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1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状概况
马兰峪镇位于遵化市西北25公里的长城脚下,镇域总面积50.8平方公里。马兰峪镇东临汤泉乡,西与东陵乡相邻,南接石门镇,北靠长城与兴隆县相接。据《遵化县志》记载:过去因当地山上马莲草繁茂丛生,开兰色花,又名马蔺或马兰花,由此而得名马兰峪。
马兰峪镇区西侧为清东陵的历史环境恢复区,镇区内马兰河以西以及公主园寝等东陪葬区为清东陵环境协调区。位于马兰峪北约3公里的官房,是马兰峪镇绿营官兵的驻地,现在官房内的房屋虽已改建,但街道还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格局。更为难得的是围墙基本完好。镇区内的横街及周边的街区巷道大多还保持着宜人的尺度,青砖灰瓦,坡屋顶的民居到处可见。
全镇分布有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迹17处,主要有惠陵、惠妃陵、明长城、三皇庙、永旺塔、端悯固伦公主园寝、奉圣夫人园墓、佑圣夫人园墓、保圣夫人园墓、穆成格墓、傅达礼墓、王爷府、马兰镇总兵府二堂、官房、二郎庙。
马兰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国粹京剧、花会、庙会、铁画艺及饮食文化。
二、规划介绍
历史文化名镇区域定位
守关要塞,护陵衙署、文化之“郡”、商贾重镇、京东名镇
历史城区保护区域的确定与控制要求
1.规划将镇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和更新区。
1.核心保护区是为保护古镇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划定的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规划确定核心保护区一处,即王爷府以及三皇庙片区:面积25.7公顷。区内建筑应保持其原有高度,重建和修建的建筑檐口高度小于3米。沿街商业立面控制高度3层,檐口高度小于8米。
2.建设控制区范围是为了与核心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而必须实施规划控制的周围区域。
王爷府片区西以现状邮政储蓄所西侧的道路为界,东以东圈路为界,北以满族中心学校南侧为界,建设控制范围面积59.39公顷。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二层或二层以下,规划建筑檐口不超过5.6米,
3.风貌协调区为历史城区中除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以外的区域。建筑高度控制为三层或三层以下,新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小于8米。
4.规划依据《马兰峪镇总体规划(2006—2020)》将历史城区周围部分区域划分为城市更新区。为了保护马兰峪镇区的整体环境,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采用坡屋顶、檐口高度不大于8米。
马兰峪镇区西侧为清东陵的历史环境恢复区,镇区马兰河以东以及公主园寝等东陪葬区为清东陵环境协调区,该地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应严格遵循《清东陵的总体规划》的保护控制要求。
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
规划根据保护与更新模式,将镇区现有建筑划分为五类:保护的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改善的历史建筑、需整饬建筑以及应当拆除建筑。
1.需保护的历史建筑
主要有镇区的永旺塔、三皇庙、王爷府、清真寺,镇区的二郎庙、官房、保圣夫人墓、奉圣夫人墓、傅达礼墓、穆成格墓、端悯固伦公主园寝,镇域的明长城、马兰镇总兵府二堂。
2.需保留的历史建筑
需保留的历史建筑外观风貌有明显特色,建筑质量也比较好。包括对古镇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保留历史建筑大部分为历史价值较高、细部精致、现状保护较完整的传统民居。
3.需改善的历史建筑
需改善的历史建筑主要指建筑质量尚可、有一定细部装饰,与保留历史建筑一起构成连续性的街道、巷道界面的宅院、和公共建筑。
主要建筑有:横街及其两侧的传统建筑。
4.需整饬的历史建筑
需整饬的建筑为风貌价值比较差,但是质量比较好,需对其立面进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
5.应当拆除的建筑
应当拆除建筑为危棚、临时性建筑、违章建筑、通过改建仍然无法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以及其他规划需拆除的建筑。
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马兰峪全镇分布有明朝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迹1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镇 域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保 护 范 围
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规划
1.王爷府
作为清代守陵的重要机关,是古镇发展的核心,规划将王爷府原址恢复,作为陈列馆,展示马兰峪的历史和文化。
2.三皇庙、永旺塔
结合山体与对三皇庙周围环境的打造,使之形成镇区的景观中心。
3.部分历史遗存(栅楼、鲁班庙、古戏楼)
规划复建古戏楼与鲁班庙并结合府君山山体绿化,使之成为马兰峪镇区的大背景游园。待条件成熟时原址复建栅楼,恢复兰阳古镇的清时风貌。
4.保护盒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
结合清东陵旅游区总体规划,打造本镇七大特色的展示体系:“皇家陵寝观赏游、长城怀旧游、古镇风貌观光游、寺庙宗教文化游、民俗风情体验游、休闲购物游、区域自然风光游”。
发挥马兰峪千年古镇的魅力、积极打造一个与清东陵、汤泉乡等大东陵旅游景区相配套的区域。将马兰峪建成遵化市西部的中心城镇。
参考文献:
吴瑕·山西省润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学位论文·2007
傅娅、赵炜·成都古镇综合价值评价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国家建设部(GB 50357-2005)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2
关键词:能源城市 历史文化 旅游区 规划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一、能源城市旅游区概况
1.1 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资源相关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并以能源资源相关(如煤炭、天然气、石油开采业等)占其地区生产总比值较大,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几个主要特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并且易于开发;主要依靠开发本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并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比重;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
1.2 能源与旅游区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旅游区规划建设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础上的,多数旅游区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利用新能源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如果仅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为旅游区建设的重点,那么就会面临很多城市的这些资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场小,旅游发展当然滞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处西部偏远地区,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旅游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陕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依托资源优势,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不仅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且还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旅游、能源、矿产、生物、气候等资源丰富多样的组合优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面向市场,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以新能源利用为基础的旅游区,形成能源与旅游区建设相辅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区规划的一般设计方法
2.1技术路线
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城市旅游区规划的技术层次应该是:
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区规划(产品规划)旅游区控规旅游区详规
2.2 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2.1第一阶段:资料、资源调查与评价
