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1

1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式新颖,形象直观,容量较大,视听结合,丰富的精美图片和巧妙的动画,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生动形象地表现物理过程,给学生多种刺激,激发学生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联想,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把很多的知识融会贯通。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情境时,在追求艺术美感的同时,力求创设一些具有问题悬念的生动情景,让学生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求知境界,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2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将物理教学内容以声画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以新颖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逼真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图文并茂的信息传输方式,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现象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展现出来,营造了课堂教学气氛,把抽象化为形象,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视觉氛围之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深刻理解较抽象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得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物理当成一种乐趣。

如在学习布朗运动这节课时,如果仅用语言描述的话,难免学生没相关的生活经验而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布朗微粒在液体中的运动,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并且在增加温度的演示实验情况下,布朗微粒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教学情境中,既生动有趣,又形象地把抽象原理解释得一清二楚,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物理的研究探索中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高中物理中有些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而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动画来描述这些抽象的物理现象,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具有物理实验所无法替代的模拟性。教师可以通过栩栩如生的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更加形象化,则这些难点内容就会变得直观易懂,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时空,将教学内容借助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展现于课堂,本来难以接受的知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信息技术显示出物理现象全过程的不同画面,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现象和理论的理解也就不感到困惑了,形象生动的演示巧妙地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突破难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优化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如在讲授有关天体运动、机械波图像时,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引入Flash模拟动画演示,重现运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客观物理规律及其应用。平面的构图变为立体的三维构型,形象生动的演示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地帮助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  思维能力,发挥了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使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突破难点。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媒体,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媒体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融合,以课上丰富的素材创设情境,营造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培养了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增大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率且时效性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聪令.信息技术唤醒数学学习热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2

关键词 科技史;计算机发展史;信息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 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 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 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 machine think 。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 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 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 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3. 精简内容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3

《中国医药导刊》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交流和企业及产品的宣传具有行业主流强势媒体的功能。多年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和领导下,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领导的支持和编辑部全体同仁,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下,近10年来《中国医药导刊》一直高质量按时出版,2008年6月又被科技部正式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同时,《中国医药导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医药导刊》经新闻出版局批准,从2008年7月正式有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定价:23.00元/期。欢迎广大医务者、专家、读者、医药工作者积极订阅并向本刊投稿,提出宝贵意见。 

方针与任务

《中国医药导刊》集医学、药学及相关政策法规于一体,力争站在当今世界医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突出"前瞻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积极协助我国临床医药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医药科技产品的最新发展和治疗学进展的最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理论素养和诊疗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水准医疗服务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我国医药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 

受众读者群

读者对象为广大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工作者和其他医药卫生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栏目设置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4

【关键词】FMS;NC;RPM;机械设计制造

数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中主流应用技术,特别是三种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混合应用对机械设计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机械设计的改进和创新有巨大作用。

一、数控技术(NC)发展历程

数控技术(NC)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通常是与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相关开关量。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诞生了这项技术。特别是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成为世界机械工业史划时代的事件,推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领域一份子,随着数控技术的应用领域的扩大和不断发展,对汽车轻纺船舶等制造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现展的趋势是装备的数字化,控制的自动化和人工的高效率化。高速、高精加工技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数控机床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数控机床的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公司效益最大化。在加工精度方面,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由10 m提高到了5 m,精密级加工中心从3 m~5 m提高到1 m~1.5 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 m)。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数控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当代数控装备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和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

二、柔性技术(FMS)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功能与质量的已经成为公司创造效益的重要保证。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产品的复杂程度高,这对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柔性和生产率是相互矛盾的。品种单一、批量大、设备专用、工艺稳定、效率高,构成规模经济效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加工形式在相似的情况下,频繁的调整工夹具会使工艺稳定难度增大,生产效率势受到影响。这为柔性制造系统的提出和建立做出了铺垫。柔性制造指在计算机支持下,能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有三种类型: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自动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包括自动加工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和软件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解决了机械制造高自动化与高柔性化之间的矛盾。其优点是设备利用率高、在制品减少80%左右、生产能力相对稳定、产品质量高、运行灵活和产品应变能力大。下图是柔性制造系统的流程图。

