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1

了解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及导致现状的原因,经综合分析对产生原因的各种因素逐一提出合理的建议,找到解决方法,使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和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

在研究中参阅了体育测量与评价、中国学校体育、体育百科名片等文献资料;对周边的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进行了访问调查以及对所在学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家长(各3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通过总结自己带队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 经验,再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通过访问调查方法得知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有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即使是已经开展的学校也有面临解体的危险。即使开展得较好的学校也难以取得好的效益。

经分析导致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得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二是经费的投入太少。具体来说我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是缺场地,缺器材等一些硬件设施和部分配套设施。这是造成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不好或开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

其三是选材机制以及教练员的专业水平的局限和态度决定着该队的层次。

其四是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度不高。

其五是没有价值体现,只有训练而没有比赛会让学生觉得体育训练非常枯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收获,甚至得不到半点好处,一下子没有了奋斗目标,没有成就感,价值得不到体现,缺乏支撑动力。

综上所述得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必须是以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选材;要有经验丰富、专业技术与技能过硬的教练员;必须得到家长和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必须给参训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只有把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逐一解决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起来。

基于此建议有关部门稍作关注,对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学校领导要转变观点提高认识,把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摆在学校教育中的正确位置。应形成思想认识:学习,课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

经费方面稍做投入,要保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正常的开展,一方面要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力度,把上级的每一分拨款都用到刀刃上;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队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再一方面就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的有偿培养。

选材是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重视科学选材。在选材过程中要通过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不断跟踪观察,对那些体形好、身体素质全面、悟性好的、有家族运动遗传史的、对训练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教练员方面,教练员除了自身加强专业水平学习外,学校还应要给教练员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这也是一种投入;如果是传统项目学校或是想创建传统项目学校的学校,可以引进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来担任教练员,它们有丰富的经验、较专业理论知识、一流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想要学生坚持跟队,首先要让学生信服教练。如果通过训练,成绩提不高,会使学生对教练的执教能力产生怀疑,这样学生很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训练。

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方面采取:第一点:建立升学绿色通道,留住家长的心。比如一所学校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且是许多学生都向往的重点学校,学校可以对本校或外校的体育特长生进行降分录取,免去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和家长就会全力支持体育训练。第二点:多与家长和班主任积极沟通,向他们说清楚体育训练的好处;让他们知道学校组队训练的目的:一是为了参加各级体育运动会,获得奖项;二是为了向上一级的学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总之要让家长和班主任从思想上发生转变,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学生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第三点:搭建校级比赛平台,给参训学生创造为班级争光的机会,让班主任为之而感到荣耀,从而留住班主任的心。第四点:教练员要督促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尽量做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

如何让队员价值得以体现,首先学校应该每一年都举办一至二次运动会,开设的项目尽量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团队项目和单项都开设,要给参训学生创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取得名次之后,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进行颁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学生有了精神动力和一定的物质刺激,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活动。总之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的价值得以体现。再则就是多带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体育运动会。最后是协调与上一级学校的关系,把一些在体育方面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极力向上一级学校推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参考文献: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2

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倡导“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新理念,遵循学校规划发展目标,依托现代化教育手段,立足校本课程开发,探索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途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的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工作目标:

1、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质量达标,努力创建为人民服务型的教育.

2、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质量达标,软硬件建设并重。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体育达标率98%以上,优秀率20%以上,其余按局规定。

3、规范教学管理,做到教学工作制度化、教研工作系统化,教务工作规范化,勇于开拓和创新,保证学校全面质量的不断提高。

4、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学习新课标,投身课改实践,探索新课标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长作用,加大教研组组管理力度,加深教研组教学研究深度,促使各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得更丰富,更有效。

6、加强校本课程的探索工作,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7、进一步进行课改实验的研究,加强对课改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家长、学生一体化的“新课标学堂”,初步完成校本配套教材的编制和试用。

8、深化考试制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和评估机制,继续完善“免考制”、“分层次教学”、“测试ABC”、“书法考级”、“计算机考级”等评价方法的改革,并试行“单科跳级制”和“小眼睛看大世界”等活动方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9、继续开展“江东中心教育教学创新奖”活动,在此基础上参加“江东区首届教育、教学创新奖”的评选。

10、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到80%以上;努力打造名师、学科骨干、教坛新秀优秀教师群体;100%教师会上网,会制作课件和网页;45周岁以下教师100%达到普通话等级合格标准;100%教师熟练达到英语会话50句,100%教师能用外语回答学生的问候。

11、100%的教师撰写论文,90%的教师在区以上获奖或交流。

三、实施措施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学校根据现代教学实际,继续修改、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条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切实抓好每一堂课的实效,对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和不足,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对实施新课程的年级,尤其要求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调控,“讲、议、研”互为作用,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

2、加强教科研建设,丰富教学内涵。

完善“免考制”、“分层次教学”、“测试ABC”、“书法考级”等研究课题,并试行“单科跳级制”、“小眼睛看大世界”、“综合性学习实践网络”等活动方案。继续开展“江东中心教育教学创新奖”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参加“江东区首届教育、教学创新奖”的评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等实践研究。同时,进一步规范科研工作的常规管理,对立项课题进行全程管理,作好立项、实施、总结、评比和推广工作,使之真正能够来源于教育、服务于教育。

