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1
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长春新碱出现渗漏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长春新碱静脉渗漏应用水胶体敷料+喜疗妥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愈率。结果:试验组治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长春新碱; 渗漏; 水胶体敷料+喜疗妥
doi:10.14033/ki.cfmr.2017.6.0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88-02
药物渗漏至静脉周围组织,造成软组织坏死、神经肌肉功能损伤即称为静脉渗漏损伤[1]。长春新碱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的化疗药物,由于长期静脉用药及儿童血管特性及长春新碱的药物刺激等原因,常出现长春新碱的渗漏[2]。长春新碱出现渗漏危害大,可出现皮肤表面水泡,并伴有疼痛感等,严重时可造成功能障碍,是药物外渗护理治疗的难点。在本研究中,在对40例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患儿出现长春新碱静脉渗漏损伤患者进行水胶体敷料+喜疗妥护理,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相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长春新碱出现渗漏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长春新碱渗漏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12岁,平均(8.0±1.2)岁。以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划分,包括疼痛、水泡13例,局部肿胀15例,局部皮肤发白、皮肤温度下降5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8.0±1.7)岁。以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划分,包括疼痛、水泡16例,局部肿胀14例,局部皮肤发白、皮肤温度下降4例。两组性别及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用注射器在原部位尽可能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并保持一定的负压再拔针的前提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治疗静脉渗漏的方法,50%浓度硫酸镁湿热敷,取4层纱布浸透50%浓度硫酸镁后覆盖于患处,治疗30 min,间隔2 h后重复,直到水肿改善。试验组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水胶体薄膜敷料每天换1次,在渗漏局部涂抹喜疗妥,1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疼痛、水泡、局部肿胀、局部皮肤发白、皮温下降等症状消失的为治愈;症状改善的为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的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治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存在多方面的特殊性,除了由于儿童本身因血管细、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增加了外渗的可能外,与儿童皮肤松弛,小儿哭闹、乱动,配合性差,工作人员疏忽、缺乏巡视等因素有关[3-5]。且血液病患儿需进行长期输液处理,药物浓度、药物酸碱度及渗透压均可对患者的血管壁及体内细胞代谢产生一定影响,产生局部静脉压升高所造成的液体外渗情况[6]。
长春新碱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使用的化疗药,是一种双吲哚型生物碱,具有使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在中期停止的作用。该药渗出后对局部组织刺激大,严重会导致局部严重坏死[7-9]。该药渗漏后出现局部疼痛、水泡、局部肿胀、局部皮肤发白、皮温下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不易愈合的伤口,可对患者的组织、肌肉等造成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局部功能障碍。是儿童化疗药渗漏后护理治疗的难点。
在处理长春新碱静脉渗漏中,首先要避免儿童静脉渗漏的发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静脉渗漏的发生[10]。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静脉注射针的穿刺技巧,选择正确血管,减少多次穿刺。当出现穿刺部位疼痛不适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药物滴入,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必要时更换部位再穿刺。应该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静脉渗漏损伤的危害,使得家属重视,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11-12]。可通过心理护理及使病房环境更加温馨来减少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医从性。
本次研究显示在应用水胶体敷料+喜疗妥护理治疗长春新碱渗漏中治疗效果好。水胶体敷料的亲水性材料具有吸收性能,具有优越的吸收渗出液的性能,并且可以防水、透气,阻隔外界细菌入侵。而喜疗妥具有抗炎、促进水肿吸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的功能,可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减轻水肿。两者的联合应用,可以加快长春新碱渗漏的吸收,并改善由于长春新碱外渗导致的局部组织及血管损伤。故使用水胶体敷料+喜疗妥的护理治疗方式优于单纯使用50%浓度硫酸镁湿敷。
若发生长春新碱渗漏后应先用注射器在原部位尽可能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并保持一定的负压再拔针,尽量将渗出药液抽出[13]。并尽早进行局部封闭,以减轻炎症扩散、止痛,增强组织对药物的抵抗作用[14]。可用生理盐水20 ml+地塞米松2 mg+2%利多卡因在超过外渗部位0.5~1.0 cm处进行局部封闭,1次/d,连续3 d[15]。
在长期、多疗程应用化疗药的白血病患儿病情及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进行PICC置管。使用PICC化疗可以减少化疗中的静脉损伤[16-17]。但是置管费用高,对置管技术要求高,且患儿化疗时间长,整体化疗时间甚至间歇持续几年,且PICC管道要求定期维护,至少每周1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维护,可能发生堵管、脱管等情况,这些都限制了PICC的使用[18]。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水胶体敷料+喜疗妥的护理治疗对长春新碱静脉渗漏治疗效果明显,试验组治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吴平.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2):139-140.
