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1
作者简介:黄昕(1968-),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教授;孙敬睿(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195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26-02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核电企业对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与日俱增,而且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核类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他一些专业,具有更明显的专业特性,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南华大学作为我国拥有核专业的高校之一,依托学校资源,已率先开设了“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在近三年的实际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绩,经总结和分析,现就其开设的意义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等,为国内有关高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核安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
由于核类专业学生是我国核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将在我国核电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一些重要职务,他们的核安全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核电企业能否保证安全生产,因此针对我国核类专业学生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优化核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是对核类专业学生知识的一个补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对于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的技能知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核安全文化”这门课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的。
根据核类专业的特点,其理论知识模块应由以下六大模块组成:人文社科知识(政治、管理、法律、法规、科技和应用写作、组织行为学),工科基础知识(数学、外语、制图、计算机、理化),专业基础知识(核物理、辐射防护、核化工等),公共专业知识(防火、防爆、防毒、防污染、防辐射、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安全检测与监控、人机工程学),方向和行业专业知识(采矿学、化工工艺、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行业工程知识),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知识(通过辅修、专家与名人讲学、新技术讲座等途径获得)。
“核安全文化”本身就涉及人文社科知识、工科基础知识、核专业基础知识、公共专业知识、方向和行业专业知识,是在安全的视阈下将六大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集成与融合,同时又将安全理念和安全思想贯彻渗透到六大模块之中,对于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核类专业学生的核安全意识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恰恰也正是这个大背景暴露出公众的安全意识的薄弱,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发生的核恐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核安全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因此,高校学生核安全意识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高校开设“核安全文化”这门课,将会把安全、核安全、核安全文化等相关内容带到课堂上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安全、核安全文化是怎样一回事,在知道切尔诺贝利、三里岛和福岛等重大核事故以及核电厂员工常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之后,更深刻地明白核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核安全意识。
3.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合核电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核安全文化被认为是核电厂最重要的核电文化,涉及从事与核电安全活动有关的一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要求安全职责必须得到正确的履行,也就是要求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警觉性、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同时具备充分的思考能力和全面的知识。[1]依照这样的培养目标,高校才能培养出更适合核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是否能更好地进行,跟核类专业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因为他们会担任我国核电企业中的一些重要职务,承担我国核电企业中的一些关键工作任务。如果他们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必然会成为核电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好地为核电企业工作,而核安全文化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一般会到核电企业工作,在学过“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之后,他们会对核电企业的工作有更宏观的认识与把握,不论是在自己的核安全意识方面还是核电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方面,再或者核电企业对自己职位的要求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因而在进入核电企业工作时,会更能胜任公司交给自己的任务,满足核电企业的需要。
4.有利于缓解“核恐慌”现象
近年来,有关核安全问题的新闻常见于各大媒体,“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尤其是2011年的“3·11”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受的9.0级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袭击进而造成的核安全特大事故,震惊全世界。由于事故未能被迅速有效地处理,导致大量放射性尘埃和污水随大气环流及洋流向全球扩散,造成“核恐慌”笼罩全球,核安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更是出现全民抢盐、盐价疯长的怪现象。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谈“核”色变?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核安全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当前能源缺乏的局势下,要禁核几乎不可能,核资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掌握一定核安全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少的。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首先应对这一批以后将亲临核战场的核专业学生进行核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然后再慢慢对非核专业生以及老百姓进行必要的核安全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的核安全意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核资源,才能有效避免因发生核事故而出现核恐慌现象。
二、“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作出一些重大改革。
1.完善课程设置,保证该课程落到实处
