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 主成分分析 中部六省

引言

科技人力资源既是人力资源又是战略性资源,具有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源的价值意义。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高度重视对科技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对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

关于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不多,但国内学者的研究比较充分,本文以山西,河南等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中部地区六个省13项指标作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测度和评价的初始变量,运用SPSS 17.0工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指标体系的确定

(1)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评价高科技企业科技人力资源上, 要全面、系统,能真实反映出科技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从而让企业能够发现自身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后期加以有效改善。(2)科学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指标元素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 使定量和定性、相对和平均指标相结合。(3)可比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4)相关性原则:所收集的数据必须与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相关,杜绝任何与创新能力不相关的数据。

(2)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分为两个层次, 即专业技术人员、 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与发展人员。根据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可将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分为七个二级指标,创新投入要素指有专业技术人员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专利成果;创新产出要素有科技论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口出口额。

(3)实证分析与综合比较

①初始数据收集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采集各省份指标的初始数据,为了使综合评价的结果客观、合理,通常采用的是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初始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②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即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变量,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变量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

(4)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取特征值大于l,累计贡献率大于85%;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确定几个主成分,使得信息利用率达到85%,本文中三个主成分信息累计91.444%,因此来确定3个主因子F1、F2、F3可以代表原来13个变量大部分信息。

(5)计算主成分载荷;计算综合得分。

将成分矩阵(见表4)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对应特征值的平方根,就可以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表4 成份矩阵

综上可得3个因子,第一个因子F1贡献率达到了50.183%,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员的比重、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授权量、科技活动人员数、技术市场的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的成交合同金额这6个指标由第1个因子F1完全可以解释,它们与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投入与产出有关,可以命名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投入因子;第2个因子F2的贡献率为28.495%,可以用来解释工程技术人员规模、农业技术人员规模、科学研究人员规模、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五个指标,可命名为科技人力资源来源因子。第3个因子F3的贡献率为12.765%,主要解释了科技活动人员占做从业人员的比重、R&D工作人员当量两个指标,命名为科技人力资源工时因子。这3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信息,因此这些地区的3个因子的综合得分F可以大体上反映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

F=0.50183*F1+0.28495*F2+0.12765*F3

这里的权重采用它们的各自方差贡献率。最终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按照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见表5):

由此可见中部六省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有较大差距,其中湖北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最强;而安徽、江西较弱;江西最弱,这与中部六省的经济实力是相符合的。湖北经济与科技创新实力水平都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实力居前,是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领导力量,这充分说明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实力与科技创新实力、经济实力属于正相关关系。

3.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各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中部六省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山西人口基数小但工业化程度较高,导致每万人所拥有的国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密度较大,因此,中部大部分省份这两类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可能会影响中部地区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2)中部地区的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除了山西和湖北之外)。这就充分说明中部地区劳动力规模很大,但是整体素质不高,人均分布不足,这必然会影响中部产业的创新能力,要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务必解决这个难题。尽管湖北、湖南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较高,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延续到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实际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时间较少,对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2)政策性建议

通过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不利于中部地区占据产业链的有利位置,更不利于中部省区的支柱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投入要素的效率。不求效率的的投入必定会导致创新效率的低下。

(2)积极统筹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的配置,使得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流动,引导非企业的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向企业流动从而加快中部地区各层次的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加快人力资源向科技人力资源的转化进程。

(3)实行鼓励创新的积极政策,形成一种科技人力资源积极创新的氛围。由于各省份在专利申请与授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数与成交金额、科技活动论文数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造成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上存在差距。为此,各地区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激励。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施丹.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2]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与科技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网上银行 发展现状 利与弊

上世纪90年代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以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上银行以其成本低、效益高、快捷方便和应用广泛的四大特点,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伴随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进程,网上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引领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同时,网上银行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银行业竞争角逐的战略制高点,在国际银行金融界掀起了网上银行热潮。

在银行金融机构实现服务领域的拓宽、业务的增长、经营战略的调整、金融的发展促进过程中,网上银行日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网上银行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自然具备了传统银行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双重特点,从而无形增添了比传统银行业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也给银行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Online Bank),又称网络银行(NetBank或Internet Bank),是指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信终端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公用信息网向客户提供的银行业务和有关金融服务。网上银行是基于因特网或其他电子通讯网络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和银行制度。

