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经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经济研究

土地经济研究范文1

关键词:土地流转 新农村经济 相关性 规模化

近几年全国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区在保证基本的土地制度前提下,进行了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土地流转,但各地区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对新农村经济做出的大小也不同。本文章着眼于土地流转利用变化的相关性, 为新时期新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做笔者个人的见解。

一、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界定

要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的关系,首先必须界定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的定义。一般我们所说的土地流转严格意义上其实就是指拥有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水面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严格区别于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而笔者所述的新农村经济是指农村集体经济,是成员按照一定区域或自愿组织起来,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以土地、资金或人力为资本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经营,并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区别于农业工业产值的经济指标,具体指生产组织方式的集体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则是为了实现发展解决致富问题,更区别于为了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承包经营。从定义上层次看,土地流转是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而发展新农村经济即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看成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手段和途径。

二、农村土地流转对当地新农村经济的作用

按照一般经济理论来说,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是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引导下,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引导土地流转后创造出的价值比原有土地不流转的价值更高。例如甲、乙各有1亩土地,其中,甲的生产能力和工具较强,1亩地利润为500元。乙的生产能力和工具较弱,一亩地利润200元。现乙将土地合法转包给甲(乙不从事其他的工作),甲按照原有的经营方式和水平,则两亩地的利润为1000元,然后,甲付300元给乙,甲的纯收人增加到700元,乙的纯收入增加到300元。

根据帕累托改进的相关理论,说明交易会成功。甲乙都会得到比原有更多的利润,边际报酬递减对于甲而言,1亩土地的价值已经实现了的最优状态。可以看出,这就是在在同样的土地资源下土地流转合理配置下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则土地流转对经济价值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上假设在现实是存在的,在扩大原有的假设,就是进行规模化经营。选择生产能力最强创造价值最大的个人或经济组织,土地全部规模化经营。如原有的1亩土地的纯收入为500元,99亩每亩所创造的价值均低于或等于200元,现所有流向创造价值最高,土地总和为100亩,则按照原有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方式,则创造的集体经济总和50000元,但是原有土地不流转创造的价值不超过25000元。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可快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合理有效的促进土地流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这只是从理论上来解释,因为现实中存在成本问题和同等价值创造的问题,所以必须坚持适度规模原则,不能只片面的追求扩大规模,而忽视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按最优形式来实行扩大规模以及实现规模化经营最优化。

三、农村经济发展是土地有效流转的保障

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情况非常复杂,方式多种多样,同一土地,不同地区的土地流转情况完全不同,在同一农村,不同时期土地流转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而怎样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流转创造的最大价值,这需要强大的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商品其实很大程度都是由市场来调控,所以在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关系中,土地流转是个关键的因素。而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供求关系,由于在供求关系中间最重要的是价格因素,能不能形成一个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将决定了土地流转是否能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价格越高,土地流转量越大,而一般的价格受当地经济情况影响,所以当地集体经济发达,土地流转的量更大,更有效。

四、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的关系模型

对于土地流转的双方都必须是在利益共赢的情况相下进行流转,也就是说土地流入方和土地流入方一般会满足这些不等式:

P+P1≥C+P2 (1)

P3≥P+C1+C2 (2)

C+P2一P1≤P≤P3一C1一C2 (3)

其中P是土地流出方土地流出后得到的土地租金收益

P1是土地流出后通过劳动力或其他得到的不种地收益;

C是土地流出方流转过程须支付的交易成本;

P2是土地流出方原本种植所得的收益

P+P1即为土地流出方土地流转后预计收益,C+P2则为土地流出方不流出土地获得的收益或交易后带来的成本。

P3是土地流入方获得流入土地所获得的收益

P是土地流方流出土地所得到的租金收益,同样也是土地流入方所支付流出方的租金。

C1是在土地流转中流入方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C2是土地流入方按照原有的管理对流入土地时的支出;

