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园艺专业;专业实习;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13-02
The Dem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and Employing Units i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Horticulture
Tian J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The students in horticulture specialty have higher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demand than students in other specialty.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d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and employing units i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horticulture,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our departments.We hope we can provide some research direction to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e.
Key words:Horticulture;Professional practice;Demands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体系的逐步建立,北京农业的功能定位也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北京农业的转型,保障城市供给已不再是农业第一功能,其功能已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的融合,使城市农业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因此,如何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的规律与特征:在调整中找准位置、在转变中提高质量、在教育中办出特色,培养出合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园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北京农学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1-2]。
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率先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观。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对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设计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同时提出了“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培养观。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都市型高等农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实训和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管理能力,建立相应培养体系和相应实践培养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
通过对北京市周边果园和农村合作社的走访,了解了北京市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和定位,同时通过参与北京农学院现有实训课的教学,对此,本文提出了对现有园艺学科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园艺专业学生需求
1.1 考研学生 园艺专业学生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其中考取研究生人数大约占所有学生的30%。而对于选择研究生学习,这样更加有专业性的学生来说,更应鼓励引导其参加所有课程,深入的了解园艺专业,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现有实习和实训课程,使其明晰园艺作物生产过程中各种实际生产问题。同时可以根据考研学生的需求,除安排生产基地实习外,还可安排进入各实验室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使学生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研究学习中,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结合,并且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养成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本专业就业学生 在每年毕业的学生中,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占大多数,约50%~60%。在这些学生中,对实训和实习课程较为满意,并在实习单位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多安排一些实习,在实习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北京农学院的专业实习一般为90d,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在2~3个基地内流动,或者在一个基地的不同专业内进行流动学习;比如在果树生产基地学习45d,在蔬菜生产基地学习45d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整个园艺作物3大方面:果树、蔬菜和花卉生产,都有着全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便于学生在未来求职过程中针对自己的兴趣,对工作进行选择。
1.3 跨专业就业学生 同时,每年会有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进行就业。这部分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课程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园艺产业销售,园艺企业管理等工作,使专业实习和实训能够与学生自己意愿结合;既能完成专业实习和实训的课程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2 用人单位需求
2.1 技术人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新技术推广到生产单位和农户需要时间较长,而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把新技术学习消化后,却缺少了对农户进行培训推广的技术人员。因此,园艺专业的学生如何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培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的学习新技术,了解生产的最前沿走向;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的与农民接触,了解技术推广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2.2 研发人员 园艺专业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以及农户和企业生产过程中,都在不停的发现各种问题。经过对园艺生产企业和农户的走访过程中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研发人员相对缺乏。因此,回顾园艺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教学,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也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实用性,使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结语
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是园艺专业培养学生的出发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实习和实践教学是以学生收获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确定学生的技能训练内容,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扎实、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操作;并且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全程了解各项生产措施,并根据实际生产发现的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步入现代化的生产第一线,亲身经历实际工作中的环境,为下一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园艺专业实训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是重要的突破环节,重点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园艺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教学也更应该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联系;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能力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园艺人才。使培养方向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适应现在都市发展潮流[4]。
参考文献
[1]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技术与管理[J].2007,24(1):128-130.
[2]袁颖.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4):112-113.
[3]田佶.园艺专业“3+1”教学模式的专业技能训练[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3):166-167.
