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语用原则;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语用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探讨的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语用原则,它指的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原则,其涵盖面广,涉及的理论众多,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原则,还包括了与实际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则和准则。应该来说,语用原则涉及的分支学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交际双方必须掌握好中西方语用原则,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语用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却非常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语用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明确语用原则是掌握语用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语用原则是语用学这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语用学原则,是我们探讨语用规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语用学原则,也是了解语用学这门学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无论语用原则具有多少的指导性、交叉性、层次性和独特性,我们都应该明确地分析其文化差异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合作原则产生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来,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牺牲合作原则而使用更加符合我们文化习惯的交际规则来进行言语的交际。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说话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违背合作原则。究其根源来看,中国人是为了保全礼貌而牺牲真实性,但西方人宁愿保全真实性也不要合乎礼貌性。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只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方面和非语言交际的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就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交际双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则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说礼貌,交际双方常常会不惜牺牲合作原则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中西方文化来说,各自背景下的人们必然对如何使用合作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比如说中国人崇尚谦虚和内敛,而这有时在会话中却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化发展,基本上能够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却让中国人感到难以接受。就非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会话准则的取舍往往表现得颇为不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那么严格,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却奉行严格的时间观。虽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准则,但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想要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5]。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礼貌原则的侧重和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说礼貌原则的产生和生长的土壤是英语文化环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化,只是它的适应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这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也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的礼貌原则,即与汉语文化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五条基本准则。无论是西方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特有的礼貌原则,它们都是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强烈反映。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为常用的是“贬己尊人”准则,因而,他们在进行祝贺与表扬、恭敬与谦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往往是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之辞,然后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人实则谦虚的否定行为却让他们感到不高兴,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祝贺和褒奖的对象也不一样,中国人很少表扬自己的家庭成员,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们却会赞扬自己的家人。在称谓方面,中西方语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性。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称谓形式本身就具有礼貌性质,但是,到了西方语言当中,却没有礼貌的含义了。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小+姓”的模式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却并不意味着尊敬老人,而是表示无用。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帮助一个老人,因为这会引起老人的愤怒,而非高兴和感激。[7]还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了求同和面子,有时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讲“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说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们所说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约束和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请”是不礼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把“邀请”这种行为列入不礼貌的行为之说[8](P624、333)。

[参考文献][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 (4).

[6]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中华武术;差异;文化;交流

前言

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民族体育运动,以地域传承性的特点,使其所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制中得以保存。然而,在现代体育的冲击下,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华武术的正整体受到

了严峻的考验,“国际化与本土化“西方化与中国化”的跨文化对话,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现存民族传统武术运动所固有的民族和土地等特性的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武术运动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其整体地位,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武术渊源流长,内容丰富。中国武术的发展,同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古代哲学的独家发展是分不开的。“武”即停止操戈之意,即止、戈二字的合成。就是说,武术的本义是通过以武会友、重在切蹉、点到为止、除强扶弱,防止无休止的争斗,同时也有防身健体的作用。武术在我国主要流派的所属同我国道家、佛家一脉相承,戒规同辙;同我国医学、养生学、气功的“精、气、神”层次、求德为本等境界一致,更加丰富了它的内涵,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我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对丰富民族体育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体育项目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风格来看,已从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跻身于世界体育文化之列。其固有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传统性

武术的传统性,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上。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不仅是武术自然地接受文化环境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历代武术家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规范技法,阐述原理。达到了文武合一,交融一体的程度。如内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内外兼修的修炼原则,内外互导的训练原则,映现着鲜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影响着武术理论,而且决事实上着武术的运动特征,成为武术发展的动力。

1.2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方法和内容,有着自身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原因。从武术的技击角度来看,武术是“具则刚柔济之道”,虚实攻守之学、“始以至实用”的技击之本,技法成为武术最突出的特征。武术的技击方法,攻防技术的运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通过动静变化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技法。古代中国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问、虚实分明的动静观成为武术技击的技术原理,也决定了武术的运动内格,因而武术讲求方法巧妙运动,倡导巧力而斥拙力,这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竞技体育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主动进攻,快者赢,强者胜,有力打无力是其表现形式,通过一决胜负体现个体力量的外在征服。武术技击的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剐,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这与西方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中华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明的外推性和中国自然经济的保守性,使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均衡性和必然性,面是更多的体现在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突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被动地融合上;而在现代则更多地体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突上。西方体育折射着古希腊文明精神的光泽:武术则交容着中华文化生命的律动,西方体育祟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武术则在阴阳二气理论的引导下,外取行态、内表心灵,在意趣中求得一种美的和谐。西方体育总是在一种有限的时空里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挥和极限;武术则力图在天人合一、物我相容中把握人生的生存精神。中华武术旨在使运动的个体在心、神、意、气与手、眼、身法、步等达到一种心动形随、意发神传中的“内外三合”和“形神兼备”,西方体育则追求动作编排中的“高、精、尖、难”。

