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1
关键词 儿童 疾病类型 防治
郴州市处于五岭山脉交接地带,季节、气候、地域有其特点,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常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有关。为此,以郴州市各级医院(市级、县级、乡级)0~16岁住院儿童为研究对象,对郴州市住院儿童的病种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郴州市城区2个区、下辖9个县及临近郴州的耒阳、赣州、乐昌、蓝山等各级别(一、二、三级)医院2008~2010年16岁及以下住院儿童的病例资料,共收集202 55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调查方法:疾病诊断参照ICD-9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将所有内容建立出院病人数据库,疾病名称按输入先后自行编号,并转换为ICD-10标准码分类统计,对疾病名称不统一或变迁者,在分析时加以合并。所有调查数据经核对整理后按数据格式输入,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 果
住院儿童疾病类型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46.2%);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8.2%;新生儿疾病7%;五官科疾病5.8%;感染性疾病5.6%。22个系统疾病的排序构成详情,见表1。
表1 郴州市及周边地区住院儿童疾病构成排序
讨 论
在郴州地区2008~2010年的202 551例住院儿童中,各系统疾病的构成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儿科住院患者的首位,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一致[1,2]。呼吸系统疾病占住院儿童总人数的46.2%,其中肺炎占呼吸系统疾病的64.6%,其次为支气管肺炎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5.9%和13.6%。郴州地区是矿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大量的矿资源开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呼吸道疾病极易受空气的影响,再者跟郴州的气候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排在第二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整个系统疾病的18.2%,该系统疾病以小儿腹泻为主,占消化系统疾病的52%,小儿腹泻发病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春季;主要是因为夏秋季节温度较高,雨水充足,适合霉菌、细菌的滋生,食物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儿童食用后引起胃肠炎,导致腹泻的发生,这与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因此,要注重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排序三、四、五位的疾病系统分别为新生儿疾病7.0%、五官科类5.8%、感染性疾病5.6%。新生儿疾病以早产儿多见(36.4%),新生儿窒息23.1%;五官类疾病排序为:扁桃体炎50.3%,急性咽喉炎10.1%,腺样体肥大4%;感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39.6%;与其他研究略有不同的是感染性疾病排列在疾病系统的第五位[3],这与2009年的手足口病的爆发有着莫大的关联。总之,加强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仍是疾病预防和临床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旭,叶县宣,孙晓燕,马建虹,刘伟琼,杨小慧.珠海市主城区12年住院儿童疾病谱变迁及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10,11:30-33.
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68-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38
超声雾化吸入是现阶段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超声雾化吸入是用专门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雾化成微小颗粒,吸入呼吸道及肺部使药物沉积在呼吸道内治疗疾病,吸入的药物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呼吸道和肺部,因此比口服药物起效快,而且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黏膜能始终保持湿润,祛痰与平喘的作用更为有效[1-2]。本文以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探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3]。排除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及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79岁,平均(43.46±7.42)岁;其中气管炎23例,支气管炎15例,哮喘10例,慢性肺栓塞2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78岁,平均(41.57±7.56)岁;气管炎21例,支气管炎16例,哮喘7例,慢性肺栓塞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病情给予吸氧、镇静、止咳、解痉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液雾化吸入治疗;雾化药剂的用法与用量:5岁患者0.5%沙丁胺醇0.5~1.0 ml+布地奈德1 ml;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混合后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5 ml作为雾化吸入药剂;雾化吸入2次/d,1周为1疗程。
1.2.2 护理
1.2.2.1 常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每3小时通风1次;室温20 ℃~25 ℃,相对湿度55%~60%;雾化吸入后对患者进行叩背,促使有效排痰。
1.2.2.2 用药护理 雾化治疗前对患者的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评估,并听诊患者肺部呼吸音;开启雾化机,连接氧气与喷雾器底部接口,将药液注入喷雾器内;雾化吸入时患者应保持头部竖起,不可擅自摘下面罩,保证药物充分吸入;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口含式雾化器,以提高治疗效果;注意控制氧流量,雾化时间30 min;雾化器为专人专用,使用后要彻底冲洗消毒,每周更换雾化瓶。
1.2.2.3 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经常反复发作,患者痛苦不堪,而且经常伴有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的配合与依从性,因此在护理中要善于察觉患者的需求,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向其讲解疾病的病因、症状及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并向其说明雾化治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消除其心中的疑虑,提高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1.2.2.4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雾化吸入后,指导及时漱口、洗脸,减少药液对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的刺激,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多饮水,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日常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与诱发哮喘因素的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4]。
1.2.2.5 并发症护理 (1)声带喉头水肿:对声带喉头水肿者,需立即停止治疗,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激素静脉给药[5]。(2)呃逆:对呃逆患者,可暂停治疗,饮温水150~250 ml后,于颈部冷敷,待症状好转后继续治疗。(3)痉挛型呛咳:对于痉挛型呛咳患者,需立即停止吸入治疗,若症状较轻,可暂停治疗10~15 min后酌情继续吸入,若症状较重,需立即给氧,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改变,遵医嘱给予氨茶碱缓解气道痉挛,并叩击背部排痰,防止痰液阻塞。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完全消失,两肺干湿??音消失;(2)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两肺干湿??音减少;(3)无效: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肺部干湿??音未减轻[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空气污染日益恶化,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及肺心病等[7];
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腹胀腹泻、痰量增加、恶心呕吐、分泌物粘稠、呼吸急促、高热、咽喉肿痛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很可能造成患者永久性呼吸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药量使用少、不良反应少、痛苦小、起效快等优势,已经在现阶段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作为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手段超声雾化吸入的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1)超声雾化吸入驱动力以氧气为主,通过高速氧流将药液击为微小颗粒,并推入气道深部。该吸入方式降低了雾化湿度,减少水蒸气对吸氧浓度的影响,降低耗氧量[8]。(2)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3)对于某些以病毒感染为主的疾病,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4)湿化气道,稀释痰液。(5)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以面罩吸氧治疗,增加了患者吸氧浓度,提升其血氧饱和度。(6)药物作用直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多种不同的病种,而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疾病本身具有难以治疗、发作反复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致死疾病当中,呼吸系统疾病位列第三名,仅仅在恶性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之下,而呼吸系统疾病致死疾病COPD以及相关疾病占据相当的比例[1]。近年来对于COPD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除了患者在严重急性期的时候进行相关的抢救措施外,提倡的是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关于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卫生保健技能以及如何通过呼吸锻炼以及体能锻炼来对自身呼吸功能有所改善,更好的稳定病情,保证自身的生活质量[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COPD患者应用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COPD患者共80例,均符合COPD2007年我国诊治指南标准,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龄在45-80岁,平均年龄63岁,进行健康教育,在一年之后观察效果。
