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1
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为目的,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提升学生看图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得学生缺乏严密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低下。基于此,笔者提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上,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看图写话、看图说话能力的基础,是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上,这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模式,是当前绝大部分语文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2.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对于语文的教学而言,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思S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方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和效果。而在当前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呈现被动、依赖性强的现象,而这种被动思维的模式,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大拦路虎。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改变过去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而应当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呢?
1.重视提问的技巧性,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过于片面化的教学现状。在给学生讲完故事以后,教师一般这样提问:“这个故事名叫什么?有哪些人物?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习惯性的问题,是一种模式化和固定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模式,往往难以引发学生思考,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首先,教师应当该变传统单一的提问模式,通过多样化的问题提问,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针对“故事中有哪些人物”这样的问法,教师就可以从多角度来进行提问,不同的问法能够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维,但结果是一致的;此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该变传统答案既定的提问模式,通过一些开放式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大胆地设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其次,变封闭式提问为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需要改变传统封闭式 的提问模式,重视启发式提问的运用。例如,在学生看图说话的过程中,面对一幅图,教师不应当只是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只会结合图上的内容,将自己看到的一些表象的东西说出来。如果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换一种方式如:看到图上的事物,你联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学生所看到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根据所见而联想到的。这就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所看到的事物,而会结合所看到的进行联想,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看图能力的提升。
2.创新故事复述形式,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一般而言,故事的复述,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机械的记忆进行复述,并不是将相关的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学生复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复述,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不断帮助学习积累词汇,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对策,供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呢?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二、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四、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洪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3
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教师在课堂上,应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一、尝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生生和生师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以导为主,尽量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讨论、操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提高教学效益。
二、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备的学科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注重学生的经验,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肤浅只会让学生逞一时之快,过后便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达不到知识的积累,也无法拓宽知识的领域,进而就无法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1、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例如《捕蛇者说》一课,捕蛇者陈述了蛇毒之厉害,祖辈父辈都死于这差役,为何还甘冒生命之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着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又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当时的苛税比这蛇毒更严重。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如以《端午日》为例,龙舟竞赛这一情景中的“热烈场面”,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一下当时的热闹情景。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发挥着,结果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
1.小学语文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1.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思考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分层次作业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掌握,并通过作业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真正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1.2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作业一般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作业都一样。对于一些语文基础好,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作业简单,写作业等同于浪费时间,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一些语文基础较差,阅读能力不高,语文水平较弱的学生会感到数学作业量太大。久而久之,学生都会感到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分层作业设计应用于初中语文作业,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写作业的热情,为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1.3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业是利用课后时间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能否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的布置作业,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分层作业设计灵活运用于小学语文作业,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适应能力,培养每一位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语文分层作业实施的原则
2.1科学性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作业,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的差异。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其次教师实施分层作业时要统一标准,设计出一致内容的测试题目,来检测学生知识基础和学力水平差异。通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测试,统计出测试结果。根据学生非智力因素,科学客观地确定好学生层次。
2.2主体性
教师编选语文作业题时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纳学生建议和意见。设置作业需立足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将作业设计成为多层次、多梯度的可选性作业。学生按自我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到作业设计全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
2.3隐蔽性
分层作业时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学生分层。倘若只是将小学生学生根据标准划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然后将划分标准告知学生,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消极影响。小学学生对于教师明确分层的态度感到不满。容易导致优等生会骄傲,认为我不学而忧。学困生则会自卑,还可能自暴自弃。教师在分层作业时应当注意隐蔽性。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让全体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3.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
3.1分组管理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观察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原则上分组人数应分别占全班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语文基础扎实、学习自觉、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好、成绩突出的学生约为四分之一;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中等水平,有上进心的学生约为二分之一;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学生约为四分之一。编排座位时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学生坐在中间,同时可以考虑与那些基础扎实、学习自觉、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好、成绩突出的学生同桌,起榜样示范作用。座位和分组根据学习测试情况不断调整。为了避免分类建组引起的不利影响,教师可召开家长会讲清分层作业教学的目的,取得家长支持。
3.2分别作业
教师加强作业针对性依据课堂教学要点和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设计好每次作业的内容,要求分组后的学生分别作业,同时划出选做题和必做题。必做题是知识的基础练习,学生必须完成。而选做题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作业。除了选做题和必做题之外,还可完成兴趣题,难度设置较大。作业存在梯度性,每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3分层评价
对于作业评价教师要坚持学生差异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并采取不同标准和层次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优等生去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并予以赞扬。对中等生要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对学困生要加强关注,即便作业成绩不理想,也要给予表扬,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实施分层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尊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习惯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小学生语文作业布置中采取分层布置,应当遵循科学性、主体性、隐蔽性的原则,实施分类建组、分层作业设计和分层评价,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心态,最终达到最佳的教与学效果。
4.小结
小学语文学生分层作业,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业任务,使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与语文水平和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梅震宇.生本.精致.有效――新课程背景下课外作业布置的偏差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0(1).
