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1

(一)黑龙江地方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受到名牌战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品牌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品牌建设对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南方各大城市在品牌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例如海尔、联想、阿里巴巴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在销售总量上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在品牌建设上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是缺乏品牌意识的作坊式生产,在很多地方企业和产品中缺乏自主品牌,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使许多企业沦为跨国公司的贴牌生产基地,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例如一双运动鞋在我国企业制作完成后,由国际某知名品牌进行品牌受理进行贴牌,这双鞋在国内的市场上的价格就上升了十几倍,甚至更多,生产需要的人力物力包括资源上、环境上的浪费所产生的利润只占整个品牌利润的百分之一。“MADEINCHINA”的秘诀就在于它的企业群,但各大企业的集群内并没有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名牌产品,就拿国产车和合资车来说,配置外形几乎一样的车型,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价格相差的天壤之别。

(二)黑龙江地方品牌建设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人才

创建地方品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等各方面水平都具备的系统工程,这就对品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人才。人才的输入是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作为保障的,这不仅需要有大量富有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并有这丰富的品牌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而且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中层管理人才。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不发达地区地方区域品牌建设的瓶颈。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生活环境的各方面因素,黑龙江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就遇到了人才不足的情况,尽管很多企业打出了丰厚的薪金待遇,但是还是很难吸引高层次的品牌人才。不断发展的品牌人才需求和人才大量滞留南方经发达地区的现象已经成为龙江地区品牌发展的主要矛盾。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目前龙江品牌经济发展亟待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品牌管理意识薄弱影响黑龙江地方品牌的发展

在南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黑龙江省政府也加强了对地方品牌建设的培育和重视。以省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品牌推广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哈尔滨夏季洽谈会、三江国际经贸洽谈会等等,但是黑龙江产业集群内的许多企业对自身的品牌建设和发展态度比较消极,在进行品牌推广的主动性意识不强,在经济盈利的思想上还存在传统的产品消费观念,并且在品牌推广和意识上对政府的依赖的心理较重,企业与企业间在品牌发展上缺乏沟通和合作意识,“单打独斗”的现象很普遍对龙江品牌发展是很大的制约。在很多地方产业集群中,很多中小企业在创业时资金少、规模小、底子薄,在品牌意识上以为企业名称就是品牌,没必要注册,就是注册了也就把商标当做品牌,认为有商标就是有品牌,这种错误思想相当普遍;另外很多企业认为自己销售的产品相对竞争对手缺乏个性,只要加强服务就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对品牌毫无意识;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刚开始建立不需要注册,注册不注册商标都一样,但是等企业发展了,再去注册时才知道自己的产品已经被人注册了。很多企业由于缺乏企业经营的品牌意识,企业在利用品牌的无形价值的同时,对产品的质量不加以监管,导致商品质量一批不如一批,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对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势必会导致和增加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驱逐优质品的现象出现。以佳木斯为例,几年前的李氏汤圆和现今的老李头玉米产品就是因为品牌建设和管理意识薄弱,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情况,值得深思。

二、黑龙江地方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黑龙江各级地方政府有义务协助企业进行品牌建设

黑龙江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龙江地方品牌建设当作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工程进行规划和实施。利用政府的公共服务特点利用政府的一些部门进行品牌建设的管理、策划,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投入一定的品牌建设资金来协助和扶持地方企业的品牌建设,这对于地方经济和龙江整体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出面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协调好各个部门,为龙江个地方企业的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二)引导企业成为地方品牌建设的主力军

地方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在实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只要存在经营和销售就需要各级地方企业和不同品牌的参与和支持。黑龙江现有中小企业30多万家,另外还有100多万家个体私营企业,但是拥有品牌发展的企业却只有一千多家,还不到总体企业的百分之一,从这方面看龙江的品牌发展是迫在眉睫。将龙江的品牌发展企业龙头为主体进行龙江整体企业品牌发展的引导,带动和整合龙江产业集群中的各大企业,通过管理指导、企业业务分包、产品质量标准、品牌服务培训、信息资源共享、融资、信贷、技术资源共享等形式互补的方式。因此,依靠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发展的引导使之成为品牌发展的主体,整合集群内企业,凭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建造统一的销售网络,建立全国品牌,打造龙江名牌,这是以企业集群为特征的地方品牌的必由之路。