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教学内容而言,“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核电知识和核安全文化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纯理论上的抽象学习,对大多数缺乏核电企业实际经验的高校学生来说未免有些枯燥无味,不知所云,这就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因此,要想使学生既学会课程内容,又得到素质培养,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其趣味性。除此之外,增加核安全文化的实用性也是必要的。把核安全文化与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地讲给学生听,这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空泛,理论空洞。因此,完善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保证“核安全文化”课能落到实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就师资培训而言,由于“核安全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一门集核电知识与安全文化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自身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一些核电知识和安全文化知识理解得不透彻。
因此,应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教育质量,力求在教学上保质保量,使核类专业学生接受更专业、更实用的理论知识。首先要对这部分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并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要继续培训,确保每一个上岗任课教师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其次可以开展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交流的活动,通过评选最佳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第三,也可以听取学生对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反馈意见,以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做到以上这些,相信“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越来越能发挥它的特色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就教学模式和手段而言,主要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缺乏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再如,就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而言,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其他新的评价方法,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适时配合一定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日后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奠定基础,所以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实验室可以建立一些有关核电厂内部安全理念、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准则甚至核电企业制定的《职工手册》等方面的展览,来让学生比较核安全文化在各核电厂之间的区别。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核电厂,身临其境地感受核电厂的工作原理以及核电厂的安全规则、安全设施、安全防范等,设身处地体会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全方位地意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成功过渡到实际操作。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资深专家来高校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魔力般的效果,当然这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核安全文化”这门课中。课堂上也可以多鼓励学生讨论一些模拟案例,这样更能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开设此课意义的理解。
4.完善考核机制,促进该课程持续发展
传统的考试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测试学生的能力,但是核安全文化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中的,如果还用传统的那种方式,迫使学生记忆一些非要死记硬背的知识,那么,这将跟我们的最初设想有很大的出入。同时,由于这种考试的局限性,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如下调整,用以完善传统的考核制度。
首先,闭卷的考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侧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其次,增加实践考试环节,用来反映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处理问题的主动性以及社会责任感,根据学生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以及指导老师的意见给以公正的成绩。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出勤率等,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测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就是学生“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综合测评,能使其考核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总之,“核安全文化”是一门与环境及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它的开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012年3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二届核安全峰会上,同志曾发表了题为《深化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的讲话,这也对“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教育部和财政部也曾联合推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即从师资、专业、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建设与创新,因此,对高校“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探讨,对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樵.核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分析[J].当代经济,2011,(23):52.
[2]任国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98.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2
中核运行三厂核电站是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装机容量为两台7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从2003年7月2#机组提前112天投入商业运行后,中核运行三厂两台机组实施了上千项技术改造,未出现重大技术安全问题,改造效果良好。这与企业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和技术改造中有效的安全管理分不开的。中核运行三厂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培育,创立了“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安全文化理念,并把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安全管理之中,以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管理,提高机组的安全运行水平。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安全管理方面持续改进创新,保证了技术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了技术改造方案准备,现场具体实施,经验反馈等各个环节不同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安全管理。
