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1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式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内社会多元思潮不断涌现,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诉求。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具有外源性的特点,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积极思想与消极观念并存,形成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二)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形成挑战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源,随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搜索、新闻,信息传播源不再被传统机构垄断,一些非常规传播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容易抢得先机,从而让受众被各种信息包围,使得社会舆论和公众社会心理的形成时间缩短,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体系部分失语和缺位。个别新媒体平台把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成为学生群体舆论的策源地和信息的集散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形成威胁。
(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表达体系不符合受众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表达体系,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对接一直存在突出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表达体系一味强调政治话语的硬度和强度,部分理论和思想表达过于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远离现实的“无用感”,甚至引发对学习的“逆反”心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接地气、缺乏创新,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参考路径
(一)注重双向沟通,把握学生群体特征
被誉为公共关系理论化第一人的爱德华·伯尼斯,早在1936年就提出,公关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高校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工作,可以借鉴公关传播过程基本要求和规律。一方面要主动研究和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语言以及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对意识形态信息、舆论引导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处理,积极创新话语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群体中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
(二)舆论引导要主动作为,把握网络宣传工作主导权
“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最早从事公关宣传和组织形象推广工作,认为组织舆论引导工作应做到:(1)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赢得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做到主动发声,善于释疑解惑,及时主动进行沟通,对大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切忌欲盖弥彰、瞒天过海。(2)要注重信息的反馈。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介,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主体,提升网络宣传的工作效率。(3)要增强阵地意识。把握高校网络宣传工作的主导权,需要优化话语方式、探索话语规律,进一步增强传播机构的公信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坚定文化自信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得与失,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不能单单停留在纸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切身感受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明确自身价值取向和追求。
(四)持之以恒,全员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公共关系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全员参与,才能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和传播有效信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长期性地复杂性的特点,在当前新形势下应该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建设,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另一方面要强调全员参与,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体系设计中,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2
关键词 全球化 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Re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SUN Xiaol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How do promote the recognition of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to the dominant ideology is the key security issue the id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olve this problem, the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ory, and optimize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the propagation path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ideological security; social identity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逐渐深化,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与趋势,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层面,都深刻的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社会的生存方式、人民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及其强大的影响力也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基于此,充分认识这种复杂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尖锐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学界对此已有深入探讨,但其研究成果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研究,防御性研究较为充分。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在自下而上视角的关照下,探讨社会认同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其成因并探寻解决路径。
1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的生存平台上,处于后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经济、科技的强大实力,在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等问题上构成了对众多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优势与强权。然而,随着中国等后发现代国家的兴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全球化发展呈现出“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向非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由西方对东方的单向扩张转为东西方的互动”、“由经济层面向文化、政治层面整体推进”的新特点。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涉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要方面,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就在于维护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社会政治信仰和道德秩序以及国家民族精神的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我们融入世界发展格局,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结构,传播塑造‘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机遇”,但全球化不仅呈现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更是一种主观意识参与的人为过程,其本身就蕴育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正如同德国前外长克劳德・金克尔所说:“‘全球化’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对共同价值观取得一致的机会”。在这一视角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矛盾。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都随着经济贸易的过程、产品向他国进行传播与渗透。随着全球化大门的开启,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这对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是长期的、严峻的。二是信仰遭到质疑与西方渗透的碰撞。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话和竞争中,原创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遭到质疑。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传播宗教教育、挑动教派对立等方式进行宗教渗透,严重扰乱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政治信仰。三是旧的道德秩序逐渐瓦解与新的道德秩序尚未建立之间的空缺。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旧道德秩序在个人利益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时代逐渐瓦解,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又使得新的道德秩序很难在传统道德废墟之上迅速建立起来,这种空缺使我国道德秩序的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四是保持民族精神活力与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的矛盾。我国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长久以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然而在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猛烈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就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破解这些问题固然需要切实增强理论实效性与时效性、完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建设,但是也应看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个由国家主导的治理过程,更是一个由群众普遍参与的建设过程,离开群众参与,单靠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安全就可能成为停留在文件政策话语之中的单纯设计,而无法转变为群众普遍自觉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将国家主导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民众的广泛共识,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凝聚力、包容力和感召力,才能真正扎牢强大的群众防线。
2 全球化背景下主导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