(1)资料、资源调查:资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资料收集与汇编中,尽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随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单位和个人姓名的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经查核、提炼、改写的工作成果,可在规划说明中反映。
(2)综合评价:
旅游区的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质量与水平: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监护管理。
②开发利用条件: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客源市场、运营管理,从社会、经济、时间、技术等方面,分析其开发利用功能价值和经济效果。
③规模范围:旅游地面积、体量、容量。
⑤开发现状:从艺术特点、自然规律,经济效果上综合分析、评价旅游地开发现状。
2.2.2第二阶段:编制规划
编制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做多方案的比选。
2..2.4第三阶段:方案决策
该阶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各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和综合评议,并对规划做出技术鉴定报告时期。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
2.2.5第四阶段:管理实施
这是各旅游地在规划实施和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一个好的旅游规划要使其变成现实,最终成为人类寻求旅游、休闲和环境质量的空间,实现旅游地应有的旅游效益,则需要到位的管理实施,否则仅为一纸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
秦塞国家长城公园地处榆林市榆阳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越,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源远流长,具备吸引高端旅游消费人群前来旅游的潜力。而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提高景区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塞长城国家公园从榆林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出发,立足于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能源展示、生态治理、特色农业观光和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公园。
3.1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间形态划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将旅游空间形态分为三级: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旅游点是由场地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独特旅游价值的地块,如公园绿地广场上的喷水、街旁游园中的休闲广场、山涧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视觉上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称为旅游单元,如沟谷、滩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个旅游单元都至少有一个旅游点,由一系列的旅游单元组成旅游区,旅游单元构成旅游区的物质实体。具有游憩和审美观赏价值的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就组成了旅游空间形态体系。
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空间体系就是由旅游景区、游憩区、旅游景点构成。由2-4个旅游景点构成游憩区,也就是一个旅游单元,再由若干个游憩区组成旅游景区,由此展开公园的空间景观序列。其主要特点是在组织旅游空间的同时将能源旅游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与之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间。
3.1.1旅游与能源旅游资源的空间结合
榆林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在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中,规划用地东部分布有相当多的煤矿,在旅游空间组织时尽量与矿产资源相结合并加以利用,将此区域作为整个公园的能源供给中心并结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为国家能源示范基地的优势,将节能、低碳这条主线贯穿景区始终。规划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风貌,同时国家公园内的建筑、景点和景群都已节能建筑为主,实现能源、低碳的目标。
3.1.2旅游与现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间结合
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网分布密布,大多为内陆湖泊、水库和河流,旅游结合当地地貌,创造独特的毛乌素风景区、防风固沙风景示范区和国家自然水体风景区,充分展示榆林当地的体毛特征与自然景观,并结合旅游设施、修学培训、国际会议等功能,实现旅游与现有地貌、水系的结合。
3.1.3 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空间结合
榆林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长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长城文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榆林作为昔日的九边重镇,是昔日边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汉文化的交汇区域,涵盖了黄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榆林的边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同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旅游结合榆林的历史文化空间,以秦塞长城为核心,结合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等重要景点,并结合大型展演活动、考古活动、游览活动、节庆活动等,将历史文化与榆林特色结合。
3.2 道路交通结构设计
3.2.1旅游区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成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针对能源城市的特点,道路交通设计主要考虑与能源、游线结合,采用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方式并行,在园区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车分行方式,进入旅游区后步行道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道与车行道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采取围绕旅游区或场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状近端路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场地出入口。在布置时尽量避开露天矿藏和自然水体等,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步行道路应尽量在景区内部,将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与景点串联起来,规避矿区,并延伸到游憩活动场地的入口。在园区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车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观览和通行,并且能够作为生态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处设置回车场地。
3.2.2道路类型、分级
能源城市旅游区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车型路两种类型。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车型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兼有非机动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与能源的输送,步行则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闲功能,并可兼为非机动车服务;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车行路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形式,也同时有专门的步行路系统,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闲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个等级。