3、重视体育、卫生、科技、艺术和劳技教育,形成富有张力的学习体系。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竞技和健身两手抓,健全业余训练网络,狠抓业余体校和学校传统项目训练,组队参加各项比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常规器材,落实组织、管理机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整体凝聚力。

进一步推行教学、研究、科研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学校名师、学科骨干的作用,实施“校内科研导师制”,全面落实“教师指导网络”,特别要抓好新课程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在教学中的实施、调研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5、搭建发展平台,提升自身能力。

积极鼓励教师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使高一层次学历达到80%左右。积极实施“自主培训”工程,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给教师充分的学习空间。给年青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继续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江东中心小学教学展示活动,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有才能的教师走出学校,到区、市去一展风采等。

6、规范教务管理,保证正常教学。

做好教务行政工作,做到专课专用,安排好调课、代课等工作并经常检查实际落实情况,做好学籍卡管理工作。做好教师的业务档案的资料积累,继续实施师徒结对计划,物色优秀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

7、结合课改实际,继续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重点抓教学的关键环节:备课、上课、批改。

1)备课做到“四有”:即心中有课标、有教材,有教法,有学生。教案中应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教研组、备课组内提倡合作精神。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3

关键词:跆拳道;训练;中国;北京奥运会;备战

中图分类号:G88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53-03

我国跆拳道项目仅有12年的发展历史,在超短期内实现突破是举国体制保障的结果,是国家体育总局战略决策的结果,是中心领导组织与指导的结果,是学习与借鉴优势项目成功经验的结果,是各省市体育局有关部门理解与支持的结果。中国跆拳道走的是一条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道路,历经了“学习与模仿、总结与提炼、创新与突破”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偶然中抓必然、在无形中抓有形、在实战中抓规律”是我们探索未知,把握规律的出发点;“思想上高度统一、理念上加速更新、体系上系统设计、组织上紧密团结”是取得突破的指导方针。三枚奥运金牌看起来辉煌,回忆也是愉快的,但这是一个充满探索和自我否定过程,充满了痛苦、困惑、郁闷、彷徨、艰辛、收获与喜悦。

1 系统探索、总结提炼是实现突破的基础

从我国跆拳道项目短期发展历史看,成功来自不易,成功有章可循。凡是长期反复出现的现象,都不是偶然的。系统探索、总结提炼是实现跆拳道项目的不断进步的基础。概括起来,就是在管理上“育好人”,训练上“练好活”。

1.1 立志作为,敢字当先,勇于突破 一个有了志向才有灵魂,才有奋斗的力量源泉。理想与信念是跆拳道项目发展和突破的思想基础与立身之本。在跆拳道项目,理想信念如同一面旗帜,起着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作用。有了这面旗帜,跆拳道人才有所趋附,才能团结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了我们的无形战斗力,是团结全队的中心环节,是备战奥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我们努力营造“唱响为国争光主旋律,打好备战奥运主动仗”的文化氛围,抓大不放小、以事寓理、形式多样,深入浅出。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化祖国培养意识,激发运动员报效祖国、回报人民的雄心壮志。我们在训练馆内悬挂“勤学苦练,为国争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等标语口号;在生活区域内张贴名人名言;每堂训练课前向国旗敬礼等措施,来促进我们的每一位成员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了团队的备战动机,逐步形成了全队上下“聚精会神搞训练、一心一意求突破”职业追求。

在项目发展之初,我们通过效仿韩国和世界强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大胆采用了边模仿、边训练、边参赛的做法,抱着“人穷志不短,但骨头一定要硬,打不赢你要打怕你”的坚定信念,探索“无论是洋招还是土招,打到人就是好招”的训练思路,秉承“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开拓精神,打破“循序渐进”的传统训练模式,坚持“一步到位”的战略定位。

这种立志作为、敢字当先、勇于突破的理想目标激发了我们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的拼搏精神,在四年时间里,通过全体跆拳道人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取得悉尼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突破秘诀可以概括为“魂在理想信念、赢在战略选择,胜在大胆突破”。

1.2 注重学习,深刻总结,提高核心竞争力 悉尼奥运会后

我们认真总结,认为一次成功带有偶然性,要想持续进步,必须虚心学习,深入总结,把握规律,从难入手,从实战出发。艰苦的实践弥补了建队之初对项目规律认识上的不足,但不足马上暴露出来,悉尼奥运会后我们在一系列国际大赛几乎全军覆没,金牌颗粒无收,训练出现了“瓶颈”现象。为什么“女子优势不显、男子实力有限”?通过细致分析,查找问题,发现与国外训练相比,我们的投入与产出并不匹配,这种现象背后一定是在对项目规律把握上出现了问题。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针对奥运周期的备战特点,提出了100-1=0的“细节制胜”的备战指导思想。继续加大学习国外领先技术的做法,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跆拳道发展道路;2002年从学习《乒乓长胜考》和《星光为何这般灿烂》着手,进一步学习我国优势项目“把握规律,不断创新”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跆拳道项目本质特征;学习引进跨行业先进理念,引入“零失误系统工程”。

在雅典奥运会备战关键时刻,也是十分困难的时刻,管理层和教练组针对“如何看待高水平运动训练”的主题进行了大讨论,这是一次智慧动员的过程,是群策群力的方法,是闯关度险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和探讨,达成这样的共识“运动训练是强制性、艺术性和自我改造性的有机统一”。此后,我们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的自我改造,强化队伍“三点一线、半军事化”管理,营造“环境封闭,思想活跃”的备战氛围。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我们把握了未来,把握了大势,掌握雅典奥运会备战的主动权,全面提升了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保障了雅典奥运会的扎实备战。