3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

3.1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繁荣昌盛的前提条件

国际体坛的繁荣,依赖于各民族、各国家体育的发展。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是为了尊重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使它们都以自身的民族特色汇人到世界体育运动的大潮之中,从而避免单一文化的诸多弊病,发挥各种文化优势的互补作用。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所有文化都具有平等价值。目前,当今西方体育提倡“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这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也不可避免被融汇到武术运动之中。

3.2国际武术组织的壮大和传播

改革开放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1984年武汉市举行了有12个国家和地区武术界代表参加的国际武术座谈会,与会人士发出了由中国牵头成立国际武术组织的强烈呼声。1985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期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之后欧洲武术联盟、亚洲武术联合会、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以及非洲武术联合会等相继成立,目前国际武联已发展到了77个会员国。

4结论

尽管中国武术曾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研究性和应用价值。但从整体上看,教育、军事、娱乐、养生等现象与现代独立存在意义上的体育之问缺乏主动的联系。诚然,历代民族的融合和中外碰撞,为中国武术文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因素,但这种结果仅限于运动项目方面而不是在价值观上。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中国武术文化十分重视伦理和社会价值。即使在以健康长寿为终极目的的养生中,精神情感也被放在了首要地位,万法归宗、以德为本是形式和理念的最高层次。因此,以个性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和竞争形式在中国体育文化中不能充分发展。相反,从未来发展看。西方文化的发展必然把体育发展引向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韵律面激情的高水平、高刺激的竞技体育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必然形成含蓄深邃、朴素内向、天人合一、积德长寿的理念上来,竞技体育热潮必然伴随世界和平环境的到来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降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中华武术文化要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需要充分发扬其内在的精神活力,大力吸收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其几千年深厚文化积淀,并对传统的武术文化创新性的诠释,进行合理的归划布局,调整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寻找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更化创新[M].2004,1(11):60-61.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3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思维情感基础上的体验和概括。通过对比传统文化背景,能使得学生在有效掌握各自异同的基础上,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彼此之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水平。教学实践证明,对比中西方文化传统背景,能使得学生在从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在指导运用时,一方面,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料,通过运用互联网络、报刊杂志等载体来了解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汲取丰富文化营养,发现更多有趣的文化背景素材,便于识记运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围绕传统背景产生以及表达运用规则,建议学生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意义信息点,帮助他们在深入挖掘和了解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思维感知。通过中西文化传统背景的对比,能使得学生形成更为鲜明的深刻感知印象,便于增强学习动力。通过对比传统背景来丰富教学,更利于学生灵活掌握语言运用规则。例如,在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1Dreamhomes》的“Reading:Homesaroundtheworld”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What’scharacterabouthomeinJapan?”和“Howmuchdoyouknowaboutourhome?”进行深入思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房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围绕各国人们在房屋居住方面异同进行深入探究,并建议学生就“Whichinformationdoyoureadfromthearti-cle?”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深化感知。

2.对比文化表达交际,深化感悟

从文化交际中体味英语使用方法,更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深度和广度。通过对比文化表达差异来活化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主动运用好文化知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鼓励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在运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运用的要求,建议他们在自我学习探究和实践表达中,突出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指导中,一方面,多引导学生针对文化在表达中的内涵意义和功能进行综合分析,鼓励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按照表达思维要求掌握交际技能;另一方面,建议学生根据文化交际要求,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运用的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针对相应的文化进行综合交际,能使得他们在表达中掌握有效的运用方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2Neighbors》的“Goodneighbors”教学中,根据中西方人们在邻居相处中的思维价值异同,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差异,并建议学生围绕“DoyouknowSimon’sneighbor?”和“Whoisyourgoodneighbor?”进行主动表达,鼓励他们针对各自的邻居不同,建议学生就“Whatdoyouusuallydowithneighborsatweekend?”等问题,运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对话的方式进行交际。