3.2.3通路设计
通路作为旅游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为出入口为起点,将区内各游憩活动场所、主要建筑物及各个空间作线形连接,这便是最简单的通路特性。
从平面上分析,根据能源城市旅游区的特点,通路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向心式”、“环绕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类型,在设计时一般会将三种通路方式混合使用,达到机动灵活的作用。
3.3 游憩空间构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间有别于一般城市旅游区,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在规划游憩区的同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既要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要凸显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②游憩区与旅游区的交通连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达,要与旅游区内部的各种设施衔接,并与能源展示点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览的同时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节能意识。
3.4 游憩活动设计
旅游过程的游憩活动包括十个方面,即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区中,从游客行为活动的特征来看,观赏、娱乐、运动、疗养是最纯粹的游憩活动;修学、感悟、体验是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运输、住宿、饮食、购物既能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服务,又能满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往往带着享受和休闲的性质。在游憩活动设计的同时加入生态、低碳的理念,结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结合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以文化展演、节能展示、康体健身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带:长城镇北台活动带、春渡榆溪绕途旅活动带、花开几曲问陕北活动带和秦道飞沙龙寨行活动带。
3.5 能源利用
3.5.1 风能、太阳能的利用
利用风力推动发电机发电, 产生能量。特点是发电效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可靠性强、无污染。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为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生态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5.2生态水资源利用
陕北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域, 因而对规划景区内的水资源必须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行规划与治理。规划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汇成一个个水眼,既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4、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越来越重视,能源城市的发展问题不断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能源城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城市经济发展上去了,却带来了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枯燥无味等问题,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同时还能丰富市民的生活。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独特的游览项目,愿意接受主动选择接近自然及低环境影响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刚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与旅游区结合,创造其独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及其理论还在探索阶段,本文以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从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道路交通结构设计、游憩空间构筑、游憩活动设计、能源利用五个方面阐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由于时间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为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万朝蕾. 能源富集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11.
[2] 张金东. 榆林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6.
[3] 冯中南,陈高科,翟子陆,倪振国.能源城市如何节能和可持续发展[C]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
[4] 解怀颖. 新能源新城市新机遇[J]中国城市经济,2001,(08)..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3
近年来,文化旅游在中国迅猛崛起,迅速成为旅游产业的主力军,日益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分。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历史文化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例如传统文化破坏日益加重,并呈现出泛商业化趋势,甚至出现了部分“伪文化”。所以要想使历史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必须理清二者间的关系。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保障。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它对游客的吸引力丝毫不亚于其他旅游资源,并且文化旅游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传统的观光游览更能提升旅游的品味和可回忆性,因此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只有保持历史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文化的价值,才能使文化旅游具有生命力。
2.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旅游开发为历史文化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旅游开发为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旅游收入可以用来进行当地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技艺传承,对当地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其次,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除了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以外,旅游开发中也会出现嫁接文化,甚至创造伪文化,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破坏。而外地游客的示范性作用也使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出现变化,逐步失去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和吸引力。
二、唐山历史文化遗产分类