1.3 坚持实战,以赛促练,强化大赛能力 “三从一大”是我国成功指导实践的训练原则,从难是标准,从严是要求,从实战出发是核心。备战大赛,尤其要牢固树立“练”为“赛”的训练导向。雅典周期对实战进行了战略性定位,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创新技术、强化战术、精细环节、重在实战”的训练理念,坚持“以练为主、赛练结合、以赛促练”的指导思想。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年,为陈中和罗薇制定了打满100场实战比赛的计划,要求“周周有考核,月月有比赛”。当时陈中膝、踝关节伤病严重,成绩徘徊,最好成绩仅为世锦赛第三。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比赛储备,奥运夺金可能性就不大,高强度对抗与伤病防护的矛盾成为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心领导及时组织医学专家进行会诊,与队医制定了一整套防伤、恢复和治疗方案。在医务组的监督和保障下,教练组决定不仅要打而且要打够。罗薇作为年轻选手,若想战胜强大对手,必须在实战中磨练个人意志,增强舍身战术打法能力。她经常在泪水中完成实战任务。一系列比赛的锤炼,使陈中和罗薇到达雅典后信心倍增,体能良好,以最佳状态出现在赛场,并一路过关斩将,双双夺冠。

2 把握规律、构建体系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2.1 研究项目特征,把握制胜要素,跟进规则变化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把握运动规律,首先要认识项目的根本特点。跆拳道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运用脚踢为主要手段,一对一同场对抗,在有效距离和有效时间内实施有效击打的打分积点项目。得分的关键在于在规则限制和时空条件约束下,通过抑制对手技、战术发挥而充分发挥自身技、战术特长为制胜手段的。

2000年之前,我们将跆拳道的制胜要素初步确立为“快”、“准”、“狠”、“变”;2003年之后进一步认识到“快”、“全”、“连”、“变”、“高”是其制胜因素。2005年,规则进行了较大变动,比赛呈现出“三高一低”的外在表现。规则变化后,对规律的认识就必须跟进。教练组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研究后,将跆拳道制胜因素概括为“快、准、高、变、控”。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独立不成气候,整合才显效果。

2.2 明确项目制胜结构,构建训练方法体系 在12年的训练比赛中,始终保持“逆境抬头,肯定自己,培养骨气;顺境低头,否定自己,居安思变”。为了使泰拳道项目可持续发展,在探索制胜要素的基础上,系统探索项目的制胜结构,自主构建训练方法的创新体系,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需要,更是项目水平提高的要求。

在前两届备战的基础上,明确“以规则为导向,以体能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以战术为生命,以心理为保障,以控制为灵魂”项目制胜结构,坚持“以专项能力为突破,以技战术组合强化为核心,以个人特长技术为主体”的训练指导思想,突出“打变结合、压调控制、击头为重、攻防一体”的打法,强化“技术全面、特长突出、体能超强、心理过硬、作风顽强”的技战术风格。针对规则变化,我们提出即“技术精细、技战术一体化、攻防一体化、赛练一体化” “一细三化”的训练体系。

2.3 联合攻关,整合智能资源,提高训练效益 现代训练日益复杂,教练员对项目的认识水平和训练操作执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获得三枚奥运会金牌,但我们仍感到“成功不成熟”,原因在于我们的教练团队动态认识项目规律的能力不够,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强,总认为过去这么训练是成功的,为什么还要变化呢?从训练方面,看起来驾轻就熟,实际上沿袭传统,很难驾驭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其他的潜优势项目在短时间实现突破的经验给了我们启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联合攻关,不断创新。为此,中心专门形成了由心理学博士、训练学博士、体能训练专家及外籍教练等组成的备战团队。在聘请外教问题上,有的教练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奥运金牌,为什么还要请外教?我们下定决心聘请外教是优化团队力量,提高攻关效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资源,整合信息,一支密集型、高智能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已经形成。

3 主动创新,优化手段是实现突破的动力

3.1 突破传统理论,更新训练理念 跆拳道是开放式技能主导类项目,技术结构的变异性,环境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击打时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反映出跆拳道项目运动技能是在非平衡、动态的条件下完成的。

过去,我们只是简单照搬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跆拳道运动技能只要坚持大运动量和千万次重复练习就可以获得,力求动力定型。然而,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实战对抗能力却没有因为技术能力提高而提高,为什么呢?项目理论研究发现,巴氏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忽视了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忽视了人的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交互性和非线性特点,忽视了人类行为建立的内在性、意志性和精神性。因此,这些理论对于解释简单运动技能形成无懈可击,但对跆拳道项目来说,则显得过于简单。

通过主动学习和吸收认知神经科学和技能训练中有关“动态定型”的最新进展,在训练中我们努力摆脱动力定型的理论束缚,实现技术训练的“动力定型”向“动态定型”转化,强化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提高组合技术训练,实现训练能力向竞赛能力转化的无缝连接,注重比赛实景模拟训练、抗干扰训练、高强度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为此,我们提出“要把实战所表现出来不稳定的条件元素,通过高水平的训练,构成新的运动技能发挥的稳定系统”。

