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辅导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辅导经验范文1
关键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特点 障碍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61
在学习型社会大环境下,作为日益壮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为了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和闪耀更多的职业光彩,我们需要通过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来实现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双元发展。
“学习型辅导员”是指辅导员个人注重学习、思考和创新,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1]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应是有共同的工作目标,通过学习与工作相融合,进行不间断地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不断突破能力上限,探索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规律,实现辅导员和学校双赢发展的新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之所以被广泛研究,除了因为该理论的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特点:
首先,从本质上讲,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在于团队具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2]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中个体的学习只不过是基础,整个团队的学习才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核心。这个队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为何会造成目前的境地,以及如何才能加以改变现状的思考,通过学习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并具有高于单个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其次,从个人层面上讲,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中的成员都有与学校相一致的共同愿景,并能够认识和理解自身从事工作对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带动整个队伍的飞跃。
再次,从社会层面上讲,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其成员的工作和社会地位、职业价值都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队伍。目前社会乃至学校对辅导员这一职业仍带有负面的情绪和看法。但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因为具有学习型组织的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创造出持续工作业绩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的特点,因此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虽然已经被众多高校所重视,但存在于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却是事实且不容忽视的。
第一,共同愿景的缺失导致思想不稳定,事务的繁杂导致没有成就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即辅导员晋升可以走行政职务晋升和专业教师职务晋升两条路,然而走行政化受限于屈指可数的行政岗位,走专任教师路,则会招致不专业的质疑。两难的面前辅导员在寻找自己方向的过程中慢慢磨灭了自己曾经的愿景,最终导致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同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充当了“通信员”、“家政员”、“消防员”的角色,在事业上没有成就感。以上两个原因都会极大的阻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第二,工作评价缺乏科学性导致缺少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荣誉感。
目前对辅导员的考核方式有两种,一是量化把握,二是模糊把握。“量化考核强调的是可证性,是‘人的到场’,易于造成格式化的机械强制;而模糊评议强调的是工作到位,倾向综合评价,但缺乏可证性且过于主观化。”[3] 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无论是哪种考核方式亦或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都没有办法完全公平科学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年终评价往往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此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挫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导致学习愿望不强烈。
第三,地位低下导致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免于受到学习或工作中的痛苦和威胁的习性。因为辅导员在整个高校系统里从行政职务上看是属于最底层的,另外经济待遇上也相对低下,这种经济和政治上地位都不如人的情绪及教师之间文人相轻的心理都将极易造成辅导员之间的习惯性防卫,从而严重阻碍了队伍的发展。
正因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可以不断提升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从而实现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双元发展。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形势的必然要求,而建设的途径成为这一组织发展的关键。经过调研,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如下的建设途径。
第一,建立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共同愿景。
辅导员是高校组织的基本细胞,如何看待辅导员及如何“激活组织细胞”是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因素,而一个组织的旗帜和灵魂就是共同愿景,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寻找和建立学校与个人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人们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及与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中,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4]而一旦组织目标模糊僵化,就会导致辅导员个人归属感缺失。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让辅导员参与到共同愿景的制定中,使辅导员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充分融合在一起,时常向辅导员说明学校发展目标及学校对辅导员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辅导员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学习。
第二,旨在促进规范学习的制度建设。
辅导员学习制度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为了有效且有序地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可制定相关的学习制度,把间隔性学习变成经常性学习,把被动型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以此规范辅导员的学习。一是学习方式制度,例如定期的读书报告制度、每周每月的交流会、外出考察、岗位互换、案例学习、辅导员论坛等。二是学习保障制度,由于辅导员经常会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如何把个人工作经验总结上升至规律、形成全校性乃至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工作制度规律将是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只有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更有效地在时间上保证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三,树立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及终身学习思想。
竞争是一个组织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源泉,个人危机意识将是引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力量。因此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必须在观念上让全体辅导员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将会导致工作思路僵化、工作方法教条和前途虚幻化。只有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新学习理念,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务素质。
第四,合理承担课程教学并开拓课题研究新路径。
学校应鼓励和要求具备相关条件的辅导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辅导员通过教学能够在第一线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把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外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加上年轻资历浅,因此往往对作为高校生命力的科研项目不愿也不敢问津,导致他们跟学校的科研脱节,这样不利于学校和辅导员的双元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当鼓励青年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申报和申请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自己学科背景相关的课题,同时学校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帮助。青年辅导员也应该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表、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并进而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第五,形成合理的激励制度。
健全学习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是强化个人需要动机的手段。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应重视激励的作用,并配有切实的人性化的制度保障。[5]主要包括:(1)建立适当的薪酬制度。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应当获得适当的薪酬以此激励他们更加投入。(2)建立继续深造制度。包括在职培训、脱产深造、跨校任职等。(3)建立合理晋升和评价制度。应实行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辛勤付出的辅导员能够得到组织的正确评价,加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能确保稳定现有辅导员队伍,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建提供契合的环境。
辅导员素质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关键是学校重视的同时提供相关条件,使得辅导员把学习变为自身内在的需求,形成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那么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刘宝明.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J].文教资料,2010,(8):212.
