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1

[关键词]:CDIO-CMM 土木工程 测量 实践教学

1 前言

2.2 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创新模式

为了适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土木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为了实现该目的,开展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分为三个层级开展。首先,进行新线初测、新线定测和施工控制测量等基本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具备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知识完成测量任务的基本实践能力。然后,进一步开展线路测量和施工控制测量等综合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及时更新测量在工程中应用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发展,使学生具备广阔的工程视野,具备结合工程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结合高铁建设所带来的新问题,开展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的创新型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唤醒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具备自主设计(Design)、自主评估(Assess)、自主总结(Summary)和自主调整(Adjust)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布置任务、督导检查、解决问题和综合评定的实践教学方法,实施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设计(Design)、自主评估(Assess)、自主总结(Summary)和自主调整(Adjust)的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2]。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虚拟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在所有的实践环节点上,通过确定实践的对象、确定目标、选择实践方案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力。

2.3 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DIO-CMM,探索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测量实践与测量理论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竞赛实训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测量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基于能力成熟度等级的土木工程测量实践层次体系设计,建立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的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晓.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0(1):31―32.

[2] 马昆林,徐林荣,李军.工程测量课程在非测绘专业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186.

[3] 陈伟清.现代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55―58.

作者简介: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2

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媒体融合战略的引领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在原有期刊的基础上得到了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在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科技期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期刊运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科技在各个行业之间的传播更加普遍,行业内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应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创新科技信息的发展路径与方式。而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每年接受大量的科技类稿件,学科门类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良好的科技创新思路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行业实际发展的视野和范围。除了内容方面,信息化条件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形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除了常规的纸质公开发行期刊外,有些编辑部根据自身和读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电子出版物的方式,将筛选出的优秀稿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光盘等方式发表,读者除了常规的邮局订阅期刊外,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上平台来进行实时的科技期刊信息获取与阅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节约了必要的印刷成本和资源,另一方面也方便了读者和编辑部对稿件的管理。

期刊运作的平台化、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技期刊的运作在原有系统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运作平台的信息化发展,优化了传统纸质投稿方式,提升了信息分享与沟通的效率与效果。当前多数国内外科技期刊基本上实现了互联网融合的发展策略,通过网络投稿平台实现了作者投稿、编辑办公和专家审稿(如图1所示)在线办公的创新,从而提升了科技期刊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经济性。通过在线办公系统,可以实现作者投稿、编辑办公和专家审稿等“多位一体”的期刊运作模式,丰富了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和质量,提升了科技期刊的科技含量,扩大了科技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的应用面。信息化平台的运行除了实现信息沟通与反馈以外,还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期刊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作者可以在平台上直观地查看期刊的主管和主办单位、期刊的介绍、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也可以查看期刊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等认可度较高的信息,通过对多个期刊之间指标的对比来选择和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期刊进行论文的发表,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投稿错误现象的发生。

期刊引领国家科技发展的效果

信息化条件下科技发展的凝聚效应更加巨大,一旦某一领域科技发展的苗头显现,将会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丰富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发展当中。而科技期刊在这其中的引领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多数科技研究成果的呈现与科技论文的阅读及思考相关,而多数科技成果是通过科技类期刊得以传播的。科技期刊无论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还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价值都得到了国家、企业的高度重视。例如,建筑企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建设规律、施工管理方案和经验教训往往通过一些期刊共享出来,进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效集约化发展。

2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注重自身的科技进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能否通过把握科技进步的红利来实现自身的良好转型与发展是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巩固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方面丰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优化配置之中。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对称性也造成了行业内部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一些本来经营良好的企业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唯有通过科技实力来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用更加优质的技术与服务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够牢固自身的发展地位,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动力需求

在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中,科技对企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否掌握核心科技是企业在行业间乃至国家间实力较量的“重头戏”。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国有企业保持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就是科技进步,唯有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力和凝聚力,才能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添能加油”。

3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一方面,借助科技期刊实现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使理论性的研究内容得以验证和实现;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加以展示,丰富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就此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是一种交互共融的关系。

