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内乡县衙建筑风格; 民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72-001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衙官署衙门,国内第一座衙门类博物馆。其建筑群位于县衙东路,占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有房舍280余间,共计18个单元25个院落组成。内乡县衙的衙门建筑群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规模部局和建筑造型,反映了明清中国基层政权的远作方式;同时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也拆射出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内乡县衙的布局设计和建设型制体现了象征封建统治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

明清两代的衙署,受历代衙署建筑承传,以及北京故宫的影响,主体建筑均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构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为了显示统治权威中所体现的整齐严肃气氛,衙署中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整组建筑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其中又以大堂为中心建筑,内宅和其他建筑者是围绕三大堂而建,因此,布局上显得严谨统一。为了更加强调大的庄重严肃,先是宽阔高大绘有警示图案的照壁,然后才进入大门,大门之后是仪门,仪门后东西两侧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仪门与大堂之间矗立戒石坊,横额是:“公生明。”额联日:“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所有这一系列布局手法都渲染烘托出大堂的重要地位,使人在进入大堂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严肃森严的氛围。在色彩运用上,县衙建筑依据定制,采用冷色调,青砖灰瓦,暗色楹柱,梁枋彩绘,青蓝碧绿;就院内设景而言,建筑景物装饰多集中布置在内宅包括后花园以及东西两侧距中轴线较远的花厅内,二堂以前由四合院分割而成的一个个空间里,基本不用景物装点,所有这些建筑手法的运用,都意在创造出一种严肃的气氛,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威。

二、内乡县衙建筑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观念与伦理意识

衙署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强调轴线对称,即中央厅堂,两侧辅助,井井有条,尊卑有别。这种刻意设计的建筑布局手法,将这一自明清以来衙署建筑之强烈政治伦理意义表达得淋离尽致,政权主题十分醒目。

县衙的总体布局上,始终贯穿了合“中”的观念:属于知县活动的大堂和内宅均建于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佐杂胥史办公的厅房、监狱等,皆位于三大堂两侧,即与中轴线相平行的附属轴线上,其建筑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表现出向中轴线的呼应之势,故而在布局上采取相应对称的手法,这正是“居中为尊”的思想体现。在庞大的官衙建筑群体中,建筑轴线上的合中思想,是儒家“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县衙建筑以中央为中心,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加上辅助建筑,构成前后贯通的数进四合院,每进院落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配房、厢房、廊房、过厅等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特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再以职能部门的列置特点来看,衙署建筑全部遵循“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朝后寝”的布局思想进行设计。如衙署的六房分列大堂东西左右,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再如衙署建筑以左(东)为尊,以右(西)为卑;东南为巽地,较为尊贵,寅宾馆多设东南,西南为坤地,正对“鬼门”,故设监狱(衙署仪门之西便门常称“鬼门”,署监狱位于仪门西南)。这是封建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府衙建筑中的另一种反映。

三、内乡县衙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敛、克制的民族性格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平民百姓的寻常屋宇,一般都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和呈现出冷静而自制的内向形态,在具体建造上利用围墙有效地分割为内部与外部空间,体现出布局上的内聚性。作为官式建筑的代表,内乡县衙建筑型制直观的体现了中国人这一特定的文化心理内涵。

从县衙建筑的布局特点看,整体建筑占地近百亩,布局呈长方形,在偌大的长方形围墙内,由纵横轴线将衙署格局连带成主次分明的长方形大院,每个院落再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中心,形成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四合院,使整体衙署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四方院落,大院套小院,小院之中再分小院,每个院落自成一体,层层牵制,院院界定,单调中透着冷静,呆板中显出克制。

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侗族;牛腿琴;社交场合

中图分类号:J6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73-03

近年来,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器乐艺术的描述,从民族学与音乐学的视角来深入探讨研究仍然较少,且往往都是停留在单一学科的理论角度去分析某一地区、某一单个器乐的艺术特点或文化特色。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盛行着一种民间传统弦鸣乐器――牛腿琴。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湘黔桂地区特色民族之一。侗族人民依山傍水,造就了独特的侗族艺术文化。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牛腿琴作为侗族独特的民间传统器乐艺术也随之诞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创造了积淀深厚、丰富多彩A音乐文化艺术。每当提到侗族的音乐艺术,大家所熟悉的就是侗族大歌。但就器乐来说,侗族有牛腿琴、芦笙、侗琵琶、侗笛等。而牛腿琴作为侗族民间器乐艺术中最具特色代表,历史悠久且传承至今,是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流传最广的弓弦乐器。

