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1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文化又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中国画首先是东方哲学艺术。它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艺术融入中国文化、融入自然、融入万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国画主张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呈现东方哲学之大美。

中国画重感悟,反映内在精神,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中国画要求用最简约的笔墨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山人的作品到今天依然散发着人文哲学之魅力。在似与不似之间传递出人类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中国古人游离于山水之间,感悟自然之大美,并将这种感悟表现在皴、擦、点、染的水墨作品里。数竿修竹,几叶芭蕉,无不透出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灵性的内在精神寄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中国画以艺术的高度抽象诠释着中国文化。用有形的笔墨表现无形的思想。在黑与白、线与面的有机组合中崇尚自然和笔墨的审美观,其哲学根基可追溯至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重玄尚黑,知白守黑”的思想理念。

徐渭曾言“道者妙用,在股掌间”。庄逸相是,庄是庄重,逸是放逸。庄重中见放逸,放逸中见庄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元相生的境界,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与中国文化一样具有最强的包容性,它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从早期的图腾文化、宗教文化、诗歌文化、地域文化到民俗文化,包括外来文化,中国画都能融合吸收。

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高素质的文化人结缘。从顾恺之、坡、倪云林、徐渭、朱耷到郑板桥,中国画正是有了文人的参与才逐渐把中华民族的审美从匠人的角度,提升到文人鉴赏绘画的角度。因此中国画的艺术之美也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一是作品所表现的美,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美,三是作者书画笔触的技法之美。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画未来的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是真正热爱传统,真正热爱自然。这样,创新就会渐渐地体现出来。中国画的创新不是一味追求个性化,一味追求个性便无个性可言。中国画没有了传统根基就如同空中楼阁,毫无生命力。中国画的创新要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符合自然的根本规律。所以创新必先识旧(传统),无旧无以言新。

(选自《济宁日报》2012年9月17日,有删改)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2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拓展创作的自由空间,本文强度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3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4

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传统装饰艺术就象一颗颗镶嵌在艺术史项链上的璀灿明珠,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艺术宝库,深厚的积淀让后人享之不尽。概而言之,中国传统装饰主要是指用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色和浓厚民族韵味的图形进行艺术装饰。中国传统装饰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人们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艺术总结,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装饰内涵丰富,以动植物装饰为主,主要装饰题材有龙凤纹、四神纹、鹿、蝙蝠、蝴蝶、莲花、牡丹、松竹梅等,取其吉祥寓意来达到装饰目的。装饰风格也各不相同:如饕餮纹的威严庄重,窃曲纹的秩序,四神纹的凝重,莲花的清瘦,牡丹的丰满,松竹梅的高韵等,还有如剪纸、刺绣、蜡染、雕刻、中国结、年画等浓厚的民族韵味。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源于传统文化,就象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装饰设计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是现代装饰设计的创作源泉。

二、传承中国传统装饰的现实意义

流行元素总在不断循环往复,昔日的传统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又将成为今日的时尚。传统装饰不单单是一种装饰符号,更多的是其内在的象征意韵。在今天,它己被广泛的应用在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陶瓷设计也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探索、创新的课题。现代陶瓷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集现代设计、装饰艺术、陶瓷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现象,装饰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传统装饰几千年的艺术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要拓展和创新现代陶瓷装饰设计就必须要动用这笔宝贵的“财富”。虽然中国传统装饰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但其一直沿袭下来的中国传统审美观是不变的,并影响着现代的装饰设计审美取向。传统的回归是现代设计的需要,更是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现代陶瓷设计的艺术精华,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只有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设计出具有东方艺术底蕴和人文特色的优秀陶瓷作品。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

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构成了各个国家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且竞争之势愈演愈烈。一些文化持续扩张,咄咄逼人,而另一些文化则在衰落,甚至消失。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本土文化,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根基牢固房屋才不会倒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保护好自己的本土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根基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经历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变迁中黯然失色,反而以其东方神韵之美显示出恒久的艺术魅力。优秀的装饰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等在继承和改良的基础上,仍然被今人认为是极其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而广泛的使用。今天这种传统性,在世界装饰领域也显得极具东方性和民族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极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

