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1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20631)
摘 要: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各种文化名园不乏其中.本文选取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作为代表,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调查的一系列的数据采集成果,实现对可园形成一个虚拟现实的映射,为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前期有效尝试.
关键词 :园林美学;可园;虚拟现实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13-03
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充分融合了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形式鲜活,神韵优美,神形兼备,其中不乏各种文化名园.
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的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被称之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因其历史久远,产生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园林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因园内建筑多以“可”字命名,故称可园.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巨大发展,新时期数字化时代给可园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园林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的充分融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想要观照的物体的多元内容.
1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整个数字化时代都在向前发展,早前以印刷术为媒介的宣传主编被当今数字化生活所替代,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到想看的景观风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众多归属艺术类别的文化景观也被结合了科技因素,各地的现实园林建筑也被翻致到计算机当中,数字化技术使得的园林美学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基于各地的数字化工作都在展开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可园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另一方面是通过计算机建造可园建筑群的完整档案,形成图形图像、文字史料及声音观感的统一,真实建筑与数字建模呼应的传播与发展体系,以求达到多维统一的效果.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或给定仿真对象的全体.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用户,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1]2008年我国第一部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的完成,对后期的园林美学景观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了一个奠基作用,使得可园作为园林美学的代表之一在计算机数字化时代有新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的园林美学景观起到一个借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虚拟园林美学的艺术性、功能性、生态性发展到一个统一的高度.
2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技术实现
针对岭南园林的不同建筑形态,在计算机数字化建模要从多方面开展技术实现,针对不同的建筑群的主要功能,要考虑到特定的因素氛围.可园的数字媒体传播与发展的显示实现必须有几个方面的准备基础:
2.1 构思与现实准备
在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园林艺术的技术表现上要充分把中国文人思想的独特情怀描绘其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人不仅从简简单单的花和叶中看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且中国文人还把植物中的“梅兰竹菊”也深刻地反映出了文人思想、文人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中国的建筑中,特别是园林建筑中,一个植物群的位置安排一方面是根据风水和环境的布置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当时的设计者对建筑中要求表现出自身人格的文化需要.
作为中国园林美学的南方代表,可园的建筑风格与北方园林建筑中的紫翠房、环碧楼、大琉璃宝殿有不同之处,走进园林所看到的了艺术风格都是南方婉约式的山水构成之展现,同时又独具岭南特色,艳丽多彩、纤巧繁缛.所以在构思方案形成以后要开始收集准备可园的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之后作出分析.要充分了解可园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对园内的楼阁、亭台、池、桥等一系列园林美学景观作出严密的现场考察,设计实施方案,在绘制基本图形时也应考虑后期可以根据CAD及3D渲染等软件作出相应的数字景观建模等.
2.2 采用高分辨率的图形采集器材采集图像
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数字图像的展现过程应该是显示一种360°的全方位真实现实场景,为了把握物体再现的最大真实,在图像采集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高分辨率的数字采集器材外,还要考虑统一时间的光照效果.众所周知,在成像过程中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越多,感光性能越好,获得的真实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在图像采集时和成像后都应当采用RAW格式来采集和无损储存,可以保证数字图像的最大质量,以求在计算机媒体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2.3 数字采集的规划范围及时间节点
在进行数字采集时,应考虑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这一工作的全面性.故在图像采集时还要考虑到该园林是否为修缮后的情况,如果是,则要比较修缮前后其中园林景观发生变化的地方数据差值是否过大,如果差值过大要对比园中其他建筑部分进行园林建筑调整,以求达到与原来景观部分统一,以其最大化的求得园林景观艺术效果的整体一致.
2.4 在具体数据采集时,还要考虑可园的建筑安排,据了解,可园的景观和功能分为东南门厅建筑群、西部楼阁建筑群及北部厅堂建筑群三大部分,每个建筑组群都要考虑一个主要的建筑,通过主体辐射的方式将周边的环境、各建筑之间的位置、建筑群体的数量等规划出来,对于可园内部古建筑厅堂内外、露天园景、小品、植被、花隐园、荷花池、三个湖景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美学景观要考虑到其中的统一关系,力求在表现上将园林景观和文人思想结合起来.