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专业学习兴趣;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39-02
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显示,有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学非所好,有些学生的专业应该算是热门的,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对所学专业有如此高比例的不认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所学专业能与兴趣爱好匹配,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满意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目前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2013级两个专业120名同学当中的87位同学做了关于专业认同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部分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盲目性
调查结果显示,87人当中只有44人因为喜欢生物所以报考了生物专业,占50.6%。也就意味着,有43名同学、接近50%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生物专业,只是在报考时凭借“顾名思义”的理解报考了生物专业,非常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具有盲目性,从众性。在44名喜欢生物专业的学生调查后,同样发现,他们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对专业的发展了解不多,对专业学习也不了解。因此,如何培养起具有盲目性、从众性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何培养好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我们专业教育的研究重点。
(二)大一新生对专业学习存在盲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一入学对专业学习存在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兴趣逐渐下降,甚至产生学业懈怠,对专业的迷茫情绪。在对于“你入学后感觉所学专业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有55人即63%的人认为和想象的不一样,仅有两人认为比想象的好。有许多学生反映,他们感觉大一的学习就是高中课程的延续。经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大一学生涉及到的都是基础理论课程,而基础理论课程又偏难,这让部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对专业也不再感兴趣。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课程基本都设在大二以后,新生在课堂上基本接受不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没机会接触本专业的专业老师,因此更加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生疏和茫然。
(三)专业认同随年级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在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随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一学生一入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最高;大二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开始衰减;到了大三,虽然接触到的都是专业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能毕业就行的消极想法。由此可见,从大一新生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众多高校都意识到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北京农学院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更是以新生入学教育为抓手,针对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部分学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的问题,延长入学教育时间,用一年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新生对专业的认同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以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了解所学专业为主题,在大一新生入学的几周内开展。经调查,我们发现,新生入学后,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面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通过几周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难度较大。加上大部分新生在报考志愿时存在盲目性,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不是很了解,因此,只有延长入学教育时间,让他们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为此,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延长至一年,组织近30名专业老师参与到入学教育中来,制定出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讲座和实践参观为内容的培养新生专业学习兴趣详细方案,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
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3
1“.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2“.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14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1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现状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 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 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 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
2.1 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 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 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 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y,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岳桂兰.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育种和栽培中的发展概况[J].辽宁农业科学,1995(06):25-27.
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遗传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66
收稿日期:2020-06-25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XYB378,2019XYB372);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19XSF055)
作者简介:胡军,男,博士。研究方向:遗传学和玉米遗传育种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通信作者都兴林,男,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引言
遗传学是研究生命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生物体性状的传递和变异,基因的组织与表达,群体基因的结构与分子进化等无数让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的聚合,构成了一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学科——遗传学[1]。同时,遗传学还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科学,遗传学理论可以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工作的成效。遗传学与医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人类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研究,探索癌细胞的遗传机理,可为保健工作提出有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遗传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近20a来,步入“功能基因组时代”的遗传学展现了巨大的新的生命力,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系统全面地分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使人们对于遗传与变异的认知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遗传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与渗透,呈现交叉与前沿化的趋势,而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框架亟待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与评价等方面亟待创新[3]。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采用大类招生的模式,对于植物生产大类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而言,生源质量和就业前景有下滑的趋势。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和优良专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适应遗传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4]。
1遗传学課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遗传学是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面向植物生产大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和数量遗传学等若干板块。概念抽象,知识体系繁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经典遗传学的3大基本遗传规律是以遗传传递概率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孟德尔首先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遗传因子可以独立分离和自由组合,彼此之间互不融合与干扰,颗粒遗传相对当时达尔文泛生论所支持的融合遗传而言,是创造性的思维[5]。另外,孟德尔所获得的特定遗传分类比例都需要观测较大的样本数量,而样本量较小时,遗传比例易受随机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地波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进行生物试验研究时,应具备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全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所获得的海量基因信息,没有适当的数理统计方法作为有力的分析工具,将会寸步难行。
