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学;独立性;重要性;培养方法
孩子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个性的培养是极其关键的。现在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被老人捧在手掌心,什么要求都被满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养成依赖性。同时,应培养孩子独立判断、思考、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独立性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中逐步具有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孩子们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有着极强的洞察能力,也是各种能力逐渐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生。能否独立习得各种生活技能,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能否独立冷静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有赖于孩子在幼儿期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随着身体的不断生长发育,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了解与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生活中,可以逐渐让孩子独立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这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独立的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做得不好没关系,慢慢来,但自己的事情就应当自己独立完成。
2.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的很好时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更多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要立刻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养成任何问题都先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极其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社会,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幼儿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疑是对孩子的一个极大馈赠,它赋予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必定能独立地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滨州师专学报,2002(9).
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2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活动。
幼儿通过歌唱活动可以得到很多方面发展。例如: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表演时的自信心等等。但在传统歌唱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流程简单,教学方法的固守,导致幼儿学习歌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反复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有的幼儿表现出不耐烦的抵触情绪。那么怎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怎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怎样的游戏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以至于幼儿愿意唱、喜欢唱,为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2.对目前歌唱教学活动的分析:
目前传统的歌唱教学活动流程:复习已学歌曲或练声——欣赏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创编动作——幼儿表演唱。
分析:在此流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有的幼儿持久性不长;有的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不够。在此过程中,幼儿流露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学习的情绪不够积极和愉悦。综上所述,我认为原因有:
2.1 教学流程没有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2.2 教学形式没有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的认知挑战不够。
3.游戏化的歌唱教学过程:
故事——欣赏歌曲——游戏——反思
故事:精确的描述歌曲内容,引起幼儿兴趣。
欣赏歌曲:教师有层次的范唱,幼儿带着问题的倾听。
游戏: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唱。
反思: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教学案例《小鳄鱼》
故事:有只爱洗澡的小鳄鱼,洗洗这,洗洗那,但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洗到就会嚎啕大哭,你知道是哪里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欣赏歌曲:回忆歌词(一遍),猜测洗澡的声音(一遍),验证洗澡声音(一遍),学唱洗澡后半段声音(一遍),表演唱(一遍)。
游戏:通过点兵点将游戏,找出一位幼儿帮鳄鱼洗澡,身体接触游戏。
反思:今天的歌曲你学会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你哪里还有困难?考验一人一句轮流演唱!
4.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其特点是将学习因素与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提高经验。
智力游戏的种类: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练习记忆的智力游戏;数概念的智力游戏。
多元的智力游戏:
4.1 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
听觉游戏:幼儿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一位幼儿在歌唱中大声唱出歌曲,请另一位幼儿将眼睛“躲”起来,根据刚才的声音猜测是谁。
教学案例:《你听》
重点分享的环节:找老鼠、毛驴的环节。
层次一:一位幼儿蒙上眼睛蹲在圈里,全体幼儿歌唱,教师指定一位幼儿唱“吱吱叫、啊呜啊”部分,请圈中幼儿猜出是哪个小朋友唱的。层次二:指定两位幼儿分别唱“吱吱叫”、“啊呜啊”部分,再来猜测。层次三:请圆圈上的小朋友边行进走边演唱,同时指定两位幼儿分别演唱“吱吱叫”、“啊呜啊”,再来猜测。
无论是层次一还是层次二还是层次三,都是通过幼儿的耳朵去听辨同伴的声音,通过耳朵感觉器官去听辨判断声音的来源,猜测发出叫声的是谁。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此幼儿喜欢、乐意多次玩。
4.2 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
发展想象力游戏:猜谜、组画、联想、补缺、拼图、听音乐想动作等,这类智力游戏的构思旨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发展孩子思维力的游戏:归类、分类、比较、判断、改错、排列、发现关系等。这些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广泛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教学案例:《如果我是一片云》
本案例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中的改错。幼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从第一幅图到第四幅图分别创设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物图片,让幼儿来纠错。例如第一幅图是在小河里,上面有汽车、小鱼、小虾、小狗。幼儿通过观察,纠错出小狗和汽车是不能在小河里的。在此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胜心理、闯关成功的心理。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
