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119―01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欲望的催化剂

成功的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制灌输,而是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喜欢学、乐于学,才能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以学为乐的端正态度。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技术的趣味性和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好通用技术会终身受益。

如,在“方案的构思与方法”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点名让其中一位学生展示自己“以一次愉快的旅行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其余学生围绕方案进行分析,同时思考该方案的某些环节如果设计不好会引发哪些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设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直导教学内容的基点。整个导入过程流畅自然,从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设计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心挑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精选案例有助于教学,但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与学生现有的水平相一致,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能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对于学生设计制作的课题选好之后,教师要设法采用一些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是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后,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展示其作品和设计方案,畅谈设计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展示了自己的创意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二、启发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敲门砖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基础,缺乏想象就很难有所创造。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激情。

如,在教授“设计方案的制作”一文时,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主发挥,教师可以预先布置项目:1.拟定课题“小台灯的设计与制作”;2.前后桌四人一组合作进行;3.材料自选,工具自备。任务下达后,学生根据设计的原则及一般过程很快进入状态,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作品,且类型丰富,结构形式多样,作品有大有小,不拘一格。教师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然后进行点评。这堂课让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培养与落实方面获得了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创造氛围空前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展示交流作品等有效的交流与评价方式,学生广泛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提高了其创新实践能力。

三、亲历实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验证码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1700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反思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十分强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在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高校应当以改革开放的博怀,科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要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

始建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一流高校,被誉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王中之王”。哈佛大学成名成功,是因为它培养出了一流杰出人才,而培养一流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其系统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全面了解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课题组中的部分教师在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实地考察并亲身感受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做法,其经验可归纳为“一种理念,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种文化”。

(一)一种理念——持续稳定的创新教育理念引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校的成功典范,培养

出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它持续稳定的创新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考察哈佛大学的创新教育思想史可以发现,哈佛大学以“独立思想为第一教育原则”,成为哈佛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灵魂。这一点也可以从哈佛大学历任校长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前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第23任校长科南特总结哈佛大学办学方针时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第24任校长普西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意义的理解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岭”。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哈佛大学沉淀了“卓越与特色、开放与交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非常强调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哈佛大学先后养出了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多名普利策奖获得者。

(二)一套体系——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为落实创新教育理念,哈佛大学构建和执行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把创新教育理念具体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一是以学生潜力为重的准入制度。哈佛大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首先从严把招生入学关开始。哈佛大学认为,“潜在的优秀的人才是唯一的入学标准”。智力、潜力、个性是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在招收学生时着重考虑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尤其潜力是更加侧重考虑的因素(表1)。学生必须证明自己的智力和潜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得到招生委员会的认可才能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这种“非分数论”的综合化评价选拔方式营造了竞争的氛围,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潜质人才到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为哈佛大学杰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体系(表2)。“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敞开一扇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思想,获得新的观点”。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有设立新课程的申请权。学校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设计新的课程和专业,并提供制度路径支持。哈佛学生在组织课外讨论和学术讲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设想如果不能被现有的课程体系所涵盖,就可以向哈佛本科学院教学委员会提出课程需求申请,经课程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列为哈佛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正式课程(在耶鲁,平均每年约有40门左右的课程是学生申请设立的)。其二,课程体系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哈佛大学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各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都不相同,如果说有统一计划,那也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的庞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任选课的比重几乎接近总学分的一半,从而给学生提供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通识教育。1828年,耶鲁最早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课程,之后在全美流行开来 。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学制一般为四年,前两年不分专业,集中进行通识教育,既为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提供平台。其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接近1/3(表2),通识课程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通识课程体系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等课程,当然也有宣扬美国民主和自由理念方面的课程。以哈佛2009年开设的课程体系为例,涉及通识教育的学科领域就达到11个,要求跨专业领域修读的课程达到12门(表3)。这表明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而灵活确定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纯粹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教师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为此,教师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哈佛大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方式,与之相应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队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科技活动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性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积极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不设立唯一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是“社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哈佛大学十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把学校的培养延伸到社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学生不仅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导师一起开展科学研究,而且还要参与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哈佛大学与许多著名社会企业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平台。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哈佛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且还为学生直接参与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一支队伍——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哈佛的优秀是因为其培养的人才优秀,不如说哈佛的优秀是因为其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确保教师队伍素质,哈佛大学有其非常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在哈佛,如果年轻人有志成为其终身教授,必须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3年左右,然后才能向学校申请并经考察评审优秀方可成为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工作6年左右经考察评审优秀才能成为终身副教授,终身副教授再工作6年左右经考察评审优秀才能成为终身教授,而且每一环节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或另谋出路。“终身教授岗位的设置,既是无形的压力,又是无形的动力,为教师们设立一个非常诱人的、无法松懈的、长达15年之久的持续奋斗目标,它要求教师必须是成果丰硕的人,是献身科学的人,是不断创新的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也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四)一种文化——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了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是大学传统精神的象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影响力因素,其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哈佛大学在长达近400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以严谨细致的学术观念、拼搏创新的竞争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为内核的校园精神文化,影响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开拓创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等简单明了而又催人奋进的校训格言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拼搏奋进。可以认为,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几乎见不到花前月下,见到的是在餐厅里、图书馆和教室里埋头看书的学子。考察期间,一位在哈佛深造的中国学生说:“我只有比别人多看书,多学习,才能在课堂上跟别人交流,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贡献个人思想,否则我就无法融入课堂讨论。”这种无形的校园文化成为哈佛学子们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持久精神力量,也成为哈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深刻内在动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已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纳入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从建立科技孵化园、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其三,各方投入支持创新。目前,国家、地方和高校乃至社会企业等单位都积极以各种形式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一定的经费扶持。其四,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校的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体系,推动了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特别是在、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和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的全国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带动下,科技创新日益深入人心,科技成果产出日益丰富。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还任重道远。目前,由于传统和历史因素影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创新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创新知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搞发明创造的”。其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应试教育”怪圈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通识教育课程还不多,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学科交叉性不强,专业过于“分块”等。其三,教师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与科研还没有真正统一。其四,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创新人格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五,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创新活动深度不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面还较窄等。