科技期刊为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提供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对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实现科学技术交流与创新的良好平台。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知识在科技期刊上的发表率达80%,在一些学科领域甚至高达90%以上。这充分说明科技创新知识与方法中有多数研究成果会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方式来进行展示。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将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放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能够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科技研究者借助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范围和深度方面得以推广,提升科技成果在社会科技领域的发展。例如,每年都有大量关于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在建筑类科技期刊上实现共享,一些成果被直接运用到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施工的效率与效果;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可以借助期刊的平台将自己的一些研究方向和问题表述出来,借助大量的行业领域研究专家的能力来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丰富科学研究的信息。而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完善,科技期刊在信息传递与分享方面的功能得以在互联网上高效实现,读者通过电子采编系统随时与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度,为进一步深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科技期刊能够创新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路径和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工业技术革命都是以某些科学技术为突破口而逐渐展开的,而科技期刊中的文章就犹如“星星之火”,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就会以“燎原之势”实现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向,即自身的实践研究和对外的技术借鉴与引用。而科技期刊为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后备力量支撑,将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科技研究者都纳入到自身的科技创新队伍之中,利用科技期刊所展示的科研成果来发展自身的科技实力,实现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同时,作为一种信息媒介,科技期刊可利用自身的学术科研实力构建起一套系统的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与广大读者、作者实现良性的互动,博采众长,吸纳百家之言,充分丰富和调动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动力。科技期刊的读者通过阅读和研究其中的一些科技内容,获得一定的研究灵感,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信息源

与人文类期刊相比,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科技期刊上发表有价值的文章,只有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精通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够以其扎实的科技实力写出符合期刊要求的文章。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吸引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者,这些人借助企业的庞大实践系统来对自己的科技思想进行尝试和完善,探索出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多次试验验证得出准确有效的结论,经过科技期刊的投稿、编辑审核、加工处理等程序后出版发行,最终在大范围内推动整个行业生产力的提升。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科技进步对于期刊的质量提升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科技期刊的作者人群,实现期刊的良性综合发展;二是提升科技期刊的实效性,借助一些实用性的科技成果来实现科技期刊促进科技进步的贡献。同时,科技期刊出版的严谨性也能够对那些虚假的科技成果进行及时的纠正,规范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换行为,提升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带动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期刊的良好发展除了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外,更需要优质的动力来进行带领,通过一些核心期刊、优质期刊的示范带头作用来带动整个科技期刊行业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一些科技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情况主管、主办一些科技期刊,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成果进行自我展示与分享。诸如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主管的科技期刊《铁道工程学报》、《桥梁建设》等,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EICompendex(美国工程索引)收录的期刊,不仅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由于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而在科研和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自主的科技研发队伍对科学技术和工程进行研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与效果。同时,国有企业所具备的科研人才和平台资源能够凭借自身的发展情况来丰富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发展质量,引领科技的发展。

4科技期刊促进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双效互动关系。基于此,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优化两者的融合路径,找到真正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良性发展的突破点。

优化科技期刊采编系统

采编系统是科技期刊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高效办公与沟通的重要途径。但从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采编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作者投稿、编辑办公和专家审稿需要,但对于互联网良性互动功能的挖掘和发挥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因此,要从优化科技期刊采编系统方面着手来优化科技期刊在国有企业科技发展中的功能发挥路径。首先,要实现信息化采编系统的多样化发展,除了中国知网这样固有的采编系统以外,科技期刊编辑部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作者投稿的需要开发出自己独立的采编系统,提升与作者和专家的信息沟通效率及效果;其次,要完善采编系统,将读者纳入到期刊采编系统之中,为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便捷的方式;第三,除了不断完善信息化采编系统以外,要注重对传统采编方式的延续,部分研究学者尤其是年龄稍大的研究学者习惯于纸质稿件的投稿交流,科技期刊的采编要兼顾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人性化的优化保持。

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换模式

鉴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力,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产学研科技成果转换模式。首先,科技期刊编辑部要将那些技术实力强的一线员工纳入到自身的作者系统中来,鼓励其进行创新性的试验,并将科技研究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分享出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其次,期刊编辑部要密切与国有企业科研生产部门的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安排专业的采编人员深入到企业的科研第一线进行现场体验与学习,丰富采编人员的科技知识与经验;第三,定期召开研讨会,通过与专家之间的交流探讨来创新科技成果在科技期刊与企业之间的转换内容和形式,丰富和加速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细化科技期刊评价指标

