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一、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小孩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
记得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4+4+4+4+4=(),3+3+3=(),2+2+2+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多变的练习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课标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开放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比如设计条件型开放题,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例如:学完了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把直接判断某数是否是3的倍数改成填空题,并且循序渐进的将它设计得开放一些①123(),②12()3,③1()23,④12()()……此外还可以设计策略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结论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提倡多向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能力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多向探究,求新立异,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
例如,引导概括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学生将圆柱的侧面上沿着高剪开展开后出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为圆柱的高。有的学生在圆柱侧面上斜剪开,展开后出现的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底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是圆柱的高。这两种情况总结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表=2S底面+Ch。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将圆柱体的底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底面拼成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底面积的和为cr,而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S=c(h+r)。
四、一线串珠,自始至终培养学生思维。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 思维训练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99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高思维的学科,能够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智力,高中数学中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与准确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确高中数学实施高效课堂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中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将数学思维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学生学到这些思维能力之后,能够活学活用,自身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数学思维训练则是更重要的事情,数学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大脑,学生通过思维训练,思维更加敏捷、灵活,解决问题时能够采用多种方式,更懂得变通,思维深度也能够深入,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二)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
为了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开展必要的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改革提出的高效课堂理论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理论,它将“自主、合作、探究”等原则方法贯穿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其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另外,高效课堂中的思维训练是其核心内容,这项核心内容很好地吻合了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目的,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利于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开展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思维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需要依照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思维训练,以此锻炼学生思维,提高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根据结果寻找原因,采用逆向思维解题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题目,采用正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或者是论证时,有时是非常难的,这时就需要使用逆向思维方法,从结果推倒、探索出题目的解题渠道与原因,找出结果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后找到解答题目的思路与方法,下面我们就用实例来具体分析这种思维方法的用法。
例题1:
正数s,t满足s+t=1;x,y∈R,求证(sx+ty)2≤sx2+ty2
对于这道题目来说,证明过程如下:
因为s>0,t>0且s+t=1,
所以:s=1-t>0,t=1-s>0
sx2+ty2-(sx+ty)2
= sx2+ty2-s2x2-2stxy-t2y2
= sx2(1-s)+ty2(1-t) -2stxy
=ab(x-y2)2≥0
所以:(sx+ty)2≤sx2+ty2
这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很好地采用了根据结果寻找原因的方法,采用了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出一些类似的数学题目,教会学生采用去伪存真的方法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了解与反思,培养问题反思意识。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通过正向的思考是很难解决的,数学问题题干本身给出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学会换位思考,从结果推出解决的方法,从反面进行论证。
(二)出设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使用开放性思维解题
高中数学学习中,其中最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就是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题目没有唯一指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局限,因而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这种题型的特点之一就是题目的条件是开放的,并且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从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开放与变化的,结果结论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题目问题的开放性,从而能够衍生出多个问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能够锻炼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思考问题,进行逆向思考、换位思考,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高层次深层次地思维活动,积极发展开放性独立思考能力,举出一个实例来分析下,怎样在数学题目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例题2 :
