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在于稳定瘤灶,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等方面。“带瘤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疗效有别于当前西医治疗的显著特征。那么,如何将这些优势进一步推广,并且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们对中医药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医药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与中医肿瘤学科密切相关的事件不胜枚举,现略举一二。

1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启功

为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7月4日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是中国政府首次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该计划主要包括六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防治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007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花宝金主任医师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获准立项,其中就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两个肿瘤子项目。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主要通过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合作,推广适用该治疗方案,借助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等为终点指标验证中医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可重复性的同时,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再次进行优化、完善,同时摸索建立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特色,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疗效评价标准,最终为制定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选择结肠癌高发且治疗水平一流的国家挪威作为对照队列,同期观察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国内西医治疗组Ⅱ、Ⅲ期结肠癌的1、2、3年的复发及转移率和5年根治率,确立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Ⅱ、Ⅲ期结肠癌根治率的作用。

2 中美签订中医药科学研究协议

2006年4月10-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在美国马里兰州签订了双方共同发展中医药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美国NIH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科研实体,其下设的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CCAM)是美国政府1999年成立的专事支持传统医药科学研究的机构,每年资助科研经费约1.2亿美元,已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支持了近千项传统医药的科研项目,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医学的定位与科研走向。近两年来,中美双方经多次交流,积极论证,确定在针灸基础与肿瘤临床研究、复方治疗、个体化诊疗等方法学研究领域为优先合作范围,并将在培育中美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以及专题学术与研讨会议等方面共同予以支持。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美国马里兰州Bethesda举行了“中医药与癌症研究”的首次国际会议,并与美国NCI的分子免疫调节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联合培养。

3 国际学术交流得到了加强

2005年11月15-1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召开了“WHO西太区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研讨会”,与会代表包括WHO西太区官员,中国、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国专家30余人。由中国专家主持起草的《肺癌中医临床指南(草案)》引起了各国专家的浓厚兴趣,此后,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沟通,于2007年10月20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WHO西太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论证会”,与会代表包括王永炎院士,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循证医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共20多人。与会专家共同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并达成如下共识:该指南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综合国外专家意见后可以通过国内外学术组织推荐应用;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之后,继续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修订该指南,向着形成“和而不同”的传统医学临床指南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这两次研讨会为国外同仁了解中医肿瘤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窗,也为将来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8月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沈阳市辽宁大厦召开,与会代表近150人,国内代表来自大陆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国外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以色列及新加坡等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朴炳奎教授当选为会长。中国的刘嘉湘、潘敏求、李佩文、林洪生、李萍萍及新加坡的赵英杰、韩国的赵钟宽、美国的Gary E.Deng、加拿大的Collet等人当为选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中医肿瘤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倡导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广泛开展国内外中医肿瘤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医肿瘤学成果与知识的普及和中医肿瘤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成立大会之后,国内外专家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认为加深交流、互通有无是今后合作的基础。

4 华蟾素国际合作取得初步成果

华蟾素为我国传统生物药材——蟾蜍皮经加工提取制成的静脉注射针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破瘀散结功效。在国内被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联合化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2003年10月,“华蟾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被美国NIH列为资助课题,华蟾素注射液成为美国官方卫生主管部门出资研究的第一个中药抗肿瘤品种。2006年3月,华蟾素注射液在美国所做的Ⅰ期临床试验的结论是:华蟾素及其强心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华蟾素和蟾毒灵可通过使细胞周期静止在G2/M期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的增殖,华蟾素和蟾毒灵激活与强心苷相关的多种应激通路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表明Na+-K+-ATP酶在华蟾素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11月,华蟾素注射液Ⅱ期临床在美国已经展开。

5 小结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2

前言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口腔与颌骨处,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其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口腔颌面部的胜利解剖形态较为特殊,对于人体面部的美观及口腔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不仅仅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着重大意义,且对患者面容外观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就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方法进行简述。