通过(1)和(2)式联入不等式得到(3)式,可以看出,P1和P3越大,则P的取值就越大,则土地越容易流转。P值保持一定时,C1+C2越小,则P3的取值将可能越大。也就是说当农民获得的非种地收入越高、土地收益率越高,土地交易成本和经营费用越低,土地流转就越容易,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收益较高,农村集体经济流入土地的意愿也会提高。并且土地流转的面积越多、规模越大,农村集体经济获益就更多,发展得更快。通过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因此可以得出两者的正相关联系。

五、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性作用

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性,所以我们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充分利用集体的空闲土地或者村民抛荒的土地资源,应将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有如下建议:

1、改变观念,更新认识。在思想观念上要正确看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改变原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观念,充分认识土地流转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2、依实际情况促进有效流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耕种工具的提高, 只从事土地耕种的农民将越来越少,可将资源有效的整合流转,节省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土地有效流转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土地有效流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通过建立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规模化吸收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并完善人口流动制度,为剩余劳动力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4、完善土地流转后农村社会保障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传统农民而言,土地是维持生计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并通过土地产生的收益作为以后积累养老金,这就是土地的保障功能。土地进行流转后,收益和保障都会相应的减少,应设计出更合理的社会保障来弥补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基本生活和保障,可由当地组织、个人、国家按比例承担农民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贺振华.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现实与理论[ J] . 上海经济研究.2003( 3)

土地经济研究范文2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业招商 模式

目前,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过其它因素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推动“产业联系”将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新焦点。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配套协作成本,当地产业集聚与配套是开展招商引资的核心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差异,招商难度更大。因此,产业招商作为一种新的招商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产业招商的特点与模式

1.“无中生有”,全新产业的引进。就是利用科学的产业规划定位,抓住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或为某一类企业解决共同受制约的因素,或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例如:河北任丘县在2004年,抓住造纸产业因污染受限制内迁之机,在工业园区由政府投资3500万元建一座污水处理厂,然后围绕污水处理厂吸引了10多家大型的造纸企业落户,凭空建起了一座“造纸城”。

2.依托现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引进新企业和新产业。即通过制定良好产业政策来吸引以现有企业的产品为原料的上下游企业,构建一条完成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产业招商。利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展产业招商均属此类,这需要很强的项目包装推介和运作能力。

二、产业招商途径和方法

1.突出特色,科学定位,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搞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根据现有工业园区的分布状况,建议以建设特色产业工业园为目标,对区域的园区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例如:产业区内的污染如何控制,厂区如何布局,特别是产业如何相对集中,未来企业如何布局,使之产生最大的资源效益,增强招商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充足的市场需求,过硬的配套设施来强力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必将取得重大突破。

2.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和宣传推介。建议当地组织专业队伍对本地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包括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对有形的和无形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都要进行充分调查摸底。在将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招商项目进行强力推介。要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宣传,把本地的区位、交通条件、招商优惠条件、产业与园区规划、重点项目等制作光盘和招商指南赠送给外商,强力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的商家来当地考察投资。一要加强政务网站和农经网站建设,通过网络来招商宣传。二要通过产品进行宣传。可印制大量的招商资料,定期放置于大米、香料油、布丁等产品包装内。产品销到哪里,招商就宣传到哪里。三要利用产业招商网、阿里巴巴、百度等商业网站进行有偿招商宣传。四要利用与本地有关联的商界人士进行招商宣传。五要利用招商推介会进行推介宣传。

土地经济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理;经济效益;研究

土地整理能够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是促进土地整理事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土地整理运行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影响,能够将土地整理理论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使得土地整理实际运行行为越来越规范。虽然国内与西方国家的土地整理无论是在目标,还是在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过从客观角度而言,实行土地整理能够促进农业产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以及为人类创造出优质的环境氛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效益的重要性