[2]史晓斌.解读学习型组织两大关键词[J].冶金企业文化,2007,(5):16.
[3]朱孔军,林伟庭.从两难选择到整合协调[J].思想教育研究,2008,(7):52-5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37.
小学辅导经验范文2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83-03
和谐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代表着数千年人们对理想社会和人生理想的极致追求。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进程中,和谐校园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之一。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实现,高校已经不是象牙塔,在这个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突发事件的影响缺乏有效的抵御屏障,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最近几年来,高校各类大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失火,4名学生为逃生坠楼身亡;2009年校园“甲型H1N1流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2012年寒假期间广西几所高校大学生假期交通事故伤亡事件以及2012年9月的涉日游行事件等等,这些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不断出现,对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来说,提出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重要命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大学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也即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是指被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在高校内部忽然引发,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生活和生活秩序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辅导员预控机制含义。在2000年12月版《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将“机制”解释为:“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生物学和医学对此词进行了大量类比与借用,其指为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的意思。本文所谓辅导员预控机制,也就是辅导员的预警控制机制的意思。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预警机制,另一个是控制机制。“预警机制”的内涵为对风险前兆能够灵敏、准确地进行昭示,同时向警示的机构、制度等构建的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发挥出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的作用,能够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及时避免或降到最低限度。而“控制机制”则可以理解为控制实质属于存在限制的一个过程,借助于这一过程,导致一个系统的要素通过对某一期望的目标和状态中的追求而建立起的标准使预测更有可靠性。
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突发事件与辅导员预控机制的含义而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进行理解和界定,即: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也就是以辅导员为主体,通过自己职能范围的工作主动出击,在积极预测高校大学生潜在的突发事件及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让大学生突发事件对高校产生的损失和影响超前避免或降到最低限度。
3.构建的必要性。一是确保辅导员自身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应对突发事件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当下不断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让辅导员的应急处置能力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若高校突发事件没有得到辅导员的有效预控,就可能导致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后果。这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进辅导员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机制建设,从而确保万一出现大学生突发事件,能够从宏观高度观照事件,对此判断正确、措施到位,从而使矛盾和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确保学生突发事件在可控的范围内圆满解决。由此来看,对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辨认不同类型高校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水平,并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从而增强其超前预控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合力。高校要健康、和谐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目前频频发生的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稳定发展,也对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非常不利。作为高校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辅导员,对其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而且能够使辅导员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得到强化,从而与高校其他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加快建设和谐校园。三是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控理论。关于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理论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基本是采用对国外理论借鉴的形式进行,但对于与我国社会和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成形研究成果不多。就其实质看,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有着法律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很大。
由此来看,研究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理论基础的进一步丰富,还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有效构建提供一定补充和参考作用。
二、构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的主要功能
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有着萌芽、爆发与解决等三个阶段,而辅导员在此期间的预控功能也有着不同的发挥。
小学辅导经验范文3
【关键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教育;教育活动
作为一名小学大队辅导员,它的工作繁琐且复杂,是与小学生少先队亲密接触的引导者,是对小学生身上发展的德体美,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是与家长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合作伙伴,还是教师的劳动模范。如何做好小学大队辅导员的工作,我提供以下措施,以作参考。
一、吸收前辈经验
1.对学校老师教学的了解 大队辅导员既是学生密友,也是在校老师。辅导员要与相应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了解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制定实践方案。对老师教学流程的了解,能够使自身的工作得到完善,结合老师教学制定活动时间与内容,才能加强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方面,践行教学上的内容,达到真正的教与学。
2.吸收老师们的经验 从古到今,教学经验是汇集先驱者教育理念的一种学问,是经过时间与实践证明的。吸收优秀的教学经验,能为我们在教育上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步骤。经验的来源,主要是中国提出的因材施教方案,是现在获得学者们一致同意、受大家喜爱且适合的方案,辅导员可以从这个方面,对小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二、与家长进行沟通
1.进行家庭调查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及时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待事物都非常敏感,不会刻意去隐瞒他们的情绪,当受到伤害时,就会大起大落,很难控制住他们的情感,这样对教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关注他们的家庭,就是从点滴做起,是极其必要的。
2.与家长进行沟通 家长喜欢把孩子丢给学校,认为教育小孩是学校的事,从而忽视在家里的教育。为把家长们的思想调整过来,辅导员有必要与家长们进行沟通,纠正家长这一观点,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教导自己小孩子的责任中来。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是让家长在家里教育小孩,也是辅导员对学生近一步的了解。