(三)黑龙江地方品牌维护系统的创建

黑龙江地方品牌的建设首先要将各个地方区域看做是一个大的企业,把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当作一种产品来策划和经营。黑龙江地方品牌的产生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黑龙江地方区域品牌的发展使梳理可以利用黑龙江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发展特点等诸多方面,并且黑龙江各个地方也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民族、区域文化,例如三江地区的赫哲族文化、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文化、黑河地区的鄂伦春文化等等,这些元素都是地方区域品牌定位的基础。在黑龙江地方品牌的策划与创建中,各个地方品牌的中小企业及龙头企业需要进行一定的市场划分,进行品牌细化的研究,不能搞“一刀切”,要依据不同企业的特点进行品牌细分。另外,公共机构必须根据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这样可以使集群企业在政策上取得一定的保证,使其参与的主动性得到增强。黑龙江各个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据本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和发展特点,对适合本地方品牌发展的内涵进行行之有效的开发和挖掘,加深地方品牌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特点,使龙江地方品牌更具其文化内涵,并且将地方品牌的宣传和影响力融入龙江的地方文化生活当中,使人们对龙江的自创品牌产生亲和力和自信力。例如黑龙江的冰雪文化、黑土文化、二人转文化、关东文化等等都可以用来打造和创建地方品牌的创建文化中。综合运用现代化媒介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PTV等进行公益广告或形象广告的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宣传和推广龙江的产品特色和产地文化,打造龙江地方文化的氛围,在国际、国内增加龙江企业和品牌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创造一定量的产品需求,增加品牌的无形附加值。

(四)提高黑龙江各个企业的品牌意识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民甲鱼专业合作社;甲鱼养殖;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5-2

近年来,浙江省甲鱼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主要分布在嘉兴、湖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区,有甲鱼养殖户十万余家,其中知名品牌有“中华”鳖、“华神”鳖、“大溪江”鳖、“甘霖”甲鱼等。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甲鱼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品牌的发展也在其增加收入、抢占市场份额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品牌建设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品牌资产不够强大,品牌竞争力有待增强。

1 当前农民甲鱼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品牌化竞争时代,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有利于合作社有效破解自身发展难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嘉善县杨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旗下的“华神”鳖品牌的建立和推广给合作社带来了一定的利润,通过对其品牌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合作社甲鱼品牌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合作社没有形成生产集群,规模较小,带动的农户较少导致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杨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股东5人,现养殖规模180多亩,带动周围农户十几家。合作社主要以经营“华神”鳖为主,每年销售到市场上的生态鳖近百万只,但是农户以一家一户生产的形式,产地分散,产品没有统一的品牌标识,养殖的甲鱼主要以普通甲鱼为主,最后由合作社代为销售。调查中发现有能力的农户有5到6亩的规模,年利润在10多万左右,其他农户基本也只够维持生计。合作社要形成规模效应就必须吸收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指导农户养殖有更多利润空间的品牌鳖(如“华神”鳖),进行统一的资金调配、养殖管理、技术指导、包装销售。农民合作社是个集合概念,只有得到当地大范围农民支持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1.2 合作社的品牌宣传意识不强,市场推广力度和品牌维护力度不够

品牌建设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提高商品的附加值,稳定商品销售的渠道。杨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虽然在CCTV2的理财在线和CCTV7的致富经都进行过报道,但是一个品牌如果不是经常性的被报道来唤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那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甲鱼养殖的成本和风险都较高,合作社一般都把资金投入到产品生产中,而在销售上投入少,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中往往缺乏资金支持,对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由多人联合组建的合作社往往内部意见分歧大,尤其在品牌建设上很难达成共识,没有从传统的销售模式中转变出来,负责人对市场缺乏相应的敏感度,在开拓市场中会有很多顾虑,导致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消费者不能树立品牌消费观。

在品牌维护方面往往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得市场上出现假冒、仿冒品牌现象。当前甲鱼已经成为一道大众菜走上了普通家庭的餐桌,市场上也充斥着各种档次和种类的甲鱼,消费者在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商贩们蛊惑,所以合作社必须要利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和消费者的权益,确保品牌的良性运营。

2 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有效对策、建议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合作社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又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通过对杨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建设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3

[关键词] 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

一、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所谓本土旅游饭店是指针对旅游行业旅游接待用途,用中国境内资本为启动资金注册饭店。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之后,利用重庆本土化优势在旅游市场占有方面和经营质量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其小、散、弱、差的整体形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WTO之后,国际饭店集团凭借巨大的经济和品牌优势大举进入我市,例如希尔顿、喜来登、洲际, 我市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在利用品牌效应取得经营优势方面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突显我市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的严重滞后,因此加快我市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的建设刻不容缓。