二、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网上银行在电子银行中的市场份额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网上银行的业务比例不断发生变化。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管理

金融商业银行在网上银行管理上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管理格局。产品定位的明确,营销力度的加大,营销服务体系的完善,风险防范控制的加强,这些举措都使得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化,网上银行的营销方式不断发生改变。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和份额,各大商业银行也在管理方式和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比如,设立单独的电子银行银行部,将银行科技部转为电子银行部,这些都是旨在提高网上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对网上银行电子产品的营销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网上银行的优势

随着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近些年网上银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使用,网上银行无形中渗入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网上银行从经营方式上根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的理念,这种为客户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为客户摆脱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提供了极大便利。客户只要能上网,就能随时进行网上银行交易活动,了解银行各种信息及服务。网上银行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其优势逐渐显现,具体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全面实现无纸化交易,服务方便、快捷、高效、可靠

以前常常使用的票据和收据等如今已基本摒弃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支票、汇票等电子票据。以往的纸质货币现在可以使用到更方便的工具来代替,那就是电子现金、电子钱包以及电子信用卡等。过去的信件只能通过邮寄进行传送,而如今网络信息数据技术的进步为网络传送信件提供了可能。网上银行的产生,使得用户获得更加便捷、安全以及全方位的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网络银行进行服务,不受时空限制,即实现3A服务(Anywhere, Anyhow, Anytime)。

(二)大大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有效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主要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不需设置物理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减少了人员费用,提高了银行后台系统的效率。

(三)无时空限制,有利于扩大客户群体

网上银行业务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地域、时间限制,具有3A特点,即能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这既有利于吸引和保留优质客户,又能主动扩大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四)有利于服务创新,向客户提供多种类、个性化服务

对于银行营业网点所提供的保险销售、证券以及基金等金融产品,客户在营业网点难以得到详细全面、成本低的信息咨询服务,而通过网上银行则大不一样。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可以随时全面了解到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不仅成本低,而且高效、便捷,这就为银行向客户提供多种类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网上银行的弊端

(一)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网上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网上银行容易引发操作管理风险

网上银行容易引发操作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员工或客户的错误操作或恶意操作而导致的潜在损失,如登录和使用计算机后不退出系统就离开终端,或与他人并用计算机存取口令,将重要的机密信息存入不适当的计算机文件中等。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可依