一、牛腿琴形制及艺术形态

在侗语中,牛腿琴叫“嘎给衣”(ga gi),“嘎”即歌,“给衣”即牛腿琴。从字面上看,牛腿琴就是琴与歌的结合。关于牛腿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记载,有“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这里提及的“二弦琴”就是现今的牛腿琴。牛腿琴因其外形酷似牛腿而得名。侗族人一般都是自知自用、就地取材,选取纹理顺直,没有疤痕的杉木、松木、桐木制作而成。琴身的规格大小则是根据个人的使用情况决定。笔者在贵州调查期间对一把牛腿琴进行了量测,一般一把牛腿琴琴身全长大约在85厘米左右,琴箱长37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琴头方柱形,长11厘米、宽6厘米,琴颈前平后圆上窄下宽,长25厘米。上与琴头相接,下与琴箱连为一体。弦糟后开,在两侧各设一个硬木弦轴(左上右下)正面主要是用来按弦,有两根弦,以前用细棕绳,后来用钢丝弦。牛腿琴只有一个把位,在牛腿琴面板下方三分之二处有一个用木制的桥形(呈拱形)琴码(侗语:ma),下端则是用牛缚弦用以系弦。有两个音孔,其中在面板中部右侧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可插入音柱。这样琴的声音听上去会更明亮。演奏时常在音孔中插入一根直径稍细的圆木钉作为音柱,通过推进、拉出或旋转木钉,可以调节琴的音量和音色。经常同时用双弦奏出五度和音。

琴的共鸣箱系在半边原木一端挖凿出一个长瓢形的空间,用桐木做成的薄板盖在上面,薄板不宜太厚也不宜太薄。琴身背面呈船底形。除了琴身之外,还有一把琴弓,琴弓的弓杆是用竹子制作而成,在弓杆两端系以马毛,弓长为63厘米。牛腿琴的发生原理是琴弓与弦之间摩擦而产生声音,弓毛需要用松脂涂抹才能拉出声音。

不同于侗琵琶、芦笙,牛腿琴体积小便于携带,与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和西洋乐器小提琴类似,亦是由琴身和琴弓两部分组成。在牛腿琴进行演奏时,通常演奏者是左手持琴,右手持弓,或坐或站自拉自唱,有时也为他人伴奏。坐着拉琴时,将琴的尾端顶在左肩与左胸之间,琴面朝上,左手托持琴颈,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右手执弓在弦上拉奏。这种演奏法在我国各族民间拉弦乐器中极为少见,和演奏小提琴的姿萦行┫嗨啤EM惹俚亩ㄏ乙虻赜蚝陀猛静煌而有异,多以五度关系定弦,也可按四度、小三度音程定弦,一般常定弦为:g、d1、c1、g1;d1、a1;d1、g1或e1、g1。只用一个把位演奏,音域只有一个八度。

二、牛腿琴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

作为在湘黔桂侗族地区的社会交往和习俗活动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牛腿琴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完美地体现了侗族人民林农耕作文化和音乐文化的精髓。也是传承延续侗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载体,是展示侗族历史社会的窗口,是展现侗族传统文化的舞台,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纽带。牛腿琴这种器乐艺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符号代表,体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性的特征。 在现实场景中,牛腿琴作为其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是由一系列生存环境与文化功能所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侗族民众适应自然界、适应生存的一种产物。牛腿琴不单单是一项普通的侗族民间传统乐器,除了主要用于各种体裁的侗歌和侗戏伴奏,可独奏或合奏、自弹自唱外,它还是男女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工具”,其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侗族男女之间的交往也从牛腿琴这样一种谈情方式变成了用手机交谈。如今,我们只能在节庆或舞台表演上才可以看到牛腿琴的演奏。

(一)牛腿琴在侗歌中的应用

在湘黔桂侗族地区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作为侗族文化标签的侗族大歌,在侗寨人人都会唱,人人都爱唱。同时,作为侗族民间传统器乐艺术代表的牛腿琴,它在侗歌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唱牛腿情歌。牛腿琴在侗语中意为“边弹边唱”的意思。所以牛腿情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是说唱结合。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反映了侗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婚姻关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歌在侗族侗语中又称“多嘎”,可以说,侗歌是侗族历史、文化、社会的再现,也是侗族人民审美艺术的结晶。

