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字词教学;形象思维;训练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潜力的开发。在低段字词的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识字氛围,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乐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形象思维训练便符合这种要求,它是低段字词教学的最佳选择。
一、形象思维训练应用的必要性
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的取舍而形成的、以反映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用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它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和想象性三大特征,是一种理性认识,对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现象,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就要在低段字词的学习中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积极应用形象思维训练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左右脑都有其独立的意识,右脑主要是以形象来进行思维,而左脑用语词直接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是意识活动能力的一种,有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也就是在由感性向理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对外界表象的认识和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形象思维,进而促进语言的形成,形成抽象思维,这也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过程。另外,语文与别的学科不同,它需要一种情感的倾注,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思维训练正好满足了语文的特性。同时,语文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中国语言文字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大部分的汉字都是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信息,在低段字词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儿童的形象思维训练,不仅适应了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也满足字词的发展规律。
二、低段字词教学中形象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加强字词的朗读。朗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把书面的文字通过正确的语音和语调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就是思维不断持续运作的过程,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强化对字词的认识,也能使其感受到字词的真正含义。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深入理解,是对字词内涵的一个把握的过程,是学会运用字词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在低段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资源,来为字词教学服务,也就是将学生的生活与字词的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一个与字词对应的立体感的画面,比如“品德”一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品德,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是品德的一种表现,帮父母做家务是品德的体现,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品德的体现形式。
其次,语文教师要在字词的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字词进行观察,为表象的积累打下基础。由于丰富的表象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变化规律。观察力的提升也是学生对事物的一个认识的过程,教师应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技巧和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为表象储备提供可靠的保证。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表象来做支撑,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由于每个人在客观的世界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使其对世间万物的感受和认知也是有限制的,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弥补在表象储备上的不足,像“天塌地陷”一词就很抽象,学生也没有办法进行直观的感受,这时就要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联想来感受这个词的含义。另外,教师应该不断地从字词的各个方面来寻找相关的形象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的内涵,同时也节省了学生记忆字词的时间。在字词教学中合理展开联想,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强化思维训练。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段字词的学习量在逐年增加,而在长期的字词学习中,最好的掌握新的字词的方法是学生在对字词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记住该字词的含义和其应用的意义。因为每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字词,所以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领会字词的含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如看图说话、情景对话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字词的基本含义的前提下,深入了解该字词的特殊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也能为学生的表象储备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品质。
在小学低段字词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为字词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2
【关键词】“逻辑狗”思维;思维训练;幼儿园教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21-02
“逻辑狗”并不是真的狗或者互联网平台,而是一套启发儿童无限智慧并且能够把幼儿学习集中于一体的教学学具,因为原名为LOGICO,是德国人设计的提升幼儿思维能力的智能教学学具。德国人通过一代又一代幼儿教育经验的积累,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都不太一样,因此针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视年龄段的不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拓儿童思维。而“逻辑狗”就是根据这一点,内容全面又有逻辑,全面推广进入幼儿园后,发现使用“逻辑狗”教学工具的幼儿的智力思维发展会比一般的幼儿班级要快并且好,“逻辑狗”的确是可以开发儿童智慧潜能的智能学具。
一、幼儿园教学中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具体方式
