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1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 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 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 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 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 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 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 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 ……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 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 比与除法的关 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 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3-01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 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如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 ,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授“三角形内 角和”时,可以采用激疑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将激 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 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半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 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指导学生操作,化新为旧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 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 ,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 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直观操作的推导分为三步:第一步,启发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 平面图(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原梯形 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和引导学生 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这种有序的操作,学生 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3、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例如在讲授分数 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用六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用阴影表示它的3/4、6/8、 9/12, 然后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学生就可以发现:虽然三张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和所取的份数各不相同,但剪 下的部分是相等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吴 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 学周刊,2012年23期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3
1 引导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通过不断引导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我出了这样一道题:“4/5这个比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12,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12等于16,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更大程度上把学生引入了思维的空间。
2 激发学生思维
要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例如,教学中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多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40+15)+85=40+(15+85),先把40和15加在一起再同85相加,与先把15和85加在一起再同40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样通过简便结合后,不仅快速而又简便地得出结果,而且可以从同一算式中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通过不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给学生适时进行引导,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死记硬背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我们的数学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要让每个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思考、勤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学六年制小学第七册49页的“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复数,按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
例1:100×4=400 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例2:7×200=1400 12×300=3600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时候,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学习知识、作业练习、生活实践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个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将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也思考前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复前人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将“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让学生们分析他们的关系,学生们在分析讨论中,发现两条线会有平行、相交、重合几种情况,并从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条件,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推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样思考后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二、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现有思维的突破上。书本上教解题方法只是众多解法中的一种,盲目地照抄书本,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呆板僵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打破常规,大胆突破教材上的解题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新能力。比如,“屋里有30人,出去15人,又进来5人,屋里余下几个人”这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传统的解法,总人数减去出去的人再加上进来的人,即“30-15+5”,而学生又提成新的解法,用总人数减去进和出的差值,即“30-(15-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思维不断碰撞和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课堂外的生活实践,让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布置一些课后终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算算教室的面积,帮家长算算水电费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成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也会发现知识不足而解答不出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维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好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议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J].新课程,2011(11):102-105.
[2]许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12):105-109.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 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39-01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灵感和动手欲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即不墨守陈规,而且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绘画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小学生画,述说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为新一代的美术从业人员要有自己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理解,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美的要求,才能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对于美术,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对身边的一切都要联想,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美的欣赏也越来越独特,人们已经把美用在不同的领域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了。
1. 美术教育需要给学生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情境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美术画围墙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宣传栏,屋前堆放许多木头砖块,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的。
2.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小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小学生绘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艺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了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凭着一位园丁的智慧、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帮助。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也要把学生自主发展。全身心投入和自由探索融入教育全过程,克服把美术教育作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2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术一般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
2.3教学者如何对待学生的美术创作所体现的个性
在看学生的创作作品时,教学者应需要建立起美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是否体现创造性,体现小学生个性作为重要标准,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与教学者自己的标准。有许多的绘画技巧虽然很熟练,但并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些学生技法虽不熟练,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谁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用熟练的技巧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是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的潜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泯灭。而对任何创造形式而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感情自由,学生们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
2.4 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2.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学会了画麻雀就可以掌握类似麻雀的许多鸟的画法。又如在教学竹的画法时掌握画竹叶难在组织,如何将竹叶作为基本功,很好地理解其叶安排。通过联想,在一节课中画窄长形的植物叶如批杷叶、荔枝叶、桃叶等等,就容易入门,由联想升发到创造性的想象,学习的进步就更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2.6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
3. 总结
社会的巨大变化必定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将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
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
[C],2011年.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和处理数学问题。一方面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体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开放意识,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
1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过对数学解题技巧的讲解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形式特点,使学生在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仅凭一个方法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学生很难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趣味,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新能力的培养,妨碍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手段
2.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展现数学题目的多种解题思路,经过对比分析解剖各类解题思路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教育学生应该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尽可能避开比较困难的解题方法,在学生主动积极开发解题能力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多样解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全方面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倘若只教授学生如何选择简便的解题思路和方式方法,在解题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的发展受到阻碍,只是会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解题思路,不会产生新颖的想法和观念,逐渐减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多种解题的能力,一方面依靠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解题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练习和演练,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使学生能够熟练把握多种的解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路,需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思考问题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安排足够的课堂时间表达学生的意愿和观点,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内容充满生机,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学生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
2.2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实现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上,学生应该具有积极主动性,一方面需要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对特殊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对需要解答的问题得到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可见,着重加强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从而对课程知识充分的把握和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关注力,不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2.1根据不同的解题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解题的主要思路,在解题的主要方式中设置问题情境,经过分析和考虑选取适宜的解题方式。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解题算法中,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2.2.2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熟练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导和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开发和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
2.2.3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并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模式,联合并用,培养和引导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和途径。
2.3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
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就是小学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整合众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寻求解题方式的多样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不是单一的寻找多种方法,更不是解决方法越多越好,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最适宜的方式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意义
自然科学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数学,一方面紧密联系人类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远大。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力度,一改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经过融合多种教学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提倡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目的是,鼓励和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结语
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小学生作为未来的储备力量,一方面注重人才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与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经过小学数学解题多样化的学习不断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就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权.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