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3

本文作者:满意工作单位:南通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明确教学培养目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②艺术类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悟能力及造型设计能力,但对工科舾装技能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较弱,因此课程整合须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认真进行科学分析,优化课程体系,围绕能够“承担该职业的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原有内容简单混合,而是有机地组合教学内容,要求时刻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适时增减教学内容,保持与市场同步。由于国内对该专业建设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及经验非常缺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会面临诸多问题。自开设专业以来,经过四年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该专业已初步建立了一个融教学、实践、市场为一体,以强化创新和实战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船企发展需求和岗位特点设置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教学,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校外船舶设计单位和校内实训室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组织校内外课程专家、船企行业主管领导、艺术系和船舶工程系教师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计划,对船舶舱室内舾装课程设置进行修改与整合,实现了舱室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毕业设计系统课程的全面整合。(1)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船舶舱室内舾装设计课以舱室空间为母体,以舱内界面为依据,以舱内空间的陈设设计为主体,从而拓展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等几方面的教学基础,进行模糊整合。舱室设计专业所涵盖的面比较广,整合是为了在交叉学科中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与综合型人才。这样就有别于工科类的船舶内舾装专业的舱室设计,前者所侧重的是视觉传达信息的设计能力,突出人文关怀,设计出适宜人居的舱室内部环境;后者所侧重的是工程技术,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舱室设计专业在以水上室内空间为母体的前提下整合了这两者的优势,突出自身学科的特点,把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主干课程的内容定位船舶舱室内舾装设计课依靠船舶美学、船体制图、船舶装饰材料、计算机辅助舱室设计(二维、三维)等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前后相承、互相衔接,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舱室设计的概貌及一定的设计方法。参考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例如,船舶舱室内舾装设计课程分三段式授课分别为:舱室专题设计一(128学时)针对船舱室中居住舱室展开设计,舱室专题设计二(120学时)针对船舱室中公共活动舱室展开设计,船舶舱室内舾装课程设计(128学时)主要突出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结合船企实际案例展开设计,为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做准备。2.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选择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实训室为依托,借鉴船舶装饰企业的设计项目施工流程,使该课程实现教学流程与实际案例设计流程的统一。在专业课程教学流程中,根据实际案例的设计步骤,将教学流程分成四个阶段——理论讲解阶段、考察分析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具体案例表现阶段(二维、三维再现)。通过选定真实空间,根据实际设定虚构的设计命题,在课程中切实地深入空间中思考和研究设计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空间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舱室专题设计一”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例:(1)理论讲解阶段(48学时)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形式,讲解舱内空间规划、家具造型、陈设设计、灯光配置等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创设教学情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舱室设计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建立基础理论知识构架,提高理论素养。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例如,在讲到国外舾装业的发展时,通过对国外豪华游轮内装设计案例的赏析,以大量可视性、可比性、可听性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其建立对舱室内部环境设计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该阶段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可以通过赏析、课堂分组讨论增强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2)考察分析阶段(16学时)依托校内实训室(舱室设计实训室、舾装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船舶内饰企业、船厂舾装设计部),把教育的课堂从室内移到室外,从教室移到实训室,移到施工现场,尽可能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创造意识的设计工作者。③通过对施工的舱室空间分类别有针对性地考察研究,加深学生对舱室空间理论的感性认识,理论部分内容在实践环节得到论证。该阶段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调研、研究、分析各功能舱室空间的特点与利弊,并通过调查报告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舱室空间设计手法,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下一阶段的具体设计作好铺垫。(3)方案设计阶段(32学时)参照船企设计团队模式,让学生以工作小组的形式分工协作。从前期收集资料、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的评价,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一位咨询者或指导者。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积极地讨论出不同的观点,做出不同的决策,激发发散性思维,对方案做出取舍,通过实际案例的设计训练,强化学生从事舱室空间设计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熟悉设计的流程,掌握舱室专题、专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因势利导,如在船长居住舱室设计方案讨论课中,引导学生结合船长室的区域位置,从船长的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本组方案讨论结果上讲台陈述,让其他组成员充当船东,对设计风格、造价成本、材料等提出质疑,分析方案利与弊,给出意见,教师最后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能力以及实际方案的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分组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综合专业素养。(4)具体案例的表现阶段(32学时)在计算机机房完成该课程任务。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形式,运用AutoCAD、3dsMax以及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再现设计方案。当前,许多船企仍主要运用二维CAD,在职业教育领域,三维设计软件还未真正进入舾装专业的教育核心体系。为实现真正的虚拟设计和优化设计,学院加强了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随着课程体系的健全,今后还要着重突出对三维CAD、Pro/ENGINEER等软件的教学,包括对舱室动态场景的展示制作,这也是学院舱室专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效果考核方式上,采取灵活的评价机制,课程考核的重点不断向学生能力的整体评价转移,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表现都被当作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且每位学生的分数势必会受到整个团队成绩的影响,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除了单纯的教师评价之外,还加入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在教材选择及教案的编写上,参照艺术专业的适用教材,结合船舶舾装专业的教材,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船舶系列教材《舱室设计》《船舶内装工程》,围绕舱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删减,自编教案、制作课件。近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能从艺术生的自身优势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认可。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包豪斯所确立的“教育—研究—设计生产”教育体系值得借鉴,教学为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研究为教育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设计生产为教育与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可能的经济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④邀请船企设计部门人员与授课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写;教学实践环节,安排船企工程师来校实训室现场施工讲解,将企业的设计环境带进课堂,使企业从单纯的人才使用者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参与者。⑤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给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到船舶装饰企业实践,把最新的设计案例和施工经验带回学院,并运用在教学中,不仅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了教学质量。

全方位强化学生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担任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给学生介绍大量设计网站,使他们接触学科前沿,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如,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船舶舱室内装潢设计》通过立项并顺利结题;2010年南通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船舶舱室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市场调研》获得市级、院级实践优秀成果奖、学院优秀集体奖;等等,以此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结语科技创新孕育新的机遇,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将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学院浓厚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不断地探索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推动舱室设计专业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融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具有创新实践和设计实战能力的舱室设计类专业人才。

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自动化 电信行业 智能化 利弊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电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脉,在2009年,电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技的应用于发展上衍生催发而来的。由于行业的更新换代快,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发展,光纤改造、数字信号、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兴起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迅速崛起为高新技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在我国是军民结合型工业,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现代军事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电信行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21世纪,我国专门制定了电信行业发展方针,旨在推动行业的发展,更重要是推动国家以及民族的进步。

