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1
一、体育舞蹈的项目特征
体育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一般特征,如抒情,虚拟等。但是它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同时又有自己的特异性。体育舞蹈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严格的规范性。体育舞蹈,又名“国际标准交谊舞”,顾名思义,它是有一定标准的,国际体育舞蹈的严格规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1)角度方位、、运步的规范化。体育舞蹈规定严格,舞者的舞蹈动作必须沿舞池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可防止相互碰撞,增加舞场容量。体育舞蹈对各个组合中每一舞步的方位、运步方向以及其中旋转的角度都一一作了相对严格的规定。不同舞种规定了不同的运步方法,华尔兹的基本步有前进后退步、左右横拉步等;(2)音乐和服饰的规范化。体育舞蹈对每个舞种常用的节拍、速度以及节奏作了明确规定。如华尔兹和维也纳华尔兹的节奏均为3/4拍,而华尔兹速度为30节/分,维也纳华尔兹速度为60节/分。表演性和竞赛性的国际体育舞蹈要求极为严格。由于舞蹈的不同风格, 国际标准舞中摩登舞与拉丁舞均有其不同的专用服饰,从而需用不同款的服饰相衬托。男士应身着深沉、高雅的燕尾服,女士则身穿露背式晚礼长裙。具体的样式、色调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3)比赛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比赛,规范性的要求极其严格,它对动作技巧的掌握、音乐能力的表现、舞蹈风格的展现、不同动作的选编、赛场状态的施展、临场表现的效果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评判标准。第二,广泛的社交性、突出的国际性。体育舞蹈是沟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世界性“形体语言”,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同时它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交谊舞蹈,具有显著的国际性。第三,造型的夸张多样、高度的技艺性。体育舞蹈造型夸张多样,在华尔兹中尤为突出表现女士温雅婉转的阴柔之美;而在探戈舞中,则要求刚劲威猛发力透达。同时,体育舞蹈也有着高度的技艺性,包括:精湛的艺术性,高超的技巧性。第四,体育性、娱乐性。体育舞蹈让人在生动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同时它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健身运动。因为它具有娱乐以及锻炼的双重属性,人们就称它为“体育舞蹈”。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是具有严格规范性、广泛社交性、强烈体育性、高度技艺和高尚娱乐性的舞蹈形式。
二、体育舞蹈中体能的界定
广义的讲,体能包括机体的无形能力(人的内在的心智能力)和有形能力(个体外在的身体能力)两种。从社会学层面来讲,体能包括机体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抵抗疾病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个体工作的能力。而在相关体育项目中,体能则是机体在运动中展示出来的包括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的能力和走、跑、跳等基本活动能力。综合来看,体能就是机体通过遗传所具有的和后天实践所获得的在个体形态结构、内在调节、能量储备上具有的潜在的能力以及和环境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运动能力。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是体育舞蹈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教师或教练员运用各种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对体育舞蹈项目的选手个体进行积极的影响,从而增加个体的体能以及提高专项的运动能力的一个训练过程。体育舞蹈项目体能的训练注重在外部的环境以及内部的心理的刺激下所展示出来的个体竞技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力量素质训练。体育舞蹈项目的选手没有力量不行,力量过大也不行。总的来看女士更多表现为对身体的控制力,男士是相对女伴而言的控制力方面。就个体而言下肢肌肉爆发力也是很重要的.力量素质训练及教学中:(1)女士应以动力性及静力性的腰腹力量训练为主 (2)男士应以动力性和静力性腰腹训练以及上肢的力量训练为主(如果利用器械训练,应根据选手个体的情况和舞伴的体重等具体状况来安排训练负荷的强度)。(3)舞伴间也要进行动力性或静力性的舞蹈造型训练,力量训练的意义就是男伴能很好地控制住女伴。在该项目教学中对下肢肌肉爆发力的训练必须采用负重小、速度快、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方式,使总负荷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防止肌纤维变粗。可采用:抗阻力半蹲30s-1minX3;半蹲吸腿跳10次X3~5;静力直角蹲1 min~3 min×3~5。
(二)耐力素质训练。体育舞蹈有较大的运动强度,尤其是拉丁舞。比赛时,初赛、复赛、半决赛,每种比赛的间隔只相差
30-40 s。这对选手耐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游泳、越野或选择像仰卧起坐、俯卧撑、仰卧两头起等来提高选手的一般耐力,也可结合舞种对其身体素质要求的动作进行训练。在教学及训练中需要采用循环训练法训练,均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速度素质训练。体育舞蹈的选手在速度上的表现为:反应速度(舞伴间以及整体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旋转中呈现出的速度)、位移速度(沿各方向的行进速度)。反应速度是舞伴之间相对音乐语言共同表现出来的。速度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在教学及训练中可采用:(1)在无音乐的情况下,按之前安排的节奏不断练习;(2)放慢音乐进行练习,强化舞伴间的感觉;(3)在标准音乐速度下练习。这样无疑对选手的反应速度有促进作用。动作速度即个体完成特定动作的快慢。教学中为了提高动作速度及位移速度可采取:(1)改进适合某一动作完成的技术。
(2)尽可能使身体在完成动作时的贮备动量提高。 (3)预先加大训练难易程度。由于体育舞蹈是双人配合的独特性质,在速度素质训练及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有所练习。在体育舞蹈中经常会出现高速的旋转以及快速的跳跃,那么双人的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双人的速度训练和教学中就要采用由慢到快、由简到难逐渐递进的训练原则,先练习有接触的推、拉以及跟、随,逐渐过渡到舞伴间气息的引带,从而循序渐进的进入到速度协调一致的目的。
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内容
1前言
随着竞技健美操运动的迅速发展,规则的不断完善和细化,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趋向完美化,对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体能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同样,为了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体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体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试图剖析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概念和构成因素,以便使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有理论依据。