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缺弱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认同面临的重要挑战,更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现实课题,究其成因,主要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所导致。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化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选择取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优势,在推进资本扩张的同时,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政治排挤、文化渗透,宣传资本主义的制度、价值观,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影响。企图使非资本主义国家在消费西方产品的同时,逐渐认同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这种资本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宣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从内部建设来看,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自身建设上存在薄弱环节。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自身建设进行了内容与话语创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话语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塑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但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导致各种反思潮开始滋生。一部分人宣扬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其实质是否认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理论更新速度过快致使现有研究流于表面,难以深刻探寻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旨归。三是在传播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较为传统,且过于理性化。而主导意识形态的现有传播普遍属于官方话语体系,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为社会成员所接受,也就难以将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
3 增进我国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
面对全球化、市场化所带来的价值理念、文化样式的多元化,以及个体生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实现作为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民众心理在核心价值的层面上形成完美对接,如何推进作为一种诞生在西方历史文化序列中的异质性思想的与我国悠久传统文化良好结合并有效发展,是我们必须慎重处理的重要问题。
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巩固社会认同的根本前提。主导意识形态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就必须根据时展与时俱进的推进理论建设,理论的彻底性与合理性是增进社会认同的根本前提。一是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为主导意识形态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主导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社会成员感到或认为被宣传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贯通一致性或不能被贯通地加以解释时,就不会认同、接受这种所以意识形态”。因此进行理论创新时,首要任务在于继承并深化现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否则,即使理论再创新也无法增强其吸引力与凝聚力。二是在理论建设过程中突出包容性。尽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属性,但作为先进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应具有较大程度的包容性,既能包容合理的思想价值理念,又能够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并充分尊重和保护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非主导意识形态。
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3
按照XXX要求,XX党委现将意识形态风险隐患排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已有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
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4
摘 要 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无论从哲学层面看,还是从现实层面看,都有其必要性。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坚持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同时,又要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以灵活的方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搞好意识形态建设这项工作,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必要性 策略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自提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意识形态,尤其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对经济基础的反应,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就我国而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涵盖了指导下的各种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观点等,是广大人民群众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
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无论从哲学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看,都有其必要性。
1.从哲学层面上讲,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他又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除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作用[2]。”因而,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同样具有反作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列宁也曾经这样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只有搞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只有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引导广大群众,以正确的理论来武装人民大众,才能广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从现实层面上讲,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与其同步发展,很多封建残留思想依然充斥在社会的不少角落。与此同时,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纷纷涌入国内,给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从国内范围来看,最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混淆了人们的视听,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各种思想流派、学说观点纷纷浮现了出来,最终表现为社会转型期中的意识形态冲突[4]。”但关键是我们如何化解这些冲突,而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不失为一种良策。
从国际范围上看,“随着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的文化日益成熟,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少数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机,向别国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政治制度,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5]。”无论是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自己建的冲突,而斗争的结果则以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化的胜利而告终。就当前我国而言,西方国家没有停止对我国的“西化”图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加快了分化中国的步伐,利用人权、宗教等问题粗鲁地干涉我国内政,向中国传播其资产阶级价值观,推销其所谓的民主模式。因此,只有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用科学的思想观念充实人们的头脑,才能有效地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策略
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1.以“灌输”理论为主线统领意识形态建设
“灌输”理论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列宁曾这样指出,“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的独立的思想体系。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的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的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6]。)因而,必须积极地抢占意识形态这块领地,否则,资产阶级的思想就会入侵。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而且,“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尽管我国当前所处的状况与列宁时期的苏俄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即都面临着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渗透和瓦解。因此,对人民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不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
我们说,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处在探索阶段,与资本主义相比,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于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了一定的动摇。只有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才能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稳固地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为指导,这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当然,我们在坚持的同时,也应该用中国化了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这一科学概念的主要内容由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它是当今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集中概括。
就当前我国而言,由于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之,受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贫富分化日趋明显。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尽相同,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因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更是显得十分必要。“一定的意识形态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突出的价值体系,能成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激发和动员整个社会成员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并为既定目标不懈奋斗的热情、信心和决心[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牢固树立这一科学的价值体系,必将极大地激发人民大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3.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传播。同样,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也离不开相应的传播媒介。无论是马克思早期用以传播其思想的《莱茵报》,还是俄共的《火星报》,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思想的媒介也日益多样化,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因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可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加以开展。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的形式显得非常隐蔽。它不再是裸的攻击,而是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如电视剧、电影等向我们渗透其价值观念。广受青少年追捧的韩剧、日本卡通以及美国大片等它们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将虚无浪漫主义、个人主义潜移默化地植根于青少年的心中。我们抵制西方的腐朽文化,但可以吸收借鉴其传播的形式。我国的电视、电影产业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传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票房率、收视率。因而,我们可以将主流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娱乐的过程中,注入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因素,这对于树立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树立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3]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
[4]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9.
