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字】农学专业 职业高中 教学现状 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学专业人才的缺口也正在不断扩大化。职业高中所开设的农学专业,正好契合了我国农村的发展要求。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生产实践技能和一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破传统高中教学模式,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坚持以公共文化课为基础,以市场标准为导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一、当前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情况

职业高中所开办的农学专业是一种经济、实用的专业,其能有效指导农业科学管理、科学种田,在我国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自创设以来,不论在教学实施,还是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都一直尽可能地满足其教学要求,实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了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之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学生数量呈现出了增长趋势,农学专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农业专业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高中要想更好地发展、巩固农学专业,就必须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现状

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职业高中主要具有以下作用:一方面是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是为高等院校提供生源,为社会储备技术型人才。职业高中要发挥这两方面作用,就必须在夯实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劳动技能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但从目前的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农学专业都仍然采用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模式,尽管体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中,并未以人才培养需要及专业特点作为出发点,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剥离开来,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从目前的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欠合理。首先,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结构设置不合理,公共基础课比重偏大;其次,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比例分配失调,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技能训练选择面过窄,过于偏重专业类课程教学。

第二,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在职高农学专业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单边式教学模式,一堂课都是教师的满堂讲解,和学生没有交流,没有信息反馈,这种“一本书、一根粉笔、一个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教学要求及内容任意拔高。长期以来,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理论课教材都使用的是大学浓缩教材,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要求及内容方面,出现了“大专化”的高要求。

第四,教学评价机制落后。长期以来,职高的农业专业教学评价都使用的是分数评价机制,所有教学评价都只考虑升入对口师资本科数,教学过程评价基本沦为走过场,有名而无实。

三、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

职高农学专业课程,必须以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职业道德教育为辅、理论教育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体系。首先,应当保证文化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例,必须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可在现有基础上,对文化课程进行适当的删减,为扩充实践教学奠定基础;其次,优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及内容,使之体现出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特点,笔者建议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进行有机融合,然后分为技能实训、职业技术、职业基础3类课程;最后,要加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转变教学理念,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应当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使之与课堂教学完美、有效地融合,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堂课”,“在黑板上栽果树、种水稻”的教学模式,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

受我国招生制度的影响,职业高中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且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成才、成功。

(四)改革评价机制

在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下,职业高中学生多为失败或亚失败者,在职高教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加以改革,实施分类考核,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农学专业教学评价,应当抛开传统的“以分数定优劣”的教学评价理念,充分重视过程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纳入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技能操作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等,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有效,真正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志宏.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思路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卢二乔.农学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教学效率实践教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学校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中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农学专业更是如此,那在农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农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呢?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等特点。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农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许多教材是东拼西凑而成的;有的书内容写了一大堆,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有的书还会把读者带入误区,许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为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师不应把学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应当在拿到新的教材时以专业带头人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通读教材,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增加书本上没有却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

二、强化知识体系,精心组织教学

如《作物栽培技术》涵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

新时期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深刻地变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阐述了农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实现课程体系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农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丰富的表观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由平面走向了立体,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使抽象变得具体。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并把教学效果化难为易,删繁为简,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农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素材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农学教学,有增加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等诸多优点。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教学准备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四、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或不完善的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职高专业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作物栽培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探讨、解决农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服务于农村,使学生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为此,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多种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的时间

农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作物,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北方地区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进行,而一季作物从备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个月的时间。将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定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是最为理想,但是在学制为4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这么长的生产实习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多长时间,什么季节才合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季节,所以我们把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压,作物的布局,品种的选择,播种、育苗,肥料的选择与施用,除草剂的选择与喷施,等等,旱田从备耕、播种到出苗大约需40多天,水田从播种到插秧约需50天,我们安排8周毕业生产实习,可以完成春播生产的全过程。余下的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实习,则安排在学校的试验田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物整个生产周期的实习过程。

(二)认识农村

让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去考察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要写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看到了农村富裕的典型,又看到了农村落后贫穷的一面,使他们对我国农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座谈中,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些偏远的农村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为农业服务,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认识作物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 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59-02

为应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于2008年开设了农业生物技术课程,并将这门课程作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多视角向学生系统、科学、通俗地讲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有关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情况和前景,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和途径等,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为将来深造和独立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的角度,老师教的角度,以及今后对该课程改进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的认识

