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人文景观;茶马文化;空间美学;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说起贵州商专的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还得从“盐”开始说起。贵州商专自从建立以来,一直选址在贵阳市盐务街。盐是近现代最重要的商品,也是人们生活必须品。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城市,进行盐务活动的场所肯定是当初最繁华,商业最活跃的地方。贵州商专的老校区选址充分体现对以盐为中心的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么新校区选址与新校区的人文景观建设,将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盐文化,体现商业文化的来源

大量史料表明,中华文化的最早源头,其实就是盐文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于河东盐池附近。我想夏、商、周三代的国都大体上都位于消费河东池盐的地区,毫无疑问,盐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商业的起源也同盐有关。”盐是古代最早发现的、是最有价值的商品。人类社会早期一切大的战争,差不多都是围绕对盐资源的争夺而展开的。人类社会早期的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差不多都是围绕着盐这一特殊资源而进行交换的。盐是一切商业的根本,也是源泉。在中国古代汉字商贾的“贾”字,原来就是“卤”,而“卤”字正是河东解州的池盐。这是中华商业文化起源于“盐”的一个有力证据。[1]

贵州商专最初选址在盐务街,就是盐务与商业的关系的一个结合点。可证明,在选址之初,盐务街是贵阳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代贵州的“茶马文化”与“盐马文化”。贵阳就是古盐马古道,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作为黔商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贵州商专在身体力行教学传播商业文化的基础上,新校区的人文景观建设必须体现或者表现出“盐”文化为中心的特色,突出商业文化内涵,并把这作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做好水文化,体现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传统文化视野里,水为阴为财。宁静是水的常态,因为静才能积聚动所需要的力量。商业文化正好需要宁静,和其他文化相比,商业文化无处不在,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地方,可却从来不张扬。低下是水的鲜明特点,商业文化同样具有这个特点,它从不和其他行业争高低,从来都是和最广大人民百姓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商业文化正是因为低下,才能不断聚合各种文化,为我所用,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文化,一种最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柔和,是水能包容一切,能成为所有物质荟萃之地的关键所在。形成了商业文化:无商不活;和气生财;灵活自如等特色。开放性是水的又一特点,水不拒绝任何物质,商业文化同样有开放特色,商业发展需要开放的观念和开放的市场。不开放等于限制自己的活力,开放意味着拓展更大发展空间。韧性是水的隐藏特点。水很柔软,可水坚韧胜过钢铁,真正的坚不可摧。这也说明了商业文化为什么能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商人顽强的生存能力。水最大的特点是生育万物,水能生育出智慧生命,商业文化同样具有这个特质。商业文化生育财富(货币),因此,古人把水比喻为财。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水各方面特质,无疑是对商业文化最好的诠释。因此,贵州商专新校区在人文景观建设上,一定要做好水文化,体现商业文化的“水”特性。以学校前门的“玉带水”为基础,充分体现商业文化的水质性。[2]

三、结合传统风水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理念

人文景观建设,说到底是建筑文化的体现,作为商科类学校,如何在商科类学校建筑上体现商业文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建筑就是文化,建筑就是审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风水文化。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和操作规范。风水学的理解应该从三方面来把握。从学理层面看,风水学是一门学问,可以成为住宅学。从技法层面看,风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它是在实用主义前提下发展的,有一整套独特的应用操作方法。从民俗层面看,风水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关于建筑营造、居家搬迁、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民俗现象。[3]

综合贵州商专新校区选择地址,主体方向是南北向,即传统文化中的子山午向。四兽具备,内外兼备,藏风聚气,不失为风水宝地。玄武秀丽,为三台。青龙气韵生动,是九龙山。白虎为小青山,生物郁郁冲冲,朱雀地势平旷开阔。按此峦头,实为风水宝地。从理气看,适宜立向北南正向。 [4]根据传统技法,我们可以参考使用,在新校区人文建设上下功夫,在学校功能区上下功夫。将传统文化与新校区建设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地理优势。

四、强调实践性,体现应用型学校特点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贵州商专在全省率先践行实践教学,自2013年以来,积极响国家应用型本科的发展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上,应体现应用型学校的特征,尤其是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这既是对贵州商专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也是对现代应用型教育的接受与深化。