2.5 在选择图像采集角度时,要考虑到使用的机器镜头不是带有变形功能的,如广角镜头、鱼眼镜头等皆不做考虑,因为这些镜头的使用会使得物体的真实度产生严重差值,故建议使用标准镜头.在使用标准镜头时,在图像采集过程中要考虑对所有需采集的园林建筑组群的对象确定一个统一的光照时间和视平线.另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在时间处理方面:尽量避开清晨、正午和黄昏,这三个时间段由于光照的角度使得在成像时会产生一些对比太强或者对比太弱的效果.要确实一个特定的时间,使得日光能成一定角度进入到CCD芯片中,一般情况下选择光照方向以45°左右为宜,拍摄时间考虑为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比较适合.同时在拍摄的后期图像处理中也可适当增加一定的立体效果;
(2)在拍摄取景方面:对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都要多拍几张图像,确保有清晰的图像;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最好要有固定拍摄器材的工具,确保在每次采集图像时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对于全景连续性的的图像采集最好有部分图像相互重合,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在后期修剪时方便图像的拼接整合;
(3)采集图像的器材必须是高像素,确保图像出图效果的清晰度,高像素的图像能更好地运用于计算机数字化媒体软件中;
(4)在图像采集过程中要有连接顺序,采集图像要一组一组地进行,尽量避免东一张西一张的情况出现.在后期的图像导入中,建立个体相关文件夹,将图像进行分组、编号,加入一些背景信息,便于快速查找及增加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和背景构成.
2.6 采集图像数据的整理及归纳
在数据整理阶段要考虑所使用软件的专业性,常用的有3D MAX, AUTO CAD及PHOTOSHOP等.采用专业性强的后期处理软件有助于在处理大信息文件的时候也能确保文件的较高的真实性效果,并且相对保证文件中丢失信息不多.虽然专业的软件能提高计算机数字化的工作成效,但是在这部分还需要注意的是:
要注意通道和色阶的关系:在后期处理中将一些遮盖到主建筑物的无关信息其抠出,统一调整建筑物的相互关系;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色彩范围:在不同场景的图像采集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拍照时间的不一致性和角度的不一致性,会出现冷暖光场景的不一致性,这就需要后期在色彩处理中要做调整将图像色光统一起来;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像素性:由于是要将现实园林景观通过电子器材完整还原到模拟数字空间中,所以在图像采集时要考虑到图像的完整性,用相对较高的ISO设置及无损的RAW存储格式,确保出图时图像质量完整性.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画幅完整性:在图像拼接过程中,要使用大分辨率的图像对接技术,确保在2张图像的对接时能产生最佳的无差别效果;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多维性:在最后的数字虚拟现实制作阶段,将专业软件运用其中,在拼接后通过对场景的渲染,最终形成光、声、影三位一体的效果整体统一数字三维场景.
2.7 认真做好现代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古代可园优秀园林艺术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是一种现代科学表现技术,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可园优秀园林艺术风貌和内在精神.必须做到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运用这种现代表现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光电再现技术,实现对可园园林所在时空的一切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的编码和解码.做到可园实际建筑艺术的空间三维影像再现,实现声音、图像和色彩的的完美结合.把静态的园林建筑和动态的场景变换结合起来,把对可园历史沿革的介绍和展现古代园林艺术的时代意义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时要突出可园作为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这一个”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里我们认为主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凸现可园小中见大,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使人领略可园占地仅三亩三,但却有1楼、6阁、5亭、6台、5池、3桥、19厅、15房,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四通八达,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沿着暗中通明、高低回转的环碧廊,可通游全园,若逢雨天,也不需雨具的特有的建筑特色.[2]第二,要突出展示可园作为岭南画派艺术渊薮的重要地位.除建筑艺术之外,可园最能载入史册的是它对岭南画派的重要贡献.岭南画坛先师居廉、居巢作为园主张敬修的幕宾,曾在可园的草草草堂客居多年,创立花鸟画中的撞粉、撞水法.因此,我们在运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揭示可园艺术内涵的时候,就要注意对“二居”在可园留下的遗迹如双清室中五彩玻璃上的篆字诗、至今犹存的可园门窗花楣木椅所作之画以及利用草草草堂设立的陈列室中,常年展出的“二居”以及张氏族人的书画作品着重进行介绍.
