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券;企业;建议

创新券是针对地区企业创新资源缺乏、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设计发行的一种“创新货币”[1]。创新券由政府向企业发放,企业用此券向高校或科研机构购买科研服务或添置研发设备,而获得创新券的单位或科研服务人员持创新券到政府相关部门兑现。2004年以来,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台了创新券政策,在推动欧洲各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我国自2012年起,陆续有地区开始借鉴欧洲的经验,探索实施了创新券政策。本文在对淮安市科技创新券实施情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提出实施创新券的措施建议,希望对促进科技创新券的有效开展大范围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实施情况

2012年9月,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技创新券政策,将财政资金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向企业发放。2013年8月,在充分学习、借鉴宿迁市实施创新券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淮安实际的基础上,淮安市委市政府创新举措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将创新券设计、定义为一种“补助凭证”,由政府向企业发放,企业用创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服务或购置研发设备后,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持创新券到财政部门兑现。2013年10月,面向全市835家企业发放市级科技创新券4175万元。2014年2月,江苏省首次在省级层面提出实施创新券,在苏北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创新券计划。2014—2015年期间,淮安共面向824家企业发放省级科技创新券近1.6亿元。从创新券发放对象规模来看,规模以下企业542家,占比50.61%;规上企业529家,占比49.39%,其中大中型企业112家,占比10.46%,符合创新券设定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初衷(如图1所示)。从发放对象行业分布情况业看,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741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330家,这也与淮安目前产业发展现状相符(如图2所示)。目前,全市共兑现省、市创新券资金2866.92万元,其中省财政支持资金1399.95万元,惠及企业240家,带动企业投入8000多万元。科技创新券因其实施门槛低、覆盖范围且属于后补助政策,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提高了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对增强我市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意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政产学研工作开展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科技创新券的实施,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2.1创新券使用范围偏窄且兑现率不高近两年来,我市主要以开展省级科技创新券发放、兑现为主,市级科技创新券在2013年10月第一次发放之后,未再开展后续发放工作。省科技创新券主要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校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服务,不支持专利申请和专利维护、软件开发和购置、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和研发设备等。淮安市共发放科技创新券1.579亿元,截至目前,实际兑现1399.95万元,兑现金额占比仅为8.87%,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券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2.2创新券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淮安市科技创新券资金来源于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要求区财政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县财政按4∶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目前,只有部分地区按照要求进行了资金配套,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实际上只是领取到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这样,创新券资金没有得到全部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新券作用发挥。2.3创新券申请兑现程序较复杂据笔者调查,企业反映申请创新券资金兑现,需要安排专人花费至少10天时间才能备齐所需材料;然后需经县区管理部门审核,市级管理部门审核、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发文确认后由财政下文层层拨付。时间至少需要半年,企业才能知道结果。

3启示与建议

创新券的实施在欧洲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其具有普适性、公共性、便捷性、企业主导性、公开公正性等特点[3-4]。笔者认为,实施创新券制度,应该是政府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的补充,应该区别于目前以竞争性为主的科技专项资金计划,建立成为一种普惠性政策制度。针对淮安市科技创新券制度的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建议。3.1扩大创新券适用范围创新券既要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咨询服务、分析测试、科技信息等科研服务,支持企业购买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科研成果,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添置研发设备等;也要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益性科研机构提升研发和服务能力。3.2规范、简化创新券兑现条件与流程创新券兑现作为一种普惠性政策,是一种对科技创新后补助的方式,其兑现条件应该具体明确,便于申请单位准备兑现材料。完善创新券实施流程,简化发放环节审核,兑现环节采取专业人员审查结合专家咨询的方式,实现常年受理审核、定期公示兑现。3.3探索创新券内部流通机制实施创新券初衷是促进中小企业主要寻求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刺激产业创新需求,引导企业创新投入。可以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试点创新券内部流通,即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服务的报酬,企业可以用创新券来支付;创新券兑现由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创新兑现效率。3.4放宽创新券配套资金要求政府设立创新券是要实现“橇动”作用,以小投入带动更多投入。因此,目前已实施的创新券一般都要求企业对创新券使用进行多倍的资金配套。最终得到创新券支持的只是企业创新需求的一小部分,这从某种程度上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影响了企业创新热情。同时,由于部分县区财政资金较困难,要求配套的创新券资金难以落实,这导致部分单位兑现创新券的资金未能足额领取。建议取消创新券资金县区配套的要求、降低对企业资金配套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券作用发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引导更多创新投入。

作者:唐 成 孙 涛 王东方 单位:1.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淮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郭丽峰,郭铁成.用户导向的政府创新投入政策——创新券[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8):10-13.