t在哪种情况下,方程x2-(t-1)x+t+1=0存在实根,再者,t又在哪种情况下,有两个实根,并且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是4。对于这道题目来说,学生首先采用换位思考方法,从反面入手,判断t处于哪种情况时,整个方程是无解的,再者考虑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是4的条件时,将t的范围首先求出来,将方程存在两根的条件方程式计算出来,得出t的范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与前面对于的判断,找出不符合题目要求的t的取值范围。
(三)培养学生多采用分析法思考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借助于分析法教学,这种分析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换位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命题假设成立的基础上,根据结果探讨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一种思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题目给出的问题,按照逻辑思维推理方法思考问题,将题干给出的条件以及隐含的条件考虑进去,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综合起来分析题干、找到解题的突破点,从而成功解题。
三、结语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不仅起到传授高中数学知识的作用,还起着重要的思维能力培养作用,教育界正在进行着改革与变化,高中数学也不例外,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进行创造高效课堂教学,将高效课堂的核心思维训练很好地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惠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5).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一、对直觉思维的理解
(一)内涵
目前,研究者虽然对直觉思维的内涵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它就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思维的高级活动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作出迅速、综合性判断;直觉是由情感、意志及直接认知所构成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是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是通过无意识或潜意识表现出对事物本质有一种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也就是对所探求问题的"一眼看穿"。直觉也与"顿悟"伴生,因为顿悟是指人们对长期探索而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突然性领悟,也就是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茅塞顿开",是对真理的顿然觉悟,所以直觉和顿悟统称为直觉思维。
(二)特点
一是简约性。直觉思维对思维对象是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而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省去了逐步分析的中间环节,是跳跃式的思维过程的瞬间简缩,但它却清晰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它依据事物整体及最突出的特征来做出大致判断。如教学第一册的"认识图形"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借助幼儿期(学前期)和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直觉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图形再观察它们的表象。通过直观比较,作出直觉判断,说出图形名称。
二是互补性。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直觉存在于逻辑方法运用过程的整体或局部,而分析思维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一位老师教分数应用题:轻机厂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14天完成,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零件数比原计划多。加工这批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独自列出不同算式,看谁列得多?最简便?结果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出了几种解法:
(1)1500×(1+)x=1500×14(2)14÷[1500×(1+)÷1500]
(3)1500×14÷[1500×(1+)](4)14÷(1+)
(5)14÷[(1+)÷1](6)1÷[×(1+)]
从学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既有分析思维的逐步推理,又有抛开具体数量、排除多余条件而进行假设猜测的直觉思维方法。多数学生列出(1)~(3)式是习惯于分析思维。列出(4)~(6)式则具有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的成分。由此说明,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逻辑思维方法可作为组成因素渗透到直觉思维的过程之中;有时直觉思维也需逻辑思维来验证其结果。
三是创新性。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于细节的推敲,而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使它的想象既丰富且发散,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从而具有反常规律的创新性。正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试图解决数学问题之前,脑子里都可能同时涌现几种思路,应该抛弃哪些思路,确定哪条思路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时,需要借助直觉思维进行辨识。
二、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
《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都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它思维方法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四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直觉思维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受逻辑和常规的制约,在做数学题或回答问题时,"莫名其妙"的事常有发生。这正是他们富有直觉、猜想甚至幻想的思维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有的学生瞪着小眼睛久不动笔,但突然又列出了算式或回答了问题(结果不一定对)。老师习惯于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算?"站得笔挺的小孩有的脸红耳赤无言以对,或有的说来说去说不清。类似这种情况,往往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只要答案正确就该肯定,老师大可不必要他说出"想的过程";换句话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逻辑思维的框套里,而应当给予鼓励表扬,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以呵护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萌发,诱导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启迪直觉思维的数学活动,诸如:精心设计教科书里《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内容;在低年级多玩些"猜一猜"、"走进数学王国"等数学游戏;在第二学段则有机安排些"脑筋急转弯"、"智力冲浪"、"趣味数学"等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灵感,使他们在乐学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综合简捷思考问题。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途??。"直觉思维是以跃进式、快速地对知觉对象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并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经验进行急速思考、提出假设,敏捷进行判断,经瞬间的思考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一、语言方法――教法