2体能训练
2.1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也叫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体能训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2.2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内容
形态与机能是体能的决定因素,运动素质是体能的竞技表现,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形态、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三者是体能的构成因素。根据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它的专项体能训练中有自身的特点以下主要深入探讨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中机体自身体能训练内容。
2.2.1身体形态
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遗传度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遗传度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与其它项目不同的是,健美操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它不仅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艺术分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形态的训练要常抓不懈。
2.2.2 身体素质
2.2.2.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漂亮完成成套动作的物质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都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整体力量提高的目的。整体力量就是运动员从事专项活动时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基础。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力量动作的选择有以下几个特点:规范性、均衡性、多样性、全面性。所以说,整体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水平是现代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
2.2.2.2 速度素质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速度是通过力度来表现的。它是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力度,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肌肉快速用力以及动作变化的速度和动作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健美操要求动作刚劲有力,积极快速,力度感强。无论上肢、下肢和躯干动作,都有明显的"加速"和"制动",以充分表现力度。因此,力度也是体现体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健美操的不足,缺乏力度是主要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对力度训练重视不够,对力度训练方法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系统、完整的认识。为此,在体能训练中强调与加强力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2.2.3运动耐力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1)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2)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3)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2.2.2.4 柔韧和协调
竞技健美操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运动,比赛中要完成体现高难度的柔韧素质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柔韧性,还要有很好的肌肉弹性,因此,对柔韧素质训练应特别重视肌肉放松这一环节。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时的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韵律与节奏感的协调等。健美操运动的特点之一是运动员的动作刚与柔的统一,它不仅表现在动作速度,而且还应具有鲜明的节奏。因此,在进行协调性训练同时也要十分注意运动员的肌肉收缩的强度与速度,即对力度提出较高要求。
2.2.3表现力
竞技健美操作为表现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有与其他项目相区别和自身与众不同之处。竞技健美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的色彩与灵魂。表现力是指在竞技健美操的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在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体现在各种动作能轻松完成,动作舒展、优美,有力度感,节奏好,动作能与音乐紧密结合,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项素质是影响表现力的客观因素,而表现力反过来影响体能的发挥。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不仅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运动员的自信心也显得尤为重要。表现力应贯穿整套动作的始终,特别是当完成到后半套,在体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良好的表现力可以使运动员在力竭的情况下动作更到位,并保持感染力。这就是一个运动员的潜力。假如两名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水平相当,在完成动作时尤其动作越往后,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把表现力贯穿到底,谁就是胜者。表现力是支撑运动员完美完成成套动作的有力支柱。
3结论
3.1 体能训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是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是运动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再塑造工作。
3.2 竞技健美操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表现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力的训练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独特之处。