3.2 加强控制能力培养,增强训练实战化效果 动态定型需要技战术储备,需要激活,需要实战化条件设计,更需要运动员具备应对比赛的控制能力。跆拳道比赛是在快速、多变的情况下进行激烈交手,运动员要根据复杂的场上情况不断预判和决策自己的技术行动,并在瞬间争取对对手施以有效击打。竞技表现形式的内在核心是对比赛的控制,控制自己、控制对手、控制战局是比赛中制胜的关键,也是技战术赛前储备与赛中表现的基本目标导向。

起初,我们将跆拳道技能训练简单理解为外在的技术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脑子常常出现一片空白,意识不清醒,甚至动作失控。现在则认为,技术运用是为了完成实战目标的过程,只有控制好此过程,才能使储备的技术得以有效激活。简单地说,控制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抓住不变,控制可变”,把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比如,陈中在两届奥运会决赛中均用下劈技术锁定胜局,其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从对手外在表现预判出其急于追分的意图,抓住这一不变因素,控制住了对手和比赛主动权。

针对不同战局战况控制能力不强的现象,我们采取了一腿一腿地总结、一个战况一个战况地设计、一次课一次课地强化措施。在训练中设置“以优打优”、“顶优打劣”的战术,有效地将战术优势转化为比赛胜势。如雅典奥运会上,罗薇第一场对阵韩国选手黄敬善,竞技实力明显处于下下风,战胜对手的希望渺茫。但我们坚决实施了“顶优打劣”的控制战术,只要黄敬善使用特长技术,罗薇就积极运用牵制技术,咬紧牙,拚骨气,打毅力,大胆出腿,搁住对方优势,使对手明显产生不适应,不仅优势发挥不出来,还频频露出劣势,于是,罗薇控制了主动权,最后赢得了这场比赛。这不仅是一个 “以弱胜强”的战例,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个成功运用控制战术的典型例证。

3.3 物化心理手段,提高强对抗适应能力 跆拳道是谋略性项目,随着比赛激烈程度加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态决定状态,心理控制也自然成为控制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但很多教练员对心理问题感到莫名恐惧,甚至“谈心色变”,无从应对。其实,心理存在多面性,有给别人看的一面,有给最亲近人了解的一面,也有自己解读的一面。如何拨开这个“黑箱”,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物化手段去把握和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陈中在雅典奥运临赛前出现心理波动,我们及时采取信件交流的物化手段对其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有效保证了她充满自信地站在赛场上。

物化心理手段必须重视创设情景和程序设计。通过模拟打硬仗、打恶仗、打大仗甚至是打败仗的实战场景,培养运动员不畏强手、敢于面对困难、独立作战的心理品质。通过“平时拧着来、赛时顺着来”的做法,增强运动员比赛时的良好心态。同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我们还制定出相应的参赛心理预案:针对陈中有大赛经验但容易保守的特点,在雅典奥运比赛进场时,让她面对观众,挥手示意;罗薇年轻有拼劲但心存杂念,让她进场时低头鼓劲,集中注意力。最后,针对奥运会比赛和运动员特点,我们创编了大量口诀,以便深挖思想潜力,稳定心理状态,清清楚楚参赛。这些物化手段为成功参赛提供重要心理保障。

跆拳道运动实践证明,心理问题的解决可以借用理论,但绝不能照搬理论,使用物化心理手段是我们奥运取胜的重要方法之一。

4 精诚团结,高效运作是实现突破的保障

集体项目靠个人,个人项目靠团队,对抗项目要智慧。我们始终把团队精神作为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点与支撑,使团队精神成为我们备战工作的黏合剂和驱动器。

由于跆拳道项目建队时间短,队伍的文化建设薄弱,我们十分重视打造一支目标清晰、技能互补、结构合理、沟通顺畅、相互信任、环境和谐、高效运作的备战团队。

工作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讲成绩,毫不遮掩谈问题;坚持讨论无,执行有纪律;坚持碰撞出火花,联想出成果,杂交出优势的传统作风。我们常说,“项目可以不干,但人不能不作”,不能培养出“队伍的宠儿、社会的弱者”,要打造精品,就要做好各种角色的工作,既要有忘我的工作的态度,更要有奉献精神。

团队的力量离不开各级领导的组织指导,他们善于将每个人的点滴经验汇成团队的智慧。有效的管理加速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祖国至上意识的培养,造就了一支精诚团结、高效运作的备战团队,这是跆拳道队实现突破的组织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倍加珍惜北京奥运会剩余的备战时光,负重奋进,自我加压,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精神,擂重鼓,敲响音,调动一切潜能,全力备战,用无声的行动换取有形的金牌,为中国奥运军团奉献我们的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尚迎秋,陈立人.我国跆拳道运动科研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05):605-607.

[2] 许立群,郭晓英.加强交流 力争突破[N].人民日报,2006-08-13.

[3] 袁震澜.试论国家队跆拳道运动科学训练的主要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04):544-546.

[4] 王欢.跆拳道实战中进攻时机的把握[J].拳击与格斗,2006,(6):54.

[5] 东方.世界跆拳道新趋势:百花齐放 强者恒强[J].拳击与格斗,2007,(7):79.

[6] 肖苑玫.国家跆拳道队奥运选拔两步走[N].中国体育报,2007-03-10.

[7] 兰孝国.跆拳道运动训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7):76-78.