唐山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北方瓷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地、文化灿烂的名城、资源丰富的沃土。唐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唐山的历史文化资源概括分为皇家文化资源、城关文化资源、近代工业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地震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几种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皇家文化资源以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为代表。城关文化资源以52亿元兴建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滦州古城和拥有万里长城第一门的青山关长城、拥有号称“天下第二关”白羊关的白羊峪旅游区为代表。唐山工业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除了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水泥厂旧址建设的近代水泥工业博物馆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化旅游资源之外,唐山海格雷骨质瓷有限公司、唐山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旅游区等一批能够代表唐山当代工业文化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也蓬勃发展起来。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和故居为典型代表。地震文化资源主要有抗震纪念广场、唐山抗震纪念馆、地震遗址公园等。特色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冀东三支花”之称的皮影、评剧和乐亭大鼓,此外还有蜂蜜麻糖、棋子烧饼、板栗等特色小吃也成为外地游客必买的佳品。
三、开发及保护现状
近年来,唐山市各级政府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对40多处各历史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依靠各方力量对市内一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建筑,如丰润天宫寺塔、遵化上关湖长城、滦县县衙门楼等十几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唐山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保护力度分配不均。首先从资金投入上来看,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从投资结构看,对实体景观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要远大于对民俗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力度。例如投资近1.5亿元在迁安、丰润和乐亭分别建成综合性博物馆,筹集2300多万元对纪念馆重新布展,但麻糖、酥糖、玉田泥塑、迁西遵化板栗等产品基本依靠当地企业自身的宣传开发,旅游产品的产业链有待深化。其次从唐山最具代表性的地震文化资源来看,重视及保护力度明显不足。随着唐山市体育中心及周边建筑的拆除,唐山饭店等一批震前文化符号也将陆续拆除,有当地居民称“它们留在那儿,大地震的记忆就留在那儿,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就留在那儿,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如果它们没有了,唐山地震文化的载体就没有了。”
2.开发形式单一。唐山历史文化资源虽然较多,但开发力度不足,同质化问题突出,以近代工业文化资源为例,当前主要有以唐山近代工业博物馆暨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园模式,以开滦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工业旅游模式和以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模式,但相互之间同质化严重,没有做到横向的空间差异化,在历史纵向的脉络延伸上也发掘不足。
3.缺乏整体营销氛围。唐山市在城市目的地整体营销和传统民俗文化营销上尚显不足,缺乏整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举措,在目的地整合营销如此盛行的今天,唐山市鲜有在中央重要媒体展示本地文化的行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符号,对外地游客的知名度仍然停留在1976年大地震对人们带来的记忆上。
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对策
1.因地制宜,区别保护。对于唐山市来说,无论是皇家文化资源、城关文化资源、近代工业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地震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中的哪一个,都存在资源品级参差不齐的问题,将各类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划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保护开发措施,例如对工业文化资源来说,对于能够深刻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开滦煤矿、启新水泥厂等资源应集中力量注重开发性保护,而对于代表性不强,旅游开发效益较差的资源,例如部分钢厂等企业可以转型脱离旅游开发。
2.打响营销牌。近年来,旅游品牌营销战风起云涌,相继出现了“好客山东”品牌、“绿动全球”、“旅游难忘安徽—群星璀璨耀你欢乐”、“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等经典营销案例,唐山市应整合本地优质的旅游资源,注入丰富的旅游内涵,将“新唐山,心体验”的品牌作响,打响创立旅游品牌的营销战,对外与河北省兄弟城市整合营销,对内在各类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将自身文化精髓提炼,使个体景区营销与整体品牌营销相统一,创出叫得响的唐山旅游品牌。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4
《长城》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长城》由好莱坞一流编剧操刀、张艺谋执导、中外知名影视公司合作、众多中国知名演员加盟,自上映以来,截至2017年1月15日15∶45分,中国票房已累计突破11亿元。《长城》将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据估计,观影人数或许超过50年来登长城的外国人数总和。笔者以为,《长城》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绩,全靠其成功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普世性的价值观。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受众对相关内容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抱有认同的态度,那么该作品就能够迅速获得良好的口碑,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反之,如果影视作品的价值观与受众的基本价值取向不相容,那么作品很有可能会被排斥、拒绝。《长城》的叙事传达出的友情、信任、忠诚、团结等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黏合度,容易使受众产生认同感。威廉和托瓦尔一路从西方来到长城脚下,途中经历了被契丹人围追堵截、缺乏食物和药品、遭遇莫名怪兽袭击等各种艰难困苦,但他们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互为对方后盾。最后威廉在梦寐以求的黑火药和朋友之间,坚定地选择了朋友而抛弃了可以发大财的黑火药。守卫长城的“无影禁军”因“无私、无畏、无影、无名”而得名,这支军队团结、忠诚、勇猛、无畏、彼此信任、彼此支持,舍生忘死,让军中的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精诚团结,浴血奋战,甚至征服了外邦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影像叙事因受直观性、娱乐性、商业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而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个人成长的主题。“美国梦”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和题材,只要有情怀有梦想,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成长为英雄。功夫熊猫阿宝原本只是一个笨手笨脚的面条店学徒,幻想有一天会功夫超群;蜘蛛侠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学生和记者,蝙蝠侠也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富家子弟,但他们最后都成长为除暴安良、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在《长城》影片中,威廉虽然箭术高超,但不过是一个为了钱可以为任何国家卖命的雇佣军,但在长城上,他为军中的氛围所感染,最终毅然放弃了盗取黑火药、发大财的好机会,不惜以身涉险帮助长城守军渡过难关,成为一个愿意放弃个人得失,而更多考虑道义和全局利益的英雄。威廉的行为让亲口说出“我们不是一类人”的鹤军统领林梅收回了原来的话:“也许我们说得都不对,我们应该是一类人。”熊军中的彭勇起初胆怯、懦弱,面对狰狞的饕餮惊慌失措,甚至因为恐高而洒了珍贵的麻药,被罚去伙房做饭,然而当饕餮越过长城奔向汴梁城时,他主动请缨要去参战,关键时刻牺牲自己为军师和统帅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梦想可以是任何人成长的概括,激励斗志,传达正能量,可以超越地域、种族的界限。符号化的视觉奇观。人是符号的动物,在用符号交流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符号系统。其中,视觉符号相比其他符号更直观,也更容易交流、理解。