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与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与训练

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1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逻辑 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如果教师可以时常的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的情况之下,数字仿真情景的引导中,数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之处。

一、微课下数学课堂的资源建构

建构微课资源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教学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选取这之间与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比如我们针对小学六年级“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部分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1]。

微课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课程资源主要由“知识框架、学习任务单元、Flash微课件、逻辑能力联系”这几个部分组成。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辅助以教师的点播,目的是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个微课件的Flash模块趣味性强,寓教于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着小动画,整节课下来也不会枯燥。

微课资源的课程建构主要采用Dreamweaver和Flash技术,主页面和欢迎页面主要采用Dreamweaver制作,主要包括知识地图和学习任务的链接,微课件的内容也是采用Flash技术完成的[2]。

二、微课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主要采取的是对照式的实验方式。我们在学习阶段,首先需要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组,每个小组30人。然后,按照步骤对两个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实验组的训练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们给予实验组装有微课资源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学生打开电脑,找到微课资源,进入主页面。于是页面出现了四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下面,老师给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使用讲解,微课资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超链接,只要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进入学习的页面。

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下达了学习的任务,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行学习。无需讨论,个人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有疑问的,在微课结束之后在进行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完成了之后,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的点播。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分发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回收该试卷。

(二)对照组的训练过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本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与实验组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同之外,其余的都一样。课后也是及时进行测试,回收试卷。

三、结果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包括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过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50分,相加起来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一)成绩对比

如表2:

显而易见,实验组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答题时间对比

基于试卷的难易程度,我们将答题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早于规定的时间完成试卷,平均成绩为24分钟。对照组个别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实验组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三)成绩提高的幅度

在授课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均没有明显的提高的趋势,授课完成之后,实验组总成绩2436分,对照组2199分,实验组提高了838分,而对照组只提高了579分。这明显说明多媒体授课比微课更加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的幅度更大。

(四)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上表显示的结果,前测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为低下,两组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在60分之下;60分―70分的同学分布情况也较为不理想。后测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同学都在70分―80分之间,60分之下的同学数量为0。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经过授课之后,两组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的情况来看,微课资源的“知识地图”、“学习任务单元”,使得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过程清晰完整,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较为合适的[3]。

数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36-38.

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2

关键词:教育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G633.6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而当前的初中数学新教材中,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内容多一些,翻阅当前的教科书,似乎有相当多的知识通过探究得出,纯粹通过逻辑推理给出的东西很少了。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教材相关的内容或者教育局没有相应的规定就忽视对初中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在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引导初中学生不断的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激发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习事物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思维逻辑的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因为人从事的所有的动都需要在思维的指导完成。而思维又时刻与人相伴,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随处可见。所以,作为一名有思想、有上进心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去激发初中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渴望。许多教育专家表示,兴趣是人类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源泉,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原动力。对于一名初中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对一件事情有极大的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初中数学的重要性,而且要合理的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好初中数学基础课的同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和逻辑分析,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思路,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寻求题目答案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老师要注意结合初中数学知识,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另讲一套,应该尽量做到方法得当,松弛有度。

三、训练逻辑思维本领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要学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维。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相关的教学,来训练初中学生的的逻辑思维本领。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抽象的,所以,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会从身边的细小事务出发,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概念真正的含义。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本领,比如:在讲绝对值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懂,像|4/3|=4/3,|-4|=4一类的题目就有些迷糊了,再加上字母如:|6-a|之类的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老师应该将绝对值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绝对值比做我们在走路,向东方走为正,向西方走为负,那么-4就是相当于向西方走了4米,那么行走的距离还是4。除此之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初中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推理证明训练和空间想象训练是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的选择,同时老师也应该要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而且还要学会做有技巧性的题目,像课后的思考题、应用题、附加题等等。初中的数学课后练习题和测试专题是初中数学复习和巩固的主要资料,只有让初中学生经过大量的训练,才可以逐步加强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初中学生在遇到数学甚至是生活中的难题的时候具有独立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的勇气和能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要目标明确的进行相应的训练,而不应该盲目的选择一些题目却不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任何收获,最后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五、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

每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一样,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例如: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做有理数的加减的时候分不清正负,像7-9就不知道是多少,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教他们当两个数相减的时候,用大的那个数的数字减去小的那个数,符号取较大的数的符号就可以了。此外,老师还需要不断的引导初中学生在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做到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

五、结论

简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还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比一般的学生要很多。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长期督促学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练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3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4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5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教学

一、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逻辑思维与训练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数学科目本身就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包括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相应的符号系统,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能够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能够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小学数学内容上较为简单,没有很深的推理论证。但是只要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判断推理,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数学的教学之中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更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要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是复杂漫长的,教师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抓住思维品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表现在思维的主体能够根据思维对象的变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原来的思维方式,使新思维能够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来说,思维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数学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根据题型的不同转化解题方法,转变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更适合的解题方法,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变题练习、同解变形等解题方式。例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来解。

(2)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能够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的训练。

(3)思维具有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学生还可以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当“9”用,这样就会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

(4)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通过独立思考,有敢于质疑的能力和较强的辨别力,能够发现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自觉纠正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中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检验和推理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多质疑,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5)思维具有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具有快速性和减缩性,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思考,产生清晰的思路,对问题作出快速的判断。数学计算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快速的计算,压缩计算过程,在经过大量的训练后,对于常见的数,学生能够口算出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传授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离不了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四种。

1.比较与分类

数学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形成的,而有些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面上看很相似,实则有很大的区别,学习要区分开来才能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概念进行比较与分类,比如质数与互质数。

2.分析与综合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学生需要把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或者把一个问题中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这就是分析。而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共性或者某些方面的特征结合起来,这就是对知识的综合,在解四则复合应用题时就会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3.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对某一个问题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推理则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引出新的判断。小学数学需要教给学生比较初级的判断推理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过程中提高数学素质,比如让学生用正反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抽象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