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操作;安全隐患;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量患者得到救治。但是神经内科护理操作依然具有很多安全隐患,大脑的神经系统由脊髓、脑以及周围神经组成,相比较来说诊治起来难度更高,略有不慎就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而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时应谨慎小心[1]。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多数存在精神认知以及意识方面障碍,无法准确表达病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对病情进行正确保护,实施有效的护理操作。一旦疏忽大意就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诊治的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64例为男性,36例为女性;年龄在54~86岁,平均为(69.2±3.4)岁;疾病类型:神经性失眠、癫痫、下肢瘫痪、狂躁、神经性头痛等。

1.2方法 对本文所选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记录,同时对已经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查看,让患者提出护理中存在的缺陷,同时针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工作进行观察,找到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给予积极有效处理,为患者提供最贴心、最安全的护理服务。

1.3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1.3.1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在日常护理中,一些护理人员消极面对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在实施护理操作中,严重违反护理操作方法及规章制度,这时会给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3]。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护理人员觉得社会地位低,生活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等等。这些因素使其护理人员无法忠于本职工作,甚至考虑调换岗位,导致大量优秀护理人才流失。

1.3.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需要提升 通过对我国现今的社会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现今医院对自身的护理工作重视度不足,管理精力投入有限,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工作不积极,能够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医疗发展力度与护理知识更新情况存在差异,这样就导致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专业不精,应变能力迟钝,易导致护理差错出现。

1.3.3患者与医院的配合度不足 护理工作最成功的及时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在具体护理操作中,却无法避免的出现患者行为对护理安全产生影响的情况。一些患者始终对医师心理存在抵触,无法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认为医生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进而抵触医护人员[4]。还有一些患者脾气不好,我行我素,不理会护理人员的劝阻和提醒,在住院期间擅自离开病房,这个护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1.3.4护理器械的限制 护理设备是实施护理操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医院护理设施是否健全的标准。在具体工作中,现有的护理器械已经落后,需要检修和保养,此外还有一些护理人员在应用护理机械时,没有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这不但会让医生错误判断病情,错过最佳的治疗,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3.5医院环境因素导致的护理安全隐患 对患者来讲,医院的环境对病情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假如病床安全措施不足,可能引起患者坠床,医院地面光滑导致患者摔倒等,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2结果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度不够,护理器械限制以及医院环境因素导致的护理安全隐患。通过对上述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为制定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采取阶段性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护理资源充足,提升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做好医院护理环境的整顿工作;对于特殊患者实施安全护理。

3 讨论

3.1制定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医院要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随时检查,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尤其是护理人员应真正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制度,正确实施护理措施,以免由于自己的错误导致安全隐患出现。

3.2节段性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因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因而其护理技术水平是保证自身安全的保障。医院应定期聘请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进行新护理知识培训,为其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患者了解医学发展尤其是神经内科发展情况,仅仅跟随医学发展,通过熟练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5]。

3.3保证护理资源,提升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相对复杂,难度较大,因而其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及工作压力,因而必须保证护理人员数量充足,以免每个护理人员承担过重的任务,休息不佳,疲劳护理操作。

3.4特殊患者的安全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应依据每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对于需要长时间住院、病重、刚做完大手术以及婴幼儿患者应实施特殊护理操作,每天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讲解,让患者充分了解其自身情况,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3.5做好医院护理环境的整顿工作主要是整顿对患者安全产生威胁的环境,例如病床牢固性不佳,卫生条件不合格,地面过滑,周围环境嘈杂等,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春香.神经内科疾病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4(21):548-549.

[2]王淑芳.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20(08):697-698.