二、自动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人工的低廉体力劳动,人们长期被束缚在简单、反复的机械劳动中,对于解放与发展人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生产率,健全人们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现代军事业等其他各行各业。自动化技术的优越性于延展性使得这项技术有很强的渗透性,自动化核心思想应用极其广泛,社会、经济、管理等无一例外。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后,经过一系列加工最后应用信息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不仅具有高技术性,区别于其他技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中的信息含量。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巨大地推动力。

2.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包括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这几个环节,自动化解放繁复的人力,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

自动化技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不简单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目的都是在信息的应用上,重中之重是如何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使用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简单获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深入也离不开自动化技术,在计算机运算过程中,内部硬件的控制、网络流量的控制、各种仪器仪表的控制等都依赖于自动化技术。

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共同发展。

3.信息化与自动化。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断应用不过生产生活,从而很大程度提高社会工作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自动化与信息化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自动化的基础是在于信息,核心是控制,立足在系统。自动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正是有效实现信息化非常重要的载体。信息化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自动化为的是更好实现信息化。二者更好的结合,是为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4.自动化技术在电信的实际应用。设计者只要在计算机中输入相关数据,计算机就能完全自动地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自动输出设计的结果。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来实现产品设计过程的自动化。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汽车、机械、造船、服装等各行各业。

四、自动化技术在电信产业发展中的利与弊

1.化技术的积极作用。如今,电子行业正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发展。智能化是指电子元件具有信息存储、记忆的功能,能对检测信息进行补偿和校正;微型化是指电子元件趋向体积小,尺寸小到微米,必须由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而成。

空调取暖正是自动化技术的较好运用,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房间的温度高低,自动将温度与设定值对比,温度低于设置值,空调压缩机运行,温度上升高于设定值,则停止运行,自动的反馈控制正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恰到好处。

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很好结合,通过电脑控制机械,可以有效地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数控加工中心通过带有刀具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多功能数控机床,能自动完成多种工序和复杂形状的产品加工。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临快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自动化技术的不良影响。电信工程的自动化系统非常复杂,在一个网络化的控制系统中,往往有绝大部分是简单的PID控制,极少数包含了多种方式的复合控制,而先进控制系统的比例只有5%左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领域没有得到很好完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过度自动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隐患与担忧。人们对自动化产品开始产生强烈的依赖,自身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今,很多人不会洗衣服、做饭、不会拿笔写字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些自动化不可取。自动化的发展及深入应用长远来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个人为人立世的本不能舍弃。

参考文献:

[1]刘沛佳,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5)

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国有粮企 粮源 产业化

当前国有粮企虽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影响,加入了市场经济元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国有粮企继续推行企业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似乎忽略了国有粮企之根本,即粮食来源。粮食来源是国有粮企发展之根本,只有保障充足充分的粮食来源,企业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长足发展。掌握粮源是国有粮企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1、粮源构成情况

图(一)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针对粮食构成情况作出调查后公布的数据。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粮食构成主要依靠玉米、小麦、大豆等粮作物。而这些粮食作物主要来源是北方地区。近年来,北方地区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耕地面积以很快的速度正在缩小。粮食产量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的同时,切不可忘其本,即保证耕地面积,只有保证了耕地面积,才能保证粮食来源,保证了粮食来源才能为国有粮企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粮食来源的品类,这样既能使粮食来源向多样化发展,还能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根据上图中粮食来源构成的情况,我们可以扩大稻米在粮食来源的比例,还可以增加北方有特点但在市场上较少见的粮食的收购,比如说小米,芝麻,黑米等粮食作物。这些不但能丰富粮食市场的种类,更重要的是能保证粮食来源。俗话说,“民以食为本”,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保证粮食来源是保证国民基本生活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得到了国民的支持,国有粮企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壮发展。

