因,可将其主要分为: 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息风险、和财务风险。由于各种风险因子的作用结果最终仍然表现为财务信息,而且财务风险属于众多风险中最易量化的指标,因此,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

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方面,Robert & Paul (2005)认为并购双方的战略及组织适应性差、缺乏有效的整合计划是企业并购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郎咸平(2006)在对香港四大地产商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企业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来自于房地产的现金流连续五年为负,但是其在主营业务外的行业现金流比较稳定,所以解决了并购带来的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史佳卉(2008)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为主线,将现代企业财务理论,与信号博弈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关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动态控制理论框架。志(2011)从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并购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及时、有效进行财务整合的必要性。孙轶等(2012)通过对2004到2010年间中国上市公司509例并购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并购企业在跨行业并购、对目标企业缺乏投资经验、外部市场环境恶劣、并购交易规模较大等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专业咨询机构以控制并购前和并购后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关于公司并购风险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多沿用西方的资本运营理论,局限于国外并购理论的框架,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不够紧密,致使我国的并购风险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二、企业并购中的不确定性及风险

Carson等人曾在研究中将不确定性分为波动性和模糊性。波动性是关于无法或准确预测的未来的不确定;而模糊性意味着对现在和过去的不确定,涉及测量和评价问题。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需要支付的总价值等于被并购企业当前价值和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价值本身即存在不确定性。波动性是无法准确预测并购后新公司的协同价值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指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同样,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的并购风险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并购前的融资风险、并购中的偿债和支付风险以及并购后的管理风险和整合风险。Reuer和Koza认为,并购前评估不充分带来逆向选择;并购后整合不确定性表现为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

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我们可以将柠檬市场模型从产品市场扩展到企业并购市场,目标企业作为一个待出售的“特殊商品”,当并购活动的买方不能通过获取足够的信息来有效评价目标企业、被并方也无法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来揭示自身价值时,具有市场潜力的交易就被视为同其它普通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买方难以获得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并购产品”;而目标公司也难以找到真正合适的并购方。在并购双方持续博弈的过程中,由于双方不同的经营战略、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的文化氛围等会增加整合难度,使企业面临并购风险。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一)吉利并购沃尔沃背景分析

1、福特出售沃尔沃原因分析

福特汽车从2004年开始,累计净亏损额390亿美元。为了扭亏为盈,福特汽车在2002年实施了五年振兴计划。不过,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福特振兴计划成为泡影。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为了还清债务,福特就开始在市场上寻求买主,把手里的若干汽车品牌脱手卖出,并且已经把捷豹、路虎品牌卖给了印度的塔塔汽车公司。同时福特希望沃尔沃出手后可以帮助自己付清债务,迅速回笼资金,避免进一步陷入困局,同时也希望借此获得充足资金集中发展核心品牌业务,更有助于其未来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

2、 吉利并购沃尔沃动因分析

吉利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上半年吉利共销售汽车14.7万台,总体经营利润达到5.96亿纯利,较去年同期上升145%。吉利汽车的销量上升了21%,吉利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较强的盈利能力是收购成功的根本因素。通过收购,吉利将共享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技术的优势,将极大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有。同时,沃尔沃的加入也会拓展吉利的国际营销网络及先进的西方企业管理经验,从而弥补吉利作为自主品牌短期内难以获得的国际资源优势及发展后劲。

(二)吉利并购沃尔沃风险分析

1、并购前的融资风险分析

吉利这次收购资金是18亿美元,加上后续运营资金是27亿美元,而其中吉利自有资金仅4.5亿美元,其他全部来自融资。根据双方的协商,交易合同一旦签订,吉利就要先交付交易保证金,并出具并购交易全款的资金担保。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如此巨大的收购资金,体量比例远不及沃尔沃的吉利,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

吉利用以收购沃尔沃的资金来自几个方面:银行贷款、自有资金以及日后国产沃尔沃项目所在地政府。这些资金一半是在国内融得的,吉利占51%以上;一半资金是从境外融得的,来自美国、欧洲、香港等地。事实上,这是由吉利牵头,另有国内部分私营企业参股的合营公司。在这么纷繁的资金来源里面,吉利是否能够保证资金流的通畅与安全?90%的收购款来自负债,这等于将资金风险转嫁到融资机构上。所以其中的资金风险非常大。