3.对比文化传承发展,灵活运用

文化具有可发展性和传承性,通过分析对比来引导学生针对文化的异同进行学习借鉴,更能使得他们加深理解运用。对比分析和综合运用过程也是学生语言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在运用中,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鉴别发展,以文化运用在表达交际中的发展为契机,一方面,找出西方文化在传承和变化中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找出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多给学生自我搜集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多给他们欣赏原声类的影视片段,帮助他们增强理解诶感知。建议学生能够在充分搜集和运用现代媒体以及语言文化读物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和想象思维来深入学习探究,并建议学生通过运用真实情景交际来深化语言文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文化知识进行灵活表达运用,以此来培养其发展创新精神。

4.结语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

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不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经过查阅有关资料,我得到了答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我在不断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了呢?如何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呢?笔者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借此机会与广大的英语教师来探讨一下。

一、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有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学习,课堂违纪的情况较多,因为几个学生成绩较差,最终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即使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还是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尤其是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抱怨,试想一下,我们的理解力当然是要比学生强很多,而且经过多年的教学已经背得很熟悉了,而学生刚开始学,在理解上一定是要下功夫的。而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虽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学习,还担心学生学不会吗?在课堂上适当的分小组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给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回答问题或者是阐述对文章的理解等。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既可以增强学习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样比教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也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其实,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大部分小学都开设有英语课,我们要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更加充实并充满乐趣。

三、在教学中要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是西方国家的母语,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注意结合西方文化来学习英语。例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多是问一些“你吃饭了吗?”“做什么去呢?”等一些寒暄的客套话,而在西方大多数时候用一句“how are you!”“hi”“hello”,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更是有着独特的问候语“how do you do!”这些细节性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此外,西方国家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不希望别人过问自己的私事,即使是出于关心的目的,也会让人误认为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而在中国,关心别人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应该得到提倡,应该受到表扬。西方人在得到赞扬时,会非常高兴,欣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扬;而在中国,当受到表扬时,人们会表现得非常谦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还要不断地学习、进步。西方国家的人在给别人指出错误时,也是非常直接,而在我国,当别人做错了一件事以后,总是非常含蓄地指出来,有的时候还要花心思去想一想到底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总的来说,英语课堂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也把语言的文化背景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学生既能学好一门语言,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也有很多,要在英语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景红.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育教学研究,2011(3).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5

    在生存斗争与文明发展过程中,每个文化都会形成不同的英雄崇拜,这种不同的崇拜会以不同的英雄形象反映在民族艺术创作之中。因此,不同的文化往往对于“英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通常潜藏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挥之不去。对于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众多学者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表现出各自独到的见解。这里主要采用美国着名的人类学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开创者霍尔(Hall)和荷兰着名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两人的观点。霍尔根据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加以区别,认为不同民族在交际过程中表现为倾向高语境文化或者低语境文化的特点。[2]在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语境和语言(编码信息)在意义传递上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高语境文化在信息传播和语言表达中的特点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较少的信息被明确编码传递出来,接收信息的一方注重话语表达或者信息传播的“语境”而非仅仅是“内容”本身。高语境文化的沟通是含蓄的,人们注重对含蓄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写意画和诗词等方面看出中国文化中的高语境特点。中国的写意画重在“神似”,更多的信息是隐含的,依赖于观赏者根据语境加以填充补全。中国的诗歌也是如此,往往寥寥数字,意味深长。低语境文化在表达信息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直接的,显性的。美国等西方文化被认为是低语境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将较多信息明确地加以编码传递给对方。我们可以从他们油画和小说等方面看出来。西方的油画传统上比较追求逼真,注重光影的协调;而他们的小说也是在细节描写上不遗余力,力求将更多的信息明确传递给读者。霍夫斯泰德[3]在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从五个维度解释世界各个文化的差异。他认为,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在这五个维度上找到各自的位置。我们通过这些维度就能大致确定一个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五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化VS.女性化、长期取向VS.短期取向。[4]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我们只取其中的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两个维度来讨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是用来衡量组织机构不同层级人员所表现出的服从和支配关系差异。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处于机构上层的管理人员对于下层人员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力,而下级表现出更强烈的服从意愿。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上层管理人员与下层员工之间的服从与支配关系则相对要弱。中国文化处于权力距离较大的一端,而美国则属于较小的一端。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vs.collectivism)维度描述的是个人与所属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个人主义文化主导的国家里,个人的自由极其重要,强调平等,注重隐私权,社会关系网络相对松散。与此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里,个人情感服从于组织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属团体的面子保全等,都视为至关重要。美国倾向于个人主义文化,而中国则表现为更明显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