[3]李开美.试论神经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及解决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02):203-204.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法律意识

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重点之一,是指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认真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心身安全[1]。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是引发医疗护理纠纷的隐患。精神科患者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缺失,在幻觉、妄想支配下,易出现冲动伤人、自伤、他伤,这些临床特点决定了其为高风险专业之一,极易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减少医疗护理纠纷,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精神科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1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方面因素

1.1.1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不及时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经常有突发性事件,如冲动、自伤、自杀发生,护理人员只顾及抢救而未能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与医疗记录不一致,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无法说明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护理记录应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差别大,有些护士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提高病历的表面质量或应付检查而把没有实施的护理计划、没有观察到的护理内容与没有及时评价的治疗,护理效果做了想象性的记录。这样与医师的医疗文书记录就可能产生不一致。

1.1.2 护理操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有些只注意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名称与剂量,而对辅助治疗的催眠药不能严格把关。如有些患者在用奋乃静治疗时因为多了1 mg艾司唑仑而造成患者头晕、血压下降,给患者造成恐惧心理而不能配合治疗。精神科病房规定15 min巡视1次病房,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必须时刻在护理人员视线之内,如果因为护理人员未尽到监护责任而造成患者自伤、自杀,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1.1.3 缺乏工作责任心 患者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缺乏警惕性与预见性。有些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差错,凭经验办事,对精神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认识不足。

1.1.4 护理人员少,不能满足工作基本要求 少数护理人员在人员少、工作量增加时,只忙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而放松了对重点患者的看护,这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发生医疗差错与事故中重要因素之一[2]。

1.1.5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对各种仪器使用方法不熟练或不能正确操作,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高,造成损伤或延误抢救时机。

1.1.6 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在患者家属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部分护理人员却没有正视这种现实,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同时,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

1.2 患者方面因素

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特别是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要害他,感觉极度恐惧,没有安全感。有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患者,感到十分痛苦而焦虑、坐立不安而发生意外。对精神病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感觉生活单调,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包袱,患者住院期间,家属从不探视,或忽冷忽热,容易造成患者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而出现意外。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患者现象,瞧不起患者,看见精神病患者避而远之,更谈不上关心和关怀,患者患病后时刻有调岗或下岗的危险,患者感觉被社会抛弃,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采取自杀以解脱自己。

2 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性管理措施

2.1 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针对精神病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环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制定了《医院奖罚细则》、《护理安全措施》、《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护理部还根据卫生厅医政处编写的《护理管理与基本技术规范》,规范我院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成立医院二级质量控制网络,由护理部牵头组织全院护士长进行每月全院质量和安全检查的一级网络;二级网络里由科室护士长及质控护士组成,进行每周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发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2.2 加强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

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3]。因此,我们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平时利用各种会议、查房、讲座、培训班、质量分析会进行安全教育。坚持每月一次安全总结会,加强对潜在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对每一起护理缺陷和差错一查到底,明确责任,使当事者和护理人员受到教育,并在护士长例会上通报,并警示大家,使全体护理人员明确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地履行职责。

2.3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我院护理部对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比较重视,尤其精神科护理方面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对新毕业的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以后每月进行1~2项护理操作考试,每季度进行“三基”理论考试。每年由护理部和科室制度定学习计划和操作计划,选送护理班骨干参加各类专业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2.4 加强精神科患者组织管理

患者的组织管理是精神科病房管理的基础,是顺利开展医疗护理工作的关键。精神病患者由于认识、情感、意向、行为等精神活动过程常有障碍,故其行为可危害自身,又可影响他人,以致无法自理日常生活,若没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就会形成混乱,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精神科病房的患者组织管理以护理人员为主,在患者中挑选病情稳定、作风正派、关心集体、在患者中有威信、有组织能力、热心为病员服务的人员组成休养员委员会,并根据委员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分工,有计划进行学习、娱乐和劳动。

3 结语

精神科护理风险和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永恒而艰巨的任务,要想确保患者住院安全和精神科护士的自身安全,在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精神科病房潜在的护理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事故的发生,确保住院患者和护士自身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李淳.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 2 (10):953.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3

1.精神科发生护理风险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如严重抑郁、被害幻想、幻觉、应激事件导致了许多不可预见的及突然的风险事件发生。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认为被迫害、限制等,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下降,对环境的危险性没有正确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求死念头和逃跑念头,使得精神科护理风险性有所增大。