五、古代盐马古道、茶马古道文化的追寻

古代贵州商业文化比较发达,单从古代物流路线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的史实,就可以依稀看到古代商业文化的痕迹。贵州许多古镇(特别是贵州四大古镇青岩、隆里、丙安、镇远)都是这些商业文化的遗迹。贵州的四大古镇分别为:黔东南镇远古镇、贵阳青岩古镇、赤水丙安古镇和锦屏隆里。这四大古镇各具特色,别具韵味。四大古镇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处于交通要道上。在古代的茶马古道或者盐马古道上。都是依山伴水,地势险要的交通要道。而且都是古道水路和车路的交汇处。特别是丙安古镇,就是当年四川井盐与贵州马或贵州茶交流的必经之到,现在许多地方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商贸与文化交流的情形。古代盐马古道、茶马古道是贵州商业贸易通道,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物流线,是当年的贵州生活的生命线。[5]如古代盐马古有人说“镇远是一幅画”,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道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是贵州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商业文化。

六、融王阳明学理的挖掘与商业文化的整合

王氏是世界文化名人,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贵州的骄傲。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蕴涵着贵州元素,王氏与贵州的结缘,成为时下贵州唯一拿得出手的文化品牌,要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其“知行合一”“社会良心”等思想。以及大量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商贸等主张。都可以应用到新校区建设中来。人文景观的目标不只是美化,更多的是熏陶,而熏陶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商科类学校,文化底蕴无疑是打造的重点。而贵州商专的新校区选址又很接近王氏思想形成的地方,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新校区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是建筑美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人文景色的美学问题只是表象,教育内涵才是关键。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说到底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它承载着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要承担这些功能,它首先必须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深刻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人文景观是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规模和特色,通过人工创造而具有欣赏价值、激励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致。所以,商科类高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及地形地貌特征,正确定位,合理规划,彰显内涵,突出特色,个性鲜明,贵在传神,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房秀文.中华商业文化史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

[2]房秀文.中华商业文化史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

[3]赵向标.传统风水与现代住宅[M].深圳:群言出版社,2007.

[4]沈竹仍.沈氏玄空风水学[M].郑逸,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中国元素;商业建筑设计;传承与超越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几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始终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这一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将城市建筑设计看成加强城市文化与居民素质建设的关键,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细节文明的建设上,才能保证在建筑设计艺术上收获丰硕成果,也在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建筑形象。通过合理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商业建筑设计中来,使之处处体现着文化哲学思想,这种依顺天地阴阳顺序而确立的等级秩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出浓厚的中国色彩,最终推动我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向前发展。

1.传统元素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1.1 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反映,即必须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示的,传达的也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及审美观念。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应实际结合中国文化的人文特征,将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等观念结合起来。我们知道,从古至今,中国就是亚洲文化的核心地段,由本土滋生并向四周传播的中国文化无疑是世界人类文明不容分割的部分,如果在这方面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那么,任何宣传建筑艺术的方式,都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而一旦缺乏本土元素,这种艺术形式也是难以流渗到现实生活世界中。所以说,只有将现代城市商业建筑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取得我国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功效。基于此,可见中国元素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并得到巧妙传承与发展。

1.2 传统文化给予建筑设计以创作的源泉

事物总有发展的源头,建筑设计也一样,一般任何一个建筑设计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找到源头。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的创新,而创新是在原有源头上的发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为了使还处在蒙昧状态下的广大人民有一个秩序稳定的生活,孔子制定了“礼乐”的伦理规范。国际会事是社会的一个侧面,也应符合礼制的规范和秩序。因此,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评价非常正面,这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得创作源泉。

2.传统元素对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影响

2.1 建筑布局元素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元素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首先,建筑选址的规划及经营,非常重视它的朝向和日照,为了选择最佳方位,以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断研究发明了指南针及磁偏角,追求向阳,而避开“背阴”。这些除了得到好的建筑日照,逐渐改善住房条件外,还能有效保持建筑的气温。不合适的朝向,即使前排没有建筑物遮挡。室内日照也不会理想。根据日照和通风判断,建筑朝向以朝南为佳,冬夏受益。在于它顺应太阳的运行规律,冬季太阳能够最大限度地照射到室内;夏季光线方向较陡,室内日照时间很短而且深度小,很容易就避免阳光曝晒。总之,建筑朝向的确定,涉及到各地气候条件、地理面貌等情况,要全面考虑,并尽量使建筑朝向好的景观。总原则是保证在节约用地的前提,然后满足冬季能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强烈的日晒,还有利于自然通凤。