(一)兴趣浓厚

学生对于生物技术的兴趣十分浓厚,对于抗虫棉、转基因食品等已经植根于人们生活中的现代生物技术产物有所了解,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和憧憬,这些内容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没有信心,认为太“难”

学生普遍认为,现代生物技术是高新技术,是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课题,高深而神秘,离自身太遥远。尽管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于DNA这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事物,人类如何对其进行改造,难以理解。所以一旦老师提出新名词,他们既觉得新鲜又有几分畏惧,担心自己不能理解这些知识。

二、笔者教农业生物技术的感受

(一)授课内容要精炼

生物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课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有许多理论和技术无法包容在这门课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全。笔者所授的这门课程包括40课时理论教学和8课时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让学生多掌握知识的想法是好的,但内容过多、过细并不适合这门课程,多而细的内容只能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脑子里的知识搅和在一起,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讲解的过程也要精炼,如有的书将基因工程的内容用六个字进行概括:“分、切、接、转、筛、表”,短小的六个字,每个字中均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只要理解了每个字的含义,就等于掌握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这种内容的提炼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抛掉“难”的包袱,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

(二)把握好讲授的深度

由于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授课时要把握好深度,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的学生而言,讲授得过深等于增加疑惑。如讲授DNA分子的切割和连接时,切割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常被称为“DNA的剪刀”,连接DNA的连接酶常被称为“DNA的胶水”,形象的比喻清晰地解释了两种酶的功能。另外,教材中介绍了多种限制酶和修饰酶,这时要重点教授几种常用的酶类,其他酶类一带而过,或不讲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寻找答案。

(三)教学手段要丰富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和希望,相比之下,理论知识却显得乏味枯燥,有些甚至比较难懂,因此教学手段一定要丰富,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幻灯片的制作要精美,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图片,如“核移植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名词。该技术在植物中应用较少,在动物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克隆羊“多莉”可谓人尽皆知,而它正是主要通过这种技术来获得的。通过讲解克隆羊多莉诞生的技术路线,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什么是“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甚至克隆人产生的原理。

看flas和电影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再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播放出来也会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今网络上有很多生物技术的相关影像,这些事物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如细胞工程中的种苗快繁一节,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一段网络种苗快繁的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消化、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

(四)紧密结合实验教学

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真实的实验操作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结合实验进行教学。该课程仅包含了8课时的实验教学,课时较少,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具有连续性、时间长的特点,所以我们选择了比较实用、常用的实验,包括DNA的提取和转化、DNA的PCR扩增、培养基的配置、外植体的消毒和种植操作,这些实验的开设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五)把握学科前沿,多充实自己,提高自我素养

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讲授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速度。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把握学科前沿,及时了解生物技术发展动态及相关数据,总结出某一理论、某一技术或某一现状全面的知识,然后讲授给学生。如在讲授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种植面积、所涉及的作物及转化的基因时,需在网络上搜索最新的数据,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现状;讲授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争论时,应补充列举最近发生的事件,如2012年我国湖南衡阳小学生疑被喂食转基因大米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还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三、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需自编教材

该课程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较少,内容较为全面的教材价格昂贵,而价格合适的教材内容粗略。因此,需要申请立项,编制一本适合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内容上要体现基础性和前瞻性,既能使学生充分地掌握基本知识,又能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及发展前景。该教材还要兼顾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统一,相应的章节编写对应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编制出一本实用的教材。

(二)提前开设课程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开设对象是农学专业大四的学生,是较晚开设的少数专业基础课之一。学生在大四学年比较繁忙,他们的关注点会发生转移,由前3个学年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转移至研究生升学考试和找工作上。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程上认真听讲,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升学考试的相关内容,少数学生请假参加工作面试等问题,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提前开设该课程。

(三)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由于生物技术实验所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均较为昂贵,如PCR仪、工具酶、移液器等,因此实验教学成本较高,导致教学内容较少,严重制约了学生将生物技术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增加实验内容。第二,可以将实验操作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对于时间长和较复杂的实验,通过播放幻灯片和录像辅助教学,在观看过程中对学生详细讲述整个实验流程,学生有疑问可反复观看录像,和老师一起探讨并及时解决疑问。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节能降耗,还能有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各种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所在学科有较好的科研平台,拥有宽敞的实验室和完备的仪器设备,是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研究的理想场所,许多重大课题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的,但参与这些课题的均是农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少有机会参与这些课题。组织本科生参观研究生实验平台,向他们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以及各种先进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流程,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激发学习兴趣,弥补实验内容少的不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吕虎.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瞿礼嘉,顾红雅,胡苹,陈章良.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