2、 并购中的偿债和支付风险分析

吉利控股在竞购全球五大高档汽车品牌之一沃尔沃的全程中,伴随着英国洛希尔公司、美国高盛等国际知名投行的身影。洛希尔公司、高盛分别与沃尔沃、福特有着密切的人脉关系,而吉利控股的主要竞购对手―美国皇冠集团资金来自于多家美国私募基金,由福特两位前高管以及一位瑞典投资者组成。而皇冠集团的一大优势是解决了竞购融资方案,而吉利控股的一大难点正是融资方案。爆发竞购战,这正是福特所乐于看到的,多一个竞购者,将抬高竞购价格。虽然吉利控股最终击败了皇冠集团,似乎已触手可得沃尔沃,但吉利控股也付出了代价―收购交易价格已涨至28亿美元,而沃尔沃的账面价值为24亿美元。

3、 并购后的经营风险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绝对是要把价值和规模结合起来,要把价值变成规模,就是把高端价值链变成规模。变成规模肯定要在中国变成规模,就一定要在中国扩大产销量。但是国外还有几十万辆的产销量,按照现在的亏损十亿欧元左右,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双方合同约定,其中2亿美元将以支票支付,另外16亿美元将以现金支付。业内预计,沃尔沃后期的营运资金可能也将达15亿美元以上,其中初期投入就需7.5亿美元。同时,对于18亿美元收购资金以及后续营运的巨额资金贷款是否会给项目的运营以及吉利自身业务的经营带来资金压力,这也是吉利集团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4、 并购的整合风险分析

企业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后,必须进行资源的重组或整合,小则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改善经营方式;大则调整经营战略、业务流程、销售网络和治理机制。因此,即使上述风险都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控制,也并不意味着这场并购的成功。因为在并购协议签订后还面临着一项重要风险―整合失败的风险。吉利面对的整合风险主要有:各关联方利益关系的处理、品牌整合的难题、文化融合的挑战以及先进技术的消化。

四、对吉利并购沃尔沃后的风险控制建议

吉利收购沃尔沃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在更快速的提升。但是不能否认的事,吉利并购沃尔沃后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针对上文对此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加强整合和重组

在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处理方面,吉利首先应实施有效的财务整合以提高财务整合效应,以确保全额偿付债券;其次向债券持有人披露相关信息;最后再保障并以合适的数量增加用以偿付债券准备的基金。至于沃尔沃的原有的债权人,也都亟待了解公司的发展动向,吉利也需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向他们说明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政策稳定性,使其打消疑虑,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

(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并购财务风险主要源自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解决并购融资不能仅仅用一种途径、一种方式,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如发行普通股、可转换债券等等。因此,吉利应根据自身的融资条件和资本结构来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尽可能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根据时间期限来合理匹配企业资产和负债,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增强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若涉及到杠杆收购,目标企业应加强自己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对于因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可以在外汇市场上运用互换、远期协议、远期、期货交易或期权交易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对冲。

(三)加快并购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整合

吉利在进行资产和负债整合时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可用性原则,被并购企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可发挥效用的资产予以保留或重组,无用资产则予以出售,以便做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成本收益原则,资产的使用和运营必须考虑成本收益比,只有当资产产生的收益大于其运营成本,该项资产才应予以保留。资产整合可以选择出售、置换、托管、回购、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负债整合主要通过债务重组和负债转股权等形式来实现。

五、结束语

本文在对企业并购风险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的案例为出发点,分析整个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可行性的风险管控建议。通过对此案例的深入剖析,可以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并购带来的财务风险,为今后企业的并购风险管控提供了宝贵的方案建议。

参考文献:

[1]Robert Conn, Paul Mgh Guest. The Impact on UK Acquires of Domestic, Cross-border, Public and Private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5.