所谓品牌建设是指品牌发展应具有一组能满足消费者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方向,是注重发展一种个性价值与满足体验性需要。目前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的总体发展情况是:设备设施硬件水平与国外同类型的饭店差异不大,但在管理和服务等软件方面尤其是品牌建设上有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根据我们对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的调查,发现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处于品牌的成长期。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在借鉴和学习国外饭店品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针对中国旅游市场的饭店品牌,但大多数饭店建立的饭店品牌还是停留在为旅游市场提供“舒适、卫生、安全”的饭店产品的范围内,有一些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甚至还在满足顾客住宿过夜这一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着眼于从投资上降低造价、运营上降低成本,最终以较低的价格推出饭店产品,赢得市场。而从品牌建设发展的角度看,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商业形态和比较统一的运作体系,以及最大限度贴近消费需求的所在地广泛的布局,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目前过于集中在商务、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私人旅行市场定型上,客源市场分布主要是集中在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其他的小型城市的旅游市场没有开发成型,更没有进行深度的品牌整合,我市重庆本土旅游饭店才进入成长期。

2.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管理经验有待提高。重庆本土旅游饭店虽然进入了成长期,但是面临饭店经营意识理念也处于初级阶段,饭店管理者们缺乏品牌管理的意识,市场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饭店产品价格与饭店销售渠道的竞争方面,然而国外知名饭店品牌,都是在成熟与理性的品牌管理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例如洲际、希尔顿、喜来登等国际大饭店都是在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历经市场残酷竞争和品牌管理意识的磨练后取得现在的成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历程短,重庆本土旅游饭店普遍缺乏长远的品牌建设目光,饭店管理者管理理论的贫乏与实际操作经验的匮乏,以及饭店管理者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品牌维护与管理,导致现有的很多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推广都是轰轰烈烈开始,销声匿迹收场。究其原因,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前期知名度的推广上往往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可是当品牌一上市、有一定知名度时,就疏于管理,且不知道如何继续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其实品牌如同市场一样,也是按照其客观规律运作的,所以铸造一个饭店的品牌是漫长的过程,需要用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来保证它的长盛不衰,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的品牌管理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

3.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的号召力不足。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几乎没有一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品牌,现阶段比较知名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例如重庆饭店,多是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发展,这样,品牌的市场号召力就不强,不容易得到其他地区顾客的认可,而且品牌的号召力不足就直接导致不能够大规模采用吸引外资,通过资本扩张方式的发展饭店。目前一些重庆本土旅游饭店集团自身积累不足,不具备资金实力继续发展,或者饭店自身的盈利能力不被投资者看好,没有外来资本的支持,品牌扩张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恶性循环反过来影响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的品牌的号召力发展。

4.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的保障,导致饭店经理人队伍欠缺和流失,从而使饭店集团化进程难以取得满意的效率和效果。我国目前针对旅行社出台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是在饭店行业统一规范并不完善,各级地区都有自己的一系列饭店管理制度,可以想象业绩优良的饭店集团与劣质饭店同在一个非公平的市场环境里恶性竞争,是由于体制方面不完善的原因,这些原因同样导致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还得到了适当的法律环境的保护,一部分良好的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的想要扩张,但是在缺乏资金实力,政策支持与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良好的饭店经理人队伍,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更是困难重重。

二、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的“四法”模式

针对我市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存在的这些困难,笔者结合饭店行业集团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提出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四法”模式。

1.品牌诊断法。品牌诊断法是指针对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方面进行自我诊断。鉴于目前我市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的相对弱势,很难与国际上的饭店集团的著名品牌相抗衡,我们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饭店业中所处地位,通过比较自我认识在饭店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知耻而后勇,认真学习国际饭店品牌建设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具体方法是首先进行品牌审视,仔细找出制约自身饭店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的根源与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可能真正为自己饭店的品牌建设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

2.品牌计划法。品牌计划法是指对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一般的,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可以先对品牌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如饭店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的风格、品牌的维护与保护等问题。然后在根据目前饭店市场变化多端、发展快、竞争激烈,消费者在迅速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制定短期发展规划。品牌计划一定不能不盲目跟从,要讲就个性和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消费理念。现在重庆市内饭店品牌层级众多,市场广阔,而且饭店又有不同的品牌定位,应该说任何一个品牌在市场中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又存在于竞争品牌的生存空间,要想在这样的一个急速发展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饭店本身的的品牌计划就是使其品牌持续充满吸引力,能够稳定发展下去的动力。