1.1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分析

土地资源整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耕地面积得到扩大,促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为了使耕地等农用地面积得到增加,采用复垦荒草地及坑塘水面的方式进行。确保耕地达到占补平衡的效果,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农田水利中配套设施的建设,例如:道路、林网等方法,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耕地产出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将农业生产及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达到保护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促使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以及低水平利用土地的不良状况得到改善,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将土地的利用效率、产出效率、耕地产出水平得到提升,对原有农业发展的局面得到刚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的结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理,能够有经济效益较好的大面积土地出现,对农业产业结合的调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对人民向科技化的字符道路的发展提供帮助,新型种植方式的运用能够将区外耕地的产出水平中发挥指导及带头的作用。还能使有效的耕地面积得到提升,带动劳动就业岗位的出现,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提供条件。运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的增加,能够对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农村稳定及农业发展的保障发挥着积极的效果。对农村居民进行土地管理、耕地保护等法规的普及,促使群众能够对土地方面的知识进行掌握,从而实现农民对土地的真正了解,做到土地的科学合理的利用,对后期相关部门的管理及执法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帮助。

1.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从综合效益评价角度分析,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项目前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综合考虑土地整理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评估,明确影响土地整理项目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提高今后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有利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土地整理前效益的预测和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和讨论,有利于我们探讨一种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的更为有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方法,为今后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估供科学的借鉴。

2.对土地整理的整体效益进行分析

2.1经济效益评价的分析

土地资源整理经济效益的主要部门包括投资行为及其他经济行为,通过土地资源的整理实现所有效益的获得,就被称之为经济效益。对于西方先进的土地资源整理中可以看出,土地资源整理过程中资金获取的来源主要是从三方面进行的,分别是国家、土地资源整理相关单位、土地资源整理范围内的土地所有人。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整理过程中的投资主体部分则是国家。

2.2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分析

指的是土地整理过程所获取的整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就业机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土地整理社会效应涉及面极为广泛,其具有间接性、滞后性以及潜在性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与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之间混淆,辨别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本文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归纳为了三点:第一点是,土地整理后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点是,土地整理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三点是,土地整理后对利用自然资源的贡献。

(1)土地资源整理对农村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现阶段,进一步加大耕地面积是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有效的解决各种工程建设及其他建设设施的耕地占用现象,对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善,进一步实现生产及储备的粮食能够达到临时消费的总需求量。②现如今,土地资源整理主要是按照农田整理及村庄整理为主,农村区域作为土地资源整理的核心,有效的改善了不发达地区存在的贫困信息,对城市乡镇群众的生活方式得到统一,促使农村逐渐发展为城镇化的模式。③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田间道路及普通道路的供电设施及排水设施,对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①随着土地整理的进行,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土地生产能力水平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影响到农民对土地投入与产量之间的比率,进而影响了农民的年均收入;②土地整理后,使得劳动场所进一步增加,各个生产行业涌现,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③土地整理后,使得农村各种农田水利设施与交通设施更加的完善,从而推动了农村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十分有利。

(3)土地资源整理对自然资源利用贡献的表现:①土地资源整理以后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改善了原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避免了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的产生,促使土地的实际利用率及耕地总面积得到提高。②在干旱地区进行土地资源整理时,应对大量的蓄水、节水等设施进行建设,实现了各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进行土地资源整理时,会对大量的提水设施进行建设,促使陆地水得到合理的利用。

2.3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指的是投资行为的主体经济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作用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发生的生态效应,不过这种效应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也就是投资行为后的产生的结果,一方面会使得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结构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土地整理后致使生态环境系统中各个组合的要素彼此之间的关联与其空间配置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土地整理后,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整体结构出现了变化、各种生物出现了多样化等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整理后,使得人类原本在自然环境中正常生产产品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比如土地整理后,使得土地投入与产出发生了变化等,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整理后,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土地经济研究范文4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05-04

引言

土地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我国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质量分布不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在协调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学界对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明晰土地利用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做出科学指导。

随着咸宁市城市规模的扩展,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因素,建立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协调度分析,提出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咸宁市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咸宁市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协调度低说明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无序;反之,则表示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协调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更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或整体功能的大小,有学者还引入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发展度是度量和评价区域内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与发展程度的定量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园地比例、其他农用地比例、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居民消费水平、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农民纯收入。

(二)数据标准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即当X为正效应时:

Sj为第j项指标原数据值,Smax为原数据指标最大值,Smin为原数据指标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多种,如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这里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

(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函数构建

设{x1,x2,x3...xm}描述土地利用结构,{y1,y2,y3...ym}描述经济效益,{z1,z2,z3...zm}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

