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1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文化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独树一帜,在明代达到顶峰。当今武当山虽然不再是“皇室家庙”,却是 “全国文明风景区”、“5A级旅游区”等多种桂冠于一身的山岳型风景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和挖掘武当道教、道家仙乐、武当武术、武当建筑、武当道教医药与养生中的正能量,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旅游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一、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与和谐社会建设

道教所主张的仙道贵生、清静寡欲、柔弱不争、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我们所说的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内涵存在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联系。发掘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一)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以追求身心健康为己任。《度人经》曾把这一宗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二祖天师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这一教义与佛教、基督教注重来世、末日审判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激励人们通过现世的修炼而享受美好生活。这种入世观能使人们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使人们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助于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二)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解释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意思是学道修道应做到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精神。现实社会中,倘若人人回到“怀素抱朴”的状态,谨记老子的“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忠告。人人清静寡欲,不为争名夺利去伤天害理,而是求得内心安静,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这些都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有序。

(三)柔弱不争

《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教诲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不老。《道德经》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倘若世人皆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矜,诚信友爱,社会公平正义便得以彰显。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教的基本思想主张之一。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就是要人们遵行自然规律,追求绿色的慢生活。道教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为对当今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儒家虽然也讲天人合一,但它又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强调人高于一切事物的特殊价值,认为人贵物贱,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与道教以平等态度对待自然的思想是不相同的。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特色

(一)独特的道家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武当道教音乐虽属民间音乐,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因其既沿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楚国民俗祭神音乐,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以道教音乐为主,同时兼有佛教音乐和儒家音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其特色是悦耳动听,它是宝贵的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

很多旅游者都慕名前往武当山聆听仙乐神韵,寻找音乐之美,以仙乐洗涤心灵,或感悟人生真谛。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重视音乐的美学教育,让人们在仙乐飘飘中更好的体会武当道教的文化内涵。

(二)武当武术特色

武当武术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武当武术以静制动、虚静无为、贵柔尚意为特色

当今社会重养生尉然成风,武当武术注重养生功用,它以养生为宗旨,符合当今人们的追求。人们常说,健康最重要,没有了身体,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将武当武术养生的理论、方法挖掘出来,并与武当道士切磋研发出适合人们简单易学的武术招式,以此来造福旅游者。

2、武当武术主张克己复礼、讲规矩

开山祖师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规矩不得而知,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民间武当内家拳派传承的规矩来看,内容虽各有千秋,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一个武当武术的传人,必须“克己复礼”,遵守公共道德。而当武当武术流入民间后,一些规矩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并且根据时代和社会公德的需要随时增删不同内容。我们应将武当武术的规矩进行整理,让游人知道这些规矩,从而也让游客在游乐中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文明旅游人。

(三)武当建筑文化特色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体现了民间、宗教和皇家建筑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古建筑艺术成就。因此,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皇家建筑规格,规模宏大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时又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经过后来不断扩展,武当山现有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4、打造精品影视片

精品影视片对于景区的宣传作用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尤其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发展的阶段。节假日,人们走近电影院看场电影已经是人们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提起旅游景区的经典影视片,人们会想起少林寺的《少林寺》、庐山的《庐山恋》等精品影视制作。据调查,在当今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媒体在武当道教文化的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70年代后的族群对武当山的意向与电影有着深刻关联。虽然以武当山为主题的影视片也不少,如《武当》、《武当仙袍》等,但这些都不能真正反映武当道教文化的精髓,没有《少林寺》、《少林足球》这些影片影响力大、持久性长。所以武当山应集全民之智慧,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打造出真正代表武当文化与精神的经典影视片。通过经典影视片向人们展示武当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再现东方武当神韵和武当美景,吸引更多游客来武当山实地考察与见证。

5、做好网络宣传平台

如今不管是PC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订餐、订房、订票等。人们的旅游购买行为,越来越多依赖互联网来解决。在线旅游的在线交易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就要求武当道教文化旅游也要与时俱进,紧跟科技步伐,做好网络宣传平台。例如要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同时要定期更新、时时更新。将武当道教文化通过各种平台传递出去,让游客更好、更便捷地获取想要的相关信息,从而激发游客的武当道教文化之旅的动机。

(二)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主体作用

1、做好发展规划

要做好武当道教文化旅游,应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1)以实现道教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科学编制符合武当实际、具有武当特色、覆盖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景观的发展总体规划。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确保已有的规划尽快实施。

(3)要把旅游发展规划做成项目,并进行包装,以项目招商,解决旅游发展资金的缺口问题。要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道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科学发展一定要注重环保,秉承道教核心“天人合一”的原则。

2、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道教文化旅游研究

目前研究道教文化的高尖端人才严重缺乏,道学研究成果不多,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道家学者凤毛麟角,缺少高道大师。武当道教文化研究机构可加强与省内外道教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吸纳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开展高领域、高层次的道教文化研究,使武当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坚实的学术支撑。二是与高校加强合作,做好道教文化的学术交流。与道教文化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道教文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办法,使得武当道教文化符合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要求,健康、有序的发展。

3、举办道教文化旅游峰会

举办道教文化旅游峰会,必将进一步搭建起武当道教与游客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的桥梁,弘扬道教传统文化精粹,传承道教文化现实社会价值,进一步深化武当道教文化与全国各地旅游界、文化界、道教界、新闻界的交流与联系。

4、设立与规范道教学院,加强对道士的教育与培训

目前,在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良好氛围下,道教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但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文化需求相比,道教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亟待加强。道教院校是培养爱国道教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正确阐释道教教义的重要阵地,是培训现有道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平台。武当山虽有自己的道教院校,但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有特色有作为的武当道教学院。道教学院一要适应宗教院校办学规律的体制机制;二要加强师资力量,可请高道讲座,也可请其他对道教颇有研究的专家来教学;三要硬件设施也要跟上,与时俱进,如电脑与互联网,道教学习也应与先进科学技术相接合。