3.3 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必须有计划的贯彻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需要在了解影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能训练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兴.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上海体育学报,1998.(1)
[2]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27(4)
[4]周建社,方奇.竞技健美操的艺术审美与客观评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3
一、拉丁舞的素质要求
受到拉丁舞技术的影响,拉丁舞训练者的舞蹈动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所负荷的强度也越来越大。比如,拉丁舞训练者的舞蹈动作平均速度大约为每分钟45个小节,每个小节的动作2~7个不等,这样算下来,拉丁舞训练者每分钟大概要跳150个动作,完成一支舞曲后心率最高可达一分钟213次。从运动的时间以及强度来看,拉丁舞属于以无氧系统供应能量为主的一个运动项目,这就要求拉丁舞训练者要有良好的盐磷酸供能的能力,不仅如此,拉丁舞训练者还要有较强的速度力量以及耐力力量。此外,拉丁舞训练者为了展示出拉丁舞所具有优雅美丽的线条和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拉丁舞训练者的身体柔韧度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拉丁舞训练者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身体的柔韧度体现在女生拉丁舞训练者的膝、肩、髋以及胸椎关节的延伸性和控制力上,男生拉丁舞训练者的肩、髋以及胸椎关节等部位上。比如,地面上的反作用力通常都是通过踝关节和膝关节然后传递到髋关节和胸椎关节上的,最后通过躯干传递到身体的四肢,尤其是手臂,并且由手臂延伸到身体的周围,使拉丁舞训练者的全身都形成一个能够产生优美姿态的有机整体。拉丁舞比赛的场地长23米,宽16米,面积为386平方米,同时有6~10对不等的训练者同时进行比赛项目的表演,非常容易发生碰撞,所以,为了避免碰撞现象的发生,拉丁舞比赛对训练者的反应速度以及灵敏性的要求非常高。拉丁舞对训练者推动身体进行运动的力量以及保持平衡的力量、身体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置移动速度、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胸椎关节的柔韧度、无氧情况下的耐力、身体的灵敏性等都有最基本的要求。
二、拉丁舞的训练原则以及训练方法
(一)拉丁舞的训练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拉丁舞的力量素质训练是一个不能间断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所以要遵循训练的规律,及时总结经验。拉丁舞训练者每个星期至少保证1~2次的力量素质训练,以此保持自身的力量,如果每个星期能够保持3~4次的力量素质训练,就能够明显提升自身的力量。
2.多样性原则。同一个肌体群长时间进行同一种训练,机体就会对此训练产生适应性,对训练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适时调整训练方式、训练量以及训练强度是非常重要的。
3.个体差异性原则。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参赛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要考虑训练者的体能情况、年龄、性别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比如一些训练者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耐力比较差,而有的训练者腹肌力量比较强但是下肢力量比较弱,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就要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4.专项性训练原则。有效提升拉丁舞训练者的专项能力,是训练拉丁舞训练者力量的目的。所以,拉丁舞训练者选择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与其专项动作之间是有联系的,训练动作的幅度、频率、特点和方向是与拉丁舞舞蹈动作的专项性质相符合的。
(二)拉丁舞的训练方法
1.综合训练方式。在拉丁舞训练者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专项性身体素质训练通常是在身体机能训练的基础之上,结合训练者的专项运动特点以及要求进行的身体素质训练。由于拉丁舞的特点,拉丁舞训练者需要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较快的速度、良好的耐力以及灵活性,训练者的这些专项素质是通过长期的系统性训练得到的。身体素质训练与舞蹈技术训练有机融合,身体素质训练是为了促进训练者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舞蹈技能的提升。拉丁舞训练者进行训练时要将身体素质训练与舞蹈技能训练有机融合起来,以此保证训练者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拉丁舞比赛时能够展现出来。
2.力量的训练法。速度与力量的训练方式一般是超等长收缩训练,即首先让肌肉离心收缩,然后做向心收缩。该方法可以通过牵张反射加强肌肉的收缩力量,使其与其他力量的联系相比,能够更强地刺激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使肌肉的发力速度更快,技术结构与人体运动方式更加接近,使最后的训练结果更如人意。
3.耐力的训练方法。拉丁舞训练的运动量大、运动时间长。在体能训练中,耐力指的是高强度长时间从事舞蹈专项运动的能力,强度一般指的是运动的速度。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之间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拉丁舞训练者在进行耐力训练的过程中,其训练的水平是由氧债与耐乳酸的工作能力、速度力量、机能潜力的利用水平、疲劳时的心理素质以及意志力等决定的。
4.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包含5个方面,即柔韧、耐力、速度、协调及力量。按\动训练项群分类,体育舞蹈拉丁舞是属于技巧主导类表现性项目,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其运动强度也比较大,例如,桑巴、恰恰、牛仔舞成套动作完成之后(约3min音乐,速度为20拍/10s左右),选手平均脉搏可达到200次/min左右。这样对选手在的身体素质及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对拉丁舞选手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结束语
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4
一、从两种人群,两种研究方向,综述为三个方面来谈课外训练在舞蹈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在舞蹈学习教育中,课外训练的内容和时间长度是复杂的,类型依照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首先,从学习舞蹈的人群中,当然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舞蹈,包括名族舞,拉丁舞,芭蕾等各类正在学习的人群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舞蹈课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在舞蹈课上,更快更好的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必须在课外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课上学到的舞步,以加强动作的准确性,提高对舞步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对自身动作协调性的练习加深。除此之外,健身房的例如跑步机等的机械设施,瑜伽等非舞蹈的体能锻炼,是对舞蹈学习的内部提升,在肌肉、力量、柔软性、运动协调,各个方面都得以加强锻炼。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舞者,单纯课上的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舞者们,总是在追求完美舞步的同时,付出了无数课外各种各样的练习。