[2]刘毅.国内科技创新券政策研究及对广东的启示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13-17.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1]。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学到许多在书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勤查资料、参与实验研究,可提高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提高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逐步掌握分析论证的方法;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可增强沟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培养健全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可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掌握未来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可培养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历年的就业情况表明,一些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特别是那些曾获奖的学生,在“双选会”上特别抢手,而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一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创业成才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受到社会的好评。

3.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这促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学科内容,培养运用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打造创新人才,锻造栋梁之材。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校自2005年开展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笔者亲自指导了三届的学生参加这项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参与的愿望虽强烈,但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2.学生科技创新思路不够开阔,自主创新课题数量不多。参加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指导教师拟定课题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

3.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他们都有一股强烈的参与热情,都想通过这项活动做出点成绩,展示自已的才能。但在具体的创新实践环节,如:选题立项、申报书的填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课题的实施开展,都存在比较强的依赖心理,希望指导老师直接给他寻找思路,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缺乏经费资助,有些很好的思路想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践;学生开展活动的硬件配置不到位,学生只能东拼西凑勉强应付,这样的工作模式很难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高质量的持续开展。

三、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建立适当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栏、编发简报的形式和利用校内广播、校内电视、校园网络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进行广泛的动员,要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参赛。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一个运行系统,它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相关组织的目标实现,运用相应的刺激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利用设置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动,把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建议高校可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及平时学习成绩的评定结合起来,这能让所有大学生看到科技创新给自已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景,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

2.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如果缺乏系统、规范的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难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遵循一定的创新规律。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一些在创新方面卓有成效或创新思维活跃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创新课程,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学校科技处相关人员介绍科研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

3.加强平时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如以举办“教授或博士论坛”“教师科技报告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4.加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术和能力。笔者认为,理论教学的改革应侧重于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在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上,我们更多地倡导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自已的理解与思考,书写成文,拿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对于基础好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双语授课的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提高他们专业外文的阅读能力。在考核方式上,由单纯的闭卷考试改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评定,如撰写小论文、综述、堂上交流与讨论等。实验教学改革应侧重于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5.学校应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章制度,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4]。规范的制度,对推进学生科技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办法》、《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立项管理条例》[5],对学生科技活动所涉及的组织领导,教师指导,经费使用作明确规定,并将其与学生所修学分挂钩,从而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章可循,步入良性循环。此外,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必然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强调,经费的投入要以务实为原则,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必要的支出,用于相关器具、书籍、材料的购买和调查、实验中不可缺乏的其它花费,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等等。学校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地使用避免浪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基金制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硬件设施(如:创新实验基地、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学生能有场地开展他们的科技创新实验。

6.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应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如:指导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的工作量及评职晋级相挂钩,这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可聘请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卓有成就的教师传授经验,尤其是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如何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传授可相互借鉴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此外,指导的方式、方法也应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在指导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势必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质量开展,应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上,应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上,应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教育与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升.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科技,2005(12):46-47.

[2]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3]何志霞.高校科协与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13):19-20.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则是两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首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相对滞后和守旧。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教学观念上,我们始终坚持传授知识路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知识的一个存储器,在平时学习中,只能做到知识再现,而严重缺乏知识创新;在教育方法上,尽管近年来有着很大的改进,但始终没有走出“填鸭式”教学的困境,而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多媒体教学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只是某种形式上的普及,充其量只是手段的提高,而不是教学的提升。其次,实践环节或者说实践教学过于薄弱。目前几乎都有专业实习等相关环节,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级组织和老师对实践环节既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少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最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就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首先,在保障机制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一般都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大型赛事,由共青团组织牵头成立临时机构,这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开展,比赛结束便无果而终,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划。此外,资金保障也相当匮乏,即使在部属院校,这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在地方院校,这种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其次,在激励机制方面,大型赛事获奖和突出科技成果会在物质激励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激励,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获此殊荣。因此,目前状况是广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希望和期待很高,但往往缺乏客观的激励机制导致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最后,在评价机制方面,既缺乏一些符合实际的标准,又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往往过于注重最后的成果,而对相应的过程比较忽视,致使广大学生往往聚焦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效应。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首先,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科技创新整体氛围不浓。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学生科技创作的指导作用也不大。而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不够,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其次,成果突击现象严重,长期研究匮乏。参加大型赛事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都是学生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完全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科研而科研,因此,学生往往参加完比赛就完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专业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的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严重降低了一些重大发明和科技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概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科技立项的项目不少,但高水平的成果却不多。