影片中巍峨绵延的长城、火光四溅且响声震天的火药武器、富有传统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服装、星河一般照亮天际的孔明灯、威严高耸的中国建筑、大漠黄沙的塞外风光、富丽堂皇的中国建筑等,都是独特的中国符号,传达出一个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的富庶文明的东方文明古国形象。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奇观电影”逐渐取代“叙事电影”,前者指用数字化技术创造奇观化的观影效果,后者主要指影片的故事饱满充实。人们走进影院要看好故事,更要享受视听盛宴。好莱坞的金牌制作公司“工业光魔”花费了15个月时间为《长城》做特效,这个公司曾经为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片做过特效,包括《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等,看到这些名字不禁让人对该电影的视觉效果充满期待。法国当代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景象生产日益重要,传统生产方式日益受到冲击,逐渐式微。电影工业中,叙事的主导性和独立性日渐衰弱,而奇观化的视觉艺术效果越来越居于本体性的地位。奇观有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和场面奇观。影片中男女主角们炫酷的武打动作让人大呼刺激与过瘾;男主角伤痕累累、充满阳刚气息的身体引来了女主角深情的凝视,女主角全身覆盖铁血铠甲掩盖不住其凸凹有致的曼妙身材;鹤军女兵纵身跃起飞下长城以及面对饕餮时男主的反应之迅速都让人窒息;排山倒海般袭来连牙齿爪子都清晰可见的凶猛饕餮,烟雾缭绕、烽烟依次燃起的长城全景以及丘陵起伏的大漠黄沙,都昭示出场景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些奇观化的场景用技术化的手段让人感受到了日常生活场景所难以体验的震撼,创造出新的视觉享受。传统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世界化。《长城》的标签是“魔幻、历史、探险”,虽然魔幻但现实主义风格鲜明。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武器、服装、城墙等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内涵,包括饕餮的形象都有历史根据,源于《吕氏春秋》与《山海经》,经过700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为影片中的形象。饕餮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影片,没有过多地强调其来历和内涵,它因人类贪婪而生也为惩罚人类贪婪而存在,是一个延续魔幻化风格的代码,像金刚、哥斯拉、异形或木乃伊一样,只不过是设定的一个需要被消灭的对象而已。这样的“怪兽”对全世界观众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保持了合适的审美距离,利于接受,实现了中国文化世界化。这一处理也许使得“中国风”不够强,但也减少了“文化折扣”,避免其他国家、地域的观众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或认知不同而降低对影片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受众因特定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会形成自己特定的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如果文化产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预期,受众就会拒绝接受或形成误读,从而影响文化产品的传播。因此,当与外来文化相遇时,中国文化需要调整自身的文化形态,进行必要的文化转换,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和本土文化世界化。
影片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
影片以上述跨文化传播策略讲述了一个长城上打兽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同时也传达出良好的中国形象。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武器先进,军队纪律严明、指挥有序、能征善战,城墙让两个外邦人叹为观止,认为如此高大、雄伟的城墙“还怕什么”,但即使军中精通外语的林将军也自认对外面世界所知不多。可见,中国的文化基因中从来没有称霸世界,充当世界警察的野心。但当亡国灭族的危机来临之时,中国从来不会退缩,我们有决心在任何条件下抵御外辱,维护国土安全,有能力保卫国民富庶、安定的生活。影片所传达的中国形象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行的关键时期,昭告世人:所有搭中国发展“便车”的国家和个人,中国都有能力保障其投资安全,中国是一个可以并肩作战、坚定果敢的盟友,也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保护者。中国能够构筑起物态的实体长城,也能建构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长城,有能力反击一切损害中国利益、诋毁中国形象的行为。优雅富庶的文明古国。《长城》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取景也全部在中国,不同于《阿凡达》取景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变形金刚》从香港开打,《长城》的场景更多地传达出文化中国的形象。影片的场景、细节精益求精,值得称道。皇帝从宝座上走下来,一闪而过的背景绚丽繁复、凝重绮丽,令人咋舌。此外,还有很多细节让人念念不忘:高耸入云、飞檐斗拱的塔楼,镶满花纹的战鼓,布满了门钉被怦然关上的牢房门,盔甲上复杂精致的纹理,城墙上严丝合缝的青砖,绵延万里的长城上各种雄壮、奇巧的机关装置,刀枪剑戟林立如铜墙铁壁的长城守军,各种武器上神秘优雅、凸凹有致的纹饰等。这些奇观化的场景、细节是背景,是色彩,是道具,也是文化,这些有其历史根据和文化基础的特征聚集起来,建构出一个富庶的文明古国形象。英勇、智慧的中国人。中国人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好莱坞荧幕上的中国人多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孱弱、抽鸦片、文雅但懦弱、梳辫子、愚昧顽固等,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人的功夫片一度改变了中国人病秧子的形象,但这些主要为“打星”,多为帮手或反面角色,虽然身体强壮但几乎没有充当过领导者。在《长城》中,中国人身体灵活、轻巧、强健,武功不弱,富有智慧且有着掌控全局的能力。这一次,他们不再充当他人实现某种目的人肉武器,他们本身的追求成为影片的叙事线索。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外邦人折服,林梅将军最终承认威廉和她“是一类人”时,威廉大为感动。影片中的“无影禁军”面对强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不禁让人心生敬意。尤其是女性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她们不再低眉顺眼地跟在男人后面,而是在家国危难之时与男人并肩战斗,需要时当仁不让地统领男性将领共同御敌,值得赞赏。
结语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5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G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得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更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河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在全国闻名的文化特色名城。如:邯郸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秦皇岛海滨文化,唐山的陶文化,保定红色文化,衡水酒文化等,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下,需利用好河北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产业研究中充分发掘河北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意识,在保护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还需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文化产业品牌聚集区,将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日,我国出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浓缩了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同时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但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品牌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使河北文化元素、文化创意、文化理念、文化底蕴成为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的增长点?首先应对河北文化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的的历史发展概述