其次,在舞蹈教育者这样的人群中也可以同样了解到,课外训练在舞蹈教育中有多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短暂,作为一名舞蹈教练,在短暂的时间里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是有限的,想要得到一定深度的舞蹈成果,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课外的反复训练。当然除了单一的练习课上学到的内容外,对于学生需要通过健身,瑜伽等非舞蹈的体能训练,从而提升力量,柔软性,协调性,而提升适应舞蹈的体质,这样的非舞蹈训练,舞蹈教练们都表示非常赞同。而很多欧美国家早已有了这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有着三十年丰富工作经验的物理理疗师Marika Monlnar曾说过:“舞蹈演员表演同样的舞蹈始终运用同样的肌肉、力量、柔软性、运动协调性的训练可以使你的身体从新全面的得到滋养。一旦你感受到这样的运动对你身体和舞蹈训练的益处,你就会找时间去做这样的运动。” 她相信课外训练是任何种别舞蹈的基础。由此可见,课外训练对于舞蹈教育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最后,从生理科学的角度一样可以验证课外训练是具备一定科学性的。当舞者的腿控制在最高点时所需要的最后的支撑力量是使其的柔软性得到改善的关键。普拉提改善方面的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来解决柔软性的问题, 例如单腿花圈等练习会显著使得舞者的柔韧性等得到提高。除了瑜伽,跑步,物理性的动作练习可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外,当然不能忘记,反复练习舞蹈动作也是增强力量持久度,加深动作协调准确性的必要练习。
二、具体哪些课外训练可以科学性有效性的起到作用
经过以上讨论研究后,对于课外训练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科学认识。那么究竟具体的哪些形式的课外训练可以使其促进作用达到最高,最具有效果呢。同样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有效渠道。
(一)物理理疗的训练。很多物理理疗的方式可以在舞蹈训练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像是前文中提到过的普拉提改善方面的训练便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式,可以用来解决柔软性的问题,并在体力上会有一定挑战性和突破。例如单腿花圈的练习,可以改善舞者腹部肌肉的稳定性。此外还有跳跃的辅助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跳跃时的抵抗力,同时锻炼脚步的肌肉群,会使弹性得以伸展,使跳跃得以达到理想的高度,使舞者的舞姿得以更完美地展现。也可以选择物理理疗器材,得以帮助舞者建立更好的协调性。无论是利用哪种方式进行训练,都需要根据自己所能够承受的疲劳程度来制定属于自己的训练计划。
(二)健身辅助舞蹈训练。健身房器材丰富,品种很多,无论是想要一个强壮的后背还是结实的双腿,都可以找到很多器材来辅助训练。除了健身房以外,其他的机械训练,游泳和自行车运动等都是可以增强体力的训练。当然,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力度、时间和次数,以免运动过度反而对身体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三)对于舞蹈技术舞姿的反复练习。在利用物理理疗以及健身方法对身体体质,柔韧度等各方面进行提高后,最重要的当然莫过于对专业舞姿,技术的反复训练了!俗语称“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样的传统俗语也不乏有它的精髓之处,不论是哪一门修行,在经过师父的引导后,自己的那部分才是最重要的,要想成为师父门下的“好学生”“好徒弟”,自己下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而这里谈论的舞蹈艺术更是不容忽视课外的训练,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加强对舞步的熟练程度,不断地深化对舞姿的掌握程度,练习使舞蹈技术更加娴熟,更加专业。
三、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辅助训练,相信舞者们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现状中,让韧带,肌肉得到更全面的拉伸、运用和锻炼,无论是柔软性、跳跃能力、肌肉的力量、持久的耐力还是自身的体力,都将会有一个质的突破,这样的训练,将会成为一名成功舞者舞向梦想舞台的通路,这样的训练方式,都将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教练教授舞者的精华,在舞蹈教育中才会更加顺利,更加专业,更加被舞者认可,更加被更多的人所接纳!相信无论是在舞台上的跳跃还是穿过空中的弧线,都将会更加理想更加优美!
参考文献
[1]刘煌;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2]吴秋林;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评价模型的研究[J]
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5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模式,以期拓宽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开发多元教学合作,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田径教学 健身 改革
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倡导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1]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纳并采用,高校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选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然而,以往一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田径,却遭到了冷遇,很多学校因选修田径的学生人数较少而停止了田径选修课的开设。为此,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旨在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因选修田径课的人数过少,正面临着保留还是取消该项目的艰难抉择
据调查,部分高校的田径选修班从未开过,原因是无人选修这个项目。北京市普通高校正常开设田径选项课的学校只占20%,而不开设田径选项课或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的学校占80%[2]。通过各高校网站进行查询,很难发现有开设田径课程的高校,只有极少数的学校仍然坚持开设,但同样面临是否继续开设田径选修课的艰难抉择。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田径教学内容一般设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铁饼等,实际上出于安全考虑,教学内容已被大大缩减。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中学就已经上过田径课,到大学来还是相同的项目,尤其对中长跑项目记忆“深刻”。而且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以教学之名行训练之实,学生几乎已认为田径教学就是体能训练,谈虎色变,这种状况与新《纲要》背道而驰。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习过程枯燥