1.2环境因素 精神科住院环境与是否发生护理风险关系很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门窗的牢固性不够,有棱角有突出的窗台,暴露在外的各种管道、电线、可移动的凳子、易碎的物品、刀剪绳子、化学制剂、药物等。

1.3人员因素 (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对护理行为中的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风险和纠纷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等。(2)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如忽略或未及时发现精神病人潜在的一些危险的情绪或精神症状,没有把握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如不清楚重点关注病人、重点环节,观察的关键点和技巧、方法不够等。(3)对环境中的危险和病人的危险性敏感不够,对病人危险行为未重视。

1.4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教育,思想上高度重视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常规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学习,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工作。针对我们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促使广大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出专科护理常规制度、安全管理常规制度及相关应急预案等,使各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3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建立健全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狠抓制度落实,从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着手,使得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现象。由于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熟悉病人,在护理操作中尤应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4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问题。(2)根据病人病情和危险性确定病人开放程度和活动范围。(3)病人外出活动和检查应做登记。(4)病人新入、外出返回应做好安全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带入。(5)住院期间严防病人在办公区获取危险物品或药物等。(6)向病人进行安全宣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等,避免危险物品带入。

2.5环境安全管理[2-3] 加强对环境安全的管理,确保一切环境设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如要求病区所有门窗必须牢固,不能让病人翻出;办公区及治疗室、药柜等的门有专用门锁。

2.6加强物品管理 (1)办公区因工作需要使用的刀、剪、针线、体温计、约束带等物品必须定点、定量存放,使用后及时归还,每班有交接。(2)病人使用剪刀、针线时,必须在护士监督下使用。(3)制定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

2.7家属管理 (1)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工作,告知家属在探视病人时不应带入危险物品。在接触病人时,避免有刺激病人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病人受刺激有情绪冲动和危险行为。 (2)对留陪家属,应做好有关病人危险行为的观察指导,使家属能够理解一些病人的情况,协助观察和发现病人的一些危险行为。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4

精神科实习心得【1】 作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习,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总结,便于查缺补漏,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另一方面实习也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体验作为一个职工承担的责任,帮助我们将来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个人之见,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

一、实习学后的总结

第一阶段的医学实习地点是长清区人民医院,我在内科三病房区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医内科,了解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简单的临床用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西医内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书本上的记载与临床是有出入的。

第二阶段,在济南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心理学实习。我在精神科三病房、心理科及门诊都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神科三病房区实习期,病房里有八九十个病人,病种多样。有时候主任查房时会给我介绍病人的典型症状。若当时我感觉没有把握,查完房我赶快翻看那位病人的病历,再看看课本,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过精神病学,但我们学过变态心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对课本里讲的症状部分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但在结合了典型的病例之后,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我还认识到以后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踏踏实实,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打牢基础,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束手无策。

二、实习岗前的培训

虽然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遵守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作息时间方面,两个阶段的实习都是在医院进行的。医院里每天早晨都要交班,一般在八点,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八点前到医院,而且不能无故提前下班,擅自离岗。当然作为实习生,我也不例外。其次服装要求,在医院里当然穿隔离衣。我们专业没有发,我借了一件很厚的长袖。五月份,天气很热,但还是坚持穿,而且带实习卡,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志。这也告诉别人,我们是新来实习的,请多包涵。

(二)遵守职业道德

人有社会性,是讲道德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将从事自己的职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每个职工都应该遵守的。在医院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关心病人,不歧视病人,真诚地为病人答疑解惑。

(三)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很重视病历的书写,因为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证据,是保护医生的法宝。二者不同的一点是在精神科,更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精神病人伤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我在精神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卢主任就提醒我,当病人走向你时,注意他的眼神不对就赶紧跑。曾经就有一个实习生被精神病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不只是医生,其他职业也如此。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工作。

(四)搞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需要配合,医生下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当有问题时赶紧向医生询问,共同为病人治疗疾病。医生和医生之间也是需要沟通的。对一种疾病没有把握时就要和其他医生探讨,或是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当然这也是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和其他单位的关系等。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所需,而且是生存所需。