[2]史佳卉.企业并购的定价风险与控制[J].新金融,2008(12)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跌破8%,随后的几年里都在7%左右徘徊,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趋缓的“新常态”格局。在此背景下,我国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尤其在“去库存”的大趋势下,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市场布局,走出了量价齐升的增长通道。然而,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其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加强财务风险预警能力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房地产上市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决策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收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困境。从房地产上市企业层面分析:一是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保障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营,需大量筹措资金。在融资活动中,一旦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信誉,进而引发融资风险。也可能因决策失误而导致投资风险。二是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因管理失误、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经营风险。三是对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善而引发的流动性财务风险,如因销售政策制定失误导致现金流通短缺等[1]。以上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分析,除此之外,还受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出台限购令等。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收入、现金流波动大,增加了财务管控难度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收入确认采用完工确认法,即只有在商品房竣工验收后才能确认营业收入,导致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运作情况与实际存在差距,尤其是项目大多周期较长,收入确认具有滞后性[2]。房地产上市公司属于资金驱动型行业,经营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保障。在项目交付前,现金大量流出,各类成本、费用导致项目呈现亏损状态,甚至还需支付融资利息;在项目交付后,现金大量流入,利润瞬间增加。可见,收入、现金流呈现不确定性,增加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管控难度。

(二)资金流动形式复杂多样,加大了财务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周期较长,大多在一年以上,资金周转、回收等都面临着多种不确定因素。从项目资金的流向分析:经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征地、拆迁,才进入到施工筹建阶段;协调开发商、承包商等,方能开工建设,再到推广策划、售后服务。整个项目经营中对内、对外涉及多个环节,财务关系复杂。从项目资金的运作分析:经营收入有租金、销售收入,商品房预售款等;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民间融资等。整体来看,资金流动形式复杂多样,给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资金调配带来诸多困难。

(三)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区位投资风险空前放大

我国房地产行业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我国民众投资渠道较少,使房产兼具着消费品与投资品的功能,导致房价非理性攀升甚至部分地区呈现泡沫经济[3]。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走向尤为关注,国家与地方层面都相继出台多种政策,如土地、税收、融资等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走势影响较大。房屋具有不可移动的特点,尤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导致区域投资风险空前放大,如201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被称为“鬼城”,房价呈快速下跌状态,仅东胜区建成、在建项目库存就达到1286万平方米。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的搜集,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房地产行业受经济运行、宏观政策的影响很大,信息搜集的及时性、敏感性能有效加财务预警能力,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适时调节公司发展战略。第一,注重内部信息的搜集,对主要财务指标进行监控。如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多超过了70%,需实时关注贷款规模是否合理,防范资金风险。第二,动态掌握宏观经济环境及调控政策,把握企业扩张的规模与时机。

(二)加强“硬件设施”的支撑,为财务风险预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加强房地产上市公司“硬件设施”的建设,为财务风险预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构建信息预警系统,加强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互动、信息共享,实现对信息的及时分析、监控与预警。对可量化指标设施上下临界值,一旦偏离临界值以内,系统自动发出报警,提醒相关人员做出调整和防范。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根据自身规模指派专业人士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

(三)加强筹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上行压力较大,融资难依旧是房地产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创新融资渠道,如尝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改善融资结构。合理安排借贷结构,根据项目开发、经营周期科学安排,编制现金收支预算,防范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在房地产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的背景下,通过联合重组方式增长实力,实现优势互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轻资产、重运营”的新模式,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石芯月,王宏波.浅析中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策略[J].社科纵横,2017,32(1):64-67.

[2]王茜,张洪.基于信用风险模型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00-102.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国企;私企;并购

一、国企并购私企的财务风险概论

国企并购私企的财务风险实质是因并购前对风险的评估监管工作没有到位,贸然的进行企业并购,而导致的财务困境。企业并购现存的财务风险主要有财务决策风险,并购前的融资支付风险,以及并购后的财务管理风险等。只有科学的评估企业并购的风险,才能探求出良好的规避风险策略,切实解决当前企业并购的难题。

二、国企并购私企的积极功能

国企并购私企是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对双方的发展都有益处。一方面,从国企的角度出发,企业并购可以扩大公司的发展规模,同时也可借鉴私企的优秀经营理念,弥补公司内部管理模式的缺漏,加速企业自身的转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从私企的角度出发,企业并购有助于实现私企的规范化,在国企先进的管理制度下,带动私企的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1]。