二、方案准备中的安全管理
中核运行三厂在技术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守决策”的安全工作原则。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培育安全文化,提高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在技术管理中注重落实这些安全工作原则。
1.培育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中核运行三厂,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安全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安全管理核心。只有人人认识到安全重要性并在行动中落实安全,安全才能得到真正保障。为了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中核运行三厂制定了明确的核安全政策,倡导“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安全理念;具体到人因事故预防,提出了“质疑的工作态度、审慎的工作方法、清晰的沟通表达、严格的遵守程序、细致的自我检查、认真的工前会议”6个期望;为了防止机组状况良好时,可能产生对安全要求上的松懈,提出了“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永远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信念。公司领导定期召开安全生产月度例会,关注安全质量问题。定期编制安全简报,报道厂内安全状况和国内外其它重大安全事故并介绍宣传安全知识。在员工刚入厂时就安排工业安全与核安全文化的培训,并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复训。经过几年的培育和积淀“,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安全理念已根植于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公司安全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技术改造人员逐步掌握了木桶理论、冰山法则等新的安全理论知识,养成了质疑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安全意识,强化了“保守决策”的思想。
2.遵循标准规范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行业规范是进行技术改造安全管理的基础。中核运行三厂技术改造中需要遵循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我国的核安全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国际上通用的ASME标准,加拿大CANDU电站设计要求的地震、消防、环境鉴定等相关的安全设计导则。中核运行三厂重视标准规范的培训,分别邀请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中心的专家,多次进行电站设计标准体系、核安全法规等知识培训。此外,先后派出大量技术改造工程师,直接到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进行实践锻炼,尽快熟悉技术改造相关的法规、标准。经过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全方位培训,技术改造工程师在技术改造方案制定、设备选型、安全等级的确定中,能够严格遵循标准要求。在遵循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多利用国际上成熟的经验与技术,借鉴同行实践,采取保守决策,确保技术方案的安全。技术改造工程师经过培训及设计经验的积累,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设计权威,就连国内的资深设计专家,在看到中核运行三厂自己制定的技术改造方案时都连连称赞,认为改造方案考虑符合法规标准、详细周到。
3.充分的安全分析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
技术改造是在原有系统或设备基础上进行的永久性改变,必须慎重对待。由于原设计都是经过了安全分析和验证的,因此在进行新的技术改造时也必须重视安全分析工作。在核电领域,因安全分析不到位而造成技术改造失败的事例并不少见。同时核电站不同的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任何一个系统或设备的改变,可能会对其他相关系统或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任何技术改造方案确定过程中,必须对预期给电站系统和设备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对施工中人员和设备的工业安全、辐射防护安全等进行安全分析。只有通过了这些安全分析,提出并落实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使技术改造的安全得到保证。例如,慢化剂覆盖系统排气变更中,最初的设计方案为,覆盖气体扫气时直接排到反应堆厂房通风系统。随后经过全面的安全分析,认为该方案可能会产生慢化剂系统氚排放少量增加,并从辐射防护安全最优化的角度,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进优化,增加了干燥床的吸附装置,经过吸附处理后再排到反应堆厂房通风系统。
4.进行独立审查是安全管理的有力武器
在中核运行三厂,对于重要技术改造方案,都需要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审查。一般技术改造方案制定完成后,由中核运行三厂内部的运行、维修等责任部门进行审查,从不同角度完善详细方案。对于重要的技术改造,还需要由专业的设计院进行审查,或者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举行安全评审会,对方案进行详细的审查和鉴定,以确保改造方案安全可靠。例如,在汽轮机功率提升的技术改造项目中,先通过广泛咨询国内汽轮机专家、热力系统设计单位,并对热力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了总体改造方案,然后邀请10余名国内汽轮机领域专家,举行安全评审会对方案进行审核。在2006年度进行的二号机组第二次大修中,依照方案对相关系统实施了技术改造工作,最后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技术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
5.核安全评审是核电技术安全的重要环节
根据核安全法规要求,对于影响到颁发运行许可证依据的安全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等的修改为安全重要修改。对于安全重要修改,营运单位必须向国家核安全局提交修改申请,并且在修改申请批准后,才允许现场实施。中核运行三厂,对于安全重要修改,除了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审查,还按照核安全法规要求报批国家核安全局进行安全评审。通过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可以发现技术方案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消除方案中的不安全因素。
三、技术改造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技术改造方案经过充分安全分析,并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开始进行现场施工。大部分技术改造项目需要在机组大修期间进行,并且同其他检修工作交叉作业,因此在具体施工阶段,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
1.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在技术改造项目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每项技术改造特点,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与检查和试验计划。检查和试验计划中选取停工待检点(H点),见证点(W点),审查点(R点),并经过技术人员批准后,方可允许现场实施。这样在技术改造现场施工的每个重要节点,都需要技术改造工程师现场见证签字并确认完全满足安全、技术等设计要求后,才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使得整个施工的安全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
2.施工现场安全采用星级6S管理
在技术改造现场施工过程中,成立有专门的施工管理组进行现场安全监督,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星级6S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在技术改造施工现场,除了遵守穿戴安全帽、安全鞋、防护镜等基本的工业安全管理规定外,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按"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的6S要求进行。6S具体要求包括:工作现场保持所有物品整齐,场地干净,维持工作场所的秩序,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质量,根据物品的具体特性进行存放,减少易燃物的存量,工作完成后做到工完料尽。例如,在中低压开关室实体隔离技术改造中,现场的施工涉及到基建、消防、给排水等多个专业,并且现场施工的空间狭小。在施工管理组人员的监督下,现场施工严格执行星级6S管理要求,各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改造工作按计划顺利完成。