作为与侗歌相生相伴的侗族乐器,对于这样的集体活动,不仅为每个会乐器的人提供了展示技能的机会,也为他们在侗族地区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高;同时,每一个参与者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达到了一种默契,最大程度上是一种团结、融洽的氛围。在侗族地区,每个人都是在侗歌中成长起来的,人人都会唱侗歌。关于侗歌的内容,也是种类繁多。从音乐演唱形式上来看,有大歌、双歌、小歌等。侗歌主要分为单声部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其中单声部歌分为四小类,分别是情歌、叙事歌、礼俗歌、其他歌。情歌则又分为牛腿琴歌、琵琶歌、笛子歌、河边歌、山歌;叙事歌则分为牛腿琴叙事歌和琵琶叙事歌;礼俗歌分为拦路歌、敬酒歌和多耶歌;其他歌分为儿歌、劳动歌和戏歌等。

(二)牛腿琴在社交场景中的应用

在侗族日常社交场景中,会使用牛腿琴这样一种侗寨民间传统乐器的群体大部分均为男性。牛腿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使用棕丝弓毛摩擦棕绳弦,所以它的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柔细,音量较小,并能与人声、歌声十分密切地结合。正因如此,一种叫“行歌坐夜”的活动成为了侗族社会交往中较为独特的社交方式。在过去还是广受侗族男女青年喜爱和欢迎的。未婚青年专用于求爱的工具就是“牛腿琴”。

“行歌坐夜”侗语叫“了翁”,据资料记载,自清代李宗动《黔记》中说:“……未婚者于旷野为月场,男弦女歌最清美,亦名‘眺月’……男女长到十五、六岁便始行歌坐夜,姑娘三五人结伴于一家,情同手足。罗汉结伙前来走访,谈情对歌。此间,男女互相尊重,切忌言语浅薄,举动轻浮。情投意合者便无夜不往,情深者互赠信物,私定终生。”也有说法称之为 “闹妹子”、“会姑娘”。

每年的二月初一的夜晚,一个房族,或师从一个歌师的姑娘们一般都会聚集在某一个姑娘家,刺绣、纺纱或聊天。这时本寨子的不同房族的青年或走寨子的青年拿着牛腿琴,若是听到哪家有纺纱声则拉着牛腿琴或弹着琵琶一起结伴去女孩家里。如果说木楼的大门是关着的,侗族的未婚青年则会先在门外面唱起《喊门歌》,用歌声来问,姑娘们则会以歌来回答。一问一答的喊门歌之后,姑娘们才开门让青年们进来,再跟他们谈情对歌。侗族姑娘们认为,会拉牛腿琴的侗族青年要比会弹侗琵琶的青年厉害,因而会牛腿琴的青年也通常更受姑娘们的重视和欢迎。这样的对歌,也是男女择偶的衡量标准和方式。

牛腿琴还有一个独奏较多的场合就是侗族男女社交活动中的“爬窗谈情”。 据了解,如果小伙子们去了女孩子的家里面,女孩家里的父母兄长都是要回避的,一个是为了留更多的空间给男女青年进行对歌,还有也是对女方父母的尊重。据说侗族青年会等到月亮上中天之时,等到侗族姑娘家中的父母兄弟都入睡之后,带上牛腿琴扛起独木梯子,架在姑娘居住的卧室窗外,爬上梯子轻声与姑娘对歌。 这样的一种谈情对歌方式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琴声悠扬动听,小伙子拉着琴低声唱着情歌,诉说着一片真情。拉上一段婉转柔和的曲调,曲调犹如男女之间窃窃私语的情话。一直唱到破允狈植帕盗挡簧岣姹稹T谝股安静的夜晚,牛腿琴能将自身的音色发挥到淋漓尽致。人声与琴声的完美结合,触动人心。其实这也能看出侗族人民温婉含蓄的个性。