3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园林美学的传播与发展思考
纵观当今全国的文化艺术景观,利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实现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作品还不算多,虽然有些地方有一些阶段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将整个园林美学建筑群做统一虚拟空间实现的工作还是比较少.取可园作为一个试验点,对某地的园林美学的建筑艺术做一个完整性的映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设计者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模拟空间,是对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突破“平面、里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个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3]这一工作最大的好处在于,既把相关的数据信息纳入计算机,实现电子信息的深度存储和快速传播,又节省了每年数据变化之后的大量的纸张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另一方面,在整个园林美学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在基于云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点击某个想要了解的对象,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信息数据库,快速了解某一对象的时代背景,建筑艺术风格、地理位置、范围尺度等一系列信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的深度发展,基于计算机基础的各种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会更进一步的铺开,这对于用户通过网络互连直接观察到想要了解的某地的现实景观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此模拟基础,既使得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美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现艺术与科技的相融合;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传播.
——————————
参考文献:
〔1〕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显示与系统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2
【关键词】现代工业;中国传统民艺;实用性;功能;利润
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极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利用科技不断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方式终有尽头。从19 世纪开始,很多学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寻求答案。19 世纪莫里斯试图用工艺美术运动改良工业革命;本文则想通过对工业生产和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比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主导现代工业设计生产的原动力
现代工业生产是利用现代科技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生活用品。但单纯依靠欲望推动的发展,和人性一样有着两面性。因而主导现代工业设计生产的原动力也有两个方面。
(一)基于使用的生产
在追求美好生活、战胜自然的自我实现、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下,诞生的产品代表着现代工业的本心,有基本的实用性标准。产品能否实现核心使用功能;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成本实现;外观尽可能地符合审美。标准围绕功能、以技术为保障,也尽可能考虑美观。在这样的原则指引下,我们创造、生产了越来越多改善人类生活的产品。
(二)生产行为伴生的利益驱使
依靠欲望推动的进步决定了生产的原动力不是单纯的,包含着对利润的渴望。这就导致大众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情况下,为继续得到生产利润,出现违背实用原则的生产。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第一,有害但持续生产的产品。此类产品数量不多,但对人类有害无益。如烟草制品、一些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产品,因为丰硕的利润存在,始终没有办法停止生产和销售。第二,附加值远超使用价值的产品。产量不大,但单体利润很高。如基于畸形消费观的奢侈品,说不清明确作用的养生、化妆品等。有一部分奢侈品的功能、外观确实高于普通产品,但从技术和经济指标来看并不成比例。其附加值往往来自于宣传诱导。第三,依靠大量生产创造利润的产品。如大量的一次性使用品、浮夸的包装盒、限定使用次数或时间的产品。表面上危害不如第一类,但其利润的获取建立在大量生产的基础上,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更大。一次性用品为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其中很多原本是可以避免使用的。
二、传统中国民间工艺的概念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民艺的概念
民艺从字面看,“民”理解为“平民”“民间”“人民”,“艺”引申为“工艺”或“艺术”。合起来解释成“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很难割裂,因“民艺”应该是二者的叠加,甚至包涵更大的范畴。本文重点研究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民艺产品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偏向“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指在某一地区或时段,人民群众在未经组织的情况下使用相对统一的生产工艺手段,自发生产制造的、功能和造型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用品。研究范围包括生产工艺手段及其产品的功能、造型,乃至文化内涵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不胜枚举,以江苏为例有苏工榉木家具、南通蜡染蓝印花布、宜兴紫砂等。
(二)中国传统民艺的特点
由于依托的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民艺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功能至上,产品出自淳朴的实用本源。民间工艺非常单纯,老百姓需要什么就设计制作什么。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会被自然淘汰。同样,原料选择廉价、易得的,工艺会选择容易的方式。第二,历史长,设计和制作反复改良。民间产品刚刚产生的时候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这个产品有用,会不断有人改进其设计和工艺。在群体智慧下直到非常成熟合理后,制式会相对固定。科技进步的加快致使现代工业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倍增,很多创造尚未成熟就已然淘汰,谈不上改良。第三,受众数量大。传统民间工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其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特点和当前的工业化生产是一致的。
三、现代工业与中国传统民艺的异同
(一)生产目标的变化
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基于生活必需品展开,较少涉足脱离生活的用品。现代工业时代背景下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已经基本成熟,当代从业者必须创造更高级的产品,或者引导消费从而创造利润。
(二)从业群体的变化
社会进步,工作领域细分。当代从业人员更专业化,其优势是可以完成比传统民间更细致复杂的设计和制作;缺点是群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传统工艺中出自皇家造办处的,一般精工细作、科学合理,但易受统治者喜好影响。同理,现代工业设计者受制于财团利益左右,更容易出现前文所述畸形的产品。
(三)生产条件的变化
现代工业化生产有更多的材料选择,机械化生产的高精度、大规模生产,使得产品数量、质量都远超过去。传统民间工艺产品材料一般取自天然,加工依赖操作者的技巧而精度无法保证,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四、结语