二、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其中存在的一些情况,我们有必要实行相应的措施,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之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1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对比研究

1.1广州科技创新投入的评价研究。

在研究广州科技创新的投入时,我们所采取的数据是2009年所公开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每万劳动力的RD人员数等五大指标,通过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的分析结果(表1)。

从分析结果上来看,广州市与上海和北京这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科技投入的得分与上海相差2.08,与北京差距更大,并且各项科技投入的指标也都是要远低于上海和北京的。从历史数据来看,无论是地方财政的科技投入,还是RD的人员数以及RD的投入经费,上海、北京以及深圳都是一直领先于广州的,近些年来,广州已经逐步的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但要想更大限度的吸引科技人才来到广州,从而缩小与其他领先城市的差距,还需继续加大地方财政的科技拨款;另外,从分析结果上来看,广州和苏州、杭州的分值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广州的每万劳动力中的RD人员数还是要低于苏州的,并且在其它的科技投入的指标上,广州市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与杭州相比,广州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处于劣势的,并且每万劳动力中的RD人员数也是略低于杭州的,因此广州市应提高每万劳动力中的RD人员数。

1.2广州科技创新产出的评价研究。

在研究各城市科技创新的产出时,我们对各城市的专利申请总量、授权总量、发明申请专利总量、发明授权专利总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发明授权专利占全社会授权专利的比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以及拥有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等九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三大因子F1、F2、F3,因子F1是由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社会授权总量的比值等五个指标所组成的,F2则是由专利申请总量、专利授权总量以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组成的,F3则是由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构成的,之后在通过计算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的加权值就能够得到各个城市的科技产出的综合得出,分析结果见表2。

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广州市的整体排名仅在第八位,与上海、北京、深圳这三大城市有较大差距,与苏州、天津、哈尔滨和南京这四个城市得分较为接近。因此广州市在科技产出方面,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以及技术合同输出的成交额的数量都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广州市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所占全社会专利授权量的比值这一数据,数值过低,严重的影响了广州市科技产出的排名。

2提升广州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2.1提高地方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科技投资融资平台。

首先广州市应做的是提高地方财政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总量,拓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空间,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财力保证,才能真正的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所制定的科技发展策略,推进全社会的科技发展。当然还应保证财政投入的强度,提高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所占的比重。其次就是要建立一个科技投入以及融资的平台,地方政府在此项工作中应起引导作用,不断的引进创业投资企业,拓宽企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和融资的渠道,联合银行以及券商等共同创建这个平台,从而为广州市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2.2完善科技人才结构,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相关的优秀科技人员的引进的优惠政策,提高对广州市大专院校重点专业以及重点学科的扶持力度,培养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对于从外地所引入的科技人才,应能够解决其养老、社会、失业、医疗、住房等“五险一金”的实际问题;制定科技人才培养的专项计划,利用好国际科研合作基地以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一批比较优秀的专家和学者,从而不断完善广州市的科技人才结构,创建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2.3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和原创的研发活动,提升专利产出能力。

在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时,应健全其体系、政策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办法,重视自主研发工作,并设立相应的科技奖励专项以及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广州市的专利推进工作应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有机的结合,在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指标中也应纳入专利产出的情况。为促进专利产出的双向推动模式,应引导各个科研单位开展有利于产出专利的科研项目,并对项目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验收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

2.4为完善技术市场交易平台,应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力度。

充分的依托现阶段已经较为成熟的华南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重视技术合同登记、技术难题招标以及技术成果管理等工作,创建一个公共技术交易平台,保证技术与科研资金有效结合,从而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以及科研技术的转移速度;另外,还应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联合各大院校和科技研究所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保证研发的成果和研究技术能够有效并且科学的向企业转移,从而使技术成果真正的做到规范化和市场化。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对比研究以及提升广州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将广州市与我国重点城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所进行的对比和分析,真正的认识到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优势和劣势,并借鉴其它城市在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找到提升广州市科技创新竞争的对策和方法,从而真正的完善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志.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J].商业研究,2007.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 做法 针对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措施办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专家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联系、科研成果推介等制度,增设了市科技功臣奖和市科技进步奖,对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分别最高奖励20万元和8万元。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二)鼓励自主研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整合科技条件和资源,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试点企业2个,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试点企业共26个。荣获国家、省上以及行业等数百项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多项产品获得冶金“金杯奖”、“卓越品质奖”和“甘肃名牌”。