3.定期进行现场安全检查
在技术改造现场项目开工多、施工工作量大时,除施工管理组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外,还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检查成员包括现场施工管理工程师、工业安全科人员、技术改造工程师、质量控制QC工程师、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等,检点为现场的消防及工业安全、施工场地管理、工作人员行为等内容。施工人员及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了技术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完善的经验反馈体制,开放透明的安全文化
在技术改造过程中,“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行之有效的经验反馈制度,可以获得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良好实践。中核运行三厂倡导“融合、坦诚、开放”的工作氛围,在技术改造过程中,鼓励员工及时暴露一些未遂事件,以便对这些未遂事件加以分析,并有效利用分析结论中获得的有益经验或教训,从而防止更为严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中核运行三厂安全管理方面经验反馈工作的具体流程为:首先以状态报告的形式及时准确记录技术改造过程中产生的人因失误或设备异常,一些未遂事件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并收集类似的外部事件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然后对重要的或有经验反馈价值的未遂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经过深入分析对确定导致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行动,消除事件隐患,防止类似事件重发;最后通过对纠正行动的跟踪和检查并进行总体趋势分析,确保所有安全隐患都得到有效的关注和处理。通过经验反馈,使技术改造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很大提高了技术改造的安全管理水平。
五、总结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3
大亚湾核电作为中广核集团核电运营人才培养基地,运营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着“为核电站安全生产培养合格的运营人才,确保核电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及业绩持续创优”的工作目标,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核电人才培养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构架,开展以授权为核心的各类员工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多种途径并举,不断完善培训设施,并且重视提升安全文化意识和塑造良好行为规范。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大亚湾核电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核心能力,有效支持了中广核集团人才发展战略。
核电运营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
人员素质要求高
核电站是高技术行业,技术含量高、安全要求严,涵盖了核技术、热能动力、电气、仪表控制、机械、材料、化学等专业技术领域。一个合格的核电人,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核电站系统和设备的工作原理,熟练地应用涉及核专业和常规专业的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其岗位工作。因此,核电员工的专业技能既“专”且“博”,呈现复合型人才的特征。
我国核电技术来源不一,多国技术并存;同时,现有在役核电站都属于“二代”机组,而今后新建核电站主流是更加先进的“三代”机组。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和更新换代,要求核电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必须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才能具备驾驭新机组的能力。
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安全意识也必不可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的报告《安全文化》(INSAG4)指出,核电站发生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人因失误。“核安全重于泰山”,核电员工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始终秉承质疑的态度、严谨的方法和沟通的习惯,安全至上,精益求精。
因此,核电运营人才既要满足一般常规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要求,同时又具备核安全要求所带来的特殊要求,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以不断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追求卓越。
人员培养数量大
人才短缺是全球核电共有的问题,我国尤其突出。核电人才短缺的一个主因是核电规模化发展导致人员需求大增。由于我国核电发展起伏较大,长期以来未能有计划地持续实施人才培养,使得核电人才出现一定程度的青黄不接。例如,大亚湾核电员工平均年龄仅有31岁,30岁以下的人员达到52.19%。
导致人才短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核电人才培养要求高、周期长、难度大。以核电站反应堆操纵员为例,除了参加各种严格的培训,还要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执照资格方可上岗,一名反应堆操纵员的培养周期约为4至5年。因此,核电站在开工之时就要开始实施运营人才培养计划。
中广核集团继大亚湾核电基地之后,陆续新建了红沿河、宁德、阳江、台山、防城港等一批核电站。核电发展,人才先行,新建核电站要投运,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运营人员的配备。面对如此庞大的核电人才需求,在新电厂尚不具备自主培养能力的情况下,人才培养重担自然地落到了大亚湾核电基地。从单基地到多基地,从一种技术路线到多种技术路线,从大亚湾到全国,中广核集团运营环境在变化,大亚湾核电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满足快速发展形势下的核电人才需求。
核电运营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做法
紧密结合电站生产,实施程序化管理
大亚湾核电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与电站生产紧密结合,建立了由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决策领导、培训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培训工程师执行落实的多层次、网络化组织机构,其中培训部门列入生产一线单位,并实施教员与现场岗位交流制度,使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电站安全生产这一核心主题。
程序化管理是大亚湾核电人才培养工作管理的一大特色,电站人才培养原则、流程和方法、各级培训管理组织及人员的职责要求等都通过一系列程序予以规范和明确,并严格坚持程序至上。每个工作环节都必须依靠程序办事,使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有序、严谨规范,另外安全质保部、审计部独立监督程序的遵守和执行情况。
授权上岗、全员培训、终身教育
大亚湾核电实施授权上岗制度,保证员工具备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核安全责任的层层落实。授权是指电站部门经理对本部门员工具备相应岗位工作能力的一种正式认可。每位员工必须在完成相应岗位授权所要求的培训内容,并结合现场实际工作表现,经综合考核合格,由其主管经理给予岗位工作授权,方能上岗工作。
授权上岗制度适用于电站全体员工,与其地位和身份无关,从总经理到最基层的清洁工,以及所有参与核电站工作的承包商人员,无论处在何种岗位,都必须按照其岗位要求接受相应的培训。同时岗位授权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每一个员工根据其职业发展,每年按个人年度培训计划进行复训及新课程学习。
“授权上岗、全员培训、终身教育”制度使员工学习培训与职业发展无缝对接。岗位工作授权有不同的阶梯和等级,员工的职级待遇与其岗位授权相挂钩,由此规划了员工的职业生涯。
基于岗位培训大纲开展培训
大亚湾核电以核电站技术专业岗位为基础,通过对岗位任务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提炼出各专业岗位对不同层级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据此设计出培训项目,并且明确规定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法、考核标准、授权要求。一份具体的岗位培训大纲,由专业培训流程、岗位培训大纲任务书、培训课程/项目描述单等一套标准文件构成。到目前为止大亚湾核电已建立了166个专业的岗位培训大纲。
