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1
关键词 提升 幼儿教师 思维品质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思维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大脑活动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是描述个人思维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程度和水平的一个概念,只有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才会产生好的看法和“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备和其他职业不同的教育教学思维。
1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高级思维技能的人才
知识不等于思维,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人不一定具有创新能力,而一个具有高级思维的人一定从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创新思维。当今,人才竞争日为益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国家亟需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力。这对教师而言,具有两点要求:一是不断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转变自身思维方式,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具有高级思维的人才;二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优化其思维品质,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而且是一个能灵活运用知识的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这里的能力笔者认为其核心在思维上。思维具有内隐性,我们不可以通过直观的工具测量,也无法直接讲授,但它在一个人的知识运用知识中起到支配地位,它决定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运用,或者说它决定了知识的功能发挥,就像人的神经中枢。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和教师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首先必须关注教师,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3幼儿阶段是智力的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启蒙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和父母的引导显得如此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品质间接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的水平。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认识世界,教师如果有意的对儿童思维进行培养训练,教会幼儿学会思考,儿童将思考的过程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的高级思维技巧,这比照本宣科式的讲述知识要好得多。维果斯基提出发展智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内化,路文费尔斯泰因把这种基本过程解释为“中介学习经验”,皮亚杰也提到儿童借助这些中介把新经验同化进已有图式,同时在新的图式形成过程中合并更多新的经验。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书中提到儿童发问是寻求中介,而中介通常是父母和教师,中介对儿童的发问作出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划分为7个等级,级别越高,中介程度越强,儿童越可能发展其高级思维技巧。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其教学思维方式间接和直接的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期又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提升幼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开端,从多种角度来看,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也是必然之所趋。
4幼儿教师教学思维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中专和大专学历教师占了绝大部分,在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这部分教师明显比本科学历教师要吃力得多。前面也论述了幼儿在这一时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启蒙期,是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的开端,但由于幼儿教师自身思维的局限性,思维教学在这一时期很大程度上是有缺失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幼儿园。
笔者在对2013年云南省国培计划中参于置换的100名幼儿教师,进行关于幼儿教师思维品质的问卷调查。问卷的主题部分涉及到了思维的概括性、创造性、分析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对问卷回收分析后,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幼儿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一定缺失和不均衡发展问题,由此提升幼儿教师教学思维品质显得尤其重要。
一般人的思维有逻辑与非逻辑之分,而作为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一般行业所应具备的思维品质,还应该掌握本行业特殊性的思维品质,因为教师行业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学前教师面对的是处于没有定式的3至6岁幼儿,他们像一张白纸一样慢慢接受上色和塑造,所以笔者认为学前教师的教学思维品质这一问题值得广大学者和专家关注,通过实证研究给出具有价值和操作性的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史渥林,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2
关键词:装饰画平面构成三维立体课程设计
一、装饰画的定义及意义
1.装饰画的定义
装饰画作为绘画类别中的重要种类,与其他类型绘画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装饰画的表现形式、内容范围宽泛,包括黑白及色彩装饰画、抽象装饰画、传统装饰画、现代装饰画、创意装饰画等形式风格。同时,装饰画的选材有其随意性,可以运用各种形式的内容材料进行创作,以此来表达装饰目的及装饰风格。
2.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的学习意义
装饰画的学习是有趣而实用的,该课程不仅训练学生基本的绘画技能,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通过对装饰画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地引导与开发幼儿的潜能和才智,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及创造能力,寻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教学的方式方法。
二、装饰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运用
1.装饰画实际教学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幼儿的学习心理及心理特征,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此同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引导学生了解装饰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独立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装饰画的创作热情。