三、因人而异
1.因材施教 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性情、家庭情况和爱好,对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首先,辅导员要对每一个学生有具体的了解,并制定妥善的教学方案,然后实践在老师们课堂上,同样在家长方面,辅导员也要进行劝服,希望家长们能积极配合,最后在各项活动上,实行自我选择机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2.教育学生坏与好 有些学生处于迷糊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喜欢虚拟世界的东西,比如打游戏等。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有好也有坏,但是它对学生的伤害远大于有利的部分,特别是对越小的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依情况而定 即使是对喜欢的东西,我们也要分清楚善与恶、坏与好和利与弊,小学生不能辨别事物本质,思考问题不全面,如果一味地随着他们的性子,对以后的发展没有好处,坏的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因此,我们需要依情况而制定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活动。
4.心理辅导 心理问题是每一个人在任何时段都会有的问题,这种问题只需要在乎它的程度,看是否严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从他们口中我们会得到他们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及时修正他们看待事物的想法,是任何一位辅导员所必备的。面对学生消极的思想,应多加进行积极向上的安慰与劝导,积极采取办法,改善他们的消极情况。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需要严格要求辅导员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组织活动
1.采取教学与活动结合的方式 把学生从课堂中解脱出来,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做到体与智的同时发展。其实,现在我国教学普遍反映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缺乏教育,表现在不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和身体亚健康等情况。所以,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知识的学习,还要保证他们能多接触生活,做一定量的运动。
2.针对性的活动 对于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活动,依据学校条件,采取全面发展。不同学校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爱好就有不同,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活动,依照他们的兴趣来实行,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
五、与上级或同级进行交流
与像校长和副校长或更高级别的领导,进行教学研究。当对学生采取某些行为,就要多与同级别或级别高的领导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你的意见,才能完善对学生教育,听取这些建议也是在吸取经验。还有与外校的辅导员需要进行多项探讨,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缺点,也会对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也能发现对学生教育的更好方案。
结语:做好小学大队辅导员的工作,不是一日之事,需要从小事到大事的了解,从想象到具体的实行,从下级到上级的配合,由此可见,做好它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辅导员应具备的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但是,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同凡响的影响,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安凤.《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大队辅导员工作》[J].学周刊?上旬刊.2015,(9).
[2]章雁.《谈提高小学大队辅导员工作实效的四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5,(44).
小学辅导经验范文4
一、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学生劳动的经验真可谓是少之又少,况且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不敢轻易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受大自然.。从多角度观察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思维过于天真,过于幼稚,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模式,让学生去亲自感受,零距离的积累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多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的表达中有更多属于其自身的独到见解。人的经验的积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情感理解上也有一个消化融洽的过程。为此,不能让学生在经受过某次活动之后,就立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形同让学生把刚吃下去的东西给吐出来,如此,学生不仅会反感写作,也会反感由学校或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
二、合理利用学生手中的作文类辅导用书
由于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为此,小学生在行为更为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反过来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也最为容易调整和引导,面对学生手中大量的作文类辅导用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利用。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作文类辅导用书,让学生明白:想要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和去阅读,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购买作文类辅导用书。其次,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使用作文类辅导用书,如大声朗读,找出好词好句等阅读方式来使用作文类辅导用书。
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作文教学的目的,使用平等交流的评价模式组织作文教学
平等交流的评价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兴趣,也可以缓解学生在写作过度程中那种紧张厌烦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关注自身成长,培养自我牺牲的精神
小学辅导经验范文5
学校辅导的内容与特色
台湾的学校辅导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侨生教育。当时,为了减少来台学习的海外华侨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萌发了台湾最早的学校辅导工作。此时恰逢辅导运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许多留美辅导人士纷纷返台,参与到对侨生的辅导工作中,积极介绍辅导理念,开展辅导实践。此后,学校辅导陆续在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专、大学中全面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机制设计、机构设置、课程安排、人员培训、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台湾辅导界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尝试,在学校辅导的专业方法与技术方面,积极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台湾社会实际开展研究和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中期,结合台湾实际开展的台北东门小学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东门方案”、国民学校课程及资优儿童教育实验、中等学校辅导制度与辅导方法实验等一系列探索,为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围绕着指导(辅导)活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各级辅导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培养和任用,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章的健全与落实,台湾确立了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辅导体制;1990年代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投入了高达几十亿新台币的费用,内容设计也十分具体,比如“朝阳方案”为问题行为学生辅导计划,“春晖专案”为防药物滥用、防艾滋病、反辅导计划,此外还有问题家庭辅导计划等,彰显了强烈的台湾色彩;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青少年辅导计划”和“教训辅”三合一学生辅导新体制,除了延续“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部分目标外,又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添了新的辅导内容,如情绪、校园暴力、少年犯罪、儿童辍学、法律、性、亲情教育等。