三、国企并购私企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国企并购私企的财务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府决策角度和国企决策角度。其一,政府以社会的稳定为基准,推行国企并购私企的政策,这个并购过程中因为是出于行政的角度,缺乏对市场以及被并购私企的宏观分析,在并购后易出现经营不善的窘状;其二,国企在决定并购私企的时候,大多是出于扶持中小私企发展的原因,并未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综合价值评估,最终导致国企投入成本过高,收益却下滑的境况。

(二)国企并购私企前融资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到股权变更,财产重分配的复杂过程,其间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国企在并购私企前,需要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企业一时无法拿出巨额的资金,便有了融资过程,然而融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上偿还相关债务。并购私企的前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国企市场收益必定会出现下滑,融资债务风险因此而产生。

(三)国企并购私企后财务管理风险

国企并购私企后,首先就是对私企的财务进行整合管理,以符合国企的统一化标准,真正实现国企私企的一体化管理。指挥私企财务整合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合适的财务会计人员,还要使工作人员明确国企内部的财务政策和目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全面落成核心财务体系,避免因财务整合不利而引发国企内部资金不稳定,资金调配困难的状况[2]。

四、规避国企并购私企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政府应明确自身的定位

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自己在宏观调控中的具体定位,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促进社会的稳定,减少干预国企并购私企的力度,采取支持的政策,让国有企业并购私有企业的过程无后顾之忧,企业自主决策评估风险,选取并购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避免出现并购后国有企业成本消耗过多资金运转困难的困状。

(二)国企应对欲并购的私企综合评估

在实施并购方案之前,为了切实保障并购后企业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国企应根据欲并购企业过往的经营状况进行价值评估。管理人员要明确好所需要的并购成本,以及前期的财务整合过程的利益下滑率,准备好足够的资金,确保资金的周转正常,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在偿还融资债务。

(三)国企并购前应完善融资支付方式

融资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推动了国企并购私企的进程。然而,当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仍是债务融资方式,在国企获取大量资金实施并购计划的同时,也承担着可能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同时,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并购后的企业运营。因此,国家还需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支付的具体政策,推出多元化低风险的融资支付方式,供国企选择[3]。

(四)采用刚柔并济的财务管理策略

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快速走上正规的重要任务。在并购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要采用刚性政策,制定层次分明的法人体系结构,明确国企私企并购后的财产分配情况,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更新财务管理结构,确保并购后财务系统的良好运行。在并购后的员工福利制度方面,要采用柔性政策,切实保障员工的福利待遇,以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融合管理工作。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形式;管控策略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市场汇率大幅贬值,外贸形势十分严峻。外贸企业国际贸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营风险陡然增加。财务风险管控是外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形势下,外贸企业面临着客户违约、汇率大幅贬值、现金流紧张、反倾销等各种风险。要想有效抵御风险,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就要深入分析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明确风险的成因,并分析科学的管控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的稳健性。

一、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实际经营运营过程中通过投入一定的成本来获取经济收益,这其中势必将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对外贸企业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提供信用销售后,客户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出现信用违约,造成大量呆账坏账;贸易国出现大的汇率贬值,造成巨大的汇兑损失;结算时由于出现各种意外因素而造成结算失败;遭遇反倾销时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造成损失。财务风险关系到外贸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影响到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外贸企业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形式包括: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外贸企业面临的常见财务风险,具体指的是企业从事外贸业务交易时,出口企业在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后,由于对方国家政治动荡、政策变化或者客户资金短缺、履约信用度低、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等原因,造成出口企业的货款被拖欠或无法回收的风险。比如有些企业由于风险意识薄弱,或为了抢订单而弱化风险管理,大量提供商业信用,最后导致货款收不回,形成呆账坏账。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国际金融交易、经济往来和国际贸易时,由于贸易国的汇率变化,使得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发生增加或减少,对预期收益造成损失的可能。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形势严峻,汇率风险尤其突出,2015年来货币大幅贬值的国家货币有:俄罗斯的、土耳其、阿尔拜疆、马来西亚、印尼、新西兰、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肯尼亚……。可见,汇率风险已经是外贸企业时刻面对重大风险,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外贸企业为了扩大业务量,轻视或弱化风险管理就很容易遭受重大汇兑损失。