那么,土地利用结构函数为:f(x)=Wix′i

式中,W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的权重;x′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标准化值。

同理可知经济效益函数:g(y)=Wjy′j,社会效益函数 h(z)=Wzz′k。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λ为调节系数(λ≥2),本研究中选取λ=2。

(五)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及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基于此,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D=C×T (3)

式中:T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计算公式为:

T=α×f(x)+β×g(y)+χ×h(z)(α,β,χ为权重) (4)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

根据《咸宁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土地变更资料,2013年咸宁全市土地总面积975 149.92公顷,其中农用地为830 954.1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22%;建设用地70 437.5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22%;其他用地190 543.3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56%。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比例较大,耕地199 247.38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43%;林地543 860.45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5.77%。

近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2013年,咸宁市生产总值为872.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7∶48.5∶32.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8.9%。常住人口248.5万人,城镇化率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81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480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定

(1)数据标准化,运用公式(1)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指标里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除了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负效应外,其余皆为正效应。

(2)根据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 2所示)。

2.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1)结果

采用表2 的数据,根据公式(2)至(4)测算得出咸宁市2004―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社会效益评价分值和总协调度C 值,综合评价指数体系T、协调发展度D,确定每年度的协调度结果(如表3和下页图所示)。

(2)分析

第一,从总体状况来看,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咸宁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逐步协调。2005―2006年从严重失调到濒临失调,这是由于2005年开始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效益提高;2007―2013年一直保持平稳上升,从濒临协调到良好协调。这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越来越合理的阶段,加之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三者互动效应逐渐加强,使得协调程度越来越稳定。

第二,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总体从2004年的0.4781增长到2013年的0.6251,其中2004―2008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的结构和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咸宁市的人均耕地比例从2004年的0.21259%下降到2008年的0.1982%。园地从0.0306%下降到2008年的0.0303%;其他农用地比例从0.0692%下降到2008年0.0687%;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则从2004年的0.0366%提高到2008年的0.0378%;林地比例从2004年的0.4276%提高到2008年的0.443%;说明这一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等农用地面积下降过快,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因而其评价分值从2004年的0.4781直接下降到了2008年的0.1714。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则一直平稳上升,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各个指标逐渐达到相应的平衡,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第三,2004―2013 年咸宁市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一直逐年稳步增长,其评价分值从 2004 年的0.0151增长到2013年的1.000,呈快速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咸宁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其地均GDP从2004年的2.1 万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94万元/hm2;人均GDP从2004年的7 402元/hm2提高到 2013 年的29 408元/km2;地均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1 505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 399元/hm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4 年的2 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 812元,提高幅度非常大;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004年的0.38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51万元/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均GDP、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指标都在逐年增长,经济结构发展逐步变得合理,因此从2004―2013年咸宁市经济效益评价分值一直持续增长。其中,2010年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分值快速上涨,是由于借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得整体水平大幅上升。

第四,2004―2013年咸宁市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其评价分值总体上从2004年的0.1282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0.8582。虽然其中也有小幅波动变化,但增长趋势明朗。2004―2010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一直处于0~0.3的低值区,但2010―2013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持续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0.8582,这是由于自2011年以来,咸宁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得社会生态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因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4―2013 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从2004年的0.0474增长到2013年的0.8605,总体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咸宁市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现工业进园的制度,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外延式扩张为内涵式发展,控制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速度,加上招商引资的效应,GDP增速较快,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渐趋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二)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建议

土地经济研究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思南 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83-02

随着我国城镇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多数中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还处在以粗放利用为特征的外延式扩展阶段,其土地利用活动具有盲目性,缺乏理性规划体系,表现在用地数量的增加是以大量低效占用土地资源为代价。同时,中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用地分散,容积率低,集约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1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城镇土地节约利用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城镇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性确定城镇扩张范围为前提,以减少增量土地、挖潜存量土地等措施为实现途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以较少土地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土地利用行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人多地少国家里,通过不断增加城镇单位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的投入,从而达到既促使城镇土地利用合理化、最优化,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镇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对中小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土地节约利用的研究仅局限于实践层次,理论层次仍存在缺位。一些城镇虽然开展了土地的现状调查和潜力分析研究,积累了一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经验。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评价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特别是在山区中小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理论和定性定量化方法研究分析方面尤为突出。