DNA分子结构模型理论提出以后,促使遗传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遗传学研究也从揭示个体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进一步深入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之间的分子机理。进入分子时代以后,DNA重组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PCR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为代表的众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突破,使得分子遗传学成为遗传学科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强劲增长点[6]。群体遗传学侧重孟德尔群体中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等遗传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如,玉米是一种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也可为饲料加工和新能源生产提供原料,玉米种质资源种类丰富,科研人员对全球范围内75份野生、地方特有及遗传改良的玉米品系进行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揭示各个品系之间存在广泛地染色体结构变异,还发现数百个具有强烈人工驯化和选择信号的基因,这对于玉米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2.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与习常性思维相对应的,按现有的程序、现有的模式、现有的经验进行思维不能称之为创新思维。思维活动是由思维结构所决定的,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观点和经验构成了思维结构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逐步累积于大脑之中的,这种思维结构有其稳固性和延续性,往往导致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8]。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批判性,对传统的思维模式或传统的理论体系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前人设定的界限,突破旧有的或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有所创新,创新思维的养成是一个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不断开拓前进的学习过程,即教导学生学会用怀疑的、批判的视角去审视前人的研究成果[9]。通过联想、想象和类比等发散性思维方式,找寻事物之间原以为不存在的联系,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克服事物属性的差异,让思维在不同类属事物间自由跨越。如,基因突变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现象,前苏联的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提出了遗传变异的同源系列法则,该学说认为了解到一个作物内具有的变异类型,可以预见在近缘的其它作物中也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该学说现在得到了基因组学分子层面的证实,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在更高的认知层次对基因突变的特征进行再认识。
2.2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传统形式上的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范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应该是教与学双方的一个积极互动,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10]。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精神的课堂氛围,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独立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的训练价值是巨大的[11]。就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而言,不以教授遗传学知识点的数量多少为优劣,对遗传学的学习不再只停留在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理解层面,采用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将多个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案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12]。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科学史或遗传学领域的名人传记等素材,了解前人做出重大科学贡献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研环境,在继承前人的知识基础之上,学习和领悟前辈科学家思考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进而储备挑战未知科学问题的创新能力[13]。
2.3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果创新活动有趣且让学生感兴趣,那么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且能抽出课余时间来完成各项试验项目。动机和情感是保障学生持续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其可以保证学生以一种富有意义的方式来获取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14]。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或研究的内在动机,动机的重要性在于其涉及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自我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會产生一种寻求并克服创新挑战的本能倾向,进而激励学生去做那些本来不一定要做的事情[15]。教师创设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情景,如,在介绍细胞的遗传学基础章节时,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是将遗传物质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2个子细胞均获得与亲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拷贝。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细胞的有丝分裂会出现异常,如果蝇幼虫唾腺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分裂导致多线染色体的产生,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的功能缺陷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就上述问题更深一层次的机制机理可让学生课后分组查询相关文献,进行延伸阅读,学生间、师生间相互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科学问题的独特视角,互相启发会将彼此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在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满足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需要,收获友谊感与成就感。
2.4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吉林大学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一般在6月中下旬完成,与大二年级学生遗传学课程春季授课时间相符,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科研实践中去,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同时也会针对项目申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课间或课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如研究方向的确定、学术文献的检索、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开展、数据的处理、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等。笔者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在课堂上也会介绍课题组的科研进展,科研过程中的收获与经验。如,在讲述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时,玉米杂交种自交会使后代基因分离,群体性状分化,出现自交衰退,带领学生进入玉米育种试验地考察玉米自交早代分离群体的性状表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对玉米遗传育种感兴趣并意愿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指导其申报学校与玉米遗传育种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作为指导教师带领2014级农学专业的5位学生进行玉米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与配合力测定试验,相关试验结果发表在《中国农学通报》[16,17]和《黑龙江农业科学》[18]等专业期刊上。如,在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利用及物种的形成方式等具体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授课学生的专业性质,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为例,介绍其科研成就,勉励学生向本专业领域的榜样学习,在科研实践的广阔舞台上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磨砺品行,增长才干,做出成绩。
2.5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的考试也应该进行相应调整。不应该沿袭以往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大部分比例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的成绩比重应在50%左右,提高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占比。平时成绩可以参考出勤情况、章节的作业考评、查阅最新外文文献并综述形成小论文的成绩、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等专题讨论时的课堂表现等。当然,教师也应充分理解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乃至错误,从不足和错误中学习有时还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期末的卷面考试中降低选择、判断等客观题的占比,不让学生形成应付期末考试时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而且以为标准答案就是唯一的、最佳的,在教育中充满必然的结论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制[19]。提高无标准答案主观题的占比,如论述3大遗传学规律的实质,并谈谈孟德尔和摩尔根发现遗传学的规律给予的启发;再如芭芭拉·迈克林托克发表玉米“跳跃基因”的研究论文时,不被当时主流遗传学家接受,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谈,请谈淡其所发现的转座因子的科研价值以及其事迹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迪等。实验课的成绩考评除了参考实验报告以外,要更加重视实验操作者的过程性和规范性,以及在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中的综合表现。
农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作者简介:沈宪文(1972~),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88-02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历、科研能力要求增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用人单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则呈现下降趋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供求平衡,本科生供大于求,而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出无人问津的现状。从科研能力选择而言,事业单位要求高端农业技术人才,企业单位要求具有熟练实验经验的毕业生。
(二)社会环境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制约
