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1

关键词:城乡建设;物流优化;预测模型;仿真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快速的工作节奏使物流业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并进入现代世界物流的发展新时期。现代物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

辽宁是一个资源和人口大省,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民生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现代社会的区域经济发展,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关系、民族分布、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都需要形成一种特定形式的经济联合体,这是社会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空间上的反映。在中国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它对提高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区域市场竞争能力,改变生产企业的布局和生产方式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所有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都是区域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物品运动,这些流动的实体相互作用和依存,使得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区域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单个企业物流合理化走向追求区域物流合理化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1][2]。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我省必须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而物流中心则是区域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的规划和布置对区域物流系统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辽宁城乡局部区域物流中心的特征及物流中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基本类型及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城乡区域物流中心在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有的重要地位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功能、优化服务的几种途径等进行了理论研究。按照规范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体系,建立了一种基于物流需求的物流中心灰色预测模型,在采集某地区区域中心数据的基础上,对研究的预测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对于辽宁的物流配送和区域物流的管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区域物流现状分析

(一)国外区域物流研究及应用分析

其实人类对物流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从简单的最短路径到复杂的运输网络等。但是正是提出物流概念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和有效应用的是当今飞速发展的人类科学技术和需求的增长。五十年代,在物流业发展的初期,为了适应联合运输方式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货运中转站、货场以及仓储设施。六七十年代,为了适应更多的运输需求和货物流通,建设了拥有现代化的装卸、传送设备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九十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供应链理论的诞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促成了大量第三方物流的产生,从而促进了物流中心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迈向了专业化、标准化、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

荷兰学者Janssen 和Oldenburger 1991 年在文章中提到过与区域物流中心规划相关的观点,1994 年德国学者Ruske 也进行过研究。2003 年Chen 根据有关决策数据的模糊性,提出了用于进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分析的多目标优选决策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并给出了算例分析,虽然只是针对配送中心的小范围选址进行方案优化比选分析,没有就宏观层面展开分析,但是其模糊数学应用的思想方法值得借鉴[8,9,10]。

(二)国内区域物流研究及应用形状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物流”一词,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80 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从那以后在我国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各种物流服务有了很高的需求,加大了仓储业的发展,从单一的储存逐步向综合服务转变。区域物流的概念和研究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早起的研究着重于区域物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可能性的研究[16]。所以很难形成完善的区域物流体系,也缺少对区域物流中心的模型和选址规划问题的研究。

三、城乡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策略及数学模型

(一)城乡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策略

城乡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包含多种预测策略和模型,应用聚集分析方法,对包括物流生成、物流分布、物流链选择、物流分配等四个阶段进行的综合性预测规划。所以,城乡区域物流需求预测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程序包括:

1.城乡区域物流预测相关区域及影响因素;

2.城乡区域物流预测必备的重要预测资料;

3.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区域,结合原始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物流预测仿真;

4.本步骤主要是对城乡区域物流需求预测进行总体把握、完善,依据仿真过程中应用数学模型进行演算的结果重新修正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结果,从而实现预测策略计算的准确。有的时候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并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保证预测更具实用价值。

上述城乡区域物流中心预测策略可以用需求框图表示,如图1。

图 1 选定区域城乡物流需求预测策略

(二)城乡区域物流中心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城乡区域去物流中心选址求解使用混合整数模型规划数学模型,该模型是一种经常被用来解决物流网络系统中大型、复杂选址问题的方法。相对于Baumol-wolfe 模型而言,它可以把固定成本以最优的形式考虑进去,并能通过计算得出数学上的最优解。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如下:

其中:M — 物流中心备选地数;L — 供应工厂数目;

N — 需求点数目;Xij — 物流中心i到需求点j运输量;

Wki — 从工厂k 到物流中心i 的运输量;

Zi— 取1表示i地被选为物流中心,值0表示i地未被选中为物流中心;

Fi— 备选物流中心i固定费用,包括基本投资费和固定经营费;

Cki—工厂k 到物流中心i 单位运输量费用;

Hij—从物流中心到i 到用户j 单位运输量费用;

Gi—在物流中心i 处的单位流转量的管理费。

求解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使用分枝定界法,首先把整数变量作为实数变量处理,将问题变成线性规划问题(LP)进行求解,然后在对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在实数解基础上搜索整数解。