1 单一治疗法

目前临床上对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三种,即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针对不同的病人,病情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三种治疗方式均有不可替代性。而随着医学的法杖与进步,临床上对肿瘤的研究进一步加深,相继出现新的治疗手段,如生物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有效治疗手段。

1.1 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仍为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对病灶的清除及对缺损组织的修复两部分,病灶的清除应遵循"无瘤"原则,即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正常组织。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次要恢复患者口腔颌面部的生理功能与美观。随着吻合血管的显微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修复外科的发展,肿瘤的切除率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对生理功能的恢复及美观的保证有着积极意义【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早期切除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多数患者在术后都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临床上,多数患者进行手术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此时,不仅仅手术需要切除范围大,且难度高,在现有的医疗手段下很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总的来讲,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的治疗特点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某一特殊进程中,而不能再任意时段体现出很好的效果。

1.2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应用不良反应小且被证实治疗效果好的单一或联合药物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手段。我国临床使用化学治疗起步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对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应个体差异而有较大的浮动。

临床试验证实,化学治疗除却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未分化的癌以外,单纯的化学药物对口腔中产生的大部分恶性实体瘤均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联合药物治疗由于针对性低,容易对机体起到非特异性杀伤作用从而对自身健康组织造成损伤【3】。

由于化学治疗的局限性,临床现在已将之与手术治疗结合,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化学治疗,辅助化学治疗应其条件易于控制,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治疗前。

1.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临床上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亦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手段。与手术治疗相比,放射治疗同样具有局限性,但其在治疗过程中无需使用麻醉剂,对解剖部位及重要器官的影响小,故而安全性较高,患者也易于接受。临床应用表明,放射治疗能对大多数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起到效果。

放射治疗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术后不良反应多,容易出现并发症。对于早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能较好的保留局部组织的生理功能与外形,达到使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但是,晚期的肿瘤病变,单一的放射治疗不仅治愈率低,同时保留组织器官功能的能力也会大大下降,患者就诊时往往处于肿瘤病变中晚期,放射治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除此之外,还有生物治疗与中医治疗,随着对肿瘤发展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迅猛提高,生物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已成为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模式,它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目前生物治疗仅仅应用于早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清除较小的肿瘤细胞,以及防止肿瘤的转移,因其稳定性不足,故而临床上极少单独使用生物治疗。

中医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方式根据肿瘤期的改变而不同,早期一般应用中药来抑制杀死肿瘤细胞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中期辅以滋补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对抗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到了晚期,中药的应用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合理的中药药剂能增强患者术后的免疫能力,对患者术后的生产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4】。

2 综合治疗法

在单一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其治疗的局限性,20世界90年代开始,口腔颔面部的治疗方案临床上选择了综合序列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佳。

综合序列治疗的适用人群较为特殊,主要是针对Ⅲ期或晚期患者,而且这些患者必须具备基本治疗如放疗、生物治疗等治疗过程中所需承受的伤害。综合序列治疗时,要正确结合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规范综合治疗,但是就国内来说,其综合系列治疗的操作步骤和规范还不够明确。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口腔颔面部患者均适应于综合序列治疗方案,综合序列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患者机体损伤,在对患者进行综合序列治疗方法时,我们要明确其治疗目的,在多个专家对病例认可后方可选择一个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还要能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效果和各方面的反应,对治疗方案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改,一方面能缩短患者病程,减轻痛苦,较轻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较早作出处理【5】。

口腔颔面部肿瘤采取综合序列治疗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临床病例基础上的,虽然口腔颔面部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方法未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共识和广泛应用,但是大量案例表明:有选择性的为小部分患者选择综合序列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5年左右的存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6】。对此,我们曾对23例口腔颔面部患者进行了病例分析,均为口腔颌面部鳞癌,采取的治疗方法为术前辅助化疗,后期手术治疗的综合序列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发现化疗有助于抑制原发肿瘤,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并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采取化疗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9%和27.1%,两组数据比较具有差异性,5年后,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56.8%和12.9%,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表明:综合序列治疗能起到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切无不利影响。

