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十问十答
一、为什么划掉刚画好的画?
孩子画着画着在纸上使劲划了一道,好可惜。这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更是焦虑的表现!产生焦虑的情况有:a.孩子来到一个新环境很不适应。未上过集体课和不合群的孩子表现尤为明显。b.教师言辞生僻,课堂内容生涩难懂,节奏太快。c.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画画。这个时候最该做的是关心他产生焦虑的原因,给他一分钟,让他缓解一下紧张而抗拒的心理后,对症沟通,事半功倍。
二、为什么说只引领想象行不通,只教技法更行不通?
美术作为世界造型艺术需要想象也需要表达方式,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想象属“灵”,意会属“心”,表达于纸上或立体作品上属“物”。只引领想象就像是艺术家没有了手臂,表达和呈现大打折扣,“只可意会,只可言传”。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一直无法画出自己的想法,内心很可能会大受挫。过分看重技法更是不好,抑制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有无限可能的思维。技法和想象两手抓。我独创的“模仿•联想•观察”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侧重,技法练习通过模仿实现,联想和观察是重点。
三、为什么在画室画得好,课后回家画得乱糟糟?
有三方面原因。1)小朋友在画室,一进来就知道是有规矩的。本身态度是端正的。2)同学们根据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也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小朋友们之间的学习与模仿简直就像“传染”一样,几个孩子一起学当然比一个孩子单独学效果好。3)老师的引导也起到很大的左右,一方面用故事情景或相关知识背景作为导入,提起孩子的兴趣和表现欲,另一方面,在统一导入之后的因材施教的指导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其表现力。
四、为什么坐不住?
“有规矩”的课程是可以培养小学员的定力和耐心的。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有三方面原因:1)活泼好动的孩子、抗拒心理强的孩子要经过长时间的信任培养、兴趣引导才能坐得住。2)老师布置的主题对于他而言难度太大,完成不了,得不到肯定,自信心受挫。3)家长一起参与课程,可能导致孩子画画依赖家长,或者家长看着着急,提出超复核的严格,让孩子练一行恨一行。
五、为什么总爱画粉色?
颜色的选择和孩子的年龄、性别和性格相关。无可厚非。她的画面中有时连河流和天空都是粉色的,原因有:1)观察得不够。不懂什么颜色是合理的。2)烂漫天真的想象,比如她创造河水是源源不断的草莓汁泉。3)惯用的颜色给她安全感、幸福感。这样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但是不一定与人分享。
六、为什么在父母面前画不好?
一方面幼儿画画遇到难处就撒娇耍赖求抱抱,另一方面,遇上父母认为孩子能做到的事情他都做得不完美,就会一遍遍纠正孩子,这样不是自己着急上火发脾气,就是孩子不耐烦失去兴趣。
七、怎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醒孩子多观察是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最重要的艺术教育。观察是抓住事物特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概念的建立,方法的理解,还是对美术创作的掌握,都离不开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提高思维能力是孩子美术能力发展甚至智力发展的核心。照葫芦画瓢模式下的美术教育策略会导致孩子们在脑海中无法同现实物体构建起相应的形象,制约了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引导中重视演示和观察,合理利用现代电教技术,给学生画面创造提供充分的具体形象,把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联系起来。正如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到伟大的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们形成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醒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
八、怎么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
强调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美术欣赏和常识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审美的基础上,广纳百家之不同,突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在日常观察与多媒体电子展示中不能完全涵盖的,必须加上美术馆、博物馆作品欣赏的作用。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且有健康审美观点的展览带学生们去观赏,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以简单命题创作,教师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还要引导学生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对艺术语言的欣赏,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九、怎么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的终旨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表扬与批评的重点是赏识教育,语言要委婉,全面。表扬与批评的技巧是不要跟别人去比较,只看学生有没有比自己以前有所进步。教师的语言还要平实,让学生能懂。赏其取材新颖,赏其构图巧妙,赏其态度认真,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并品赏成功的喜悦,但有错误也要委婉提出。表扬的语言也要讲究。举个例子:不能总夸你画得真棒,而是要就事论事,你构图饱满,画面内容很具有想象力,色彩斑斓具有童趣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节日与课程主题设置联系起来,例如劳动节以“节俭养德”为主题,弘扬中华民族戒奢克俭优良传统,积极倡导节约光荣社会风尚,推动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把主题思想贯彻到绘画中。