如果把科技和文化比作人类向前发展的两翼,现代科技已经足够健硕,但刺激科技发展的精神已经不能制约和平衡它。这正是出现问题的原因。利润原本是生产行为的伴生,现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为主导。反观传统民间产品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前人已经尽可能做到最好,尤其是很多传统工艺制作的用品,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耐久性甚至超过现代,这正是得益于传统民艺正确的出发点。将传统民艺与现代工业放在一起,传统民艺在技术上显然落后,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传统民艺很多已经淘汰,这非常正常;但是可以学习的是功能至上、尊重自然资源、尊重劳动本身等方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穆.晚学盲言[M].2004 年6 月第1 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52-59 .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2005 年5 月第1 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10-11 .
[3]柳宗悦.工艺文化[M].2006 年1 月第1 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68-79.
[4]林语堂.谈中西文化[M].2011 年6 月第3 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年:268-275.
[5]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2009 年10 月第1 版.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9-18 .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力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核心要素之一。[1]河南工业大学特色和优势在于粮食及其加工,特别是粮库建设、粮食物流、大豆磷脂、小麦、淀粉、蛋白质加工等一大批优秀特色科技平台,尤其2010年,把握机遇,促成河南工业大学省局共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科技成果已经为地方经济、国家粮仓、世界粮食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推动河南工业大学科技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特色和优势成果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的“原动力”
河南工业大学“科技强校”战略,创新硕果累累,社会成效显著。5年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名牌和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5个;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63项;承担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24项,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77项;被“四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达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通过国家、省部厅局等鉴定(结项)成果892项;申报和获得授权专利60余项;尤其是2009、2010年,学校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极大地提高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力。河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已经在全国约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70%的小麦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广泛运用,取得极大的社会效益。
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提高高校影响力的“生产力”
河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由河南工业大学提供的科技成果在全国近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70%的小麦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广泛应用,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由张根旺教授等自主研制的优质低价大豆磷脂产品、郭祯祥教授承担的“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强化物料分级与磨撞均衡出粉的小麦制粉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面粉厂等,年创利税数十亿元。高效的科技成果必然取得高校的回报,依靠科技成果获得上海外高桥粮食储备库及码头设施项目建设权;依靠科技成果转化设计单条生产线日加工1000吨的中国最大的面粉生产线、日加工大豆3000吨最大的油脂生产线等。“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粮库建设过程中节约土地47210亩;粮食损耗率由4%以上降低到1%以下,每年为国家降低粮食损耗171万吨。成果推广,面向世界,推动河南工业大学走向世界。粮食领域研究成果已经对亚非拉24个国家部长级粮食官员进行培训;技术输出到越南、苏丹、赞比亚、孟加拉等国粮库建设中。 转贴于
三、积极参与,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河南工业大学集中资源,深化改革,创新建设特色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有效提高了社会影响力。5年来,河南工业大学在粮油食品、动物营养等方面多次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共支持、参与制定、修改国家行业标准160多项。同时,还参与了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规划的起草与修订工作。2008年,专家撰写了《河南省食品工业强省》、《河南省油脂倍增计划》;2009年,参与制订了国家发改委编写的“2009-2020年油料及食用植物油发展规划”、国家工信部编写的“2009-2020年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政府组织编写的《河南省食品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领域发展规划。河南工业大学不仅得到了国内行业的赞誉,同时,在国际上也为我国赢得行业科技的一席之位。2006年,卞科教授当选为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与豆类分会委员会(ISO/TC34/SC4)主席。学校还是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粮油储藏及物流技术工作组组长单位,极大提高了河南工业大学社会影响力。总之,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培养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是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科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高校科技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包含着科技基础、科技实力、科技体制、科技机制、科技环境等综合因素。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上,校长王录民讲话指出:“科技创新,凝练学科方向,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聚合作用,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创新管理制度,整合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集成性成果,提升河南工业大学科技竞争力”。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是建设创新团队的载体,是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工业大学以粮油重点学科为依托,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围绕粮油河南工业大学建立起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级及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层次的学科基地平台体系。现有8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6个省部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7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培育基地,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2009年河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和参加完成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正式共建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粮食博物馆落户河南工业大学;参与完成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工业大学在国家级科技奖励工作中连续两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河南工业大学科技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内在要求促使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4