5、设立武当武术学院

虽然武当武术学院有很多,但比较杂、乱,应当规范武当武术学院,使得武当武术得到有序科学的传承。目前比较好的学院有武当与武汉体育学院联系办学创立了武当国际武术学院,同时十堰市中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程,这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对宏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整合现有武术学院资源,创立一所独具特色的武当武术学院。

6、创办道教医院、养生馆

道教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自老子创始起,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养生之道成为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道教养生功法既能使人转弱为强,又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强身健体,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道教医术对护脑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尤其是对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另外,按照道医的指导,有目的、有选择地持久练习太极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大脑晕眩、长夜失眠等症有独特的疗效。武当创办道教医院、养生馆,可以将道教的医学思想、医术传播出去,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尽一份力。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道教文化是一种高深文化,道教文化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旅游,这从客观上要求导游人员应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道教专业知识。导游是旅游的灵魂,道教文化旅游需要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而大多导游所掌握的道教知识不专业,对道教文化一知半解,解说不丰富、不规范。人是万事之本,首先利用当地的高校旅游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武当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最后是对导游加强道教文化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对武当道教特有的文化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导游在为游客服务过程中才能提供正确的讲解,引领游客汲取武当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2

一、武当字拳的由来

武当武术在唐宋时形成了四大门派,即龙门、天罡、太乙、清虚。四大门派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龙门主道,天罡主剑,太乙主字,清虚主手。武当太乙神剑门拳功,相传为张三丰所创。李兆生在《张三丰祖师圣像写真》中提道:“在明永乐十一年左右,武当宏伟建筑已经全部完成,三丰祖师位于皇经堂之清微宫(即三丰二上武当山)复得太和真武之道,并悟通白云上人之书诀,及将少林翻为内家,创字拳以武为文,将拳纳于字。当时传人极少,仅有太乙神剑门承其衣钵,亦即世传之武当拳宗也。”可见,神剑世传的太乙神剑门之字拳,得自于张三丰一脉。关亨九先生为其家传十七代传人。

据古柏先生证实,关亨九先生是满族正红旗人氏,祖籍东北长白县,满族的姓氏为瓜尔佳氏色拉春。关亨久先生家传的功夫(武当字拳),得益于长白山中的师父。因历代祖辈都遵循“言祖不言师”的师训(即言张三丰祖师,而不言自己老师的名字),所以到关亨九先生那里,也只知是张三丰祖师所传,而不知师名。

1988年9月,关亨九先生将《武当太乙神剑门功理功法》献给《武当》杂志。关先生继承其先祖所著的《武当拳宗》,内有字拳24字秘诀,以字为拳,每个字即为一套拳。只可惜原本已在“”期间遗失,但关亨九先生记之犹详,并追写成章,定名为《武当修真秘笈》。《武当》杂志社于1988年以特辑专刊面世。“专刊”含四集,分别记述神剑门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修真、技击、字拳、书画与医古。2002年8月,改名为《武当太乙神剑门功理功法》被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委会辑录在《武当武术精萃》中,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结集出版。2008年9月,由张桂生先生将关亨九著作编写成《武当太乙神剑门真宗》一书,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二、武当字拳习练的基本方法

武当字拳,每个字的笔画就是一套拳。关亨九认为,武当字拳,每一个字是一套拳。这门功夫传的很少,会这门功夫的,都会写会画,先文后武,不会写字练不了武,写字就是练武。以文学武是神剑门与其他门派的不同之处。武林中也有字门这。‘家,但它说的是字的含意,字的内容。神剑门是以字为拳,横就是拳的横,竖就是拳的竖,点横撇捺即是拳。所以,武当字拳入门功夫从写字书法开始。

1、字拳外练的基本要求

字拳外练要求:横必平,直必纵,间必均,际必密,端必锋,体必正,屈必轻,牵制必决,不足必补。有余必损,布置必齐,大小必称。写字行拳,道理相同。中正为主,左右为辅,主为令,辅为行,应行则行,不可强行。而习练者在书写不同字体时也各有讲究:楷尚行,草尚飞。篆尚转,隶尚折,各随其体,此乃行拳之身法。

字拳八法要点:点要重,谓之侧;横要宽,谓之勒;竖长谓之努;一挑谓之策;一扫谓之喙;一钩谓之趋;一撇谓之掠;一捺谓之磔(zh6)。横能左右扫,竖能左右分,横极则折,竖极必挑,横变走之,竖变弯钩,竖紧横松,长短互用,不离其形。八法即是八卦,八卦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八法变为字何止千万,卦法字法源于一理,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内劲出焉。

2、字拳内炼的方法技巧

字拳的习练并非只是机械的写字,而需要内功劲力(即内三桩和外三桩)的修炼。内三桩为正道、行修、束身,取“正道行修,束身自得”之意,此三桩为静养功,外三桩分为落地、运帚和托天,此三桩乃技击之道。此外,要把功夫练好,还得多种修养才能体会字拳的真正涵义。如对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以及周易之哲理,结合中医理论、书画艺术等基本内容。关亨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笈》中提及,习练字拳不懂文人三绝(诗书画)是不行的。诗书画是读书人道德修为与大自然相共鸣的产物。武当功夫中的字拳是参玄书道,与大道合真的结晶。

写字、练拳都要有轻有重,归到身上,就是有阴有阳,有刚有柔。所以,要懂得三合于一,字是道,拳也是道,字也是拳,因而称之为内家,为武当正宗。武当字拳注重三合于一,即有意有情有性,有道有文有武。这些都是由字而来,也叫文中武,武中道。即文里面有武,武里面有道。