十、怎么创设良好的教育途径?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2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3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4
一、和谐,让课堂洋溢欢乐
课堂中应充满着愉快、和谐的氛围,熏沐人文自由的气息。“我理想的课堂应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笑声应是这理想课堂最好的注脚,欢笑应是孩童时代最常态的表现,孩子们的脸上应一直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但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笑声不多了,仅有的笑声可能只是一种不和谐的哄笑,带着幸灾乐祸与浮躁。数学教师谨慎了、严肃了,学生正襟危坐、如履薄冰,笑声离课堂越发遥远。
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给学生适度的幽默空间,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观、学生现及教学调控艺术。
二、形象,让课堂感受生动
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相当的具体形象性。”因此,要搞好数学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很多时候,教师都认为素材提供、学生观察、感性积累只是发展数学逻辑思维的前提,形象思维只是数学课堂中的工具性思维,而逻辑思维才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与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形象思维作为低级的思维层次,而在课堂上被弱化,逻辑思维则得以更多地强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与评价体系下,数学课堂变得枯燥、单一了,师生对话缺乏精彩、缺失了丰润的神韵。《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发展形象思维”这一儿童宝贵的思维品质写入课程总体目标,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形象思维的工具性与基础性,同时更要把努力保护与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作为我们的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三、活动,让课堂闪耀精彩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之所以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这样的作用,我想是因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人亲历活动过程能获得高尚的品质以及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去学习、感受、体验、感悟,不断提高能力,保护并促使学生渴望成功的动机进一步强化,从而实现认知、情感,个性的统一协调发展。
朱永新教授这样论断:“我理想中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不能少于总时间的二分之一。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精彩的数学课堂中,生动的活动案例数不胜数,将创新、自主、实践、实效融为一体,有效地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思考,课堂孕育生机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美术课堂;形象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7-1
新课程标准提出:“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借助于在具体环境中接触实际事物,因此,学校的美术课程有利于发展感知力、记忆力、尤其是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科学家、文艺家最基本的品质,也是童心的保持和升华。培养想象力就是培养学生在形象上的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即“绘画能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
一、以绘画方式表现
一张彩纸、几块布料、一些石子、几片树叶、一堆黄沙、甚至一块树根,都能成为儿童这个“天才的创造者”创作材料。因此,教者可以利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废旧材料,激发儿童创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问几个什么(它像什么?怎么改变更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改变更有创意?),以期发现新造型,创造新形象。
《线条的动与静》一课上,孩子们带来彩色包装带,将它们以线条的形式构成静止与流动的图形;《我设计的服装》一课中,孩子们带来不同质地的布料,根据颜色或花纹组合组合成别具一格的衣服;《陶泥的世界》一课上,孩子们用陶泥或橡皮泥在废旧的透明玻璃瓶上进行各种装饰;《奇思妙想》课上,孩子们更是妙手生花,用易拉罐、彩色玻璃等制作不同的动物、植物、建筑物的造型……
仅靠常见的材料还不够,笔者还把一些绘画表现技法(诸如明暗、线条、透视等),通过实物或模型来展示,在视觉冲击的同时让学生受到启发,迸发创作的火花,从而大胆尝试,以最妙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以联想方式激起
以往的美术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写实基本图形的培养,而忽视了激发儿童绘画兴趣和创造表现力的培养。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将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或变化来展开联想,以此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