2.黑白装饰画技巧在幼儿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黑白装饰画是指用黑白单色在画面中作出一种或者多种特殊图形,图形既可以是装饰性的,也可以是绘画性的,其应用范围可以拓展到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在学前教育专业黑白装饰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黑白线条、明暗块面的表达,训练学生基本图形的塑造与表达。例如点、线、面的构成练习,从单个点的平面构成到线的平面链接,最后形成块面的空间变化;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折与塑造,引导学生形成立体空间表达能力。同时,黑白装饰画作为基础技能练习,对于学生美术基本技能的锻炼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直线与曲线的表达与变化,考验学生线条的控制能力,基本功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线条表达。因此,幼儿美术通常利用黑白装饰画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绘画技能。
3.色彩装饰画技巧在幼儿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装饰画中应用范围较广的表现形式,色彩装饰画通常利用色彩的不同搭配来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种色彩表达方式既可以和事物本身色调大致相同,进行写实性的表达;也可以和原色调大相径庭,形成反差,以夸张的色调进行创意性的表达。色彩装饰画来自自然万物,但又不受自然事物的局限与束缚。绘画者在美感和情感的推动下,大胆想象,利用不同方式方法来构图,用夸张的色调搭配,寻求视觉冲击力,以此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在色彩装饰画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色彩敏感度的培养和思维想象的拓展。通过对写实性风景装饰画的训练,引导学生熟悉与掌握事物本身的基础色调,了解一种颜色在不同画面中搭配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结合自身对色彩感受的异同,形成适合自己的色彩认知与表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非美术生,绘画技能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在色彩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色彩的自我认知。从基本的色调搭配到不同色调的搭配训练,找到每一个学生对色彩细节感知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体引导,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4.创意装饰画技巧在幼儿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创意装饰画涵盖了黑白装饰画及色彩装饰画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之上,不再单纯复刻现实世界,而是更加注重创意思维的发散,侧重于传递创作者内心世界。创意装饰画作为装饰画的新枝,彻底摆脱了束缚与局限,让绘画者在画面之上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我。创意装饰画在幼儿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用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摆脱常规绘画视角,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观察世间万物,并以此作为绘画方向进行创作。在教学活动中,幼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其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应鼓励他们用创新的方式不断开拓幼儿美术教育的新领域,让所育幼儿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初期就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发散。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注重自身创意思维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一定水平的创意绘画的技能。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3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大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0-01
幼儿大班是对幼小衔接所设置的过渡期,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完善幼儿大班教育模式有助于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模式转变,增强学习适应性。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目前我国的大班教学出现片面性、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探究幼小衔接理念下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点。
1 幼小衔接理念及其断层分析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向小学转变的过渡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转变的准备阶段,幼儿大班的作用就是起到这样的缓冲效果,使幼儿能够在读小学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以游戏为主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较粗浅。而小学教育是以严谨、抽象的课程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同,幼儿园教学主要是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其他时间属于灵活的活动时间,而小学教育则是每天保证4~5个小时上课,同时每节课45分钟。最后,是要求的学习能力不同,幼儿园教学是以形象的模拟和玩游戏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小学则是以重复练习获取知识。
2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班课程设置过于片面化、形式化等,导致了大班不能起到幼小衔接的缓冲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班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包括在课程内容、教课形式等方面。大班教育出现的普遍问题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过渡,而忽略了实质的衔接。目前的大班仿照小学的教育模式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导致只有效率没有效果,虽然严格按照上课时间、增加了课程量等,但是到了小学还是不能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其次,大班的课程设置知识量较多,学生真正进入小学以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在接触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时,出现学习能力下降,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提前对学生进行小学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其提早接触小学的知识,促使其提高对小学课程学习的适应性,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最后,仅重视学生的生理变化,不重视心理及实际学习习惯的调整,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下看待问题。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存在交叉重合,因此,应真正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过程设置相应的大班教育模式。
3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相关建议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的主要问题,针对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3.1 重视系统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量的增加
