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1
摘要:1997-2013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迅猛,从199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23.8亿元、利润-4.2亿元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2292.1亿元、34.4亿元,增长95倍和8倍。但是,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收入差异性高于利润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关键词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标准差、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13年的17年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6340.83亿元、突破6千亿,从1997年的23.857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292.1435亿元,2013年是1997年的96倍,增长了95倍,每年平均保持了5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式发展,2001年、2008年、2011年是3个最高点。1997-2003年期间,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波动性不稳定的发展,不同年间有涨有落,进入本世纪后,2004-2011年呈现平稳、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2013年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收入总量却有了质的发展。
2、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13年的17年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到1285874.3万元,突破120亿,从1997年的-42041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34.4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9倍,增长了8倍,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1997年到2006年呈现出波动式增长,不同年间有涨有落,波动性较大,1997年出现亏损,利润为-42041万元,这种亏损的情况持续了1998年、1999年、2000年共四年,2001年开始,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扭亏为盈,2001年利润95418.4万元,比刚开始出现亏损的1997年增长了137459.4万元,2004年到2008年发展相对缓慢,2009年到2013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3、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97年到2013年的17年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收入差异性高于利润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有些年份,收入为正,利润却为负。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2
日前,由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中国标准化协会支持,信息产业部包装办公室、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主办,中电华夏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协会EPC与物联网应用标准化推进委员会承办的“2004 RFID&EPC与电子供应链高级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来自信息产业部的官员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形势作了分析和预测,并阐述了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记者从会上获悉,信息产业部明年的工作重点将会集中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政府职能转化、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大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出口协调六个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和措施,以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会上,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介绍了2004年信息产业总体运行情况:制造业运行速度增长较快,通信运营业趋于平稳,出口大幅增加,产销衔接趋好,经济效益改善,运行质量好于去年。2004年1至9月期间,制造业及软件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7008亿元,同比增长为42%;工业增加值达到3504亿元,同比增长为43%;实现税收总额达到213亿元,同比增长为23%;实现利润达到659亿元,同比增长为43%。具体可以概括为: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的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大户。据王司长介绍:2004年制造业及软件业的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达到12.3%,高于纺织、化工、冶金、设备、交通设备、机械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增长速度。2004年1至9月之间,制造业及软件业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1.2%,其中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3%、实现税金同比增长18%。
在总结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时,王秉科表示:一是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空间;二是各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宏观管理部门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高速增长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我国已经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格局,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据信产部统计,2004年1至9月期间,制造业及软件业产品出口额为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52%;增幅高出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5%,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但是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增多。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电、油等能源紧缺的不利因素,均会对我国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国际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趋势日趋明显
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为了推动产业建设,9月28日信息产业部举行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北京、天津、上海、青岛、苏州、杭州、深圳、福厦沿海地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等9个城市和地区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些基地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中国虽然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核心技术匮乏,核心产业薄弱,企业实力不强,“大而不强” 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我国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任务。王秉科在会上指出,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引导、规范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四、扶持大型企业 带动产业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散、乱、小”的现象,规模效益不明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如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仍比较弱小;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档次的产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因此,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将在明年加大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力度,保证这些大企业集团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争取在一两年之内培育一两个跨国公司。
王秉科认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实行大公司战略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公司,企业规模结构得以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华为、联想、海尔等公司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
五、电子信息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王秉科预计全年全行业将超额实现年初制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到位,将为2005年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60~70%的外资都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大量资金的持续注入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强劲的拉动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前景看好。