(三)牛腿琴与其他乐器的配合

作为伴奏乐器,从音乐学角度来分析,一般用于旋律性的即兴伴奏,与其伴奏的主旋律呈平行八度进行。尤以一首歌曲中的前奏和间奏为主要伴奏。与其他乐器的配合常见于侗琵琶合奏,并伴有人声的演唱。牛腿琴在为歌曲做间奏的时候,其伴奏是根据侗族语言的韵律以及唱句尾字的发音进行的。每每看到牛腿琴演奏者能即兴唱上一段,这跟他们从小在唱侗歌听侗歌的环境里熏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自弹自唱的时候,是根据歌者即兴发挥演唱和拉奏的节奏填歌词,时而停顿时而连续。但在与侗琵琶一起合奏的时候,他们却能很好地配合演奏。在为侗戏伴奏的时候,多数戏班只拉过门,牛腿琴从唱句的最后两个唱词开始跟奏,每当表演者唱完一句时,牛腿琴会根据那一句最后尾音律决定此间奏用什么音乐,从而将曲调固定下来。

牛腿琴这种人声与琴声结合的演奏方式,触动人心。其速度悠缓,曲调短小,结构简单,琴随歌的节拍演奏,在中间时而也夹有间奏,节奏平稳,曲调优美略带伤感。演奏者在演奏牛腿琴歌的时候,也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绪借用器物表达出来。牛腿情歌在曲调上是统一的,而在唱词上则不同,一般根据不同的人唱不同的内容,但内容表达的都是男女之间的感情。通常是男生会带着牛腿琴去女生家里唱,一般都是单独对唱,也有两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拉琴,其他人唱歌。拉一段唱一段,唱完后女生继续对歌,就这样你一段我一段的对唱,如果一个男生对一个姑娘有意思,就会每天带着牛腿琴去姑娘家拉琴唱歌。如今,除了在平时练习、逢年过节才会拉琴。除此之外,牛腿琴有时候也会和小琵琶配合,主要用于侗寨行歌坐月这样一种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中。

三、结语

不难发现,侗族的社交活动是群体性、公开性的,用歌声用琴声来表达爱意,应用于在节日集会、娱乐、相互走访做客、集体劳动等场合中。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对于艺术,它和科学、巫术、宗教一样,都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间接满足着人体基本的需求。牛腿琴作为单一的乐器表演,它的演奏是侗族音乐艺术文化的集中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其恋爱习俗和社会关系,无论是从侗族地区对牛腿琴这种乐器的需求方面来说,还是从牛腿琴演奏的场合看,它属于侗族人民。牛腿琴也是侗族社会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从教育传承还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娱乐。从牛腿琴的演奏来说,个人的演奏还是伴奏服务于一个团体,他们与公众分不开,在享有同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牛腿琴的艺术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关联的,并相互影响。 因而,牛腿琴目前所面临的,不仅是其制作和演奏技艺传承上所面临的窘境,以及该怎样对环境做出相应的适应,也有侗族人民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所面临的选择和适应。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做出怎样的适应?是同化、分离还是融化和边缘化。侗族人民能否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本土文化的特征和特性,亦或是对外来文化进行吸纳和交流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平衡积极的关系,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平面设计;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应用意义;具体应用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日益增多,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表明,平面设计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融合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性。本文从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意义出发,并从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图腾文化、少数民族色彩搭配、少数民族构思理念等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究。

一、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意义

1、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具体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图形、服饰、信仰以及文化习俗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洗礼,便产生了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效果。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涉及诸多文化领域,并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元素,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文化内容,能够积极地刺激大众的审美需求,其鲜明的色彩搭配以及个性化的内涵文化表现,都能够有效地推动现代文化形式的发展,并产生积极的作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当今社会,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独创性、风格性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方向,从而形成文化对思想意识的熏陶影响。

2、促进社会文化交流,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紧张而繁忙,大众的文化交流正日益淡化,而针对文化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容的感知能力也正在日益下降。而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渗透能够为大众文化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发展活力,促进民族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提升中华儿女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认知,完善我国的文化内容体系。少数民族蕴含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极具代表性,而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需要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丰富大众的文化视野和情感体验,以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提升大众的文化感知能力,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性丰富平面设计的发展形式。

3、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效益

少数民族文化中深邃的文化内涵需要人们进行深入挖掘探究,特别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产生实际的客观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从平面设计领域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艺术的观赏价值,让大众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既能够实现文化传承的社会效应,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又能够丰富文化产业模式,创新文化产业形式,创造出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而通过少数族文化的社会效益能够积极的引导大众的文化审美取向,激励文化企业积极的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平面设计的文化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对平面设计的推动作用。