字拳中的每一字有一字之脉络,如人之血脉,有神有气,有起有止,有惊险,有飘逸,有倜傥,有飞白。关亨九先生在《字的内劲与人的内劲》中提道:“人身之血脉是血随气行,字体之血脉是墨随水行。人无血脉则诸穴皆闭,不能呼吸。字无血脉则众划全停,不能成字。此乃字拳内劲的根源。行拳想写字。则人与字合。字脉即人脉,字劲即人劲。点划由心出,拳招由手发。心动笔随能写字,意动神随则发拳。拳有气力,字有精神,精神气力合一,则为字拳之上乘。”

三、武当字拳的习练作用与意义

武当字拳融养生健身、防身技击和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们在习练字拳之余,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练出了功夫,从而达到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文武双全的最佳境界,确实是武林中独到的功夫,是武术与书画艺术结合的神圣殿堂。

(1)养生祛病功效的显现

字拳是按笔划的先后顺序进行演练,每一个字就是一套拳。习练时,可按某字的笔划先后顺序用双手或单手进行书写,也可依某字笔划的先后顺序进行身体或肢体的活动。字拳习练注重字的间架结构的变幻及笔力气势,它追求意气神,讲究章法布局。写字时头要正,臂展开,腰挺直,肩放松,呼吸深而自然,精力集中,心正气和,排除任何杂念,这也是修炼内功时的坐姿要领。再者,执笔运墨时要指实,掌虚,腕平,肘悬起,从而使身体处于内意外力的“气功状态”,使人神形统一,令人静思凝神,心气内敛,意在心中,力在笔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藉此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运笔,以意领气,以气带力,“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借助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使笔法犹活于“筋脉相通”,显示出气和力的象形。这样,不仅排除了不良因素的干扰,而且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气血,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细胞和手臂甚至腰背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和锻炼,有力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

起到祛病、养生、健身的作用。

(2)防身技击作用的发挥

关亨九先生在《神剑门字拳秘旨》中提道:“拳不离书法,笔笔是招。遇敌就写字,写字即成拳。“遇敌时,可按字的笔划顺序来攻击敌方。例如,邵发明先生在《江湖三十六黑手》中介绍江湖中流传下来的最具连击、追杀作用的“太字刀法”。“太字刀法”曾被吸收入中国警用匕首术中。“太字刀法”是指匕首连续攻击的动作路线形成一个“太”字。也就是说,匕首是以“太”字的写法进行攻击的。分析一下“太”字,用于格斗,确实大有讲究。如果把“太”字“印”到敌人身上,可以看到,起初一“横”划刻在敌人的上盘(如眼或颈部);一“撇”一“捺”,交叉而攻,笼罩敌人中上盘,并封住敌人的正面区域;最后一“点”,突出奇兵,变划为刺,是凌厉的击杀手段。“太字刀法”由书法转化而来,其用刀与用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太字刀法”除了与书法有同工之处,诸如提、顿、回转等,特别是最后一“点”,有晃动手腕搅碎对方内脏之意。由此可见,字拳防身技击之威力。

(3)休闲娱乐作用的体现

字拳习练,讲究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习练字拳,不仅陶冶了情操,也达到了休闲娱乐之目的。既有静中乐,又有动中乐。例如,动笔之前,端身正容,气沉丹田,凝神静虑,恬愉之情,油然而生,这是静中之乐;动笔之际,运笔之时,任意挥洒,痛快淋漓,渲染泼墨,刻意精雕,兴味盎然,这是动中之乐。字拳的习练,最讲究手法与意念的紧密结合。这种运动自然而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书法的韵律,武术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获取“营养价值”极高的精神食粮。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除,身心快乐,达到怡情养性、健康益寿之目的。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3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如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的少林派拳术就曾与佛门发生过密切的关系。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以“武”名扬天下。“内家拳”的产生与发展,同道教的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术”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后来的“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则是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创造出来的。

关键词宗教武术技法

一、前言

宗教与武术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其发展历史多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主要的代表门派有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的少林派;传承于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武当派;以及传承于西蜀峨眉山的峨眉派等等。尤其以少林武功和武当武功为代表,民间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在中华武术史上,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技术层面的武功招式和武功套路的影响,更有对理论层面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有一种“和合”的精神贯穿其间,在这种“和合”精神的熏陶与规范下,古代宗教形成了独特的平和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集中体现在儒、道、佛的三教合一上。此三教在历史上通过既相互斗争又融合的方式,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儒教为主导,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大环境。另一方面,受早期宗法性宗教表现出来的政教不分、祭祀和行政合一特征的影响,形成了政教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结构。因此,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中国宗教的这种特征在历史上对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其中对武术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道、佛三大宗教。

本文旨在通过对宗教文化与武术技法特点的分析对比研究,阐述宗教对武术技法特点的影响,希望能为我们从文化层面理解武术的拳理技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人收集和查阅了成都体育学院资料室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万方数据库及部分武术网站中关于宗教及武术技法的相关论文和文章二十余篇,借此了解和掌握宗教和武术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著作、论文和文章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取创新点,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

(二)综合比较分析法

通过查阅武术技法的资料和听取我院武术名家的见解,运用系统的观点对武术技法中的宗教因素进行整理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归纳推理法

根据广泛收集的有关宗教与武术技法方面的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

(一)佛教对武术技法的影响

1.佛教与武术的结合

佛教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以缘起论为指导,吸收了古印度瑜伽禅定的修行方法,形成了以戒、定、慧三学为内容的体系。佛教既要人以“静心为本”、“慈悲为怀”、“忍辱无争”、“度人为善”,但也要人“禁人为恶”。要“治恶人”,要“护法”,要“护众生”,自可练武强身,以避邪降魔。佛法不仅为僧人习武提供了“律法”保障,也为武术在寺庙中的生存、保留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它对中华武术的最大、最显著的贡献是形成了独特的“寺庙武术”,其典型的代表为少林武术[6]。