4.3 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
通过语言类的游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挑战幼儿的注意力。
接字游戏:大象-象棋-旗子-子弹-弹头
组词游戏:用“机”组词,飞机、机器、打印机根据数字节奏仿编短语:12345——春天多么美
教学案例:《悄悄话》
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一题多解;个性化;协同化
一题多解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教师们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然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一题多解,甚至徒劳让每位孩子都掌握多重方法。这种统一化和僵化的现象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诉求、违背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思维训练的初衷。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善,通过建构一题多解与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协同图景,实现真正以学为本。
一、一题多解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首先,数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其次数学学科特性下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的同质性也为此添砖加瓦;最后数学中所有问题解决的系列建模正是逻辑思维内部结构系列构建的过程机制。
2.“解决问题”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也有人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解决生活、享受生活的最好写真。相对于其他内容(如数与代数),它更能提升孩子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一般包括情境建构(生活情境的经验提取,实际上就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一系列过程)――信息提取(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信息就是一系列概括、判断的过程)――数学建模(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推理、抽象、综合、分析的过程)――解决应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几大环节。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心理质料与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反过来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指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对一道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建构与解决。这实际上诉求于对上述解决问题几大环节的多元化建构和解读,是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无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期三举合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并能准确清晰的说清算理、解题思路。
(以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例1的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关于方阵图以及信息。)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情境建构,即让学生理解做操时的生活情境。这一步难度不大。接着是信息提取。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图片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又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观察顺序进行审题,要不然显得乱。这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要么从左至右,要么从上往下。经过师生互动,进行信息整理。
师板书: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数学建模,也就是想方法。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欲求什么?必须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里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即进行一题多解。
用连乘解决问题:
至少有3种方法:一是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用8×10=80(人),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用80×3=240(人)。
二是先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24×10=240(人)。
三是先把3个方阵看作一个大的方阵,先求这个大的方阵一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用30×8=240(人)。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加法,算3个方阵的总列数,3×10=30(列),再用总列数乘以每一列的人数8,(由原来的行数变成了每列人数)30×8=240(人)。
学生还可能想出拆分法,就是拆成6个方阵等,但这些方法中,有些属于相同的解题思路,但都涉及归纳综合和演绎推理。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优化的历程。
注重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方法进行归类、综合、分析、评价、遴选和优化的意识。要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建构的时空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反过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层次。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客观上为一题多解和口述算理提供外界环境支持和内部优化结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题方法的综合为一题多解直接提供质料源泉,同时孩子间的观摩学习有利于他们口述能力的提升。
二、一题多解刻板化举证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题都让每个学生同时想几种方法解决就一定很好。至少应该思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一题多解就一定好?二是是否所有的题都适合进行多种方法建构?三是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掌握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以下篇章力图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一题多解刻板化弊端分析。一是影响中下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孩子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多重解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怪异的方法,中下水平的学生肯定吃不消。如不给他们引导,让他们与优生进行合作探究,反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挫折感。
二是影响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形成。数学生活化强调的数学学习的真实性、生活性、开放行与价值性。生活数学化凸显的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部分题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根本就不需要用到一些怪异思维的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想那些方法。
(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的“做一做”)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思考第一步先求出什么?