二、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具体应用

1、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图腾文化的应用

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代表了少数民族的信仰以及精神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的象征意义较为深刻,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与情感维系。少数民族图腾文化的内容表现极具张力和艺术表现力,能够瞬间吸引大众的目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是大众解读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有利契机。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必然能够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例如黑虎是彝族的图腾,傣族人以孔雀作为图腾,这些艺术形象都代表着不同少数民族的精神寄托,在不同主题的平面设计中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高贵和优雅的文化气息。

2、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色彩搭配的应用

少数民族色彩搭配上大都具有显著的特征,其民族色彩或鲜明艳丽、或对比强烈。而通过色彩能够给大众带来最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色彩印象,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时能够营造出整体的画面感,带给人们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少数民族的色彩搭配为平面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创意和灵感,将色彩的搭配作为平面设计的语言和表现手段,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唤醒大众对于色彩的想象力。色调的调和与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情感的感受,例如彝族以黑色为美,认为黑色代表着庄重、庄严、严肃、深沉的氛围,瑶族狗头冠是盘瓠图腾的一种大、强、尊的象征,因此在色彩的搭配上善于利用黑色来渲染庄重的气氛,通过黑白的搭配体现整体设计的肃穆之意。回族的“三原色”绿色、白色、黑色则象征着高尚圣洁的内涵,体现回族人对于人格道德的追求崇尚。

3、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构思理念的应用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元素以其完善的构思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每一个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都能够让人们随之联想出相应的民族文化。平面设计应该体现自身的创作风格,体现独特的创作理念,准确的向大众传达文化创作的内容。以广告设计为例,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的融入应该展现的是相应品牌或者产品的标志性特征,对于企业的文化,产品设计的理念都有所传达,这是平面设计所应该突破的。具有标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符号能够实现创意的推广,在大众的文化意识形态中形成固定的符号文化,以平面设计为契机,吸引大众对于相应产品的注意力。平面设计不仅仅需要向少数民族符号文化发展那样有自己的独特设计理念和文化符号,更需要融合和渗透这种少数民族符号文化,用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构思推动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创造出独具民族文化风格和蕴含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产品。

三、结语

总之,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体现越来越广泛,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针对平面设计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言,实现平面设计与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并开展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实践,满足现实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体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不管是从艺术创作和审美发展领域来看,还是从大众对于文化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平面设计中都应该不断吸收和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创新元素,实现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而创造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推动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碧丽,桂明.论民族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运用[J].美术界,2009, (8)

[2] 唐帆,胡文娟.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平面设计技术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1).

[3] 王丽娜,侯力莉,李树君.平面设计传播中的符号构建与传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02).

[4] 汪瑞.中国元素未必等于中国设计[J].装饰,2010(01).

[5] 宋志成,石进明.关于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自我整体性连贯性的研究[J].韩国设计文化学会杂志,2011.

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4

(一)提升了艺术设计的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增加了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涵。传统民族文化风格转变成为了艺术设计语言,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精神。随着艺术设计事业的不断发展,精神语言逐渐融入到了艺术中,并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出来。艺术作品中的精神语言有效提高了艺术作品的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但是在现实的艺术设计工作中,部分艺术工作者过分的重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对精神语言有所忽略。

(二)体现出了艺术设计的独特性

民族文化风格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是将我国艺术设计作品推向世界的重要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了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只有具有创新性、个性化的作品才能够得到人们的青睐,才能够走向世界。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艺术设计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教育,让更多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民族文化风格,促进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二、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风格具体体现

民族文化风格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使用,对传统艺术符号的继承和创新,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达。

(一)民族精神内涵的表现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其中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对图形、字体、色彩等元素的有效组合,起到信息传递、文化传播和行为指导等作用。由于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以及近些年来对民族精神的强调,使得现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对民族精神的表达。比如,2008年奥运会时,福娃的设计就充分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我国出土的重要文物——人面鱼纹盆是其设计的最初灵感,在设计中体现出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思想。同时在福娃的设计中还蕴含了诸多中国传统思想,包括了鲤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等。火娃作为福娃中最显眼的一个作品,红色的设计体现出了热情,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偏爱,象征着喜庆、欢乐。福娃的设计深深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成为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表现

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族文化风格,也拥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许多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民族文化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篆刻风格的“京”字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一件艺术设计作品,其中不仅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风格,而且体现出了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尊重。篆刻艺术是一项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和书法艺术联系紧密,发展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在“京”字艺术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了篆刻艺术的美感,整个作品的设计像是一个印在纸上的一个篆刻作品。