    二、电影《英雄》和《特洛伊》

    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2002年上映,是当时投资较大的一部分商业大片。尽管上映后,毁誉参半,但其票房收入却极为可观,另外,该片还在2003年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由此可见影片在国内外产生的广泛影响。《特洛伊》(Troy)由2004年上映,是华纳公司投资的史诗大片,演出阵容非常强大。影片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改编,演绎希腊盟军与特洛伊王国长达10年的伟大战争故事。这两部影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提供文化比较的基础。两部影片都与古代历史故事相关联,而作为文化源头的古代通常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原型,通过古代能够更加清楚地反映出两个文化传统的异同。同时,这两部影片都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不同“英雄形象”,充满英雄主义色彩。

    三、伟大人格和悲剧命运:中西英雄形象的共通之处

    虽然两部电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在英雄形象塑造的相同之处。《特洛伊》中的阿喀琉斯、赫克托和《英雄》中的无名、残剑、飞雪、如月、长空,都为了家国利益,无惧牺牲。他们勇敢坚强,身怀绝技,完成普通人所不能之事,这些特征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认可的英雄形象。另外,作为影视创作的产物,英雄仅有以上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还不能满足戏剧性冲突的观赏需要。在一段完整的光影叙事情节中,冲突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在这方面,我们发现,《特洛伊》和《英雄》两部影片里的英雄身上都聚集着剧情的最大冲突,并体现为英雄自身的悲剧命运。作为个人的阿喀琉斯、赫克托,他们有自己各自的感情和家庭需要守护,一旦面临国难当头,战火纷起,却只好别无选择地卷入沙场厮杀,带领大家冲锋陷阵,并最终惨死疆场。《英雄》中的英雄们也是如此,为了家仇国恨,精心布局,但最后却为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人民和平,而宁愿牺牲个人,成就“天下”。两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都是悲剧性的。他们的高超武艺和献身精神使他们的悲剧性更加得到彰显。

    四、力量之强与技艺之雅:西方的张扬与东方的含蓄

    尽管文化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正如前所述,中西方文化在一些维度上存在差异,这两部电影也反映出了这些不同。《特洛伊》的画面很精致,配乐悠扬,但从整体风格来看,影片追求的效果还是倾向于壮阔宏大、厚重震撼,色调以黄沙、灰岩为主,衬托英雄的悲壮。其叙事方式也属于开门见山、平铺直叙,体现了西方文化表达方式的直接性。《英雄》的画面和音效也有大片风范,但其总体意境显然不同。影片处处体现出东方式的秀美,有不少场景是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画意,几位英雄的服饰也是衣袂飘飘,如行云流水。在情节展开方式上,《英雄》采用了倒叙、闪回的方式,使情节曲折迂回,表现出中国文化叙事的含蓄与隐晦。两部影片在英雄们的打斗特写场面刻画方面也是各具特色。以《特洛伊》开片的场景中,阿喀琉斯出面与牛高马大的敌将伯格里斯展开搏斗,他们之间的拼杀时间很短。对方的狂妄叫阵和阿喀琉斯的懒散拖沓既可以酝酿后面对攻的,也更加衬托出英雄的从容与勇猛。当阿喀琉斯一剑斩杀伯格里斯后,在敌军面前大叫“还有谁敢上来(Isthereanyoneelse)”时,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噤若寒蝉,大显英雄本色。而在《英雄》中,最为精彩的当属“残剑”与“无名”的决斗,导演特地选择了景色闻名的九寨沟作为拍摄场地,云雾缥缈,碧波如镜,两位英雄凌空掠过湖面,如同翩翩对舞,剑尖点击湖面,带起水珠点点,玲珑剔透,清晰可见,每幅画面都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尽显英雄之优雅从容、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中的低语境传播方式强调直接、明示的表达,从而体现在电影中的是西方式英雄侧重斗勇斗狠,在形象上有强壮威猛的特点,表达出一种暴力美学,在影片整体基调烘托方面,则以壮阔、粗犷为主。相反,在东方文化的高语境传播方式中,间接、含蓄的特点则比较明显,影片中的东方式英雄主要是技艺见长,表现为灵活敏捷、驾风御水,影片的场景通常山清水秀,意境深远。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天津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应对策略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空前加强,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尤其是对本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众所周知,文化涵盖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因此无论世界如何在变,我们都应该坚决维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声誉。为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前,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文化全球化的内涵,紧抓机遇,接受挑战,增强天津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扩大天津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使天津文化真正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中的一朵奇葩。