(三)立足项目带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以科技支撑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重点支持特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民生科技、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实施,研发了汽车车轮用钢、500千安铝电解用预焙阳极、高性能液体水泥助磨剂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7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4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强化人才支撑,引导创新要素聚集

出台了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人才促进工程”、“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连续命名两批次114名市级领军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大企业聚集的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身份限制,加大科研人才实施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资金扶持力度,引进智力、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立完善引才“绿色通道”,做好人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服务。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实行全额资助,对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嘉峪关市多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满足于引进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愿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较难、不能创新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分散

目前,多部门具有科技管理服务职能,联动配合不够,资源多渠道配置,存在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区域分散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科技经费管理的有科技、发改、农林等部门,资金零散化、碎片化问题严重。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滞后

一方面,科技孵化器及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技术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三、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座谈、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让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重视研发项目确认登记,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组织、管理等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者。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支持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创建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打造一批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域。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孵化器建设,探索多样化的孵化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设立甘肃省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放大资金使用效应

设立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形式,配套更多的资金扶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改进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加大对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激励力度,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积极性。鼓励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省级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将金融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6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也成为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各大高校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利用其学校的人才资源建造的“北航科技园”,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还有部分大学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这一项目来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项目由上及下的推行情况却不太明朗;而对于绝大多数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资源不乏的理工类高校来说,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的阶段,奖品也只是为学生素质拓展加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因此现实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情况不容乐观。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意义

1.2.1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学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则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2促进企业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持力量是企业。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才是发展之道。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得益者就是企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3推进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表现,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同时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过程中,受学校政策和自身经验认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下:

2.1大学生缺乏成果保护意识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学校,对社会的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法律常识,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极有可能丢失对成果的所有权。有的企业在帮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的过程中,趁机抢注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权,谋取经济利益。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过于单纯,缺乏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

2.2科技创新以获奖为目的,缺乏实用性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不惜利用丰厚奖品来吸引学生。比如加素质拓展学分、获得荣誉证书、奖学金等,在这些物质诱惑的驱使下,很多学生的设计理念就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科技创新的目的渐渐不再是因为喜欢科技创新或是希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而方便和服务人类,而是为取得最终的物质奖励而进行科技创新。目的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理念,为获得丰厚奖品,科技创新便会局限在比赛规则的小框架里,从而缺乏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2.3科技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知识的教育,对社会涉足不深,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对市场的敏感度,甚至对自己研发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一片迷茫。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竞争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经济观念,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环保性能等实际问题考虑不够,造成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低,这也是很多企业不选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科技成果缺乏转化渠道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极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且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创新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很多大学生为了使科技创新成果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是因为转化渠道不通畅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废置,由此可见缺乏转化渠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3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文对高校、企业和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3.1培养学生的成果保护意识

针对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提出了这一措施。从学校来看,在校内可以针对科技创新类的学生,在社团或者校内组建辅导讲座,为学生宣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对自己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关于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形成系统的成果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的知识,从而为保护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打下基础。

3.2高校和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为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科技创新类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为学生准确敏感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了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对企业的项目成本及生产成本和企业所要求的环保性能有了概念,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大学生有暑假和寒假,针对如此长时间的假期,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3.3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成果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学校物质奖励的诱惑,所以大大降低了实用性,导致转化率极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任何促进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比如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加入职称评定以及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做出合理指导,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4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接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疏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企业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及时得到企业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不管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遗憾”,因此要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对接,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疏通。

3.5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申请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与个人的捐助或赞助等形式,帮助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起步难的问题。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储备力量,为科技创新型的大学生社团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最后,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免试直研、奖励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6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

当前,学校科技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偏高,存在很大的体制障碍。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注重发展股份制科技企业,学校师生可创办民营企业,通过灵活的形式,鼓励师生走出校门,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3.7成立科技创新成功转化中心

转化中心作为吸引和汇聚全国部属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国家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通过着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和运营工作;通过承担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规划、执行和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氛围。转化中心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高效能建设管理、高起点运作发展,努力孕育最具竞争优势和活力的创新力量,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配置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为地区开发开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