岗位培训大纲是大亚湾核电人才培养的基石,为核电站开展各类人员培养提供了标准,依据岗位培训大纲并结合员工职业发展每年制订出员工的个人年度培训计划,使企业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员工进行培训。
“订单+联合”模式培养新员工
按照校企“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大亚湾核电就到校园招聘,与受聘学生签订就业意向协议,提前锁定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准员工,将原本新员工到岗后必须学习的核电相关基础理论课程提前安排到大学最后一个学年来进行,由大亚湾核电制定标准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管理要求,各高校按统一的标准实施教学和管理。另外企业派出人员参与部分教学,使学员较早树立安全文化意识和理念,具备基本核安全素养和对企业文化的基本认同。
“订单+联合”这种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人才培养的起点向前延伸至大学时代,缩短了新员工培养时间,使之在毕业时就已初具核电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加快实现角色转变。
紧抓安全文化教育,塑造人员规范行为
大亚湾核电把管理者带头示范授课作为公司一项制度,由公司管理层讲授安全文化和公司具体安全文化实践培训课程。公司每年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震撼教育”,通过对国内外核电行业重大安全事件,特别是本企业的安全事件为案例进行多视角、深层次的回顾和再分析,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公司也积极组织全体员工通过各种诸如“安全文化辩论赛”“安全文化小品大赛”“DV大赛”“安全文化漫画大赛”等形式开展安全文化普及和推广,此外还建立专门的开放式安全文化教育室,作为员工日常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学习场所。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在公司内形成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大亚湾核电在强化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建立了国内核电行业首家行为训练中心,根据核电工作特点以及核电站的主要人因失误类型,创新性地设计开发了“工前会”“三段式沟通”“实用程序”“明星自检”“监护操作”“质疑的态度”六张防人因失误工具卡,对全体员工实施体验式培训和训练,有效改善了员工行为,降低了人因失误。
向新建电站标准化输出,快速扶植人才培养能力
为保障中广核集团各新建电站快速形成培训能力,大亚湾核电将培训工作流程及课程文件包进行标准化,形成包括培训组织机构建立、教员及培训管理人员培养、培训设施建设、课程体系以及程序体系等五大核心领域的标准包,输出到中广核集团各核电基地,使大亚湾核电培训经验在异地得到复制和运用,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在各电厂形成较为一致的人才培训理念和运作模式,支持新电厂培训实现高水平起步。
建设系列化培训设施,促进各类人员能力提升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4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文化建设;管理策略
一、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
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始祖。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该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我国自1991年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相继成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中安全文化的定义[2],论文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被高校全体师生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按照文化的结构层次,高校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组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将安全目标、安全宗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和安全价值等要素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意识中,最终转化为全体师生遵章守矩的自觉行动。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针对G大学安全管理的实际现状,结合PDCA的管理模式,借鉴《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师生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设施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式展开。本次发放学生卷305份,有效问卷305份;发放教师卷73份,有效问卷73份。重点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如表1、表2所示:结合表1、表2对于重点调查数据的统计,以下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高校安全发展理念方面,G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安全理念方面有较好的认知,这和学校定期组织安全宣讲有直接关系。但教师对于高校安全理念、安全工作愿景了解程度为一般,这和教师较少参与学校定期的安全培训有关。学校对于安全管理的宣传,主要有校内宣传栏、学校网站、电子屏幕、专题培训等方式。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于学校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不了解,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较为熟悉,该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整改落实较为熟悉。教师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较多诉求,这源于教师的自身认知和专业水平。师生对于学校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都有较好评价,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师生安全行为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安全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地归结为安全意识不强,超过一半的教师也认为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安全行为,降低校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目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有安全知识竞赛、专项应急演练等。在高校安全设备设施方面,G大学的师生都认为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合理、运行状态良好,这说明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关注更多的是信息安全建设,这与目前社会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较多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诉求。
三、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阶段分析
