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1

关键词 绿色 轨道交通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轨道交通的概念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轨道交通更是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是绿色轨道交通的重要内容。绿色轨道交通主要从功能上的结合和空间层次上的结合来体现其绿色的特点:

1、功能上的结合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由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系统。轨道交通是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其它功能区域部分相联系,通过轨道交通的合理规划,改变各功能区的联结方式,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以达到能源清洁、资源高效、经济发展,增加各功能区的亲密度和社会活力。

2、空间上的结合

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地面交通组织之间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相结合。不同的规划部门要统一规划思想,在同样的规划指导思想下,把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

图1绿色轨道交通空间结合关系示意图

绿色轨道交通的建立,将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自然与生态系统融为一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合理开发利用和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

在“绿色轨道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规划必须注重轨道交通与综合运输、土地使用模式、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考虑建设的可实施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从轨道线网方案的总体结构上衡量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轨道线网在市中心区形成的客运枢纽站以及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形成的客运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扩展方向吻合,是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体现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线路及场站设置与城市的布局结构、自然地质、人文历史、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旧城改造等协调程度。

3、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分期建设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以体现“绿色轨道交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

4、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线网在运营以及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粉尘、水质等。

5、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三、绿色概念在轨道交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某市轨道交通5号线设计前期,设计秉承“绿色轨道交通”理念,从城市规划角度着手,深入进各个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在每个细节上努力更“绿色”。该市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工程共设18座车站,在满足功能、乘客和工作人员基本舒适度的情况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规模节省投资

1)车站建设规模根据控制期客流量进行确定。标准车站站厅层净高4.8m,站台层净高4.55m,车站顶板覆土3m;各层层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能为乘客提供一个高度舒适的空间环境,没有造成车站层高的浪费;车站顶板覆土的厚度满足绝大部分城市管线敷设的深度要求,做到了地铁与管线的和谐共存,并没有一味的加大车站埋深,控制了车站投资;

2)车站附属工程如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设置充分考虑车站周边环境并通过多方案进行比较,尽量减少附属规模和对建筑物的拆迁。

2、减少环境影响

1)尽可能保护当地文物、自然水系等,规避不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段,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保护地下资源;维持原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

2)地下车站综合考虑并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规划建筑)、地下管线(规划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做到综合平衡,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城市交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的影响;

3)地面车站建筑的设计要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措施;采用降噪措施,降低车站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节约用地,同时控制车站体量以降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4)车站风亭、冷却塔对城市景观和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车站风亭及冷却塔设计必须应满足以下要求:

风亭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布置;

风亭布置在开阔、空气流通的地方,远离住宅、学校;排风口不面向建筑,风亭进、排、活塞风口距邻近建筑物门窗直线距离必须满足环评要求;对于建成区,在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设置的风亭、冷却塔,其噪声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类区的噪声限值;位于2类区和1类区的风亭、冷却塔,其噪声应达到相应区域噪声限值;对于规划区或远郊地区,风亭与建筑物的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

地面风亭有条件时与地面建筑合建,不同风亭的风口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与合建建筑的门窗距离不小于10m;

单建组合风亭进风、排风、活塞风口之间的水平或垂直净距不小于5m,并严格控制风亭体量和高度,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和环评要求;

单建低矮风亭,风井底部设排水设施,风口最低高度满足防淹要求,且不得低于1m,开口处设置有安全防护装置。低风井之间满足下列最小净距要求:进风井与排风井、活塞风井之间不小于10m,活塞风井之间、排风井与活塞风井之间不小于5m;进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不小于3m,排风井、活塞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不小于10m;

当高风亭设于路边时,风口底距地面的高度不小于2m。

3、确定合理的车站、出入口位置吸引客流

1)车站总平面设计应满足控制期客流量和运营管理需求,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公交规划等控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置车站,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流。优先考虑跨路口设置,当站址周边有控制性因素不能跨路口设置时,必须考虑车站的过街功能。

2)车站总平面设计结合道路和建筑的布局与规划,合理布置通道、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充分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及地面建筑的统一建设。