当前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多数以公认的SCI、EI、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等为主体,企业对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以是否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这种评价指标虽然能够对科研工作者进行一定的定级评价,但却比较单一,没有将科技论文成果是否转换为生产力作为细化的指标。因此,国有企业要深化对科技期刊及其论文的评价标准。第一,要根据科技论文和期刊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来进行划分,可以借鉴科研基金项目的评价标准,划分为重大、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四个等级,对其评价的系数进行明确;第二,要根据科技期刊的内容和创新程度来进行评价,根据其完整性、充分性和全面性进行定量的考核,真正筛选出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第三,要从实际意义角度来对科技期刊所能够产生的科技创新效果进行衡量,将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方面。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3

技术创新是一项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思维创造力、开拓创新的过程,研发人才、新技术成果的掌握与利用是提高科技攻关项目研发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一些技术创新成果的水平与价值不高,多多少少都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技术调研不足

“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科学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1]。”《简明科学技术史话》的这段文字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调研学习的重要性。一项技术研发工作起步于国内外相关技术情况的调研,需要了解和掌握研究进展和成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调研、学习是技术研发的起点。通过技术调研分析,形成项目研发思路和攻关研究方案设计,确立研发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成已有研究成果,生产高效、高水平、高质量的研发成果。技术文献调研充分与否,将影响整个项目的工作目标水平和研发工作效率。翻检以往众多项目开题设计报告,我们经常发现对项目技术状况的描述篇幅不长,一般仅为概括性的,缺少对相关学科与专业技术进展的具体和准确描述。科技查新是对开题设计中的技术创新点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既可证明项目成果是否有创新,也能从中发现他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提供借鉴[2]。但目前的项目开题设计报告中罕有附带技术查新资料的,项目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较少意识到项目开题设计时进行技术查新的重要性,导致这项工作受到忽视。由此可以看出,项目技术人员只从项目开题设计管理需要出发,单就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必要描述,埋头在如何做好项目研究的计划安排,对支撑项目研究的相关学科和专项新技术进展调研了解较少,这会错失一些已有的可以应用和借鉴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降低了项目研究起点,甚至会重复不必要的技术研究工作,浪费人力物力资源,造成研究工作效率与效果不佳,最终科研成果的生命与价值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1.2难以摆脱跟踪模仿思维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长期以来是在跟踪模仿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跟踪模仿是一种后进赶先进的技术研发模式,在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技术已成为竞争的最有力手段,技术上的封锁与市场的限制也越来越强化,对跟踪模仿式的技术研发带来严重制约。因此,我国早就提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再创新。我国油气企业面对来自各方的技术挑战,必须努力实现技术创新,赶超先进,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必须立足再创新,以推进技术进一步发展。油气行业科技人员专业性强,互动较为活跃,行业专家或科技人员一般乐于关注同行或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情况。在参加一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展示活动时,常会集中在同行或竞争对手公司的展台前,进行观摩与交流。由于视线聚焦在对手与同行的专业技术成果,创新思维往往会受到影响,技术创新中难以跳出已有的技术框框,一些技术研究虽就此得到一些借鉴和参照,但也经常因为有些关键技术相似而受到异议和诟病。甚至我们的一些创新技术研究竟然以应用较为广泛的同类技术作为标准,来肯定或评价研究成果。不以实际研究结果或现场应用效果评价自身的创新技术,导致真正的创新技术可能被误导,引起技术方向性错误,进一步束缚了创新研究。总之,我们的研发思维和创新工作一时还难以摆脱跟踪模仿的思维定势。

1.3对外技术合作不足

对外合作是一种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加快研究进程、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公司以往重大技术研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垂直钻井系统和随钻电磁波测井的研制工作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大大加快了我们的国产化进程。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研制钻机顶部驱动技术装备过程中就曾提出“采用中国人的智慧、全球资源,打造北石顶驱”的口号,吸纳了很多国际知名厂商的产品和配件,形成了目前赫赫有名的“北石顶驱”。但我们在追赶国际先进技术、加大自主创新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对外合作力度和领域还明显不足,同时还存在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少数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习惯于能做的都做,而不考虑该做不该做,对项目研发工作实行大包大揽,不能充分吸纳外部优势资源和技术特长,弥补自身不足,造成项目研究工作效率低下,整体成果水平不高。在专家鉴定或验收意见中常常可以见到成果某某部分或某单项技术处于领先水平的评语,这既是专家一种婉转表达肯定的方式,也说明我们的研究工作没有在整体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在每个技术环节未能都实现内外部资源优化配置、优势技术集成,从而导致科技成果的整体水平难以获肯定评价,科研成果竞争力不强,应用价值也因此打了折扣。二是对外合作实行“大撒手”。科研项目全部或主体技术研究外包给一些科研机构,自身的科技人员不介入项目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结束,而实际技术却依然掌握在他人手里,没有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或者只有名义上的知识产权,不能实际控制和掌握关键技术,无法摆脱外部关键技术的束缚与限制,也难以实现后续研究与升级。