三、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议

健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一个全员性、综合性、系统性、深刻性的创新工程,既需要思想和文化上创新,还需要制度上的配套保障和行动上的真正落实。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的成功经验,笔者建议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始终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摆到突出位置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解决教育理念问题。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在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方向性的规制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的创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突破“知识传授型”旧观念的束缚,确立“智慧开发型”教育观念,并以开放的胸怀,科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使之更长效、更科学、更规范。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环节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学者呼吁“大范畴、大力度变革教学方法,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就此,建议高校:一要改革传统的“专业分块”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创新基础。二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 ,真正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轨道,大力实施以启发诱导为主的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三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渗透,科学处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四要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五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考试方式要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要从“唯分数论”转变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轨道,从而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大学的理念要通过教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大学教师是育人的一线执行者,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富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教师。同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关键也在于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客观上讲,当前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应当尽快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主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生力军。当然这种改革应当是“既合理的又合法的”的改革 。结合中国大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应当从教师的“选拔入口关”、“培养提高关”、“管理过程关”、“晋升发展关”等四个环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而又热心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大学教师成为“忠于教育的人,献身科学的人、开拓创新的人”。

(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创新人格就是人的创新素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挑战性、坚韧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质。一方面,创新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开拓性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因此,创新本身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人格,即创新人格。另一方面,中国不同于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有艰辛的科技创新经历的大学生不是很多,往往对创新的艰辛程度思想准备不足,不易坚持,容易放弃。因此,建议中国高校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时,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尤其是要从正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创新实践,既要敢于创新,又不畏于创新失败,更要宽容失败、接纳失败和理解失败。

(五)大力建设校园创新文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注入精神动力

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特点。“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创造力,必须注重氛围的营造”。因此,大力建设和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是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哈佛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校园不能没有创新文化,没有创新文化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方面,建议高校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全方位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持久的、深刻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屈晓婷.哈佛大学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8):84-87.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3.

马建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5):58-62.

高有华,王银芬.当代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201-203.

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83-88.

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75-177.

张仁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69-70.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91.

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译.现代西方资产阶段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14.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6]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1-52.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4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5

【关键词】动手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学阶段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一个不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物理教育者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

一、动手能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

物理是一门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及课后实验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很好素材。因而物理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其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它能力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生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但如缺乏动手,还是不会有所创造。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脑并用,具体做出些东西,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反过来又可实现把创新思想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二、以动手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更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物理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物理课本中的实验及课后的小实验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观察与动手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拉学生到实验室上课,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吸收知识的兴趣,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通过实验,改造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在重视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验证物理理论,说明物理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演示中,要创造条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得到训练思维、增长知识的机会。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多观察生活、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

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出来。它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学生仅是一名看客而已。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演示实验漠不关心,老师忙老师的,他忙他的,本节课好象与他无关的样子,特别是远离讲台的学生。而坐在前面的学生,他们虽然心里"跃跃"但两手却不能"试试"。从这点来说,老师做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脚戏”。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充分培养,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教师演示为学生随堂实验,乃是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应根据演示实验的内容与学校的客观条件做适当的改变。有的演示实验完全让学生去演示、去表演。如果时间许可,可让多个学生轮流进行。这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观察者兼指导者。有的演示实验可邀请学生做实验助手,或经简单培训后,让他们自主进行操作。在表演开始前,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结束后,对现象进行解释,允许并鼓励有不同的见解。这样上台来演示的学生肯定自己要先思考后动手操作,思维获得了训练。下面的学生,由于是自己的的同学演示,他们肯定有不服的心理,会更加注意观察,以致能否找出上台演示的同学的不足。最终,不管是上台演示的,还是台下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多次这样上课,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就会不知不觉中提高,随之也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培养发散思维,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6