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知道前段时间的学习还有什么不足,那些地方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岗位前的培训。

精神科实习心得【2】 1 保护性约束和隔离问题

《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因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精神科护士对有严重伤害、破坏或自杀行为的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采取约束和隔离措施是必须的,迫不得已的。但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和委托。临时去获取这种知情同意显然不可行,应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监护人讲明理由,签订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的知情同意委托书。《条例》规定保护性安全措施应当由执业医师决定。护士应近医嘱执行,不得越权任意施行。在采取安全措施时要给患者说明理由,尽可能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同时要按保护性约束和隔离的护理操作规程正确实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患者病情一旦稳定,立即解除约束和隔离。事后在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中记录实施经过,充分反映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白,保护性安全措施尽管是医疗和安全所必须,但毕竟侵犯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患者的心灵伤害甚大,很多患者长久耿耿于怀,甚至引发患者的报复。所以,这种安全措施要依法施行,慎之又慎。

2 意外伤害事件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过程中发生自杀、自伤、攻击、毁损事件不可完全避免,不少患者是防不胜防。关键是这种意外事件医院管理有无过错,医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民法通测》第160条规定: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3]既往这类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协商或患者单位调解都能得到通情达理的解决,极少牵涉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依法执业,依法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没有尽到职责,使患者受到了伤害,造成了不良后果,轻者要给予经济赔偿,重者要受到刑事处罚。有时患者受了伤害,医护人员并无过错,也会长久陷入医疗纠纷之中。在临床护理中,要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早识别患者自杀自伤、攻击伤害行为的征兆,及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范于未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克尽职守提高到法律层面去认识和践行。

精神科实习心得【3】 目前我们在对护士培养方面都是以全科护理为方向,大多护生毕业后的去向是综合性医院。在学校中也比较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等知识的教育,护生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科专科知识,同时又缺乏精神科的临床实践机会。而精神科工作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一名新护士进入一家精神科医院工作,试想以她以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很难胜任精神科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的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现将我的一些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住院精神病人急性期一般都无自知力,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举止,特别是突发性冲动,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与其接触中,护理人员难免会受到病人的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我们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一定要表示忍耐、克制、理解、同情。不能嘲弄、取笑,侮辱漫骂,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要充分体现一名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体现精神科护士的美德。

1.2 具有丰富的基础及专科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

精神科医院专业性比较强,比起综合性医院,平时接触到的操作又少,长此以往,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精神科病人一般都以长期住院病人居多,随着药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发生躯体疾病变化的机率大大增多。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常主诉不清,很容易漏诊,误诊,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病人自杀较常见,如何及时了解情况,防范自杀发生。都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丰富的基础专科知识。

1.3 较强的语言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重视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也能够观察到某些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有时精神病人常隐瞒病情,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做到仔细,耐心,在了解各种疾病,各种精神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更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是对患者实施护理

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制定了护士日常规范用语,如:入院宣教用语,健康教育用语,操作用语等。

1.4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有很多情况没有主动述说病情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认真的观察患者,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心理动态等了解到患者的一些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病人的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各种意外事件发生。而要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2 新护士的特点

2.1 陌生及恐惧心理

由于精神科新护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精神科特殊的布局,到处都是铁窗铁门,随手关门等严谨制度,精神科新护士一般之前又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病人,当看到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支配出现的很多怪异的精神症状,便让其出现胆怯,不敢接触病人。

2.2 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缺乏

新护士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在熟悉了三班的基本工作流程后,容易麻痹大意,特别是在临晨,交接班等特殊时段,由于工作人员疲劳及一时疏忽,最易发生患者的自杀,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新护士又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家中倍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等特质。

2.3 处事能力差.及缺乏观察能力

新护士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工作热情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技能,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对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保护护理制度、危险品清点保管制度、夜间巡视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防范预案也未能全面掌握,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如噎食、自伤自杀等)出现时反应慢,常会手足无措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精神病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新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去发现,而经验老道的护士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发生。