1.4忽视非关键技术环节

一些技术装备与仪器研究成果在研究、试验与现场应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非关键技术环节的问题,导致研究进程迟缓或技术评价不高。例如,在一些井下仪器或工具研究中,曾经发现外购密封圈不合格问题,导致下井仪器被迫中断实验或应用。在柴油机产品性能指标对比上,仅是重量问题,引起用户的一些诟病。一些重要设备与仪器用的高温高压电子部件质量不稳定,造成试验研究失败。同时对重要设备的表面处理、仪器的电子线路、液体线路的设计与梳理等一些细小环节不重视,给人们一些毛糙、凌乱的观感,影响了设备与产品的形象。这些并非主要技术原理、方法和工艺技术自身问题,而是非技术因素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也延误了研究的时间和效率,实在得不偿失。公司在测井设备研制过程中,曾经专题开展仪器可靠性研究,将仪器研制与应用过程中发现的上百个问题,分门别类地研究分析,针对性采取补充原理方法研究、改进仪器设备设计方案、加强外购器件检测环节、提高质量控制标准等多种方法加以解决。最终,研制的仪器设备焕然一新,大幅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和应用成功率,获得用户好评。

2关于创新思路与方式

科技创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是聚集人类智慧与思想的探索活动,活跃的思想、缜密的思考和理性的创新方式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十分重视创新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培养,科学合理运用科技创新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2.1积极调动创新性思维

“近代科学兴起的突出特征是思想获得解放[1]”。探索创新的科技人员首先要有创新的思想,随时随地思考如何实现创新;没有思维的突破就不可能有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如下5种思维模式:一是引入式联想思维,即如何把“你”用在我这里。对待所获取的新技术信息和新技术成果,细心琢磨如何把它引入到自己的创新技术里,成为创新技术的一个亮点。二是外向式寻求思维,即我要如何寻找到这样的“你”。依据创新技术的需要,对外寻找合适的材料、产品、部件和相关技术成果,形成自身创新性技术。三是借鉴式同理思维,即通过一些创新技术原理或模型的启发,或直接借鉴相同原理或模型,拓展自身方法创新和概念设计,从而获得技术创新。四是集成式设计思维,即不断思索如何将已有的新技术有效结合,形成一种新功能或新用途的应用技术,达到集成式创新的目的。五是重点突破式思维,即在技术创新总体设计思想上,时刻把关键技术的解决放在首位,以关键技术创新带动总体技术的创新,通过集中各种资源对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取得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从而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因此,实现技术创新,需要打破尽我所能、埋头苦干的思维定式,活跃思维,多元创新,首先要有思想与思维模式创新。

2.2综合应用科技创新方式

从形成的科研成果看,技术创新方式通常归纳为3种方式,即: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根本在于采用不同方式去达到创新的目的。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般注重技术机理与科学方法,多开展基础性和原理性的研究,即原始性创新为主,以技术专利等成果为载体,具有科研成果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和生产单位科技人员多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更多地进行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以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以形成应用技术为载体,通常拥有技术的不完整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从研发到应用形成一条产业链,集合大量的各类科技人才开展研究与实验,相互传递研究成果,从而完成一项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从这条产业链看,基础学科研究与前沿技术发展带来关键技术进步,而关键技术的进步与集成推动了应用技术创新。在一项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然凝集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种方式的创新成果。没有原始性创新,也就没有集成性创新的基础,更没有以参照和学习为前提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因此,三种科技创新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综合应用、优化结合的,既不要因为片面强调自主知识产权而突出坚持原始性创新方式,过多包揽不擅长的基础性研究和不专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也不因采用集成式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完全依赖外部技术资源,忽略应该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究。从企业研发需求定位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看,以集成性创新为主,把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适当开展关键技术的基础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的超前研究,夯实技术基础,在新学科与创新技术领域,适时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提高专业技术创新起点。尤其是当今新学科、新技术发展迅猛,学科与技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相对薄弱的专业技术领域和不熟悉的关键技术也越来越多,更应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油气企业科技创新更多的是要把握应用技术创新环节,灵活运用3种创新方式,传承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吸纳和集成新技术,这对油气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尤为重要。