1.2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方法如下:口头教育、举行培训班,发放健康资料、开展专题讲座、走进家庭针对个体一对一交谈培训方式。
1.3系统教育内容
1.3.1COPD基础知识教育指导患者了解疾病发病原因以及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贯彻预防与诊疗原则,使其了解如吸烟、感染、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均为COPD危险因素,改善环境、减少去公共场所,对患者进行肺保健及戒烟知识宣教,介绍戒烟方法。
1.3.2介绍或痒疗长期氧疗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治疗目标是在休息睡眠过程中和活力过程中维持SPO2>90%。指导患者每日吸O215H,详细介绍氧疗机的使用方法。
1.3.3介绍锻炼充分引流呼吸分泌物(体外引流、拍背)、指导进行呼吸功能相关锻炼诸如:缩唇式呼吸训练以及腹式呼吸训练,这两项呼吸训练主要有以下效果:增加测分量、减少死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有效改善气体分布以及缓解气低症状,对改善呼吸功能有一定的疗效[3]。
1.3.4心理疏导COP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协助患者和家属制定情感支持计划,鼓励安慰、疏导系方法,缓解其不良情绪,增强抗病信心。
1.3.5药物教育这对于抗菌药物使用与治疗COPD细菌感染急性加重有重要意义,但对COPD稳定期无需应用抗菌药物,应指导患者避免盲目应用,指导患者基本的判断病情的方法,如六分科步行法,介绍有关药物的使用方法,按时按量服药,定期检查、定期评价。
2结果
3结论
所谓的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使得患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注意平时自己的日常行为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4]。健康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培养患者依从性,他们明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性,能坚持氧疗,坚持氧疗锻炼和治疗,改善肺功能,改善高位症状,情绪稳定,提高了抗病的信心,生活的信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健康教育是一件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法[5]。由此可见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有突出效果,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更要大力推广健康,使健康教育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士柏、谢正福.著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3):8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大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规范(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10(4):199-203.
[3]邱小凡,吉婷,李育莲,著.慢性理会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5):107-108.
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4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
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5
【关键词】 呼吸内科; 重症患者; 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00-02
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呼吸窘迫、发绀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导致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烦燥、情绪消沉等,不利于临床救治[1]。因此,对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救治除有效医疗措施外,还需要科学、个体化的优质护理措施,对提高重症呼吸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48例,对其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38例;年龄13~85岁,平均58.56岁;观察组男35例,女39例,年龄14~86岁,平均59.4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首先,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对重症呼吸患者的呼吸状况、生命体征、尿量改变、意识状态、咳嗽咯痰、输液、吸氧等状况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将患者出现各种不良症状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其次,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其病房环境温湿度适宜、安静、清洁,做好重症患者的适当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指导患者制定营养饮食计划,多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可以适当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对患者进行戒烟戒酒;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佳抗菌药物,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74例患者在进行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第一,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身体各项机能较弱,常常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导致患者日常饮食起居过程容易发生滑倒等意外,因此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内外通畅、地面干燥,设立床边护栏,出入陪护,并对患者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宣导,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安全。第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重症呼吸患者常因自身病痛及发作症状而产生恐惧、烦躁、易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加重病情,不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经历等差异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多听患者倾诉,适时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正常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第三,做好定时排痰和湿化措施。在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或痰量较多患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吸痰器、气雾疗法、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协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第四,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当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患者进行缩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有氧呼吸锻炼,注意保暖,加强个人劳动保护和营养,继续戒烟戒酒,促进患者呼吸功能良好恢复及保护[2-3]。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出现死亡。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9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重症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急促、缺氧、反复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胸痛、伴有哮鸣音、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等症状,身心大量消耗,导致患者产生焦躁、恐惧、厌世等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临床救护工作的实施。重症呼吸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护,极易产生相关并发症,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应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重症呼吸疾病患者病程较长,长期反复发作,除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外,还需要给予优质护理,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中,笔者给予观察组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专业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总有效率达94.5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2.97%,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这充分说明,采取优质个体化护理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大大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艳玲.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191-192.