1.讲授法 即以分析为先导,教师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记号,以便引起对本文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
如《飞夺沪定桥》的第八自然段:“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像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一停一顿,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换口气,以产生悬念;“同志们”三个字要读得紧凑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紧连而缩短停顿时间,以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英雄们”和“听”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又有层次。
2.比较法 即借助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差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瀑布》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诗人妙用“如烟,如雾,如尘”一组比喻,写出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动态,形象含蓄而富有神韵。训练时,让学生自由吟诵,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姿;接着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先听教师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的范读,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体现顿号的停顿短而均衡,语调平淡,逗号的停顿轻而舒缓,显现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乐声表情朗读,口诵心惟,从内心真切地感受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细,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实习方法――学法
1.练习法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运用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速读、略读等各种朗读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效果。
如《月光曲》一课,可根据不同时机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读法:①分合读。即教师读现实部分,学生读联想部分,以帮助分清“事物与联想”。②指名个别读,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体会贝多芬由静到动的情感变化。③男女生分组读重点段,女生读“平静”部分,男生读“激昂”部分,以突出语调,相互体会语言乐感。{4}提问答读重点段。教师问:“他好像面对着什么?月亮从什么地方升起来?”学生答读,体会海波和浪涛的画面。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明,层次清,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发挥了朗读应有的作用。
2.表演法 即用表演的形式练读。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剧表演,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
如《小马过河》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老马是慈爱的妈妈,她的话低沉缓慢,充满慈爱;小马是一个幼稚的小孩,他的话高而快,活泼而幼稚;松鼠是一个小女孩,说话尖细快急;老牛是一个老爷爷,说话粗厚稳健,富有经验……
三、直观方法――教与学的辅助方法
1.情境法 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入境,掌握朗读的基调。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前可在教室正中悬挂披黑纱的照片,并缀上松柏、白花,张贴挽联等,教师伴着哀乐声用深沉的语调旁白: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山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群众悲痛欲绝,泪水洒满了祖国大地……
2.欣赏法 即组织学生收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的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兴趣。
如教《一个苹果》,为了让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可先让几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角色进行朗读训练,再录音,然后将录音在课堂上播放,让其他学生边看课文边跟读,然后组织学生对各个角色进行评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朗读水平。
3.观察法 即通过观察外景、图片,观看影视、录像、幻灯等,使学生入情入境,找到读感。
如教《舍身炸碉堡》的段,可结合播放电影录像片断,再引导学生朗读,自然较容易把威武的形象、坚定的意志和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有声语言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4.示范法 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注意一点:要有好的范读,教师素质是关键。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5
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关键词:语言 思维 分析 孤单失群
根据课文重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下几种环节,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学习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惊弓之鸟》这则成语故事,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更羸说的话。更羸没有看见鸟的伤口,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理解“惊弓之鸟”的关键是“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如何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呢?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概念法
首先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大雁的”注释,重点理解“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成行”。这句话从大雁的生活习性角度写出了大雁的特点。结合“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从“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中,就得出了大雁飞行时是要与同伴一起、成群结队、互相照应的特点。这就不难理解一只大雁独自飞行在空中,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也是很不正常的。这时,我们的学生就会有一些疑问:怎么会只有一只鸟在空中飞行呢?是什么原因使它离开自己的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呢?出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一个结论:一只大雁独自飞行,最大的可能就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什么危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是受了伤。从“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中,可以发现,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而且伤势也很重。