少林武功发端于少林寺建寺之初,长期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人为主体而传习,在发展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武术及民间武技、气功、养生等内容,以后逐步形成为以佛教禅学为核心,以“禅武归一”为特点的武术流派。除少林功夫外,由南宋末年峨眉山白云禅师开创的峨眉派综合佛、道两家及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术之精华,形成了养生与武术相结合的修炼体系。

2.佛教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少林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禅武合一。禅武合一,即是把武术作为佛道,以武术训练为佛教修行,在武术训练中贯穿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则,并以佛教修行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武术训练的具体实施。这实际上是一个以武术运动为形式的禅修,即武术之禅修[2]。其中佛教的禅定方法被运用到武功基础的训练上。佛教禅定不局限与静坐壁观的修炼形式,认为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修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佛教禅定修行讲究内功和外功,俗话说:“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所说的“功”指的就是内功。内功炼气炼柔劲,于外可力抵千钧,于内可祛病健身,属武术气功,与禅定关系密切。而气功有炼气、养气两说。

炼气讲究的是姿势、调息、运气,是在佛教禅功基础上吸收道教及民间气功而形成的武术内劲气功。《少林内功绝技》一书介绍的内功,即是打坐,坐定排浊之后,意守丹田,或数息调息,摄心入定。这是佛教一般的禅定法。另外,少林诸派拳法的内功,均以马步站桩为先,以四肢运动为次。站桩时身体摆成固定姿势,气沉丹田,调息运气,精神专注不散,这也是一种站式的、以练筋力为主要目标的禅定[1]。

养气属心意的锻炼。少林拳十分重视心意的锻炼,以禅的调心法为炼心法则。佛门武僧教人修炼内功,注重养气调心,以心意的持守为要诀。尤其强调锻炼心意、参透禅机。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清末南方武术名家李镜源曾记录寺僧传授学习技击的心要:(l)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2)欲学技击先学调息(数息),即不动心之道。(3)欲学技击先学勘破生死,证悟本心。这就是禅定的精髓。

(二)道教对武术技法的影响

道教奉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在以“道”为核心的基础上,道教建构了其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将道家的各种思想转化为其宗教精神和原则,提出了自己的道教哲学及行为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道”和“德”作为和行为实践的总原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提倡无为、主静、抱一、守朴、寡欲、贵柔、尚雌、崇阴及炼精、炼气、炼神等等。后代道教武术大师们将这些道教哲学思想和准则融于武术,使中华武术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增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

1.道教对武术思想的影响

老子在《老子》中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天即是道,就是自然。自古练武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本质上与道并没有区别。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流传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体内五脏的变化,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行功的各种练习。另外,武术练习讲究方向性,一般都面朝南而立,也是为了达到人体生物磁场与天地磁场的和谐统一,这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武术中的具体运用[3]。

武术在技击战略上主要吸收了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构成武术战略的基本原则“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使敌人由主动变为被动而招致失败。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运用了事物转化的必然规律,因而成为中华武术技击论的重要原则。而道教武术的代表武当拳就是以“反道之动”的原则构筑了自己“守柔雌”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5]。

2.道教与“内家拳”体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少林和其他“外家”拳种的先有拳理、而后才有拳技的武术技术体系―――内家拳。武术对道教文化的吸收,除了表现为概念上的移植与借用,更以之指导武术的动作、招式、步法、套路和技术应用。如“形意拳位于八卦图之中宫,直线练习,直贯阴阳”;八卦掌的“有阳手,上下翻”及“踏八卦走圈”以及“五行步法”、“五行合一”等,都深深打着道教文化的烙印。而这各种拳法中,又以太极拳最为集中体现了道教的哲理精神,太极拳吸收了许多道教的修行功法,强调以道御气,以德养性;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口诀的理论依据即是道教哲学提倡的无为、主静、抱一、守朴。

(三)儒教对武术技法的影响

儒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是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儒家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武术也不例外,对于武术技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尤为深刻。

1.儒教对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

儒家文化思想的创立与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武术的内涵,给武术的技术风格注入新的内容,逐渐形成了现代武术的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动作技术中独有的基本定型化的特征。技术风格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独有的民族气质,是运动技术的“灵魂”,在当代竞技体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武术的技术风格一般包括动作中具有攻防含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运气调息、气势连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等[4]。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不教民战,是为弃之”,把“武备”与“教民习战”定为维护封建秩序的必要手段。显然,他所说的“武”,主要是指军事中的技击技巧,因为“武备”思想对统治者有利,以后的各朝各代便把它列人“讲武之礼”、“军礼”的范畴。

现代武术项目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具有攻防技击的特性,是将攻防动作寓于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运动之中。武术套路作为中华武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动作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武术套路,其共同点都是动作中含有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含义的技术风格;武术散打则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儒家文化的“武备”思想对于武术动作中具有攻防含义的技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2.“天人一体”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在中华武术技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天人一体”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对于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技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各门各派以及各种拳种的运动模式,都融入了“天、地、人”三者统合一体的思维方式。

比如“内外合一”的技术风格。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的相互联系统一是武术运动独特的技术风格。如少林拳要求“精、力、神”内外兼修,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志引导动作”等等。可以看出,中华武术在套路技术上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的动作紧密配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和“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和谐来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使内与外、形与神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内外合一”的技术风格,正是“天人一体”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四、结论

中国宗教对中国武术的精神价值取向、思想理论文化以及连续传播上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儒、道、佛三家对武术的影响,中国武术和中国宗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宗教应该是中华武术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宗教对武术也有消极阻碍其发展或将其引入歧途的一面,如在宗派门户的影响下,出现了为争“正宗”、“真传”而假托、附会“神仙”、“佛祖”的现象,这种封建思想对武术的健康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应该注重儒、道、佛对武术积极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理论能为我们理解武术中的宗教文化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熊华,施东颖.宗教与武术[M].中国宗教.2006.9.