3.结算风险。结算风险是指债权方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因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引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用证一般被认为比较安全的结算方式,但遇到金融危机开具信用证的银行本身出现问题,甚至破产,信用证就没意义了;或者对方在信用证夹杂着隐蔽性较强的软条款肯能会令企业稍不谨慎就会陷入其中;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中,信用证、托收、保函等计算方式基础是基于单据代表货物,提单是物权凭证。当出现单证错误、单证缺失、单证不符、伪造单证、单证与合同不符等问题时,就会给收汇造成重大的损失。

4.现金流风险。现金流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由于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去履行该负的经济责任、义务。对外贸企业来说,由于企业普遍存在自由资金不足,资金成本较高,影响资金周转的因素较多,当存货积压或应收账款回款出现问题时,如果资金管理不善、现金不足则很可能酿成企业的偿债风险。

二、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1.夯实会计核算基础,把会计核算与内部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类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外贸企业由于存在上述分析的各类风险,在核算时需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外贸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越精细化,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比如应收账款的核算,根据管理需要细化到区分不同信用等级客户,并以月为单位区分账龄段,以便准确及时的反应每一客户应收变化情况,为后续的信用风险分析和防范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清晰的会计核算,也为应对反倾销提供详细有效的成本数据,争取更大的胜算。

2.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外贸企业由于行业特性,常常需要提供大量的信用销售。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是风险识别和贸易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外贸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它的职能包括收集、监测、分析和整理客户信息,建立和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归类管理,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设定相应的信用额度。在连续的经济往来交易中,进行全程信用的监控,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如某大型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的程度划分为A-D,X等级,其中A类为优质信用客户(信用额度设置为80%且不超过5千万USD),B类为信用良好客户(信用额度设置为60%且不超过3千万USD),C类为新客户或一般客户(信用额度设置为30%且不超过500万USD),D类为高风险客户(信用额度设置为零,需100%预付款),X类为禁止交易黑名单客户。

3.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是指根据相关的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分析,结合具体业务情况识别出相应的风险,发出预警,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控制和预测。企业应按月定期分析相关财务指标,并出具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报告,提供管理层决策参考。对外贸企业来说,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率等。如某大型外贸企业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下降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A国家客户引起的,且不同信用等级客户均存在类似情况,这可能是A国存在某种系统性风险,如经济衰退或汇率管制的前兆。根据这个财务预警信息,信用部门可能会及时锁定和控制发货,并相应调整客户信用等级,提高预付款比例甚至100%收款后才发货,不断降低风险敞口。

4.充分利用外贸稳增长政策,特别是出口信保扶持政策,有效降低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和经营成本。近年来,外贸形势十分严峻,国家为推动企业扩大出口,防范出口收汇风险,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其中有一个是出口信保扶持政策,对外贸企业特别有利。如广东省2015年的信保扶持政策,对珠三角地区出口投保保费支持20%,非珠三角地区支持40%,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高达80%,另对投保农产品、单机及成套设备以及对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给予另外的10%至30%的附加支持。外贸企业充分利用好这类政策,一方面可以把外贸交易的风险敞口覆盖,另一方面可以极大降低投保费用,降低经营成本。

5.运用金融工具实施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实施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主要的方法有:(1)可以对贸易交易中产生的风险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锁定风险,避免汇率变动带来损失。(2)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对外贸易中可以争取多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样就避免了贸易国货币汇兑损失的风险。(3)选择相应的货币使在汇率变动中减少损失。在进口时可以采用软币结算,而出口多选择硬币结算,也可以与贸易方签订货币保值条款或者汇率风险分摊条款等。(4)根据汇率预测,适当调整收汇或付汇时间。在进出口贸易中,如果预测计价货币将贬值,出口商与外商应尽早签订合同,把交货期提前或提前收汇,以便减少因计价货币贬值而导致的外汇损失;进口商可以推迟向国外购货,延期付款,以减少进口成本。(5)外贸企业也用出口押汇、进口押汇、出口商业票据贴现等贸易金融工具避险。