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两个相当有特色的机构――“中国辅导学会”和“张老师”。成立于1958年12月的“中国辅导学会”是台湾学校辅导的开拓者、推动者、领导者和核心力量,其成员既有官员,也有辅导专家和“海归”学者,它创造了学术社团与行政力量完美配合的范式,造就了台湾学校辅导的辉煌。校外辅导机构“张老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初期只有两张桌子、四张椅子、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条专线和20余位义务“张老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老师”的服务机构已遍布台湾各县市,有32条咨询专线、26个晤谈室、68位专任“张老师”及1086位受过200小时训练的义务“张老师”,还拥自己的报刊社、出版社,并与广播、电视等众多传媒和社会机构合作,开辟“张老师”专栏,制作各类节目,举办巡回演讲、座谈等,向公众推广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及行为的发生。“张老师”的服务种类、辅导理念与工作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辅导架构,不仅深受台湾民众信赖,其影响力甚至扩及东南亚华侨社会。此外,台湾还有众多其他校外辅导机构,构筑起了完整的社会辅导工作网络。专家认为:学校辅导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台湾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改革。
值得推广的台湾经验
台湾学校辅导取经于西方,却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圈这方面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海峡两岸同种同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比较相似,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的台湾学校辅导无疑也是最适合和最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的。
叶一航教授认为,台湾学校辅导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官方主导,自上而下推行;二是法规健全,刚性政策突出;三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完整;四是普及程度高。与此相适应,台湾学校辅导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制度建设优先,使辅导在短期内即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二是独立设置辅导专业课程,以课程化方式推进;三是行政主导与学术社团专业支持的完美结合;四是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这些特点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思考。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形式主义现象,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为学生的一生成长谋福利的事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一些“刚性”的、可操作的、配套的政策,通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师资培训和任用制度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加以落实;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德育等工作的整合度,充分发挥专家、社团和一线教师的协同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性网络。
小学辅导经验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8-01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小学数学发展新形势、学生学情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一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这是对一般课堂的深度要求,也是对现代课堂的呼应。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触类旁通,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实现课堂的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高效课堂的构建,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量展开: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这三个指标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关系,是鉴定一堂课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高效课堂的构建是课堂前后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上课、结课、评价、课外辅导等方面下足功夫,学生也要在预习、听课、课后复习等步骤中做好相应准备。
一、形成以集体制为主的教师备课机制
教师的备课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基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点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安排。但是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鉴于视野和教学经验有限,对于一堂课的认识也仅限于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如果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协商和研讨,那么,集思广益的结果必将会使最终的备课效果和教学效率倍增。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而年轻的教师往往具有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两者的结合会让课堂在科学和创新的力量下变得更为高效。
二、建立课程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是以较为抽象的数理知识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民主和谐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加入到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当中。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如果单凭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入课堂会显得较为生疏,也不利于课堂的后续开展。教师应该主动介入到对课堂内容的处理当中,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开展积极讨论,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实现高效课堂。
三、设计能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发展。教学评价的设计也要抛弃传统课堂中对终结性评价的过分侧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评价也将被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价。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定分定级”,而是要督促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领域能够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供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检验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本节课学习的质量,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如单元性检测、课后作业考核、课堂发言情况统计等。这些过程性评价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学期总成绩当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教学重难点的考核,避免偏难怪题的出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一般性考核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层提问等策略进行更高层次的任务分配。
四、形成以查漏补缺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制
课外辅导机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辅导包括对学困生的查漏补缺以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深层次培养。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未到位,教师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辅导,如协助辅导作业、复习课本的重难点内容、分析试卷的错误之处等,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漏补缺,避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重复犯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材料,或是将学习难度适当提高,让学生在“吃得饱”的情况下“吃得好”。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可难可简,可深可浅,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