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专业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专业导论范文1
[关键词]生命科W导论 调查问卷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11-02
20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并且与很多学科产生了交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危机、人口膨胀、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大量物种灭绝等都要依赖生命科学的手段解决。生命科学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高校就开始设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全校公选课。
《生命科学导论》集中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及近年的研究热点,是一门以拓展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所以,不管是生物专业,还是非生物专业,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应该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这既是完善知识结构、认识自然科学核心内容的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吉林农业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于2009年起在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然后于2014年在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开设的时间较其他国内高校晚,并且开设专业较少。开课以来发现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等。因此,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授课效果是目前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共设置了17个调查题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况及学生建议等。调查对象为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21份,有效问卷321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表明,42.6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44.24%的学生认为一般,而13.0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学时设置上,52.65%的学生认为16学时较为合适,而其余47.35%的学生则认为本课程至少要24学时。通过这两道题目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是有必要的,但是关于学时的设置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考虑,目前设置的24学时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缩减,从保证授课效果的角度来讲,16学时如何覆盖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前沿,仍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二)课堂氛围
围绕课堂氛围设置了两道题目,分别是“你理想中的大学课堂气氛是什么样的?”以及“你认为以下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82.87%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氛围应当是自由活跃的,17.13%的认为是严谨务实。对于改善大学课堂氛围的有效办法,47.66%的学生认为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4.2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结合当前进展,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方法,8.1%认为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改善课堂氛围。由此可见,学生仍倾向于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由学生进行讲解的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当今高校教改的主要内容。在师生关系方面,68.22%的学生认为应是师生平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11.21%认为应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为辅,20.56%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以指导为主。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给予的四种教学方法里面,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而参与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次之,其中41.12%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解,38.94%认为老师应点到为止,再根据同学的提问进行针对性的讲解,19.94%认为应让学生自己做预习讲解,老师做补充讲解。由此可见,学生对大学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尽管仍倾向于教师作为授课环节的主导,但是想在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四)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希望开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关于学生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章节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遗传和变异、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和环境等章节比较受学生喜欢,而其他四个章节次之。希望开设课程的调查结果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学生对预增设的课程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生物制药、细胞周期调控与癌症、生物工程等章节。同时该课程主要面对大一新生设置,将高中生物课程重复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重复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细胞、基因、物质基础等部分,该结果也与比较吸引学生课程章节的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而对教材的选择,59.5%的学生认为应由任课老师推荐,而40.5%认为应由学校或学院统一规定。大学与高中在生物学教育上的重复性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才能够吸引学生,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图1 你觉得课程中哪些章节最吸引你?
图2 你希望在课程中添加哪些内容?
(五)教学效果
经过课程的学习,42.6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生命科学素养有显著提高,49.53%认为略有提高,7.79%认为没有提高。对于课后,67.29%学生希望能够建立课程专用的QQ群跟学生进行互动,26.48%希望教师能在课程以外的时间与学生定期见面交流,6.23%认为开设课程专用邮箱则更为便捷适用。教学效果低于预期,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三、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很有必要,但是在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互动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教研室多年来在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应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完善。《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近期生命科学的主要进展,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进一步删减与高中生物重复的部分和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偏重讲授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在教学环节中应考虑设计一定的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章节,充分体现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目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到DNA、蛋白质、基因表达与调控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动画和视频将知识点形象化,做到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过度依赖多媒体也容易因为信息量大而失去重点,因此要把握好尺度,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动,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抱着共同学习的心态完成教学活动,也可以交出部分课堂学时让学生掌握主动性,例如成立学习小组或是指定专题开展辩论或讨论。通过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为期待。此外,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的建设,多角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
生命科W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这其中也包括对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教育。生命科学史是反映生命科学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生命科学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过程都是由多个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的,并且伴随着科学家之间思想和理念的碰撞,体现着科学家的态度和世界观。通过在课堂上延伸生命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伴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环境与人口、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关注,生命伦理学也应运而生。可以说,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技术使用的道德约束。在教学中应灌输生命伦理学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了解技术的使用也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
四、结论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靠意见,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会结合学校、授课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优化教学大纲,并在教学中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灌输和引导,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06):37-39.