在当前的河北文化品牌艺术发展语境下,全球范围内都把文化品牌置于产业化的系统内,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提倡文化先行,因为只有文化品牌产业才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文化艺术的心连心的融合,所体现的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也就是作为一个产品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无论艺术表现、生产工艺、视觉效果等环节因素,都以吸引观众的消费为宗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品牌的审美也就置于“服务”受众的境地,也就是形成了文化品牌越成功,创作水平越到位就越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大众文化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河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河北省拥有享誉中外的名牌艺术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等,其中包括戏剧、民间歌曲、舞种、吴桥杂技、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众多世界闻名的传统艺术。河北依托其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
1.河北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文化品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河北省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戏剧、歌曲、美术、设计、出版、教育等),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强势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欣赏、购买、对文化艺术品牌传播的舆论反馈,参与或影响了文化作品审美价值的建构过程,包括政策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资源整合能力、投融资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其文化品牌的审美价值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来建构的。
河北文化品牌是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北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应精心开拓出一批大众化、产业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河北手工业文化产业,孵化和培植手工艺名牌产品,打造手工艺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打造手工文化产品进出口基地,促进文化品牌产品在国际间的交易,助力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要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现代营销。
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北现有的文化可分五大文化主题: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但目前对于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经济优势,是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着独特红色历史和文化符号名城保定为例,可依托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了红色主题旅游文艺,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剧目等红色文化互动体验品牌项目,唱响“保定红色文化开始进入品牌时代”的主题,同时进行保定红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特色纪念品的创意授权和衍生品创作,为加快河北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力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省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第二位),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河北省邯郸等市上有名,而且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河北省吴桥杂技、常山战鼓、乐亭皮影、蔚县剪纸四个非遗项目被选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唐山市的民间艺术项目繁多,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传统艺术闻名海内外,已具备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条件,可依托河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河北核心文化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策略分析
(一)河北传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河北文化品牌体现了传统人文思想表达、受众的精神需求、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构建、媒体机构的经济期待等这些都影响到作为河北艺术作品表现的审美价值形成,并通过市场,走向大众,获得经济价值和影响社会,以此作为河北文化品牌审美价值塑造的动机。
河北省文化色文化品牌有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吴桥杂技等优秀的文化。当今蔚县剪纸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已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蔚县剪纸窗花工艺品,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走向国际市场,探索文化产品牌的产业化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河北现代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应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差异化文化策略,打造独具河北文化的名品,使得该品牌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河北文化特色品牌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消费者文化的首选,使得河北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国。河北现代在文化的产业发展不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梯和展台,而应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主演之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优势和资源投入文化品牌产业,鼓励文化品牌产业的业态创新,让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经济等元素形成跨界融合,使得河北文化品牌从传统单项产业向多元产业、现代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延展。当今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各个省都在打造自身的现代文化品牌,山西省的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的晋商文化品牌;云南省则提出打造茶马古道、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而河北省提出的是打造五大特色品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梳理文化脉系,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文化品牌。近两年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生产者制作的精品力度不足,传播渠道与方式不够多样化,文化品牌的支撑力不够强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模式,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品牌。
近两年河北省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形成初步的模式。
1.提炼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彰显河北文化魅力。
首先,营造文化品牌的良好口碑,需要从品牌设计、营销策略着手,体现品牌质量和思维特色,提炼河北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加强产品内涵与河北文化深入融合,加强创意投入。其次,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不同消费导向的文化产品,体现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文化服务精神,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从中提炼那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元素,体现当地文化整体风貌的优秀文化的主题。