[2]乔凤杰.佛教禅修与武术训练[M].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蒲李周,潘小波,董植寿.论儒教、道教、佛教对武术的积极影响[M].山东体育科技.2006.3.

[4]曾凡鑫.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华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M].博击(武术科学).2006.11.

[5]谭大江.武当拳在技击上的特征[M].中华武术.1999(09).

[6]倪南权.历史上佛教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M].浙江体育科学.1999(03).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4

《冰雪运动SPEEDski&snowboard》滑雪杂志出品人,健美操国家一级运动员,大家熟悉的他是滑雪和冲浪的好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冲浪俱乐部。而不知何时,他穿上了白色的太极服装,静下心来,开始了慢悠悠的太极修炼。成为武当三丰派第15代功夫传人。

蜕变始于累积,攀上喧嚣的顶点也离静息最近,而如果放弃历程,一切都索然无味。追求强健的身体和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道家所追索的,帮助人获得健康轻松的身心即为传道,为心灵减负,看到更多人快乐的面孔,自己会更快乐。时至今日,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让人们的神经时时紧绷,片刻的安宁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奢侈品,而太极所捧上的正是那一潭幽静,轻心思静。

和大多数生于70年代的人一样,我经历着考大学、工作、婚姻、事业、成功、挫折、喧嚣、欲望、迷茫――我来自一个偏僻的东北小县城,大学考过三次,最终考入体育大学;毕业时打破常规,转行做记者,并获得“北京市优秀记者”等荣誉;随后开始做减法,2003年创办中国第一本滑雪杂志至今,以当下大家喜爱的运动项目为媒介,谋求创造时代心灵读本;偶遇冲浪,创办中国首家冲浪运动俱乐部和中国第一个城市冲浪教学课程,归于大海,与潮汐共舞,体验到内心宁静才是快乐的本源;于是,开始读佛经、修瑜伽、解道禅,才知“没有健康的身体便没有健康的心灵”为教育之本源,懂得了运动的目的决非一时血液的涌动,而是要获取生之动力和心之平衡,太极才是完美的结合体,于是,我选择问道武当,让自己的心灵放轻松。

是什么让我内心越来越不平静,是什么让我越来越不快乐?是欲望,无休止的欲望。我只是当今社会一个微小的个体,挣扎于时代的洪流中,不回避、不出世,整理自己、解脱身心。天下太极出武当,武当太极始于道。长生是最初的目的,于是围绕这个目标,精与气被提升至人生最高境界,萌生的太极并非简单的招式与图形,其中传承着很多远古觉者对生命的认知,以至于一起式便气场摄神、平心静气,诸事皆抛于脑后。

无处不修行

“信仰快乐”源于我在美国盐湖城摩门圣地听完唱诗班后所看到的那些快乐的面容,那些形象从此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随时与我眼前出现的其他样貌做比较。真和善被面孔和眼神体现得如此淋漓,那些被暴露于服装外仅存肢体最突出的部分,永远无法掩饰人们的内心。当今的时代,逐渐清醒后的人们更看重现实,而非盲目顶礼膜拜。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还没有确定,那就先信仰快乐吧!

滑雪、冲浪、高尔夫让你兴奋,那就别犹豫;太极、瑜伽让你平心静气,那就别放弃。

无处不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在很多事物中悟出禅理,可以是运动,可以是写作,亦或是身边生命的陨落。人是有惰性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如果失了本性,绝大多数的人无法坚持,直至重入迷茫。于是,问道武当,学习太极轻体轻心,便成了我的人生计划,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期许飘荡的心觅得灯塔若隐若现的光亮,不再彷徨。机缘巧合,我的一位媒体朋友拍了十几年的武当功夫纪录片,我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更机缘巧合的是,正好遇到武当功夫的正宗传人、德艺修为皆巅峰的钟云龙道长闭关两年后,首次开门收徒授艺,并首度将武当功夫传授世人―我终于梦圆。

信仰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解释,我确定他为通向快乐的电梯,速度快慢可以掌控,快乐级数清晰可见,“无疾而终”是顶层按钮,门开之处,不再有病痛、妄想与迷惘,我信仰太极。

武当轻身心

上武当,立于金顶,感古今气脉,似有群山安靠,心思沉静,喜悦从心生,一切负担都抛诸脑后,身心俱轻。未上武当前,脑中免不了有诸多猜想,那毕竟是一个刚刚敞开半扇窗的神秘之地。我所了解的钟云龙道长也仅限于“十三岁开始习武,是武当山玄武派第十三代、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掌门大弟子,武当功夫的正宗传人,集武当多家宗派之精华”等简单的文字介绍。

初见钟云龙道长,一身黑色道装,话语不多,但眼神犀利,似能洞穿人心,让你难于隐形。“授人以艺,予人以道”是钟道长多年武林生涯的真实写照。虽然他的弟子们已经花开世界各地,但他心中依然在酝酿着如何让武当的文化得到时代的传承。

“这个世界过于喧嚣,人们看似获得了诸多物质财富,却丢失了太多不等值的心灵归属。”这是钟道长心中最大的忧虑。武当功夫与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足以祛除不良习气;如何让更多处于迷茫与生活重负中的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心的修养上,是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

“先让他们解决身体上的痛楚,如颈、肩、背、腰等一系列现代病,先轻身,然后再逐渐清除其心理上的顽疾,再轻心。”于是,钟道长探究武当功夫更适应时代的教学方法,提炼武当武术针对现代病症的功法要诀。

