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国别文学;特征;影响

从国别文学的定义来讲,国别文学是指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即人类写作的国家边界。例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从定义可看出,国别文学的基本特征首先应为国家性。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比较文学、翻译学等等,从国别文学的角度,是着重研究一部作品的以一个国家为根基的发展史,从第一版本、起源版本到最终版本,从传统的传承到历史的转变,在文学中凸显出一个国家政治概念,强调权利、经济、技术等等的地缘感,从文本出发,使读者感受到较为强烈的国家感,并产生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要探讨国别,首要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 国家是怎么产生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其他代表理论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第二, 世界格局是怎么产生的。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国际关系状态。一战后,凡──华体系形成,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现今是多级“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国、中国)局面。

第三, 世界格局、国家对文学的影响。

首先不得不说,文学作品包括题材、主题、情节,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所以世界格局、各个国家的变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深刻的。

与国别文学并立,有世界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他们相互区别并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对比出,一个国家可能由多个民族,但是国别文学强调的是以一国为界限研究本国的文学,它可能是多民族的;他强调本国文学自己发展的特征与情况,注重一脉相承;它注重在知人论世,从背景中汲取有益的材料促进研究的深入;它不仅仅是理论化的,它注重具体案例的分析研讨。

国别文学研究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掺杂国家主义感情和种族理论,在研究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时,“任何客观的分析都要区别研究是作者的祖籍问题及出处和背景等社会问题, 还是景色的实际影响问题及文学传统和流行式样等问。”i第二个问题是,有些研究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跨文学”研究,仍是国别文学研究,例如李白和杜甫诗歌研究。

国别文学对促进本国文学的研究,保持一国之内文学独特的个性具有深远影响。并希望通过比较来丰富和弘扬国别文学的特性,从而增进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沟通。

东西比较文学差异原因:

一为学术传统;

二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对文本的文学体验、认知模式不同;

三为比较文学评价衡量的准绳是以西方为中心,在话语权相对不平等的局面下,要求中国比较文学要以文本语言、结构等为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线,将中国文学纳入全球语境之中,在比较中,在比较中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四为由于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且国内各民族之间、国外无论是印度、还是西方都有很长的交流历史,这为民族文学的比较提供更广阔的可研究空间和更高的价值。

在历数差异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中外比较文学都注重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探讨具有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困惑人类的相关问题——生与死,爱与恨、认同与排斥,以及人与自然等等。

文学的特征范文2

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小说是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作品形式,在小说中对于古代文学特质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在小说中有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通过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的任务形象。我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古典文学中小说作品的经典巨作。如《水浒传》中描写了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鲜明,而《水浒传》的成功也正因为如此,其不仅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抓住了小说创作的根本,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规律。在小说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而情节的发展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物与情节的发展都需要依靠环境这一现实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三要素之间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塑造出一个符合环境而且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依靠情节取胜的作品有很多,如《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等,但是这部分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似乎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就,而如《水浒传》《红楼梦》这几部作品却将人物与情节和环境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有人认为古典小说重情节、轻人物的思想显然是片面的,而且与我国古典小说创造的实际情况是相违背的。对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实际上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巧妙的外部条件,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这一幕,刘备利用恰巧而至的雷声来掩饰自己失凉落筋的真正原因,这里为刘备的韬晦性格的塑造奠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如《红楼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时,作者用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潇湘馆象征着林黛玉孤傲、素雅的品格,“冷香习习,蘅芷清芬,奇草仙藤,兰风蕙露”的蘅芜苑象征着薛宝钗冷漠,等等,类似的描写在书中数不胜数。另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利用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如《红楼梦》中对于四大家族的介绍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贾雨村,必然会形成扭曲的人格。

2.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怨谱

古代文学中的戏曲作品,主要是借助文学艺术形式揭示社会矛盾,可以说,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环境。在古典戏曲中具有喜剧和悲剧兼美的特性,而其中以悲剧的怨谱最能体现古代文学戏曲的特质。在西方国家的文学和文艺领域中,悲剧被认为是戏剧的最高境界,通常用主人公事业甚至生命的毁灭来表达永不磨灭的精神作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戏剧作品在表达悲剧的形式上,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是利用忠奸善恶的冲突所产生的道德悲剧警醒世人,如《赵氏孤儿》、《精忠旗》等;另一种则是通过被压迫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与社会压迫势力的冲突来表达,如《窦娥冤》、《牡丹亭》等。在悲剧的创作方面,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悲剧人物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的不可调节性、被毁灭者的价值。如《窦娥冤》中窦娥的种种不幸,可以将其前二十年的悲惨经历视为命运的悲剧,但是此后的悲剧就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剧,面对黑暗社会的压迫,窦娥无力反抗,她不得不救婆婆,更是在临死前发了三个誓愿,这也充分表达了她既无奈又绝望的悲愤情感。是谁吞噬了这个弱女子,我想,答案是很明确的。结束语:中国古代文学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学发展阶段,而汉语最具有优美意境的语言,从中国古代文学特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中自然地流露出千回百转的情感,这也正是古代文学的特质所在。随着文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将更加全面和彻底,这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云云单位:中直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