[2]齐娟,刘名清,崔秋媛.喜疗妥联合水胶体敷料治疗化疗性静脉炎20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8):71-72.
[3]赵友风.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24-125.
[4]蒙金兰,韦玉兰.长春新碱渗漏性损伤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89.
[5]单靓.水胶体敷料联合喜疗妥治疗氨基酸外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8):4356-4357.
[6]郝彩霞.小儿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11(5):770-771.
[7]张雪燕,周乐山.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护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3502-3504.
[8]陈长英,孙巧枝.肿瘤科护士应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知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53-354.
[9]钱小洁,席淑华.谈风险管理在外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8,25(3A):59-60.
[10]刘丽芳,吴唯勤,金凤芳,等.水胶体敷料固定PICC导管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2):168-169.
[11]谭斌.水胶体敷料在恶性肿瘤患者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139-140.
[12] Lin M C,Chen C H.An investigation on the nursing competence of sourth Taiwan nurses who have passed N3 case report accreditation[J].J Nurs Res,2004,12(3):203-211.
[13]邱萍,张婷婷,黄敏英.长春新碱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药物渗漏3例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06-107.
[14]欧阳秋兰.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3):108-109.
[15] Verity R,Wiseman T,Ream E,et al.Exploring the work of nurses who administer chemotherapy[J].European Joumal of Oncology Nursing,2008,13(3):244-252.
[16]李佳,万京梅,李玉芝,等.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透明贴在治疗留置针静脉炎及液体外渗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5):112.
[17]卢秀芳.肿瘤专科护士在预防经外周静脉化疗致药物外渗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5,13(29):2959-2961.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2
我是来自辽宁的求医者。我从小就患有哮喘,虽然曾进行过多次系统性的治疗,但病情总是反复难愈。1年前,我结婚了。婚后,我和丈夫将老房子进行了重新装修。由于装修造成的各种异味十分强烈,使得我经常发病,而且每次发病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只能靠输液和吸氧来维持。我时常想,我恐怕永远都体会不到呼吸顺畅的感觉了。有一天,因为户外空气不好,我发生了严重的哮喘,不但呼吸困难,连走路都有些吃力。丈夫见状连忙将我送到了医院。在我们当地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后,我的病情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可出院3天后,哮喘再次发作,只好继续住院接受治疗。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孙增涛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性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他建议我去那里试试。于是我和丈夫来到了天津,找到了该医院的孙增涛教授。当我们到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正好赶上孙教授接诊。孙教授见我痛苦的样子,也没有问我挂没挂号就直接对他的助手说:“先用气雾剂”。孙教授的助手马上给我吸入了一种气雾剂。短短的十几分钟后,我呼吸困难的症状就消失了。后来,孙教授又根据我的病情为我详细地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而且每天都根据我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微调,直到把我的病完全治愈。现在,我已经出院2个多月了,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但没有再发病。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孙教授和他的助手,感谢他们为我解除了病痛和烦恼,预祝他们一生平安!