[5]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67.
[6]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5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高校教学
一、坚持意识形态培养的意义
高校是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指明了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社会变革面前,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纠结。
只有坚持意识形念,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真诈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高校教学中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广泛的同时,也使得西方国家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竭力争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以实现其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在高校的不同场合,出现了一些反对社会主义和的错误论调,否定的指导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的渗透,加强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迫在眉睫。
(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校师生思想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利益和个体价值的追求,也对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风气有所抬头。
(三)高校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在高校中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对于课程大多采用“灌输论”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死板教条地向学生传播理论方针,其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说服力、感染力不够,不但不能使处于思想激荡、自主意识强烈的大学生接受并学习,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一来,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的,也就无法使意识形态建设达到预期的成果。
三、坚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的指导地位
高校教育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巩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的指导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领域理论研究和建设,实现理论与时俱进。
(二)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
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方面的攻势,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关注网络平台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主动研究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用的文化理论和价值观念占领网络阵地。
(三)以人为本,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宗旨、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单纯知识灌输的旧观念,将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学生自身的未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要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领悟的真谛。
四、结语
指明了中国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我们只有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意识形态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志辉.略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 冯达成.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学术论坛,2007,30(8)
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6
[关键词]美国中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特点
[作者简介]周素勤(1977- ),女,河南漯河人,重庆三峡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4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10087)、重庆三峡学院2011年度第一批教授(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ZZ-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6-02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即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①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国民向心力的重要手段。虽然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也大相径庭,但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于优化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1.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确保个性发展和个体利益为核心价值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美国人普遍认同并内化为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世的标准,这也正是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丰富,并能够根据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美国意识”以及进行广泛的废奴宣传工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则主要是激起大学生对美国参战的支持以及鼓舞士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冷战期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进行教育和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不断演变,美国继续适时地调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2.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倡导并遵循个性化原则,在尊重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引导。这样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其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使用公开的、直接的教育方法,通过公民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等课程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另一方面,美国开始侧重采用隐蔽性、渗透性极强的感染启发法、心理咨询法、参观考察法等,引导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意识、自我教育。此外,美国高校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情感体验、获得经验认知,并在生动的情景与平等的交流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多元化。第一,利用总统竞选等政治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第二,借助宗教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美国政府十分注重实现宗教与政治的结合、宗教与教育的结合,其密布全国的宗教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宗教活动进行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的教育,巧妙而隐蔽地把国民的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政府的顺从。在美国,有的大学还设有教士、牧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还有专职牧师负责向外国留学生传教。②第三,通过参加唱国歌、向国旗和纪念碑敬礼等日常公民教育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第四,通过参观各种各样的纪念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场所,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与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五,通过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慈善工作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网络化。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非常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着力抓好学校这一主阵地的建设工作,还努力调动政府、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各种政党、宗教团体积极参与,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教育网络。政府着力将报纸、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打造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它们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以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等,从而强化了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内化。
二、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突出政治性,理直气壮地开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颇有微词,认为这是无聊的、无用的、无需学习的课程。之所以如此,除了受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纯粹的政治课而否认其科学性外,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理由就是认为美国大学没有思想政治课,但美国却是当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美国虽然标榜和鼓吹思想多元化,事实上却固守资产阶级思想一元化且意识形态化趋势日益凸显。因此,我国高校也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等思想。
2.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丰富且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和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应在掌握意识形态发展、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这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这既需要我们坚持理论的一元指导地位,提高其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较量的能力,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因素,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3.以学生为本,加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与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相比,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更偏重于教育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传播性,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其结果是,课堂教学往往沦为教师单方发送信息的“独角戏”,学生则只是信息的“接收器”而已。因此,应当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并为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感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并提高认同度。
4.加强渗透性,注重运用隐性教育方法。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偏重于隐性教育手段,我国则主要采用显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直白式的灌输,媒体上也是铺天盖地的宣传说教,而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去体验、提高的隐性教育却非常薄弱,教育效果自然是难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改进教育方法,加强渗透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继续采用灌输式理论教育方法的同时,积极采用心理暗示、感染启发、参观调研等隐性教育方法;要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渗透到专业课教学、教学管理和日常服务中,渗透到媒体宣传和社会环境中。
5.坚持系统性,打造“五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引导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其行动向导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来说,家庭、社区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还未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网络化的经验启示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包括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注释]
①李飒.中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比较研究[DB/O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2008028698.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