3 其他

综上所述,口腔颔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各种各样,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疗法、生物治疗和中医治疗,除此之外,还有营养治疗、镇痛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均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和病灶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综合治疗的治疗疗效较佳,手术治疗仍然是口腔颔面部肿瘤的首要治疗方法。特殊情况下如复发的口腔颔面部肿瘤、全身转移的口腔颔面部肿瘤以及晚期口腔颔面部肿瘤等还需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分化程度采取合适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暨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9(03)

[2] 徐亚娟,刘文书. 老年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回顾分析[A]. 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3] Pan Jian, Hua Ge, Yu-Ming Wen, Wang America, Jiang Li systemic malignant tumor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etastases [A]. First National Oral and Maxillofacial Oncolog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 2001

[4] 王晓毅,王昌美,Banchiamlak Demissie Biru,温玉明,高庆红,李龙江,唐休发,潘剑,华成舸. 口腔颌面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A]. 第四届中国国际暨第七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5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 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面带动了各个领域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在当前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科研内容。大肠癌生物治疗领域包含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步增多,并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传统的手术、放化疗之后,生物治疗成为了新型的治疗手段,因此受到了越发广泛的重视。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对大肠癌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研究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肠癌;生物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一般包括直肠癌与结肠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癌的切除。大肠癌的病发具有隐匿性,多数都发现与成熟期,相关统计显示,大约有1/4 的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无法手术,还有近1/2 患者在行手术治疗之后因为癌细胞转移复发致死。生物治疗方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肠癌的治疗水平,诸多优点使得其已经被推向研究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开展大肠癌的生物治疗临床应用进展研究,将能够为开辟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新路径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大肠癌生物治疗概述

目前,关于肿瘤的治疗已经步入生物治疗的新领域,此治疗方式既能够作为独立的治疗方式,同时又能够与手术或者放化疗有效结合共同治疗,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生物治疗的疗效之高,它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并且鲜有不良反应,因此成为了当前的热门研究话题。近些年来,关于肿瘤的生物治疗已经逐步成为临床中综合治疗肿瘤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靶分子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大肠癌的治疗中,更是一度成为活跃的研究热点,它能有效杀死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从根本上杜绝肿瘤细胞的复发与转移,很大几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

2 大肠癌生物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靶分子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肿瘤细胞来说具有着较高的特异性与选择性,能够有效回避掉一般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与毒副作用等,一旦与化疗进行联合治疗,则疗效将会明显提高,因此成为医学界所重点关注的肿瘤治疗的方法。当前关于大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大多都聚焦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靶向治疗的药物也开始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中包括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以目前的应用来看,临床试验中最具治疗前景的药物是靶向抑制EGFR 的单抗, 而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缓解率最高的就是用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另有研究证实VEGF 与VEGFR 结合之后的信号活化将为肿瘤的增生与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贝伐单抗因诸多的优势被认定为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最有效药物[2]。总之,靶分子治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肿瘤的预防和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上述药物已经在目前获得了医学界的公认,但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当侧重于治疗大肠癌的有效率、生存时间和质量,确保让更多患者受益。

2.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控制机体内的癌基因以及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明确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的功能,以此来直接或间接杀死癌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关于基因治疗目前也已经获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很多方法也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研究。比如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等等。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100 种基因治疗方案获得临床试验的批准,但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目前为止还未见出现。因此,关于大肠癌的基因治疗仍然以传统的辅助治疗方式为主,而通过基因技术的应用来找到不同患者的不同治病靶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才是大肠癌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2.3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免疫疗法,此治疗方式一般主要应用于手术或者放化疗之后的患者。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杀死患者体内的残留癌细胞,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并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特点可以总结为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关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显示细胞免疫治疗具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关于大肠癌的细胞免疫治疗主要机理就是集中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当中。大肠癌的防治疫苗细胞主要是DC 细胞,是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传递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3]。细胞治疗包括CIK 细胞治疗和DC-CIK 细胞治疗,均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关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统一并完善,包括治疗方案与治疗标准的选择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癌症一直作为医学界的难题,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从相关的统计中看出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关于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一直在不断完善。生物治疗作为新型的治疗方式,具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大肠癌的预后,但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治疗必定会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世锋, 刘斌, 戴盛明等.Exosomes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在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2(3):221-224.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4