这里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建构这样一种方法――“想八盒鸡蛋总共有多少行,然后再乘以每行多少个鸡蛋”,显得画蛇添足,致人混乱。生活经验都给我们优化的最佳选择了。那就是先算一盒的鸡蛋个数,然后乘以8盒。故过度抽象和僵化的一题多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是影响孩子认知个性化建构。一题多解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上文分析,仅在部分题目和特别的“班课教学”才收到好的效果。在解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有所差异。新课程指出,我们要树立孩子的天性,充分还原他们的个性化空间。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相反可以清晰化和系统化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解刻板化现象举证。首先是脱离生活,不需要一题多解却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有一种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僵化的寻求多重方法,还要求孩子掌握,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统一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掌握多重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给孩子思维逻辑形成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最后套用模型,削弱学生自主数学建模活动。老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一些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题模,套用模型去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信息提取的混乱。
3.一题多解刻板化图景消除。综上,解决这种刻板现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这种现象已经普遍流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僵化和刻板的一题多解不是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反只会造成他们低效的自我效能感、思维定势的模型异化品、不能形成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三、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初探
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互汇、共生性的关系。
1.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辩证统一。一是一题多解能够提供给孩子参考与选择,为孩子形成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提供营养和成分;二是个体间(个性化)的融合才是一题多解的源泉,多重方法的基础是不同智慧的融合、碰撞、整合与系统化;三是一题多解和个性化解题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完美通达,达到一体化甚至重合的状况。也就是有的孩子能掌握多种解法,刚好这些解法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他个性化的东西。而且根据生活实际和最优化选择,这些方法都可以,都适切。这时候,正是一题多解达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价值最大的时候。
2.个性化解题思路更应提倡。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空有限性的制约(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拓了更加广域的时空范围,如网络),这就说明我们更多的要注意和强调一种优化和选择意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让孩子形成适切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思路。
老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逻辑进行数模建构。但一定要注意,整个过程必须让孩子进行口述、整理和清晰化思路、生生合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更好的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走向协同。综上,我们只有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①根据生活实际,优化解题思路。我们进行一题多解建构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相关的优化。充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源和数学之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学习心境。②根据训练价值,区分对待思维训练题和生活应用题。有良好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可以追求一题多解,但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遴选、优化,个性化建构。比如课本中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精心从生活情境中选择出来,同时其数理、符号的训练价值也非常大,有人说学好例题就等于学会了数学。可见对于例题,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头脑风暴。适切于一题多解的内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多种方法合理科学有效、源于真实生活、其中方法中会出现比较常规和一些高思维水平的解法、可以明显的进行解法分类整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等等。③根据学生学力,区别对待,实现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过度。孩子身心发展展现出统一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征。所以针对孩子个性化差异,不是在一个模子里雕刻他们的生命画卷,而应区别对待,实现课程教学与他们个性发展的完美匹配。故对那些学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先让他们从一题一解开始,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清晰化思考过程,同时取长补短,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吸取滋养,不断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然后再循序渐进的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着力建构其适切于他们的个性化解题思路。实现系统化数学建模,能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纵横迁移。当然最近发展区已经明确的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永远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对学力素养比较高的孩子,则可以给予他们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思路建构的更多机会。
总之,个性化解题是一题一解与一题多解的升华,一题一解是基础,一题多解是中间历程。不应对一题多解顶礼膜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认清它的优势与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优化选择。
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4
1幼儿期———思维培养
油画创作能够促进思维模式的锻炼,美术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对于创作能力思维模式的锻炼,因此二者的结合有共通之处,将其引入到对幼儿时期的教育当中,可以快速的促进幼儿的思维模式成型,加强对其的思维培养。幼儿的智力只相当于成年人的五分之一,但是其创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却是成年人的六倍左右,根据英国学家霍格斯在1996年发表的《创造模式》当中的分析,不同事物带来的创造启发具有不同的效果,根据他的调查研究,视觉上的冲击是人类产生模仿与创造能力的第一源泉,其中视觉上的冲击囊括了符号、色彩、明暗光等等方面,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油画当中,不禁发现油画正是囊括了所有视觉冲击当中的特性。幼儿时期的创造思维能能力配合油画的视觉冲击影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快速成型,加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培养空间,同时油画创作结合美术教育共同推行,不仅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扎实的科目选择,同时成为了美术教育作用于幼儿的催化剂,进一步提升了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
2童年期———兴趣塑造
油画的创作风格千变万化,油画的思维形式也不一而终,正是由于这样不同的创造风格才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人对其的兴趣爱好,在霍格斯的《创造模式》当中提到,最能激发人类创造能力的培养方式为“与不同事物的不同接触”,由于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人的创造能力也不同,油画的创作正好符合了这样的特性,而创作思路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兴趣爱好,因为不同事物导致的不同思路绝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未知事物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完成兴趣激发,可以说创作时兴趣生成的来源之一,孩子在童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何固定保留、如何激发培养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第三次课改当中提到,用艺术形式塑造孩子正确的认知能力,配合传统教育对孩子形成全方位的塑造,因此美术教育等艺术教育形式成为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加入了油画创作的美术教育,无疑用油画的特性促进了整个教育形式的提升,同时用成熟的艺术形式保障了孩子的兴趣思维的散发,让其有了可控性,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正确兴趣塑造方向。
