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1

【关键词】社区体育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现状 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88-02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襄阳市城市社区的建设突飞猛进,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社区已成为居民休息、娱乐、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人们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但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不完善,这成为制约襄阳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襄阳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有助于分清形势,准确把握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系统的问题所在,进而寻求最佳的措施来改善,从而更好、更全面地发展“都市襄阳、文化襄阳”。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襄阳市社区体育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具体调查了襄阳市的16个街道(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襄州区),共300名成年居民。主要依据各区经济状况、人文氛围、生活水平等因素来调研,范围覆盖面广,可集中反映全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全貌。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96.3%;其中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281份,问卷有效率97.23%。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文献检索等方法,广泛查阅与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发展动态。

第二,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如对襄阳最具代表性的社区进行随机抽样。

第三,数理统计法。将回收后的问卷结果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处理。

第四,访谈法。根据研究目的,走访相关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社区指导员和体育参与者各10人,就本课题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广泛听取意见。

第五,逻辑分析法。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二 结果与分析

1.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社区体育的概念。社区体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以

整个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就地就近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二,社区体育管理的概念。社区体育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组织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为实现社区体育目标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协调控制和创新的综合活动过程,以达到全方位的自我体育服务和自我体育管理。

2.目前襄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街道、居委会体制“内外有疾”。(1)内疾。缺乏横

向联系。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健身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2)外疾。规模大,管理松散。街道、居委会体制长期没有太大变化,在城市人口增多和流动人口加剧的情况下,管理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与相当多的居民失去联系。尤其新居民区的大量兴建,流动人口大量增多,开始出现街道、居委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第二,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脱节。在各个社区晨、晚练活动点都有专门的社区管理人员做指导,并对体育活动组织的健身场地维持、协调,但每个组织结构简单,内部无明确的社区管理,随意性强,无明确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体育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负责进行宏观管理,但一般不主动过问体育活动组织,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因此,社区体育组织的脱节是目前襄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社区缺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当前,随着襄阳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建设趋于经济化,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和管理也具有商业性、利益性的特点,从而社会上出现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的事例,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负能量”,偏离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第四,社区体育组织存在许多盲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网络体系,未根据岗位职责对工作作出明确的分工。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管理改革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今后城市群众体育的主战场,但还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第五,人、财、物的投入不协调。社区指导员配备、体育活动经费来源、场地设施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一些社区居民急需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因为资金、管理、利用率不高等原因而未兴建。当前制约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与器材。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除健身功能外,还有增强社区意识、增强社区情感、加强社区整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作用,但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在社区管理和组织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性管理方法或可行的指导意见,使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三 完善襄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对策

1.提高管理者对社区体育的认识

强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级主管干部对社区体育的完整认识,协调上级体育行政部门与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关系,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体育部门、基层政府和社区有机结合,将群众体育工作落于实处。

2.理顺社区体育组织与政府行政机构的关系

要坚决纠正那种任由社区体育自生自灭、放任不管的错误思想,还应注意处理好组织管理与促进发展的关系,把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指导有机结合。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引导社会体育产业实体进人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与管理中来,制订相应的体育经济优惠政策。

3.形成系统的网络管理系统

我国在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构上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党政主导、各方参与;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据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各有关行政部门的关系,结合襄阳市部分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加大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体系很必要。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实施操作体系结构表(从上到下顺序)

管理层(社区协调委员会) 社区体育管理机构

执行层(社区工作委员会) 健康与康复咨询;健康指导

培训;体质监测与评定;健康

与康复锻炼;健身产业开发

服务层(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信息;

提供场地设施;社区体育指导

4.深入开展社区体育管理研究

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要鼓励和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和谐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社区体育工作质量。我们在社区体育的研究中要重视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研究相结合,加强具体社区为基地的微观研究的主导地位,把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验价值研究,以及社区居民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对策研究运用于实际。最后,应借助各种基础学科的支持,促成社区体育学的形成,为社区体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5.充分利用辖区内体育设施

整合体育场地资源,合理使用和规范社区内各单位的体育设施,按照一体化要求,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积极将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体育活动组织引入市场,为市场提供体育活动项目的有偿表演服务。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社区体育的趣味性、健美性和娱乐性。