[关键词]小小科技;发展;科技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50
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绩溪县生态工业园区北侧,成立于1995年,专业生产与加工汽车同步器精锻件、高精度齿轮和大规格链条套筒,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资产8000余万元,占地面积120亩,年产值过亿元。
公司之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自主研制了“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使用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中用于冲压设备的连续模具,材料利用率提高25%,成本降低25%,该项技术于1999年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02年成功研发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第一次将该工艺应用于汽车同步器齿套的生产中。此项技术可以使材料利用率提高35%~40%,加工成本节省10%,而且实现了少切削或无切削,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加工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密度和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005年,公司研发的自动化链条配件生产线,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并获得杭州东华链条集团优秀供方荣誉,且对小小科技生产的链条配件产品实行全线免检。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凸显,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公司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品转型、自动化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公司快速发展再添动力,并且积极做好上市的准备工作,争取于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未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小小科技创新之路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1企业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小小科技董事长许道益始终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发,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因为许道益先生深知小小科技本身规模小、资金少,要想在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做活文章。自主研制了“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这使得小小科技生产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在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许道益董事长仍坚守科技兴企的信念,鼓励大家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成功研发出了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正是由于徐道益董事长的高度重视,起到良好的表率和督促作用,公司的科研人员也倍加努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从研发中心流出。
12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有效保障
小小科技早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业型的研发车间,并且多年来一直以产值的6%~7%致力于研发的投入。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时期仍前后投入600多万元到科研工作中。2006年,公司建设新厂区,又专门建立了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公司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和先进设备。其中研发人员共49人,占到公司总人数的20%;公司采购众多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小小科技找到了特色的专业制造技术,目标产品生产过程节能节材,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公司的材料成型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的技术在全球同类行业中达到一流水平,在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13产学研平台构建不遗余力是制胜之道
小小科技成立之时就设立了研发车间,在2008年迁入公司新址时,又扩大了原来的研发部门,增添了许多新的研发设备,扩展研发人员至49人。小小人一直秉承“以产促研,以研促产”的先进理念,在生产中研究,用生产所得资金支持研发,利用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生产,可以说小小科技的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同时小小科技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小小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用好用活政策是必要之举
这些年来,国家和省一级都设立了企业创新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专门进行奖励,这本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如,小小科技公司生产精密锻件,由于在精密锻件生产技术工艺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申报的空心轴辗制技术项目2010年被安徽省科技部门破格纳入上报的全省18家国家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除此之外,小小科技还多次成功申报《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由于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小小科技的科技创新之路再添动力。
15培育创新文化是永恒主题
小小科技十分注重创新文化的培养,董事长带头创新,积极鼓励创新,为员工提供资金和各项技术支持,同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小小科技有着宽松、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允许失败,允许冒险,因为小小科技明白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为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小小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小小科技的创新是自由、平等的,每个员工都有自由、平等的创新机会,公司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在小小科技,创新已经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它也是小小科技全体员工共同的事业,创新的血液在小小科技每位员工的身体内激情地流淌着。
2结论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和竞争力不强的困扰。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历史课题。绩溪县的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始终践行“科创引领”战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链结构水平,成功化解了许多企业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
[2]刘耀,金恩焘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2008,25(2):86-91
[3]刘耀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8(6):20-22