课前3分钟,笔者通常做基本图形的添加变形游戏,即出示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让学生当众添加几笔使之变成一幅新的图片。例如,当出示长方形后,通过孩子们的添加,一瞬间变成汽车、房子、挂钟、彩电等,甚至有的孩子进行联想,变形成飞机、火车等;对于圆形,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一个让人垂涎欲滴的水果、一只栩栩如生的动物、一个可爱的脸蛋、一只生动活泼的闹钟等。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圆的后面添上一根线,说是小老鼠,旁边的孩子立刻说“要是多两只小耳朵就更像了”;还有的孩子在右下角画一条线,说那象条蛇,有孩子说再添副眼镜,就成了眼镜蛇啦……
三、以创设情境缓解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注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用优美的图片、跳动的音符、感人的视频来创设师生共鸣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我们即将毕业》一课中,首先播放一段在小学阶段上课、做操、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中的学生图片,孩子们看着六年来的校园生活片段、听着悠扬的乐曲、想着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欣赏着同龄人的绘画作品,感受着其创作意境。这时,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创作热情被提高,在优美的配套音乐声中,孩子们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中,进入了忘我的创作境界:别具一格的纪念礼物、精美的照片墙、精湛的贴画作品,无不显示着学生的创新,无不彰显着学生的个性。
当遇到教学的重难点时,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此时教者也应再现情境,助其深刻理解事物,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顺其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回家的路》一课时,由于该年龄的学生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审美力不够,只能说出回家的路上有大树掉叶子啦,稻田是金色的,说明他们对秋天的认识是很浅显的。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将学生带到野外去参观和探索,让他们了解秋天的自然现象。为此,笔者出示丰富的秋季情景:树叶飘零、果实累累、田野庄稼、丛中、枫林漫步……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多彩的意境中,思维亦是豁然开朗,脑海中闪现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既掌握了新知,突破了难点,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以信息技术整合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6
语文在中、高考中的分值一增加,人们就担心语文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奥数。这确实是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但是,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从培养的目的而言,语文是需要长期熏陶的。奥数是竞赛数学,有智力、有兴趣才能学得好。在奥数盛行的时代,因为它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这样就逼着每一个家长都撵着孩子去学,至于兴趣不兴趣并不重要,致使奥数成了一个鸡肋。教育部对奥数等学科竞赛封杀之后,对入学作了明文规定:禁止把竞赛和升学挂钩。现在,取消了重点中学制度,又在尝试推行大学区以缩小师资差距,孩子可以就近上学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利性褪尽了,语文也就不可能会步奥数的后尘。
第二,从学科的性质而言,语文培养的是形象思维,重在感知。奥数之所以被折腾,就在于它是抽象思维,需要环环相扣。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教给孩子解题过程,至于“为什么”,都被屏蔽,以致孩子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怎么来培养孩子的思维呢?语文需要长期的积累,临时抱佛脚之类的赶鸭子上架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那么就不可能让孩子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因为奥数割裂了数学本来应有的体系,使那种模式化的框框框住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在解简单的题时往往被它所束缚,反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语文的学习就完全没有这个方面的约束。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你在学习时都不必受知识架构的影响,反而有一种互相促进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血脉是贯通的。
第三,从实际的应用角度而言,语文是陪伴我们终身的工具。奥数多是以趣味数学、拓展思维、有趣好玩、解题有成就感等来作招揽,而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可以说,一离开奥数班,它就被弃之一边了。邻居的女儿学了“巧切西瓜”,她想露一手,被她父亲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分出来的西瓜片数是对了,可大大小小没一块一样!而语文在生活中俯拾即是,从应酬招聘、招牌广告到影视节目,哪里没有语文,谁能够离开生活谈语文呢?
第四,从考试的难度而言,中、高考的考察中,语文难度在逐年下降。中、高考联系实际生活的多了,而实际难度却在不断下降。这样就保证了,它不可能出现奥数中的偏、难、怪的题目。实际上奥数本身也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小学、初中的奥数偏离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实际,而只有高中的奥数才在某种程度上和教学接轨了。这样的提前学只能是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并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一个背离了教学本身的奥数,怎么可能不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困惑呢?我想,只要我们注意了和教学接轨,语文就不可能走上奥数的那条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