目前的大班教学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过于注重课程量的增加。出发点是通过提前进行小学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小学前接触到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增强其适应性。但是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进入小学后,因为已经学过部分知识,而出现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对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在后期出现未学到的知识时,不能充分掌握;另一方面,单纯增加知识量,不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善。这导致的结果是,使用幼儿园松散的教育方式传授小学系统严谨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形成错误的知识体系。从而进入小学以后,较难改正原来掌握的不准确的知识,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应该注重全方位的培养,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改进,使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同时,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真正做到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2 去形式化,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前的大班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与小学教育模式的吻合,普遍在形式上争求与其相似,比如上课时间、课程知识等等。但是这样的模式往往容易使大班没有起到相应的过渡作用,反而使学生提前进入小学,幼小衔接的断层更加严重。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种小学前的准备教育相比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培养幼儿的坐姿、握笔的姿势、根据铃声上下课、形成上课规律等。另外应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加强幼师的培训,使其在大班教学时摆脱松散的教学方式,而是传授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
3.3 培养学生自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方式是每个学生有一个教师一个培育员,专门对幼儿的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的看护。而小学只有几个任课老师,每天只在讲课时间见面。学生在小学出现的问题都应该学会自己解决,独立思考。因此,在大班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独立生活、独立完成任务等。
4 结语
提高学生在幼儿园向小学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为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大班在幼小衔接中起到过渡作用,应去形式化,真正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入手,构建完善合理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问题;幼儿园
最近几年,各大幼儿园不仅重视自身的环境建设,同时普遍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智力开发,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将教育行为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是这个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其重点体现在几个层面。
一、有智力开发超前的问题
幼儿阶段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开发幼儿的智力更是家长非常关注的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可是在针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时候,需要具体关注到每个幼儿的身心状况是否符合他们自身的需求。倘若过分进行超前教育,反而使得幼儿不适应,不能达到很好的智力开发效果,造成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现象。部分幼儿园直接开设了小学课程班,设置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并且配套建设了相关的学科技能班等,要求幼儿提早学习读写算等技能。但是,对于幼儿来讲,对其进行小学授课已经严重超出了其心理接受范围,由于幼儿的记忆力不足,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即便存在一定的效果,可是当幼儿进入小学的时候,他们会失去对该阶段学习内容的新鲜感,会滋生上课开小差等不良学习习惯。部分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如使用的授课方式是直接灌输式,而且偏重文字,很少借助丰富多彩的图案或者色彩进行辅助教学,不懂得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不懂得借助游戏的方式,增添幼儿学习的乐趣等,上述幼儿园状况在偏远的山区较为普遍。
二、幼儿的教育形式陈旧
通常能够将人的心理划分成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叙事性思维,另一种是例证性思维,前者需要借助相关情境产生,展示的是人际上的各种场景,是针对真实环境的一种描绘。后者侧重从哲学以及逻辑学等层面进行思考问题,不受具体情境的影响。针对幼儿来讲,他们的思维实质是叙事性思维,需要依靠相关情感进行引导的,相比逻辑性,情境性能够给幼儿产生更为有效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幼儿教育大都偏重孤立的讲授方式,逼迫幼儿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造成很多幼儿出现早熟现象,产生的问题就是影响很多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乃至出现厌学心理,严重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时期,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状况,合理地进行思维的引导,不能只关注逻辑性的教育。能够合理地借助丰富的寓言、图案等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忽视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解决好幼儿出现的自负问题,幼儿会有过分评估自身的能力情况。如在班上经常会有部分幼儿,由于擅长某个领域时常受到老师赞扬,就表现出目中无人的状态。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懂得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需要学会取长补短。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逐步让幼儿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克服自卑心理: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教师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如幼儿的爸爸是火车司机,教师可以说我们有空去坐你爸爸开的火车,幼儿就会非常高兴,并树立自信。消除嫉妒心理: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获得进步时,心理就不平衡。这时,幼儿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找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各种因素,及时发现并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
四、忽视对幼儿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很多幼儿园在幼儿基本生活能力以及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表现出很多幼儿已经认得很多字,美术作品还获过奖,可是在幼儿园已经接受三年教育的幼儿仍旧不会使用筷子。上述种种问题都证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在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
五、存在品德教育知识化的现象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5
一、当前阶段幼儿教学语言问题的出现研究
1.发音和变调不协调