该计划将对3000名癌症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以了解驱动肿瘤生长的基因突变机理,并进一步挑选出1000名试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研究小组中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1月30日正式推出,“精准医疗计划”。NCI-MATCH成为美国第一个大规模精准医疗临床试验项目。

精准医疗是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换言之,就是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量体裁衣式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一概念提出时间并不长,却早有实践,比如,依据血型进行输血就可视作是一种简单的精准医疗。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开启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精准医疗”的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越。目前,基因检测被用于诊断白血病、肺癌、神经胶质瘤等癌症。医生可以根据患者个人基因组信息来制定针对个人的治疗方案,比如,用哪种药,多少剂量最合适。

“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奥巴马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阐述了精准医疗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在美国“精准医疗计划”推出两个月后,传出了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呼之欲出,投入规模或高达600亿元的消息,虽然未获官方证实,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美国的雄心

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并非一个新创领域,只是试图给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行业提供助推器。

白宫计划在2016财年拨款2.15亿美元,用以推动“精准医疗计划”的实施。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获得1.3亿美元,用于首批100万或更多志愿者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以期对健康和疾病有深入认识。

另有7000万美元拨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癌症研究所,用于解码肿瘤基因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将得到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招募专业人员以及开发相关数据库。

最后500万美元被分配给美国国家协调委员会卫生信息技术部,用于建立相关标准以及保障患者的健康隐私和数据信息安全。

作为“精准医疗计划”最主要的执行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精准治疗计划的目标解读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部分。其中,短期目标主要是攻克癌症治疗。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越来越高。2012年约有1400万新发癌症病例和820万例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病例。世界卫生组织预计,今后20年癌症新发病例数将增加约70%。

传统的医疗手段往往是对癌症患者实施“轰炸式”治疗,损伤人体健康组织且效果不彰。研究表明,许多分子病变是癌症的诱因。而每种癌症都有自己的基因印记、肿瘤标记物以及不同的变异类型。作为精准治疗的一部分,分子靶向抗癌药就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临床癌症治疗。

所谓的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一个蛋白分子或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这些药物将对致癌位点发起攻击,杀死肿瘤细胞,并不波及周边的健康细胞。

过去两年间,获得FDA批准的分子靶向药物数量明显增多,例如治疗黑色素瘤的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阿法替尼以及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依鲁替尼等。

除了分子靶向药,癌症免疫疗法也受到追捧。比如,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

精准医疗计划将癌症作为短期目标,意在通过癌症治疗领域突破,为精准医疗发展注入强心剂。而作为长期目标,“精准医疗计划”覆盖更多的疾病和人群,并对人们进行健康管理。

按照美国的计划,首批超过100万名志愿者将参与到精准医疗计划中来。他们的基因数据、生物样本、生活信息和电子健康信息都将被纳入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民参与、数据共享的新型科研模式,进而提升对疾病风险评估、疾病机制把握以及许多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预测。这将对人类健康和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带来益处。 当下恰逢中国“十三五”规划制定之际,国内一些专家呼吁中国政府应根据国情推出自己的“精准医疗计划”。 局限性和壁垒

虽然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号称,将建立超过100万人的全基因组数据库,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表示,目前暂时没有单独创建一个“生物银行”的计划。

一种更经济的做法是,将美国200多家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超过200万人群样本的数据整合起来。然而,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各个基因库和医疗信息记录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在2012年,英国就提出了10万人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美国之所以落后于欧洲,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多如牛毛的基因测序公司及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且它们之间采用的标准并不统一,存在兼容性的问题。