四、陶瓷装饰设计传承的理念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5

一、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认识

所谓“本质”是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在探讨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过程中,必须融入社会大背景,保持其时代性;必须立足于军队担负的历史使命,保持其科学性;必须耕作于民族饮食文化的沃土,保持其泛融性;必须多元化多层面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保持其先进性。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融入“现代”背景

所谓“现代”,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定位点”上,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的具有前瞻性或趋向性的研究,这样才更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丰富内容,才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和揭示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点和规律。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汲纳“军营”元素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军营”,是一个相对宽泛或广义的概念,研究主体的定位要以战斗力的标准检验和衡量一切物化对象,要与军营文化协调一致,与现行装备、服饰、福利等文化成果相统一,从而形成诸如营区饮食文化、演习饮食文化、战场饮食文化、单兵饮食文化等,以突出军营饮食文化的战斗性。

(三)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扩展“饮食”外延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概念,不能完全局限于“吃”和“喝”这两个基本的需求层面上,还应反映在人们观念、思想、消费理念、行为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体现在供应标准、保障方式、烹饪技能、设施设备、膳食调剂制作等物质形态的内容。这样,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问题,就能找到一个牢固的根基。

(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体现广义“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不是从狭义上去认识的文化,即单纯地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在对众多文化现象的研究之中,大多选择了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相融合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视角,形成了比较客观、务实的研究方式方法,并创立了社会科学领域相对独立的文化分支体系,从而为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本质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可以定义为:军队在饮食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与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含义是: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着力培养广大官兵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消费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探讨满足军事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饮食保障需求的基本规律,逐步实现给养标准调整机制化、饮食保障方式多样化、烹饪技术培训鉴定基地化、炊事设施设备制式化、膳食调剂制作标准化、伙食管理科学化的建设目标,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饮食保障。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特征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渊源或根基是中国饮食文化,它在建设、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必须从内涵与外延、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等多个层面,研究把握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核心。要在吃得饱、供得上的基础上,强调伙食调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膳食制作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硬件建设布局合理、流程科学,伙食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装备器材先进适用、精确高效,官兵普遍掌握基本营养知识,按膳食营养科学就餐,以满足官兵生活需求和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要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时期的军营饮食文化,都会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充实进来,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历史痕迹。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伙食保障组织形式、机械化保障程度、管理信息化水平、物资筹措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必须广泛吸收时展的新鲜元素,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中丰富自己,始终与时代合拍。

3.创新性

创新性体现出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军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奋斗史,标准结构的变化、伙食组织形式的改革、分餐制和自助餐的推广,以及不锈钢给养器材和炊事机械设备的配备,充分反映了给养战线的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在中国特色军革步伐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6

关键词:县域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987年就产生了我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走进县域的新纪元。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市借机兴办县域高等学府,迎来了县级区域(以下简称县域)发展高等教育的首次。新兴高校不断在县域出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启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这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县市所办的大学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绩,证明兴办县立高校,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大有作为的。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形势下,随着县域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有条件的县市,抓住机遇,适时地发展县域高等教育,也促进现有县域业余教育的转型升级,是提升县域发展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完成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任务,亟待要做的将是和谐发展和共同富裕。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社会的战略根基,是宏观经济社会与微观经济社会的结合区,是城市与农村互动协调发展的连接纽带。县域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战略根基,县域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大中城市率先富裕起来之后,广袤的县域如何与大中城市协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到2020年,我们要把一个什么样水平的县域带入小康社会,将成为考验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难题。

高等教育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高等教育在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时代机遇,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推动县域发展进入新的高度,开创我国县域发展的新局面;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构建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根基,无论对我国县域发展,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有的县域省市电大分校或分教点、其他高校设在县域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站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的业余高等教育,在高校扩招之后受到了巨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在县域发展高等教育,兴办县立高校,构建新型业余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县域各种形式的业余高等教育再获新生的重要条件。