6.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组织社区体育居委会、体育小组、体育活动站、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系统为社区体育服务,具有公益性与福利性,要提倡义务服务与低偿服务。因此,开展社区体育必须以大多数居民参与体育为出发点,防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韩坤、于可红.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4~8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2

关键词:城市化;消防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1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在城市化进行的快速推动下,大量人口聚集,人们消费结构、生产方式向多元化发展,公共场所、大型商场、娱乐和高层建筑、企业等场所高度集中,城市人流、物流量集聚增加,使得各种威胁城市安全的火灾隐患风险激增,为城市消防安全运转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消防安全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伴随现代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建筑、财富、生产生活集中的聚集效应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消防安全需求方面。城市化是指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城市发展过快,带来了生产力要素过度集中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财产密度大,给消防安全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灾害的破坏性,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甚至影响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城市火灾发生起数超过10余万起,年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因此,准确把握城市化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城市化给消防安全带来的难题,采取有效措施,寻求科学对策,遏制城市火灾频发势头,为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消防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城市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事故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种多发性灾害,由于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灾害的易蔓延性,火灾事故后果均较为严重。新《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的总体任务是: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我国消防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科学的阐释了消防工作主要包含“消”和“防”两个方面。“预防为主”就是在消防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防火安全措施、技术和管理工作落实在灾情事故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消结合”就是要把防火、灭火两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积极、扎实地做好火灾预防工作的同时,做到相辅相成、互为保障,同时不断加强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的建设,做好城市整体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灭火作战能力。

三、麒麟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凸显消防安全瓶颈

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曲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期间,麒麟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了“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麒麟、奋勇争先排头”的发展基调,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胜利,完成区域内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2.7%。在麒麟区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区域内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6%;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0万人,城市面积增长到56平方公里,5年新增近25平方公里,辖区内已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达141栋,在建高层达197栋,迈进了大城市行列。然而,随着麒麟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有公共消防设施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快速发展与公共消防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城市消防规划滞后。城市消防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目前,随着麒麟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使用功能的转变,消防规划跟不上城市规划调整的步伐,留下许多消防安全隐患。

(二)市政消防设施缺乏,消防供水不足。麒麟区是一个典型的经过旧城改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消防供水同样存在着普遍性问题。一是水量较小,压力不足。城市供水管道在建设时,往往只考虑了生产和生活用水,未将消防用水考虑进去,供水管网小,满足不了灭火所需的水量和水压要求。二是供水管道陈旧,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地下老管网未及时得到更新,且大部分与民用水、工业水混在一起,加之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高层建筑及商业网点不断增多,用水量剧增,导致消火栓达不到出口压力的规范要求。麒麟区就曾出现过城区主干道南宁路市政消火栓长期无水的现象。

(三)消防站建设、装备不能满足形势需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远远大于规定要求。《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消防站的设立标准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火场,即从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沿为一般原则,它的责任区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按照规定,麒麟区投入执勤的消防站至少应有7―9个,但目前承担灭火和应急救援的消防站只有4个,无法满足5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由于消防站数量不足,导致责任区面积过大,长期超负荷运转。加之,主城区大队缺乏必要的举高类消防车,车辆、器材装备及消防队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不足,直接影响了灭火救援的战斗力。

(四)消防监督、宣传工作覆盖面不广。一是由于警力不足,制约了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阻碍了公安消防机构加强执法队伍、执法质量和业务建设的步伐。二是消防宣传氛围不浓。虽然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消防宣传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消防宣传可有可无,不能把消防宣传摆在突出的位置,仍存在消防部门唱独角戏得尴尬局面,阻碍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一)加强消防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组织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新《消防法》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坚持解决原有火灾隐患的同时保证不增加新的火灾隐患。要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在掌握较确切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给城市建设把好脉,并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和远期发展规划为城市建设定好位,才能在城市消防规划中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加强对城市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通过近期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发现,无论是市政消防设施还是建筑消防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许多消防设施设备由于缺少经常性的检修与维护,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既造成了原投资的浪费,又形成了严重的火灾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夯实城市社区消防工作