余宙(1982-),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共青团广东药学

院委员会主任科员,现从事学生管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工作。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分析广州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现状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历年来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以及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得桂冠。但是,距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1 广州大学城高校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8所,调查学生均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向各所学校发放抽样问卷共1000份,回收915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831份。结合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现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归纳如下。

1.1 学生对创新能力的了解和认识程度逐步提高

1.1.1 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三大平台”认知情况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三大平台”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能有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反映出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所带来的能力提升具有较好的认知。然而,在对待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对于不同方面的创新能力提升,被调查的大学生83%觉得通过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批判精神的创新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则主要提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以及社会经验的获取;62%大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挑战杯”竞赛平台更能全面地提升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1.1.2 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

通过调查,有2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5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为一般;然而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有15.1%;只有8.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强,在这部分大学生中参加过“挑战杯”竞赛占大多数。可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1.1.3 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程度

在调查参加“挑战杯”竞赛所需要具备的优势时,有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34%的大学生则是认为离不开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支持;剩下19%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挑战杯”竞赛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合作。由此可以知道,参加“挑战杯”比赛时,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的认可度仍然不够。

1.2 高校对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

1.2.1 创新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此次调查中,较多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本上是由学校共青团系统引导,依托各二级学院,以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十所高校在学校层面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大力支持并且不断健全学生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机制。在对于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的措施中,大学生最重视的是在年终综合测评中有加分,占了总体的43%;29%的大学生认为拥有额外的学分是他们最想得到的激励;只有不到25%的大学生最重视在考研保研中享有的优惠政策;还有3%的大学生重视其他的鼓励措施,例如:奖励资助。

1.2.2 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问题:3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大学生创新最缺乏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29%的大学生则觉得现在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创新缺乏滋养的土壤;23%的大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老师进行实用的技能指导;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经费支持;8%的大学生认为实验条件不支持限制了科技创新。

1.2.3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有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原因是对科技创新竞赛缺乏兴趣;31%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比赛;22%的学生则觉得是因为没有获得相关的比赛信息而与科技创新类比赛擦肩而过;觉得学业太重,没有时间精力去参赛只占了13%。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类比赛的限制主因并非大学生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参赛,而是对于科技创新类比赛的不了解不认可。

1.2.4 课堂教学死板乏味

从课堂教学看,最受人诟病的无疑就是课堂教学较为死板乏味,对于学生,缺乏引导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虽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技能的熟练正是课堂教学带给大学生立足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但是缺乏发散思维也让我们没有创新灵感。

2 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以学生学术团体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高校应以学生学术性团体,通过学生团体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高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特点打造有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类的社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发挥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2.2 多元化开展系统性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大学生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热衷度关键在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吸引力和承受能力,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都以活动的高端、含金量作为活动举办标准,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使得一、二年级学生觉得此类活动遥不可攀,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度低,积极性不高。学校共青团、科研等相关部门应该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既要有高端的品牌活动,又要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广泛的科普作用的活动,让低年级学生从进校起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科技创新的欲望,为将来步入高年级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技类竞赛打好扎实的基础。

2.3 加大投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创新的积极性

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摇篮,必须要制定相关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并形成制度化。一是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明确职责,不断完善各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营造浓厚的学生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校内支持、鼓励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良好机制。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及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在每年综合测评或学生各类评比表彰中设立如“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

考虑对学生奖励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机制,教师能够全心投入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质量的关键,要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并且要对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院系等基层单位给予奖励或表彰,提高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2.4 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应用平台

现代高等学校既是培养和汇聚人才的摇篮,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出创新成果,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

高校是培养理论研究人才的摇篮,科研院所是人才实践成果研制的场所,企业是成果生产的产地,三者的结合是市场经济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最佳运作机制,其中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性、“接地气”人才的职能,广东作为一个沿海经济大省,首要就是要吸引人才,广东高校要培养对社会及经济发展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依托高校,高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端正学习参加科技竞赛的态度,让他们懂得不仅仅是为了拿奖而参赛,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将成果服务于社会的现实意义,另外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与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联合建立各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实训基地,鼓励基层教学科研部门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齐备的硬件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优秀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55-56.

[2]胡志伟,张丽,徐超.构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探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142-143,172.

[3]陈德静,禾平,王素华,聂邦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01):117-119.

[4]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02):140-142,147.

[5] 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0(02):114-116.

[6]张仁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