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1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引发想象,还可在文章“空白”处进行。所谓“空白”,就是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和结局等。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2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情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拓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新型课改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数学学习中是还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首先、 对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既是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的结合、又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产生是复杂和苛刻的。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是我们要着重探究的问题。对于这点我有所体会。
(1)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数学学习在初中学习中,是较难掌握的一个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学习有畏难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从基础抓起。所以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多种思维,抓好基本教学;再次要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讲,第四要精选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实施适当的检测,及时反馈,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2)创设学生积极思维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渴望的思维空间,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时要考虑适时性、针对性、启发性。但是教师要兼顾问题本身,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
(3)教法要创新。
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必须不断更新。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选择好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和顺利解决疑点,也才能突出课堂的亮点。
(4)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的探索新知识需求和意向,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这一切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探索精神萎缩,极大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发展规模与速度已经摆在次要地位,最关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彻底扭转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来。
其次、每一节成功或不成功的数学课都有其闪光的东西
学生的数学成绩好坏并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生活命运,我在数学课上就意识的向学生表达了我的想法,提出在数学思维训练上我只不过比学生早训练了几年,“闻道在前”,加之“术业有专攻”,所以为师。提出在数学思维训练上人人都是一样的,鼓励学生不能迷信老师,要有自己的观点,学会与老师争论,要敢于怀疑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我还经常以聊天的方式引入复习课和新课,让学生在平和的状态下进行数学思维课,效果比较好。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3
那么,语文教学上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质疑”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道出了善于质疑的重要性。宋学家朱熹指出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就可以发现问题,任何创造活动其思维过程都起始于问题。使学生有疑且置疑,就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动性。首先,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且善于质疑,对任何事物能提出问题。我们可从课文的题目质疑,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质疑,还可从文章的结构、表达质疑,甚至可将具有可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引出疑问。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语文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描写父亲时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角度?”这既是从课题质疑,也是从文章的内容质疑。问题一抛出,就吸引学生阅读下文,并且使学生着重体会文章的感情及中心。又如:我们可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质疑与个人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相联系,而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淡漠乃至泯灭,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在有好奇心的心理基础上引导他们“质疑”,这样才能逐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形成“质疑”的能力。而语文教学中的“猜”实质上是一种质疑,是一种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的最好方法。如:语文老师可指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去猜,当学《山中访友》一文时,可问学生:“作者去山上拜访的是什么朋友呢?”学生就会满怀好奇地阅读文章。在学《皇帝的新装》时,可指导学生用猜读的方法阅读文章,边读边猜,边读边想,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勾起,自然会生发出很多的疑问。
二、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
钱学森先生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而灵感火花的燃点需要在积存丰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爆出创造的火花。“质疑”的前提也需要有丰富知识的积累,石板上栽花且花朵艳丽只能是神话。不形成深广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没有丰厚的知识累积是没有成功的创造的。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和基本语文能力都未掌握或未形成,而大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在是一厢情愿,不能有结果,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创造性思维的潮涌必须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首先要把课本中的知识学扎实,但也绝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叶圣陶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教这些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独立地去进行阅读和写作。我们还应该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灵感的诱发和质疑的提出正是来自这些积累后的知识经验。如平时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注意观察生活、社会等。
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思考,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只有多向发散,才可使学生思维广阔,思路扩散,超越常轨,求异探新。发散思维的培育,语文老师首先要提倡民主、平等,不仅应多角度地提问题,还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尽量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争取更多的不同答案。不论答案对与错、好与坏,都要细心听取,中肯评价,不能讥讽、嘲笑。在此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吃透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关于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开拓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一些思维方式,不能固守一隅,应从多方向――顺向、逆向、横向、纵向发散开去。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发散多向思维。例如以《月亮的光亮》为题,让学生发散联想,产生诸如月亮自己不发光靠太阳、月亮冰清玉洁穿透黑夜等18种内容,从而联系社会上的人和事,展开联想,写各种议论文章。在阅读教学中也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想象游行以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各种结局。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发散思维也会得到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能够从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各种结果进行比较,求异中求同,才能是全面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才能使启发产生灵感,思维导向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创新,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四、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灵感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产生的,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某种灵感思维,产生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创造成果,而使学生产生灵感的情境无非是课内和课外这两个课堂。
课内语文活动,要引向思维的深化,使学生有超越课堂教学要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课内的热烈切磋琢磨是重要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一段短故事、有趣的新闻、贴近的诗句、精辟的格言、一幅图画、一帧照片、一段音乐等,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成某种触发,引起灵感,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4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1 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1.2 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3.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3.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5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三、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6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54-01
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新的文化意识要求我们在给初中美术特招班学生教学改革中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并融汇到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以“创造性思维”为艺术主体,把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相结合,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个人的创作风格。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活动,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使艺术创作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那么,又如何培养初中美术特招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创造,就是“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基础美术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1、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在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3、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