二、发证法
提问:一只没有受过伤的大雁,它应该怎样在空中飞行呢?学生们的回答当然是:大雁从远处飞快地飞过来,边飞边鸣,而且很欢快。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它飞得快,叫的声音很洪亮。飞得快,是因为它(想追上同伴);叫的洪亮,是因为它(想寻找到同伴的踪迹)。从无伤的大雁中就证明了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三、列举法
我们要从大雁的飞行速度和叫声中,来猜测这只大雁是在什么情况下受的伤?(飞行中还是停飞中)有可能受到什么样的伤?(棒打,石砸,还是箭击)通过列举一系列的假设,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停飞在水面或地面上受到伤害,根据现在这样的伤势,它就无力回天了。因此,它在停飞状态下受伤的可能应该被排除。它只能在飞行中受到伤害。能使飞行中的大雁受伤的只能是箭伤,只有箭才能射到飞行中的大雁,所以说:“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四、想象法
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想象受过箭伤的大雁,在空中是如何挣扎飞行的。结合板书,让学生加以想象,更好地理解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受到箭击之时,大雁会本能地收缩翅膀,借助飞行的惯性,倾斜地往下坠,在下坠的过程中,它会尽力展开翅膀,拼命地往上飞,由于伤口没有愈合,隐隐作痛,严重的伤势使得它再也无力往高处飞了,再也无力追上雁群了,所以只能慢慢地飞。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使得它孤立无援,所以叫得声音很悲惨。受过伤的鸟最害怕“弦响”。因此,“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地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就裂开,就掉下来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学生终于明白了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也是正确的。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6
一、“推断-计算类”遗传学题型解法
该类试题又可细分为表格推断型、图解推断型和文字推断型。试题设问呈现阶梯式,每个小问由易到难逐渐递进,前一小题的作答往往为后一小题的解决奠定思维基础。题干常以模式生物(人、动物、植物等)为依托,描述其表现型及比例或者揭示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有效提取关键信息来定位基因所处位置,推断特定雌性或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或种类,进而运用数学原理(加法定律、乘法定律)求解不同个体表现型在一定范围内所占比例。
【思维建模】以表格、图解或文字形式出现的三类题型,其解题思维有律可循。其思维过程大致为:根据题干文字或图表信息确定亲子代关系根据亲子代关系判定遗传方式依据对应个体的表现型书写基因型依据设问要求进行概率求解。解题的重心要放在有效信息的获取和严谨的逻辑关系递推上,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在计算概率时一定要审清题意,确定求解范围之后再进行计算。
1.表格推断型
【命题立意】试题以“果蝇眼色的遗传学实验”为背景,通过表格呈示实验过程,突出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二、“假设-推理类”遗传学题型解法
该类试题主要以实验设计为依托,以纯文字或配以图解的形式呈现信息,描述多对基因对多对性状或一对性状的控制。这类试题综合性很强,可分为半开放推理型和全开放推理型两类试题。前者往往通过图示或部分实验步骤作为提示来减小难度,常以符号、数字或简单明晰的陈述性句式作答;而后者的实验思路和步骤都是未知的,因此需要考生更具条理化、严谨性的逻辑表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情景新颖、题干中隐含信息量大,需要适当的挖掘与整合,需要具有细致、严谨和灵活的思维品质。
【思维建模】这两类题型的分析思路和求解策略有章可循,都是对假说-演绎法的灵活运用。其思维过程大致为: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实验目的依据实验目的,提出各种假设根据各种假设,写出基因型通过杂交推理,演绎各种假设对应的不同结果。其中,假设的提出需要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示,并力求思维的严密性,避免以偏概全,同时,图示或括号中的信息提示往往需要准确利用,这对问题的解决必不可少,不要忽略。
1.半开放式推理型
【命题立意】试题以“植物不同基因对不同性状的控制”为情景,综合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及假说-演绎法在分析设计实验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解析】本题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思维突破的典型实例,可先从关键信息入手确定假设。题中给出“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那么从图示可知,应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植株,其表现型及对应基因型有四种类型:a.窄叶白花植株(mr);b.窄叶红花植株(mR);c.宽叶白花植株(Mr);d.宽叶红花植株(MR)。且题中又有隐含的关键信息“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而且“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也就是说,供选植株的类型分别同该宽叶红花突变体(图甲、乙、丙中的一种)进行杂交,根据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即可推知符合图中所示的该种情况,就为供选方案;反之,则不符合题目要求。从供选植株的类型上看,可有以下四种方案进行比较。
①该实验的思路。
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命题立意】试题以“植物花色的多基因控制”为情景,设置多重信息,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从复杂信息情景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规避错误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和设计杂交实验的能力。
【解析】依据题意,“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可用基因突变予以解释。但有两种可能的情况:(1)该突变基因可能是突变为原来就已经出现过的5个白花品系中的某一对隐性基因,或者说是相当于原先5个品系中的5对突变的隐性基因之一;(2)也可能是一种该紫花品系中另外的一对新的等位基因的突变,这次的突变与原先5个品系中的5对突变来说相当于是第6对隐性突变,是一个全新的突变。那么,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分析呢?
无非是选择两种方案,一是选择该白花植物的后代与显性纯合子紫花品系杂交;二是选择该白花植物后代与上述5个白花品系杂交。如何选择杂交对象呢?若选择该白花植物的后代与显性纯合子紫花品系杂交,后代则只有1种全为紫花,不足以说明基因突变是原5个品系之一的突变,还是另外新基因的突变。因此,只有选择上述5个白花品系与白花植物后代杂交,即方案二。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假设一:若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通过演绎推理可知,该白花植株一定与前5个白花品系之一具有相同的隐性纯合基因,那么,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则在5个杂交组合中,会有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这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5个白花品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