2、国有粮企市场化后的变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有粮企也有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但是我们不应该滞留在现有的市场化阶段,国有粮企市场化后还有很长一段变革之路要走,而所有变革之道都只为掌握粮源保证国民粮食安全,国有粮企能为人民有所作为。图(二)展示了国有粮企在改革开放之后,粮食产量先后经历了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取消统购价格实行合同订购,放开流通渠道,建立双轨制;变合同订购为强制低价收购;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和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提高订购价和统销价,实现购销同价;确定保量保价改革目标;放弃1993年改革目标,市场化改革受挫;省长负责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垄断流通;缩小保护价适用范围;开始新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新粮食政策体系形成等一些列国家政策。可以发现每一个国家政策的提出的短期年限内,粮食产量都有相对幅度的提高,一旦粮食产量开始下降,新的对策的提出又会改变这种趋势。粮食产量就在这种曲折回环的趋势下步步攀升。其中1988年的“三项改革”政策使得粮食产量达到的最高值。在分析图(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国有粮企在以后的发展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粮企在政企分开,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双管齐下的方针的实施;二要与时俱进,根除旧的落后的思想,学习新的有益发展的思想;三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探索出更好更多适用于国有粮企的发展之路;四要实事求是,在认清基本粮食现状的情况下,稳妥渐进地进行市场化改革,不保守不冒进;五是特别保护好几个粮食生产大省国有粮企的制度变革,加快粮食保护制度和补贴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六是粮食储备的工作要做好,要及时更新储备,不能陈压旧粮,必须保证粮食的供需平衡。

3、国有粮企保证粮源的措施

3.1、与粮农建立亲民关系

粮农是粮食的直接生产者,粮食生产是粮源的基础,粮农是稳定粮源的关键因素。没有粮农的付出与生产,粮食来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国有粮企,特别是地方国有粮企,应该加强与粮农的沟通,保证粮农的经济效益,与粮农建立亲民关系,要有风雨同舟、鱼水深情的关系。要积极为粮农提供国家政策优待,做到上门服务、热情服务,要千方百计地帮助粮农解决粮食生产的难题。要同粮农建立可信可亲的朋友关系,这样粮农才能甘心情愿地把粮食卖给国有粮企,总之,谁帮助粮农,同粮农搞好关系,谁就能保证粮食来源。

3.2、辩证发展“订单农业”

近年来,国有粮企都在发展“订单农业”这个经营模式,从而掌握优质粮源。“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的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但是订单履约有一段生产过程,双方都可能碰上市场、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国有粮企要辩证地看待“订单农业”的利弊,在看到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进步方面的同时,要看到其中的风险,为我所用,有效避免其中风险,从而保证粮源。

3.3、产权多元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国粮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粮食价格波幅度相对往年都要大,引起国民积购,导致国民粮食安全的恐慌,给国有粮企造成了不少压力。国有粮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建立了“粮企农庄”,加强了国有粮企在国内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扭亏转盈,巩固了国有粮企的主导地位;实行“订单农业”模式,掌握优质粮源,保证了国有粮企发展质量,树立国有粮企的信誉;深化国有粮企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推进“三位一体”改革的核心,创新机制改革,保证国有粮企的来源,使国有粮企有所作为。

3.4、经营方式产业化

粮食经营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延推广,是集贸易、工商、农业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它是以市场需要为指导,以先进企业为带头人,以信息科技化为手段,以优质化产品为支撑,实行区域化企业经营,多层次、多元素、多方面推进产业经营,为国粮企业粮食经营方式开拓更好更新的渠道。国有粮企在产业化经营的时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到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国粮企业的出路在产业化,粮食经营方式走产业化之路,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在地方国有粮企建立后方储备,实行产业链经营,安排好各个产业链的分工,协调其利益分配问题是产业经营的重中之重。

4、国粮企业发展掌握粮源要点

4.1、政策性收购的弊端

国有粮企按照政府颁步的政策性原则收粮的话,粮食收购政策性系统存在的问题则更突出。随着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在地方的设立,以粮食收购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为支柱的粮食收购政策性系统便趋于完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具有其作为第一产业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又有许多弱势,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周期长、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劳动生产率提高慢、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因此,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造成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国家的政策保护和支持,将政策性和金融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成为国有粮企的最佳选择。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和完善,较好地贯彻了国家对弱势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这对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稳定国有粮企的粮食来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2、贸易粮经营的难点

我国粮食市场上的贸易粮主要有五个品类,贸易粮经营是国有粮企在市场化经营下的销售手段,也是国有粮企营销战略的体现。国有粮企如何做好贸易粮经营是国有粮企有所作为的重要一笔。贸易粮经营有一定的难点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经营贸易粮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贷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贷款的利息、因贷款产生的手续费等。二是贷款费直接计入储备存货的原价值中,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作为储备存货的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减少了国有粮企的财务收入,增加了国有粮企的财力负担。