[2]李菡,杨国栋,冯.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05):40-41.
[3]杜虹,吴丹奇.大理科模式中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04):37-38.
[4]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1):
85-88.
[5]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03).
[6]胡鑫,张大玲,高梅等.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0(08):75-76.
农业专业导论范文2
>> 从《物联网导论》的教学实践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 从物联网构成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 关于商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 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研究 浅谈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 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浅谈物联网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业物联网教学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 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探讨 面向物流工程专业的“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建设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定位的思考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自动抄表与控制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石油输油泵远程测量与控制系统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DB/OL].[2010-05-01].http:///tztg/201005/W020100512591012346402.doc.
[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25-29.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S/OL].[2010-04-21].http:///edoas/website18/33/info1268120766807633.htm.
[6]屈伟平.物联网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1):44-47.
[7]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R].http://itu.int/osg/spu/publications/internetofthings/,2005.
[9]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Roadmap for the Future[R].EpoSS.2008.http://iot-visitthefuture.eu/
fileadmin/documents/researchforeurope/270808_IoT_in_2020_Workshop_Report_V1-1.pdf.
[10]孙棣华.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R].全国“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高级研修班,2012-10-16.
[1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30-33.
农业专业导论范文3
【关键词】药学导论;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0 引言
药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全方位发展,要求大专院校药学专业能培养更多知识结构全面、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全面型人才,这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药学导论》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入门专业基础课,深入浅出的从整体上全面的介绍了药学的起源与发展、药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对药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交叉学科。增强学生对药学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药学导论》涵盖内容多,而且概念抽象,再加上面向专业知识为零的学生进行课程教育,很多的专业术语和沟通都会存在一定难度[1]。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必须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初期,也是在学习导论课程的过程中,开始为学生建立专业战略眼光,建立学生药学专业全视角,为后续学生在具体某个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笔者结合在《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的经验,结合药学新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和分析如何在《药学导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
1 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1.1 第一堂课一定要有吸引力
《药学导论》一般会在大学的前两年开设,学生在药学领域中就像一张白纸,对药学专业会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第一堂课往往可以以引导学生为主,向学生讲解药学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药学起源与发展,药学专业在社会上的意义和用途,以及将来在药学领域学生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这种专业思想的引导更容易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从主观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讲好第一堂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奠定教师的威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索在第一堂课中运用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技巧十分重要。如果在第一堂课就直接出现大量枯燥的专业术语,那么同学们听课的热情会很低落,后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必将大打折扣。
1.2 基于教学目的,调整教材编排与讲授深度
药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瞬息万变,现有的教材往往又受到时限性,虽然目前《药学导论》的教材很多,但由于编者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材所讲的内容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必须从药学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时数等因素系统考虑,不能盲目选用教材。即使选用了以某一本教材为主,也要合理地、有选择性地删除那些已经淘汰或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精练[3]。
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还需要保证科学性、前瞻性和新颖性,在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基础上,适时更新教材内容。结合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随时搜集行业中新颖的技术理论补充教学,使学生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又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培养广泛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4-5]。
