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1
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利用玩具,卡片等激发孩子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创设情景,及时教导孩子,激发和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走楼梯或者看日历的时候,可以抓住机会,及时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再次,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想要数清或计算某个玩具或事物时,要及时耐心地教导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扑克牌做游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积木手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不要急躁,或者因为孩子一时没有接受就打骂或嘲笑孩子,打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2
【关键词】培养 做数学题 习惯
一个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的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如不适应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发生很大波动等。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一)课中善听,仔细看,动脑想,善表达,培养孩子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1.善听。
要求孩子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可以组织以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孩子直接写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孩子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样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2.仔细看。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孩子观察权。凡是孩子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孩子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孩子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动脑想。
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锻炼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师要及时评价,对积极思考的孩子给予表扬。
4.善表达。
数学课堂上训练表达,可采用以下做法。
(1)训练孩子大声发言。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问题,让其他同学都能听清楚。(2)让孩子习惯于表达“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鼓励孩子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的思路,可以个人独自表达、同桌之间表达、小组互相表达,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3)训练孩子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孩子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考查孩子理解的程度。孩子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4)给后进生发言权。要使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后进生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后进生有了自信心,表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多阅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求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孩子养成课后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孩子多思考,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孩子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
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要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审题,掌握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整洁,解题步骤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进行巩固训练。家庭作业要认真设计,题量要少,|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做题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培养孩子认真检查,及时改错,自我评价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数学 组织 感受 游戏情境
幼儿数学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与教材、与同伴、与教师相互作用,使孩子从中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它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并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出发,创设一个与孩子自主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去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趣,事半功倍。让孩子在玩中生疑,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索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要为孩子提供自主的空间、必要的探索载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知识的活动中去,尽可能地让孩子运用看一看、比一比,数一数,摸一摸,说一说,摆一摆等,精心诱导孩子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观运用起来,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从而提高孩子动手动脑探究能力。在教学《新编幼儿园综合教育》(小班)《数学》的《常用物品分类》时,我首先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有玩具(汽车、火车、坦克、布娃娃……)、水果(苹果、梨子、桔子、香蕉……)、零食(面包、方便面、花生、瓜子……),接着我提问:"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显得挺乱的,我们来把这些东西分一分、摆一摆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好。"我接着又问:"应该怎样摆放呢?"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摆放整齐。"有的说:"把好玩的东西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还有的说:"把同样东西摆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逐一让孩子上台来摆弄。在已掌握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剪下物品分类图卡,再按吃的、穿的、玩的把它们分开放好,分好的小朋友举手,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么分的。通过对物体进行属性分类,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和归类能力,使幼儿初步理解集合概念,能够按照物体的种类属性进行正确分类,并能够正确表述。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又如:(中班数学)《分类》活动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大小不一、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开展了"给图形宝宝找朋友"的活动,先让孩子看一看、比一比、他们有哪里不同、哪里相同,让孩子意识到物体的多种特征后,学习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鼓励孩子依据图形的特征(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看谁帮图形宝宝找到朋友。培养了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在活动延伸环节,让孩子操作练习《按图形特征分类》,让孩子观察每张图上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按标记分一分,在用圆点记录图形的数量,培养孩子分类与记数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获得有关数、量等感性体验。同时也是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自己整理书包,折叠衣服,摆放好卫生工具等,让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同桌进行合作交流、体验、理解,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一节课下来,孩子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孩子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感受到了快乐。
"玩中求乐、玩中学知、玩中增智",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学习是一项比较正式的操作活动,同时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童话故事及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和孩子们好奇的天性,巧妙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有效再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梅;;在"问"中学习数学[J];学周刊;2011年04期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4
关键词: 教育 知识 思维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恰恰是促进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我们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不仅要善用发问的技巧,而且要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不仅问得清楚,而且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地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利用衬衣口袋,别住“小队长”标志;
可以用它夹住散乱的头发;
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指甲缝的脏东西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针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
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
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竖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5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呼唤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教学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学的心得1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
“有30米布,剪下12米做床单,剩下的做衣服,每件用3米布,可以做几件?”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一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着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数学教学的心得2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也是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我们班上有个小男孩叫白--很聪明,但就是说话时有些口吃,说上一句完整的话很费劲。经过家访我得知,白--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奶奶没什么文化,年纪也大了,虽然一直对孩子的口吃耿耿于怀,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是好。在班里,同学们也都总是笑话白--,以至于他都不爱回答问题。我注意到这一点之后,上课时就试着提问白--问题,当他站起来,我就对她说:“白--,你别急,先想好了怎么说再回答。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非常棒。”等白--回答完了之后,我会要求全班同学给他掌声来鼓励他。并且表扬鼓掌的同学们都很有爱心,都是好孩子。渐渐地白--越来越爱回答问题,同学生也不再取笑他,反而关心起他来,课下时总会有几个小朋友围着他教他说话,纠正他、帮助他。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数学教学的心得3学习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李光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我颇有感悟,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社会对孩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且要培养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态的孩子。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培养,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就慢慢培养了起来,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传统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等活动,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其次,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也难免如此。这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因为过度地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会让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只学会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学生是最棒的。