[2]周靖.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改良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 (05).
[3]陈婷.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非常6+1” [J].屮国校外教育,2010(22).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写作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让学生提升自己的作文写作能力,并且在作文中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取得更高的语文成绩。学生也需要不断地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找到写作的兴趣,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自己。
一、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全方位的体现,
只是在为了写作而进行写作,完全是为了高考的成绩提高而进行的写作。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以高考的作文来判断学生作文的好坏,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作文全是为了高考而进行写作的,而不是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这就与当代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差距,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越离越远。
所以,革新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创新途径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根据传统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教师也应当培养学生作文思路的创新,不再受缚于传统的作文写作思想,让作文的写作能够表达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一旦学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作文的能力就会上升一个很大的台阶,让作文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学生作文语言的完美性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在进行作文创新教学的初期,不需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追求语句的华丽,而是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保证作文句子的流畅性,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这才是作文的追求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完善自己的写作文字功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同时与教师积极地完善教学模式,让作文教学更加具有效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全方位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6
关键词:科学施教; 语文素质; 学习能力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为灵魂,科学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的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科学施用教法,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激情。最终让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得到提高,本文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谈谈一些教学建议:
一、科学施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当前课改下许多教学内容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考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认真改变以往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在思维能力的散性发展。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小主人公失学放鸭的经历,大胆想象小主人公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二、实现教育创新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在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把握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学习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方法,终究会让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大放异彩。
1.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关键,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开始以民主的方式就开展什么活动、开展方法征求学生的意见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用。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活动时,课前我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进行一个有关月亮的诗词朗诵比赛,有的说举行月球奥秘常识抢答赛,有的说举行与月亮有关的歌曲汇演,最后综合多数人的建议把全班分成四组,分别是“说月亮故事组”、“唱月亮歌曲组”、“诵月亮诗词组”、“道月亮知识组”来开展活动。由于大多数学生看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学习方式来开展活动,所以他们都能兴致勃勃的参与活动之中,对“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喜欢月亮文化”这一问题,学生的讨论很激烈,发言也很积极:有的说,月亮很皎洁,很美,人们都很喜欢;有的说《嫦娥奔月》的嫦娥很动人,人们都喜欢嫦娥,也就喜欢她的故事;有的说,月亮圆,代表团圆,我们都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也就喜欢带给我们希望的月亮文化……虽然学生的发言不是很全面和成熟,但还是表现出他们对这一次活动有较浓的兴趣。
2.善于把握实践的机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善于把握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学习课题时,因为它有三项活动可供选择,分别是“风流人物谁与争锋”、“丰功伟绩到处传扬”、“豪情满怀吟诵华章”,从三项活动看,都偏重于让学生从历史资料古文典藉中去寻找“千古风流人物”,通常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到图书馆去检索,或是上网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诸如“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进行搜索,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学生就能完成,而且也能达到“了解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的效果。其实就目前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可能有的学生不查任何资料也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学生的热情不是很大,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把调查对象略加修改,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调查、打听我们本地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搜集。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到地方文化档案馆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结果取得了许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收获。比如有学生抄下了地方碑刻的名人诗句,丙洲籍同学的调查让全班同学更深入地了解了民族英雄——陈化成,这一实践、调查提高了他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3.对现有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眼力,培养学生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所以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而农村中学有着农村特有的优势:优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富有浓郁气息的地方色彩,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进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进乡野,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作为新时代的下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改变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模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