[8] 陈立新,陈杰.对跆拳道运动训练特点及其发展的探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01):24-25.

[9] 杨通平,黄世龙.论创新思维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5,(05):40-41.

[10] 肖苑玫.中国跆拳道奥运突破之路困难重重[N].中国体育报,2007-05-29.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德育工作的基点定位在学生“四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达到四项指标上。学会做人是核心,学会学习是前提,学会生活是基础,学会创新是根本。以《学会做人》为德育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的四学会教育。全面推行星级管理,加强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通过正面教育、严格训练、积极引导、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尽快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形成自身特色。

二、基本思路

用好德育校本教材,引领学生学会做人;

全面推行星级评价,构筑学生人格长城;

夯实常规体现特色,注重过程全员育人。

三、工作目标

1、安全事故保证零纪录;

2、常规管理井然有序;

3、活动竞赛榜上有名;

4、评价体系基本理顺。

四、工作措施

(一)构建“一体三化”的德育管理体系,促使全员育人,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一体”即点、线、面三位一体。

点:在德育的内容上,突出做人教育、安全教育、集体观念教育,以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为重点;

线:在德育队伍上,形成德育处、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为主线的全员育人的管理体系;

面:在德育内容的实施上,严格落实德育校本教材,按年级德育目标逐课学习训练;

2.“三化”:即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目标阶段化,德育内容层次化。

(二)抓好四项建设

1.德育队伍建设

(1)德育工作队伍主要由德育处人员、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组成。

(2)抓好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的培训与考评,提高管理能力。每月对班级、寝室、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表彰。每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所有的班主任、见习班主任和年级主任都必须参会。班主任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和水平。从这学期开始,班级要建立班级博客,班主任老师一周更新一次,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反映出来,让家长可以直接获得相关信息,把班级博客建成家校联系的另一平台。.实施年轻老师跟班学习培训制度。教龄在5年以下的年轻老师或在我校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必须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力争3年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具体以德育处《见习班主任培养计划》为准。

(3)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的管理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德育处、团总支抓学生干部组织的健全,选拔热情高的优秀学生充实学生会,加强工作指导,让学生会干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坚持和落实“优秀学生干部、各项积极分子和校园之星”的申报达标考核制度,即学年初学生自我申报--学期中自我努力、自我校正、自我提高--学期末总结考评,学校表彰。把“优秀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和校园之星”的申报达标考核制度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纠错、自我反思的能力。

2、德育制度建设

(1)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德育处正、副主任、政教员、团委书记、年级主任、班主任);

(2)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包括德育常规工作、活动、班主任培训交流、学生会干部培训交流,寝室长培训等制度);

(3)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学期评比奖惩制度、学生干部竞争选拔制度).初中学生实行五星评价即综合素质评价,取代原三好学生评比,保留其它单项评比。高中学生评价按原方案执行。

(4)优秀班主任、优秀年级主任评比制度。实施班主任考核与班级考核挂钩的捆绑式评价体系其中寝室评价纳入班级考核之中。

(5)实行“四包”制,即班主任包全班、年级主任包全年级、科任教师包课堂、值周领导包全周的四包责任制。

(6) 实行新的值班工作制度。实行值班领导全周制,教师半周制。值周领导必须提前收齐下一个星期的部门工作安排,由值周领导进行协调,统一安排,力求安排科学、合理,注意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教师值周的质量必须得到提高,主要是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不能把几个人的事情分成一个人去做,从而减少到班的次数,寝室每天必须要有值班教师在值班室值班,不能流于形式。零食等违规物品的检查必须坚持和落实,所有学生进校都要接受学校的检查,在学生进校高峰期,我们的值周觉老师要到岗进行检查。另外,还有很多常规性的检查工作都还需加强,如卫生、纪律、学风、仪容仪表、夕会等,为学校进行规范的班级考核提供依据。

3、校园文化建设。12块学科文化牌由各个教研组负责,本学期共办两期,开学一期、期中考试后一期。教学楼的名人名言、班级的班训和名人名言重新更换,班级内组织,上报学校的不受名额限制,班级内的由班主任组织进行,力争开学后第二周完成。

(五) 德育活动大致安排::

九月:

1、 学生报到,学生军训、礼训,组织学习和考试《学会做人》与《学子规》读本上的内容。

2、 学校成立学生会、团总支机构,组织培训,班级成立班委会和团支部(七年级除外)。

3、 学校广播室工作启动。

4、 中秋节、新生才艺展示、教师节、重阳节活动。

5、 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楼名人名言、班级名人名言、班训)

6、 七年级班会观摩评比.

7、班主任工作、寝室生活老师会,寝室长会。

8、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评比。

9、国庆节专刊,班级办一期黑板报。

10、安全教育。国庆节放假前有关活动。

11、全校卫生大扫除。

十月:

1、 组织学生会、团总支干部培训。

2、 高三年级家长会。

3、 七年级班会观摩和高一年级班会评比。

4、金东方之星评选. 。

5、星级班和星级寝室结果公布。

6、卫生大扫除和学生仪容仪表检查。

7、八年级参观戒毒所。

8、班主任工作会。

9、生活老师会。

10、安全教育,放月假。

十一月:

1、 期中考试、星级学生初评。

2、 初中学生家长开放日活动(分周开)。

3、 感恩节活动。

4、 高一年级班会观摩活动。

5、 卫生大扫除和学生仪容仪表检查。

6、 十月文明班级和寝室结果公布。

7、 八年级主题班会评比和观摩。

8、 筹备和下发元旦文艺晚会活动方案。

9、 班主任工作会。生活老师会。

10、 安全教育,放月假。

十二月:

1、 开展冬季学校安全检查,重点是学生寝室安全。

2、 高一、高二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

3、 寝室室长会。

4、 期末考试动员。

5、 十一月星级班和星级寝室结果公布。

6、 生活老师会。

7、 班主任工作会。

8、 圣诞节晚会。

9、 元旦文艺晚会(团员纳新)。

10.安全教育,放月假。

元月:

1、 星级学生评价。

2、 东方论坛.