2.2 人文思想元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烟,在古代文化长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影响颇大。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易经》,《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总源头,被称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其从开始出现到完善的过程也是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以之为最高的准则。“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既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几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发展也始终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这一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建筑到处体现着文化哲学思想。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建筑的选址、取向、方位等。可见,传统人文思想元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性格等来达到左右建筑设计的境界。

3.传统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3.1 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符号的传承是传统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传承的重要体现,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注意对于传统符号的认识与吸取,融合于现代建筑设计中。商业建筑的总体结构、空间和平面布局等,风水和对它们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风水理论是吸取了巫术及阴阳五行、八卦等后产生的,形成“太极”、“九宫”等观点,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总框架和基本模式,使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现代商业建筑都在“风水理论”中寻找着建筑的灵感。装饰商业建筑的木雕、石雕及室内装饰等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主要是通过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色彩等来表现。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即即将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现代化样的传承下来,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在时空中出现交汇时,积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提取出来,促进两者的共融与结合,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积极传承。如1998年我国建成的上海金贸大厦,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吸取的就是中国传统塔的符号因素,“一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的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如:要表达“喜上眉梢”只需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树上即可。此类实例还有许多,如台北的101大厦便吸取了中国传统古铜钱图腾和“8”的意寓;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则是采取的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思想,与东方明珠电视塔虚实呼应。

3.2 传统材料的传承

传统材料的传承则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传统元素的又一重要方面。建筑材料可是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都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化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上。传统材料与当地环境结合也十分融洽,也节约了运输成本。然而传统材料在使用中常表现出很多方面的生态功能,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废弃时又回归自然,循环使用且不污染环境。木构架作为民居经常采用的形式,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形成,历代沿袭相承,而且用材渐趋标准化,结构渐趋规范化,构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21世纪的今天,虽然钢铁、混泥土式的现代建筑材料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导,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调中积极吸取传统材料的特点。即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建筑材料,通过简单的艺术造型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展现隐喻木质材料风格中“亲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便提出了独特的“建筑美学”概念,并逐渐为世界所认可。在1992年建成的世界博览会日本馆中,他就设计运用了这一理念,使用集成木材,很好的传达了传统木式建筑中斗拱的构成美。这样的传承,是对传统元素实质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也是对传统元素的尊重和创新,自然实现了对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有益传承。2002年,张永和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计了“二分宅”,一方面积极运用平面实现了对于不同景致、意境和空间的引入,另一方面采取古式夯土墙及土墙内的木构支撑来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也巧妙地传达了生态、环保及现代中国住宅的发展方向。

4.结语

如今,在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整齐一致,毫无自己的特色,打着欧式风气等广告的建筑无非就是加了点西方的柱式和线脚罢了。这种毫无原则的跟风,忽略了我们自身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最终让中国建筑失去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积极深化对于我国传统因素的认识与准确定位,积极运用传统因素于商业建筑设计之中,不但可以开拓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民族之风、区域特色之风,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白艺佳,传统元素在时代建筑精神传承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5):23-25.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古希腊;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古希腊和古华夏分别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两个源头,因此古希腊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态和价值体系。从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体育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

二、分析比较

1.古希腊体育的竞争性与中国古代体育的等级性

地理环境是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古希腊与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两个民族不同的文明和民族性格,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希腊是一个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海运交通便利,商业较为发达。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国民的生产关系向契约形式转化,致使森严的等级制度失去了繁衍的依托,从而为民主、宽松的政治制度奠定了诞生的基础。古希腊体育中的赛跑,其特征就是参赛者不论地位高下、年龄长幼,一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同等的条件下跑完相等的距离,最后以成绩显示谁之优劣。

与古希腊所不同,古代中国的四周是高山、沙漠和当时条件下无法跨越的大海,形成一个封闭的状态,而内部的回旋余地又相当的广阔,是发展农业文明的理想条件。农业文明为宗法等级制度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等级制的延续和加强致使任何不遵循等级差别的文化因素不得产生,否则就是对等级制的冲击,也是对专制统治的不稳定因素。

2.古希腊体育的健美性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养生性

在同海上风浪搏斗的过程中,勇敢的希腊海员们充分感到自身力量的重要性。于是肌肉发达、身体健美的形象便成为古希腊人崇拜的偶像。与古希腊体育繁荣相对应的是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哲学与科学。古希腊的哲学家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体的结构,这就使得古希腊体育有着特殊的发展轨迹和审美价值。在古希腊的体育雕塑中,雕塑家们对运动员形体美的把握,已经能够科学地运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和解剖学原理,体现了古希腊科学的发展水平。