3)车站总平面设计应考虑与铁路、公路、公交等各类交通工具换乘的方便,应使换乘客流组织合理、快捷、避免交叉。

4)车站出入口应靠近地面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及社会停车场,实现与地面交通的无缝或短距离接驳;

5)在城区有条件的车站附近,设置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或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实现车站和人员的合理换乘。

6)地面车站、高架车站与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日照的间距要求,避免过多遮挡周边建筑,以保证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4、平面功能合理

车站规模根据控制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车站站厅、站台布置功能合理,并做到了以下几点:

1)站厅、站台设计客流组织合理,减少交叉干扰,方便乘客进、出站,各部位的运营设施通过能力与客流相匹配,紧急状态下能保证迅速疏散客流;

2)车站站台设站台门,保证乘客安全;

3)车站公共区设广告、ATM机、广播、通信等设施,方便乘客出行需求。

4)车站公共区、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各部分空间,分区明确,合理组合,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5)车站设公共卫生间和工作人员卫生间。公共卫生间设于车站站台层公共区,工作人员卫生间设于站厅层设备管理用房区。

5、无障碍设计以人为本

1)从站台至出入口设地面盲人导向带,并与车站外城市道路的盲人导向系统连通;

2)每个车站均有一个出入口设无障碍设施从地面直达车站站厅层,同时从站厅到站台也设置有无障碍电梯;

3)自动检票机附近设置宽通道检票机,方便残疾人轮椅及大件行李通行;

4)公共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6、垂直交通

1)楼扶梯设计要求:

车站出入口至站厅以及站厅至站台均设有楼梯,以便在自动扶梯检修时仍能保证站内乘客的使用,并满足紧急状态下乘客疏散需要;

当车站设备管理区分为上下层时,应有一部上下联系及火灾时作为消防及疏散的楼梯,供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使用;

公共区楼梯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倾斜角度宜为26°34′。

自动扶梯的设计按客流控制期超高峰小时设计客流量确定,自动扶梯在站台和站厅层的布置尽可能的均匀;

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超过6m时,设上行自动扶梯,超过9m时,上、下行均设置自动扶梯;

站厅与站台间设上、下行自动扶梯,高差超过12m时,应设置2台上行,1台下行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倾斜角采用30°,有效净宽不小于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上、下水平梯级分别不少于4块、3块,上下平台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客流,自动扶梯采用公共交通型重载扶梯。

2)垂直电梯设计要求:

车站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设置一台直通站厅的无障碍电梯;

车站公共区付费区内至少设一部电梯,运行于站台付费区和站厅付费区之间。

7、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本工程对其沿线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综合开发不仅为建设方谋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工商业、房地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繁荣,加快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能带动客流的快速增加。

站点地下空间和上方空间的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站点区位、客流、周边商业开发潜力、市民出行及购物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对车站站内空间、车站配线空间、周边地下空间和地上物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一条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号线综合开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利用车站配线上部空间进行开发

图2 地铁车站配线区上方商业开发实景图

2)车站周边发展模式

车站位于城市道路下,通过出入口、天桥、地道等与道路两侧物业结合。也可与物业、广场等整合为同一建筑群,联系密切,相互促进。

图3 车站与地下空间结合开发模式

3)上盖物业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产权明晰,建设简单,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容易实现。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使上盖物业具有极佳的可达性,交通极为便利,相对于周边物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开发逐步成为各个城市轨道站点综合开发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

轨道交通作为百年工程影响深远,但目前国内以“工程型”为主的轨道交通研究较多,“规划型”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前期研究概念的把控,将绿色的概念贯穿整条线的设计,有助于推动轨道交通事业向着更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

[2]GB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

[3]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绿色车站设计导则[R].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概念;特征;应用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50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而开发、利用节能建材,打造绿色建筑是促进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求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的需求。它强调资源能源的低消耗、高效利用率以及有节制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1.绿色建筑的概念

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定义,绿色建筑即“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以说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建筑使用,涵盖了建筑的整个周期。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物充分的利用建筑周边的自然条件,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水系与植被等;其次在建筑的选址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物的形态、布局、朝向等,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与自然气候;同时建筑的风貌还要尽量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例如保持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等,从而为当地的居民营造出舒适、愉悦的居住环境。