3、 期末考试。

4、 学生、班级、寝室期末总结表彰。

5、 撰写德育工作总结。

6、 班主任工作总结,班主任评比表彰。

7、 安全教育,学生放寒假;学生离校,下发学生寒假生活安排。

金东方学校德育处

二00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4、德育评价体系建设

(1)以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五大块内容为依据,实行五星级学生评价,逐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活动记录,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活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建立五星级班级考核评价制度,认真落实五星级评价方案,拟定评价细则明细表、评价结果统计表,做到每项评价公开透明。

(3)完善五星级寝室评价办法,严格规范管理。寝室文化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班主任要选好室长,并建立寝室情况每日汇报制,即由室长每天早上向班主任汇报昨晚寝室卫生、出勤、纪律等情况;班主任要经常性深入寝室,了解、关心、督促学生生活,寝室主管定期召开室长会议、加强指导。年级主任要有机配合德育处开展寝室文化建设,美化、净化寝室。高一新生军训时,要强化寝室内务、卫生的训练,评比训练中的优秀学生,使高一新生能迅速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坚持和落实“星级班级”申报达标考核制度,即每月初各班申报上一月的星级班。评比“星级班级”,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全班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实现班级常规管理的自觉化和规范化,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基。

(5)、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与训练,突出德育教育的根本性。

1、抓好开学前的军训和礼训工作,高一新生25号到校,主要进行军训和学习《学子规》和《学会做人》读本中的礼仪部分,其间穿插班务工作、学生才艺展示、科任教师介绍、队列训练、广播操学习、内务整理和学生活动等。初中七年级新生29号到校,主要进行礼训,学习《学会做人》读本中的礼仪部分,德育处组织礼训考试,9月1号下午三、四节课全校学生进行考试。扎实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具体的组织学习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2、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学生每日常规,以及星级学生考核评价的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制定符合班级管理的《班级星级学生量化考核细则》,充分发挥科任老师、班委会干部的作用,把学生每一天的表现都详实的记载。学期结束,把星级学生考核工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学习和生活。高中年级学生按照高中学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但是要在学生开学礼训期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在适当时机还要让家长学习,充分调动所有管理者、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熟悉考核办法,具体明确管理的内容和职责,用好考核办法,程序规范,执行公平、公正、公开、不打折扣。班主任老师要勤跟班,跟紧班,随时了解班级的情况,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关爱学生,讲究工作方式和方法,切忌死干蛮干,不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未经德育处许可擅自对学生作出停课处理,要多思考,多用脑、多用心、多用智,做一个学生既喜欢又害怕的班主任。

(三)认真抓好做人教育

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学会做人》读本全学年共十二讲,作为起始年级,必须利用班会课认真扎实完成学习内容,平时注重训练、指导行为,引导学生迈好中学第一步。

八年级和高二年级,《学会做人》读本全学年也是十二讲,在前一学年的基础上,要利用班会课强化学习,平时注重训练,进一步抓好习惯养成,引导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

九年级和高三年级,《学会做人》读本全学年共六讲,在前二学年的基础上,要利用班会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

(四)抓好系列活动,实现育人目的。

1、坚持每周一的升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团总支负责组建6个国旗班,由体育组负责培训。学校团总支要做好学期安排,包括国旗下讲话的主题,讲话人,遇到因天气原因没有能够升旗的顺延,国旗下讲话稿要提前一个星期上交学校德育处审阅,确保高质量。

2、抓好每天的“师生同享5分钟活动”。这学期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参与对象仍然是老师、学生、家长,具体安排由德育处负责。德育处对每一个月统一确定主题,所有的学生、学生家长都可以参加,老师必须参加(老师不能安排学生替讲),学生不统一安排,学生参与的材料必须提前一个星期交稿,审阅后通知具体时间,老师由德育处安排,家长的材料由班级上交学校德育处审阅后具体通知时间,所有学生和家长参与一次,直接给班级当月星级班级考核爱校星加5分。

3、认真上好主题班会课。本学期的主题班会课,班主任老师要以《学会做人》读本作为教材,认真备课(纸介或者电子都可),在七、八年级继续实行班会观摩制度,德育处将安排老师对七、八、高一、高二年级的班会进行评比,每个月安排一个年级,纳入星级班考核,七、高一年级通过评比,确定班级在年级内观摩,考评和班级确定由德育处负责,具体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年级组主任负责组织。九年级和高三年级由班主任自己组织,德育处不做统一安排和要求。

4、继续实行每月星级文明班级、寝室评比制度。根据学校每天的考核和生活老师对每个寝室的检查情况,每月进行汇总,按照学校考核评比的办法进行评比和表彰。每一个月将评比结果在学校公布栏公布,期中和期末集中进行表彰。