依据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通过对上述调查问题的分析,结合实地的调研访谈结果可知,G大学有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各层级对于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思想认识,但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行为仍然是被动接受,因此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并逐步进入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特征:1.管理承诺各管理层从上到下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较好。学校各管理层对安全管理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体系。2.合法合规全体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但自主性仍不足,对于校内的安全管理处于按章行事的水平。3.制度流程学校已建立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师生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3]师生对于安全的执行程度限于遵守已有的各项安全制度,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持续改进未有进一步的认识。4.目标绩效学校各级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通过不断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和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保证安全绩效的达成。学校日常重视安全宣传,制度化的监督巡查也有较好的执行。5.全员参与学校把安全视为一种组织价值,除了关注高校本身的安全绩效,同时对相关方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外来人员、承包商等。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对于校园安全的参与意识,通过提交改进方案,及时评比、奖励等方式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动力。6.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师生、承包商等。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师生的安全技巧和应急能力,不断改进自我安全行为。
四、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为了提升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结合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1.安全系统理念学校领导做出表率,让各二级院系、职能处室、教研室和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领导层对安全承诺的自觉实践。学校领导在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时,对安全发展应予以考虑,保证安全文化的资源投入。各级管理者积极参与安全培训,配合校领导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应更偏向人性化,以人为本,拒绝条条框框,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安全文化制度,切实保证高校师生的安全。2.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全体师生建立校内、校外相应的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后,统一实施。高校应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程序,通过组织相关领域的安全专家,识别涉及高校的各类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判断风险可控性,制订风险措施,编制高校安全风险注册表,并对安全风险变更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师生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全面推进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3.师生安全行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会议、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沟通方式,确保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方,以及各级管理者与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全体师生主动上报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环境,高校安全责任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对于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通过树立安全模范和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4.安全设备设施制订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设备设施的责任人。对于校园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尤其应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对于国内外已发生的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事故横展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高校的新建、改建、扩建设施应重点关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安全技术要求,实现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五、结语
安全作为高校一切活动实施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安全与稳定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安全研究的意义重大。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则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的特点,对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提出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以瑾,刘博智,孙梦捷,等.大数据透视两会热点把脉“后疫情时代”教育走向: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20-05-30(3).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5
摘 要 本文立足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核二三公司”,下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果,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辨证关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提出要通过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中核二三 特色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只有具有了相对于其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具有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能力。而同时,文化在管理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走向文化管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关系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氛围、企业形象等,以及蕴涵于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产品、物质文化之中精神的总和。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是共同的价值观。二是共同的行为准则。三是组织氛围。四是品牌形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并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价值性。二是不易模仿性。三是能力整体性。四是资源整合能力。五是延展性。