城市火灾主要集中在居民家庭及一些“四小场所”,火灾原因主要集中在电气、用火不慎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不当等。虽然其火灾损失往往并不严重,但也给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抓好社区工作对健全城市化进行的消防安全防范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管理网络。把社区所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物业管理单位等纳入群防体系中统筹考虑,规范合理的社区消防工作机制。二是借助社区人力,加强义务消防组织建设。强化社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保卫力量建设,建立专职或义务消防队伍,开展火灾预防、初期火灾的扑救和联防。三是实行动态型消防管理,积极开展自查、巡查,主动消除火灾隐患。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保障社区内的消防车道畅通,保障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定期对社区居民住宅楼的消防设施及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是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各类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气象异常、地震、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放射事故、恐怖袭击、爆炸、火灾、风灾、洪灾、雪灾、道路交通事故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给社会面的安全稳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五)加强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构建社会化的大消防格局,消防宣传至关重要,借助新《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重新修订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政府开展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消防宣传活动,促进全社会消防常识、法制意识的整体提高。一是加强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在组织各部门和消防志愿者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送手机短信、出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和传播消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宣传活动。二是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采取刊播消防公益广告、制作专题节目、宣讲消防安全常识等形式,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消防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在“119”消防宣传日以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大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宣传,并组织群众开展疏散逃生演练、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火灾预防能力和应急自救逃生能力。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推动社会单位自主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通过一系列宣传工作逐步形成消防安全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

作者简介:胡伟(1982― ),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消防安全与管理;李志军(1983― ),男,河南周口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消防安全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唐小飞.浅谈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与预防对策[J].警察技术,2002,3.

[2]秦志添.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消防安全工作[J].山西建筑,2007,9.

[3]赵志葵.我国城市公安消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8,10.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3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对策;湖南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38-03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所有人的希望。政府有责任帮助大家圆“安居梦”。物业管理是新时期城市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当前常德市公寓楼物业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如何规范管理,如何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并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常德公寓楼社区物业管理现状

目前,常德市江北城区已完成选址计划建设的公寓楼安置小区为64个(含扩建项目或续建项目),建设规模为3.56万套,430万m2,已启动建设的小区有42个,建设规模为2万套240万m2。截至2013年1月已经投入使用的公寓楼小区建筑面积为111.55万平方米(未含白马湖),公寓楼小区涉及239幢房屋和4 977户人家。

(一)现行物业管理模式

目前常德公寓楼现行物业服务模式大体上分为以下三种:

1.聘请物业公司实施社会化管理

目前,柳叶湖区域内7个小区(戴家岗、七里桥、双桥、泉水桥、岩子堰、万寿六组、万寿二组)和武陵区“西城水恋”和“富园”两个小区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实施社会化管理。

2.实施村级自治管理

目前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属地管理、专业服务”的原则,确定以社区自治物业服务模式为主,实施村级自治管理有武陵区的13个小区(竹根潭、白马湖、三闾、皂果树、三岔路、高坪头、富园、南平、新安一期、东风三组等)和鼎城区的兴发小区。

3.其他形式代管

目前,按照“社区负责安保卫生、街道负责维修维护”的原则,确定以社区自治与街道维护相结合的模式。有东汉西城水恋和皇木关。

问卷调查公寓楼社区物业管理显示,回答村组管理的占36%;业主自发管理的占7.5%;物业公司管理的占43.3%;业主委员会管理的占10%;不清楚的占3.3%。

(二)物业管理活动开展情况

物业管理是以管理建筑、住宅小区的设施和环境,为集团或居民提供综合的新型行业,其经营性质属第三产业。它的主要经营内容是:房产的管理、维修、保养;辖区的环境卫生、环境美化及管理;辖区的道路养护;通讯、供水、供电等市政设施的管理;辖区的消防、治安体系的建立及管理,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办托儿所、健身房等设施。但常德公寓楼的物业管理活动,目前还仅限于保安、保洁、绿化维护和公共设施设备管理这几项基本的物业管理。