2.4 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

新护士因在校期间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或对精神科护理学没有加以重视,实习期间也没有精神科医院的相关实习。因此刚进入精神科病房工作时很难适应。

3 针对性带教措施

3.1 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原则,消除恐惧心理

精神科对于一名新护士来说无论环境或病人都会带来陌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带教老师应该认真介绍环境,特别是病房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讲解一些精神科专科知识,让其了解不同病人的接触方式。如碰到冲动激惹的病人,应避免与患者正面冲突,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对有幻听吸引其注意力,不愿进食的患者,可在耳边以较大的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促进进食。对于违拗的病人,在接触时不能与病人对着干,要表示理解,适当顺从病人的意愿。在一开始与病人的接触中可以采取由带教老师陪同下,老师先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后,鼓励新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逐步克服紧张情绪,直至能胜任精神科工作。

3.2 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责任心

精神科护理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责任。精神病是大脑机能 发生紊乱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或思维内容不暴露,病人往往发生自杀、伤人、自伤、出走等意外事件。护士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加之精神病人绝大多数无陪护,护士担负着护理和监护的双重角色。入科时给予做好详细的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妥善保管好钥匙,做到随手关门,钥匙一旦遗失立即寻找汇报。在交接班时做好危险品及病人的清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房。每周做一次彻底的安全大检查,设施有损坏应立即报修,责任到人,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保护病人严格按照保护护理制度进行护理,避免保护与非保护患者同处一室。平时带教老师还应该讲解一些案例事件,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3.3 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平时以业务讲课、指导实践、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宣教,使其逐步掌握精神科知识。在工作中,不背对病人坐或站立,与病人交谈时,注意周围环境和防范;对手持物品、有伤人企图的病人劝导时要大胆、镇静。选择病人最信服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或由一 名护士与其谈话,另一人从背面或侧面阻止病人,切不可强行夺取。

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

精神科患者常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出现自伤、自杀、冲动等过激行为,护理人员的素养、管理缺陷等因素,都是精神科工作的特点。怎样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是精神科护理同仁都很关注的难题。本人从事精神科护理十余年,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

1.1 社会因素

1.1.1 认知与偏见

精神病患者的过激行为,不被常人理解,易受到歧视;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常常也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住院环境封闭,医务人员与家属沟通受限,造成家属难以理解一些医疗行为。据调查显示,86%的家属以为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自杀、自伤、猝死等问题,医院应负全部责任[2]。

1.1.2 人力资源缺乏

各级精神病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护士短缺,床护比、医护比不达标。护理人力不到位、值班力量薄弱,患者发生非预期事件的危险性增加,造成工作压力大,职业价值感降低,易产生怠工情绪。

1.1.3 质量监控管理不到位

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未能普及,一些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工作、形同虚设,均可造成不安全结果。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业务水平偏低

精神科护理学是研究对精神患者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3]。个别护士未能钻研专业技术,个人业务素质差,不能严格按照护理常规工作,无法满足临床患者需求。

1.2.2 护理文书欠规范

部分护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法律意识薄弱。精神科经常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医务人员先抢救患者再补记录,不能体现及时性,在医疗纠纷中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1.2.3 缺乏责任心

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非预期事件缺乏警惕性和预见性,不能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导致护患之间缺乏信任、产生矛盾,最终导致患者冲动、外逃等行为的发生。

1.3 患者方面因素

大部分患者在急性期无自知力,易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伺机外逃,危机他人安全。康复期患者,担心回归社会后受人歧视,心理压力大,易自卑而产生自杀念头。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多,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导致意外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1.4 设施方面因素

病房配套设施不合理,如:室内有的电线、插座;监护室无卫生间;患者无统一着装;患者外出做辅助检查离病房较远,路上不安全。

2 防范措施 

2.1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调整人员结构、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实施弹性排班,避免过劳,节假日、午间、夜间增加人力,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

2.2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不良心理因素是护士诱发各种差错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培养爱心、责任心、成熟的人格等自身素养,工作中真诚的关心关爱患者。管理者应了解护士的心理动态,消除或减轻压力源,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3 加强业务学习

要求护理人员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在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从而能够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4]。加强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管理,在工作中核心制度、应急预案落实到位,奖罚分明,提高专科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

2.5 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夯实健康教育

全面全程开展优质护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服务态度,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实施。对稳定情绪、减轻病态思维困扰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患者早日回归社奠定基础,收效甚佳。

3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应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护理安全隐患,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最大可能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伤害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 :223.