[4]马永红,赵凌晨,刘拓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2007(10):1-3
[5]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2(15):1647-1648
[6]杨丽霞科技创新要求优化创新环境[J].沧桑,2013,6(37):985-986
[7]巫英,向刚企业持续发展创新过程的重大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8-89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长江航运;智能航运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13-02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展的原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作用将更加突出。“十二五”以来,长江航务管理局紧紧围绕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强航”战略,黄金水道重大专项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字长江”稳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同时长航局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不足,经费分配比较分散;面向、参与港航企业科研工作还不够,对行业的引领和辐射能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和领军人才还不多,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行业有话语权的顶尖人才紧缺;科研共享、整合利用不够深入,仍存在交叉研究、重复研究的现象。
1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四个交通”发展、促进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将其贯彻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赋予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新使命,要履行好长江航运“发展先行官”的职责,实现质量效率提升;创新驱动战略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支撑;深化体制改革对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形成适应国家改革要求和航运发展需求的科技体制机制新格局。
因此,“十三五”期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长江航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航运全面创新。
2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对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四个交通”发展,聚焦“一条主线四个长江”的发展目标,切实把握长江航运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开放、重点突破、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长江航运基本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发展先行官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航运行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和智能航运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创新成果。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适应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实现“十三五”期长江航运发展目标任务。
其实现路径是要做到“四个引领”:
――技术突破引领。从推进行业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抓好重大科技研发,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运行监管、运输服务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长江航运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标准化引领。完善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长江航运发展质量。
――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化创新人才、科技项目与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
3 抓好重点,全面推进长江航运“十三五”科技工作
“十三五”期,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部党组关于长江航运“一个规划两个意见一个方案”以及《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六大重点领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长江航运科技发展。
六大重点领域:一是工程建设。要围绕提高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开展基础理论、治理技术、工程施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撑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二是安全保障。要围绕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点开展海事监管、安全生产保障与应急、水下救援打捞等关键技术研究。三是运输服务。要围绕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开展运输市场信用体系、港航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研究。积极推广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注重发展新技术船舶,大幅提高长江船型标准化率。四是三峡通航。要围绕提高三峡、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度研发通航调度和运行维护管理、船闸快速检修、新通道建设等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保障枢纽通航安全畅通高效。五是决策支持。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促进“四个长江”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研究,提升长江航运的科学决策水平。六是绿色环保。要围绕建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的长江航运体系,大力运用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的六项重点工作:
3.1 着力打造智能航运
加强长江航运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长江航运信息化的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按照云技术架构,推进长航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与长江水系港航单位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共享。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应用,组织开展“互联网+航运”及智能航运相关研究,研制开发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推进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应急指挥平台二期、物流平台二期、110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航运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干线航运通信枢纽布局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进长江航运空中无线宽带、水上甚高频(VHF)、陆地光纤网络的立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为长江航运信息化发展、安全管理和对外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
3.2 着力抓好科技研发