辽宁 郭文丽
孙增涛医生简介:孙增涛医生是天津市中医呼吸病及中西医结合呼吸病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副主委、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主委。多年来,孙增涛教授一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进行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等各种疑难性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3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sip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收住的病人主要是呼吸系统重症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ILD)、重症哮喘、肺栓塞等。国外教学医院多设立呼吸科,美国部分医院称为呼吸与重症监护科(Division of Pulmonary & Crit Care Medicine);国内仍称为呼吸科或肺科。
1 ICU的历史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被认为是ICU的起源。1923年Dandy在Hopkins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在二次大战前,Dandy在Hopkins建立起第一个24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20世纪20-50年代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包括美国和欧洲利用较大的空间建立了能够容纳较多病人的抢救单位,患者应用铁肺和手动通气,包括麻醉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组成了多学科的专家队伍,这是现在ICU的最终尝试。1958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Safar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危重监护病房,其后ICU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
国内ICU起步相对较晚,1980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ICU。1985年总医院呼吸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RICU。同时期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重症加强医疗病房(SICU)。
2 ICU现状
2.1 美国有职业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中,2/3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中,约90%是呼吸科医生,呼吸内科医生在ICU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2 现状ICU划分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RICU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综合性在监护病房(GI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3 RICU的发展
3.1 RICU病房的建立
首先RICU是ICU,有关病房的规范流程应符合ICU的标准。RICU主要面向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和重症内科系统疾病,其中感染和合并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居多是RICU的特点,因此病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院内交叉感染的问题。整体设计洁净区、缓冲区、感染区要分开,空气气流走向应从洁净区(工作人员区)依次到缓冲区、感染区,重症感染/携带多耐药细菌患者应相对隔离。不提倡建立过多的大通铺式格局,应有一半以上床位为单间病房,其中开放式单位床单元面积15-25m?,单间病房面积为20-25m?,要贯彻生命到(Safe Isiand)的理念,床周围1m内应无障碍物。感染区应保持一定的负压,如有条件建立标准的负压病房。
3.2 健全的RICU医疗规章制度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等。
3.3 RICU病人的收治范围 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功能不全,经过R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R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R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3.4 RICU病房的必备设备 每张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R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最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应配备适合R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R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R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RICU需配备血气分析系统、电子/纤维气管镜、振荡排痰仪;其他设备:心电图机、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体外起搏器、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3.6 RICU病房的选配设备 简易生化仪和乳酸分析仪;闭路电视探视系统,每床一个成像探头;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输液加温设备;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i监测仪;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检测设备;体外膜肺(ECMO);床边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设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LABP)和左心辅助循环装置;防止下肢DVT发生的反搏处理仪器。
4 RICU未来发展方向 RICU应向MICU(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发展,收治对象应涵盖内科各种合并感染的位置症患者(不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但是如果合并感染也应收治。RICU发展前景美好,但需要我们艰辛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387-388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4
我在内科工作了2个多月,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肿囊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掌握各临床病的起因,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够知道基本的病理过程,但是缺少更多的学习。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xxx,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带着满腔的热情,我来到了实习单位——武汉市第五医院实习。在五医院各个科室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规定的临床实习任务。 在工作上,我坚持按时到岗,及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个别科室的带教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各项书写内容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书写,容不得半点错误,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决不能拖到明天。在他们的指导和影响下,我在工作中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了细心谨慎、尽职尽责、力争做到最好的品质。
在学习上,我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刚到呼吸内科(呼吸内科是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的时候,我对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了解甚少。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向科室其他医生求教、与其他实习同学交流以及参阅相关书籍资料等等,我对病历书写基本要求、各项记录及申请单的书写、住院病历排序、化验单的粘贴、医嘱要求、内科全身体格检查、胸水穿刺等各方面都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之后其他科室的轮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在手术科室,我积极争取手术上台机会,争取能够当第二助手、第一助手甚至亲自操作,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无菌观念,同时训练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五医院还经常组织各类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科室内组织病例讨论等,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各种临床疾病的相关知识。在骨科实习的时候,我还曾跟随带教老师听过一场武汉市骨科协会学术讲座,对骨科的医疗进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我积极上进、乐于助人,与科室医生相处融洽,对病人认真负责、热情礼貌。在泌尿外科实习的时候,曾有一台经皮肾镜碎石术,手术难度特别大,整个手术过程历时长达10个小时。我作为第二助手,在体力上、意志力上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后圆满完成了手术任务,受到科主任的表扬。我想,这次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会大有裨益。