3几点认识与建议

3.1开阔视野,培养创新前瞻性

正确判断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掌握新技术动态,对前瞻性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一点也不知道科学发现的情况,一定会觉得不妥,感到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性质和提出解决的途径[3]。”当今新技术爆发性增长,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进入到应用技术阶段,为各领域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力支撑。加强技术信息的收集和掌握,通过活跃的技术交流和广泛的技术调研,了解当今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对科技人员的前瞻性创新思想的培养和取得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十分重要。从当前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看,一些新技术发展对油气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将会带来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一是当今材料研究领域最为热点的石墨烯材料,被誉为新兴产业中的新兴材料。目前石墨烯应用前景比较明朗的产业领域有:电子材料、散热材料、环保监测、生物医学等。纳米材料研究进步显著,澳大利亚科学家新研制出一种由氧化钼晶体制成二维纳米材料,可望成为电子产品的标准材料。材料研究呈现各类环境性能更优异、规模尺寸更微观、各种敏感特性更突出的特点。二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成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由此可以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超触觉系统,能让用户在一个交互界面上体验到多触点的触觉反馈,而无需与设备发生实质性接触。这种系统将颠覆目前人机交互系统状况。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呈现硬件更小型化、存储大容量化、通信高速大通道、大数据信息简单高速处理化、系统互动便捷、友好化趋势。三是电池能源技术发展将不断改变能源消费的方式和成本,冲击传统能源产业,也会打破人们对电能应用的技术束缚。法国新能源集团成功研发了一种低成本透明薄膜,可以安装在触摸屏表面,将电子产品的透明外壳变成太阳能电池。西班牙研究出石墨烯电池,其使用寿命是传统氢化电池的4倍、锂电池的2倍。用它来提供电力的电动车最多能行驶1000km,而将它充满电只需要不到8分钟的时间。电池技术研究趋向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呈现环保便于携带、容量大便于充电、小规模大能量的现象。跟踪和了解这些新技术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其应用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前瞻性地部署技术创新,准确地把握和判断新技术推动下的油气专业技术发展的未来。

3.2注重与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合作

技术合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高效途径,通过科技合作,传承研究进展和成果,集成应用各学科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实现技术创新发展。油气行业涉及广泛的应用技术领域,与基础学科核心技术成果联系紧密。声、磁、电、热学等基础研究进展直接推动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步,也与油、气、水及岩心测试分析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材料、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与石油钻井、作业机械装备、控制仪器和井下工具进步关系明显。随着科技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技术划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学科与技术门类的技术创新成为一种趋势,客观形成技术研发合作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组织实施的对外技术合作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效果,成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在技术创新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一直较为重视与一些大型公司的合作发展,与不少大型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开展了一些科技合作项目。但创新应用技术需要的关键技术与部件一般属于专业性强的技术成果和小批量技术产品,适合中小企业或创新性专业技术公司研究,如一些高温集成芯片和耐温耐压电子器件,甚至一些探测用敏感材料等。在油气领域重要仪器设备上,这些关键部件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能决定项目研究成果的价值与成败。当今,一些较小规模的专业公司掌握了一些高精度、高技能加工人才和手段,已成为国际性大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打破同行技术封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技术合作,尤其是重视与一些专业性小公司合作,可以提供更加优异的专项技术支持,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3.3把握好油气技术发展的需求

重大技术创新或发明并非都是时尚的“高大上”,世界发明前100名排行中,首列第一个的是“轮子”,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由于人们生活的强烈需求,导致车轮的发明与应用,改变了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发明或发现就是满足人们生活的简单用品[4]。也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需求,驱使人们发明创造,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目标。当今技术发明创造日趋复杂,但需求导向的创新方向没有变化。立足油气业务自身发展条件与环境,要清醒地认知和解决应用技术需求问题,不迷失于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世界。通常,我们要面对高温高压环境和狭窄的物理空间,需要解决高温高压材料、电子芯片及器件问题、小空间大能源的技术问题、微小型的仪器与机械工具的技术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储层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需要提高参数采集与复杂信息处理技术的准确性问题,需要发现或发明新的信息采集技术,需要应用大通道的信息传输技术与大数据处理技术;面对各类油气勘探、开发与炼油化工各环节需求的工作液体与化学药剂,需要高效、环保、低伤害、低成本的配方与复配技术;面对艰苦简陋的作业环境、偏远的矿区与崎岖的道路交通条件,需要提高设备材料性能和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减少人员劳动强度,提升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和操控性,提高大型设备自动化、可迁移性和安装灵活性。同时,我们也要把握一些软硬件技术发展趋势,如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由专业功能化向综合集成多功能化发展,逐步形成大数据资源应用,可灵活拓展的系统平台与专业功能模块化的软件技术。工具与设备由综合多功能化向专业功能强化发展。减少设备故障和维护难度,增强工具的针对性和专用性,简化设备与工具结构,配套先进的智能操控系统。这些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就是油气行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和推进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些技术的本身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把握需求,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油气领域专业技术进步。