“逻辑狗”思维是思维升级训练专用的智能学习工具,起初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幼儿潜藏的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将教育寄于乐趣当中的学习模式,根据幼儿的身心成长特征和需要,供应存在差异性的智能化训练主题,从而使得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也有整体的增强。因此,幼儿教师应将“逻辑狗”思维训练合理且有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样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较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如下:
1. 充分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幼儿教师在实施“逻辑狗”思维教学的初级阶段时,一些专家从分类、排序、颜色等方面对幼儿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之后,再实行具体的数据调研,仍然在分类、颜色、排序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实行科学性的比对探析,调查的数据却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通过“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幼儿显著高于未经过思维训练的幼儿。并且幼儿通过“逻辑狗”思维训练之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都有独特的看法,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也有着明显增强。
2.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全面性能力得到提升
幼儿的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在“逻辑狗”教学方式中,一对一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甚至发展了户外教学,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发挥。幼儿教师充分利用“逻辑狗”思维,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提升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全面性,针对教学领域中判断、排序、推理等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培养。当幼儿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时,其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因为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在“逻辑狗”思维教学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形成了,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幼儿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3. 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搭配。搭配是幼儿学习环节中较为重要的模式,也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比如,幼儿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为学生展示4个,并且其中有两种相同的玩具,给他们安排任务,让他们将其中相同的两个搭配起来。例如,指导人员先把两对玩具中的其中一个拿出给学生观察一会后把玩具收起,再把另一个与之前不同的玩具给学生观察,后将其收起,询问学生之前观察的两种玩具是否完成配对,如若学生说不配对的话,再把另两只不同的玩具拿出,让学生进行观察,与之前两次给予给学生观察的玩具完成配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辨别能力,培养幼儿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幼儿配对能力的最终目的。
(2)归类方面。依据事物相同方面的特点,再实行合理的归类与区分,这是培养学生数学理念的重要方式。幼儿已经具备归类的能力,并且归类也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幼儿的归类活动可以依照事物的色调与大小及形状等特点,将其逐个进行归类。
4. “逻辑狗”教学形式提升了幼儿学习的专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
幼儿教师将“逻辑狗”思维锻炼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取得显著的提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幼儿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扰乱,听到相关的指令之后,均认真解答,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并且幼儿的观察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题目解答的速度也持续加快,而且解答的正确率也很高。因此,家长对于幼儿优秀的表现很为满意,从而使其更加支持“逻辑狗”教学形式,并且积极参加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二、幼儿观察的次序性、系统性、目的性均有着较大的提升
由于“逻辑狗”教学活动运用了整体与各种方面的教学形式,乃至发展到了户外,但是在实际内容中对相关领域的判定与次序编排及推理等能力锻炼的内容较为缺乏,运用逻辑狗思维训练实现了较好的填补,使得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均能够重视观察的次序性和系统性,不仅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还增强了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幼儿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而优质的思维品质是相互连通的,由于精细观察习惯的逐渐形成,幼儿的意志力和探究能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均会得到较好的提升,从而让幼儿受益匪浅。此外,“逻辑狗”教学活动的次序性与系统性及目的性均在持续地落实,运用这各种颜色进行重复转换游戏卡的内容,或是转变成实际形象经常看到的实物;或是转变成具有魔幻性的游戏;或是D变成卡片拼图等,进而在每个角度来激起幼儿的思维,提升其整体的学习能力。
三、“逻辑狗”教学模式提升了幼儿的主动性、意志力、注意力
经过组织展开“逻辑狗”思维训练的竞赛活动,能够看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与培训之后,参与竞赛的主动性明显得以提升,自信心也得以提高。在竞赛的过程中,幼儿生的注意力充分的集中,完全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扰乱,听到相关的指令之后,均认真地解答题目,全神贯注地投入在其中;幼儿生的观察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解题的速度增快,正确率也较高。例如,在活动中,幼儿与其亲属进行跑步竞赛,亲属的反应能力及推理思维显著低于幼儿;而且幼儿已经知道准确答案,但家长却还未发觉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不但对自己孩子的行为十分满意,也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了此套教材的优势,进而更支持“逻辑狗”思维训练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开展“逻辑狗”思维训练,给幼儿带来了很多的有利之处,把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利用到教学游戏中,能够使幼儿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逐步培育幼儿的思维意识。利用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其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岩.浅谈如何在“魔力猴”思维游戏课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22):156-159.
[2] 李红.分析“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12):269-270.