二、公寓楼物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公寓楼建设遗留质量隐患

由于住房前期设计的功能不足,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部分安置小区门卫、物管用房、公厕等相关配套用房设计时没有考虑,给安置入住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导致入住后维保期内维修量较大,而开发建设单位责任心差,维修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常有发生。住户与开发商协调难度较大,甚至长期得不到回应,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已经很难操作的物业服务更加被动。

(二)前期物业管理介入机制缺乏

早期介入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接管物业之前,参与物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过程,从业主与物业管理的角度,就物业开发、建设和建成后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建成后的物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要求,并对即将接管的物业从物质上和组织上做好准备的过程。早期介入的过程中,物业公司的专业人员,从物业的使用、管理、安全、便利等方面考虑,为设计、施工阶段提供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后期管理的麻烦。常德公寓楼由于物业公司未能提前介入接管,影响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

(三)小区物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

公寓楼小区建设根本就没有按商品房的标准进行开发,部分公寓楼设计标准较低,门卫、物管用房、公厕等基本设施没有设计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控、燃气、绿化等配套建设相对迟缓。鼎城兴发小区、武陵新安小区安置户已入住几个月后还未能使用燃气,安置户反映强烈,有的不得已背煤气罐,新安小区有的还烧起了柴火。(2)部分小区无垃圾中转站。如南坪、皂果、沙港小区周边无垃圾中转站。(3)其他配套设施缺乏规划。大部分安置小区没有设置医疗点、商店、幼儿园和农贸市场,拆迁群众安置入住后极为不便。建议应加快加快完善小区内绿化、道路、管网建设,综合用房、幼儿园等配套用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区门卫卫生间、小区停车棚、文化体育设施等建设。

(四)公寓楼居民物业管理观念缺失

公寓楼小区业主或居住人已经长年形成的传统生活消费观念,与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有差距,这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不少对物业管理没有认同感,认为物业管理就是变向收钱,导致对物业管理的抵触情绪,给物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农村地区回迁安置小区的村民,与现代城市不相适应的思想和习惯并没有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他们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市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回迁安置小区的村民难以接受缴纳物业费,也经常有村民习惯于把街道和小区的道路当自己家的晒场院和后院,在上面堆杂物、晒东西、泼污水,甚至搭建晒衣架,严重影响了社区形象和他人通行。在有的社区,部分村民甚至把由政府投资建设,本是公共设施的花坛、草地当作自家的自留地,改种水果、蔬菜,带来了很多社区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

(五)物业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不畅

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收取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费的看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公寓楼的住户有63%的人选择“不同意”,28%选择有条件同意,明确选择同意的只有9%。说明大多数住户没有缴纳物业管理费的意愿。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物业服务,需要有充足的物业管理经费。目前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经费问题已成为公寓楼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想对公寓楼社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无论是引进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还是乡镇或村自己成立专业的物业服务公司,在低标准收取物业费或者不收物业费的情况下,经费来源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特别是回迁小区,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经费都由政府补贴(拆迁时承诺五年不收物业费)。但是政府如何补贴,承诺期过后会面临什么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对于那些乡镇或村集体经济实力不雄厚的地区,在低标准收取物业费或者不收物业费的情况下,如何维系公寓楼物业管理工作的经费来源更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物业管理经费来源能否有保障已经成为制约公寓楼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

三、公寓楼后期物业管理对策选择

(一)建立推进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

公寓楼社区无论在规划建设、设施配套,还是在服务需求方面,都与城市的社区有很大差别。为了保障物业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必须进一步建立推进公寓楼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法规保障机制、统筹规划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考虑到公寓楼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应该出台不同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应管理法规,结合工作实践,明确公寓楼物业服务事项与质量规范等要求,规范和引导物业管理的有序进行。在物业管理经费来源方面,应明确除个人缴纳、集体经济收入代付外,部分地区应由政府或项目实施单位给予适当补贴,或建立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给予适当补助。