总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圆满完成了临床实习计划,还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临床知识,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上都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鉴定二:呼吸内科实习自我鉴定
来xx中心医院实习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第一次接触了临床,第一次穿梭于病房,第一次与病人有了正面的接触,虽然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但却让我获益良多。呼吸内科是我实习的第一站,在这里什么都是从头学起,很多时候都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在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其他实习同学的悉心帮助下,我学会了开化验单和其它项目的单。慢慢地也开始会刊老师开的医嘱了,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对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也有了
一定的了解。在查房过程中,带教老师会对某些疾病的要点进行讲解。有新病人时,老师会认真修正我所写的病历,第二天查房时还会讲解一下他们的诊断思路,这让我从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呼吸科碰到的病种较多,有气胸、胸腔积液、copd、哮喘、肺炎等,通过书写病历和体格检查,对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我在呼吸科感到比较遗
憾的是,当时没有提出来去肺功能实验室观看肺功能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从呼吸科出来后去了血液科。在这个科室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做了一次骨穿。虽然在血液科只待了一个礼拜,但通过前几天的观摩,终于在出科前一天亲身实践了一次。看到自己成功完成了,真要谢谢老师对我的信任以及支持。骨穿对血液科来说是一项常规检查,所有张慧英主任在我们进科室第一天就给噩梦详细讲解了整个过程。血液科是我感觉与我们检验专业最有联系的一个科室,看到骨髓报告单让我很有亲切感,它不像b超、ct那样,我们一点都不懂。骨髓报告单上的每一项我们都很熟悉,我们以前的实验课都有练习过。通过在血液科的一周,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个月内最后去的科室是心内科。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怎么学心电图,所以跟着老师查房比较累。当老师们对着心电图讨论p波、u波、st段时,刚开始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几天下来渐渐进入状态了,一些简单的还能看得明白。在心内科的时候,还去导管室看了一次冠脉造影和一次pci,当看着导丝从桡动脉穿刺进入到心脏时,不得不惊叹医学发展之快。对于冠脉狭窄的病人,成功实行pci术,可以感觉到作为医生的自豪。有时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老师们的讨论,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心内科碰到最多的病人就是冠心病,通过老师与病人的交谈,了解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知道冠脉造影是冠心病的确诊依据,对冠心病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作为我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月,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我喜欢现在这种状况,喜欢每到一个科室给我带来的新鲜感。我会好好利用在内科剩下的一个月,努力学习,相信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成长。
鉴定三:呼吸内科实习自我鉴定
在本院内二科实习一个月下来,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作为实习护士,开始真正的动手做各项操作。比起之前见习阶段,多了一份责任心。见习时,完全就是眼看手不动,都是跟着带教去看各项操作,除了晨护外,根本就没动手的机会,也很少接触病人。而在这个月实习期间,眼看一个星期后就开始动手操作的。有铃响也是第一时间想到动手去做,但每次都会先请示带教老师。这一点,从心里上就感觉很不一样,觉得自己开始具备作为一名护士最起码的责任。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5
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后勤集团、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先后出台了《遵义医学院关于对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改班的实施意见(试行)》、《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选拔方案(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生教改班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生”教改班管理意见》等文件。
2、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
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是“教改班”的主要特色。我们通过研究考察、专家座谈论证等方式建立了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措施包括:2.1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改班”按照新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开展教学检查、调研和总结工作,保障新方案切实可行。2.2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在内外科教研室各挑选了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3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2.4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5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2.6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3、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学校多次组织召集各院系领导及各课程负责人商讨“教改班”培养方案、课程整合及具有特色的教改模式,在现有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改革创新课程体系:3.1优化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把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调查作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3.2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整合培养、研究创新、基于系统、面向临床”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理念,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生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九门课程,分别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教学。3.3在第三学期增设了《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系列实践活动。3.4建立了临床专业核心整合课程。从课程整体优化出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组、整合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模块,以疾病为中心,建立以下临床课程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模块,让各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有机结合起来。3.5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课程模块。将《诊断学》课程内容和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临床基本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全新实践技能课程群。