在张三丰祖师和钟云龙师傅前行三跪九叩之礼,成为武当三丰派第15代传人时,聆听师傅教诲接过传承证书的瞬间,我明白,我手捧的是让武当武术打上时代烙印的责任,我需要捕捉到武当武术与养生适合当代人的元素,凝练出适应不同都市人需要的技法推广开来,先让武当武术受益更多人的身体,继而是精神与心灵。

身心体验

心灵感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身体上的历练,上武当前,我做了充足的心理和身体准备,此前,我已经持续一年每天用一定的时间静坐,清理内心的淤积,并重新恢复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了以上的功课做基础,接下来我的太极之旅是轻松快乐的。

在武当修习太极的日子,我每天清晨4点起床,迎朝阳,晚9点收功,送星夜。在最初的10天左右,晚上感觉自己彻夜未眠,但第二天仍精力充沛,可能是身心在做大的调整。我原来是健美操专业运动员,舞武同源,对于套路动作的记忆和肢体控制能力较强,一套打基础的28式太极我只用了三天便记了下来,第四天早晨已经开始进行成套练习和细节动作的调整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太极是武学的最高境界,招式只是皮毛,内心的感知才是境界,如果想获得更高的提升,反复练习必不可少。

悟道绝非易事,穷尽毕生未有所悟者大有人在,悟是一个过程,中间难免曲折,看不到终点是对心力的最大损耗,当然,我们需要先入门后悟道,在悟与道之间的旅程尽量减少曲折,方法就变得至关重要,常闻原来老师傅传授弟子功夫,有的学太极需要先站三年桩,很多人不解,我现在明白,那是在磨炼心性。练太极的过程难免辛苦与枯燥,但那才是最快乐的过程,其实太极并不神秘,也没有想像中的深奥,别想太多,练就是了,更多精彩就在你的举手投足间。

也许很多朋友会有疑问,你练太极有什么收获吗?我的身体变化是在练太极的第十天就出现了,原来我喜欢练瑜伽,1994年在大学时就开始了,瑜伽高级动作中的头肘倒立始终是我的一个难点,练太极的第十天我突发奇想,试着做了一次这个瑜伽的动作,居然前所未有地轻松,身体的重量仿佛不存在,只用手肘稍控制一下就能保持平衡状态很久,手臂不再像原来感觉很吃力而且容易失去平衡。是太极帮我逾越了这个节点,我的身体变得更轻松了,而真正轻松的是心灵。除了身体外,心也在变化。离开校门刚开始参加工作就戴上了眼镜,其实度数不算高,属于可以不戴的范围,虽不是想看起来斯文,但却怕看不清和想看得更清楚,才能尽可能不错过一切机会。到武当山练太极,第一天练功仍戴眼镜,汗水却不答应,此后鼻子没有了负担,于是适应、轻松。重回北京后,也顺势不再戴眼镜,慢慢地明白,我要看清什么呢?想看清的难道戴上眼镜就能看清吗?抓住所有的机会就能真的快乐吗?有时人生最难得的其实是清净、轻松!

太极生活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5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为九省通衢之地,沟通东西南北,汇聚四方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荆楚人民创造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荆楚文化特色,是荆楚大地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战略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随着长江中游经济带与湖北文化强省战略的全面铺开,凝聚着荆楚文明精华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调节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环境的关键要素和全面推进湖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我们立足湖北文化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记忆,展示湖北传统文化优势,传承荆楚历史文化根脉,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融入社会、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湖北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湖北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3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以及1项申遗筹备项目。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钟祥明显陵于2000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咸丰唐崖土司城址于2015年与贵州海龙囤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一起作为“土司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2012年列入),一是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包含湖北省荆州城墙、襄阳城墙;二是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包含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西露天采矿旧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构成;三是鹤峰容美土司遗址。1项申遗筹备项目,即“万里茶道”联合申遗项目,该项目是我国继“丝绸之路”、“大运河”之后,又一条计划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该项目于2012年开始筹备,得到了线路沿途8省份的积极响应。2014年,湖北省被推举为8省联合申遗牵头省份,武汉市被推举为牵头城市,现线路沿线8省已基本完成遗产资源调查,目前正有序推进申遗点遴选以及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的编制工作。

二、保护与管理现状

“十二五”以来,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与合理适度利用,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全面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加快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逐步完善遗产监测体系,加快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与省级财政资金,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广泛采用科技手段与多学科交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设、保护规划、管理机制、保养维修、学术研究为保障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一)稳步推进法制建设

2013年1 2月1日,由湖北省政府公布的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该法规在认真研究唐崖土司遗址的内涵价值、保存现状和面临的保护难题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保护条款。该管理办法的公布实施,为唐崖土司城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夯实了基础,为开展唐崖土司遗址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具体的操作指南。咸丰县人民政府结合地方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唐崖土司遗产的地方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细则。为加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黄石市于2012年公布实施《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试行)》《黄石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现正积极推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片区保护条例》立法。《襄阳城墙保护条例》、《荆州古城保护条例》等明清城墙遗产保护法规也将于近期出台。这些专项法制建设极大的加强了湖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加快开展保护规划编制

保护规划是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长期思路与依据,完备科学的保护规划体系,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湖北省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09年,《荆州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由湖北省政府公布实施;2012年,明显陵、武当山玉虚宫、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襄阳城墙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公布实施,“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规划》也于当年1 2月由湖北省政府公布实施;201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2013―2030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复,依照该规划纲要,现已完成《武当山建筑群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5―2030)》的编制工作,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查; 《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总体规划》正按照国家文物局意见修改完善。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湖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