与古希腊所不同,中国古代体育的形成与定型借助的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当时的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人必须与大自然保持协同才能维系生命,维持健康。因此,在中国古代体育中,养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养生体育建立在宏观观察和直觉经验的基础理论之上,与建立在以分解、分析方法为主体的实验科学基础之上的古希腊体育大相径庭。

3.古希腊体育的身体教育与中国古代体育的道德教育

古希腊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民族。古希腊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宗教社会。古希腊宗教特有的神人同形同性特征与城邦公民职责相结合,陶冶了古希腊人独有的人格意识。他们把“自我”视为一种客观化的认识对象,从多方面去论证“人”,他们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古希腊体育中尊重人的个性,追求多样化与矛盾性的文化特征,可以激发民族的扩张力、创造热情和冒险精神,有利于体育教育中对人的个性培养和发挥,然而却缺乏中国式的谦恭待人、稳健温和,易导致物欲主义、享乐主义和个性的过分扩张。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给中国古代体育打上了深深的“道德教育”烙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其主旨精神始终是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与古希腊文化的出发点是根本对立的。古希腊文化强调从个人出发,个人与集体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状态。而在中国古代,由于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作用,单一的个人显得毫无意义,仅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存在。求善与道德的一个特征就是自己的行为不能给他人带来否定作用。而古希腊则不同,它是通过竞赛,以其双方形成的胜负结果来肯定胜利者,否定失败者。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孕育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品格,从而形成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个性。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性,促进了以身心和一、动静结合为特征的东方传统体育形式的发展,然而却削弱了体育的竞技性;

古希腊民族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公平竞争,对现代竞技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易导致个性主义的膨胀。

参考文献:

[1]颜绍泸.世界体育史研究中的误区:东方体育.体育文史,1990(3).

[2]谢凌宇.略谈中西方传统体育的个性特征.体育与科学,1990(5).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 现代社会节奏 人口增长 城市化进程 古建筑的商业利用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现代社会节奏;节奏这里指的是所有居民的活动以及生活的内容居住的方式,以及现代社会政府的各个方面的价值观等,是一个大范围的社会概念。古建筑指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

经过五天的调查、考查,实践小分队掌握,了解了一些情况,我们也选择了这个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论文题目。

古建筑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作为唯一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

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据调查,就杭州一定来说,清河坊的修复工作就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由于现行的消防规范都是针对现代化的建筑物来说的,所以现行的消防规范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就不适用了,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难题。其次一些电力设施的设备如何安装,放置才能不影响整个古建筑的外观立面。这些都是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另外,第二个矛盾中,现代的居民都适应了现代的生活居住,现代建筑的生活空间,生活设施。经过调查得到,即使过去是住在古建筑房内的居民,在修复过程中搬到现代的居住条件下居住,那么即便在修复结束后,允许回到原房居住,此时在对比之下,对于在古建筑房内的生活便感到了不便。在年代久的房子里生活的人们也说出了他们在生活中的众多不便,如垃圾,污水,粪便等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过去古代社会是无法比及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老房子由于不符合规划的要求,都让路给新的现代化建筑。也是由于老房子的保护上的困难。老房子在遇到明火,台风等自然灾害时,自身抵抗能力差也使一部分人认为拆了老房子,建新房子更省心。

转贴于

另一方面,在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现在的投资大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但是古建筑的保护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即使现在中国的少部分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力量来保护,但是即使这些地区还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的目标,在古建筑方面保护的资金还是不多的。因此,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古建筑包括老房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以至于在经济发展过后,回头看那些逝去的遗产而兴叹。

本文中最后一个矛盾,其实与第二个矛盾有着很大的联系——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这些都使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大的紧缩。何况,中国不像国外那些国家那样有着那么多空闲的土地作为城市扩建之用。中国的新建筑历来都是在老的建筑拆除之后,建造新的建筑物。因此,为了保证居民的居住空间,政府也不得不拆除原来的老房子建设新的现代住房。

因此,在现代的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很重要的。根据调查我们得出,现在居民中大多认为古建筑保护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在保护以后如何产生经济效应。