[2]王玉杰,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16(1):101-102.
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范文6
关键词 死因统计 死亡率 死因顺位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6-0032-03
Th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e death causes of a community in
Shanghai from 2007 to 2009
XIA Zheng-chang, ZHOU Ye, WANG Xiao-qin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ortality rate and the first ten order of the death causes of Yanji residents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within three years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making a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la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eath cause monitoring data from 2007 to 2009 of Yanji neighborhood residents, the mortality rates and the first ten death cause order at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n terms of gender, the male mortality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women on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ver the age of 60 accounted for 86.94%. The first five death cause order was th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cancer, respiratory diseases, endocrine system diseases, injury and poisoning, which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death cause rates were 38.88%, 32.30%, 9.67%, 5.32%, 5.13% respectively, totally accounting for 91.30% of the whole death causes. Conclusion: Circulatory system, cancer, respiratory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and injury and poisoning were the leading death causes of the Yanji neighborhood residents, which should be targeted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statistics of the death cause;mortality rate; order of the death causes; aging
为了解杨浦区延吉街道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我们将2007-2009年延吉街道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人口资料采用杨浦区公安分局编制的《2007年杨浦区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2008年杨浦区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和《2009年杨浦区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 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户籍人口分别为81 003人、79 372人、78 238人。
死亡资料根据延吉街道居民死因报告统计表,由卫生、公安和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推断书和死亡确认书,由专职人员对死因、疾病分类逐一审核,对部分死因不明者进行调查核实。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10)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1.2 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Excel for Win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延吉街道各年龄组社区居民的死亡率
1岁以内婴幼儿死亡率为6.5‰,40岁以上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除0~组,20~24岁组,30~34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表1)。2.2 2007~2009年延吉街道死亡顺位
根据死亡率高低排序,死因的前十位依次为: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损伤中毒、消化系统、传染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女性损伤中毒的死亡率高于内分泌疾病的死亡率(表2)。
3 讨论
3.1 延吉街道居民死亡率高于全市水平
结果显示2007-2009年延吉街道居民死亡数为2 106例,其中2007年死亡人数为693例,死亡率为8.56‰,2008年死亡人数为733例,死亡率为9.24‰,2009年死亡人数为744例,死亡率为9.51‰。而杨浦区户籍人口死亡率分别为7.44‰[1]、7.82‰[2];7.78‰[3],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率分别为7.44‰[4]、7.73‰[5]、7.64‰[6],说明延吉街道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区、全市的平均水平,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09年男性死亡1 205例,男性的年均死亡率为9.87‰ ;2007~2009年女性死亡965例,女性的年均死亡率为8.28‰,男性的死亡率要高于女性。
3.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
2007-2009年延吉街道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与全区前5位的死因及顺位完全一致,而且各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均高于全区水平,尤其延吉街道恶性肿瘤在死亡构成中占32.30%,位列第二。
3.3 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措施
由于杨浦区是一个老城区,又是一个人口导入区,因此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从而导致延吉街道居民死亡率明显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但也不可否认,延吉街道居民死亡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可能与近几年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多食少动,心理压力增大有关。因此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关注,其中健康管理将成为社区重要的干预手段。每位居民都将拥有一份个人专属的健康档案,并将在以后的每一次就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通过对签约用户的分类管理,家庭医生团队可以为不同的群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对疑、难、杂症患者进行分诊分类的就医指导,还可为其提供双向转诊和门诊预约;对各类慢性病患者,可提供用药、饮食、康复锻炼等指导;对于(亚)健康人群,还提供讲座、短信提示、小贴士等以健康自我管理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帮助其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通过家庭医生卓有成效的公益健康服务,减少慢性病、损伤中毒、传染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
参考文献
[1] 管晓晔,李辉等.杨浦区2007年出生与死亡监测报告[Z].上海: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制科,2008,6:23-24.
[2] 管晓晔,李辉等.杨浦区2008年出生与死亡监测报告[Z].上海: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制科,2009,5:21-22.
[3] 管晓晔,李辉等.2009年杨浦区出生与死亡监测报告[Z].上海: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制科,2010,3:25-26.
[4] 上海市统计局.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2-4]..
[5] 上海市统计局.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3-2].sei.省略/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17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