(二)从住户收入和需求水平出发提供适合的物业服务内容

公寓楼小区居住人群具有文化素质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特殊性,即使有一定的政府补贴,仍然会存在一部分住户无法承担物业管理费用,出现“住不起”的问题。另外,物业服务企业会因为无法承担大量拖欠的物业服务费用而面临经营亏损而退出。所以在前期公寓楼住房物业管理创制过程中,政府不可缺位,政府除了加大资金补贴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启动适合各类物业管理的模式,一方面根据社区居住人群的消费水平和实际服务需求,确定物业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区分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条件成熟的可以直接成立业委会,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的模式;二是条件不够成熟的,由社区自行管理和委托专业公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三是基础条件比较差或是业主或居住人意见暂时不统一的,先做硬件完善,搞好前期宣传,提高各类小区的软硬件条件,待条件成熟后,再视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总之,物业服务必须从住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单一的模式和体制,创建与社区住户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模式。

(三)合理规划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公寓楼社区的建设必须做好规划。在设施配置上,除设计建设教育、文体、医疗、物业服务用房、社区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外,还应在农民集中居住区配置一定比例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用房。在具备条件的部分公寓楼社区,还应该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农民的生产用房。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经费问题。

规划社区配套商业及经营设施,增强了集体资产盈利能力,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能够负担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费用支出,从根本上解决了物业管理的经费问题。社区配套商业及经营设施也能够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

(四)创新多种管理模式,居民自愿选择

目前,不同的农村社区,由于地域、经济、人文等特点不同,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目前对公寓楼小区的物业管理满意率只有18%,说明大部分居民并不满意现在的物业管理。经调查各小区普遍存在消防水带、水枪未配套;绝大多数小区未配置健身体育设施;所有小区未设计或未到位大型公共活动场所(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完全没有地方举行);绿化带无浇灌水源;部分小区的路灯建设不到位,居民出行不便;部分小区无垃圾中转站导致生活垃圾无法清运;部分小区物业管理用房配置不达标,影响安置户入住户生活。

经调查公寓楼居民在对“小区物业管理采取哪种方式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业主自己管理的占53.5%;物业公司管理的只占17.8%;村委会代管的占28.8%.因此,公寓楼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没有必要“一刀切”,应该在充分尊重社区居民意愿的前提下,由政府组织社区居民自行选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法协助选聘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或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组建物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培训,包括对村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物业管理法规政策和业务技能培训。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4

关键词:人口流动;新趋势;机遇;挑战;江苏省泰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78-03

一、当前泰州人口流动的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建市以来,泰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现已成为一座以工商业为主、投资环境十分优良的滨江城市。近年来,泰州全市上下不断与时俱进、奋力创业拼搏,已逐步形成了以重工、建筑、医药、化工、旅游为主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个国家及地区的客商投资泰州经济发展。随着泰州建设“三大名城”伟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泰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泰州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城市化转型进程不断推进,泰州人口流动现象日益频繁并表现出新的趋势特征。