5、继续实行每月一次卫生大扫除和评比制度。学生在月假离校前一天下午,全校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九年级和高三年级没有公共卫生区域,只负责自己的教室和走廊,及学生寝室卫生,其余年级另外还有公共卫生区域。德育处将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按照3、2、1、给班级星级考核加分(爱校星)。另外,学生月假到校后的当天晚自习,德育处还将对学生的仪容仪表、个人卫生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按照学校扣分细则扣分,问题比较严重的按照学校规定程序处理。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5

初三班主任工作培训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体现教育平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基础,狠抓培优,为培养的优秀合格人才、获取大面积丰收做出新的贡献,特制定本计划。

二、目标与任务

1、通过培优补差,使全组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人人争当素质教育领头雁,把培优补差当作自己的份内事,走在课改前列。

2、把培优补差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培优补差制度和激励措施,解决培优补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展开对培养尖子生、指导学困生研究和实验。体现出“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了。”

3、要求全盘考虑,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班级学生的实际,培文化课成绩相对好的群体、学生个体的优势方面;补文化课成绩相对差的群体、学生个体的劣势方面,力争在高一年级化学差生人数不能超过年级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使学校高一化学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方法措施

1、确立分层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根据每个班学生学习基础,确定每个班最多能达到的优秀数、及格数,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为学生确立一个目标。每节课用很短的时间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任务,这个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层次性,即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体现由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这个目标必须有可测性,针对目标要考虑到对应的检测题,便于课堂教学中随时进行反馈和矫正,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2、实施分层教学,力争各得其所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为一组,在教学时,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安排课内练习、布置课外作业及组织其它信息反馈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交给学生的问题,应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如学过某一概念或规律后,对于差生,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就可以了,练习也主要是模仿性的或稍加变化的;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较高层次上体验成功的愉悦。力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尤其是学习成绩在及格、优秀边缘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他们,使他们能确保达到及格、优秀。

3、设计分层练习,争取全面丰收

(1)分层训练,分步提高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训练的内容,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体现层次性和代表性,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作业尽量当堂独立完成,避免抄袭。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加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且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使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2)训练变式,提高技巧

我们每天都和习题打交道,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把有关典型习题的已知和未知改变一下,就可构成许多新的习题。对A、B类学生要求他们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迁移。C类学生仅训练只需稍微努力就能答对的习题,下次练习时,适当改变数据后再加训练,保证他们考试时能得到基本分。通过变式训练,既加深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发展了能力。

初三班主任工作培训计划书

一、培训目的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细胞,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主任素质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培训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本学年我们将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六方面的工作:①班主任选聘制。我们将进行班主任竞争上岗制,择优聘任,以确保班主任队伍的素质。②见习班主任制,对于新教师将安排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与其结对子,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中让他们得到培养的锻炼。③班主任工作例会制。④班主任工作综合考核制。⑤行政挂钩制。

2、加强理论学习。本学年将重点学习这些内容:①有关的德育文件。②有关的理论书籍。主要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③《班主任》、《德育》等有关的杂志。

3、引导专业化发展。教导处将收集整理有关班级管理、班风建设、偶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有关具体案例,加以编辑,印发给每位老师,引导学习先进的做法,探讨科学的育人方法。

3、加强科研探究。在加强班主任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将要求他们积极进行教科研实践探索和研究,围绕德育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总结规律,创出特色,从而更好地解决在班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将在期末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及论文评比,以教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教,使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充满生命力,也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主要活动安排

1、班主任例会。(每周的星期二上午7:30)

2、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的期末)

3、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论文评比。

4、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

6、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培训。

初三班主任工作培训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切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使班级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具体措施

初三年级面临中考的关键阶段,在积极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和做好学校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班的具体情况及毕业年级的特殊性,重点着手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班级集体,形成学生思想进步,相互团结友爱,树立良好的班风,班貌,真正成为理想的班集体。

2.培养干部能力。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我针对这个班干部的能力锻炼帮他们搭建了舞台,利用班会课每周请同学轮流主持十五分钟左右。经过一段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尽管是毕业班级我觉得这样的能力培养还是非常必要。

3.抓好教学质量,确保及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良率在此同时密切配合科任教师的工作,和其他任课老师进行及时沟通使班级成绩稳步上升。配合各位任课老师抓好各门学科。

4.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初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了,面对社会的挑战、家长的压力、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作为班主任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让学生懂得同学间要团结互助,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5. 重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抓好中考的体育。所以要配合体育老师抓好体育课的质量,同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共同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6.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全班或班与班之间文体活动,使学生做到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以此增进班集体凝聚力,使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7、积极开展转化后进生工作,分析后进生成因,鼓励帮助后进生,使其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而在全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8、教室内应保持安静,值日生一要保持教室的干净,二要保证安全(包括防火、防盗和用电安全)。

9、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情况与家长一起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10、其它方面要求学生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合格中学生。

高一体育生训练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生态;体育生态;特性;功能;发展策略

1 基本概念的认识

1.1生态体育

生态学的实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体育则反映的是人、体育、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2]。

1.2体育生态系统

“生态”一词最早是1865年由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Reiter)提出,体育生态系统虽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它自身仍然有若干分系统,而且这些系统要素也是多元的,比如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都有其特有的生态[3]。