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追求所谓的正确技术,很多老师仍脱离不了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一味重复单个技术动作练习。由于侧重于技术的掌握,强调系统性的技术教学,这种较死板的田径课结构显得单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以发展身心为主的教育目的,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考核评价机制老套
考核评价多以量化指标为主,一刀切,不考虑学生实际,基础差的学生无论再努力,进步幅度有多大,但还是达不到标准,望而生畏,而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达到标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考完就丢,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各高校都有1-2个标准田径场,这是高校场地的必备条件,而且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更是热闹非凡,停止开设田径教学必然导致场地器材的闲置。
(二)田径运动能全面地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是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这是无庸质疑的。它能有效促进地促进人体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同时,田径教学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等个性特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田径运动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其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人数、季节、时间、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的特点,在非常时期(如非典时期)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四)开展田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原理,对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普通高校应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
(一)重新认识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
新《纲要》的推出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内涵,许多传统项目涌现出如三人篮球、花式篮球、五人制足球、大众健美操、搏击操等新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广大同学所喜爱。而田径教学还以原来的模样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消极应对时代的号召,使其在高校面对困境。因此,田径教学也应利用这次契机深化改革,不仅应该重新定位田径教学目标,而且要认真思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等的转变,寻找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一是充分挖掘田径运动在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作用,作为其它各专项的体能课;二是结合校代表队日常训练以竞技课的形式存在;三是结合田径健身原理与方法以健身课的形式存在,并开展多元合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而大多数学生并不适合参与竞技,他们更关心田径健身等实用的、有趣的部分。因此,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才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要方面。
(二)教学内容的新选择
确立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以田径健身作为的主要内容后,田径课不见得就要非要教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背向滑步推铅球、800米等项目,可以广泛地选取其它项目的素材,扬弃不适合田径健身的内容,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如将田径竞技项目“软式化”后,改为健身走、跑、跳、投。也可引入户外运动的内容,以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为本,加以改造,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激发运动兴趣,促进运动强化,养成锻炼习惯。以此彻底摆脱田径教学的困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学校田径运动竞赛提供广泛的项目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拓展教学模式,开发多元合作
在高校体育课程大目标的背景下,各项目的目标都一致,这为开展综合的、多元化合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例如进一步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将大学生喜欢的早晨、傍晚进行的健身走、跑等课外田径锻炼纳入课程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与运动处方类合作,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基础和原理功能,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间,使田径教学实用化;将竞技项目“软式化”,开展田径娱乐竞赛活动,使田径教学娱乐化;吸收户外运动的内容丰富自身,融入社会,使田径教学时尚化,给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更多的支撑点。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3]。而不是单纯地以运动成绩作为指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扭转枯燥的教学过程,从而更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结语
普通高校需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寻找田径课程重回高校体育课程的契机,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田径教学应广泛汲取教学素材,拓展教学合作形式,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实用化、娱乐化、时尚化,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扭转田径教学的被动局面,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1).