5、总结

粮源是国有粮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掌握粮源是国有粮企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国有粮企在市场化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扩大粮食来源的构成品种,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与时俱进,走与当今国情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奉行资源保护政策,在保护了粮农的利益的基础上,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并注意各种国家政策的利与弊,要趋利避害,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保证国有粮企的粮食来源,使国有粮企在多元化市场竞争中日益强大。

参考文献:

[1]于广学.国有粮企发展三要点[J].视点.2011(9).

[2]詹胜辉.掌握粮源是国有粮企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J].视点.2011(9).

[3]赵子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王士海.中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经济效应[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11.

科技创新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全球统一市场[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3-02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与动因

11全球化的发展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上的依存性步步提高,国家内部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相对减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已经蓬勃高涨,达到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料显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贸易和投资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快速提高。跨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05%增加到了2010年的21%,增加了3倍多;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386%增加到2010年的559%,2008年时曾经达到594%[1]。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水平推动下,当今经济活动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各种形态都已跨出国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随着工业革命后商品经济和现代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达到了有秩序的扩大,国际分工形成了水平发展的新形势。

12全球化的发展动因

“二战”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自然是其根本前提。冷战和两极格局打破后,国际政治形势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各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被放在经济发展上,而与此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趋势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化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各国在意识到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后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以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为主要方式开始了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更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迅速成为寻找最合适全球化道路的助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分工合作、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也因此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早已不限于经济范畴。能否清晰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妥善地应对全球化,将成为带来经济发展、实现文明进步、政治和谐的重要抉择。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对促进国际体系转型、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是有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21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巩固和完善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各个国家在各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进口,那么大家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享分工合作带来的利益。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经济要素都达到了有效地组合,使生产力在全球水平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减少了盲目生产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实现了生产消费上的有利互补。

22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利益的融合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无论是双边领域还是多边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合作原来越多,共同利益明显增多。更随着WTO、世界银行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等多种贸易形态日益增多,国际贸易量和贸易额大幅增加,国家关系得到改善,得益于和有利于世界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

23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由于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国交流的频繁,各国人民在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交流互助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综合的进步的新人类文明正在逐渐形成,也因此将形成关于这个时代的对于历史文明的总体超越。

24全球化的消极表现

在沉醉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分子,更加有义务去关注和改善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经济危机的出现就足以给予全人类一个及时的提醒。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一书中,概括了对全球化的批评意见,指出“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制造了危机,特别是让落后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正如其所说,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各地区能源的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天价能源”,金融秩序更是因此脱离常轨、失去控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诱发世界范围经济大步衰退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出现,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以难以想象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深度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共同问题,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除此之外,社会动乱、局部动荡等附属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尤其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逐步激化,传统工业地位遭到挑战,机械化操作程度加深,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在各国之间的互动中,牵扯国家利益的矛盾发生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过去几百年间以资源换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如何在维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来越值得全人类的共同思考。

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分析

31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经济上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的扩大,对其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方面形成垄断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对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应该意识到它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据估算,在经济增长层面,1999―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三分之一是由中国经济来完成的;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3]。由此可见,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也因此受到更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首先,在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问题上,全球化为其优化配置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收益分配并不公平,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已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进步,使中国成为除发达国家之外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次,针对中国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现状,外国投资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GDP水平的提高。由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提升。另外,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国际关系的改善与和平稳定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国际和平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稳步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保障。以中国为例,对外贸易获得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2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当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运行风险加大,甚至对某些国家的造成冲击。同样,一旦经济波动传到中国国内,引起生产关系、金融结构的变动,对国民生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家的自主发展、市场的自我恢复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结论

作为世界性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以其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的日益扩大和积累,使得各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国经济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并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日臻成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认为应该认清繁荣背后的危机,建立健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职能,明确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地位。其次,应该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事求是,了解自己独立发展特色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和防范其不利与风险。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在支柱产业上掌握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培育核心优势。如此才能使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世界,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课题组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动因和影响[R].2012

[2][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http://wwwdocincom/p-787370159html.

[4]纪艳香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相关对策[J].中国市场,2013(46).

[5]陈文玲世界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