塞莱拉基因公司创始人克莱格・文特尔对于数据整合表示质疑:“由于会触及有关医学隐私权的法规规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数据库混在一起使用。”柯林斯则回应说:“整合数据库的做法充满挑战,但并不是不可行,当然我们还需要为此付出许多努力。”

美国Cepheid公司健康经济部高级经理刘苗苗表示,将生物样本库、电子健康记录和病人的病例联系整合到一起,是精准医疗重要的一环。在这之后,如何让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为各方所用并且负担得起,也很重要。

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新任主席维克托・祖(Victor Dzau)在《柳叶刀》上撰文称,未来50年里,精准医疗计划将为美国医疗领域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他利用健康仿真模型对六种疾病风险进行预估(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肺病和中风),并得出结论:若能够减少50%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将在50年里创造6070亿美元的健康效益;降低10%的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也将分别产生960亿美元和7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这种乐观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有人指出,预测模型基于的两个关键假设,并没有得到证据支持。同时,大多数的个性化疗法的确可用于减缓肿瘤生长及一些罕见病的治疗,但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模式可以复制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还有批评者认为,精准医疗目前在这些领域所具有的局限性被忽视,而被描绘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北大医学部医学遗传学系副主任黄昱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一部分罕见病和其他单基因疾病,精准医疗也许可以做得很好。但对于大部分的常见病,精准医疗目前还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目前的精准医疗方案过于昂贵。比如,分子靶向药物安维汀在美国用于治疗结肠癌一年的费用为10万美元;黑色素瘤药物Yervoy三个月治疗费用高达12万美元;治疗罕见病“阵发性夜间血尿症”的soliris是世界上价格最为昂贵的单一药物,每年的治疗费用高达40.95万美元。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蔡冬坡表示,虽然美国的医疗保险系统能为病人分担很大一部分费用,但这些成本终将由社会买单。现如今美国医疗系统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约3.2万亿美元,这样庞大的支出是否可长期持续下去是个问题。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卫生政策顾问阿图尔・加万德认为,精准医疗并不是万能的,不应该为此停止呼吁大家多去锻炼以及合理饮食。他指出,精准医疗计划的推行将使美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每年增加7500亿美元,这相当于整个国家的中小学教育预算。在他看来,如果能从中节省出一部分,用于学校等推行锻炼和营养计划,更为实际。

此外,精准医疗的核心――基因信息采集面临个人信息安全壁垒。越来越普及的基因检测和可穿戴设备,引起人们对于个人健康数据和隐私安全的担忧。很多情况下,用户尚未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数据已经被监控。虽然一些公司对信息的匿名化处理多少会起到一些保护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计算分析和整合不同数据组等手段,足以识别个人身份或追踪个人行为。

美国医疗保险与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借“蓝色按钮倡议”提出了“病人是自身数据的所有者”的理念来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刘苗苗表示,精准医疗时代的科技更新速度太快,对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酝酿中国版

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数月来引起中国业界的关注。当下恰逢中国“十三五”规划制定之际,国内一些专家呼吁中国政府应根据国情推出自己的“精准医疗计划”。

精准医疗发展已经引起高层关注。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曾披露,在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后不久,经中央高层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迅速成立了由19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并在3月举行首次会议。

此外,国务院5月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到“精准医疗”的字眼,但把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四大领域之一。这份被称之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别提到,“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尽管欠缺一份奥巴马式的宣言,但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已在逐渐酝酿成形。

对中国来说,“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撑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拥有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药明康德、贝瑞和康等大型测序公司,也出现了大量专为个人提供基因测序服务的小型基因测序公司。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但没过两个月,又恢复重启。黄昱认为,这“一停一放”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测序服务行业良莠不齐,很难管理,甚至有公司收钱之后并不测序,最后杜撰一份测序报告交给客户。

中国的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际运用上与国际同步,但与此相关的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基础研究仍远远落后。在药物开发上面,也仍然是短板,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药物屈指可数,临床仍大量依赖进口药物。