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24-02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增大,在加上多种环境因素的干扰,精神科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1]。这就使得精神科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对增加。另外,当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临床护理的质量要求相对提高,在疾病了解程度上却存在一定的缺失,这就很容易造成患者家属对护理与治疗工作的盲目干预,既妨碍了治疗效果,也影响着护患的和谐[2]。尤其是,在当前多数精神科治疗中,都采取的封闭式治疗,其需要患者自入院到出院保持独立,尽可能避免家属的陪同,患者在精神不稳定的状态下,很容易发生自残行为[3]。同时,护理人员作为在此阶段最亲近的人,很容易因患者疾病所导致的精神异常,而受到损伤。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性。对此,必须要加强对该科室的护理工作研究,以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排除隐患。现报道如下。

1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解析

11患者因素

111药物干预通常来说,在精神科患者接受治疗时,其所使用的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而患者自身对于药物的敏感程度会存在个体差异,这就使得其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因药物的使用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预估的伤害。临床常见的有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摔倒、意外摔伤等[4]。

121症状影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从而导致一系列冲动行为产生。例如易怒、打人、自残、自杀等。且这类患者对自身缺乏明确的了解,在家属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强制治疗时,会出现绝食或者吞食异物等行为来进行抗拒。

122心理状况疾病的存在会使得患者的某些功能丧失,精神疾病相对于生理疾病而言,可预估性较差,人们会下意识的抗拒该种疾病的患者。这就会使得患者意识到自身与其他人的差异,从而使得其在治疗的过程中,负面情绪较为严重,担心自己难以与社会融合,从而出现一系列消极行为[5]。

12护理因素

121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缺失由于当前很多护理人员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医院,其缺乏一定的过渡期。在面对精神状态异常的患者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且担心自身会受到损伤,从而对护理工作存在排斥,导致各种事故发生。

122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在我国当前多数的精神科之中,护理人员相对较少,而患者数量较多,自然其所面临的压力较大。在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护理人员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增加。

13家属因素在临床上,多数家属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不全,或是盲目排斥和恐惧,或是轻视,从而过多的干预护理与治疗,使得某些方面存在空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14医院管理因素精神科收治的患者相对特殊,必须要以封闭式的管理方可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他科室的治疗工作,这就使得必须要优化其医疗环境,而在我国当前来说,该种封闭的程度以及内部环境相对较差,在设备上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多数医院都没有重视精神科工作的风险性,缺乏这部分的约束制度。

2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方法措施

21加强医院的制度建设医院必须要正视精神科工作的风险性,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其制度进行完善。其主要内容包含:(1)制定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精神科护理工作包含对基础护理、对患者人数的清点、对患者入院的接诊与交班、24小时值班等内容。针对精神专科护理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确保护理的有效性,降低事故发生率。(2)监督护理工作的落实。精神科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多数不会听从护理人员的指示。且部分护理人员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而缺乏落实,对此医院需要创建监督制度,确保护理工作的落实。(3)合理优化资源,改善工作环境。对于精神科的设施必须要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保证工作环境的良好性。

2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作为精神科专业的护理人员,其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护理知识,掌握护理操作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根据精神科工作的特性,培养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与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使之在遵循对应的准则情况下,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护理质量。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新,确保护理人员所掌握的护理技能与知识符合社会的进度与患者的需求。

23注重患者家属的引导在当前,多数患者家属对于精神科疾病缺乏良好地认知。在整个护理与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干扰行为。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充分了解患者的状况,并且就治疗行为进行阐述,尽可能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