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1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理解
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有过很多说法,但是大同小异。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通过多方面资料的查阅,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第二、一般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累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这和矛盾普遍性是一个道理。第三、创造性思维虽然有它自己独有的活动规律,但是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而发挥作用。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显现出对事物判断的独立性。钢琴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曲目的弹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使弹奏曲目的方法出现既优美有和谐的音符。即以钢琴教育中大学生青少年的学习来说,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其思维便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方案或假设,等等,可见它的活动方式的复杂和结构的复杂。钢琴教育中通过小组弹奏,找出学生认可的旋律,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从而鼓励学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新曲目进行弹奏。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假设、方案或结论,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新颖程度是思维独创性的最重要的指标。看到星光大道出来的歌星们,学生就会去模仿和探索,在钢琴教育中通过文艺频道等媒体来激发大学生创作的新颖性,从而产生更多的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校钢琴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教师不仅要传授钢琴的弹奏技法,而且要会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性的合格人才。通过几年来钢琴教育的传授,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钢琴弹奏技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钢琴演奏是纯技巧及思想性极复杂的高雅的艺术活动。早在八十年代人们学习钢琴也许还有些盲目,而现在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在这个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创新在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教育学习的意义及功能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演奏家、智育功能、美育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更深层次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功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运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钢琴教育是培养发展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2、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建立全新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大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结合音乐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比如系列音乐晚会、艺术欣赏、三下乡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上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从而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3、利用钢琴曲目旋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钢琴教育中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听觉审美的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灵感渗透到钢琴教学中,就能在钢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思维素质,这种素质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钢琴演奏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把乐谱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创造性地挖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赋予其新的神韵和意境。由于音乐的可塑性很大,因此,钢琴演奏艺术能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独创性的特点,言传身教,以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传递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人才学的培养,文章阐述了钢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从而提出了钢琴教育中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晓晴.高师钢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初步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2006.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训练;运用;创造性思维
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多,社会对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如今的教育偏向书面化,而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没有一定的保证。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大学教育开始对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加大了重视,同时将其进行不断地扩展,那么如何有好的发展方法,就需要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增加大学生的体质,让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教学,同时运用好创造性思维,就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水平提高,创造性思维对于整个教学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提升效果。
1 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加入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与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灵活性可以让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用巧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创新性则是对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创新,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将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丰富、灵活,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融入学习。
1.2 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善,同时还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育的一般训练中也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其进行强化,教师在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训练中,以促进整个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3 提升体育训练成效
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将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从而能让教学质量更高,达到的成效更好。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渐渐开始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产生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水平。
2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
由于许多学校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创造性思维也没有产生重视,导致了有些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还没运用创造性思维,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与老师不能正确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认识。但是想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好的成效,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应用创造型思维进行训练,让其有好的发挥,才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措施,那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2 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太过于枯燥
创造性思维能否有好的应用效果在于其应用的量和实践是否长久,其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和作用。然而对于对学习提不上兴趣的学生而言,不能只是用单一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融入学生中,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3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3.1 对思维的培养需要进行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系统认识,同时教师也要为自己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思维中进行不断地创新,明确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再将创造性思维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巧妙结合,这样使得大学体育的训练效果有很好的提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造性的思维指的就是发散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然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否得到好的应用就在于周围的教学环境好坏,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中,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相对的改善,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出适宜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对教学课堂环境进行构建时,需要注意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环境的控制,对于教学气氛来说,需要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在教学课堂活跃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会更好地让学生训练效果得到提升。
3.3 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实践需要强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入创造性思维方式会让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成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为了能让学生适应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需要先让学生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然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就需要进行大力的研究。可以从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和实践来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培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能独自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发挥,从而能让体育教育训练对学生的教育力加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 结语
从文中可以看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成效好坏在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程度,其能将教学的效果大幅提升,还能让学生发挥出其最大的能力。同时,我国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训练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性,有的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出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需要从各个高校做起,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创造性思维得到好的运用,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 齐骥.浅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才智,2015(34):142.
[2] 时光.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4-125.