文学的特征范文3

一、国外英语文学的特征

1.注重人物的内涵和心灵美的描写。不同于中国汉语文学对人物的描写集其宠爱于一身的特点,即在中国文学中正面的主角一定是善良的、美丽的,没有缺点,在国外英语文学中更注重对人物全面的层次描写,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是长得不漂亮的,也可以有缺点,以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文中对jane的塑造是立体的,她长得并不漂亮,没有地位没有财富,身世凄惨,成长坎坷,感情路也不平坦,但她对人生、对挫折有着自己的看法,从未妥协。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以佐证:if godhad gifr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muchwealth.i shouldhavemadeit as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itisnowformeto leave you.i amnottalking to you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convenionalties,nor even ofmortal flesh……还有一段是jane和罗切斯特的对话,“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这段描写也写出了女主角的一种恋爱观,即在不偏离道德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 本文由收集整理

2.受作者本身影响很大。文学不是主观凭空创作的,但或多或少会受到作者价值观念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文中上一节已经讲过《简爱》的写作背景,在此不予重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gone with the wind》中的写作背景是南北战争,是因为作者小时候就很喜欢听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同样作者以《飘》命名,寓意南方的奢华被北军洗劫一空,一切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伤感,以及对南方的同情,这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她生长的城市亚特兰大正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最后的据守防线。

3.注重文字的推敲和语言的和谐。外国英语文学虽然不像中国古文诗歌一样要求押韵,平仄相宜,但也注重对文字的推敲。以一首小诗为例,“iquarreled with my brother,i do not knowwhat about.one thing led to another andsome how we fell out.the start of it wasslight,the end of it was strong,he saidhe was right i knew he was wrong.”这是一首英语入门的小诗,如果对诗进行仔细的拆分不难得出结论,以每两小句为一节,结尾单词形成押韵,如brother发音与another发音的元音部分等等,需要读者好好揣摩。这首小诗中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此外,在英语诗歌中还包括双生、叠韵等表现手法。诗歌只是文学中仅小的一部分,以管窥豹,可见一斑。

4.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国外英语文学题材多样,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有荒诞派小说《甲壳虫》,有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等等,但无论题材的多样性还是取材的广泛性,文学创作的重点更多地突破了单一的传奇式个人英雄主义,着重于不同社会层面形形的人物。

二、运用这些文学特征的意义

1.反映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以《简爱》为例,文中所写的背景并不是空穴来风,正是基于当时英国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对男人服从,没有思想的背景,作者化名为男性写出了广大女性对于旧观念、就制度的抵制,渴望婚姻的平等与幸福,给千万妇女以精神上和思想道德上的指引。

2.尊重历史,认识更透彻。文学是对生活的艺术化加工,在文学中能反映生活也能为更好地生活提供参考。正因如此,文学才有了传承和学习的意义。以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漂亮朋友》为例,对小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不啻杜洛瓦的卑鄙手段,有的人对那些愿意与他为伍的上流太太小姐同情等等。但是,首先小说立意深远,重在通过小人物暴露当时社会新闻界的黑幕,莫泊桑在巴尔扎克《幻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文学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海洋文学 创作视角 作品体裁 关注主题 逆向转换

中、英两国海洋文学堪称东西方海洋文学的代表。但是受地理环境、哲学观念、时代变迁等方面的影响,中、英海洋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

一、中英传统海洋文学的创作差异

(一)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学的创作视角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内陆面积辽阔,土地丰饶。人们只要忠实于自己的土地勤于耕作,就能得到几乎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人们很难有兴趣把目光转向东南未知的辽阔海洋。即使在沿海省份,由于肥沃的耕地很好地满足了生活需求,而海上劳作的收获却难以得到保障,因而海洋对这些地区的先民来说,其重要程度也远远无法与陆地相比。海洋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人们心中更多是在平静安稳的陆地生活中满足猎奇心理的目标,而非生存需求的目标。从先秦的《山海经》,到明代的《镜花缘》《三言二拍》,再到清代的《海外奇闻录》,海洋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蕴藏奇珍异宝却又危险重重、随时可为人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奇幻异域。尽管拥有着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有过横渡大洋的创举,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始终以一种遥望、想象的方式来描绘海洋。