[3] 王莉娜.让阅读“活”起来DD将阅读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5):147-149.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3
关键词:数学学具;教学;作用
G623.5
新课程改革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就使得小学数学学具在教学中不仅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学具,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实验工具,成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物质基础。因此,小学数学学具在新课程标准下,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更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这也给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认识理解抽象数必须使用学具
人们要在大脑中认识形成一个抽象概念,必须首先要有关于这一概念的一些具体实物的直观感受经验,然后通过大脑的表象作用把这些具体实物形象化后,再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等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具体―形象―抽象”是人的大脑思维发育阶段规律,是指人的大脑发育要经过婴幼儿时期的必须有具体实物的直接操作时才能进行思维的具体思维阶段,到少儿时期的需要有实物演示、模型操作或影视图形展现时才能通过表象进行思维的形象思维阶段,再到只要有语言文字描述就能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抽象思维阶段这样三个发展时期。小学儿童正处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过度阶段。因此,小学儿童适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适于在有具体操作或有活动画面的场合下学习。
二、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需要通过学具操作学习
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认识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就必须把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而把数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能较全面体现数特征的具体实物来把数模型化,这一具体实物就是认数的学具。由于小学生实际经验太少,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概念形成实践基础。因此小学生在认识数概念时只有通过对学具的具体操作学习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到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定律等。否则,对数的认识就只能是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
三、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靠的就是学具。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跟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同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跟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同数学符号发生联系的媒介体,中介物。
四、学具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学习数学自身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具体实物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的是学具的媒介帮助。因此学具就成了“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桥梁,成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五、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先实验工具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4
教师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做做“体操”,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心中要有“思维训练”这个概念。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辩论、学生生疑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发散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等。因此,思维缺席的课堂,永远都不可能是好的课堂。
二、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共鸣
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的课堂对学生有启发吗?能触发学生的思想吗?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吗?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课堂教学应该留给学生的第二个礼物: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共鸣。如果学生能从课堂中有所触发、有所感悟,哪怕是一点点,这堂课都是成功的。
三、给学生留下更多“?”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5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
香 燕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顶呱呱,到了中高年级就滑下来了。我们知道,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数字又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列举的方法算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把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几百、几千的时候,孩子的列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发展是必要的。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一、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之所以某领域有所建树、成就辉煌,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很少有人天生就想学数学,并能学好数学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有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激发孩子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往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引导学生。比如说,各种有趣的数字故事,立体几何图形的书,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的小儿书......,这些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们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多给孩子读一读,进而培养孩子的判断思维、逻辑推理等基本数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总是以丰富有趣的图画形式展出,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教材知识,学起来也会是游刃有余,否则将很难入门,越学越无趣,最后厌学。
二、指导数学方法,启发孩子学会思考
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正好买两本故事书,而买一本故事书的价钱刚好买四本图画书,问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买几本图画书。要训练儿童一步一步有条理的思考,先想一本故事书相当于几本图书,再想一个书包相当于几本故事书,最后通过实物演示拿书包跟图画书兑换,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孩子经常做的游戏、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特别是在游戏时,顺便提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以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做些必要的准备.