4结语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4

摘 要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为当仁不让的成为当今社会设计师们共同关注的设计主题,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1995年增长一倍,如果这些能源全部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那么到2020年世界上就难以找到能满足100亿人口能源需求的煤矿和油田。因此,目前节能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将成为一场全球性的革命。

关键词 绿色设计 节能减排 新能源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80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贺社会责任心的回归。通常,我们把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一、以色列有条能发电的公路

日本群马有条公路,每当有车驶过,巧妙设计的路面能让胎噪奏出歌曲《上げてごらん夜の星を》的音调――会唱歌的路,很神奇吧?不过,这与以色列的会发电的公路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这条神奇的路是以色列技术研究院的一个项目,它在普通路面的沥青中植入大量的压电晶体,通过汽车驶过时的压电转换来发电,1公里的路面能产生约100~400千瓦的电力。理论上,这些植入沥青的压电晶体能使用至少30年,因此,该技术可以用于任何大流量的道路,包括铁路和公路。目前,其路面改造成本约为每公里65万美元,但在大规模生产启动后,造价还能降低2/3,而远期目标是,由该系统产生的电力价格能降到每度3~10美分(约合人民币0.2元~0.7元)――非常接近目前的民用电价了,甚至还更低,而且由此带来的减碳效应不可估量,尤其是对中国这种严重依赖煤电的国家而言,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高速公路4.1万公里,如果全部应用了此种技术,那么它们一年最多将发电1436亿度!

二、三款概念环保能源手机

早在两年前的2006年,法国的一个叫ModeLabs的手机设计团队设计了三款非常环保的新能源手机,他们都能靠人体的动作来进行充电。目前这三款手机再次受到关注。

第一款手机是YOYO,它可以被戴着脖子上,依靠身体的摆动充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置的太阳能电池。

第二款手机是U-Turn,它是一款主打商务人士的手机,充电方式更是简单的开合键盘。

第三款手机是Runaway,它可以收集使用者的锻炼身体释放出的能力,从而充电。

在反对工业文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全球出现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这一呼声尤其针对现代工业发展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来,设计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外已有许多大公司、大工厂及设计团体致力于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产品设计。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国家已在控制发展汽车,提倡骑自行车,有轨电车因速度慢、笨拙曾被汽车替代,但现在因为其安全、无污染又挖掘出来服务于繁华的巴黎街头,绿色设计是21世纪的重要内容。

因为在现今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年头,“节能降耗”成了一个高频词,但不再只是一个标语,在很多的行业与领域里都积极地把节能降耗落到实处。所以要求身在设计院校的同学们也要非常关注设计的热点,以后的IT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各厂商为了有所突破,更是纷纷自觉把产品推进“节能时代”,在产品开发各方面寻求与节能相吻合的新思路与新契机。

例如,IT行业中的巨头Epson的环保意识几乎已尽人皆知,他们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污染周围的环境。在生产制造中,Epson在节能时代中当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爱普生2002年就开展了削减最终填埋量的活动,并实现了全球工厂零排放达标。目前,爱普生已经在公司范围内全面废除了8种对地球环境、大气环境以及水质环境有严重影响的物质,并将太阳能、风力、水力等新能源技术充分运用于全球范围。

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产品节能方面可谓下尽功夫,尤其针对IT产品纷纷出台或制定了降低待机能耗措施,同时开展产品认证并制定产品能效标准等具体化方式。在我国,政府也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力倡导低能耗绿色办公。在由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等13家单位联合举办的“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的展会上,一系列包含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让公众领略到了科技的魅力,环保、品质和节约成为2006年政府采购的首要考虑因素。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郭秀华(1976-),女,江苏高邮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周曲珠(1966-),女,湖南攸县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Y1128)、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Y12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40-02