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面向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和“四个长江”发展实际需求,围绕行业前沿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行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组织行业内外专家资源,开展重大技术预测和需求梳理。积极争取并依托国家科技资源,组织大兵团力量,集中攻克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重大技术突破,重点在综合交通运输、生态航道、三峡新通道、智能航运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3.3 着力推动成果应用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配套细则,鼓励研究机构科技成果持有者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成果并获得技术权益。做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升级,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向行业公布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成果梳理、总结和凝练工作,编制形成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汇编,推广目录。组织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4 着力推进能力建设
稳步推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海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行业科研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机制完善、作用突出的科研平台体系。依托平台推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联合攻关,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促进科研平台更好发挥“创新高地”的领跑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航”战略,通过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荐计划,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启动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
3.5 着力加强标准工作
强化标准支撑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的长江航运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水运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和船型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技术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的技术支撑,促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相关标准。
3.6 着力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6
关键词:科技发展 投融资 科技投融资体系
1.科学技术与资本的关系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步入资本化时代,特别是在以牙买加体系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格局确立之后,资本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其具体变现为:
首先,各国经济个体以及日益凸显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其只要推动力是为全球的资本流动。其次,在牙买加体系开始的延续至今的国际金融格局形式下,虚拟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其中资本自量增长是其核心原因。再次,在世界各国都普遍接受的现有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成为最为被推崇的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可以理解为以资本衡量代表的一切要素。最后,在市场体制下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社会低位,由资本占用为价值取向,资本价值决定了社会价值。
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几何式发展带动了社会模式的跳跃式变化。科技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决定国家民族自由和命运的高度。其具体变现为: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世界新格局的诞生方式,改变了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模式。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保证。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方向。
由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了全社会所有人的共识。但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高、精、尖”发展,向着规模、资本和协作化发展。例如波音公司的飞机制造有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家企业协作制造几十万个零部件,资本的密集度数以亿计。
由此可见随着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进步成为了以科技和资本为变量的可测模式。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应变量金融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资本的应用也成为决定科技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使社会发展脱离了资本支配的前资本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经济已经逐步蜕变为资本辅助经济。资本的自我增值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的软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从资本稀缺式的资本配置转变为知识稀缺型的知识经济配置。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现代市场供求关系由原来的初级产品的稀缺转化为了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稀缺,由资本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的稀缺转化。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经济化使无形资产逐步的超越了固定资产成为最优质的稀缺资产。最后,科学技术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自身也成为了经济化的资本体现。
2.投资、融资体系与科技投融资体系
现代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在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之一是投资,而投资是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利润获取方式。对于现资资本来说起最佳的来源就是融资资本。
2.1投资、融资体系
投资就是资本主体在市场中或者其他规制体系中对投资客体投放资本以期获取利润的行为。融资就是资本获取的期望主体在市场中或者其他的规制体系中由投资主体获取资本并承诺利润的行为。投资和融资行为都是资本在市场体系中流量和存量的变动过程,也是一体两面的伴生金融互动,所以一般和成为投融资。
在我国投融资体系,一般是特指针对固定资产的投融资活动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为多种运行体制的综合称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行为、资金筹措方式、投资使用方式、项目决策程序、建筑施工管理和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
我国的投融资体系的沿革变化结合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界定可分为两个时期,以2004年我国的金融改革为界限,之前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改革摸索时期,之后是和国际接轨的现融资体系改革时期。
改革摸索时期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为我国改革的四个摸索时期。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破冰时期,尝试使用市场的概念来解决国家统管的问题,把计划经济的拨款尝试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贷款。第二阶段 (1984年~1987年):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博弈平衡为主的尝试,给予市场化的地方经济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1988年~1993年):完成了投融资市场化初步的尝试,完成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博弈的动态平衡,开始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企业。第四阶段 (1994年-2004年):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完成了商业化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验。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有中国特色投融资体系。