[3] 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4] 邓立新.浅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当代体育科技,2015(02):166+168.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成绩 创造力
[作者简介]王雁(1971-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王兴芬(196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电子商务和web应用安全;白菁(1977- ),女,陕西西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北京 100086)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专项规划重点课题“北京高校学优生创造性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75-02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力是产生新颖的和适宜的工作成果的一种能力。随着心理学对创造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等因素的综合体。很多学者开始寻求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模式。创造性思维是提供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主要指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倾向。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构成了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试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所突破。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按照专业门类(理、工、文)各选取一个学院,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共406名有效被试。其中理科196名,工科107名,文科103名;男生266名,女生140名;大一学生93名,大二102名,大三103名,大四108名;独生子女276名,非独生子女130名;生源地城市221名,城镇55名,农村130名。在每个班级内按照学习绩点进行排名,取前15%作为学优生,中间70%作为学中生,后15%作为学差生。
2.研究工具。本研究把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创造性人格选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把创造性倾向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定选用2003年由骆方编制的《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研究对其中的部分条目在语言表达上进行调整。量表有较好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共46个条目,包括10个维度: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
3.统计方法。采用SSPS13.0进行数据转入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绩点作为学习成绩,对学习成绩与被试的人口变量以及14个创造力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6.107,p=0.000),R2=0.213,引入变量可解释学习成绩21.3%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高考成绩的高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2.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倾向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倾向的4个指标――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626.627,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力人格倾向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F=1.210,p=0.290)不存在差异。创造力倾向的4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只在挑战性上表现出边缘性差异(F=2.944,p=0.054)。两两分析表明,在挑战性上,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t优-中=0.963,p=0.016)。具体分析表明,在创造力人格倾向的4个维度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只在挑战性上差异显著;在冒险性和想象力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好,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指标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3.033E3,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差的学生不存在差异(F=1.165,p=0.278)。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通感(F=3.813,p=0.023)、投射未来(F=4.868,p=0.00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表明,在通感能力上,学习优秀和学习中等以及学习优秀和学习差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t优-中=1.383,p=0.007;t优-差=1.299,p=0.038);在投射未来能力上,他们也差异显著(t优-中=1.435,p=0.002;t优-差=1.359,p=0.019)。具体分析表明,除把握重点维度外,在其余9个维度上,学习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差异不显著;在独创性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最好,其余9个维度学习优秀的学生表现最优,但只在综合整理和兼容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优-中=1.073,p=0.020;t优-中=1.172,p=0.052)。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表现出负相关。也就是说,把握重点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而独创性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把握重点是寻找问题的核心,把握重点和关键的能力,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基础能力。善于把握知识以及考试内容重点可以取得好成绩,但仅具此一项能力难以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独创性是从不同的角度,独辟蹊径地分析、探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然而考试成绩反映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独创性能力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能只是一句空话,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高呼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当前大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考试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成长。有些高校脱离课堂教学,试图在课堂之外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收效不明显。实际上,创造力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重要场所。近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知识在创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佐证。有研究者指出,丰富且结构良好的知识对创造性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组织形式、知识体系等,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具组织性和迁移性,发挥知识教学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探索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成长的考试评价模式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考成绩、是否独生子女、性别、生源地的差异在解释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有显著意义。分析表明,在总的创造力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没有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造力等同于智力,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智商高的学生才有创造力。但学习成绩的差异更多是由隐藏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因素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本研究表明,在创造力的14指标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13个指标上表现最差(把握重点除外),并且在挑战性、通感和投射未来3个指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在通感和投射未来能力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甚至在冒险性、想象力、独创性上学习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优。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造力培养上,要注意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热情,对学生一视同仁。有心理学家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几乎人人生而有之的潜力”。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如何把这种天赋激发出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宁,吴庆麟.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J].心理科学,2010(5).