《药学导论》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药学,走进药学。课程的重点,不应专注于具体的理论原理或实践操作, 更多的内容应该放在要各个学科性质任务、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等问题上, 以及各学科间的相互关系上,体现一个引导的作用。药学导论课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把专业包含的内容都讲到, 因此要突出重点,着重在于搭建药学这个专业的框架,并且突出介绍药学框架中的关键点,但对于这些关键点的详细学习,还需要后续专业课程的讲解,因此《药学导论》会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2 对教学方法的讨论
2.1 多案例教学,使讲授更通俗易懂
在《药学导论》的教学中,内容多,概念抽象,引入案例更容易让枯燥无味的专业概念及内涵的介绍变得生动,也让学生更易了解并加深印象。教学效果如何,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教师要收集案例,案例可以取之于实践,也可以从药学杂志或网络中收集获取,同时还可以加强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充分准备适当的案例[6]。
对于学生而言,过于专业化的案例往往会让他们不容易了解吸收,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可以尽量选择具有典型性,或者大家都了解的药品,更能加深印象。例如介绍从天然药物到合成药物发展时,可以选择家喻户晓的经典药物―阿司匹林;在介绍抗生素药物时,引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这些生动的例子,对初入药学的新生而言,更能方便他们记忆,也可以激发他们对药学研究和探索兴趣。
2.2 教学难点与电子化手段结合
随着电子化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多媒体电子化教学在现代高等教学中已广泛普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把知识内容新鲜、有趣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使得一些难懂的、较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直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结构、虚幻的情景,教师可以着重通过电子化手段强调,可以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图像、虚拟现实等手段形象生动的展现,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例如讲到药物的构型与空间结构时,可以采用模型配合教学;讲授药物制备工艺时, 可以将实际生产中的复杂的工艺过程录成视频片段供学生观看;教学难点一定要与电子化手段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强化教学,引导学生的作用[7-8]。
2.3 教学归纳与教师学生间的课堂提问互动相结合
《药学导论》对于药学专业的介绍会涉及到许多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归纳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教学,电子化手段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但最终让学生能够掌握概念,把握难点,教师一定要善于教学过程的归纳总结。例如案例引入或相关资料展示完后,在学生关注度积极性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进行现场提问,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让学员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使学生都关心所谈的话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意识。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予解答,并形成归纳后的结论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学生带着疑问研究问题,更容易掌握真理。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
2.4 利用互联网络,搭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开设药学导论课程网站,把电子课件、习题及药学最新时事动态都放在网站上,解决学生人数众多导致师生交流困难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创建网上论坛的方式最大程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药学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分享学习心得和答疑解惑,也方便其他师生参与其中,进而扩展学生在药学方面讨论交流的空间和范围。
2.5 教学启发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药学是一门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会有大量的实验、实习、以及学术探讨等活动。教师可以采用组织学术讨论会的形式,课堂上将师生角色转换为学术同级的方式寓于教学中,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讨论题目老师先精心挑选准备,准备相应的相互提问、知识抢答和笔试问题等,讨论会前一周交给学生预习,讨论时邀请同教研室的老师和高学历硕士、博士生作为嘉宾参与学生的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通过“热点论坛”、“课堂讨论”、“辩论赛”的形式,紧密地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9]。
在教学实习阶段,教师和学生一同到生产和科研一线中去,通过教师在现场因地制宜的启发和点拨,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我们学院的各专业实验室,提前了解药学各专业研究的特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熟悉所学专业的用途,明确学习目标,学校可以积极联系本地区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让他们更充分、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研究,增进研究探索化学文化的兴趣。能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巩固、提高理论认知,是一个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提高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是传统的闭卷考察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的把握,更可以采用实习报告、实验报告、学术报告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自己的学术观点。
3 《药学导论》学习的建议
大学阶段,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对于知识的新鲜感很强。如果大学老师能够真正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通过课堂外的途径去获得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和专研的习惯,那将大大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提升整个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同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笔者针对《药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药学学科的导论课教学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这还需要我们药学专业广大同行积极探索与改革,使学生能力提高,胜任药学工作和科研的需要,适应今后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夏承来,黄汉辉.多媒体技术优化药学导论课堂教学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29-1730.
[2]葛斌,唐九阳,汤大权,戴长华.本科高年级专业导论课特点分析与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79-81.
[3]周浓,段意梅,陈强,马晓匡.药学专业《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 252-253.
[4]郭春.以创新观念加快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5,4(6):381-383.
[5]吴丽颖.当前就业形势下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5):740-741.
[6]张艳,徐志钦.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0,7(15):109-110.