对于记者关心的具体产业增长点的问题,王秉科认为RFID、3G以及数字电视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三个增长点,它们将为整个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上服务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六、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3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支柱产业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06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0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长江三角洲角电子信息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向型经济的强烈带动下,2003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名列全省38个工业门类第一。多年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巩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淮安市抓住机遇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作为长三角最北的城市,主动接受上海、昆山、苏州经济辐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构筑台商高地。2007年以来,由于台商投资的导入,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改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积弱局面,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淮安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
二、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淮安经济发展概况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现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四县,总人口534万。淮安市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跃居苏北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4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09.3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由于历史原因,淮安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北“经济低谷区”,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2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75元,增长17.4%。
(二)淮安产业结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一二三”型到2000年的“二一三”型,再调整为2007年的“二三一”型。由于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17.1∶48.1∶34.8再调整2009年的15.2∶48.3∶36.5。
1978年淮安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3.2%和36.8%,而2008年比重分别为36.52%和63.48%,淮安市工业已经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淮安市已初步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支柱产业,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三大千亿元产业也初具雏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概况
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1990年淮阴博伟电子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总投资45万美元,但是此后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得到明显发展。2006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进入淮安经济开发区投产运转后,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继成功引进富士康后,达方电子、苏杭科技、振维电子等电子制造企业相继落户淮安。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8.35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93.06亿元,同比增长62.7%。在电缆、电池、仪表、元器件等行业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元-30亿元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框架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四、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一)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淮安市紧紧抓住全球IT产业调整和富士康落户淮安的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根据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到“十一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1亿元,年均增长73.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43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46亿元,建成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0.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100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150亿元,建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淮安继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外,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特钢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
(二)淮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柱产业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发展途径。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创新产业格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淮安支柱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应该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作为长三角最北端的城市,淮安紧紧抓助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开展对台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淮安打造成省内继昆山之后新的台资高地。虽然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在以富士康为领头羊的电子制造企业的带动下,已初显集聚效应,不久在淮安将会形成又一个“台资IT产业”高地。
第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即使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孱弱的,因此,淮安在发挥后发优势充分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与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业的适当错位发展。比如说,由于淮安处于全省人才洼地,缺乏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创新研发在近期内不会是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近期内,淮安更多考虑是如何承接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内转移。同时,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配套的电子信息产品,如发展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盐城、南京、上海及本地的汽车改装和拖拉机生产相关产业服务等。
第三,技术开发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考虑在经过五六年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后,淮安最终还是要走上研发新技术,创新品牌,努力形成技术核心的发展之路,并为此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四,扶持培育原则。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在淮安的突破性发展本身就是当地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的结果。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在淮安落地生根,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并成长为淮安三大千亿元重大产业,缺乏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大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2、具体措施。当然影响支柱产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对支柱产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产业经济规模逐渐庞大,尤其是规模工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为淮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此外市场、政策、企业规模、产业链等各方面因素也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拟就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路径进行探讨性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久战略。淮安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从江南向苏北转移的机遇期,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第二,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淮安应该将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使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关系更加协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淮安要加快技术创新,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服务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淮安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发展有特色和相互配套的产业,构成相互衔接的大产业链。大力吸收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积极承接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和流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核心环节。在高教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完善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研究型人才的整体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第四,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强产业腹地建设。把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其他毗邻省市的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腹地建设,适时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大发展空间。