[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迷思概念 创造性思维 概念转变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5-03
为了帮助创新型人才更快出炉,同济大学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tudent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简称SITP)。目的是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尽早熟悉企业、了解社会实际,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迷思概念”往往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起到负面作用。所谓“迷思概念”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依据自身经验所形成的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概念,它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或者现象做出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与科学概念相背。在科研中把有悖于科学概念的“迷思概念”转变为“创造性思维”,应是实现SITP的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科研活动中“迷思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李雁冰详细地介绍了“迷思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特点。在SITP中,以化学学科为例,本科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来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片面理解、教学或者传媒的误导,与科学教育中的迷思概念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也有特殊的表现,例如:
(一)独立性
许多“迷思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属于个人私有。例如,个别同学认为“水蒸发之后就消失了;化学反应就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的反应”等。甚至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迷思概念”。这些都是因为迷思概念将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加工进行解释,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论,所以其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质。
(二)普遍性
即使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许多人都存在迷思概念。例如,下面几个描述经常很多老师和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凝固和沸腾是一种化学反应”、“水具有溶解盐的力量”、“熔化和溶解是同样的”、“化学键能够储存能量”、“水蒸气分子比冰分子要轻”、“酸碱混合得到中性的溶液”、“打开化学键释放能量”等。
(三)隐蔽性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迷思概念(来源于生活,学习,文献,导师讲解,实验室组会,周围观察等)一般不会明显地显露出来,但是在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却往往自动地去运用迷思概念。比如,刚开始做实验的同学往往以第一次的成功作为范本,如果实验现象等出现差异就认为失败,而指导教师却很难帮助学生发现此类问题。
(四)易变性
迷思概念在刚开始科研活动的同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易变性,容易出现也容易被纠正。针对易变性,正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起点。
(五)异质性
失败的实验往往预示着不一样的珍贵结果,“迷思概念”中也可能闪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学生们做SITP的目标明确,以实现目标为成功的标准,忽略了科研最根本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反映出学生经验的褊狭或者思维的简化,创造性思维要跳出迷思概念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电脑病毒可以通过电源线传播”,因此关机后必须拔下电源,这个迷思概念里面蕴含着高压线中传输弱电流信号的可能。由此看来,理解并判断迷思概念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在科研活动中对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
二、 SITP中“迷思概念”的发生机制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的本科生主要是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基本上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或者是尚未学习部分专业课,到实验室这个陌生环境之后,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这为“迷思概念”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究其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阶段“迷思概念”的延续
很多研究表明,高中生最经常发生迷思概念的学习部分包括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以及化学键的概念。例如,学生普遍存有与化学键相关的迷思概念:“分子是由独立的原子组成”、“只有两种化学键,即共价键和离子键,其他的都只是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键”、“极性共价键化合物中有带电物质”等。这些高中生经常发生的迷思概念因为缺少改正的契机,往往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容易出现。
(二)实践中得到错误的示范
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基础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这类实验成功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此,“化学实验很简单”、“化学实验非常复杂”、“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等迷思概念矛盾地存在于很多同学思考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训练,开始SITP的大学生经常迷信于自己在实验室初期见到的各种操作等就是最标准的操作或实验手段,而且这类迷思概念还具有传播性,往往被当成正确的方法教给下一位同学。这些在实践中得到的错误示范因为不会造成大的问题,往往被老师忽略,形成根深蒂固的概念。
(三)文献和资料的误导
“文献中报道的都是正确的”,“我按文献做实验结果重复不出来,所以文献错了”这两个迷思概念非常普遍。学生阅读文献数量有限并且固执于文献的方法,迷信文献和迷信专家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证实文献中已经证明过的结论,难以脱离理论教学的束缚。
(四)教学的误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会是一些“迷思概念”的起因。因为时机或者时间因素,教师通常把大量应该注意的事项或者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等原因,不能够彻底或者完整地理解相关知识。一旦在其头脑中留下一些似是而非概念,往往转化为迷思概念。
(五)社会风气的误导
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成为“迷思概念”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读书无用”、“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上学不如打工”等概念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缺少对于科研的执著和热情,参与SITP是为了学分或者奖励,从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
“迷思概念”一经形成之后,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学生头脑之中,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信念。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果“迷思概念”形成程序性知识,它在科学教学中将很难进行概念转变。针对以上几种可能导致“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在计划实行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等进行相应的理念性或者概念性的转变,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甚至科学发展观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三、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到“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应该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是对未知的探索。创新性思维的缺失往往导致大学生创新行动的参与者不能得到必要的锻炼,经常属于实践性质的综合性实验,而这不是这个行动的初衷。那么,如何掌握并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以前的研究,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尝试:
(一)学校教育层面:首先要破除“读书无用论”等迷思概念,进行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首先,强调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不停地加强基础知识传授。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而知识不是思维,它们是两个概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其次,打破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形式逻辑依赖性。在科研中,过于重视形式逻辑往往导致只重视结论。但是科学的发现并不仅仅是靠推理创造出来,而需要发现问题、开拓思维、突破传统概念框架,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发灵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最后,应该破除传统思维的束缚,加强科学史的教育。破除学生面对科研问题时不爱钻研、不善存疑、不会分析、不勤动脑筋等顽疾。
(二)实验室层面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应该是最高的。即使“迷思概念”再顽固,遇到真知灼见时也应该能够被科学概念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培养。首先是导师,应该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作为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访谈和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计划等发现学生在面对课题时可能有的“迷思概念”,并从“迷思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闪光点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入思考,从而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其次是周围环境,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进入了以导师和研究生为主的科研环境。细致认真的学生能够在无形中破除很多固有的“迷思概念”,改变对科研活动的看法,并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能力。最后是组会或者学术会议,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接受新知识与新技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与吸收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法门。