1.3社会生态体育

社会生态体育是指与社会体育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意识观念、条件与设施、生态规范等在体育方面的综合体现,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征,是发展生态体育的难点[4]。

1.4体育生态文明

体育生态文明源自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状态,是人类应用体育活动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成果的总和。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体育提供了空间,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现代体育的文明,创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价值。体育生态文明要求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积极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以体育全面协调思想为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形成整体动态平衡[5]。

2 体育生态的特性认识

2.1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形成动态的生态链,以良性循环推动发展。动态性表现在体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的传递,与此同时体育内部组织结构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与改进。例如,奥运会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各种竞赛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等。这些都体现出体育生态的动态的可持续性特征。

2.2整体性

生态系统中各单元和因子之间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生态系统中各种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全局性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组成体育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例如,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是关系到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队伍的建设乃至整个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没有对运动员出路的保证的话整个系统就有可能会紊乱[5]。

2.3层次性

所谓体育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指体育生态系统可以从纵向上分为若干个等级,其中低一级系统是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高层次系统包含着低层次[6]。我们知道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子系统数目不一定有多大改变,而且有些复杂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复杂,而整体性质却十分复杂、丰富多彩。因此,充分了解到体育生态的这一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掌握更多的发展体育生态的策略。

2.4开放性

体育内涵之宽泛,与外界的联系之密切,体育生态系统除能源和物质依赖外部系统外,在人力、资金、技术、信息方面也对外部系统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能源与物质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在体育生态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体育系统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还表现在体育内容等方面。从体育的内容看,由于世界体育的迅猛发展,运动项目、训练手段不断发生变化,开放型的体育生态系统,对客观要求的发展,不能不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等[7]。

3 体育生态的功能认识

由于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持续性、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征,从而决定了体育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能协调社会与体育的发展;满足身心需求;激发精神和发展、服务、促进个休化等功能,又有各功能间相互联系,交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但比较起来主要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1促进社会与自然、体育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体育,不仅能增强抵抗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发展影响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据苏联经济学家奥克萨尼奇研究提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0.6~10%。由于体育通过运动改造了人体的自身,它一方面能增强人类抵抗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8]。

3.2增进国家与世界、整体与个体的联系和交流

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超越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界限的国际语言。通过体育交往可以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联系创造条件,缓和协调国际关系和冲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团结。例如“小球转动地球”、“乒乓外交”等都是些极其生动较为典型的例子。

3.3增强爱国意识,彰显民族凝聚力

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族通过各种盛会,把各民族多姿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色彩的民族体育项目会合在一起,把来自南国水乡、北国草原,以及高原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人群聚集在一起,通过盛会这一媒介使人们心连心、手挽手、相互了解、学习和交流,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面对体育生态的特点所带来的各种功能以及收获,不得不接受它不够完美的另一面,在体育生态系统中仍然会存在很多问题或者因素阻碍甚至是阻止了体育生态这一链条的转动与前进,面对问题我们应给予积极应对的策略来解决,从而求得更长远,更持久,更完善的发展。

4.1加强理论构建,完善理论体系是发展的基础

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在体育生态学构建方面,虽然有不少关于创建体育生态学新学科的研究论文,也有体育生态论的问世,已具备自身的基本概念、粗略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但仍然存在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认识的不确定性、理论框架建构的粗糙性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地形成体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体育生态学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补充、拓展,才能使体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和清晰、合理与坚实、壮大和发展[9]。理论是基础,理论需先行!

4.2落实制度,有法必依是发展的手段

首先,制定系列的生态体育的行为规范,包括学生上体育课、课外活动的行为规范,例如,禁止穿皮鞋和不符合运动要求的服装运动,不得随地吐痰、爱护场区卫生,喝完的饮料瓶放到指定地点等;其次,制定野外活动行为准则和安全制度,例如要妥善处理垃圾,爱护花草植物和野生动物,森林中禁止吸烟等;最后,在运动场所设置警示牌,明确罚则制度以道德约束为辅,以法律法规为指导,以严格执法为有效手段[10]。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体育生态。

4.3保障运动场地的有效利用是发展的条件

目前,塑胶运动场得以大力修建,但需要强调的是要有计划地加强新建场地的绿化、美化,利用自然环境开垦天然草坪,或利用山坡地修建林间运动小道,为学生提供生态运动场所等。并且,与此同时更新运动设施、器材降低噪音,提高安全性,使之符合生态标准。最后,还要在运动场区设置垃圾回收点,对水泥、碳渣运动场要及时维护,确保运动安全,减少尘土和泥浆,将生态体育的名衔实至名归[11]。

5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与体育生态的革命,建立了“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体育新理念,亦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生态体育面向每一个市民,从而促进体育生态化发展进程,增强国民体质,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伯荪.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生态问题[J]1生态科学, 1998,(6).

[2]翟寅飞,熊炎,郭敏刚.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 4) : 412 -413.

[3]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构建[J]1体育学刊, 2002, (6).

[4]谢雪峰,曹秀玲.体育生态的敏感因素与体育系统的良性循环[J].体育科学, 2005(12): 84~86.

[5]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9.

[6]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 2004(3): 22~24.

[7]罗余才.经济系统及其特征[J].佛山大学学报,1998,(1):18-22.

[8]许传宝.体育生态学一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 89.

[9]谢香道.现代体育生态化走向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 1994, 25(1): 2-3.

[10]刘学军.论体育科研的生态学倾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2(6):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