3.品牌运动。品牌运动法是指根据重庆本土旅游饭店的品牌特点提升内涵,丰富品牌的形式,开拓品牌的号召力。具体方法我们认为首先可以运用本土旅游饭店成熟品牌的市场地位,进行新产品开发,形成一系列的饭店品牌,增加品牌的市场号召力。由于市场的扩大,没有一个品牌可以永远单枪匹马独占整个市场,所以强势的本土旅游饭店可以利用品牌效应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在成功之后,就需要利用二线、三线饭店品牌产品向其他市场领域进行渗透,用多元化品牌战略可以取得较大的市场覆盖面,这方面重庆饭店历年做得较好,该饭店每年推出的中秋月饼是饭店的热点。其次重庆本土旅游饭店需要思考丰富品牌的形式,饭店可以通过市场化行为并购一些与自身品牌形象存在定位差异的饭店品牌,形成优势互补,并丰满自身的品牌形式,确保品牌的市场地位,这种战略性的并购可拓展品牌的发展空间,甚至转变品牌的形象,提高饭店品牌的号召力。

4.品牌健身。品牌健身法是指针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维护,保养,延长其生命周期的方法。每一个饭店品牌都有生命周期,当成熟过后就会暴露危机,饭店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饭店品牌适应新的环境,延长生命周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对手品牌竞争力,寻求并创造自身饭店品牌竞争力的差异,从而延长生命周期,其次对重庆本土旅游饭店品牌的维护、保养还可以从饭店的品牌文化创新方面下功夫,本土饭店有独特的地方文化气息,更容易得到顾客情感方面的认同,能更深刻、更持久地吸引顾客,随着品牌建设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出现的问题,巧妙的转化为自身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饭店文化,赋予饭店品牌某种个性,使之区别于其他饭店品牌,这是重庆本土旅游饭店良好的保健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淑玲卢泰宏:品牌价值:强化品牌与消费者关系[J].销售与市场,1998(1)

[2]韩光军:打造名牌――卓越品牌的培育与提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品牌;城市发展;品牌竞争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9日

随着现代城市规模的发展与壮大,城市品牌对于城市未来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城市品牌分析与地方文化研究是推动城市建设,完成城市发展指标,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手段,品牌分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城市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品牌建设逐渐成为热点。

一、城市品牌建设特性体现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保障,是城市建设的决定因素,它不仅凝聚了城市发展的所有潜力,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是城市定位最基本的条件,更是城市品牌的基本来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把握城市品牌的特性:城市品牌应该符合品牌的基本理念。从城市品牌的城市设计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品牌塑造要反映城市的发展状况及前进方向,这体现了人的因素,那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生活环境,努力改变周围的环境状况。因此,城市品牌也务必显示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状况。城市品牌战略重点不在品牌本身,而在于城市的长远利益。这将深刻地影响城市的凝聚力,使城市整体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操作模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资源,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城市品牌是从政策高度建立城市的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和意识形态。除此之外,城市品牌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循环的过程中,城市品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完善、升级、扩展和维护。

二、城市品牌建设类型

城市品牌建设是一个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资源的过程,使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必经阶段。在不同的资源、机会和商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品牌和发展模式,根据形成城市品牌的要素及城市的独特资源和竞争优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类城市品牌:

1、以政治为导向的城市品牌。一般以国际或区域性组织驻地、各国首都或其他政治性原因为主而塑造的城市品牌。如,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中国北京等。

2、以历史为导向的城市品牌。即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因素而塑造的城市品牌。如,中国秦皇岛(历史人物型品牌)、埃及开罗(历史文化型品牌)、中国南京(历史遗迹型品牌)等。

3、以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品牌。一般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地区工商业中心、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它以经济发展状况为主要因素来塑造城市品牌。如,德国法兰克福、瑞士达沃斯、中国上海等。

4、以旅游为导向的城市品牌。一般以风光秀丽的旅游型城市为主,且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城市品牌。如,山东泰安市、广西桂林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

5、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品牌。一般依靠特有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来构造城市品牌。如,“艺术之都”墨西哥城、“电影之都”洛杉矶、“古典园林之城”苏州等。

6、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品牌。一般指依靠优越的交通条件来进行品牌塑造的城市。如,德国柏林,中国的株洲、石家庄等。

7、以特殊节日为导向的品牌。一般以特殊的节日活动来吸引世界的目光,塑造城市特色,构建城市品牌。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珠海的“航展节”、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等。

三、城市品牌建设目的

我国大部分城市仍然处于要素驱动型产业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必须实现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转型升级,从而迈入世界品牌城市行列。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战略,利用国家政策,激活品牌力量,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城市形象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促进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人力资本和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展,并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尽快实现城市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城市的综合进步。

1、以品牌的力量塑造城市个性。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宽容性的特点,建立一个更有竞争力、更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就必须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超越历史上的文化制高点,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推广度,增强人们的品牌认同、品牌自信。