[3] 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核技术是原子核科学技术的简称,首先在军事上获得应用,继而迅速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高新技术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1]。核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在保障国家安全、深化农业绿色革命、促进工业现代化、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人类征服疾病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充分显示出其先进性、不可替代性等独特优势,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一份公报中指出的那样:就应用的广度而言,可能只有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的应用才能与之相提并论[2]。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有核技术应用这门课程,普遍将它设置为核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这种设置已不能适应当前核技术的飞速发展、核技术极为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作者呼吁各高校将核技术应用设为通识教育课程,即不分专业,对所有大学生开展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作为一个公民能参与社会生活[3]。

1 核技术应用与国家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4]。核技术因其应用广泛、效益显著,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例,核技术与农业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核农学;核技术农业应用分为示踪技术应用和核辐射应用,前者又分为在土壤科学、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环境科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等,后者又分为辐射诱变育种、辐射保藏与加工、昆虫辐射不育、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以及低剂量辐射刺激生物生长等[1]。可以说,解决农产品的供给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核技术。

科学技术的主体是人,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总之,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的、关键的作用[4]。在普遍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这一历史使命中,高校担负的部分最为重大。各高校应当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积极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核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亦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将核技术应用设为通识教育课程,普遍提高学生核技术方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

2 核技术应用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毕业后如果不能就业,将无法实现其个人价值。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存在多年,原因在于众多高校至今还未走出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模式,从而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精神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不强[5]。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各高校应该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努力训练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6];在学科课程的设置方面,各高校要注意适当拓宽范围,既有专业性,又有普及性[7]。

今后核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产生的效益越来越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发生交叉而且交叉的程度越来越深入,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但是在当前,只有那些接受了相关专业教育的学生才能对核技术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非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从非专业的媒体获得一些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以致谈核色变。各高校应该适应今后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从现在起对全体学生开展核技术应用的通识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覆盖面广。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四大化学及与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课外,也应该涉及生活中的边缘学科农学、材料、冶金、海洋、市政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课程。河南科技大学现有的环境专业的课程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涌现的环境问题的需要。例如农学课程的《特种经济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的学生可以站在环境的角度分析和学习农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材料学的《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研究技术》,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了解有关新型材料的同时,注重材料的环保意义。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装潢材料及工程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海洋学的《海洋化学》、《海洋调查与检测》,水体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两门课程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所进行的化学变化,从原理上用环境的方法指导海洋水体的保护。市政工程的《城市给排水工程》、《市政工程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引领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活起居环境问题以及激发学生为市政工程的环境意义和以开设有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雾霾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增加安全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总之,与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延伸性特别强,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广度,在学好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外,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开设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课程。例如近期热议的雾霾天气,学院完全可有关生活化的环境问题的选修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多样化环境工程人才,一方面满足了本科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宽度。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的是教师的受教,学生是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河南科技大学的环境专业是工学方向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是一个方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案。环境科学偏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环境工程则偏向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有所革新。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全校服务的教学模式。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科书,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原理知识的掌握,有关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案例通常很少涉及,而环境工程专业就是为了解决和防止已经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环境问题而设置的。鉴于这种目的要求教师将最新、最热门的环境问题杂糅在教科书中,并且完全可以以一种讨论案例的方式组织整堂课程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透彻与深刻地掌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特点,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在讨论中能突出课程中的某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双语教学的探索也是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我国高校的非英语专业普遍采用中文教学,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高校使用英语专业课教材、英语授课、课堂辩论用英语、用英文写论文报告。印度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比中国大学生高的多,故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竞赛中,印度大学生优势明显。中英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英语文献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在跨国企业中的竞争力。

3.实习和实验课程的加强以及环保活动的参与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丰富的实习课程。作为培养环境人才主力的高校,我们要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实验设备,使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不能缺乏。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设计,而不是单纯依靠毕业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要建立引导式和启发式专业实验课堂,精选实验项目,选择环境专业中比较经典的基础实验,编写新的实验讲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验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要尽量丰富多彩,环保竞赛、环保演讲赛、环保科技制作大赛、环保进社区、以学生为发起对象的环保倡议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增强其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环境专业人才要求扎实过硬的环境专业知识基本功,更应该有社会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4.结语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