三、体验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数学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有限,而家庭生活场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包涵丰富的数学知识,家长要重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场景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例如,到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找钱的问题,坐公共汽车时,车要经过几站,每个站牌上多少人,下多少人,车上有多少座位,有多少或坐着或站着的人等等,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家长和教师切忌包办,而应该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动脑筋得出答案。这样不断培养了数学思维,又让他们训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通过有意识训练的多样化,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强化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还要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诸如此类练习都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6
构建“发现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改革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设立以“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活动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课程。
我校确立了“发现教育”的课程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合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和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实施“发现教育”
“思考有发现、引导能发现、探究会发现、交流广发现、运用再发现”,我们以此思路为指导,重点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总结出在各个学科中实施“发现教育”的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数学学科:探究归纳法和多元解题法。探究归纳法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多元解题法是让学生列出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学科:感悟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悟空间,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见解。
品生、品社、科学学科:参与体悟法和调查了解法。参与体悟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志愿服务、开展讨论、设计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去发现。调查了解法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解信息,在自主归纳总结、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音乐学科:艺术创作法。艺术创作法是让学生在了解、发现音乐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编词、作曲、编舞等创作活动。
2.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发现教育”
我校改革了课程设置,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校本活动日。第一节为德育活动课,第二节为《学会生存》课程,第三节为社团活动,三节课采取不同的方式落实“发现教育”。
德育活动课:遵循“实践有发现,感悟即发现,探索能发现”的思路,通过“游戏体验”“故事感悟”“调查发现”“诵读体悟”的形式,编辑了德育活动课教材,凸现了主体性、体验式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存教育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编辑《学会生存》校本课程,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接触社会、热爱生活、积极地面对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思维训练课: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开发了数独、魔方、七巧板、九连环等多个门类的课程。以社团活动的形式,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全员共同参与的方式,组织开展多种思维训练活动。
我校研发的七类37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表达能力、自省能力的训练,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提高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确立了围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数独课、趣味数学课、魔尺课、美术创想课、五子棋课、创意儿童画、小小实验课、中国象棋课、百变七巧课、电脑绘图等37门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的形式,将活动课程化,要求辅导教师做好人员情况分析,制订可行的活动计划,记录每节课的发现教育点,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进步、提升。
培养发现能力的教学方式
教师采取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反复磨课的教研方式,总结出以下有利于培养发现能力的教学模式:
问题发现模式――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有联想的问题、产生新认识的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发现。
讨论发现模式――课上围绕某一个问题分小组讨论,最后归纳整理出答案、规律和建议。
实验发现模式――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性的演示,验证知识,得出结论。
调查发现模式――课前让学生充分调查了解、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展示,总结发现规律。
活动体悟模式――通过组织一些小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体悟,活动之后充分交流体会和感悟。
故事再现模式――通过欣赏和学习一些有寓意的小故事,运用各种方式再现故事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道理,得到启示。
观察发现模式――课上或课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并记录,之后交流观察到的结果,讨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完善发现能力教学评价标准
为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我们制定了注重发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从“基础性、主体性、开放性、独创性、发展性、建构性”六个层次和师生两个层面入手,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各个环节都突出了对于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与关注,如教学目标,突出发现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训练,强调创新意识。再如,教师主导作用中,提出注重发现法在教学各个环节当中的运用,重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在主体的参与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释疑活动。我们还构建了自评、互评、师评、校评、家长评价、技能展评等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发现教育”实效。
以环境建设深化“发现教育”
1.显性文化凸显发现特质
环境建设和“发现教育”的内涵相结合,“静思园、创新园、践行园、探索园、认知园”五园,以及教学楼六廊的角度,以“发现之旅”为主题进行规划。六廊分别以“在观察、聆听、探索、思考、历练、创新”中发现为内容,以“多维世界”“和谐之音”“发现之源”“点亮世界”“坚韧自我”“新奇视野”为主要内容,将对学生的行为引导、互动交流、展示激励融为一体。学校外观文化以友善用脑、思维导图为脉络,将“多元智能”“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了具有发现教育特色的文化场。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
用中外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班级,在教室设置了体现发现特质,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用心发现的侧、后黑板。后黑板展示在语文、数学、英语课上的思考。侧黑板本着欣赏他人源自发现、习惯养成源自发现、知识素养源自发现的思路,让学生介绍身边榜样、发现的趣闻,针对各种现象发表见解,以达到宣传、激励、引导、展示的目的。
“发现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发现教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推进“发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常态课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设置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和活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实践感悟的空间。同时,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个性特长,承担校本课程的辅导任务。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分别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在组建自己社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了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发现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现式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发展特长的机会;发现式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空间。在这充满发现的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会发现和探究事物的规律,学会发现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发现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研究,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使我校的“发现教育”具有根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可持续性的训练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