在实际的例子中,杭州的河坊街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把商业运作引入到河坊街中来。一方面是让古街重现历史的商业氛围;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让历史街区繁荣之后,再继续考虑加强保护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护文化遗产资金紧缺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古建筑,古街道需要保护,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又是紧缺的。况且在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的今天,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矛盾。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也感触很深,过去有很多比现在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好的多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被拆除。即使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需要修整之时,又拨不出专项经费。因此古建筑在修复以后,如何利用,获得价值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三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因此,由此我们认为:矛盾有“重点论”之说,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重与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管从里还是从外。让世人知道古代曾经的文化风味与建筑风格。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那么采用华盛顿形式来修复,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这种保护便有了进一步的商业利用价值。据调查,大多数居民都是想也愿意暂时的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展览 转化 文化产业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这个形式把对馆藏文物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以此履行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职能。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把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给社会公众,让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来感知和体会中国古代工匠和艺人创造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各类艺术品以及附着于艺术品之上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各种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以此来激发爱国热情,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见博物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把博物馆建设好,举办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博物馆参观,是新形势下博物馆要做好的首要工作。

一、陈列展览与文化产业

在2007年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曾明确指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展览,即把独立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藏品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具有思想性的文化产品。二是通过一些商品作为媒介,把展览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展览。关于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故宫博物院李文儒副院长认为:观众参观故宫主要有三个需求,一是看宫廷建筑,而是看皇家珍宝,三是想购买有故宫特色的纪念品。从上述两位专家、领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职能,首先要做的是设计制作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陈列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并且为观众提供与陈列展览有关的纪念品。这种为观众提供有纪念意义的商品是文化产业的行为,如此看来博物馆似乎已经与文化产业建立了某种联系,其实不然,从各地博物馆纪念品销售管理情况来看,销售纪念品的柜台或商店并不是博物馆的职能部门,而是由社会上的商业人员经营管理的。那么,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怎么实现来与文化产业相结缘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从这个定义上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似乎不是文化产业的范畴,因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虽然是文化产品,是绝对不能拿来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如今国内博物馆除少数几个特殊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兵马俑博物馆以外,均已免费开放。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博物馆就已经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提出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课题呢?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以每年新增100多座博物馆的速度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最求文化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日渐迫切。这就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与文化产业建立关系的机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介质就是旅游业。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来说,近几年来河南博物院通过对基本陈列进行几次比较大的调整,推出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为主题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基本陈列以丰富的文物藏品为基础,在科学的陈列设计理念指导下,运用合理的陈列形式和手段把最具河南特色的历史文化——青铜文化展示出来。从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中有四件青铜珍宝就足以看出河南古代历史文化重点所在。

河南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从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发掘出土的最原始的青铜器到郑州二里岗商代前期文化的杜陵大方鼎,到安阳商代晚期殷墟文化的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到三门峡虢国文化的虢季墓出土的象征王权的九鼎八簋,到新郑春秋郑公大墓出土的稀世珍宝莲鹤方壶,再到辉县琉璃阁战国青铜器群,河南青铜文化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河南博物院利用丰富的藏品资源举办以青铜器为特色的基本陈列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学习、认识和研究青铜文化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应该是建立在以“特色”、“精品”来定位的陈列设计理念之上,运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性的艺术实践,将中国古代与现代“行业”这种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以有形的、趣味的、互动的和观众参与方式陈展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河南博物院在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中的“鼎定中原”展区里,以丰富的青铜器藏品来展示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展区内各个时期的青铜珍宝相映成辉。其中在青铜器展区有四件镇馆之宝,它们是杜陵方鼎、妇好尊、莲鹤方壶和云纹禁,这四件极品之作,把商周时期的冶铸科技水平、人文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取向、艺术创造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人们到博物馆参观青铜器陈列展览是了解青铜文化的最直观、最有效的行为,当这种行为以旅游团队参观的形式出现以后,博物馆陈列展览从只重视宣传教育取得社会效益转化成可以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文化产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以具有商业功能的文化产品的形式走向社会,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博物馆都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之中。现在参观河南博物院已经成为旅行社旅游参观线路上的重要景点,每天早上开馆以前旅游团队的观光车就会蜂涌而至。博物馆通过自身的调整把文物藏品、各类文化和文化产品有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旅游线路上固定景点为游客提供参观服务。也是为自身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把研究文物的成果通过陈列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满足参观者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向其传递主体鲜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文化和艺术等综合信息,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先民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较早。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促成中国商业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是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代商人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随之而生,并在商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公认的传统商业道德,影响和制约着古代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实践活动,对现代商人的经商活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原因,对于新时期继承古代商业道德的优秀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在儒家经典的道德设计中,“义”、“信”、“和”的观念渗透到传统商业道德中,对传统商业道德的构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作过充分的肯定,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过高度的概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这种逐利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漠视一切。“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无论是其创始人孔子还是承其衣钵的孟子、荀子均对之推崇备至,分别作出了“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以及“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的阐述,这种传统的义利观也深深地影响着商人,历史上“义商”的出现即为明证。素有“商人鼻祖”之称的越大夫范兹“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史记·货殖列传》)此乃先义后利之典范。历史上商人之“义”有时还升华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春秋时期弦高稿师救国;汉代卜式多次捐金抗匈奴;明清晋商、徽商以及近代大批商人,在国家遭外敌人侵、保家卫国中义举不断,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推向了至高的境界,为后世商人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些行为无不受传统义利观的影响。