县域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指以举办县立高校为主,在县级区域构建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以全日制正规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及非学历教育为重要补充,主要担负大众高等教育和未来的普及高等教育任务,同时负责与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相衔接的转学教育;是省级区域高等教育全新布局后,在科学规划省立、市立、县立高校分工明晰的完整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大格局中的崭新发展。在新的根基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业余高等教育也会获得新生。

二、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建设县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县域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盲区,县域的青年才俊通过高考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在大中城市就业、发展,视脱离县域为根本出路。县域没有高等教育,无法形成高级人才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条件,只能通过高考把本地的青年才俊源源不断地送走,而这些在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基本上是一去不返。人才只出不进,县域人才资源越来越严重空壳化,是县域发展的长期以来的基本事实。正因为如此,甚至有人主张:不要鼓励农民的孩子上大学,免得造成农村人才一去不返的悲剧。这种情形极大地妨碍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跟大中城市一样,县域越来越急需各个领域的大量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县域人才资源实际状况,要根本解决人才问题,依靠远离县域的中心城市的外援行不通,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己举办县立高校,逐渐构建比较完善的县域高等教育体系,才是现实的出路。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县域成了这样的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需要发展适合自己的“大学”。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单位是县市。一个县市按照历史传统划定,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质,是一个有较强凝聚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大型社区。与大中城市比较,县市是一个地域特色明显、占地广阔、人口具有相当规模(较大的县市人口100万左右)、由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构成的相对独立发展的复杂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方基层主体,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战略根基,自古就有“郡县强,则国家强”的说法。我国的县级区域由于郡县治理历史悠久,各地差异较大,彼此无法替代,与城市差别更大。

因此,根据县域的传统和现实,从理论上看,每一个县市都需要发展适合本地需求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和传播知识的过程培养高级人才,进而形成内生的综合的学术与文化效应,才符合县域社会的内在需要,其他社会或区域的高等教育是无法取代的。没有自己的大学,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县市的人才会持续只出不进,空壳化会越来越严重,县域发展能力的提高会受到根本性制约,要独立自主地肩负起自主创新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任务将困难重重。

三、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构建县域研究与发明中心的有效途径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县域产业基本限于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结构简单,社会生活单纯,远离高深或深奥的知识,没有条件发展高等教育和研究与发明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例越来越大,成为重要基础力量。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1/2,占全国1/3的市场和1/4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大幅度改变,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前所未有地复杂化。

面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县域要解答在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复杂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急需获得各个领域的知识。而让人们获得知识,解决复杂社会的复杂问题,兴办大学、发展高等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因为“就基本认识而言,报纸不能提供什么帮助;活动家即从政者与商人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他们本身学识不高,对新发现、新事物抱有偏见;他们通常另有所谋。唯一能担此重任的机构就是大学。”因此,赫钦斯也说:“任何社会都应有大学这样的机构,其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如果没有学院和大学,那么,想理解我们复杂社会的复杂问题就几乎是不可能了,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而远离县域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大学,由于距离太远,辐射力受局限,对县域来说有“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解不了近渴”之效。因此,兴办县立高校,就近发展适合县域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是构建县域研究和发明中心、提高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提高县域城镇化品质和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是县域发展水平和高度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县域发展的重要使命。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在县域内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成绩非常突出。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0%,但离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说明我国县域城镇化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对于比较分散的乡村来说,城市是一种多元素或多资源的集聚:人口集聚、工商业产业集聚、住宅和建筑物集聚等等。由于集聚,城市拥有繁华的街道、便捷的交通系统等公共设施。现代城市更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与世代祖居的乡村社会相比较,城市也因此成为越来越复杂的陌生化社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县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后盾,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先导,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需要有神圣的文化空间作为城市的精神高地,才能对抗城市喧嚣而浮躁的工商业气息的负面影响。基本以升学为目的的中等教育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只有高等教育以它独特的学术文化和使命才能成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念、文化、信仰的动力源。

城镇化发展势必会不断产生需要深奥知识才能认识和解决的复杂问题,比乡村社会的质朴和单纯需要更高理智水平。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县域的城镇化品质将难以提升,城镇化发展不可持续,会制约整个县域发展质量的提高。兴办县立高校,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建设县域研究与发明中心和县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县域发展的理智品格、品质和高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