英国则不同。虽然其畜牧业较为发达,但英伦三岛的出产远远满足不了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人们必须通过海运来与外界互通商贸或通过开拓疆土来获得更广泛的生活资料。因而,英国的海洋文学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来反映生活的。海洋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另一个可以满足生存需要的、蕴含无数宝藏的所在。因而在英国的早中期海洋文学作品中对于海上生活的描述多是围绕主人公战胜恶劣环境、夺得金银财宝展开。从鲁滨孙到辛格顿船长,再到吉姆・霍金斯,这些海洋小说中的英雄们无一不把从海外N取横财当做一种荣耀。而这财富的取得是正义还是非正义,似乎不被人们所思考和关注。

(二)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海洋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自《诗经》时代起就奠定了以抒情文学为正统的文学传统。尽管后世曾有过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学成就远超诗词等抒情性文学成就的时代,然而抒情文学始终被正统文人们视为正宗,叙事性文学即使风靡一时也仍被鄙视为下里巴人。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作品也以抒情类为主。尽管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自《山海经》时代的叙事型作品中就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典型叙事模式,却始终未出现过英国海洋文学中那种厚重、壮阔的叙事作品。翻开中国海洋文学的篇章,诸如观海、望海、咏海之类的优秀诗篇不胜枚举,而航海故事、海外游记之类的叙事性作品却寥寥无几。

英国海洋文学则是继承了《荷马史诗》以来的叙事传统。即使是早期一些富有抒彩的海洋文学作品,也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中期、后期的海洋文学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金银岛》《吉姆爷》《黑暗之心》等,更堪称叙事性文学的典范。

正因如此,许多惯于以西方叙事学理论来进行评判的文学批评家们对于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成就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与文学成就的高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以西方文学为标杆来衡量东方文学作品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古代及近代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海洋文学成就斐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自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了中心话语权,这些优秀的抒情性海洋文学作品没有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三)中英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使得两国传统海洋文学的主题迥然有别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所谓“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则是指整个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受此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家们习惯将海洋视为自我观照的参照物,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山水文化特征,海洋成为他们寄寓胸襟抱负的对象。曹操的《观沧海》即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此外,中国的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以和为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叙事性海洋文学作品中,除《张生煮海》等极少数作品反映人与大海的较量之外,其他作品都围绕陆上人与海上人的友好交往展开,如《太平御览》中鲛人以满盘珍珠回报寄居处的主人,《柳毅传》中龙女以身相许报答解救之恩等。英国的哲学传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际竞争,其海洋作品大多体现出征服自然、战胜敌手的主题特征。如,鲁滨孙的顽强生存代表了他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胜利,而吉姆与海盗们斗智斗勇终于寻获宝藏则充分体现了对个人才智的肯定。

二、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海洋文学的主题出现东西方传统逆向转换现象

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东西逆向转换”趋势。自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技术已经为西方在世界各个领域都赢得了霸权地位,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一现状。“西风东渐”对于中国的各个领域来说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英国海洋文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海洋文学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叙事时代,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人与自然的搏斗代替了传统海洋文学中人与大海的和谐相处。然而这些作品由于自身艺术成就及时代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都没有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起,包括康拉德等英国海洋作家们在内的欧美海洋文学作家们就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而当代生态学意识的普及更加深了作家们的这种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万物生存的统一化,也认识到并非只有人类能作用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同样能作用于人类;人们应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敬重自然中的生命形式。因而,英国海洋文学中不仅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量抒情类作品,且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叙事性作品中也开始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由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专注发掘人类精神

文学的特征范文5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表达手段[4]。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篇章化拟人,并且拟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拟的对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妈妈等。林小杯的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通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光、风、衣服,甚至石头和水滴都赋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现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激荡,引发读者对美感的体验。究其根源与学前儿童“泛灵论”的思维有关,学前儿童往往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儿看来却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拟人修辞是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宠儿,可以说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两套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注意到幼儿对拟人修辞的喜爱,拟人化语言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

教材中作品语言的重复多以词语、句子的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反复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也可以让幼儿获得内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师版儿童诗《欢迎》中:“欢迎!欢迎!大树真好。”词语反复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过小鸡、海豚、狮子、大象反复试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个布条。情节反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兴奋、高兴之余,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但儿童文学的反复是有细小变化的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苏教版有些作品语言反复单调,没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儿歌《我爱上幼儿园》:“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