另外,如上文所述,一些分子靶向药和孤儿药的价格极其高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人民币。刘苗苗认为,相较于美国而言,中国医疗保险体系还不完善。黄昱也坦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会在一段时间内推高患者的医疗支出,中国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尚无法支持。

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吕有勇透露,为夯实精准医疗的基础,一些国内专家提出设立生物银行的建议,并推出百万规模基因队列研究。

6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雪涛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大会”上指出:“现在我国有上亿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还有300多万的癌症患者等,如果能把这些疾病资源都有效地收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创新、交叉融合的网络,那么我国有可能在世界医学科技竞争当中占据先机。”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慢性肾功能衰竭;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微炎症状态

近几年,微炎症概念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患者体内炎症标志蛋白(如C反应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等轻度增高[1],从而提出了"微炎症状态"学说。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发生率更高,而且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医中药以其多靶点、整体调节、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在CRF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在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方面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慢性肾脏病(CKD)临床分期标准,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门诊和住院的CKD4期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45~67岁,平均(58.5±6.83)岁,病程2~7年,平均(4.3±2.31)年,随机(单盲法)分为4组,每组均30例,1组为单纯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9~67岁,平均(58.03±6.44)岁,病程2~7年,平均(4.4±1.93)年,;2组为西药加中药组,在1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0~65岁,平均(59.2±7.27)岁,病程2~7年,平均(5.1±2.69)年;3组为西药加中药加中药灌肠组,在2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中药灌肠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7~66岁,平均(54.4±4.37)岁,病程3~7年,平均(4.9±2.57)年;4组为西药加中药加中药灌肠加中药熏蒸组,在3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50~65岁,平均(57.8±6.03)岁,病程3~6年,平均(4.0±1.71)年。4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4组均治疗3个月。排除引起炎性因子增高的其它疾病,如急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慢性肝病等。

1.2药物及试剂 中药煎剂均由本院中药房煎制;肿瘤坏死因子a 试剂盒: 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方法 中药汤剂治疗为口服补脾益肾活血降浊方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生地、山药、山萸肉、丹参、大黄、积雪草、土茯苓、枳壳等),1剂/d,分2次温服;中药灌肠方(大黄、丹参、煅牡蛎、蒲公英),每晚1剂,保留灌肠,30min/次;中药熏洗蒸法为应用发汗排毒、祛风止痒中药(地肤子、苦参、蛇床子、白鲜皮、野、丹参等)熏蒸泡浴,1剂/d,20~30min/次。西药常规治疗为降压、纠正贫血、纠正酸中毒、补钙及饮食疗法等对症治疗。

1.4指标检测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公司)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ELISA法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清水平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1.5统计学处理 数值采用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均以P

2结果

治疗前,各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与1组比较:2、3、4组血清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均降低(P0.05);与2组比较:3、4组尿素氮均降低(P0.05),4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均降低(P0.05),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组比较:4组血清肌酐降低(P0.05),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均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中医中药以其多靶点、整体调节、个体化的治疗特点在CRF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认为CRF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衰败,标实为血瘀、湿浊、痰凝、水饮等内蕴为毒,治疗上多以补脾益肾、活血化浊排毒为法[2-4]。中医综合疗法为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熏蒸"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口服中药汤剂即通过内服补脾益肾活血降浊方辨证加减,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及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为临床治疗CRF的主要措施。中药保留灌肠即用中药汤剂直接灌注到人体结肠内,利用结肠的吸收和排泄功能,以清除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中药熏蒸即采用中药汤剂熏蒸外洗方法"发汗排毒",可促进体内代谢废料与水份从皮肤排泄,改善CRF患者水肿及皮肤瘙痒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5]。药理研究表明[6],以上中医疗法所采用的中药如大黄、丹参、积雪草、牡蛎或其有效成分对CRF患者具有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CRF进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改善肾功能。中医综合疗法三组相互比较,口服中药汤剂加中药灌肠加中药熏洗疗法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而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三组疗法无明显差异,表明中医综合疗法在显著改善CRF患者肾功能的同时,亦可通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CRF患者的微炎症状态,由此达到延缓CRF进展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Bai Y, Sigala W, Adams GR, 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on cardiac tissue oxidative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Am J Nephrol. 2009,29(3):213-221.