自高职教育在我国逐步兴起以来,为响应和缓解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关键问题,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尽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

创新能力的内涵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也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的能力。本文以创新能力内涵为依据,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灵活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马克思曾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充分说明了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时代要培养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教育部门都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重任,纷纷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较早,因而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

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这样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相应岗位上的一些技能,能够适应毕业后的顶岗工作。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按企业岗位需要,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指导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再依据这个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办学、科研、人事流动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按照企业要求深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门技术,让学生除了具备学校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具备专项技术。通过分析、研究国外先进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建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从单一课堂学习走向企业技能岗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国,最初是同志提出了创新问题,他对马克思的正确态度提出了论断:“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1999年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他强调:“要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我国在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统一标准的人才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设置课程时过分强调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考核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这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验证的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发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国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许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转化为产品,这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理论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创新人才。全国高职院校为响应“培养创新人才”的号召纷纷致力于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各个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因此,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应时代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1.教育培养体系改革

随着中国工业化过程,很多企业提出紧缺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上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高职学生具有合理的理论、技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合理科学地设置高职学生课程。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精简理论教学,抓住理论教育需让学生够用的度,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相关理论教学,这容易使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以后遇到相近实践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该实践;如果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烦琐,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笔者在“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课程教学中尝试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比如在介绍Y-减压启动电气原理图时,笔者将该原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即主电路与控制电路。笔者在介绍一部分电气原理后让学生现场动手搭接实物,并且自行优化所接电路,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2.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及综合知识结构和很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定期将任课教师送入企业进行实践,奖励教师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让教师加入到项目的开发设计与生产中,从而使教师了解一些产品的前沿信息,并提高授课质量。

给教师减负,让教师能够在自己的专长方面有所创新。教师在每年的讲授课程中跨度尽量减小,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升科研与实践能力,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诱导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这就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一技之长,还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过去单一笔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对学生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致力于探索人才的选拔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不断完善学分管理制,学生获得的相关技能证书或参加竞赛获得的成果可以适当获得一些学分;在考核管理中,采用将面试与笔试相结合、面试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及其他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观点、创新思路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学校在评价学生是否可以毕业时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公开发表的论文或专利来替代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三、结束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热点话题,涉及到较多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不同的专业所涉及的培养方式也可能不相同。通过实践,2011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1031班在中级电工考工中通过率为100%;“国信长天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有1名学生在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获得三等奖;在第一届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大赛中1名学生获一等奖,2名学生获二等奖,5名学生获三等奖等等。在指导学生考级、考工、竞赛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同时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展示与认可。

参考文献:

[1]郭秀华.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2(35):43-44.

[2]张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29-31.

[3]俞松坤.“多平台互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5):80-81.

[4]于文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06-107.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方法

优良的线形设计能够确保行车的安全性、提供汽车行驶的舒适性和优美的乘旅环境、能保证公路具有合理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随着公路路线设计思想的进展,在线形满足指标的规范要求以及行车的安全性的同时,设计人员更多地综合考虑公路路线的连续性、光滑性、平顺性和行车舒适感,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公路与周围环境协调融为一体。

山区公路的修建相对于平原地区的公路修建其考虑因素较多,从山区的地势问题到公路平面线形的实地选线、布设问题,都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实地的考察后,并结合山区的地形状况设计出一套适合山区公路施工的计划方案。此外,在山区公路的实际施工中需要施工建设人员在实地山区公路布线时除了按照施工的标准施工外还要考虑路线的行车安全,并且对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尽可能的做到连续和均衡,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周围的景观环境,不使其受到破坏[1]。

1、山区公路的平面线形的布设方法

1.1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直线形设计方法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之中,很多情况下都是采用的直线形设计方法。采用直线形的设计方式进行山区平面布线设计其设计人员往往需要考虑山区公路的等级、地形状况以及路线的走向和相应的施工技术要求等因素。并且根据山区的地形、地物、地质条件规划山区公路的平面线形直线设计的具体施工方案[2]。

1.2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的曲线形设计方法

不同于直线形的设计方式,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的曲线形设计存在多样化的设计形式,并且每一种曲线形的设计方式都有一套专门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但是曲线形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思路上却有相差无几,总结下来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确定控制点