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首先就不得不面向农业生产的最前线,深入农田,走进农村。然而,越是基层,越是农村,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其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机制越是不健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导致了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的忽略,也使得社会对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需求大打折扣。
(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不科学
从就业地点选择上看,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到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地理位置好、生活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从就业观念上来看,农业类毕业生在选择将来的职业时,首先考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单位,而不是把乡镇、县区、中小型企业放在首位。这就反映出择业观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
(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
如今用人单位不仅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多持宁缺勿滥的审慎态度。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毕业生未能达到要求,并且由于专业限制,就业面相对狭窄。竞聘上岗相对比较微弱。所以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更有学生自暴自弃。没有针对性,随意选择一份工作对待就业。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
来自新华网的调查显示,50.5%的农学类专业学生认为其专业为冷门,很难就业甚至是无法就业,尤其是女生就业难度更大,72.6%的女同学认为将来从事不了本专业工作岗位。可见,农业院校学生在就(择)业过程中信心明显不足。一些同学为克服其专业和自身不足带来的影响,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大下功夫。实际上,在面试考核过程中,与自身能力大相径庭,也让用人单位愁眉紧锁,这些无不看出农业院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的无奈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疏漏。
二、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间断性
高等院校具有阶段性工作特点,农业院校也不例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从三年级学生人手,主要进行就业理论、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方面、面试技巧等指导;大学四年级,主要通过讲座、报告会、就业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宣传。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严重缺乏完整性、连续性。
(二)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肤浅性
1、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科学性。目前,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注重理论讲述,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咨询与服务已不再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高校应提供全方位、多体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培训。
2、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在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一般以动员大会、报告会、知识讲座、就业专业指导课的形式向毕业生进行填鸭式灌输,缺乏对每个毕业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门化的就业指导,
3、指导方向存在盲点。农业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略了农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际利用价值。实际生产中,农业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农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根据各学科的特色,进行专一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优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与目标,只有这样,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向才能走出工作误区。
(三)就业指导的辅导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农业院校中承担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由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学团老师以及各院(系)思想政治辅导员组成。多数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了解甚少,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也不够丰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党政机关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不仅要负责每年招生计划的报送,高考信息的汇总,还要承担全国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岗位的搜索、就业市场的开辟、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数据的上报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这就造成了指导老师无法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中进行深度开展和广度扩宽。
(四)就业指导观念偏激
农业院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是特别的高,所以许多高校为提高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而一直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直接导致不良结果――不时跳槽儿,用人单位很是头疼,从而产生顾虑,望而却步,不敢吸纳应届毕业生。
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途径
(一)政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不仅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制定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更要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农业基础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推进社会充分就业,尤其是重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农业类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继续解除毕业生户口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束缚,在档案管理和五险一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特点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自行创业。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鼓励毕业生积极报考选调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不仅是社会现有工作岗位的竞争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开拓者。中央、省级、市级应对毕业生创业实体进行投资性的政策倾斜,积极地协助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产品销路等服务。
(二)更新择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号召中国几亿农民要与时俱进,接收农业技术推动农田丰收。学校应为毕业生举办专门的农业招聘会。提供农业需求信息与服务。毕业生更应根据人才市场供需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明确认识到大学既是培养社会精英,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小型社会。
(三)高校要设计新型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1、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全程化、理论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提示学生应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价值、用途,讲解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职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应集中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测评结果,进行一一指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就业模拟大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具有主动择业、资助创业的能力: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侧重于就业岗位的收集、各场招聘会日期的确定,求职技巧的掌握、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就业合同的法律效力及办理人事档案有关程序等。
2、有专门的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并建立学生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专业的方法,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不断梳理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
(四)毕业生要培养献身农业的职业观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日趋渐大,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类毕业生。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果农业类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择业观,对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式与政策,克服刚步入社会的初期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丰富实验经验,锻炼综合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解决就业问题。
21世纪,高等教育正朝着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发展,所以毕业生只有树立大众化的择业观、走大众化道路,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有的放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渐渐地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自己生存问题。
参考文献:
[1]毛素琴,浅析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6):65-67。
[2]韩春霞,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2006,(16):91-92。
[3]赖李明,浅议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4,(12):136-137。
[4]王浩,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08,(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