在我国的幼儿教学阶段上一些教师存在着语言上发音和变调的不自然,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缺少有效的组织能力。虽然教师知道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也想尽可能促使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的活跃,但是总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幼儿教学语言的要领,教师的教学语音和语速明显不符合教学规范,甚至有时候教师故作姿态,这样会严重影响着幼儿思维方式,从而对幼儿教学造成不良影响。
2.幼儿教学语言上存在着教学语速放缓的问题,这样使得幼儿在某些方面上对于知识的理解造成了误区。根据幼儿教学多年的经验,教师在幼儿教学实践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将教学语言的声速和语调进行调整,方便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但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故意将语速放缓,甚至是作为教学追求。这样就严重破坏了幼儿语言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从而导致幼儿教学语言上的拖沓不清,使得幼儿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妨碍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幼儿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提高幼儿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措施
教学语言是一门真正抽象的语言艺术,是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能够不断地进行精炼,从而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幼儿教师要能够切实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个性特征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教学语言变得具体化、浅显化,从而刺激幼儿探究学习的欲望。
1.精巧设计幼儿教学语言
在现实的幼儿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太过注重,并且认为精美的教学工具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激情,使得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但是往往忽视了教学语言上的巧妙设计可以促使幼儿更好地开动脑筋。为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准备环节中注重对语言上的精炼,并对其进行反复练习,提高日常教学上的幼儿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上可以组织教学同行进行互相的倾听,互相找出教学语言上的漏洞,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通过在课堂教学上的录音或者是录像的方式进行观摩考究,让教师找出教学语言上不符合标准的发音。
2.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能够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开拓幼儿的视野范围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6
【关键词】图谱 音乐教学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65-01
一 图谱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作用
1.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爱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幼儿教师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图谱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多样性、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年龄小的幼儿很容易接受灵活新鲜的教学方法,如在中班《小兔子乖乖》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情境剧的教学方法,通过扮演“兔宝宝”“兔妈妈”两个角色,边演边学习歌曲,让儿童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学习和记忆歌词,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无论是何种教学方式,死记硬背、枯燥的教学方法都是课堂上的大忌,特别是针对幼儿教学,要花样翻新才能被幼儿接受,图谱不只是在幼儿教学,在其他阶段的学习当中都是一个提高记忆能力的好方法。
在教授音乐《小蛋壳》的课堂上,可用实物鸡蛋来代替歌词中“圆圆的蛋壳”,用可爱的小鸡图片代替“冒出个小脑袋”,用音符图片代替“叽叽叽叽唱起来”,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幼儿会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提高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3.帮助幼儿把握节奏和韵律
图谱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更好地演绎韵律在音乐中的强弱变化、快慢节奏。音乐的表演形式不会拘泥于歌唱一种形式,还会有大班舞等表演形式。
二 图谱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1.图形的选择和呈现的环节
设计图谱主要包含图形、数字、符号和文字等素材。基于幼儿有限的生活经验,在图谱素材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心理,才能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教授《劳动最光荣》音乐活动中,教师可将歌词中的“雄鸡”“小花”“小喜鹊”和“小蜜蜂”直接用生动的图形或符号呈现出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记忆歌词。
2.图谱的布局
图谱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使教学素材充分,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布局,也很难达到效果,甚至会让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图谱的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技巧。
第一,布局要尽量简洁明了。依照中国人惯有的阅读习惯,图谱的摆放顺序通常是自左至右,从上到下,不贪图内容的繁复,简洁明了的布局可以让幼儿理清思路并配合教学。
第二,上下左右区别对比。在图谱的素材布局过程中要注重归类和对比,如在《小太阳的微笑》歌词中出现的“小太阳”和“小月亮”,教师可以重点区分、由点及面,借以向幼儿传授课堂知识,发散幼儿的思维方式。
第三,色彩的区分。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要高于成年人,同时也易于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
3.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教学目的急于求成,这一点特别容易体现在刚刚任教的年轻教师当中,他们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让儿童被动接受,这样容易扼杀儿童想象力丰富的天性,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后果则是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幼儿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点。
因此,在幼儿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利用简单的图谱等素材,发展儿童的活动机能,开阔儿童的思维方式。这样往往能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种太阳》的歌曲时,可以教授幼儿植物生长的自然知识,也可以带领幼儿参加室外活动,让小朋友们种植简单的植物,寓教于乐,图谱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素材,更是为幼儿长大之后的生存技能做最关键的积累和沉淀。幼儿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步的教学形式,创立出一套适合幼儿的学习方法。
三 结束语
本文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实例为出发点,列举了音乐教学对幼儿身心健康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图谱教学在音乐活动中运用的方法解析。在幼儿教育的进程中,这些探讨和研究尤为必要,只有不断地预见和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