从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自的内涵可以看出,两者在定位和作用方面存在辩证关系。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成就和塑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既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价值,同时也为企业文化自身完善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二、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成功的活力源泉所在,而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中核二三公司在核工业的创建、发展时期,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优良文化传统。在和平利用核能核电建设时期,形成了“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和“责任、安全、品质、卓越”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些企业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公司的品牌与信誉,对公司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提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本企业之中的,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具有不可模仿性,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中核二三公司作为核电建设主力军,三十多年来不间断地从事着核电工程建设,形成了诸如“蓝色透明”核安全文化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员工的自觉行为中,是核电建设单位无法复制的,这些独特的企业文化对保持和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影响重大。
(三)企业文化的共同的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通过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现,形成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自然适应,这种自然适应也强化了职工与企业的依存关系,广大员工对企业都有着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充满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主动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成长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决定企业能否拥有,特别是能否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的软环境,它所构建的人本管理的思想体系,对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在选拔人、培育人、留用人、激励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建立起了优秀的人储备和配合默契的团队,从而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以人为本”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
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理念作用下,使之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模式,不断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企业的人文精神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从而使技术人员更有进行技术创新的激情,把技术创新终极目标定为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五十多年来,中核二三公司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在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自主研发的“大厚壁主管道窄间隙全位置自动焊技术”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成功应用于项目建设,填补了国内核电建设领域的一项空白。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源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创建特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构建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现行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及企业内部状况等,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创建适合企业健康长远发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企业文化理念,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决定着特色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方向,是特色企业文化的灵魂。
提炼文化理念。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总结分析公司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框架和理念体系,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满足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调整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以及组织架构优化的需求,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从深层次上总结提炼并形成符合公司特点并被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培育企业精神。中核二三公司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形成了“创新发展 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既体现了与“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历史继承性,又符合中核建设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对建设三代核电站和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要提高职工的认知能力,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事业之根、精神之柱。
(二)刚柔相济,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要与企业精神文化相一致,制度文化要以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充分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与制度管理的“刚”有效结合,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倡导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方式,实践制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构筑特色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效能取决于每项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整个制度体系的协调配套。企业管理者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经营战略为基础,将各方面、各层次的制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整套动态协调、整体优化的具体制度。
(三)构筑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企业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树立企业品牌,特别是作为核电工程建设的核心企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工程质量和服务,是维系企业商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要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和制度,重视全员参与,树立全员负责的意识,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和核安全文化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协助客户创造价值。要提升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将核电核安全文化融入员工施工行为中,以优质工程质量创建精品工程,打造企业优秀的品牌形象。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是培育学习价值追求。要使全体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在员工中要倡导创新学习的价值观,包括敢冒风险、具有挑战精神和进取心、敢于创新和尝试,使组织和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学习和成长。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企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终身追求,成为整个组织密不可分的职能。培养员工充满自信、勇于竞争、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的优秀传统作风,通过这种创新和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学习的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岗位贡献结合起来,建立员工岗位任职资格体系,激励员工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企业还要通过精神激励营造鼓励学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