(三)逐步完善遗产监测体系

湖北省当前实施的遗产监测工作重点有三个,一是明显陵影壁监测项目,2013年获得批复,现已开始监测工作,该项目是湖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建筑单体专项监测项目,拟以此为起点,逐步开展世界遗产各重要文物建筑单体监测工作;二是唐崖土司城址动态信息与监测项目,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该项目对唐崖土司城址实施全面的环境及文物本体监测,科学分析、评价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保护效果,指导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三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边坡预警与监测系统项目,已开始相关建设。此外,武当山金殿游客量及危岩体监测、明显陵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等项目正在申报。湖北省通过这些单体、全面的监测项目的建设与实施,点面结合,积累相关技术经验,逐步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形成完备的全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

(四)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湖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与省级财政先后总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各项文物保护工程以及安消防工程项目70余项。为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文物安全,实施如玉虚宫文物保护工程、冲虚庵修缮工程、武当山古建筑群消防工程等项目;为改善明显陵保护状况与历史环境风貌,实施明显陵外罗城外明塘修缮工程、明显陵地幔修缮工程、明显陵影壁监测等;为配合世界遗产申报,实施了唐崖土司城址一期保护工程、唐崖土司城址保护与环境整治(一期)、唐崖土司城址动态信息及监测保养维护、华新水泥厂保护展示与利用工程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湖北省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安全及周边历史环境状况,保证了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加强保护管理机制建设

为夯实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基础,湖北省狠抓落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四有”工作,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规范遗产核心区域缓冲区内的建设项目报批;加强地方保护管理机制建设,指导各遗产地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快相关人才尤其是基层遗产管理与保护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唐崖土司城址等单位先后已成立专门的管理处,其中明显陵管理处为钟祥市政府直管单位,唐崖土司城址管理处与咸丰县文物局、咸丰县民族博物馆合署办公,配置专业人员与设施,负责遗产的日常管理与保养维护工作,黄石市于2015年组建黄石市文物局,管理与协调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协调机制建设,每年定期对武当山、明显陵、唐崖土司城址等开展专项调研、督导、协调工作,加强巡查与监督,及时制止、整改违规建设;联络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沿线8省市,成立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协调、推动申遗工作的进展。这些工作为湖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申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推动科技与多学科交流 湖北省近年力推科技手段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中的应用,采用整体顶升技术进行武当山遇真宫原地垫高保护,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进行资料记录;在唐崖土司城址、鹤峰容美土司遗址考古工作中积极采用高空高清航拍、三维激光扫描、地理信息系统、现场出土文物保护等技术,采用三维数字化建模与虚拟复原等技术开展遗产数字化展示;推进湖北世界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支持建立湖北省海达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研究院等,为遗产保护、突出普遍价值研究、保护规划编制、信息化管理、合理利用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积极推动武当山与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办唐崖论坛、黄石工业遗产申遗咨询会、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推进会等多项学术交流活动,深化遗产价值研究,为湖北省积极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学术支撑体系建设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申报与保护工作的策略

党的“十”以来,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文物事业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推进,文物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论述思想内涵,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在新形势下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严格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构建完善湖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世界知名文化名片的宣传展示作用,弘扬荆楚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发挥其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作用,深入落实文化扶贫政策,助推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加强现有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加强现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尤其要突出遗产核心价值方面的保护。加强对遗产地的综合性检测,稳步开展遗产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湖北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推进各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加强年度督查与巡视工作,规范遗产地管理,加大文物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遗产相关的违规违法活动,强化对遗产地的规范管理,实现遗产的永续保存。

(二)特许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精准把握湖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以及申遗筹备项目的保护管理现状、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等,制定相应申报策略,持续推进世界遗产申报,丰富湖北省世界遗产文化多样性,完善世界遗产传承体系。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项目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唯一的工业遗产项目,遗产价值非常突出。湖北省将进一步加强对黄石矿业遗产的考古与学术研究工作,开展多学科交流,深入发掘遗产文化内涵,完善遗产价值的解读和宣传阐释体系,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推动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立法,修改完善保护规划,加快遗产监测体系建设,夯实遗产申报各项基础,加速推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申报工作。

目前我们积极配合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的申遗部署,推进湖北“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各项工作。深化湖北明清城墙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加强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加大湖北明清城墙遗产的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力度,为联合申遗做好准备。

鹤峰容美土司遗址作为申遗扩展项目,当前湖北省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容美土司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推进容美土司遗址的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待时机成熟时予以申报。

同时我们一直积极推动万里茶道联合申遗项目,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牵头省份作用,联合沿线8省实施“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申遗工程”,加强茶道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加强预备名单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争取尽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积极探索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

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合理适度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实施世界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利用理念,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文化熏陶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素养;理顺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严格执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避免盲目建设、过度开发,减少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人工化、城市化干预;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开发文创产品、培育相关产业;加强系列遗产各遗产地之间的合作,做好与市场的对接,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共同推动遗产资源与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等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助推文化扶贫。

(四)加强科学保护理念曲宣传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6

一、湖北省具有开发价值和前景的体育旅游资源

(一)水域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水域风光独占鳌头。有神农溪古朴自然的溪流山野风光以及长阳盐池温泉、当阳珍珠泉等60多处较大温泉。如长江三峡、清江、汉江、神龙溪等江河湖泊景观10余处,龙潭澡布、高岚飞瀑、潜山温泉等泉水、瀑布景观15余处。湖北省水体资源特色鲜明,首先,从数量上看,全省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5%,省内水体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全省拥有湖泊800个,河流1000多条,温泉100多个。其次,水体资源多与山体相连,水赋予了山灵性,山因水而闻名。省内的经典线路“一江两山”中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神农架的神农溪等就是如此。第三,水文化源远流长。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底蕴深厚的水文化以大众参与地方的形式保存至今,比如长江三峡的龙舟竞渡等,这些文化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开展漂流探险、休闲度假、河湖垂钓、龙舟竞渡、溪降、理疗健身等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二)山岳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地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转折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地貌,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广泛分布着峰丛、洼地、溶洞、生物化石点、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滩、小型岛屿及标准地层剖面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如有华中第一峰神龙架、大洪山、鄂北名山武当山、九宫山、西山等20余处山峦风光,天下第一洞腾龙洞、黄金洞等约20处岩溶洞穴,以及多处自然遗迹、地质构造、生物化石景观,为开展登山、攀岩、森林探险、徒步、狩猎、自行车等旅游项目提供了理想之地。