2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2.1思南县城北新区的概况

城北新区位于思南县城现客运站以北的狭长地段,整个地势受乌江切割的影响,成“V”字形,长约2.5km,总面积约为0.81km2,建设用地面积为0.57 km2。其工业主要有造船、电力、水泥、砖瓦、农副产品等企业。现状多是一些废弃的工业用地,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中间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目前是闲置的;最北端是村镇建设用地,地形为缓坡地段,以居住开发为主。

2.2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新区土地利用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农田绿地和特殊用地等类型,如表1所示。

2.2.1城镇土地利用的布局散乱,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相对比较混乱。从建设用地结构上看,有村庄建设用地、非村庄建设用地。据调查统计,新区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如表2所示。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各类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绿地用地比例很高(包括新区内大量的农田面积),而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不足。从土地空间利用和住宅安排来看,各种类型用地相互混杂、布局分散、占地面积较大,造成互相影响和干扰。

2.2.2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人均用地规模是反映城镇土地利用节约与集约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速度往往高于城镇人口的发展速度,使城镇人均用地呈现出增长趋势。据调查统计,思南县城区面积是逐年递增的,且扩张速度很快。城镇规模扩张明显超前,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城镇规模扩展速度,导致城镇人均占地面积超标。随着城镇的发展,思南县旧城区被搁置,城镇中心向现客运站以北的方向移动,形成了围绕建旧城区造开发的一片新的繁华地带,城区周围的原有耕地被大量占用。

2.2.3忽视旧城区的改造,导致低效闲置的土地面积过大

据实地调查,基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思南县老城区形成已久,整个城区呈阶梯状分布,老城区内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且建筑物以平铺式为主,开发改造有一定难度。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在思南县两个区域尤为明显:一是城区与农村的交接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片地带既不作为耕地,也未经建设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甚至是闲置状态。二是城区内部的集体所有土地。这部分土地由于是集体所有,缺乏管理和统一规划,用地粗放、混乱,与城镇发展的步调很不协调,对城镇整体发展有严重影响。

2.2.4用地规划与管理只注重总面积的扩张,而不重视容积率和空间布局

总的来说,城北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脱离本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条件,作为主体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总是盲目追求总面积的扩张,而不重视容积率和空间布局。根据现场核实,由于传统的居住方式、习惯等原因,在旧城区内还大量存在单门独院的住宅区和低层建筑,楼层最高的达五楼,土地容积率极低。长期以来,城北新区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能有效地实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监管,导致大多数工矿企业厂房为一层,而且厂区范围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比重较大,厂房间距也较大。

3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途径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好用地结构,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资源潜力

首先,建立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确保新区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其次,调整好用地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再次,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新区的盲目外延,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资源潜力。

3.2加强旧城区的改造,减少闲置土地面积,以提高新区的土地利用率

旧城区的改造是中小城镇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利用存在着明显的“三大一低”(即平房占地面积大,旧城改造任务大,闲置土地面积较大,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低) 问题。为此,城北新区在土地利用上,要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积极鼓励旧城区的改造,减少低效、闲置土地面积,以提高旧城区的土地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要把旧城区的改造放在土地开发利用的首位。在土地规模上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严格限制新区的用地规模,收回大量闲置的土地,并对其土地进行整治。

3.3 制定新区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用地审批制度,严格土地的审批管理

由于土地是一种具有空间立体性的综合体,具有三维空间。若仅从平面角度利用土地,必然造成摊大饼式的粗放性土地开发,寻找土地立体化发展模式,将成为今后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应制定出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用地审批制度,且严格审批管理,提倡城镇建设实行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如建设高层写字楼和居住小区,临街商贸建筑在满足消防及交通要求的前提下侧面可以拼接,逐渐向地上空间发展,扩展地下空间(如建地下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容积率。

3.4建立节约与集约用地机制

城北新区应建立节约与集约用地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与集约用地:(1)通过挖潜改造,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2)注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以外的项目供地,避免零散布局,盲目扩张用地;(3)对新引进的项目积极引导利用闲置厂房和空闲地;(4)坚决执行完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对不符合政策,经营效益低的坚决不供地。

4结语

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只有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因此,应加大对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周献俊.城市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J].资源论坛,2006年第6期,17-19.