(五)创新文化,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通过文化的创新,逐步转变员工的观念,追上时展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更加符合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标。
一是树立创新观念。增强职工创新意识,树立职工创新的信心。二是树立文化创新精神。使企业随时随地根据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随时进行创新,并赋予企业文化以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来适应市场和社会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需要。三是营造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是企业文化创新成功的关键。在创新中企业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敢于突破旧框框的形成环境,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精神,使企业的特色文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6
安全文化评估是一项重要而专业的工作。根据核电运营企业的长期实践,可考虑从基于员工态度的综合考量以及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测两方面进行定量评估,保证对于安全文化的日常性、持续性监测与改进。文余萌企业文化评估是企业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定期评估能够明确企业文化创新、变革的方向与实施策略,从而保证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动态适应及持续改进。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和实践需要,如何做好安全文化评估是一门亟待思考的课题。对于核能发电企业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从世界核电站运营实践来看,目前对安全文化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估,即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开展各类外部评估、检查活动。同时,核电运营企业还结合国际上业已成熟的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管理实践,相继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前瞻性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这种定量评估,对于掌握日常安全文化的状态并实时、灵活地进行针对性改进,非常有帮助。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对于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方法,IAEA在关于《发展核活动中的安全文化》一文指出“:安全文化没有综合评价方法。文化的多面性使这样一种评价方法永远不可能被找到。变化一般是缓慢的而且经常是难以察觉到的,但是历史证明,文化的变化可以在有限的时期内察觉到,安全文化应同样如此”。为评估安全文化发展中的进展,或许应该放弃寻找单一的评价方法,而集中精力去确定能够反映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系列指标上。基本评价包括看得到的行为、有意识的态度以及观念或信念三个层次的内容。IAEA给出了评价这些主要组成部分的具体方法。员工的态度调查是获得当前文化阶段信息的最常见方法。很难评价观念或信念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它们中有许多处于无意识状态。无意识信念或许有重要影响的表现为:看得到的行为与有意识的态度之间往往有重大的不一致。评价信念需要先进的心理测量技术,而且结果可能很难解释。通常,行为观察和态度调查应为评价文化的变化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行为观察和态度调查中积累的信息,能够为安全文化是否正在成功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示。这种信息还可以用于证实与安全有关的具体管理行动的有效性。这也是安全文化正在成熟,即安全绩效可持续改进的更明显的证明。
二、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基本思路
根据IAEA的评价方法,在安全文化的定量评价方法上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选取基于员工态度的具体指标反映安全文化的总体状态;二是针对安全文化变化过程的特征选定指标来反映安全文化状态的变化。一是基于员工态度的综合评估指标。企业安全文化最终体现在企业每一个成员的安全行为上。企业成员分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员工层三个层次,其中员工作为安全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其对安全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系列反映员工“对安全的态度”的单项指标来跟踪,再将这些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提炼,汇总到公司业绩指标体系整体框架中。基于员工态度的安全文化综合评估指标,可以考虑从遵守程序、剂量控制、防人因失误、纠正行动跟踪等领域入手,设置不同的关键指标来体现个人奉献的倾向、安全思维和质疑的态度,然后逐个进行跟踪。这些指标是循序渐进的有形表征。其中,核电企业的基本要求和文化特点是“按程序办事”“,遵守程序”领域可以设置较大的权重,从与程序要求的符合度、对程序、政策、规章的态度等维度出发,设置“违反技术规范次数”等负向指标或“主控室报警数”等体现透明度的趋势类指标。“防人因失误”领域主要从培训、程序等人因类缺陷导致的内部事件比例设置指标。“纠正行动跟踪”领域考虑从积压的不符合项(NCR)数量及不同时限的遗留项处理效率等角度设置指标。安全文化状态评价主要可采用交通灯和报警盘的形式,既直观又有层次地评估各项指标的进展状态。指标结果100%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绿灯,实现目标的95%-99%为白灯、80%-94%为黄灯、80%以下为红灯。绿灯表示良好,白灯表示满意但需关注,黄灯表示警告并需采取改进行动,红灯表示不可接受且需立即行动。对于指标所对应的业绩领域,采用“从劣”原则,规定领域的交通灯按照它所对应的指标中状态最差的颜色设置。即如果一组指标中有一个红灯,所对应的领域即为红灯。这样一方面是加强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保持各级干部和员工的警觉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得到管理上的关注,体现了关键优先原则。二是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测指标。根据长期的实践观察,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另一方法可定位于监测和评价“安全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安全文化指数来鉴别核运营单位的安全文化水平是下降还是上升。其意义在于“从弱化发展到发生重大安全后果的事件,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留心早期的报警信号,就有可能有足够多的时间采取补救行动,避免负面安全后果的发生”。定位于控制和监测“安全文化是否弱化”的定量指标是一大进步。基于“安全文化变化过程”精神,参照IAEA《安全报告丛书NO11》中关于“安全文化已经变弱的征兆”说明,核电运营企业可以结合已有的指标体系加以筛选,从以下主要表征来设置并形成新的安全文化指数。安全文化指数主要考虑了电厂管理层面以及现场实践、员工的个人表现等,而对其他安全文化相关主体,如政策层、工作氛围等还没有比较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设置该指标的目的不仅是判断或评价电厂的安全文化的总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安全文化在核电站在各个领域的特征和要求,找到相对应的可能反映安全文化弱化表征的量化指标,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安全文化指数趋势的分析,对核电机组的安全文化状态变化进行早期预警。
三、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