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发散性思维;培养

一、发散思维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地位比较尴尬,由于不是中考科目,以至于地理教学经常被边缘化了,可地理知识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初中学生对于学习地理学科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学习态度也不能和语数等学科相比,学习方式局限于死记硬背,造成面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它包含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的。它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要求学生必须以全面综合的眼光和观点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突破思维局限,培养发散性思维,对问题形成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措施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必须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我以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例,提出了下列几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措施:

1.运用不同视角,进行思维转化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例,当学生选择一种合适的交通工具时,他们除了要考虑的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之外,还必须考虑运送的距离和数量、货物的性质、旅客的需求等。举例说明,放寒假了,在武汉求学的王同学要回到上海的家里,考虑王同学回家的心情、经济条件等,一般选择速度较快的铁路运输;同样,从武汉运送10万吨大米到上海,运输量较大,可以选择铁路或者水路运输,但是考虑货物的性质、运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虽然铁路运输的速度比水路运输快得多,那就选择铁路运输吗?回答肯定是否。在武汉和上海之间一条被誉为黄金水道的著名大河――长江,我们可以利用长江来运送大米,进一步提高运输的效益。所以学生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要运用不同的视角进行思维转化,选择最优的运输方式。

2.运用全面思维,深化思维层次

当面对一道综合性运输题目时,就要学生运用全面、变通的思维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比如,要求学生设计从西北、北方地区向东南地区运输煤、石油、天然气的路线,当遇到这种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时,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还要求学生能掌握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情况等。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全面综合的思维形式去解决问题了。我们都知道我国西气东输的管道已经铺设完成,利用西气东输管道,把西北地区的优质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南地区;北方地区的煤、石油资源,可以利用铁路运输运送到东南地区;也可以利用铁路运输运送到北方沿海港口,由水路运输(海洋运输)运送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港口。让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综合性考虑,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运用图表等多种题目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地理教学中,图表类的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常用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看懂图表,更要求学生根据图表的条件完成运输要求。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图表类题目,通过锻炼学生对图表题目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懂图表,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要求。比如说,在某山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要求学生为一小山村设计一条公路,以帮助村民们把一些绿色山货运送出山,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收入。要完成这一题目,首先学生必须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儿是丘陵、山地、平原,哪儿是山谷、山脊、悬崖、河流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山区建设公路的要求。因此,虽然只是设计一条山村公路,但让学生从地形(包括坡度的大小)、气候、河流、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性考虑,较好地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拓宽学生的地理视角,深化学生的地理认识和完善地理思维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坚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视角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转化,运用全面思维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以及运用图表等多种题目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对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更是一种重要的提升。

参考文献: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1.只有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对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定律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古人云“万变不离其宗”,高中生物学中涉及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定律一直是现在生物高考卷中的“宗”,但高考不会只考这个“宗”,它的题目量是相当大的,也是“万变”的,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才能应付自如。此外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也就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作后盾。只有依靠发散性思维,对原有规律和科学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才会新的发明创造产生。与此同时,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3.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事实上,在今天不少课堂中仍然是单调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只有被动的服从、接受,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没有自己的观点、主张,毫无主动性可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二、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引导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案例一:在演示观察植物叶片表面气孔分布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②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在开水中浸泡?③叶片表面附着的气泡为什么能发映气孔的分布情况?

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案例二: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教师分别准备了双子叶植物代表——蚕豆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玉米种子,在把两粒种子都解剖开后可以明显看到它们结构的区别:除了种子的胚根、胚芽及胚轴部分基本相同外,蚕豆种子可以完全分开成两片子叶而玉米种子却不能,它的子叶非常之薄,取而代之的是胚乳,用碘液可以把胚乳部分染成蓝色。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思维拓展:让学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概括和总结: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种子的子叶部分,另外由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所以比较肥厚;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非常之薄,而胚乳用碘液即可证明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故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只能由胚乳来提供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两者的本质属性。

2.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发散性思维重要保障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动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正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基本技能贫乏,则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3.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必要条件

“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学生能积极思考,对于书本知识敢于提出质疑,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然而,单靠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成了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书本知识。对于学生自己的见解,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发散性思维这颗“种子”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探索,交流和相互学习,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生物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化学;发散性思维;策略;思考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发散性思维的一般模式是“选取思维发散点—发散思维—凝聚思维”,即从同一信息源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千载”,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创造力。

纵观化学史,许多伟大的成就无不与发散思维有关。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结构,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有核原子结构模型,这些都是发散思维在化学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明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研究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将来从事的是攸关生命的职业,所以,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一、发散性思维与化学发散性思维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发散思维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其阐述的本质还是相同的。心理学家大多认为,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在考虑问题时,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能从多种角度着眼,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幻想,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与目前的问题发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发散性思维较多地表现出多向思维机智,即通过各种不同的思维机智去寻求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诸如:复合、迁移、扩展、缩小、重组、换元、溯源、宏微对比、转向、联想等等,是一种开拓型、创新型的思维方式。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学习中的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知识视野开阔,能正确理解、灵活应用化学概念和原理;在化学计算中能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能尽可能多地提供化学物质的性质、实验设计方案、实验仪器的用途等;能分析实验成果,改进实验路线;能对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现代科技以及其他自然学科进行横向联系等。当然,化学学习中的发散思维也应具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一般而言,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发明和发现新方法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化学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发散能力又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对学习者来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方法或设想,独特地、富有说服力地修正或者批判某些公认的观点;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独立地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