(三)民俗符号的使用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面对民族文化应该秉持着继承和发展的理念。在吸收了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重新组合,对民族文化中的内涵和寓意进行提炼,让其上升到精神思想的高度。在传统艺术设计中,比如福禄寿喜、年年有鱼、吉祥如意、三阳开泰等元素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这些元素的使用较为广泛,但是并不是一味的复制,而是一种创新的继承。

三、结语

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5

丽江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传承久远的民族文化璀璨夺目,纳西、白、藏、汉等多个民族生活其中,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特点鲜明。

(一)纳西族东巴文化人口约30万的丽江纳西族是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制造和使用了东巴象形文字,并以此为基础创作、记录、传承着本民族的思想情感、文化成就。东巴文化是由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文化成果乃至思想传承组成的:东巴经、东巴教、东巴舞、东巴音乐以及东巴绘画等等。东巴文化中的主要内容都与宗教活动有关,是对原始宗教的内容、活动、仪式等的保存和传承,因此,同一些其他民族的古老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随着丽江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东巴文化和丽江古城交相辉映,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突显出来,并与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结合起来。文化旅游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有较高要求,东巴文化是丽江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丽江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

(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是伴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衰,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在这条古驿道上形成的特有文化。丽江与茶马古道的关系极为密切,在那一时期古道沿线的城镇中,丽江因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马帮文化是这一历史现象的特有文化,带动了丽江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茶马古道的繁荣是由许多沿途集镇的繁荣拼接出来的,它每个部分的繁荣又相互的拉动着其他部分,它们的发展相辅相成,丽江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茶马古道,而茶马古道又以它丰富的文化来回报丽江。”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广阔的滇川藏大地为背景,以特有的张力和广度来影响它沿线的民族,作为多方中转集散地的丽江受这种文化交融的影响更为明显。

(三)汉、白、藏多民族交融文化除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外,汉、白、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带来的文化多样性是丽江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丽江地处滇西北的小坝子中,在对外扩张不利的情势下,逐渐形成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以兼收并序的博怀吸收各地的优秀文化,丰富繁荣本地文化。丽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非常明显:纳西族的民居融有白、藏、汉等民族的建筑特点;纳西古乐中的“洞经音乐”是从中原引入并植根于丽江的道教“经腔”音乐;丽江宗教既要本土宗教东巴教也有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丽江纳西族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包容的民族特性,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也极大的丰富着可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民族文化资源。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应用和创新是丽江发展文化旅游的动力和支撑

文化是会对某一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性格、理念、思维模式以及人生态度等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因素。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歌舞演艺、民族节庆活动以及有民族文化内涵融入的自然景观等是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主要方面。

(一)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制作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旅游业使丽江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这一地区众多极富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民族民间艺术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无论是深蕴的精神内容,还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都融入进本民族深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伦理、民族风格,乃至独特的生存观和世界观。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的作用,使得民族民间艺术产业相较于其他的文化产业门类,有着更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富有民族思想内涵和美学感悟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备受关注,内蕴的文化价值也是其历经千余年仍盛行不衰的最根本原因。丽江的木雕、皮具、铜器是流传久远的三项民间工艺品,此外,还有银器打制、摩梭手织围巾、羊皮重彩画、烙画等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出现的工艺品品类,另外,丽江土陶、东巴线刻、东巴招财蛙等是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或改良工艺品类。

(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整合和创新,以民族歌舞演艺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生命、生活、思想情感的记录、思考和感悟,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魅力等,无不来自创新。通过创新可以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现达的科学技术、思考认知模式、寻求的文化体验方式等结合起来,烘托突显出民族文化内涵。多民族聚居的丽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它们是丽江发展民族歌舞演艺的创作源泉,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古老厚重的部落战争、神秘奇特的生活习俗,构成了民族歌舞演艺的庞大素材库。有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做后盾,再结合现代的声、光、电、影技术,加上资金筹集的多渠道、宣传推广的市场化,丽江打造出一台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演艺,极大的丰富了丽江的文化旅游产品。从《纳西古乐》到《彩云飞歌》,从《丽水金沙》到《印象丽江》,体现着丽江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不断挖掘、创新的积极探索实践过程。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探索,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整合创新,使民族歌舞欣赏成为来丽游客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三)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自然景观,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意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丽江旅游的最大特色,也是丽江旅游的魅力所在。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自然景观,会因文化内涵的渗入而更受游客欢迎,并增添了一种探幽访古、体验风情的心境。此外,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还有利于天然自然景观的长远持续发展,同时,也诠释着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对现代文化旅游的最有利支撑。丽江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绚烂神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原来的天然景观开始注重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魅力和灵动风情,自然山水、古体建筑也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寄托,两者的紧密结合、互为依托,是丽江发展旅游业多年,至今仍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纳西文化乐园将纳西族的狩猎文化与现代的猎奇运动相结合;玉龙雪山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化身;玉水寨是展示弘扬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东巴圣地、玉水之源”;云杉坪是传说中进入“玉龙第三国”的窗口;甘海子是相爱却不得在一起的青年男女殉情的地方;拉市海的骑马线路中有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址等等。此外,丽江还有像徐霞客的丽江之旅等有文化背景渗透的潜在旅游资源,市场前景广阔。