绿色建筑关注建筑节能与建材的使用,为此在建设绿色建筑的每个环节要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与能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将建筑融于自然,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2.绿色建筑度的认识误区

(1)绿化率高就是绿色建筑。虽然绿色建筑对于绿化面积有着严格的规定,较之传统的建筑可以给人以更为贴近自然的感觉。但是绿化面积只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水、光、环境、声等因素。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刚兴起,许多人错误的一位绿化面膏就是绿色建筑。

(2)智能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这是专家所持有的错误认识,因为他们以为智能建筑必然的达到了各方面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上与绿色建筑相近。但是智能建筑也只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实现方法。

(3)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可以说绿色建筑就是节能建筑,但是不能简单的说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可以将绿色建筑定义为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与环保建筑的综合体。

(4)绿色建筑就是高成本建筑与高价建筑。绿色建筑强调建材的循环使用与利用本地资源,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的投入,为此并非是高成本建筑。

(5)绿色建筑是高科技建筑。绿色建筑提倡使用最为简单的技术以及最小的环境代价,从而打造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6)绿色建筑只能是新建筑。其实通过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也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

此外还有人认为绿色建筑只是政府的事,与广大的居民无关,其实这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3.绿色建筑的特征

3.1和谐

绿色建筑的和谐的特点是为了消除或者尽量的减小建筑在建造、使用预计拆除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消耗、影响降至最低,强调体系的和谐、关系的和谐以及系统的和谐。

3.2节约

绿色建筑是在当今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于是在然的要提倡节约能源,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3.3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的建造要根据符合生态系统安全、客观而健康的讯在为依据,建设符合人文特征、高效利用土地以及建设适宜空间、科学选址的规。

3.4高效

绿色建筑是人类的居住场所,从其建造、使用、 维护到拆除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同时要通过使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的功效。

3.6舒适

舒适性作为与能源消耗以及资源的使用的矛盾体,很难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性不是以无限制的消耗资源与能源来达到的,而要通过满足人类的舒适需求为条件,通过建筑经验与科学技术的探索,达到满足建筑舒适性的要求。

3.7人文性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与体现方式,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都是没有人文色彩的,不仅没有了特色与特质,同时也丧失了地域优势。

3.8经济性

绿色建筑的使用、建造与维护技术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其高技术、高投入的极致的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科学技术的水平,但是通过适宜的技术与地方化的建材或者地域性的建造经验同样可以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途径。总之唯技术论与唯高投资论都不是绿色建筑的追求方向,可以通过适宜的成本、消费以及投资建设绿色建筑。

4.建筑的实现

4.1节能门窗应用

门窗与建筑的护结构以及箱体、屋面相比,其隔热性或者保温性都比较低下。同时门窗又是冷风流入的主要通道,因此改善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节能、提高舒适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在门窗的缝隙粘结橡胶条、使用单框的双玻璃或者采用一玻一膜结构窗,以改善门窗的保温性能。

4.2墙体设计

建筑物的外墙作为建筑内外之间的屏障,对于内部小空间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主要从材料以及墙体的结构设计入手,其目的是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以达到保湿与隔热的目的。传统的建筑保温是通过加厚墙体,这种方法具有蓄热能力强、热工性能稳定、在持续供暖的条件下热损小的优势,同时对于间歇性供暖的房间也具有很好的空气稳定性。但是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于建筑物自重的要求,通过加厚墙体进行节能保温已经不再适用。而具有自重轻、占据面积小的新型环保材料被逐渐的广泛的应用。目前建筑的节能墙体设计主要集中于构法以及材料的选择上。主流构法为复合墙体,例如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外保温复合外墙以及内保温复合外墙。

4.3屋面构造设计

屋面作为接受太阳辐射面积最大的建筑面,并且受照射的时间较长,因此是节能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面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到屋面的厚度、重量、保温层对防水的要求等因素。采用先进的倒置式屋面,由于屋面结构不接受太阳的直射,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屋面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平改坡或者屋面绿化以及蓄水屋面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屋面节能效果。