2、以品牌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城市品牌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创造力、凝聚力,不断凝聚共识,以消除公众的片面发展思想,让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城市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品牌建设缺乏清晰的定位。城市定位是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的前提,每个成功的城市品牌都有一个独特的品牌定位,如“时尚之都”米兰、“郁金香之都”阿姆斯特丹。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独特形象,还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定位非常模糊,不仅不能反映城市的独特优势,还让城市建设缺乏重心,无法进行准确的城市品牌定位。

2、城市品牌塑造缺乏文化内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如果城市品牌只注重城市公众的物质需求,而无法满足城市公众的精神需求,那么这个品牌塑造肯定是失败的,并将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最终丧失品牌竞争力。

3、城市品牌缺乏宣传推广手段。虽然很多城市在塑造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城市品牌建设效果较差,缺乏持久而有力的宣传,没有充分利用城市各种有利条件、各种媒体来宣传推广,更没有对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各种国际商贸活动、文化体育活动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城市品牌建设推广缺乏整合营销传播,无法使城市品牌深入人心,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城市品牌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五、城市品牌影响力提升建议

1、新技术与城市文化结合,催动城市品牌升级。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改变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局。利用互联网多元化信息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城市文化因子数据库,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城市文化深度结合,全面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推动城市品牌的升级。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城市影响力。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现有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宣传城市文化,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作为政府和老百姓的桥梁和纽带,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拥有大批活跃用户,因此在宣传城市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要积极主动与之寻求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强有力宣传。

3、充分利用新媒体,采用多种方式普及城市文化。新媒体技术是城市品牌普及的重要渠道,对城市文化的普及和创新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公众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也为城市品牌和文化建设格局形成了冲击和挑战。许多新媒体平台具有通信功能,本身既是重要的通信技术平台,也是实用的流动传播平台,不仅传播信息速度快,而且在公众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和林.城市品牌空间解读与利用[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5

关键词:东北文化 传播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01-02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一种文化价值被社会广泛认同,这种文化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再通过“文化资本”的运作,这种资源就会产生现实的经济价值。东北的地方文化具有隐性的、潜在的经济价值,如果这些文化能够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形成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地方文化建设,又可以实现经济繁荣。本文就东北文化的传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深入研究东北地方文化,挖掘其核心价值

通常,文化传播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不明显,但是人们在认可这种文化后,对附带有此种文化的其他东西就很容易接受,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会显现其经济价值,文化的价值也就由隐性变为显性。文化的传播最终都要回归到价值层面上,文化要有精神,有灵魂,才能有效传播。没有价值的东西,难以实现传播。所以要想使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播,首先要挖掘其核心价值,对其进行提炼与深加工,赋予地方文化新的内涵和生命,使其价值得以升华和传播。

东北是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地区,地方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含着汉满农耕文化、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北方渔猎文化等文化。要想使东北文化得到有效传播,首要任务是要深入研究东北地方文化的自性,挖掘其内涵,找出核心价值,激活积极因子,创造既符合民族精神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萨满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同时也属于巫文化的范畴,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萨满文化错综复杂,因此要剔除摒弃愚昧、迷信的色彩,传承弘扬科学、艺术的内容。像萨满文化中的集体意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就与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致,是我们要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内容。我们要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新高度,创造艺术表现的新样式,积极拓展文化影响的新领域。

二、适应受众需求,创造高品质的文化成果

传播的最高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东北文化传播如果直接以某种观念、意识向外输出,很可能会遭到抵触,所以要以某种带有东北文化特质的文化成果的形式呈现。传播的目的是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喜欢你,并形成文化与价值上的认同,因此,文化的传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市场需求。我们要在充分把握东北地方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研发符合受众需求的文化成果,在保持本土化素材独特风格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国际化的包装,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文化作品。比如纳兰词属于高雅文化,为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可以把古典高雅的纳兰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实现雅俗共赏,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实现有效的人际传播。

我们在充分挖掘东北文化资源、创造高品质文化成果的同时,还要对东北文化有个很好的定位,根据自身优势,突出东北文化的独特性,全力塑造东北文化形象,形成品牌文化。而要想使东北文化得以良性传播,还必须打造有品位的品牌文化成果。比如二人转已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东北的乡土文化和方言文化,而且还有一些丑化、恶俗的东西在里边,必须进行改造、创新,挖掘出积极向上的因素。在四平电视台热播的《四平文化大讲堂》就是成功传播四平文化的例子,主讲者并没有把四平文化讲得高深莫测,而是把学术思想转换成了一种极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自然亲切,就像和老百姓唠家常一样,讲到了听众的心坎上,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激活民间传统艺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