第五,要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完善出口加工区设施,促进进出口,实现商贸双赢。当前淮安招商引资还停留在“筑巢引凤”的阶段,今后要加快硬件、软件的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引凤筑巢”,使淮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尽快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Z].
3、宋新刚,殷丽丽.引进台资对于促进淮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导刊,2007(11).
4、袁欣,李深远.深圳市电子产业集聚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9).
5、郝朝君,董金玲,张赴宁.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6、赵成柏.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1).
7、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4
1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以组装为主,组装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设备和整机生产等。这类产品的制造都是高耗能环节。其中,电光源、电路板、液晶面屏和信息化学材料等的制作耗能均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不合理情况,制约着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2核心技术产业薄弱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耗高、污染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所以,我们只能充当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商,而且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小企业比较多,它们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信息产品和服务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核心技术一般掌握在发达国家,因此,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就是受制于人的。
3节能减排意识低在节能减排方面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受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对它并不重视,一般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另外,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改革行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效率,以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我国企业节能减排意识也比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忽略了设备的节能问题,对节能减排设备的投入比较少。
二节能减排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耗能设备的应用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产品制造结构形式,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形式;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开发低耗能产品,淘汰低技术、高耗能设备和产品的使用。另外,还要逐渐淘汰电子化学材料、电真空器件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陈旧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置,不断开发太阳能电池等新型无污染节能产品,不断创新新技术和新工艺,将电子产品能耗降到国家规定的水平,提高信息产业的节能减排能力。
2注重人才培养
创新科学技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薄弱,处处受制于人,是造成电子信息产业高耗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积极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产品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以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技术,并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的节能水平。
3政府加大技术设备的投入
政府应该积极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措施,具体包括以下2点:①加大对支柱产业的资金投入,推动企业再生项目的发展,及时更新企业陈旧、落后的设备,利用新型节能设备,以便更好地实现节能效果。②积极推动企业产品的节能设计,使生产的产品具有节能功能。此外,在倡导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为环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节能减排产业园。
4实施数字能源计划
推动信息产业节能降耗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电子炉窑改造工程,在社会中发展专业能耗诊断服务,标杆企业节能减排数值,使企业能耗达标。建立电子工业节能技术中心,实时节能产品和设备目录,支持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开展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生态设计试点。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能效标识认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节能减排的发展。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5
一是确立适合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标准
经济区所要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与的地缘优势,在两岸产业合作上实现先行先试;能够利用的要素禀赋优势,利用当地发达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最终成为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的产业;必须具有延伸能力,形成从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并融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供货来源地;在技术上必须是世界先进的,在规模上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品牌形象上有强大影响力,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具有较长的市场生命周期。
依据上述标准,经济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选择的主要产业是,形成石化上中下游的炼油、石化原料生产、化纤、纺织、服装制造的产业链,以及紧跟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产品生产、装备制造、光伏与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二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选择
根据国务院《意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础建设,应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即所发展的制造产业,必须是与存在一定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差,通过对接制造业,可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从而成为国际市场主要供应商的产业。
按照国务院《意见》的要求,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具体来说,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主要发展下列产业:
有节制地发展石化产业。经济区建设规划中,确定了两个石化产业基地,一个是的化专区,另一个是在建的古雷石化项目,如果再加上三都等石化园区,在年这些项目设计的生产能力都实现后,石化产能将远远超过本省需求。考虑到资源约束与环境条件,再考虑实际产能的过快增长、今后替代能源的发展,目前,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应有所控制,以实现全部产能后基本能够满足在成品油、石化中下游原料供应为限,避免石化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
其他应主要发展的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应建立基地,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要注意引进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并加强自主研发和产品更新,使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货源供应地;
(二)纺织业和光伏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与先进性,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可以作为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装备制造业,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对石化、机械、纺织鞋服、建材加工、陶瓷、食品、工艺品生产设备有巨大的需求,通过承接装备制造业,可以满足本区域的需求,节省用先进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成本。
(四)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鞋服业具有雄厚的基础,成为国际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生产与供应地。纺织服装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依靠区内现有的生产基础,通过自主创新与品牌创建,开发新材料,设计新款式,特别是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创建国际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成为主导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领跑者与主要供应商。
三是发展制造业必须具有创新性与持续性