最后,我认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外,还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喜欢数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熏染,培养孩子的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阶梯,作为一个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一步阶梯奠基,要让学校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我要努力让自己的每节课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心得4《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语言和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社会实践、自然现象紧密相联。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穿越实践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几只小鸟分别衔着“11—9、17—9、13—9、12—9、18—9、15—9、16—9”等算式,旁边分别有几座房子,上面标有“4、3、5、8、2、9、7”这几个得数,要求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这个案例“小鸟没有家怎么办”中,我理解了数学的工具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把“15—9”的内容与自然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画画与计算巧妙搭配,快速给“小鸟找家”。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进行了一次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的家园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让课堂渗入环境保护意识,充满人文性,情感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上完这节课后我又适当给同学们留了一些“小鸟没家怎么办”的家庭作业,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完成,一来可以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感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知识水平能力,二来可以增强家长的环保意识。
第二天早晨到校,孩子们见到我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作业交给我,连平时最不愿意做作业的留守儿童王康佳也把他的作业交来了,我仔细地翻看着每一份作业,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们做的太好了。其中好多留守儿童的作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完成的,有的爷爷奶奶在孩子的作业纸上还给我留了言,大概意思是:老师,感谢您用心培育我们的孩子,这样的作业形式孩子们太喜欢了,从来没见过孩子对作业有如此高的兴致,希望您以后多留些这样的家庭作业,这样即使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也不用操心孩子的学习了。
看到这些,我的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吗?
数学教学的心得5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提高,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齐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比如:用5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什么时候积最大,什么情景下积最小。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明白。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仅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
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6
【摘要】课堂教学是发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关系到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教学质量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思维体操的学科,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很多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没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那么学生就会萌发创新的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只要是思考了,错误也是美丽的,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引导他们。
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最后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些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给予其肯定。此时,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我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不一味相信别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同学们马上又动手操作起来。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积极讨论,纷纷举手作答,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
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了答案: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整个教学过程巾。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动自由,主体意识强,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创新意识。所以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强化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教学也多数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要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这对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利用开放题,如一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填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某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4:3,已知男生有24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人?也町以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解答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大大增加,为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2、要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一套惯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式,遇到相似的情境,它有助于学生思考。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它会妨碍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非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说,发现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紧跟着的则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原因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发现的新事物总喜欢问“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却让他们逐渐失去了这种能力,等着问题来找自己,等着家长老师来布置,这样就严重约束和影响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故意提出一个根本就无解或错误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照本宣科。
(2)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了问题,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对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刻,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不要直接对孩子得出的结论给予肯定或否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错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依据又在哪里,培养孩子锲而不舍的精神。
(3)积极培养孩子多思考,多研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种解法的情况,在孩子做出结果的时候,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引导他们寻找其他更加便捷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用逆向思维,打破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让他们的思维多元化,逐步培养他们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倡导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只有提高兴趣,乐于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得好 自主学习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锻炼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进行创新 推陈出新是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按部就班地学,死气沉沉地学只能让学生迷茫。从大的角度来说,教育要推陈出新,创新精神是科学界所需要的,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无一不是各个领域的推陈出新者。为了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关爱学生,创设愉悦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再者,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让每个学生勇于去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想错、说错或问错。一个不犯小错的学生终有一天会犯大错,成功之路不会是平坦的。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关键是能够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上。
如上面的圆柱的侧面展开的例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按照书上讲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得,所以记忆深刻。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当活人把死书读活了,也就学有所成了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只要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机会,他们便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语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我们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丽阁,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