东北文化的传播要注重从民间出发,不仅要激活民间传统艺术内在魅力,还要激励民间原创力。民间传统艺术的创作者就是劳动者,他们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创作,将传统文化、风俗民情和身边的事通过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地域艺术特色。东北民间的一些工艺文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庆安版画的作者们在农家小院中进行艺术创作,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肇东国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兰西挂钱已形成了500余人的创作群体和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创作网络,“兰西挂钱”的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东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我们可以通过展览或媒体传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东北民间艺术,从而实现有效传播东北文化的目的。

一些民间文化艺术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延续,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急需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民间文化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东北文化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东北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要开展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深入挖掘大家忽视的民间文化艺术,全面了解和掌握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生存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近期和长远的工作目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展示和传承。

四、加强各种媒体的融合传播,打造东北文化社会话题

大众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媒体的经营既要懂得创新话题、营造话题,也要学会抓住话题、营销话题。大众媒体要努力打造与东北地方文化有关的社会话题,引导受众关注东北文化这一焦点。媒体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文博会等特殊的日子策划、宣传东北文化;制作全民互动的有关地方文化的节目,让百姓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加大申遗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中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通过不同的平台,持续有效地安排与东北地方文化有关节目的播出档期,全力打造东北文化这个社会话题。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特点,这就弥补了一些民间文化传播范围小的局限。有些民间艺术深藏在山庄或是小村落,在封闭的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递,这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在民间存活了很久,但是因为偏僻而没有被人发现。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媒体、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一些民间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追寻隐藏于民间的地方文化艺术,普查、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挽救濒危的民间艺术。

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扩大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范围,比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一些民间技艺的成果或制作过程,就可以扩大民间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其影响力。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地方文化的记录与传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激活东北地方文化的深厚积淀,挖掘积极的动力源泉,加速文化品牌建设。

五、文化的传播是创新扩散过程,需要系统性和持久性

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创新扩散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基本社会过程,人们在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时,需要通过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创新的意义才能逐渐显现。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它从传播到被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东北文化的传播要充分考虑到传播过程的系统性和持久性。

所谓系统性,要从东北文化建设、东北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出发,结合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受者、传播效果研究,系统地研究东北文化传播,进行整体规划;持久性是指东北文化的传播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东北文化传播方案的制订,既要有短期计划还要有长期规划,一步步将文化的精髓渗透人心。例如每年定期开展与东北文化有关的满族文化节、旅游节、松花江渔猎节、二人转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东北的地方文化,参与到文化的宣传和建设中来。现在已有的东北民俗博物馆、文化广场、城市建筑等为东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建设与东北文化相关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建设满族文化博物馆,展示满族文化物质遗产,扩大萨满文化的传播范围等,以实现地方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王志.文化资源持久传播才会有经济价值[N].科技鑫报,2010-09-09.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6

其次,尽管四川白酒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川酒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6户名酒厂产销形势喜人,但大批小企业生存艰难;二是市场竞争对川酒的挑战更加严峻。高端市场烽火正旺,竞争手段多样化,企业和地方间的竞争不仅有常规的,还有不规范的;三是市场环境并不宽松,比如白酒原料成本攀升、个别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四是中小企业存在一些问题,如集约化程度低和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无序、资源浪费严重、产品结构失衡、商品过度包装、质量良莠不齐等。五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川酒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模式和整体合力,而是各自为战,分散竞争,造成了川酒在内部之间的无序竞争等。而四川白酒业如要赶上国际白酒市场的发展步伐,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就得从大局的角度去考虑,从建立四川白酒强势区域品牌的战略高度去发展川酒的市场。

二、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系统

——现有区域品牌的创建。

区域品牌的创建一是由产品品牌上升到区域品牌,即先培育区域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品牌;二是由区域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即先通过区域经济的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再以良好的产业品牌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产生往往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形成区域品牌的主要要素有历史地位、人文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产业协作、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这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基础。区域品牌的所有者及龙头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化研究,确定区域策略。

首先是定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国内外相同或相似集群区域的市场定位,对外体现在招商引资的主向和目标市场上,对内体现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思想上。四川白酒产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以浓香型白酒为主要类型,在打造四川白酒产业集群给其定位时就必然要与贵州茅台酱香型白酒相分离。在国内外市场上,川酒素有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之说,故要充分利用文化概念及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区分各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根据市场细分后目标市场的要求,来确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包括企业产品的定位、价格的定位、服务的定位和企业品牌的定位。