2.整合河北历史文化,提升河北文化主题品牌策划,体现河北文化精神。
河北省也出台了开发文化品牌应综合考虑文化内涵、相关产业关联性及地域特点等,形成举一反三的联动效果。纵观国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巨大的文化品牌产业链的形成的源头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3.着力河北文化现代性和创新开发表现,加强受众互动体验。
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技术变革和消费市场扩大的机遇相结合,河北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河北历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人群所接受。如张艺谋的《印象西湖》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传统的舞台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因此,河北省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开发,提高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将历史感与现代相融,进一步强化文化品牌传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不足
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以古代黄帝、董仲舒、祖冲之等文化名人为代表,有着燕赵战国文化以及唐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红色太行经典文化如狼牙山等,还有避暑山庄、赵州桥等名胜景观,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还有吴桥杂技、常山战鼓、蔚县剪纸等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丰富厚重的燕赵文化,为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潜力。但也有不足体现如下:
1.缺少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新应用薄弱。
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未形成整体的河北形象的传播,在围绕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推出的作品中,还不足以为河北文化建设提供品牌支撑力和张力。主要是围绕“红色太行”这一主题创作的,而其他文化主题的宣传较少,形成空白点。
2.河北文化品牌缺乏足够文化品牌消费习惯,地域特色品牌缺乏。
一个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有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力,要看这个品牌是否有品牌凝聚力、品牌转化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带动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
1.文化艺术领域:特色产业策略、打造本地文化名牌
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建立产业链,建立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和扶持,建立主题文化节,扩大河北传统文化知名度和感染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近期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为何能带动文化产业如此繁荣?该片靠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真的找到消费者的触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以小博大的效果,可以从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挖掘研究文化潜力,同时将已有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导向研究,培育知名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
2.新时代领域: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
对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艺术进行从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艺术思维、视觉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视觉艺术创新的深入研究,开辟河北文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3.教育领域:建立高校优化人才策略、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可利用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引入人才,选派学习;加强政府、教育、产业相互促进的文化结合,建立产学研,建立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培养应用人才;提高艺术水平,开拓创新视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重要保障。通过激励策略的优化吸引高水平人才,并设立人才奖励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促进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
4.地域领域:京津冀一体化结合
京津冀作为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区域协调合作和带动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加强合作力度,推进跨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
5.政策领域:政策支持策略体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需有效借助政府资源,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融入,提升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文化产业示范效应,设立国家文化创业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倡文化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进艺术家创作家,加强作品原创性,建立文化创意园,加强媒体融合,促进各个产业联动。
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展望
河北文化品牌形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积淀,是品牌文化的命脉所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但由于河北由于长期缺乏对品牌打造与推广,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继承和发展不足,导致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也正在消失。河北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名城,如保定、邯郸、承德历史名城风格突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如传统的风俗、曲艺、传说等民间文化流传久远,河北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此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市场问题:有足够的消费去支持文化品牌企业生产好产品。
2.文化企业生产能力问题:有足够的技术、人力、资金去生产优质的文化品牌作品。
3.政策问题:有适合市场化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对知识产权和文化衍生品品牌的保护。
河北文化品牌核心审美价值的构建提升,需要艺术创作者们进行不懈探索,从而不断丰富,实现大设计的产业跨界融合。河北品牌文化建设必然要挖掘文化精髓,文化是提升品牌价值动力,文化本身是产业,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我们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促进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创造力、支撑力和吸引力,未来河北文化品牌要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同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努力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发展优势,推动河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增强河北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 2008(11).