1.文化全球化

1.1 文化全球化的内涵

文化全球化一词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报刊杂志上,但对于它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们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只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并且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笔者认为,正如文化和经济存在区别和联系一样,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也有差异。文化全球化依附于经济全球化而产生,但并不只是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泛用。另外,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文化的趋同化和殖民化,更不是消融着民族文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这既是“文化的双向选择”[1]。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2]因此文化全球化所倡导的就是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存在,即世界上的一切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科技教育、心理意识、价值观念等,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1.2 文化全球化的特征

首先,民族性是文化全球化的核心特征。

如果说民族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无疑是世界上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象征,离开了民族文化,就谈不上文化的全球化,可以说文化全球化就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全球化。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文化全球化并不会排斥和削弱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相反会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体现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加强,在引进和学习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华。

其次,各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内核,是民族共同体验和积累的结晶,有其不可替代、不可消融的特殊性。但在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差异性,为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维护本土文化的特征、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势必会发生冲突与碰撞。有差异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矛盾的转化就是冲突—融合的过程。因此,世界文化最终还是进行着冲突—融合的矛盾过程,即文化全球化的过程。

最后,全球化与多元化辩证统一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全球化既是一个社会过程,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果,它具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融合以及各民族文化资源被全人类所共享两层含义。[3]从哲学角度看,文化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随时间改变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全球文化的统一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两个矢量构成的,与文化多元化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全球化是不同质的多样文化之间相互传播彼此融会的过程,是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失去多样性的全球文化是单一的,是最终要走向消亡的;没有被世界所认可的文化最终会被孤立于世界文化之外,从而走向生命的尽头。

2.文化全球化给天津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天津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造就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弘扬天津文化,提升天津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深入了解文化全球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要紧抓文化全球化给天津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使天津文化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有利于天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天津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作为天津文化的精髓之一,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相声和京剧已成为男女老少比较钟爱的艺术形式,更成为我国的国粹。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相声和京剧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所熟知,越来越多的相声和京剧爱好者师从相声或京剧大师,专门研习曲艺,开展各种曲艺竞赛、讲台,引起了大批海内外观众的青睐,这对天津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无疑是一个契机。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不仅可以加强天津文化与国内其它地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更是延续了天津主流文化的命脉,使天津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2)有利于实现天津文化的增值

天津依河而建,景色优美,既有名胜古迹及旧景新颜,又有自然景观和新时代的人文建筑。著名的“津门十景”、古色古香的古文化街、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的天后宫、风情别致的意式风情区和五大道、黄崖关、独乐寺、大沽口炮台以及、邓颖超以及霍元甲纪念馆等,还有大量各式各样的桥梁以及名人故居等,不仅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同时也博得了跨国企业的投资和青睐。又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天津菜,品种上千,色鲜味俱全,更有名头的要数“津门食品三绝”,制作考究、料精货实的十八街麻花、驰名中外的狗不理包子和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耳朵眼炸糕不仅浓缩了天津独特的文底蕴化,更是享誉海外,成为来津旅游的人回家必带食品。以上事例说明,正是在全球文化的交往中,天津传统文化实现了增值。

(3)有利于展示天津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近代开始以来,西方文化最早通过全球化取得了世界性的意义,体现在天津本土的是被誉为“天津万国建筑博览会”、“五大道”和意大利风情区,是反映天津殖民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景点。然而,即使是遭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却是坚不可摧,无法撼动,西方文化不可能超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更不能阻挡中国民族文化所折射出的魅力和独有特色。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历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有关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活动在国外众多地方举行,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观看者们纷纷称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水平高超,并为之惊叹不已。虽然语言不相通,但丝毫不影响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感染力,这对深化中美文化交流,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和情感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全球化为天津特色文化提供了展示自己特质的舞台,搭建了通往世界文化的桥梁。