其次建立区域品牌个性展现的载体和个性的方法。展现区域品牌个性的载体有很多,应该寻找出消费者最易接触的载体和最直接、最简单的载体,或是设计新颖、有效、高档次的活动载体,推动产业集群量的扩张、质的提升。通过举办和策划中国白酒旅游线路、名酒品尝、成立白酒鉴定专业委员会、白酒订销会等一系列载体,迅速成长为国内著名的区域品牌。每个品牌在塑造品牌个性的时候,要想用一种固定的公式是很困难的,而且每个品牌又都源于不同的背景和资源,但在品牌个性的建立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工作具有共同的作用。从品牌定位及核心价值出发以文化、情感的方式建立品牌个性。

——打造集群协会。

为了使得集群内形成有效的品质管理氛围,必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建设及时的质量反馈和追踪系统。这些规范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微观方面的,政府是无能为力的,这些功能应当由特殊的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协会来承担。集群协会属于半官方的企业会员组织,是由集群内所有企业委派代表组成的、具有权威的承担管理、协调、服务功能的机构。区域品牌建设还要把区域当做企业,把区域未来当做产品来经营。政府要把区域品牌建设当做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公共工程,安排专门机构管理,投入资金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要是遇到了问题,政府必须出面解决,比如说,为了克服“搭便车”现象,政府必须制定公共政策,以有效的政策加以管理。另外,公共机构必须根据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以增强集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政策协凋、标准制定、商标注册、区域品牌商标权使用资格认定、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惩处机制以及资质担保如贷款信用担保等。

——区域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由于区域品牌对企业品牌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提高企业品牌内在价值。企业集中资源实施企业品牌战略,集群协会集中资源实施集群战略,相互辉映,共同推动品牌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托本地特殊的历史人文资源,注重对区域品牌内涵的开发,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将区域品牌的宣传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当中。

首先强化品牌传播意识。借鉴国内外品牌传播的经验,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展销会、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宣传产品产地,营造集体文化氛围,提升知名度,创造需求,传递信息集群组团联合参加国际、国内的会展,或是引进展会兴建展览、展示中心、产业博物馆,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等措施。如在香港首届亚太地区葡萄酒及烈性酒展上,波尔多地区酒协组织68家企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统一参展,先后举办了200多场文化品牌、品酒活动。由法国前总理朱佩带队并聘成龙、巩俐为形象大使。国际会展中心展位价格不菲,而成巩二人的身价更可以说是天价,如果不是行业协会出面,数十家企业联合,根本无法进行这么大手笔的活动。而这次会议,为波尔多葡萄酒占领亚太地区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让企业主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特别是集群中的龙头和领导企业,在集群的区域品牌中更具有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和监督,加强企业之间相互了解,防范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在集群内整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发挥集群内的合力,促进合作产品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为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为集群区域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三、强化相关组织对区域品牌的培育

——以生产企业为主导。

在区域品牌的培育中,生产企业是主导,企业主导是因为培育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需要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参与和支撑,主体必然是企业。生产企业是区域品牌最直接的受益人,对品牌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以及产品理念创新等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组建虚拟企业等形式,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与协作的效率,克服内在的缺陷,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群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要从区域品牌的发展前途出发,自觉充当产品新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必要时适当牺牲自身的短期利益,以积极维护和发展区域品牌,为本地区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从而获取长远利益行业内部的中小企业也要转变竞争和合作理念。共享同一个品牌,彼此之间不仅要竞争,更要合作。企业通过合资、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合作,发挥区域品牌的横向纽带作用,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分享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本企业品牌知名度,也间接提升区域品牌的美誉度。大小企业之间实现竞争合作互动,转变过低价恶性竞争的观念,依据彼此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企业定位于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增强集群内部的生产配套能力,避免在同类产品品种结构上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这样既为区域品牌建设做贡献,也可以这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分工协作中获取自己的应得利益。

——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首先,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建设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和教育。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区域品牌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区域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更多体现为引导和监督功能。政府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必要时要针对集群中企业提供解困服务、要素服务,设身处地的为集群企业着想,体恤难处,帮助企业解困,同时利用土地、信息、社会荣誉等调控市场和社会的要素来塑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作为中间人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克服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间制度上的不匹配,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其次,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避免区域内因产品过度同质而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搭建畅通的物流平台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引导区域品牌化和品牌区域化。如科学地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优势在于可以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对知识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内多个企业正式和非正式地接触时知识和信息会很快的流通,这是创新的关键。最好的规划是标出产业的实力所在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投入资源鼓励形成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一个产业会创造另一个产业的需求也会为另一个产业提供零配件和原材料。企业要发展需要好的硬环境(如道路、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和软环境(如税收资金政策、人文氛围、机构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凤凰筑巢。因此政府在作决策时,要将城市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科学化。

第三,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政府要着力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致力于加快培育大的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切实加强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建设。