要使制造业具有先进性,必须坚持制造业的创新性与持续性。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是,长期形成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本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也体现出我国制造业的脆弱。制造业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先进制造业不仅要通过承接地区和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来发展,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使制造业的先进性得以保持。此外,还要持之以恒地做世界品牌,要做百年老店,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四是确定发展的产业功能分类
目前,经济区整体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进入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所占的制造业比重大于轻纺工业的阶段。在此阶段,不同产业的地位(功能)必须加以明确定位。可以考虑以下的产业定位:
主导产业石化产业。石化产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长,除了提炼成品油满足建设能源需求外,中游的聚等产品,可以成为塑料制品与化纤产品的原料,进而支持下游的纺织与服装业发展。引导石化产业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原则,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发展,可以使石化作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充分发挥。
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纺织鞋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数字化时代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使这一产业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更替性,其产量与产值在今后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稳步上升。目前,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变,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基础产品,延伸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加快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及光电、新型元器件等新兴产业。
纺织作为传统产业,也是目前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还在继续发挥,并且将持续相当长的阶段,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品牌附加价值。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6
三、长三角。珠三角IT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最新的数据调整后,长三角与珠三角
>>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中)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上)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下) 产业链视角下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合作形态 中粮全产业链模式 中粮:升级全产业链 中光学:整合投影产业链 浅讨中医学“三因学说”在天麻产业链中的作用研究 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 产业链中核心大企业的金融功能拓展 论长三角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作用与发展 在线视频在我国影视产业链中的地位及前景 浅谈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虚拟供应链联盟 生态产业链中企业间动态利益均衡研究 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研究 规模化进程中我国生猪产业链市场结构研究 龙江家具产业集群产业链升级研究 浅析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 中建地产打造“全产业链版图” 中粮宁式版全产业链扩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中)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中)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续上期)
三、长三角。珠三角IT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最新的数据调整后,长三角与珠三角IT产业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的发展预测趋势如以下图表所示:
以上统计数据和预测数据表明:由于2005年上海IT制造业增长速度放慢,而广东省IT制造业增长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长三角与珠三角IT制造业年增长率有相近的趋势。这一预测与实际将发生的情况有可能吻合。因为广东省为了调整IT产业结构和完善产业链,已经规划投资较大项目。
四、环游海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环渤海经济圈一直被当作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和人口的20%。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华北环渤海ICT产业集群区(北京、天津、周边工业区、高科技园区)是以北京中关村―天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纽带的京津信息产业走廊,及以该走廊为核心的环渤海或华北信息产业集群。
2001年,环渤海ICT企业约1200家(其中外资约290家),吸纳就业人员约33万人(其中外资约7万人)。2001年,环渤海ICT产业集群的产值约2760亿元,接近珠江三角洲。2001年,天津开发区IT制造业销售值500多亿元,占全国的7.4%,但税利占全国近6%。该区域拥有联想、方正等中国一流品牌企业。2003年该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829亿元,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的32.04%,实现销售收入3626亿元,占全国的31.43%,实现利润总额166亿元,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的28.82%。2004年环渤海地区有25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营业收入占百强的39.2%,其中有7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作为本土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其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企业向其周边聚集,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环渤海地区的优势在于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全国最大的100家软件企业中有?/4集中在北京,天津拥有超过30家以上的高级研究所和国家的研究中心。很多国际大公司例如摩托罗拉、微软、惠普、松下、富士通和三星等,都将他们的研发中心放在了北京,同时将他们的生产基地放在了天津。权威方面预计,在未来的五至七年内,天津地区电子行业的年产出可以达到360.14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2004年9月15日,京、津、冀、辽、鲁、晋、内蒙古签订《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这一主题词纳入各自的“十一五”信息产业规划,并商定建立环渤海信息产业联席会制度,承诺将在信息产业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协调发展。
在过去,环渤海各省区市普遍没有摆脱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封闭发展模式,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较大,资源流动不畅。国有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市场意识较差,缺乏企业自下而上的合作动力。此外,产业趋同现象较明显,几个实力较强的省市均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各自发展的主导产业,竞争多于合作。与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域相比,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1.北京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北京市是我国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不可磨灭的功绩。目前,重点规划发展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和电子整机产业。2003年北京信息技术产业的制造业产值为929亿元,排在全国前五名,软件产业销售收入42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2004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生产平稳发展,运行情况保持了继续增长的态势。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其中,制造业230亿元,软件产业2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735.84亿元(其中,制造业1221亿元,软件产业514亿元),利税总额195.60亿元,出货值348.05亿元。
目前北京拥有国家及市属科研院所267家,从业人员3.9万人。在北京从事软件研发的机构984个。北京从事软件开发和相关服务的企业2003年就达到3450家,同比增长4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一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54家;软件类上市公司达到16家。北京软件从业人员12.8万人,占全国的20.65%。2005年北京市信息服务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75.7亿元。其中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906亿元。
北京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7.5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1.3%,比2000年增长94.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5亿元,比上年增长7.8%;电信业务总量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北京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北京电子商务销售额2002年是467亿,2003年是611亿,2004年是666亿,2005年增长比较快,达到了887亿,增长33%。其中95%来自于B2B(企业对企业)交易。
截至2005年12月,北京市网民数达到了428万,占北京市总人口的比例为28.7%,网民比例为全国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约为370万,占北京市网民总数的86.3%,占全国宽带网民数的5.7%。