1.高层次人口流动频繁。近年来,随着泰州“三大名城”建设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泰州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泰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即为在充分彰显泰州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尽早建成“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以及“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2006年10月,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泰州“中国医药城”挂牌成立,多个高科技医药技术项目先后在园区落户。泰州大学城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初见成效,为泰州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泰州图书馆、泰州大剧院、“三水湾”时尚休闲街区、老省泰中文化旅游区、城北农业生态观光园、溱湖湿地公园等文化和生态设施以及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化演艺业等文化产业均已相继建成或正迅速发展。泰州医药、文化、生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吸引了一大批非本地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扎根泰州、建设泰州、服务泰州。“江苏省医药产业暨中国医药城2012年冬季大型人才交流会” 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1.3万名各类人才前来应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医药研发、新药申报及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另外,在泰州的各所高校中,均有较大比例的教学、管理人员属于非本地户籍的外来流入人口,他们的到来为泰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随迁式人口流动出现。泰州的船舶制造、建筑业、食品及化工等普通制造业较为发达,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前来就业。这些劳动力主要为泰州以外地区的家庭男性劳动力,他们为了改善自身或者所在家庭的整体生活状况而只身前来泰州从事某种形式的劳动服务,具有流动主体的个体性和流动方向的往返性等特点,这也构成了过去泰州人口流入的主要类型。家庭男性劳动力独自前来泰州在建筑业、制造业从事劳动,家庭的其余成员,包括配偶、子女、老人,一般不随同在泰州就业、就学或者生活。到了年关或农忙时节,或者为了处理其他人情事务,男性劳动力便离开泰州返回家庭。这种个体往返式的人口流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原因,具有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也给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随着泰州工作、生活设施的完善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改进,外来人员的配偶、子女、老人等家庭附属人员随同迁入的现象日益增多,即举家迁入泰州定居生活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这也构成了新时期泰州人口流动的一大特色。随着外来人口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问题的解决,家庭人员的随同迁移流动非但不再成为人口流动的障碍,反而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3.服务业人口流动增加。长期以来,泰州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人口,这是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出现以及低层次就业需要的形成相关联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加工制造型工作,这也刚好满足了第二产业迅速发展而对体力劳动者的大量需要。随着泰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特别是在泰州“三大名城”建设战略提出以后,泰州的第三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泰州医药、文化、生态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高层次人口流入泰州、家庭附属人员随同迁入泰州,势必导致泰州金融、教育、餐饮、家政、医疗等各式服务的需求大增,相关的社会产业将获得膨胀式的发展机遇,这也将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前来泰州从事各个种类的服务性工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江苏及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学历和技能教育也继续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备不同专业素养的多层次人才。泰州对于各类服务性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服务性人才的供给形成了泰州区别于以往第二产业趋向性人口流动的第三产业服务型人口流动新特色。

二、泰州人口流动新趋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1.知识的更新。泰州人口流动新趋势的形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入,为泰州的整体知识更新提供了必要的现实基础。为了加快推进泰州的“三大名称”建设步伐、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泰州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及时更新,需要快速地学习、消化和吸收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前沿成果,实现技术创新和产能进步。泰州的医药研发、新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都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更需要频繁的技术升级改造和持续的人才投入。随着泰州的经济和社会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医药、金融、化工、光电、机械、管理等领域高层次技术和服务人才的大量流入泰州,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泰州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为泰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泰州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更新保障。

2.产业的带动。泰州人口流动新趋势的形成,为泰州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新时期的泰州人口流动是泰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泰州各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首先,高层次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对泰州高档住宅、高等教育、优质医疗、个人金融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高层次人才的社会贡献和收入水平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的更多要求,这也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带动力。家庭附属人员的随同流动为泰州的教育、养老、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历史机遇,泰州将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学生就学、老人照料以及人员就业的要求。服务性人口流动的出现,对于泰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以及各种各类服务性产品的提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性人口的大量流入为泰州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各种服务技能的培训需求,促进了相关培训产业的发展。

3.服务的改善。泰州人口流动新趋势的形成,将对泰州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改善带来巨大的内生推动力。泰州地处苏中地区,属于经济中等发达城市,一直以来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难以企及苏南地区以及其他长三角城市的水平。如今,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入泰州,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强劲的消费潜力,对于优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餐饮休闲以及家政管理等的服务需求将会出现迅猛的增长。随迁式人口的大量到来,对泰州基础教育、养老服务、就业指导与培训、妇幼保健、社区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业流动人口的出现,对相关行业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也将产生更多的需求。人口流动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随迁式人口以及服务业人员的大量出现,对泰州尚不完善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带来极大的改善空间和升级需求,这给泰州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动力。泰州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将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各方面的改进工作,满足流动人口以及全体市民的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三、泰州人口流动新趋势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1.生存空间的萎缩。泰州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历史新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流动随迁人口以及服务业人员的到来。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泰州的城市居民人口为257万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了16.23个百分点。十年间,泰州城市人口有了较大涨幅的增长,城市居民们势必深刻感受到城市拥挤导致的生存空间萎缩感。例如,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马路上的堵车现象日益增多,医院里的就医等待时间日益变长,城市社区的公共设施日益短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地理面积本就不大的泰州容纳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人均资源拥有量及人均城市生存空间日益减少。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但是面对着日益萎缩的生存空间,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将不断降低,紧张、压抑、焦虑等各种情绪问题将会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为阻碍泰州社会进步和市民全面发展的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