4.4太阳能新技术的应用

在这个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节能意义尤为的重要。而太阳能这一清洁环保、可再生、无处不在的能源更是节能的首选。太阳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技术已经逐渐的趋于成熟,无论在商业的性价比还是在技术上的集热效率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要达到与住宅完美的结合,实现一体化,并且在安装的形式、寿命以及与建筑物的协调方面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

5.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的注重节能,更加的关注绿色建材以及环保的效益。特别是在能源紧张、人口基数大的中国,加大环保、节能建筑的开发与普及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任务。总之要加快发展节能材料技术与材料的开发利用,让绿色环保的观念以及设施深入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陈荣莉,陈丽等.节能建筑与节能材料的发展方向[J].黑河科技,2001,(3).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住宅设计;创新;方法

1. 前言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人类住宅设计快速的向绿色环保设计发展,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更能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设计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理性反思的结果。我国是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人均资源非常匮乏,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环保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出于资源匮乏的考虑,更加是对我国长远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划。所以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气候条件,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居民住宅舒适度。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不但在建筑设计上要追求绿色,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要遵循绿色原则,这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必定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也会为我国住宅建设设计带来行的创新方法与成果。

2. 住宅建筑设计新理念的概念和特征

2.1 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2004年8月,我国建筑部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节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建筑物。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就是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2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

首先,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有节能的特征。这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自然有污染的传统火力发电电能的利用,防止污染。其次,绿色建筑还应有环保的特征。绿色建筑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和最后的拆除,都应该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再次,绿色建筑的舒适安全特征,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应该注重安全性,同时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以上概念和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和环保性。

3.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既不影响当代人的利益下,也能满足后代对于资源环境的需要。

3.2 整体性原则。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和统一性。绿色建筑设计为达到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就必须满足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的任何细节都应该满足绿色建筑的特征。

3.3 共生性原则。

作为生态建筑的典范,绿色建筑应该具备与人和其他生物之间普遍共生。共生本来是生物学的概念,是指一种生物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的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3.4 反馈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企业,在进行绿色建筑时,应该注重社会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设计。让企业的绿色建筑设计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同时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4. 绿色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4.1 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鉴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是在设计师和用户共同策划下完成的。设计师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等特点,进行初步的设计,设计初步定稿之后还要充分听取用户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做到设计的人性化。同时还要保证项目的设计要经过广泛的论证,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优化,在设计决策阶段解决问题。

4.2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和自然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长期的成本计算,而不仅仅只是考虑工程本身所花费的成本。要考虑到绿色建筑后期对材料的回收利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住户的舒适度,必须要考虑到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允许在设计阶段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要协同各设计方案的优点,取长补短,力求使设计方案最佳。在设计时要考虑为群众设计活动场所。

4.3 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传统的建筑设计分为很多分散的阶段:首先是由建筑设计师提出建筑方案,再由土木工程师和其他的工程师进行其他的水、电、暖等系统的设计。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各设计专业的隔阂,可以系统地整合各设计专业的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加强了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通过相互间的意见交换,增加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方案而造成的材料和人工的浪费,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而造成的建筑投资的增加值。

5. 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5.1 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要点。

传统建筑设计由于其商业性,注重的仅仅是初始建筑时的投资节省,并没有充分考虑住户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节能建筑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喜爱,这样使得建筑商不得不考虑绿色建筑设计对持续消费的关注,按照节能建筑建设标准,要求设计院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采取节能措施进行设计。

(1)维护结构,建筑的外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要高于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要尽量减少透明窗体面积,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取得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2)屋面、外墙防水保暖工程的生产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

(3)外窗,要注意空气的渗透性等条件。

5.2 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点。

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新的绿色建筑设计要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要求容积率从原来的2.5上升到3.0,将建筑覆盖率由原来的25.17%下降到18.4%。同时在场地的选址上,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合理组织场地交通体系,场地的出入口设置位置要离公交站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5.3 绿色建筑设计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要点。