(三)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湖北不仅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也是巴、越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地区,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武当山古建筑群和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农架、武当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在我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恩施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自治县,这里孕育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如陀螺、拔腰带、踩竹马、跷旱船、抢花炮、毽球、蹴球、秋千、押加、射弩武术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且为群众喜闻乐见较具开发价值和前景。

(四)体育节事旅游资源

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指以体育节事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包括体育节庆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和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以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内容统计,湖北省共有6项已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入选,还有部分潜在的未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以及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湖北体育旅游资源中的优势资源和品牌资源。

二、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一)地域开发模式的选择

依据旅游中心地理理论,地域开发模式实际上就是选择怎样的区域组织结构,即根据区域资源品位、经济现状和开发潜力等条件,确定今后协调和发展的组织体系。由于旅游资源性质、规模、价值、区位条件及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开发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有均衡和非均衡两种开发模式。所谓均衡开发模式即遍地开花式的全面开发方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强调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部门,逐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根据我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与特色、市场需求、区位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应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

在开发的近期(2009~2012年),应该通过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高品位旅游景区的集合作用,来带动周边地区旅游的发展。笔者在确定我省体育旅游开发中心城市时参照了李玲《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一文,而后结合各地市体育和运动设施、竞技成绩、体育传统等要素可以初步确定武汉、宜昌、十堰三地市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的三个极点,集中力量挖掘和培育若干高品味和高知名度的体育旅游项目,如武汉横渡长江节、赛马节、长江三峡漂流、清江闯滩、神龙架休闲度假、武当武术、荆州赛龙舟等,以区域精品带动轴线开发,促进全省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开发的中期(2013~2017年),应实施点轴战略进行线状开发,重点开发和推广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把大武汉都市体育旅游带、汉十高速公路体育文化旅游带和沿209国道的生态体育旅游带作为开发重点。在这一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将开发与扶贫相结合,在开发规划中广泛吸收当地社区居民参与,这样不但可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体育旅游扶贫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有效的整合作用。同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融入更多文化要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围绕旅游者的个性需求开发出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不同档次的产品。

在开发远期(2018~2020年),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全方位网络型的开发模式,产品质量更优、体系更健全、特色更加突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提升,将环境保护深化为生态保护,并在产品开发中占据首要位置。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纵观国内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将体育旅游资源类开发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其一,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惟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为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湖北自然资源开发野马河生态漂流风景区、平湖天堂河漂流、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区、杨家溪大峡谷军事漂流、利川跑马场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武当山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木兰湖武术等产品。

其二,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相互配合,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如宜昌、十堰、恩施、神龙架、荆州地区),规划“生态—体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线路,体育与旅游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荆州端午龙舟竞渡、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湖北清江闯滩、武汉金银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等都开发了供旅游者观光游览、体验民生民情、感受民俗风情、参与体育活动等不同追求的旅游产品系列。

其三,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

三、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体育旅游资源普查和开发规划工作,突出区域特色

当前亟待制定相应的体育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体育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工作,为体育旅游的迅猛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旅游开发前应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更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体育旅游吸引物的长期魅力。

(二)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

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决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环境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运作,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三)挖掘特色,发展体育旅游精品

特色与品牌就如同企业的生命,在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日趋变化的今天,突出特色、创造品牌是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利用湖北省在水域、山岳、民俗体育和体育节庆资源特点开发规划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品牌。例如:深挖水资源大做“水文章”,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的亲水活动“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宜昌三峡龙舟赛”、“清江国际漂流闯滩节”、“三峡大坝旅游杯”等全国自然水域漂流大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品牌体育节庆活动,打造水体旅游精品;再如在以野人而闻名的神龙架建立体育旅游基地,开展登山徒步、自行车、攀岩、探险、漂流、滑雪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项目,并将神龙架滑雪场打造成为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第三,武当武术誉满天下,打响武当武术品牌对于扩大湖北体育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多方融资,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

从国内外的体育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在体育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和企业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职能在于确立明确的政策导向,要将体育旅游业纳入省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明确产业地位,规范基本内容、条件和运营,协调各方面利益,规范化引导,统筹规划体育旅游开发项目,避免重复开发,实现与会展业、旅游业、体育业等其他行业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共同发展。同时,针对湖北省各地市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积极鼓励和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是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保护社会投资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外商、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参与开发大型体育旅游项目。坚持“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的原则,引强入室,吸引外资、民营资金,按“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投入体育旅游业,逐步形成以国有体育企事业单位为主导,非国有体育企事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格局,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品,兴办大型的体育旅游场所,走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的道路。

(五)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与部门合作,扩大开发范围

体育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政府体育部门、相关民间组织、景区景点等部门和机构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体育与旅游从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依靠旅游部门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与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起一个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另外,湖北还应与周边诸省加强区域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协作,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行“双赢”战略,加强省际、区际合作,联合促销,重点是西联重庆,东联安徽,北联河南、陕西,南联湖南,在整体宣传、联合促销上下功夫,通过引进来的办法充分宣传湖北体育旅游的特色,面对客商和公众开展促销活动,争取产品轰动效应,巩固老客源,开拓新客源,构建中部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扩大体育旅游开发范围,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