(三)个人层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迷思概念”也是一种概念,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实验室,那么一个个迷思概念将被自己转换为科学概念。首先,依赖大量资料和文献的阅读,通过分析比较,应该能够破除“文献都是正确的”这类迷思概念,能够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读文献;第二,就是撰写研究计划,要求能够跳出文献的窠臼,发展出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或者新实验。这个过程应该有导师的参与,指出不足与可能的方向。但是不应该越俎代庖,应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为主;第三,在于做报告,通过学生亲口讲出自己的思路与具体的实验思想,进一步改变其固有观念;最后,在于动手,想得再多也不如实践,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把先前的一切构想变成现实。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开展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完全不同,不能以撰写论文为目标,其重心应该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不是把研究生教育提前到本科阶段,而是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破除大学生中固有的对于科研问题的“迷思概念”,正确地处理“迷思概念”和“创新性思维”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5):65-68.
[2] 王秀荣,范林,魏锐.化学反应的阶段隐喻及迷思概念[J].化学教育,2012,(9):69-71.
[3] W. C. Galley. Exothermic Bond Breaking: A Persistent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2004, 81 ,(4): 523.
[4] J. P. Birk, A. E. Lawson. The Persistence of the Candle-and-Cylinder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1999, 76, (7): 914.
[5] M. Whitfield, E. Vitz. Demonstrating Void Space in Solids: A Simple Demonstration To Challenge a Powerful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2006, 83,(5): 749.
[6] 王亮功.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改新方向[J].科技导报,1998,(4):3-6.
[7] 陈静.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转变[J].考试,2009,(33):180-182.
[8] 刘瑞东.高中生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06,(8):44-47.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 大学生创新能力 涵义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on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ENG Yu
(Luo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n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professional college tou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prompted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research, and then vigorously strengthen training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the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onnotation; cultivate
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和研究背景
1.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 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 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3] 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学每年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我们拥有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但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就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大学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学内容之一,往往只是被视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人会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大学中的文化课程的责任。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也的确只是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完全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与文化课一样,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三、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虽然已经明确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但对于该如何运用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往往都需要拥有创造力,体育教学或者训练同样如此。要想拥有创造力,就必须现有创新意识。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原来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与教学观念不正确有重要关系。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竞争意识的培养等,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考核方式、体育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的培养等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练习。虽然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毫无益处。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新观念,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变。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往往根据标准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重复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训练的方式几乎从未改变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根据教材或原有的经验,告诉学生基本的概念、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大量的练习。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树立起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思考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感受创造性思维,并将这种创造性思维慢慢融入自己的思维中。
(三)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较单一,同时因为大学教育对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对于体育教学老师而言,应该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中。改变现有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的欲望的情况。将体育教学训练与文化课相联系,让学生在体育训练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习获得原本在文化课学习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体育教学老师要具备除了体育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知识。
(四)运用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竞争和风险观念
体育活动因为竞争性而充满了魅力,伴随竞争性而来的则是风险。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竞争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行为,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然而,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很多学生都有着不正确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不足或不正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中只有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不顾一切,这将给自身也将给他人带来危险。毕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风险性,而过度竞争则使风险性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竞争性的训练中,但要让学生不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训练的结果。例如,进行分组对抗训练,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对抗的胜负,而应让学生体会竞争,并学会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去竞争,比如团队合作,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如共赢意识,即体育活动中,双方对抗是为了是彼此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