在进行节水设计时,要注意对节水器具、防止水压出流、避免管网漏损、节水灌溉等方面。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要落实绿色建筑对节水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合理设置节水器具,管道布置时要按照施工要求进行,避免管网漏损。

5.4 绿色建筑设计的节材与材料利用要点。

由于建筑施工完全是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的,所以再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问题。列如:对于废弃的混泥土应该进行再利用,可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的垫层等。对于废弃的沥青,利用通过在回收加热冷溶和热熔的方式进行回收。

6. 可持续住区规设计

人是住区环境的主体,设计必须以人为本。进行未来绿色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即需首先把握住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以及在设计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而作为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可持续特征、循环特征、时代特征方面,即:

6.1 可持续特征:

绿色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意为住区环境设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应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具体在其规划设计的构思、平面布局结构与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应尊重住区内土地和环境及栖居者的自然属性,全面考虑住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关系,强调人类活动与住区环境所处地域的不可分割性。从而提高住区的吸引力,并使其成为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细胞。

6.2 循环特征:

这是指在绿色住区环境中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原料及废料能相互循环利用,自行消化分解。即在住区规划设计中能使其各系统在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信息传递及分解污染物方面能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相对闭合的循环网络,这样既对住区外部区域不产生污染,周围环境的有害干扰也不易入侵住区环境内部,故循环特征就成为绿色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6.3 时代特征:

从绿色住区环境的提出可知:它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其住区环境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体现在住区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个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服务体系;另外住宅智能化将被引入住区环境建设之中,住区环境中住房的概念将被扩展,使其不仅仅被理解为家庭居住,而是集工作、学习、居家、娱乐等于一体的社会单元。

7. 结语

在我国不断提倡节能、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逐步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市场的主导方向,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重庆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案设计导则(第二册)2006年.

[2] 王建娥浅议环保节能建筑设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0卷第5期.

[3] 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建设科技2006年9月.

[4] 田华赵文学浅议绿色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10年4月.

[5]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2010,(3).

[6] 中国住宅设计精品选.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7] 住宅设计资料集(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4

1、前言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人类住宅设计快速的向绿色环保设计发展,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更能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设计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理性反思的结果。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不但在建筑设计上要追求绿色,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要遵循绿色原则,这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必定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也会为我国住宅建设设计带来行的创新方法与成果。

2、住宅建筑设计新理念的概念和特征

2.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2004年8月,我国建筑部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节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建筑物。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就是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

首先,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有节能的特征。这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自然有污染的传统火力发电电能的利用,防止污染。其次,绿色建筑还应有环保的特征。绿色建筑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和最后的拆除,都应该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再次,绿色建筑的舒适安全特征,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应该注重安全性,同时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以上概念和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和环保性。

3、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3.1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既不影响当代人的利益下,也能满足后代对于资源环境的需要。

3.2整体性原则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和统一性。绿色建筑设计为达到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就必须满足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的任何细节都应该满足绿色建筑的特征。

3.3共生性原则

作为生态建筑的典范,绿色建筑应该具备与人和其他生物之间普遍共生。

共生本来是生物学的概念,是指一种生物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的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3.4反馈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企业,在进行绿色建筑时,应该注重社会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设计。让企业的绿色建筑设计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同时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4、绿色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4.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鉴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是在设计师和用户共同策划下完成的。设计师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等特点,进行初步的设计,设计初步定稿之后还要充分听取用户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做到设计的人性化。同时还要保证项目的设计要经过广泛的论证,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优化,在设计决策阶段解决问题。

4.2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传统的建筑设计分为很多分散的阶段:首先是由建筑设计师提出建筑方案,再由土木工程师和其他的工程师进行其他的水、电、暖等系统的设计。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各设计专业的隔阂,可以系统地整合各设计专业的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加强了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通过相互间的意见交换,增加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5、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5.1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要点

传统建筑设计由于其商业性,注重的仅仅是初始建筑时的投资节省,并没有充分考虑住户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节能建筑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喜爱,这样使得建筑商不得不考虑绿色建筑设计对持续消费的关注,按照节能建筑建设标准,要求设计院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采取节能措施进行设计。