3少年期———引导心理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正是处在惜惜懂懂的少年期大多数的孩子已经开始上中学了这段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一般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对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社会不良作风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发展。又由于此时的美术课不受学校、家长还有学生的重视还有其他学科压力过大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的发展极其不稳定。此时掌校和家长无法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指导致使他们盲目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压抑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在这个重要的阶美术老师可以通过利用油画创作上的一些内容去引导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告诉他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去追求告诉他们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焙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青年期———素质养成
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培养 做数学题 习惯
一个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的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如不适应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发生很大波动等。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一)课中善听,仔细看,动脑想,善表达,培养孩子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1.善听。
要求孩子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可以组织以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孩子直接写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孩子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样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2.仔细看。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孩子观察权。凡是孩子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孩子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孩子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动脑想。
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锻炼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师要及时评价,对积极思考的孩子给予表扬。
4.善表达。
数学课堂上训练表达,可采用以下做法。
(1)训练孩子大声发言。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问题,让其他同学都能听清楚。(2)让孩子习惯于表达“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鼓励孩子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的思路,可以个人独自表达、同桌之间表达、小组互相表达,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3)训练孩子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孩子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考查孩子理解的程度。孩子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4)给后进生发言权。要使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后进生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后进生有了自信心,表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多阅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求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孩子养成课后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孩子多思考,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孩子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
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要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审题,掌握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整洁,解题步骤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进行巩固训练。家庭作业要认真设计,题量要少,|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做题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培养孩子认真检查,及时改错,自我评价的习惯
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6
作为早期教育的焦点,早期阅读是指0到10岁儿童的阅读。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而不仅是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早期阅读的方式是听故事,看生动的图画,读简单的辅助文字。早期阅读的较好的内容是绘本,所以,进行早期阅读,利用绘本来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儿童自主阅读绘本是一个更好的建立阅读习惯的途径。
如今,早期阅读已经形成了全球化趋势。在美国,布什总统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由政府拨款50多亿美元推行阅读计划。在英国,教育部发出了“把儿童的阅读教育进行到底”的号召,宣传阅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成功做法。而在我国,随着家长越来越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早期阅读也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但是,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我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过于功利、浮于表面的情况。绝大多数父母认为,仅仅通过给幼儿读图画书就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孩子的跨越式发展。其实,识字并不等于阅读,识字多的小孩不一定是阅读者。要想真正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既然是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那就要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多方面接触文字语言的机会。比如看电视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把看到听到的复述出来;看图书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把人物和故事表达出来等。这样就既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有句话叫“有什么样的父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如果平时就喜欢阅读的话,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比什么都大。如果家长都不喜欢阅读,怎么可能让孩子丢下手里的玩具、游戏来认真阅读呢?所以不阅读的父母,即使再强迫孩子阅读,都起不了太大的效果,甚至会阻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即使平时再忙,父母如果能每天晚上抽出睡前半个小时来陪孩子一起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重在阅读兴趣的培养
孩子早期的阅读内容,对以后的阅读能力影响很大,家长们应该指导孩子阅读,耐心为他们解答在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家长还要着重培养、鼓励孩子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和趣味。
重循序渐进的阅读
阅读是否循序渐进,这关系到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年龄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而他们的思考能力又决定了他们选择何种深度的阅读内容,所以慎重选择读物很重要。如果不注意这点,要求过高,操之过急,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们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