传统道德规范之一的“信”是协调和处理传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也”(《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普通人尚且如此,从商业行为中获利的商人更要讲诚信,荀子说:“商贾敦息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在传统商业道德中,“诚信”无疑被看作是商家的立足之本,是能否经商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与以契约法律为前提的西方商业文化相比是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在中国有一大批儒商凭借“诚信经商、童史无欺”的经营理念而久负盛名。有“江南药王”美誉的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的“戒欺”匾,朝着里面,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文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该店由于药品货真价实,质量上乘,所以生意兴隆,名闻遐迩,深得消费者欢迎。

古人非常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为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至高境界。孔子讲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及荀子讲的“得天时、地利、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都是“和”思想的体现。在这样传统道德环境影响之下产生的商业道德更加视“和”为根本的经商法则,广为流传的生意经如“以和为贵”、“买卖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等都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发扬和具体体现。对商人来说,“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商业中的“和”要求商人在与顾客的

商品交易的过程中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其周到热情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主动创造出温暖和谐的氛围,使顾客获得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清代杭州盐商周世道在向其子传授生意经时说:“居家以孝友为本,处世以和平为先。”(《抱经堂文集》卷29 )这其中包括了从商要和气为先,因为和气才能生财。

二、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早期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商代移民重商的观点已得到公认,以至于把这一行业用“商代”之“商”来命名。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已经成为“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商业产生之后,为了规范买卖行为,协调买卖双方利益关系,引导商人的经营活动,确保商业健康发展,用来约束商业行为的道德规范由此而生。由于早期“工商食官”的特定现象,商业行为由官方统一管理,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设立了司市、质人、窿人、青师、贾师、司蔬、司稽、青、肆长、泉府、司门、司关等一整套职掌专门管理市场和贸易。

“司市”一职为市官之长,其职责已涉及到市场管理以及对商人行为限制监督的许多方面,掌管听断市场的争讼、指导经营、(掌管有关的)政令、刑罚、度量单位和禁令等。其中,质人“同其度量”,即统一市场上度量标准,青师“平其货贿”,使各肆货物的价格公平,“凡同货贿,以玺节出人之。”官方对市面上流通买卖之商品质量数量严格把关,发给玺节,表明商品允许流通,引导商人的商业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以贾民禁伪除诈。”禁绝伪劣商品,打击欺诈从商行为;遇有严重情况,以刑罚禁之,“以刑罚禁暴而去盗”是也(均出自《周礼·地官·司市》)。此后,历代无一不设此类官职。“司市”等此类官职代表官方介人商业活动中,担负起组织、监督、管理商业行为之责,维护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有力地促进了商业规范的形成,对商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了引导作用,为商业道德产生、发展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外在保障,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商业道德。

三、古代商人的道德自律

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影响,而商业道德的主体一商人的作用不可不提及,商人的道德自律也是传统商业道德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商人体认到:获得买家的认可,才能维持长线效益,这是立足商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一点要求卖家秉承优秀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交易,从而得到买家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形成商人所期望的商业行为的良性循环。如,明清时期各行业为增强商业竞争力,维护共同的利益,商会、行会自发组织起来,并制定了全面可行的行规、行约。这些规定多为道德层面的约定,对商人群体具有超强的约制力,要求商人谨遵不悖。违规者将受到来自行会乃至社会、家庭的道德舆论的强烈鄙视和谴责,他们在祟尚道德的中囚社会是难以容身的。这些行规是传统商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传统商业道德完善的作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