(四)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增加地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2002年,丽江举办首届“雪山音乐节”;2006年,举行首届“七夕”文化旅游活动;2007年,首届“中国婚俗文化节”;2012年,丽江老君山传统攀岩赛;2013中国丽江婚礼文化节,等等。这些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丽江文化旅游的内容,让外界可以多角度、更全面的了解丽江。文化的支撑是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所在,通过旅游这一平台的转换,可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丽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对宣传、提升丽江的形象,推进丽江的对外开放,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丽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各类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还有利于打造丽江文化品牌,巩固和提升丽江城市品牌,并推动丽江古城的文化和商业实现平衡。

三、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应着力重视的因素

(一)发掘和创新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的动力和源泉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丽江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启示。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是丽江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有益启示,创新推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并不断向前发展,在迅速多变的现代世界里给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从长期目标出发,以全新视角推出传统民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平衡和共赢。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发展经济不应以民族文化的消逝、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文化旅游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同时进行,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先进理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创新。

(二)重视价值链和产业链开发对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有积极意义价值链是文化产品内在价值的延伸,是文化产品的内在属性,产业链是价值链的外在表现形态,是指由一个产业衍生出与它相关联的其它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有侧重,前者更多的侧重于产品的内在价值属性,而后者则侧重于外部的产业关联。不同于其它非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内在性的价值链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这种价值关联由文化产品的内在属性决定,决定着产业链的成败。民族文化资本化将民族文化符号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的民族文化活动、产品无论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深蕴的精神内容,都融入进本民族深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伦理、民族风格,乃至独特的生存观和世界观。

民族文化的内涵范文6

一、高校美术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由于高校美术课程其人文性质比较突出,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美术可以体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情感,也能体现显著的民族性,其艺术表现形式比较特别。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也要通过生活找出美术文化的深层含义。并且,为使民族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得到更好的传承,需要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增加民族美术的内容。目前,高校美术教学更加重视民族文化,但是忽略了泥塑、刺绣以及根雕等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正有利于学生民族审美情趣的培养。对此,高校可向学生展示一些民族传统美术作品,通过民族传统工艺向学生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审美。美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其具有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不仅能够使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也能使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得到体现。

通过高校美术教学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首先可以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促使学生对民族美术文化的了解更加清晰和全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鞒校?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其次,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使高校美术教学具有更加广泛的素材。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合理进行乡土教材的引入,促使高校美术教学展现不一样的生命力,并且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也使其更加懂得如何审美。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结合上述高校美术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关系的分析,可发现高校各种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1、高校传统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我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传统绘画具有其醇厚的底蕴,包含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品质,并且体现了我国民族思想。我国传统绘画是对生命精髓进行描述,其有效融合精神与绘画,而不只是简单的绘画。传统绘画代表的品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升华,使其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基于教育的视角并且采用先进美学观念,对我国传统绘画进行审视,将可在其中找出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民族内涵。需要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观点,并且能够得到发展。

2、高校工艺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统民族工艺的制作程序具有较多环节,并且材料的费用支出不小,因此传统工艺逐渐被人们忽视,并且可能得不到有效传承。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实现我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也能促进我国民族的团结。对此,政府支持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也要促使大学生重视民间手工艺的保护。高校美术教学有利于民族工艺文化资源的丰富,通过民族工艺传承民族文化,可使各民族的交流更加广泛和融洽。

3、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人们智慧的产物,其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悠久的农耕文化与多民族的多元化环境,促使我国民间艺术更加富有色彩。所以,民间美术实际上是最具内涵、最具民族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为使高校更好地通过美术教学实现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积极的开发,这点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