[7]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农业专业导论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必要性;技能型人才
物联网,顾名知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的浪潮。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及上万亿规模的高科技市场,职业院校承接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如何定位,如何培养,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随着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已经成为支撑众多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物联网初期投入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集中在公共安全系统,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市政管理等工程,每一个点无不可以搜索到物联网技术的影子。尤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技术上,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平台或中心,从而实现物物、物人的信息传递,从而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进行溯源、追踪、定位、管理。
二、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从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表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继而物联网也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并会在短期内可能超过万亿规模,是一个航母级产业。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战略的竞争。物联网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人才还比较匮乏,仅在交通物流等领域,人才需求量就超过20万,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做为基础型的产业对人才的海量需求,这也为职业院校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有一定基础、能力、条件的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与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工作。
1.职业类院校学生的特点。职业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安装、调试、维护、生产、营销和推广等工作。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众多本科类院校也在开设物联网技术相关专业,但主要面对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研究方面的研发工作,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职业类院校学生胜任起来有些困难。纵观物联网的从业岗位,对于技术人员,尤其是建设调试、维修保养、技术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不需要非常深的理论知识,只需要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与标准,具备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岗位必备的技能技巧即可以,正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强、适合奔波式工作的职业特色,所以对于当前人才需求量大的物联网技术相关行业,职业类院校开设上此专业正具备最基础的条件。
2.各行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公共安全、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我国当前处理物联网技术人才处理缺乏状态,笔者随意浏览了一个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上与物联网相关的招聘信息有500余条,前程无忧网站上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招聘信息达到1000余条,智能招聘网站上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招聘岗位达到400余条,另经常有公司通过微信、QQ、网站平台、私人联系等方式在招聘技高能优的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的几大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可能均会超过20万以上,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慧生活等。
3.对物联网应用技术关键领域展开教学与研究。RFID技术等短距离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关键技术,众多理工类职业院校有着丰厚的基础,承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职业类院校可以对这些核心的技术展开教学与研究,使得培养的人才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领域得到发挥。
4. 职业院校具备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步伐一直没有停息过,从项目教学法、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微课教学、Mooc教学、混合式教学、顶岗实习等,究竟花落哪种模式,没终极结论。实践场地不断翻新,合作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涌入,已经让当前的众多高职院校具备了充分的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在当前的基础上,开发物联网技术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方法上看,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了成熟适用的经验,从硬件基础上看,已经具备了搭建物联网相关实训室的基础条件,从师资力量上看,已经拥有了开设此专业的技能与技术。院校与物联网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熟练掌握物联网知识与技术的信息服务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开放性、深入性、针对性。
总之,在当前本科类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同时,各职业类院校也必须要迎头赶上,以呼应本科类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中高等职业类院校作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开办此专业显得尤其重要与必要,有处于当前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大好形势 ,扭转物联网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从而培养大批的具备物联网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全国的职业类院校都以当前物联网发展的大好背景为依托,积极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质培养人才战略。
由于我国物联网专业教育于2010年才起步,对于很多院校开设此专业还处理犹豫与探索阶段,如如何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从何而来?实验室不完善如何办?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等等诸多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所以研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及输送人才的通道更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2]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
[3]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
农业专业导论范文5
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4毕业生就业面窄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3课程设置上紧跟科技前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等课程的地位,以展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农业专业导论范文6
国台办交流局副巡视员蔡其泉、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夏强、中国科协国际交流部副部长李秀亭、北京市台办副主任黄塞溪、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张贵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高华、北京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伯钢、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王宗华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夏强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词。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回顾展”、“精装农产品展”、“测绘仪器展”等成果展览,并与京台两地参展代表进行了交流。
在随后的几天里,97名来自台湾相关农会、企业、协会、学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台商的代表,与300多位来自北京农业、测绘、园林等相关单位的代表进行了充分交流。
本次论坛是在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新形势下举办的,在选题和内容上突出创新与提高,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两地经济、科技发展,惠及民生。围绕两地共同关注的“农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园林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举办报告会、分论坛研讨、专题培训,并结合成果展示和实地参访,提升论坛的针对性,努力为城市、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二是引导论坛向“深”“实”发展,不断开发新项目。今年,论坛新增了“京台休闲观光农业培训”项目。邀请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专业人士,为50多名北京京郊园区、已发展休闲农业或具备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区县乡镇管理人员、农户进行了经营理念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努力把“京台休闲观光农业培训”打造成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一个新品牌,为京台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服务两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着眼实际需求,务实解决问题。近期,两岸自然灾害频发,本次论坛涉及了城市和农村的规划、气象地理信息预报等内容,为防灾减灾、灾情预警、灾后重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献策献力。明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努力促进了园博会各项筹备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