二、化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培养兴趣,激发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与探索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种潜在需求转化为对于科学思维方式的积极搜寻。当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可以抓住契机,结合发散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发散思维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理论,即思维的流畅度、思维的变通度、思维的独创度,它们依次反映了发散的量、发散的灵活性和发散的新颖性。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很多知识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就很难激发发散思维意识,因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出不同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其发散思维意识,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2.强化实验,拓展发散性思维的途径。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尤其是开放性实验探究,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开放式探究,在学生明确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允许他们自主选择探究思路、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实验过程就是一个“迷你型”的研究,一切都由学生做决定。进行开放式探究,需要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等多种发散思维的手段,才能确定一个比较优化的方案并达到目的。

3.开放式提问,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习惯。问题对思维的启动、促进、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问题,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许多研究发现,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水平。

4.变通性训练,提高发散性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变通性指的是思维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即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变换。思维的变通性也称应变能力,它是以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多向性为基础,思维的发散度越高,思维的变通性就越好。变通性的训练可在课堂中经常采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去发现不平常,进行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条件、多用途、多途径的探索。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1.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该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数学 发散思维 意义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62-01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又称扩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同一源头出发,但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它可以使人们的思路变得开阔、不落入俗套,从而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开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发散性思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在遇到难解问题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把握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如果学生长期接受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有质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思维开阔、发散性思维运用最为熟练的学生。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1)从解题方法上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就要引导他们摒弃这种方法,而选用另外的方法和途径。当一道题目已经解决,老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数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对于同一道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去解决从而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就是一题多解;老师也可以从一道题变换某些内容而引出多道题,这就是一题多变;老师也可以从几种看似不同的题目而是用相同的解法解答,这就是一法多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方法都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当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开阔,富有联想力,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重视素质教育对发散性思维养成的促进作用。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素质教育使学生们养成喜欢思考、热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并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途径,以便制定出更加适合他们养成思维习惯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引入,必然会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功底。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老师在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他们的基础不过关,不熟悉基本的概念、公式和定理,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将数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讲透彻,让学生们清楚概念和定理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不能仅仅将公式和定理作为解题的工具,而应该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只有让他们先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否则培养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根。

(4)鼓励学生的“异端”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思维方式也各式各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有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了教师的安排或者是持有某些“异端”想法,教师不能终止或抑制他们的想法,相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思考,表扬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如果学生的意见有错误之处,老师不应批评,而要耐心地给予讲解和鼓励。学生在受到表扬之后,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就会更加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5)创设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场景。

教师在备课时,要创设一些新颖的问题,能设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场景,引入学生们愿意参与的话题。在这些场景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问题,并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3 发散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如果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发散性思维,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会将这种思维应用到其课程的学习之中,甚至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中,由此,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综合性人才的时代,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学习,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无任何发散性思维或者创新性思维能力,那么当其走上社会后,必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对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教学方式不当,学生就会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也没有固定的经验可供参考,很多事情都是在自己的摸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果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性加工,兼顾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然后在这些方案中探索,综合考虑,最终选出合理的方案。因此,在工作中,在遇到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要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想法,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根据事情的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思维不断改进和完善,使自己思考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成绩有质的提高。

4 结论

数学的能力与思维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场景,去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并应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其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大胆地尝试锻炼发散思维。此外,发散思维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大胆地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怀彬,高而安,贾洪志.新教学方法[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2] 刘大椿.发现与创新之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计算教学;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7-01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教学是幼儿教学的课程之一,对训练幼儿的数概念、预算能力等有着积极运用,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所以,如何转变传统计算教学中的辐合性思维方式,让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成了幼儿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注重形象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发散性思维

可以从形象性思维入手,诱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联想是形象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到长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一些图片向幼儿介绍长方体,然后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属于长方体的物体。我在课堂上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发言。包装盒、电视机、冰箱、茶几、文具盒……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记忆中的长方体物体。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幼儿对长方体的认识,也让幼儿从书本出发联系实际,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多角度提问,多角度思考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师的诱导,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就能启迪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给一个式子“5口4=口”让孩子们写答案,很多孩子可能会填“-”和“1”,这时老师就可以提示孩子们“我们已经用了减法,那么除了减法我们还能在空格处填入什么呢?”幼儿们马上就会回答“还可以用加法、乘法”这样就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发现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让孩子们填写这样一个式子“口3口”。第一次填写的时候幼儿们可能会循规蹈矩的填入“2”和“4”,为了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除了填入2和4,小朋友们想一想能不能填入1和5呢?这两个数字与3之间都隔了一个数字。”孩子们仔细思考后会点头认同,甚至有的孩子还能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一个特征就是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如果能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就一定可以在调动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十以内加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数字,然后让他们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老师在旁边报数字,场上的同学要根据老师报的数字拥抱在一起,拥抱的两个人代表的数字加起来要等于老师报的数字,出错就会被淘汰。比如说老师说“5”,那么代表“3”和“2”或者代表“4”和“1”的人就要抱在一起,如果不小心抱错了,那么两个人都要被淘汰。通过玩游戏,幼儿们发现一个数字可以有几种组合,并在游戏中把这种印象加深,这就达到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了。