[2]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67-69.

[3]刘咏梅,朱选定,曹明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初探――以西安市大庆路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月, 第32卷第5期,545-548.

土地经济研究范文6

自2009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房价飞涨。房价涨幅调控声音不绝于耳:2010年1月份出台“国十一条”、两会后又重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投机性购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一边是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一边是房价的持续上涨。房价的这种“愈调愈高”的态势已经将政府的调控措施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对付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类媒体上争议不断、争论不休。然则,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财产在近十年公民经济成长中的重要感化,在扩展内需,坚持公民经济康健、连续、稳固、协调成长中的重要位置。相对不克不及剖腹藏珠,否认房地财产在增进经济特别是处所经济成长、满意社会必要、进步国民群众生涯水平进程当中的踊跃而重大的感化。必须要明白今朝房地产成长进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进步中的问题、成长中的问题,在将来我国经济社会成长中,房地财产仍然是我国根基性、支柱性财产之一。

房财产的终极产物为公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成长供给了条件和场合。衡宇能为贸易、家具业、家用电器业、衡宇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衡宇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衡宇买卖中介业等的成长供给条件和成长场合。假如没有房地财产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成长供给条件和场合,这些部门和行业的成长不免会遭到瓶颈的制约。

我国房地产经济在成长进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成长进程当中成本挥霍重大。历久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着重集约成长,表现为效益增长重要寄托地皮、水、能源等成本的适度耗费;房地产成长进程当中对成本应用效力低下,并影响其余行业成长的变乱家常便饭;其正当应用和开辟更得不到应有的看重。我国因为生齿浩繁,成本相对其实不丰硕,尤其是地皮、空间等成本在一些地域情势异常严重。在房地产下一步的成长中,成本的机遇成本及正当应用是咱们必须斟酌的问题。

房地产在发展进程当中对于情况保证。开辟单元单方面寻求经济效益,以致房地产在成长中修建密度太高,容积率太高,发生“钢筋混凝土”森林,都会缺乏绿色空间,郊区净化不容易向四周披发,都会空气品质差.人们栖身、生涯觉得压制重要.人们阔别天然,使人类与天然断绝。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门地市围湖造田,开辟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才能,对全体地域国民生命财产平安,对包含房地产在内的经济形成潜伏威逼。

金融根基系统与房产成长有待于完善。外洋蓬勃市场经济国度住房花费信贷一样平常占到全体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以下,而我国花费信贷占房地产存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体存款总量的1%。我的房地产金融颠末十几年的成长,固然已完成为了根本制度建设,形成为了必定规模和良好的成长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办理,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全体成长前景。起首是房地产信贷的布局还必要进一步调剂,房地产存款历久倾向于开辟存款,住房花费信贷成长不敷。同时,住房花费存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平安带来隐患;房地产存款的历久资金起源问题尚未获得较好办理;存款资产流动性不敷;金融二级市场缺位。另有,住房公积金交纳规模和比率的扩展遭到宏观经济情况的制约,低进低出的经营方法使资金应用低效力和显失公道。

增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连续成长的详细对策

完成各类成本的有用应用须增强迷信性计划。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定集约型的房地产经济,尽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成本集约应用的偏向改变,尤其要进步对地皮、空间成本的应用效力;其次,应作好房地产成长中的迷信计划,房地产与其余行业协调成长,既要施展房地产对公民经济的支柱感化,动员经济增长,也要防止那种过火超前,迫害经济的行动。

在开辟建设的进程当中重视对生态情况的掩护。这就要求在建设名目决议计划以前充分听取都会情况和生态掩护专家的看法和倡议,迷信计划,在进一步完美房地产物质功效,建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供给更温馨美好的生涯办公情况;请求房地产与情况身分的连接加倍天然和柔美,与四周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协调搭配,井水不犯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