第四,区域政府可以通过树立产业集群在本行业中的区域专业形象,形成区域品牌。通过本区域产业集群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加入,把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联结成较紧密联系的团体,并保持整个集群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一定金融、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相关配套企业以及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进入本区域,加速及完善产业链的形成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内部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及改善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也可以设立各种科技及信息中介机构支持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并帮助其发挥职能并通过技术预测研究、集群研究、特别研究小组及委托课题研究等形式为集群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战略信息及技术服务,协助集群进行产业升级,融入到更宽广的价值链中。区域政府还可以组织学习研究人员和产业代表团到国外与本地发展类似的集群区学习,同时加强双方的交流。

第五,地方政府要对行商会和生产企业建设区域品牌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协助行商会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工艺革新,在本地区内倡导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观念;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该区域品牌的市场形象;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

——建立健全协会组织。

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统一组织集群内企业进行对内对外的交流,规范行业标准和秩序,整合群体内力量解决影响集群发展的实际问题。举办相关企业家联合会树立集群发展共赢思想,由协会统一收集各种产业发展技术信息,共同举办展会或参展形式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

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的转变是建立区域品牌的基础。企业间进行合作或竞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主体自身的利益,竞争是对既定“蛋糕”的争夺,是企业间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合作是把“蛋糕”做大,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对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面临环境已发生巨大变革,成功的伙伴关系己成为企业应对变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推动着区域品牌的发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让企业家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

五、扶持名优企业做优、做大,形成产业配套

四川白酒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17大名酒品牌中,川酒有六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历史渊源来看,四川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有着悠久文化底蕴。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郎酒、沱牌为代表形成了强势品牌,但四川省白酒业不止这几家,仅四川泸州拥有的白酒生产厂家就达600多家,更不用说四川全省。在以上述六家知名品牌企业的带动下,每一家企业都形成了高中低较为齐全的产品线,填补了各个消费市场,四川白酒行业已成为四川省经济支柱产业。伴随着白酒行业发展,仅有高端白酒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中端白酒成为竞争焦点,四川白酒除了以上六家之外,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市场,加之啤酒、红酒、果酒对市场的争夺,因此生存空间萎缩。白酒整合的时机即将到来。以现有优势品牌企业为先导,建立白酒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两条腿走路,赢得未来白酒市场的主动权。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依托品牌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发展良好的中小优质企业、赢利前景好的企业、原料企业等,实施优质资产剥离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投入,形成一个企业带动一片的局面。

——深化分工协作。

依托大品牌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实施OEM等,选择一批有资质的生产型企业为大企业代工,实现品牌企业低附加值环节的工作外包,缓解当前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形成持续的成本优势。

——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定位。

由于存在的大量中小酒企,竞争无序,产品雷同,普遍的低价给市场造成了同质性,给众多酒企造成了生存空间的变小,品牌企业自身多元化发展也造成了同品牌产品的之间相互打压,因此,集群内品牌企业应通过自身的主导地位或行业协会有序地引导各企业间应进行不同的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壁垒,也有利于避免内耗和提升区域整体品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六、规范市场秩序,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鉴于四川白酒市场存在的乱散小等现象,给区域整体竞争力造成了内耗,不利于区域品牌整体的形成。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谁拥有标准,谁就拥有市场。白酒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及质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酒企业如何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当前标准化工作的核心点。白酒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调整产品结构、锻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白酒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保护环境,提高管理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坚实的标准化基础。

——转变营销观念。

对一个区域而言存在着规模不一的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更应该建立标准化基础。伴随着白酒市场的白热化竞争,首先要做的是营销观念的转变,由以往单纯的价格战,向“质量战”、“文化战”、“服务战”、“渠道战”转变,以建立区域品牌产品的新的优势。

——通路制胜。

白酒营销渠道往往是由企业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一部分到酒店终端、商超,一部分到二级经销商,然后到终端零售商。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开发基本上走的是酒店通路,通过引导消费实现大流通的目的,面临酒店高额的门槛,一般普通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白酒产业集群的打造可以整合各种营销策略,达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目标。

——整合营销资源。

实施共建公共服务平台,集群内企业组团参加国家或国际展会,制定区域性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区域性整体品牌影响力;在产品定位上实施差异化,避开内耗,在渠道上充分发挥已有品牌企业的渠道优势,中小企业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实现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在区域整体品牌提升的同时,必然会兴起一部分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2]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3]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5.

[4]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的理性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1-17.

[5]凯文•莱恩•凯勒(KenvinLaneKeller).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里克•莱兹伯斯(RikRiezebos)等.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李新权.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相关问题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23.

[8]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9]Po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n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