(三)城乡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应用及分析

针对辽宁某区域九个城市(A,B,C,D,E,F,G,H,I)为候选城市建立区域物流中心,通过对每个候选点进行评价,可以确定在这些城市建立物流中心的先后次序。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所能查到的数据,应用模型进行了演算,通过Matlab 软件得到最优解。

实际进行预测过程中,每一项指标都是经过复杂的基础数据运算得到的,所以下面所用数据都是经过处理后的实际数据,然后代入上面的模型进行预测。其中AX、AW、AZ、AF、AC、AH、AG、分别取各地实际运营和管理数据矩阵。对各城市方案排序:J ≥ D ≥ C ≥ E ≥ F ≥ H ≥ G ≥ A ≥ B ≥ C,所以在这9个候选城市中建设物流中心,首选城市J、D、C和E。

五、结论

仿真系统对区域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在利用传统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

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合整数模型规划数学模型。并结合案例对区域物流及城市物流中心选址作了预测,结合定性分析给出了区域物流中心选址建议。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更先进的算法利用他们全局搜索优化的特点,使优化工程考虑影响因素更全面,结果更符合实际需求,并可以对本文模型进行求解和有效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刘文茹,赵启兰,王耀球.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设[M],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2001.

[3]冯耕中.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戢守峰.物流管理新论[M],北京:科学出板社,2004.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空间发展;问题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modern civiliz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become people to measure a country's material civilization degree of important way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an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and gradually rais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ptimize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life struc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China's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in a series of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d to a series of issues. Among them,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space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m cannot small gaze.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in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space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situat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ace development;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乡规划概述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所以城乡体系规划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客观要求;二是完善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三是切实保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从管辖的小片区域人手,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带县的规划模式。通过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乡规划体系,对区域内城乡的交通运输及其他设施建设和基础规划建设综合安排,使之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二、我国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面临的空间发展问题

(一)城乡空间扩张迅猛,用地结构有待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城镇化的水平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轨迹,城镇的建成区面积也随之飞快扩展。但是,大量的城市空间没有得到完全、充分地开发,其内部结构相当不合理,总体来说生产用地的比例大于生活用地比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锐减,与此同时,乡村的建设用地却增长了。这种城乡人口和用地格局的变化,导致诸多问题:

第一,建设用地侵占了优质耕地以及农民原有的生存空间,例如2003年度全国耕地净减少量为3806.1万亩(主要由于生态退耕引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就达343.7万亩,导致城乡矛盾激化,进而危害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对城市土地的不当利用(比如利用过度、利用粗放),使得社会用地呈现出短缺和闲置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农村的土地利用基本属于粗放型,城乡整体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效率较低,城乡界限模糊,形成大量无序的建设空间。

第三,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在城市里主要表现为交通堵塞现象严重,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市民生活所需,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缺少休憩娱乐空间,居住环境不佳。

(二)生态环境趋于紧张,水土资源没有保障

生态环境趋于紧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我国的资源环境处于地理分布不均匀、分布结构不合理、人均资源比较单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资源频频遭受废气、废渣以及废水的破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水土污染。

首先,随着局部地区实行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我国部分地区开始缺水,而且愈演愈烈,整体为:北方呈现出资源性缺水现象、南方呈现出水质性缺水和中西部呈现出工程性缺水现象。

其次,目前我国是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也受限,人均耕地仅为1.46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后备资源不足,缺乏能够转变成建设用地使用的耕地。

(三)城乡区域之间的竞争激烈,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充满困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方面它能使生产要素集中向优势竞争区域汇集,另一方面,它会导致城乡区域之间的收益发生分配不均的问题,从而扩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充满了困惑:

第一,如何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如何平衡二者的经济发展,如何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抉择;

第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到底哪个更重要,到底该先发展哪个。

三、新形势下我国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途径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3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包容性发展,顾名思义,既强调“包容”又强调“发展”,其落脚点在“发展”,而发展的模式则在于“包容”。国外学者基于实践提出了包容性创新的概念,意在强调知识创新、吸收与穷人的需求息息相关。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将知识创新的“包容性”特征嫁接到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并正式使用包容性发展的术语。

北京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内部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进程中主体的普遍性、进程的协调性与成果的共享性又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北京要抓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良好契机,全面实施包容性发展战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扶持引导重点产业、协调城乡区域关系、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从具体的实践进程来看,北京实现包容性发展的现实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深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平稳推进生产业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格局中,根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新形势,结合自身产业积累、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选择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产业附加值高的部门引领生产业内升级。