控制点的确立主要是帮助技术人员找准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的要点,从而方便技术工人对山区路线的规划。然而控制点的设置在山区公路平面线形施工中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的路线的走向和施工周围环境的制约等影响因素进行施工前的评估,并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上确立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的控制点,初步的对路线所经区域进行了解。

1.2.2采用曲线形式形成线形骨架

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若采用曲线形的设计方法,首先要确立公路施工的地形骨架,一般来讲曲线形的设计方法都是在公路施工的模拟地形图上绘制若干直线段和圆弧段或者是选择一些拟合曲线对山区公路路线进行控制管理,从而形成初步的线形骨架[3]。

1.2.3 曲线设计方法的计算和调整

在曲线设计方法的各项要素确立之后,需要对具体的曲线设计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且对线形总体的技术指标和曲线设计方法是否满足局部的设计标准进行审定,并根据实际的审定结果对曲线进行修正和调整[4]。

1.2.4绘制平面线位图

平面线位图的绘制最大的作用就是便于施工人员对山区公路平面线形曲线设计路线的施工,因此,在确立了实际的线形参数,应该根据曲线相关数据的计算,利用有关的技术软件生成平面线位图。

2、虚焦点曲线

2.1山区公路实地选线的方法和技巧

在山区公路平面路线的施工中要按照其正常的施工模式需要先确立AE、BF两条重要的施工导线,然后在导线确立后再绘制辅助线AB。然而在实际的山区公路的平面线形布设中,往往有很多的干扰因素阻碍线形布设路线的确立,因此,要在实际的线路确立上应该对周围的地形因素和不通视因素进行考量,并且线路定线的安全应该先按照单曲线定线,这样起码能实地知道AB线上的中点(QZ),其次为了定线的准确在定线是应使a1尽量的靠近a2,从三角形的几何关系上可以得知曲线终点的D最接近于AB路线的中点(QZ),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线形布设中加入设缓和曲线后,并根据曲线设置的实际情况移动P值的大小,进而便于技术人员大体的掌握曲线线位和辅助线之间的距离,并且提高施工人员对平曲线实地布设的合理性。若是因为山区周围地形环境的影响,满足不了a1=a2的曲线设置条件,就可以利用三角形大角对大边的原理根据实际的曲线定位情况选择增大或是减少a1和a2的数值,从而在山区公路平面线形曲线设计动态上来判断路线纵横向坡度以及曲线路线的施工技术标准是否符合实际的施工标准[5]。

2.2曲线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曲线设计方法虽然能增加山区公路施工的安全稳定性,但是若是出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曲线设计方法对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就会完全不适应,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曲线设计方法时需要对该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细致的考量。

首先曲线型设计方法适用于山区地形的线形布设,但若山区地形地物的约束条件比较严苛时,线形布设的使用条件相对而言比较的狭窄,并且因为一些地形条件的约束使得曲线设计方法并不适用于公路线形布设,这时候就应该及时的考虑直线形设计方式。

3、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直线形布设方法和曲线形布设方法的适宜性

3.1直线形布设方法的适宜性

相比于曲线形布设方法,直线形布设方法的计算模式较为简单,但是这样的计算模式不适用一些复杂的组合曲线的处理,并且直线形布设方法并不适用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山区地形,因此,对于山区公路平面直线形布设可以应用在一些地形较为平缓,周围地物的约束条件较低的山区公路[6]。

3.2曲线形布设方法的适宜性

曲线形布设方法布设的手段较为灵活并且可以根据当地的山区的具体地势形态确立一个最佳的布设方式,并且对于一些地物约束条件比较高和道路布线过程中要考虑因素非常多的山区公路,采用曲线形布设方法尤为适宜,并且它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现代化公路等级的建设标准和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山区公路的修建越来越多,然而山区公路的修建相对于平原地区的公路修建其复杂程度较高,并且还涉及到山区地形因素、地物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实地的考察后,并且结合山区具体的地形状况设计出一套适合山区公路施工的计划方案。此外,在山区公路的实际施工中需要施工建设人员在实地山区公路布线时除了按照施工的标准施工外还要考虑路线的行车安全,并且对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尽可能的做到连续和均衡,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周围的景观环境,不使其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1]肖文俊.试析山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557-2557.

[2]吴磊.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与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2535-2535.

[3]付瑶,曹春林.山区公路改建工程设计新思路[J].市政技术,2015,33(1):45-47,50.

[4]王峰娟.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与质量控制[J].交通标准化,2014,42(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