4、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学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推行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5、阶段性成果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6
1.1国外医学模式现状早在19世纪末,西方就有学者认为,在人为割裂的学科和知识结构中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对医学保健的需求,开始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探索。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2],按照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实施的“新途径”综合课程计划更是将医学与人文之间、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以知识集约的形式将医学有关理论及必要的知识重新组成课程集群[3-4]。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倡议医学院校应全面推进综合型课程模式[5],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orientedintegratedprogram,OSOIP)及“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模式。这标志着全世界众多医学院校均开始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一个全新的整合模式。在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2001年6月确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计划应该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整合”,并强调“学科整合包括课程组成部分的横向整合”。1.2国内医学模式现状通过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改革经验,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等陆续开展了课程整合改革的研究。部分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6]。但实际上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综合模式教学的医学院仍少之又少(如表1所示)。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整合改革主要是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在临床学科间开展横向综合相对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也较有限。1.3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八年制医学课程整合情况目前,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深度在国内外展开,各医学院校正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课程整合存在多种模式[7-10]。1.3.1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医学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八年制课程整合的原则是:基础医学形态与机能课程的分别融合、临床课程自身融合,并使基础科学、临床科学与学术研究紧密交织[7]。整合课程包括:①形态学课程;②机能课程;③临床医学课程整合;④早期接触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此外,北大医学部还成立了医学人文研究院,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1.3.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照美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方案,自2003年起在教改班中采用新的课程模式[11]。在入学后的前三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生命科学课程及基础医学总论;后四学年包括进行四个阶段的革新性课程,包括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开设综合性的整合课程;内、外、妇、儿课程;临床通科实习和社区医疗服务以及临床二级学科强化培训。1.3.3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课程整合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也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基础学科重组、临床学科重组,大大节省了理论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自我空间、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的机会,目的就是在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12]。将原来的内科学、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肾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8大系统、9门课程,以床边教学、边见习边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强调自学和PBL学习,加强器官系统间的联系。
2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横向整合方式
2.1基础学科的重组基础学科的各个部分按照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理论进行各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形成从生理到病理再到病理生理机制,最终归结到治疗药物的课程主线,使得学生学习解剖学时,又能系统地掌握生理功能,将结构和功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13],随后的课程进入病理、药理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系统的认识到正常-异常-用药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学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的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结构时有什么功能(生理)异常结构是什么(病理)这样的异常结构是什么导致的(病因)异常后该怎么办(药理)[9]。因此,在基础课中只学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编写《人体形态结构》、《人体代谢与调节》、《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免疫学总论》、《病理学总论》、《遗传学总论》、《药理学总论》。各论部分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皮肤与结缔组织》、《神经系统》,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整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和,而是依据各自特点重新整合,形成符合认知规律,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功能模块,使得内容更为连贯,大幅度减少授课学时,剔除重复内容,加入最新的系统前沿进展[14]。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课时的减少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为理论课与PBL教学的完美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流程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成具体的临床诊治能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15]。2.2临床学科之间的重组临床学科的学习主要为内科学(包括物理诊断学)与外科学,同时还涉及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对于每一个系统的疾病,甚至同一系统的不同疾病,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当按照具体的疾病进行新增、删减、重组[16]。删除外科中与内科重复的基础各论,内科主要教授疾病总论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部分,外科主要讲述疾病的外科治疗,之后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性安排影像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进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17]。让学生能够通过之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思考泌尿系统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做什么检查和检验,怎么去诊断和鉴别诊断,怎么去预防。随着医学的发展,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康复等方面提倡打破学科的概念,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并逐步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诊治中心[18-19]。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