6.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加强现金流预测与风险防范。资产负债表是企业经营是否健康的重要晴雨表,现金流是企业的正常运转的血脉。必须树立稳健经营的大局意识,和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确保企业安全平稳发展:(1)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匹配相应的资产负债结构,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2)建立全流程的现金流预测制度。现金流的预测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需要与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确保现金流预测与业务流相匹配。(3)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业务的重要程度或者紧迫程度,有计划的安排资金使用,确保支持可控、使用高效。(4)建立资金池管理平台,实现集团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最优化。资金池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现金流的有效手段,通过资金池集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占用,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外贸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复杂的风险,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深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时的进行风险监控、风险预警,并采取积极的管控策略,积极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的稳定地位,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干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健康发展。

作者:梁伟健 单位:江门市商务局

参考文献:

[1]李应振、李玉举.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6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要求越来越高。2013年3月,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通过,铁路政企分开正式提上日程。3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铁路企业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铁路发展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实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到铁路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决策。铁路企业应当准确把握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强化自身管理,积极适应市场化要求,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自身科学发展。

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铁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铁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其中财务管理风险是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铁路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及财务成果,有效防范改制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对于铁路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升铁路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受到各种风险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企业原有的既定财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并有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铁路企业在改革进程中也同样受到财务风险的威胁,而且伴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铁路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铁路企业来讲,可能受到以下财务风险的影响: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这些风险都是铁路企业可能受到的财务风险,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的优劣。

三、铁路企业改革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相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来讲较为滞后,这主要是由于铁路企业受制于之前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企不分,铁路局仅仅代表出资者,而站段则是企业资产的实际管理者和使用者,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性质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要求,极有可能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到铁路企业的发展。

其次,资本结构不够合理。铁路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铁路企业在进行铁路建设筹资时大都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这主要是基于资本成本较低的考虑,但这样也就导致了铁路企业的总资本中债务资本的比重过高,资金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企业就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企业经营就会出现困难,甚至会陷于困境。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铁路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过高是普遍现象,企业在流动资金不足或者生产扩张时首先向银行进行举债,这就导致铁路企业的负债过大,负债比例过高。

再次,财务决策不够科学,存在主观性。当前,铁路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常常是依靠主观判断或者经验决策来进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难以保障,这常常会使得铁路企业财务管理的预定目标难以实现,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考虑因素不全面,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投资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样很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出现失误,难以实现预期收益,进而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

最后,财务人员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原有的铁路企业管理模式中,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财务管理人员很少关注铁路企业的资金安全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常常会认为只要合理利用资金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意识不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得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难以有效及时地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控,一旦企业受到财务风险危机,又难以有效应对,陷入被动。

四、强化铁路企业体制改革中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铁路企业通过强化自身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法规,进一步树立财务风险防范观念,抓好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报表分析管理制度,完善自身风险预警,对企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保持警惕,以此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将责任细化并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以此来有效引导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建立风险防范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筹资、投资等重大财务活动实施科学化管理决策,切实控制风险源头。

其次,进一步优化铁路企业资本结构,构建良好融资环境。铁路企业利润率较低,价值竞争激烈,有必要确定合理科学的资本金比例,控制企业负债比重,使得负债比率处于安全水平,降低资金成本。铁路企业应当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和渠道,合理采用各种财务指标,确定好权益融资跟负债融资的最佳比例关系,优化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财务杠杆的最大化效应。

再次,实现财务决策过程科学化,减少主观判断。铁路企业要想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就需要财务决策过程科学化,减少或杜绝财务决策依靠主观判断或者经验决策的情况,有效保障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保障财务管理的效益,实现铁路企业财务管理的预定目标。企业财务人员应当积极适应铁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应当自觉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财务风险分析判断能力,有效适应市场变化,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全面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避免企业投资决策出现失误。

最后,强化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在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有效及时地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控,有效应对企业可能受到的财务风险危机,避免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