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样性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结构合理的一贯体系,同时也逐步在制度上和立法上完善我国的投融资体系,截止到2012年年初我国综合地方和中央的投融资体系已经具备了成熟体系必须的所有项目。但是各项目和体系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相互闭塞,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
2.2科技投融资体系
2.2.1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由来
如上文所述,科技投融资体系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各国特别是各科技大国、经济大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带动阶段以后,才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多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投融资体系,但是对于科技投融资体系来说,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初步探索建立的。当然由于投资观念、投资习惯、资本的短视效益加上科技投融资特有的资本获利不确定性才造成我国的科技投融资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投资资本的要求日益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几何式发展,那么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的投资也是日益庞大。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现代科学成为了一个体系,系统化、专业化和协作化的要求日益增长。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专业,每个重要成果的诞生都需要大范围的知识协作和投资支持。据统计,2010年,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科技投资,美国综合计算(联邦投资+州投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高达15479亿美元,几乎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投入比例相对更加的庞大,例如IBM开发新一代芯片历时2年耗资40亿美元。辉星制药开发新一代抗生素投资7亿美元。山东省济南的某新能源企业开发新能源科技一个项目耗资到5000万人民币。
再次,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人力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对人才的开发、吸引、培训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中,企业成本成倍增加。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定期增值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最后,也就是科技投融资体系的作用,加速科技转化,将资本和科技有效结合使其发生几何式的资本增值。
2.2.2科技转化过程的投融资
一般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是为:种子阶段、创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对于不同的阶段对于投资来说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现阶段的我国,投资资本偏爱后两个阶段,即为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顾名思义,种子阶段是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优势是一旦成功后,可获得的利润巨大,而且一般这一时期投资需求不大。但是由于是起始阶段,也就意味着失败的纪律很大,风险回报等值。这一时期对已投资主体来说是为风险投资基金为主,政府投资也是这一时期的主力。其他投资主体畏惧投资失败的风险或者在进行风险管理中一般很少选择这一时期。
创建阶段,完成了理论和初步的实验以后,产品已经完成。但是这一时期是科技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因为无法预测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面对市场的消费需求,面对市场的商业竞争,企业随时有可能成为失败者。所以这一时期的投资应以政府和风险投资为主。
成长阶段,这时期是是产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开始需要扩大生产的时期。综合来说之一时期政府可以退出,由部分的金融机构和风投继续担任主要的资本提供者。
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已经有期待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有良好的信贷基础。商业银行的介入时机已经成熟。由于这一时期的利润率下降了,已经不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成为主要的投资。
2.2.3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组成
由于各国的经济千差万别,所以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组成也各部相同。在高科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有不同的风险和资本需求,所以相应的对于投融资的渠道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的投融资途径:
(1)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最为各国最大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参与者,政府财政是协调、补充、引领投融资体系完善的最佳选择。对于那些商业价值不高但是公共价值很高的,其他投资者因为获利率低或者是没有利润的科技项目,应该由政府财政引导的投融资体系参与支持。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投融资体系的主体,但是由于已知的高科技企业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对科技投融资的参与上会谨慎很多。如果政府能提供政策性或者是信用补偿,则商业银行在高回报率,低风险的这类投资上还是很积极的。
(3)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虽然不能直接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资资本,但是其在商业金融市场上的特长还是会对高科技企业提供巨大的帮助。有投资银行的参与,科技投融资体系才算是比较完整。
(4)共同基金。基于其投资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科技转化的成熟阶段,解决上市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选择。
(5)完善的分级市场。一方面完善的一级、二级甚至是三级交易市场的存在可以提供足够的投融资资本选择。另一方面,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提供了选择,这样可以使风险投资的投资选择更加的广泛。
(6)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组成和投资倾向正好符合高科技项目转化为资本项目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风险投资基金的绝大多数也是流向了了高科技和创投项目。
(7)政府的信用投资。一个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链接所以参与者的连接。政府的信用投资正好是这个最有效的连接。政府所提供的行政、法律、政策、措施等服务是一个完善的体系所必备的,也是政府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最佳方式。如向投资者提供科技资质担保,向融资者提供资本信誉担保,向投资者提供资本风险保全,向融资者提供知识产权保障等服务是链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所最优先需求的投资。
科技投融资体系,是科学技术和资本在市场化的框架内的交流途径;是资本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依托实现自我增值活动的平台;是科学技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实施引领的基础。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