三、快速原型技术(RPM)发展历程

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快速原型技术(RPM)主要用于快速概念设计原型制造、快速模具原型制造、快速功能测试原型制造及快速功能零件制造。快速概念设计原型制造和快速模原型制造由于计算机和cad、solidworks等设计和建模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中机械的需求,这两个方面将是学习的重点。快速测试型制造使用范围有限,只能辅助快速概念设计原型制造。快速功能零件制造的技术难度很大,当前的技术不支持该功能,因此只能作为研究方向看待。由于大型模具的制造难度大以及RPM在模具制造方面的优势,可以知道将来快速原型技术将在大型制造中占很大的比重。为了是RPM得到普及和发展,我们必须追求RPM的更快的制造速度、更高的制造精度、更高的可靠性;RPM设备的使用外设化,操作智能化,从而使RPM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变得非常简单,不需专门的操作人员;必须使RPM行业标准化,融合整个产品制造体系。

数控技术(NC),柔性制造系统(FMS),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PM)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重要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当前的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并不成熟,因此需要机械设计的人才投身到这些领域进行研究,从而使这些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5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广播电视发展格局,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广播影视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分众化、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加快普及,移动互联、人工智能(AI)等技术广泛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正在兴起。这些新技术昭示着广电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广电不能等待观望,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强化创新驱动,力争在未来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在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我国广播影视行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但我国广播影视依然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要实现广播电视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加快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是最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应该要适应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采编发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加快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广电媒体要围绕“中央厨房”建设,加快流程再造步伐,进一步融通采编发各生产环节,推进制作流程一体化、资源共享便捷化,逐步实现管理扁平化、产品融媒化。在移动互联时代,要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应充分发挥电视大屏终端优势,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加快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内容产品,融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努力形成移动传播新优势,切实增强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6

《办法》制定政策与措施,服务在孵企业

1.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主管部门制订。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为创业中心提供政策支持。

3.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各级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要将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当地的科技发展计划,为创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国家支持和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社会公益性的创业中心,引导带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机构创办多种形式的创业中心。

5.国务院和地方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不定期对创业中心的工作进行考评,并对在创业中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康发展提供支撑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进一步推动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十一五”期间的健康发展,《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

台又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支持孵化器孵化、抚育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实施孵化器“能力建设工程”,每年投入2000万元,引导地方投入1亿元以上,着力搭建全国性综合孵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相互连接的各大区分平台以及覆盖每个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子平台。同时,科技部将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每年投入4000万元引导资金,引导地方投入2亿元以上,重点支持以创新集群为基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至2010年,支持每个国家级创业中心建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部还将建立2亿元规模以上的母基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引导,结合国家开发银行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实施,鼓励和支持构建科技企业商业融资平台,扩大投资补贴类创业项目的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孵化器建立天使孵化资金,引导更多的孵化器成为“天使投资人”。推动成立全国性天使网络组织,并鼓励地方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和天使投资网络紧密合作。各地主管部门和高新区要相应设立等额以上的支持资金,特别要为孵化器设立专项孵化资金(种子资金),并逐步增加数额。

重视孵化器管理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各地要选择熟悉科技研发,懂得投融资业务,拥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具备改革创新服务意识,对孵化器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和历史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担任孵化器负责人;选择具备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孵化器投资主体和管理机构应把握孵化器发展方向,大胆放权,赋予孵化器体制与机制改革、人事、财务、运营的权益,建立与孵化绩效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部将实施“人才跨越”培训计划,认定并资助若干符合要求的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为孵化器管理人员培训中心,并加强与国际创业培训组织的合作,编制系列培训教材,健全工作队伍,多层次地培训孵化器管理人员、创业服务人员,提高孵化器管理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