四、动手操作中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年龄小,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太高深的理论他们都不能理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更直观的看待算数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而且,动手操作的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计算能力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时候应该借助一些道具,可以是各种模型或者教学工具甚至还可以是食物。比如训练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发几颗糖,由老师说答案,让孩子们用拼凑法得出答案。拼凑正确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奖励的糖果。比如老师说“6”,孩子们可以把糖果分成两堆,可以一堆2颗,另一堆4颗,也可以一堆7颗,另一堆1颗……甚至可以分成三堆或者四堆,只要孩子们能说出怎样由他的糖果得出“6”的答案就算正确。每个孩子给出的方法都会不同,可以让他们相互参观别人的拼凑,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种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他们就会自觉的用多种组合来得出答案。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幼儿教学必须重视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基础,理所当然应该被关注。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事实表明,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形象性思维诱导、游戏激发、动手引导等方法,能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芹.创编故事 编出精彩[J]. 科普童话. 2014(09)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的内涵

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有不同形态,有的有多种结构和功能。在生活中,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有很多,正如诗中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中,人们的思维方法仅用逻辑推理的线性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要求人们在思考时尽量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并发现其中的种种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发散思维的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自信是事业成功之本,热情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没有足够的胆识,没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的热情,是很难攀上高峰的。实验班的学生经常接受发散思维的训练,他们时常因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一个独出心裁解题方法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也时常为能获得更新更简洁的方法而陷入冥思苦想或是不断的试验。渐渐地,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拘泥于一种想法的思维习惯;形成了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他们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满怀信心,即使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从不气馁,他们的口头语是“我相信自己,我能行”。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

解题过程是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大好时机。在习题教学中,可以经常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或是改变问题的条件,或是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求解。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下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做法。

3.1一题多解

如果总是一题一解,学生会养成只寻找一个答案、只想一种办法的思维习惯,思维将被禁锢,而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答案,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还可以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

例1完全燃烧2kg的烟煤,所放出的热量能否使10℃175kg的水沸腾?(不计热损失)

烟煤的燃烧值是2.931×107J/kg。

解法12kg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热量:Q放=2.931×107J/kg×2kg=5.862×107J/kg。

175kg的水烧开需吸收热量:Q吸=cm=6.594 107J/kg。

因为Q吸>Q放,所以,不能将水烧开。

解法2根据热平衡方程:Q吸=Q放,即qm=c水m水,解得:m水=155.6kg。

2kg烟煤所放热量只能将质量是155.6kg的水烧开,不能将175kg的水烧开。

解法3由qm=c水m水,解得:m=2。25kg。

若欲将水烧开需燃煤2.25kg,用2kg的煤不能将水烧开。

解法4设水能升高到的温度为t℃。由qm=c水m水(t-t0),解得:t=90℃。若烧2kg的煤只能使10℃175kg的水升高到90℃,不可能沸腾。

3.2一题多问

教师在精选例题、习题的基础上,认真掌握题目内在的潜力,通过恰当的一题多问,并认真进行分析、综合,使题目充分发挥作用,则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例2一个手电筒小灯泡,它的灯丝电阻是10 ,手电筒照亮时,在2min内通过灯丝横截面积的电量是36C。问:

(1)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少?(2)这个手电筒的电源是由几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

(3)手电筒工作5min消耗多少电能?(4)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大?

3.3一题多变

物理习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3(1)体积是1m3的方木块浮在水面,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求方木块的密度?

(2)任一体积的方木块,当它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求方木的密度?

(3)一个木块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浮在另一种液面上时,露出液面部分是总体积的1/3,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3.4一题多思

一题多思的物理题是培养初中生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的好题,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例4在水平冰面上有一块运动着的冰块,若不考虑阻力,冰块做什么运动?如果冰块受到一个沿着水平方向力的作用时,冰块的运动状态将是怎样?

答:当冰块运动时,若冰块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即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冰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我们进行全面地思考,冰块的运动状态将有3种可能:

思考之一: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原来运动方向相同,则冰块的运动将变快。

思考之二: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原来运动方向相(同)反,则冰块的运动逐渐变慢到停止,然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得越来越快。

思考之三: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的运动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则冰块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冰块不再做直线运动,而是做曲线运动。

总之,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一点一滴地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进行的全方位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解题速度、解题技巧、解题的准确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