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专业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专业体会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1

关键词: 农学专业课 实践 兴趣 方法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理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钻研,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课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如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又如糖类和ATP是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再如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够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非洲人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如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切身体会和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腰酸背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的质量。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实践助推理论教学

专业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例如,植物细胞肉眼看不到,如果不直接观察,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可能学好。于是我就安排实验课,让学生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眼见为实,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此外,每年我们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周围农村的果园、菜园、食用菌场等实践场所进行季节性的专项实验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和农产品市场的调查,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技术,真正地了解“三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三农”、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为培养农村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专业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以实践助推理论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时间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04).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2

关键词:农学 实践 创新 科研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农学专业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学生在作物生产、遗传育种,病虫害监测,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基本理论和技能。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专业素质,没有创新思维。这也在一定方面导致了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同志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断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的教育家普遍认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关键能力[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2]。国内外大学都在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国内高校逐渐开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农学专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仅仅依靠课程传授给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将毫无用处。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2 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实践创新是让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整个过程,让他们明确科研的基本要求,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1]。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也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首先,通过探索现实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对学术前沿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使其实践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实践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通过实践创新,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现实世界,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高了专业技能。最后,这种以项目为支撑的探索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经费和良好的实验平台,可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3 实施过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项目指导教师的作用需由原来的单纯课题教学变为辅助指导功能。实践项目由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国内外进展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提出研究方案。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大学生充分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原有知识体系间的隔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定期主持召开小型探讨会,就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也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让他们有敢于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的勇气。教师还应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让他们大胆向科学未知的领域进军[3]。

3.2 合理的选题

首先,项目的方向应由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确定。考虑到大学生通常有较多的理论课程,实践创新项目最好是选择时间安排较为灵活的,占用时间相对较少的类型。同时,因为经费、场地等的限制,在选题方面,还应该尽量选择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的项目。例如,由于所在院校以气象研究为主要特色,我负责指导的农学专业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确定了利用地面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物候期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试验田开展研究,学生不需要跑野外,节约大量时间。光谱的测定在中午1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而且是间隔4 d进行一次。物候的记录虽然需要学生每天记录一次,但是不限具体时刻,学生可以灵活支配时间,充分利用课下空余时间进行监测。此外,该项目还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和发育期观测的技能,所需经费少,观测周期也短。

3.3 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实践创新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应举例分析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阐述相关理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理,并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体会与心得。例如,“基于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物候期的研究”实践创新活动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本中所讲的不同发育期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学生通过农田作业、插秧、灌溉,生育期观测等一系列探索,专业技能得到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训练,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的训练,以尽快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3.4 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改变单纯依靠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现状[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校还应在实验经费和平台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和成果。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奖励可以在学分上予以体现,或者颁发证书,或者在奖学金评价方面给予倾斜。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

3.5 提倡专业交叉和团队合作

鼓励学生跨院系自由组合[5],聘任不同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小组。专业和学科的交叉,可以使得学生通过交流获得大量专业知识,扩宽学生视野。遇到困难,他们相互之间可以探讨,进行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难题。这有利于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喜云,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99-100.

[2]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3] 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4):29-30.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3

一、德育对专业课的重要性

(1)专业本身需要德育。农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牢固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2)农业发展需要德育。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且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对口岗位上工作,那就免不了与农田、农民打交道。所以从事农业的人员都要勤劳踏实、吃苦耐劳、品德高尚、有顽强的毅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二、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方法

(1)教师需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注意自身言行举止。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很大作用,因此,在学生面前要为人师表。如果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言行举止受欢迎,那么一定会深受学生爱戴,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无形中培养了良好的个人素养,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有效的。

(2)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底子薄、基础差、品行一般、行为懒散、不爱学习。但是他们还是有闪光点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如何帮他们克服这些缺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方法,以激励他们,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和团队意识。把一个班学生分成四组,课堂上经常分组讨论或做题,然后一起评选,最后给予奖励或鼓励。无形中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学习氛围浓厚了。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4