5.2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点。

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新的绿色建筑设计要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要求容积率从原来的2.5上升到3.0,将建筑覆盖率由原来的25.17%下降到18.4%。同时在场地的选址上,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合理组织场地交通体系,场地的出入口设置位置要离公交站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5.3绿色建筑设计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要点

在进行节水设计时,要注意对节水器具、防止水压出流、避免管网漏损、节水灌溉等方面。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要落实绿色建筑对节水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合理设置节水器具,管道布置时要按照施工要求进行,避免管网漏损。

6、可持续住区规设计

人是住区环境的主体,设计必须以人为本。进行未来绿色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即需首先把握住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以及在设计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而作为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可持续特征、循环特征、时代特征方面,即:

1.可持续特征:

绿色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意为住区环境设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应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具体在其规划设计的构思、平面布局结构与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应尊重住区内土地和环境及栖居者的自然属性,全面考虑住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关系,强调人类活动与住区环境所处地域的不可分割性。

2.循环特征:

这是指在绿色住区环境中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原料及废料能相互循环利用,自行消化分解。即在住区规划设计中能使其各系统在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信息传递及分解污染物方面能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相对闭合的循环网络,这样既对住区外部区域不产生污染,周围环境的有害干扰也不易入侵住区环境内部,故循环特征就成为绿色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3.时代特征:

从绿色住区环境的提出可知:它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其住区环境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体现在住区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个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服务体系;另外住宅智能化将被引入住区环境建设之中,住区环境中住房的概念将被扩展,使其不仅仅被理解为家庭居住,而是集工作、学习、居家、娱乐等于一体的社会单元。

7、结语在我国不断提倡节能、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逐步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市场的主导方向,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a)重庆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案设计导则(第二册)2006年

b)王建娥浅议环保节能建筑设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0卷第5期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5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一、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何为全寿命周期

所谓全寿命周期,指的是建筑设计单位以及人员在进行设计构思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设计产品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外形进行设计,还需要在此过程中加强对于建筑建设每一个环节、阶段的考量,并实现对于设计产品的生产、营销、使用、养护、回收等环节的设计以及构造。一般而言,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于这一概念的引入,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建筑设计的可靠性,促进相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2、绿色建筑设计概念

一般来说,绿色建筑设计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之内,对建筑建设所需资源的整合以及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资源的节约,促进更多的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总体而言,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加强对于绿色经济体系为主导,继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可靠性、生态性较高的“绿色”建筑。

二、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进一步促进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作业的有效开展,以及设计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需要技术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遵循相关的原则。关于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科学性原则

一般而言,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科学性原则的遵循。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其能够在一定的经济、能源条件的限制下完成相关的操作。总体而言,绿色建筑设计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对于设计的经济性的考量,并对设计方案、图纸,建筑空间布局、技术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的保障,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功能以及价值,实现建筑行业朝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适用性原则

在此原则之下,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建筑的能源节约以及各项功能发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建筑住户个体需求的考量,继而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适用性,利于相关效益的取得。

3、环保性原则

在进行面向全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除了上述的两点原则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环保型原则的遵循。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确保建筑的能源消耗、排放,建筑的功能与以及环境的构造方面,需要确保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再是的设计操作过程中,需要着眼于能源的同收利用,提高建筑能源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

三、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理念的不断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加强了对于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构建。关于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措施,笔者结合了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研究著述进行了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1、善用再生资源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运行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为了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促进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于再生资源的使用。在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作业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可以依据实际的建筑环境使用不同的可再生的资源,诸如太阳能、风能等。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可以起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2、合理选购建筑材料

在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加强对于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以及运用,并尽可能的使用可循环利用、环保的材料,诸如使用不含甲醛的地板,进而减少对于大气环境的污染,此外在管道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塑料金属复合管,这种管道具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使用环节中不生锈,无污染。选用具有上述性能的材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并且由于材料的环保性,使得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3、建立健全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制度