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中班下的儿歌《上学最开心》:“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这两篇儿歌内容除了名字和内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复的。

文学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学现象;价值;特征

文学研究是对事实的陈述和价值评判,客观造成了后于文学事实的存在。文学研究总是在相应的文学现象出现之后去审视和评判,但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文学研究与文学现象的关系并非时域内的先后顺序,而是逻辑上的顺承关系。这种关系深刻体现在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之中,文学研究的有效性需要文学创作实践去检验和凸显。因此探讨文学研究的价值和特征对于当下文学创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文学研究的价值

文学研究即是对于真理不断思考、追寻和发现的过程。文学研究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文学现象进行评价,而是通过描述、审视不同的文学现象来凸显出之后的人文情怀和普世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文情怀主要是通过文学研究的总结而显露出来。首先,文学研究并不是部分学者所认为的寄生于文学创作或文学现象之上。而是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实践的深层次挖掘和总结,文学研究与文学现象相辅相成。其次文学研究能够通过对略显纷杂的文学现象进行理性的梳理,进而整合文学秩序。文学研究不断对文学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探索文学事实的内涵。文学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对不同流派、不同学术进行畅通的交流,构筑出合理、科学的文学秩序,对不同文学的反向整合,从而使文学创作实践更富有生命力。

二、文学研究的特征

1、文学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特性

文学研究符合哲学家托马斯·库愚所定义的范式或学科基质的四个层面,即符合科学特性。文学研究拥有自己的学科共同体,共有一些自己的范式和学科基质。文学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理念、符号概括、价值取向体现出了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这些观念与价值均通过了复杂而又漫长的积累和发展过程,构成了约束文学研究的规则,同时成为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基本道德素养。文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方面亦突出了科学特性。从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等形而上方面对研究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深刻体现了库恩所定义的科学特性,良好的促进了文学创作实践的繁荣和文学研究理论的创新。

2、文学研究具有独特性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学科领域内的特殊学科,它又具有独特性,因此必须在搞清文学研究自身学科特征之前来分析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即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体现了文学研究的独特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创作与实践,它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由文学现象的独特性来体现。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品与哲学、历史等语言文本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构性、创新性。它并非简单的记录和逻辑思辨,故文学研究必须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研究者需对文本有更多的思辨和体悟。研究者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把文学世界的体悟还原成文本语言来凸显作家及作品所表达的文学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高度个性化活动的产物,语言文本具有作者本人的独特属性与风格,因此造成文学研究本身带有强烈的个性和针对化。它强调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并对个性风格的研究和表达,因此文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和多元化。

3、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逻辑顺承特性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纷杂的文学现象,这种独特属性造成了大众对文学研究后于文学创作的认知行为。这种认知存在于部分作家群体之中,他们认为文学研究寄生于文学现象之上。文学研究通过自己的学术规范和范式对文学现象的变化进行编排,从而使文学层面的事实得到正视,进而提出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和科学见解。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共同构成了文学的面貌,文学研究对文学现象进行理性审视和价值构建。文学研究在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感性因素,也要针对文学现象找寻出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来探讨,从而使之构成理论去指导文学创作实践。

4、文学研究具有对话特性

文学研究在特定的对象研究中,普遍存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在不断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衍生出新思维,即规范的文学研究必然是具有强烈的对话特性,文学研究不能在封闭的语境中探究和思考。文学研究具有积累性和延续性,在不断发展和积累中进行创新。文学研究亦有强烈的互文性,使得研究能够具有广度和深度,互文性体现在研究者之间不断地对话、探讨之中。对话特性也是科学研究的的理性体现,是研究者掌握文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环节,理性的对话能促使研究者进入特定研究的语境和研究的前沿领域。避免文学研究的封闭性,构建文学研究的研究规范和共同体,加强对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指导。

5、文学研究探寻文学规律的特性

文学事实是文学研究的根本,因此文学研究需要对文学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理性探寻和发掘。文学研究通过对现象表层的探讨达到更深层面的目的即构建文学秩序。在时序上文学研究后于文学现象,然而逻辑角度文学研究和文学现象又有顺承关系,文学研究对现象和事实进行筛选和甄别,从而在学科意义上进行架构。研究者作为主体具有驾驭文学现象的优越性,文学研究通过纷繁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层次探寻,架构出科学的文学秩序,从而更好的为文学创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