[2]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3]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03).
[4]许晴.彰显区域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J].江南论坛,2011(02).
[5]言恭达.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产业,2011(03).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秦皇岛;城市文化建
中图分类号: D033.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外在形象,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化与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样的事物是有意义的看法、观点、态度,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统领城市文化建设,找到城市文化认同感,增强城市内在凝聚力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指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城市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实现先进文化建设和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实践后而得到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使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论依据,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开展城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总的根本要求;“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是社会的基本属性,是城市文化建设得以发展的必要保障;“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公民应当树立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城市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规范和凝聚下,才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秦皇岛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是全国首批14所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自开放以来,秦皇岛与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其它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自08年奥运会秦皇岛市以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为发展目标以来,不可否认,城市的建设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经济上与其它沿海城市仍有着巨大的差距,在城市文化方面也还是明显落后。
秦皇岛曾在历史上吸引过无数个帝王在此大建行宫,曾被称为亚洲的旅游摇篮。秦皇岛也是一座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资源禀赋的城市,同时拥有着厚重着社会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山海文化、长城文化等等,为什么秦皇岛在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下,经济和文化发展始终迟迟滞后于其它沿海城市呢?为什么在诸多历史文化中至今没有一种文化像北京厚重的京韵文化那样令人向往,像大连现代洋气的文化气息那样使人耳新目明呢?多少年来,秦皇岛人也在不断地探索着秦皇岛的城市文化定位,“旅游立市,产业立市”、宜居宜业宜游”、“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港口城市、世界名人经济城市”,无论是哪一个发展目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秦皇岛的建设与发展,却始终没能树立起秦皇岛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这是因为秦皇岛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与其它很多城市一样,在城市风貌上,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旧城改造”中的商业化运作,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抄袭与模仿,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底蕴;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堵塞、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等正降低着人们在城市的可生存度;城市建筑风格混杂,整体文化基调不明晰,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人的精神层面上:秦皇岛市外来人口居多,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浓厚,某些人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原有市民观念落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这使整个城市难以形成一种独具城市魅力的大环境、大气场,所以秦皇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文化上的迷茫状态和精神上的彷徨状态,在我们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实际上得到的却是城市文化的沉沦。因此,秦皇岛的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提炼一种城市精神,以此来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秦皇岛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才能找到一种文化精神作为支撑,将历史、文化、景观、建筑与经济的发展融为和谐的一体,使之成为一种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最佳精神动力,塑造秦皇岛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的快速建设中保障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市文化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和谐,就要“以人为本”,城市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理念,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一是要加强秦皇岛的文化标识建设,文化广场、人民广场、奥体中心的建设标识虽提升了城市景观,却让人不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二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海港城区紧有的两个大型书店都集中在市中心,新迁址的图书馆位置交通不便;开放的大中型的文化体育设施奇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化娱乐场地也是捉襟见肘。“以人为本”地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是构建和谐城市文化的根本。
(二)、“包容创新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
一座城市只有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文化才能令人无比神往。秦皇岛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无论是山海文化、长城文化还是名人故事文化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都不乏后续的开发与利用,但都是缺乏宏大的气魄和规模,特色不鲜明,主题不突出。要突出文化特色:一是要本着包容的精神,把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整个城市的建设之中,不只是在景区的围墙内,在城区主街道、生活区、商业区随时随地的让人感受到秦皇岛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本土民族风情。二是要本着创新的原则,打造城市文化精品,无论是百年古城文化建设,百年大港遗韵文化建设还是百年戴河人文建设,只有给历史文化穿上创新的“嫁衣”,才能吸引人,让人光环内的在历史沉淀更加明晰。
(三)、“开放自由”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文化要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就要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一是加大文化硬件环境建设,在各大生活区,学校周边建设开放的艺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文化大环境是提升文化气息的前提。二是加大文化软环境建设,搭建文化宣传平台,拓宽文化宣传途径,丰富文化宣传方式,应在学校、社区兴建文化墙,通过文化宣讲、文艺演出、竞技评比等各种形式和途径,把秦皇岛的历史文化渗透和贯穿于城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秦皇岛城市人口构成复杂,很多在秦皇岛学习、工作的人只知一些代名词,对秦皇岛的文化历史知之甚少,秦皇岛有十三所高等学府,却未能带动城市人成为文化人,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外在形象的内在因子,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活动参与,让城市人在传统文化中熏陶自身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J].理论导刊,2010,12
[2]陈秋华.秦皇岛市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