北京市城市和农村的网民普及率分别为35.8%和7.5%。
北京市上网计算机数达到了276万台,平均每百人拥有上网计算机数为18.5台,平均每百名网民的上网计算机数为64.5台。北京市域名注册量为35.64万个(不含EDU.CN),为全国第二位,其中CN下注册域名数量为19.5万个(不含EDU.CN),为全国第一位。北京市网站数为128963个,为全国第一位。北京市IPv4地址总数约为751.3万个,为全国第二位。
北京市网民以男性、未婚者居多,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3.8%,大 专及以上的占67.3%,职业以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为最多,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超过一半。北京市网民以在家上网为最多,接八方式中以xDSL最为普遍,平均每周上网20.5小时,每月上网费用平均为126元。有33.4%的北京市网民使用过BT下载软件;有42.2%的北京市网民浏览过外文网页/网站。有19.3%的北京市网民查询过收费信息,查询较多的收费信息是休闲娱乐信息、教育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有19.3%的北京市网民拥有网上银行账户,网上银行账号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较多。北京市网民普及率最高的三个区是海淀区(33.9%)、西城区(32.8%)和朝阳区(32.7%)。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北京1998-,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情况如下:
必须说明,直到2006年6月26日,三个IT产业集聚区的所有省市,独缺北京市IT制造业2005年产值或销售收入的数据。想了很多办法,在网上搜索了好多天也没有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因此,只能根据以往的数据推算2005年的数据。而这样就造成了以上图表反映的状况。
这也可能反映了北京信息产业发展“软性化”的趋势:
近年来,北京信息服务产业持续高速发展,2003年产值647.57亿元,2004年达到805.48亿元。2005年北京市信息服务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75.7亿元。在2005年的信息职务产值中,以信息内容创意开发为主的信息资源产业收入达122亿元,同比增长近100%。目前信息服务产业已经成为继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之后的北京第三大服务业。据了解,信息服务产业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IT服务业、信息资源服务业三个分支,日常接触到的电信运营、互联网接入、咨询与调查服务等等,均属于信息服务产业范畴。
2.天津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十五”期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完成投资额156亿元,完成投资项目192个,其中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有中芯国际扩能、三星通信手机扩能及海泰科技绿色产业等10个项目,对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信息产业部对电子信息60种重点产品的统计,天津市有40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五位,其中17种产品位列第一。我国生产的基础元器件产品大类共有22种,天津排名前三位的产品有11种。
2004年是天津电子信息产业相对以往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1493亿元,同比增长38.2%,比2000年翻一番,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二是产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147.1亿元,同比增长335.4%,利润率高达10.6%,税收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37.2%,天津市信息产业总规模占全国2.65万亿的5.66%,但利税总额占全国1500亿的10.83%,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三是启动了两大芯片项目,中芯国际和海原集成电路芯片项目,分别生产8英寸0.13-0.35微米、0.18--0.25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能力分别为3.5万片/月和2万片/月,使天津市集成电路芯片总生产能力达到5.5万片,天津成为继上海之后我国又一个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天津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423.5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销售收入1385.9亿元,同比增长42.9%;完成出货值813.0亿元,同比增长51.8%,占全市出货值的50%以上,均创历史新高。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07.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不含嵌入式软件)收入20亿元。信息产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80%以上。
五年来,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670亿元迅速增长至2005年的1959亿元,年均增长24%,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6.7%。
天津市已经被外界称为“手机之都”,2005年天津手机产量达到6832万部,约占全球手机总产量的10%,占中国总产量的24%,大陆每生产4部手机,其中就有1部产自天津。预计到2010年,天津的手机产量将突破8000万部。韩国三星集团总部已确定“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2006年1月,三星通信技术公司在天津大规模增资扩产,投资总额由2900万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年产能力将由2400万部增至4200万部。摩托罗拉公司亦表示,未来几年仍将增加在天津的投资,继续扩大业务领域。目前,摩托罗拉在天津投资总额已达30亿美元,2005年摩托罗拉在天津本地采购额达到8.19亿美元,在天津供应商达63家,涵盖整个手机产业各个方面。
最值得天津骄傲的是其IT产业的经济效益。
注:此表为叶迪生顾问所做的数据分析。
资料来源:《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http://www.investteda.org/qygl/cyqt/dztx/default.htm。
资料来源:《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http://www.investteda.org/qygl/Cyql/dztx/default.htm。
天津提出的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要达到395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550亿元,非嵌入软件业150亿元,信息服务业250亿元),力争4200亿元。
3.山东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3年,山东省信息产业全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24亿元,同比增长20.02%;完成工业增加值297.09亿元,同比增长32.66%;利税85.57亿元,同比增长25.15%,其中利润51.39亿元,同比增长30.49%。完成出货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37.54%,产品产销率99.07%。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03%。软件出口1819万美元,同比增长75%。
2004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2357.3亿元,同比增长30%;利税合计121.85亿元,同比增长35.12%;其中利润总额75.2亿元,同比增长40.57%;出货值384.04亿元,同比增长44.95%。‘
“十五”期间,山东省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电子产品制造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利税145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增长21%;产品出口达到60亿美元,增长30%。全省电子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年均增长33.9%、25.8%、27.3%和43.2%,五年内扩张了3.3倍、2.2倍、2.5倍和5倍。
二是软件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软件及系统集成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年均增长58.5%,五年扩张了10倍。 目前,全省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50家,软件产品登记2000个,软件著作权登记1100个;有25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有80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
三是信息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网站建设蓬勃发展,涌现出大众网、舜网、山东新华网、百灵网等一批优秀的商业门户网站。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视频点播等信息增值服务新领域逐步拓宽。2005年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3.8亿元,增长41.1%。截至2005年底,山东省电子信息企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50亿元的企业有5家,过10亿元的企业已达25家,过1亿元的企业已达100余家。目前山东省入围百强企业数居全国第三位。
2006年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工业增加值580亿元,同比增长20%;销售收入3400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170亿元,同比增长20%;出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30%。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7000亿元(含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利税360亿元,年均增长20%。信息服务业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产业规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整个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围绕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强省建设,继续保持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提高软件产业的比重;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加强法规建设,为行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扎实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预测,R=0.9918,接近1,并且数据积累的年份较长,因此比较可靠。预测结果6807亿元与山东省“十一五”规划目标的电子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7000亿元也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