目前,我国的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作业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际的运行以及发展过程存在着普及度较低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以及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此,设计单位以及人员在进行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各类设计操作标准量化,从而方便了设计人员的借鉴以及参考,促进设计作业的有效开展。不仅如此,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还需要加强对于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帮助技术人员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以及总结,实现设计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全寿命周期以及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并就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三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以及环保性原则)进行了分析。随后论述了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三大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刘辉 单位: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甄兰平,邰惠鑫.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13,(3):56-57.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存在问题

一、绿色建筑的界定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之后其他国家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我国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提出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剧增、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过渡消耗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每年的新房建设中有80%为高耗能建筑,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从1978年的10%上升到现在的28%,在交通、工业、建筑三大高能耗领域中,建筑能耗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要想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必须综合利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技术等。但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索取已经超越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和自净能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相结合,已经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绿色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能源、资源的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环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势,使其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尽量保持原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尽可能采用环保节能及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注重对外墙保温材料的使用,尽量就地取材。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体现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蕴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国家标准在绿色建筑的定义别强调了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这就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即使在施工过程中也要保证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低,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高效、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引入全寿命周期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要求绿色建筑能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对全寿命周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只局限在建筑存在的时间里,还应向前或向后延伸。往前延伸到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生产过程,往后延伸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在建筑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全寿命周期概念。(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建筑的选址是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选址要结合建设地段的主导风向,地貌、地形、植被、自然水系、合理布局建筑物。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应尽可能选在向阳的地段上,不宜选择在凹、洼地及山谷等处,还应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为了使建筑满足人们生活、生产、使用时的舒适性,建筑物选址还应考虑与交通运输系统的距离,尽量选择在已经城镇化的区域内,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物体形、平面形状特征、空间系统,是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本质表现。体形系数更是建筑热工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理想的建筑形体是采用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来围合尽可能大的建筑内部空间体积,减少能量流失,但是大的体形系数又有助于有组织的自然通风,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合理把握。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按其特点进行分类,同功能的房间尽量分在同一区域,不需要窗户的区域可以统一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这样便于建筑物通风、采光、空调系统等的设计。尽量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体现“一二十年不落后,三四十年可改造”的思想,减少后期投入费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利用范围最广泛的是太阳能、风能,努力推广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这些都是无污染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注重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外墙设计。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以隔热砖代替粘土砖,门窗采用传热系数较小、低辐射玻璃,并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采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尽量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加强绿色建筑中智能化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广播、通讯、保安、等设备集中管理与监控。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使建筑物成为工作与生活环境健康舒适、设备高效运行、整体节能效果最佳的安全场所。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近些年我国建筑发展趋于高层、超高层建筑,所谓占天不占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其稳定性,基础埋深也随之增加,使建筑物地下空间加大。由于有厚实的土层和植被,使地下建筑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一般情况下土层三米以下深处的温度是几乎不受外界影响的,是一种减少能耗、节约能源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绿色建筑设计中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促进建筑节能。

四、目前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绿色建筑的含义模糊不清。有些人认为绿色建筑设计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建筑物内外进行绿化,这个理解只是绿色建筑的含义之一。绿色建筑首先应该是为人类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次,能够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高效率的使用资源和能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使其为我们提供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2)绿色建筑需要大众化设计。当代之所以提出绿色建筑概念是为了更好的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发展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大投入、高绿化,也不一定非是高科技。相反,为了更快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实施可持续性发展,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应更多采用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元素,如外窗遮阳装置、室内采用无污染健康的装饰材料等,这样才能将绿色建筑理念快速普及。(3)绿色建筑理念不仅局限于新建建筑,同时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能源利用率仅为33%,且一般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如仅在新建建筑中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收益极为有限。(4)我国缺乏绿色建筑的实例。目前大部分都停留在绿色建筑的理论上,而实际建成的优秀绿色建筑案例较少,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

五、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随着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相应制定各类建筑环保评估、建筑可持续性评估、绿色建筑评估等,其中美国的LEED标准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主要从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等进行综合考察,分为白金、金、银和证书四个认证级别。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从建筑物的节能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三个级别。

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让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系统抱着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去处理长期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树立绿色理念,从多方面出发,运用各种设计方法,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曾琳.对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9(1)

[3]徐梅.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