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范文6
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不仅能带动校内篮球运动的开展品质,也能不断激发起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目前,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茶道精神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可从: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
茶道精神;篮球教学;高校;应用
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下文简称:篮球教学)历来在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高校所开展的球类比赛项目来看,篮球比赛也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从中不难知晓,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不仅能带动校内篮球运动的开展品质,也能不断激发起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但聚焦于目前的篮球教学模式则不难发现,以篮球技术为核心、以体能训练为纽带,一直贯穿于篮球教学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反面来看待,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篮球教学的真谛之所在。事实上,在篮球教学中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个体在该竞技体育中的心理感受,还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来拓展篮球教学的职能。为此,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传统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当前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中的短板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所存在的短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1教学目的方面
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篮球项目在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而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流程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再造。在与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传统教学目的所指向的竞技训练特质,将难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内心体验,而这种体验需要包含:思考、感悟、耐性等三个主要元素。然而,当前的教学目的则主要局限在教会学生一种体育项目而已。
1.2教学手段方面
作为大众体育项目的篮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般为,学习运球、定点互传、跑动中运球和相互传球,以及最后的半场小组对抗和全场小组对抗。这种基于传统教学目的而逻辑生成的教学模式,尽管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上则毫无帮助。本文在开篇之处就已提到,需要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而与专业课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体育教学能健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作为篮球教学的最后环节,本应起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绩效,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则以测评学生的篮球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如,测评学生在跑动中运球的技能,测评学生的投篮准确性,以及测评学生在小组对抗中的表现等。不难发现,这些基于外在的评价对象并未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测评中存在着恐慌心理。再者,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相联系,上述评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传统茶道精神在破除短板中的作用
将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篮球教学中,应侧重于解决具体和实际的问题。在当前日益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下,茶道精神的作用就应从助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来寻找答案。
2.1完善了教师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目的的固有性,将直接抑制篮球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随着茶道精神的融入,使得教师能够自觉和不自觉的将篮球教学与茶道中的“思考、感悟、耐性”等元素进行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几乎不存在联系的可能性。但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重视学生的个体心理感受和帮助学生疏导内心的负面情绪,则可能使二者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也就倒逼教师去反思目前的教学价值取向,进而重视健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2丰富了教师教学手段
显而易见,茶道精神的提炼与传递需要借助茶道活动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将茶道精神融入到篮球教学之中来,首先就需要将茶道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这就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前面已经提到了篮球教学的程式化问题,这种单调和机械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最终结果则是,部分学生对于篮球小组对抗存在着心理上的排斥感。
2.3拓展了教师评价视野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里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现阶段针对篮球教学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而且以技能考核也未能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为此,从学生对篮球项目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评,转移到重视对学生个体心理改善状况的考察,则能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职能定位。