关键词 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校企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59-02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精神,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自2008年开始进行农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轮换、三循环周期”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骨干院校。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对专业设置做出调整,深化工学交替以及校企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采用项目驱动、任务教学,学生进入角色、现实操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通过全体教师大胆创新,边研究、边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对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优化、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保证专业调整和改造的顺利进行。

2 专业建设改革

农学院以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轮换、三循环周期”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一体化建设优势,农学类专业建设与用人单位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尖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把农学类专业建设为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品牌。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农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单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岗位与课堂轮换、企业与学校交替”三循环教学周期培养模式,即3个学期(1、3、5)在校内学习,3个学期(2、4、6)在企业工作学习。按照专业能力递进培养的规律,将三学年6个学期划分为三轮循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关课程。教、学、做、考、生产服务于一体;技师、教师、学生三方联动;学生实训顶岗、教师实践、生产教学同时进行。共同实现信息交流常态化、招生就业订单化、人才培养企业化、课程教学项目化、理论实训一体化、技术服务专业化、培训鉴定规模化,实现互利共赢。

2.2 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标准建设

以岗位定课程、以职业标准定课程标准,以一线生产实际为主线,教、学、做、考、生产服务一体。校企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共同推行现场教学,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规范及高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态。

按照实际生产岗位设课程,即:职业素质课(基本能力的培养)、职业基础课(专业能力奠定基础)、职业核心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职业拓展课(再就业或自主创业)。课程设计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构建农业生产能力和农药、化肥、种子等应用技术能力。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核心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增加农资营销专业课程,突出农学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

2.3 教学内容与设计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课与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2、4、6学期在企业带薪进行工作过程学习,形成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真正体会了工作,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由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1、3、5学期在学校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模拟企业,教师为总经理,学生分若干个组形成不同的区域,小组组长为区域经理,小组成员为销售人员,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教学,按照企业评价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突出职业素质的提高。专业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2.4 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1)充足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校内有实训室11个,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培训室6个,生物科技标本馆1个,现代化智能温室1个,人工智能气候室1个,作物生产实训基地220公顷。校外实训基地有多家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及各农业科研所,通过这些校内外实践场所满足各项教学的要求。

2)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以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开放式教学。校内依托佳木斯拓荒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佳木斯金秋种业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学生会定期到公司进行实习实训。校外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是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及教师科研的基地,也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集教学、实训、科研、推广、生产、示范、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示范性教学基地。

3)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开展实训项目。实训基地根据农时季节,开展植物病虫草害识别、标本采集制作、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农田化学除草、作物种子田间检验、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育种与种子繁育等诸项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时,聘请部分科研单位和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科研、企业资源共享,根据农时季节开展新技术讲座。

4)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完成教学实训技能外,还开展校企组合科学研究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进行品种选育、药效试验、肥料试验以及安全性试验等多项科学试验项目,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企业专家的好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科学试验的研究能力。

5)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在教学工程中,加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农学专业的农资营销模拟综合实训室,配备50台终端电脑,可通过局域网实时在线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也可通过管理软件平台,进行远程终端的操作,通过本专业的专业网站、模拟公司、实体公司,实现虚实结合的教学,增加教学的仿真性、实训性、趣味性,增强学习效果。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5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二、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6

>> 动植物检疫专业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森林植物昆虫学》教学改革初探 保证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途径初探 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初探 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昆虫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非农林类专业“资源昆虫学”教学改革探索 园艺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昆虫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多媒体对《园艺植物昆虫学》教学的影响 《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体会 《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高专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多媒体教学在园林植物昆虫学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教学改革探讨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5-5.

[6]孙俊丽.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徐州高等师范学校,2015,165.

[7]方 华,童新海,陆溪平,等.案例式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导刊,2015年12月(下):117-118.

[8]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