3.文化全球化给天津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天津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更使本来在天津本土进行的文化发展不得不考虑诸多外部因素,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1)对天津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压力

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给天津等地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把过去的天津电影市场比喻成一块儿蛋糕,那也只能算是一块小蛋糕。如今,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块和西方文化的渗透,美国好莱坞大片在电影院中的份额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3D电影的火爆,更是让更多的人选择像华纳这样的影院,具有传统概念的电影院自然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2)使天津部分传统文化面临认同危机和破坏

文化全球化进程同西方价值观同步并行,牛仔裤、可口可乐、好莱坞等已是全球文化的符号代表,已被渗透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已严重影响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具有天津特色的魏元泰风筝用料讲究、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飞行平稳、在着色上富有地方特色,其作品曾荣获过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牌奖,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同样具有本土特色的泥人张继承了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古典小说和古典诗词等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形象,形神毕肖,曾一度轰动津沽。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具有天津特色的风筝魏和泥人张已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西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天津本土的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危机之中。

4.天津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弘扬天津文化,实际上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天津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潮流,紧抓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因地制宜的制定应对策略,加快天津文化发展的步伐,向世界传播天津文化,从而扩大天津文化的影响。

(1)进行文化产业改造

随着天津发展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政策改革势在必行,竞争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如果竞争不可避免,那只有坦然接受,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利益,而这种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激活天津文化产业的市场,促使天津经济高速上升的“催化剂”。例如,针对天津电影市场,在谋求竞争双方合作共赢的同时,可以打出品牌和技术这两张牌,以迎接激烈的挑战。天津市电影公司下属的延安影剧院、光明影院、大光明影院和音乐厅这四家影院创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有着70余年的悠久历史,也因此积累了不少人气,因此可以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发挥自身传统优势,以吸引一些持有怀旧心理的观众走进影院大门。

(2)大力发展旅游业

旅游是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开发和利用,人们通过旅游观光,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4]从这一点上来讲,发展旅游业可以极大的促进天津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因此,我们要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旅客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各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加强文化、旅游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参与,共同拓展文化旅游业,从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例如,天津市文化部门可以在旅游旺季多举办一些体现天津文化特色的美食文化节或本土文化展等,让来津的游客能更深入的了解天津的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海河和港口的优势,打造天津海上旅游特色,增强休闲旅游功能,充分展示天津的民风民俗,构建吸引力强的特色海上旅游聚集区;深度开发核心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以近代历史文化、民俗宗教文化为主的特色文化天津,以吸引更多旅游爱好者的眼球。

(3)重视天津艺术文化的建设和宣传

天津的艺术品种,丰富多彩,无论戏剧、民间文艺、工艺美术,还是饮食、建筑、风尚习俗等,均有其浓厚的传统和优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天津文化。如何凸显这些文化闪光点,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天津文化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根据天津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发展模式,形成独具天津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加强天津文化的建设。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人力、物力的重点投入,培养和引进各类文艺人才,举办多种有益于弘扬天津文化特色的活动,推动天津艺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待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木版画等这些面临后继无人的艺术,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使它生存发展下去,还要加大力度宣传它,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它,弘扬它。

(4)继承传统文化和学习先进文化相结合,对天津文化进行综合创新

任何文化都有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因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一切文化。我们既要批判文化殖民主义,又要纠正东方文化优越论的片面认识,坚持科学的扬弃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另外,天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天津文化的发展置于整个文化圈中,在保护地方特色与魅力的同时,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精华,进行天津文化的综合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天津文化,使天津文化的发展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活动已连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文化亦是如此,脱离了世界文化这个整体的文化必然要走向消亡。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天津文化就要认真科学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天津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才能更有效的建设和发展好天津文化。

参考文献

[1]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J].新华文摘,2009(1): 35-36.

[2]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与中国学者的文化策略[J].中国文化研究,2008(2):166-172.

[3]吴迪.从文化全球化看中国文化的发展[J].论坛集萃,2011(8):274-277.

[4]林华叶.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潮汕文化建设[J].现代情报,2004(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