3茶道精神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
具体而言,茶道精神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可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
3.1合理引入茶道项目教学
茶道项目作为实体在引入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之上,而传统篮球教学则一般处于室外,所以建立二者在教学中的无缝衔接态势则成为了关键。另外,如何在学生面前自然的引出茶道项目也十分关键,这是确保学生能沉下心来体验茶道精神的前提。因此,在这里的机制中实则就是要解决好以上两大问题。
3.2建立茶道与篮球的联系
本文强调的是将茶道精神融入到篮球教学之中,那么茶道活动只能是“中介”,起到连接茶道精神与篮球的桥梁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茶道的中介作用呢。通过上文所提到的“自然引出”之外,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也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下,才能使学生明确篮球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目的之所在。
3.3多渠道考察学生的心理
前面已经指出,在教学评价环节需要将重心放置在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改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与体育教学的新职能相匹配。这里提出了“多渠道”则具体指向线上和线下,而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线上的考察途径则成为了重点。为此,这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机制之一。
4教学实践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实践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
将茶道精神与篮球教学相融合,本质上属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内容。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得到教师认可和理解的情形下,有关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难以成行的。为此,这里需要着手去做的工作便是,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具体的办法为,举办体育教研部与专业教学院系的教学联系会议,通过围绕职业素质教育来理清体育教学在今后的职能定位。然而,以学科带动人、骨干教师为梯队,具体开展相应的教学创新工作。
4.2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
为了不对现有的篮球教学秩序造成冲击,应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茶道专项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资源可以从体育教学资源和专业实训教学资源中来获取,如通过利用专业实训教室来开展茶道教学。在教学之前需要使学生明确茶道专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利益关切下重视该项目。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设置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即学生已经接触到篮球项目,而此时则利用茶道来健全自身的心理素质。
4.3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
茶道活动开展之后便涉及到对茶道精神的提炼与传递,包括“思考、感悟、耐性”为主要元素的茶道精神,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克服篮球对抗所带来的负面心理中来进行传递。思考可以解读为对篮球项目技能的体会与提升,感悟则可以理解为对自身不足的反思与修正,耐性则可以从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和自信中来得到体现。这样一来,通过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学生就能从中自觉引申到职业素质心理培育之中来。
4.4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
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改善情况具有内隐性特征,所以线上交流的私密性将能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也能够使教师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另外,教师在线上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主题可以涉及篮球和篮球以外的体育心理话题,也可以就职业素质养成问题进行交流。
5问题的深化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茶文化的功能,进而超越茶道精神的理解范畴:
5.1文化素质教育改善学生心性
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将能改善学生的心性,即使他们的内心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也能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难得的机会。目前,诸多高校都开设的有国学方面的选修课和研究社,这些古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将能影响学生对现实的思辨能力。
5.2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还含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的要义。从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可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以及建立起有助于大家参与其中的文化素质提升平台,这些都将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使大学通识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施。
6小结
聚焦于目前的篮球教学模式则不难发现,以篮球技术为核心、以体能训练为纽带,一直贯穿于篮球教学之间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反面来看待,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篮球教学的真谛之所在。本文认为,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茶道精神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可从: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林花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常振明.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促进作用分析[J].教育,2015(29):249-249.
[2]霍文军.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015(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