[2]宋海燕,李红霞,易莲.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9(8):641-642.

[3]黄 芳,张小鹿,陶明龙.益肾泻浊化瘀方治疗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6(1):95-98.

[4]施志琴,麻志恒.活血降氮汤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76-77.

生物技术治疗方案范文6

关键词:畜牧;生物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46-01

生物技术也称为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大量与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密切相关的基因都已得到克隆和表达,诸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细胞因子、及多种单克隆抗体等基因工程药物已正式生产,并应用于实践。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生产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在农业、医药、轻工业、食品、环保、海洋、和能源等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地应用,同时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一些新型产业正在迅速兴起。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

(1)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

(2)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新的飞跃。

(3)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4)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发展,它将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

(5)国际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中,形成了引人注目、用途广泛的生物信息学。

2 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2.1 转基因动物

要改善家畜和家禽的遗传性能,如产奶量、产毛品质、增重快慢、产蛋频率等,人们往往需要多代杂交选择,最后培育出高产的动物品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法尽管费时而且费用昂贵,效果也很好。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一旦育成了一个较好的品种,再想要通过杂交引入其他新的遗传性状就非常困难。因为带有有益遗传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一些有害基因。因此,又需要重新进行多带杂交和严格选择。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就日益明显,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运用DNA导入细胞的技术,结合从细胞中分离出细胞核到去核卵母细胞中的核移植方法,把单个有功能的基因或基因簇插入到高等生物的染色体中去,并在其中表达。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①将克隆的外源基因注射到一个受精卵的细胞核中;②接种后的受精卵移植到雌性受体的子宫,使其顺利完成胚胎发育;③移植后的受精卵生长发育为后代,其中的部分后代其细胞中都携带有转入的外源基因;④利用这些能产生外源蛋白的动物作为种畜或种禽,培育新的纯合系。举例来说,如果转入的外源基因其编码产物具有促进生长的功能,那么携带了这一基因的动物就有可能生长得快,饲料报酬一旦提高,就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人们把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其导入的基因成为转入基因[2]。

完整的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起始和发展,并为测试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利用转基因动物科学家们已建立起各种人类遗传病的鼠模型。在育种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研究出高产奶牛,可以让羊产出具有人奶性质的高营养的羊奶,还可以研究出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系来等。

2.2 克隆动物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而直接由体细胞获得新的个体。1997年2月23日,世界上第一只来源于体细胞的、通过克隆方式获得的克隆羊――多莉诞生了。英国科学家们先从一头六岁的芬兰母羊的乳腺中取出一个细胞,并在体外繁殖成为一个细胞系。从用药物刺激大量排卵的苏格兰黑面母羊体内取出卵细胞,移出卵细胞的细胞核,并将样乳腺细胞与无核的卵细胞融合,并开始增殖。将移核后开始发育的卵细胞植入第三头母羊(即代孕母羊)的子宫,最终产下发育完全的羔羊,这就是闻名全世界的克隆羊多莉[1]。

从实际应用角度上讲,克隆动物技术的成熟对于动物资源的种质保存,尽可能多地保存生物圈内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克隆动物对培育优良物种也有重要意义。人们认为,克隆动物至少可以从生产移植器官、培育优良畜禽品种、利用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和提供实验动物等几个方面造福于人类。

3 小结

现代生物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用途广泛;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即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了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培养细胞等)为原料生产的,因此其原料具有再生性,同时利用生物技术系统生产产品产生的污染也很少,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或几乎没有,重组微生物甚至还可以消除环境中的污染。鉴于生物技术产业的以上特点,清洁、经济的生物技术必然在二十一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