第二,进一步发展北京现代制造业

加快生产业发展是北京产业深度调整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忽视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协调北京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发展速度,实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第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北京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技术进步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变,更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应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依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结合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定位和统筹规划。

二、增强北京经济发展的区域包容性

第一,建设首都经济圈是实现区域包容性发展的基础

首都经济圈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其所指应是通过首都经济的发展壮大产生极化与扩散效应,推动区域内的资本、人才、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跨区域产业联动网络化是实现区域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联动是一个关键因素。原则是提高不同发展水平经济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调整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寻找到各自的利益基准点、实现共同发展。

三、以人口调控为抓手,提高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

第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切实加强人口调控,需要加快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突破性地选择几个城区疏导中心城区功能。大力实施北京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合作进程,加快人口布局的合理分散,实现人口规模的结构性改善(人口规模的控制不仅仅表现在总量上,也表现在人口的空间结构上,合理的人口空间布局可以有效化解人口总量增长带来的问题)。

第二,以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人口调控

建立多元、综合性人口规模指标体系,包含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健康以及居民幸福感等诸多指标,动态反映当前人口规模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配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并不是单纯以人口总量为标准,而是以一个全方面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北京当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情况,通过指标体系科学地调控人口规模,规划人口布局、改进人口服务管理。

第三,多渠道利用北京人口红利

以调控结构为主,兼顾总量控制,加快人口结构在受教育程度、空间分布的优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人口发展,引导人口的有序迁移与流动,推进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使得人口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步骤相协调。

四、提高民生保障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第一,进一步保障与改善民生,增强首都经济发展成果分享力度

采用“保供给、强监管”双管齐下的政策,从市场供应、价格监测、价格监管、居民增收等几个环节加强价格调控措施,降低部分政府管理价格及收费,稳定物价上升涨幅,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为广大公众所享受。

第二,继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首先需要解决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化问题,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础下,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入托难、入校难问题,初步在八个城区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均等化,继续推进教育资源向远郊区县扩展,不仅要实现硬件资源的均衡化,更要保证软件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均等化。

五、加强社会事业创新力度、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职能责任,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唐钧.社会政策视阈下的“包容性增长”[J].领导科学,2011(7):19-25.

[2]李本松.“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学解读[J].商业时代,2011(6):4-5.

[3]陈华,张美玲.包容性增长:理论、演进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管理现代化,2011(1):44-46.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4

关键词:创新;城乡规划编制;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和建设中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城乡规划编制在城乡规划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国各地方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创新城乡规划编制体制、方法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广大群众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概况

1.1 城乡规划的含义

城乡规划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等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具体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但能加快城市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而且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1.2 城乡规划编制的含义

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章,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城乡规划编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等特点。城市规划编制应该坚持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3 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城乡规划编制作为城乡规划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节,对我国城市发展和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不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以它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为协调我国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现状

2.1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绩。一方面,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编制方法不断改进,编制体系和机制日益健全,逐步形成了从全国到省、市、镇、乡、村等对应于不同行政管理层级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城乡结构和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了城乡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2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目前城乡规划编制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投入在城乡规划编制的经费偏低,导致规划体系和覆盖面不完善。②规划编制程序存在不科学。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编制的时间周期上抢进度、赶项目,忽视科学的必要时间和进度保障,对城市的研究不到位,并出现随意性规划编制,使得规划编制没有真正成为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依据。③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时,许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或者业务水平的限制或者没有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规划编制水平较低,城乡规划不科学。④编制理念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整体和长远意识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均匀,城镇综合防灾能力的不高。普遍存在重眼前利益、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轻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安全防护和乡村规划。⑤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没有坚实的城乡规划编制理论基础,导致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受限制。⑥规划编制中缺乏互动性。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和行业对城乡规划编制的配合力度不够,缺乏协调机制,比如目前我国国土和规划部门这两大用地的主管部门都有自成体系的规划编制方法,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往往只考虑当地政府的意见建议,而对公众的意愿调查不充分,或者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普遍不足,例如许多地方只有在草案编制完成以后进行公开展示时,市民才可以对已定的规划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甚至还有的地方在规划审批通过后才进行公布。

3 创新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建议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①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②规划编制过程要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和合理布局的理念,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重点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单纯地注重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向到更好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③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决杜绝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条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城乡规划覆盖面,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的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并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准则,比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规划管理条例制度。

3.3 加强规划研究,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由于我国地广,各地实际情况复杂,为了学科编制城乡规划,各地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地具体实情,并深入基层做详细调查,切实关注民意,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坚决杜绝规划编制工作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城乡规划编制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规划编制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的调研和考察,促进各国以及各地区的规划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整体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乡规划进程和发展。

3.4 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等技术层面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致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滞后。对针对我国对城乡规划编制的传统理念的缺陷,我国各地政府应该加强转变规划编制重点。从目前的注重城市规模、布局等实体规划转变到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上来,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综合研究,从而增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科学的规划编制打下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规划编制水平,真正体现出我国规划编制的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

3.5 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树立起全局意识,调动城市规划编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并建立健全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快各地方城市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韩晓东.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2,(10).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5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技西进

一、实施“科技西进”战略必要性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加强城乡统筹的核心是要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一体化,加快形成“市区-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化城镇体系,建设网络化大都市,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实施“科技西进”政策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实施“科技西进”政策是我市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实施“科技西进”计划是我市西部五县(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提出“科技西进”的背景分析

(一)西部五县(市)存在的问题

1.生产经营形式传统粗放。西部五县(市)2011年GDP占全市GDP总量14%(富阳市5%、临安市4%、桐庐县3%、淳安县和建德市各为2%),西部五县(市)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受到历史传承和区位条件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的经济结构特点,存在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力布局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相对大等问题。

2.科技创新能力欠缺。2011年五县(市)专利申请量总计7386件,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22%,不及西湖区7738件的数量。这说明,与杭州其他地区相比,五县(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品质不高,在全市范围内处于落后的地位,五县(市)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层次不高等问题较为明显。

3.缺少龙头企业。西部五县(市)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缺少带头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加工业的下游环节,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形成上下游配套、优势互补、有效合作的分工体系,2011年,西部五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仅占全市总量21%。

4.配套设施滞后。西部县(市)公共配套不足的问题显现,科技创新、检验检测、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市政建设、电力设施、金融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均比较落后,往往是越靠近县(市)域中心优质资源越密集、越远离县(市)域中心优质资源越稀缺。

(二)西部五县(市)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与机遇

1.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挑战和制约。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国际上正在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杭州市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近年来,杭州经济发展缺乏资源、缺乏政策扶持,在相同的国内外环境下,杭州经济的下滑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大于上海、苏州等周边城市,节能减排、土地红线、产业布局等宏观环境和要素制约的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2.发展的战略机遇。一是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更加受到青睐,使得企业创新的热情高涨,创新的内在动力增强。二是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更加宽松。在危机中,各级政府加大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前瞻性产业关键技术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更加优惠。三是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各种原材料成本大幅加价,可利用更低成本获取创新资源和发展机会。四是创新资源加速向我国流动,使优秀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五是政府营造了良好科技企业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已成为创新型经济的核心。

三、落实杭州“科技西进”战略对策建议

(一)突出产业规划引领,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提升市区县政府对“科技西进”政策的重要性认知,将改变杭州科技资源分布和积累现状提升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性层面上来。要引导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统计研究体系,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和促进西部五县(市)科技发展的政策举措,从而制定出详细的产业规划,在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五县(市)企业以支持。

建设科技示范区,以点带面,起到辐射作用。重点支持县(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十大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等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抓好国家级创新类试点与基地的建设和拓展,引导五县(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科技型、创新型园区。对西部科技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引导和整合西部县(市)创办新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探索项目孵化地与企业承接地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合理分成的机制,与主城区孵化器开展合作,承接主城区孵化器毕业企业。

(二)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确保服务保障有力。

机制方面,首先,强化组织领导沟通机制。成立杭州市“科技西进”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参加,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技术攻关和重点示范运用工程。第二,强化绩效考核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对五市县分管领导和部门开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科技政策有力落实。坚持考核结果的严肃性,奖惩一致,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工作,提高绩效考核权威性。

主要确保以下服务保障:一是技术力量保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高新科技攻关。二是科技金融保障。制度保障科技金融对西部五县(市)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使其能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促进西部五县(市)资源与要素的有效整合、推进西部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三是知识产权保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作沿伸到西部县(市)。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五县(市)产业和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四是人才队伍保障。要围绕城乡区域头筹发展,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急需人才培训工程,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面向西部县市,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五是基础建设保障。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的要求,抓好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