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1
投融资平台实际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单位或个人,解决其所存在的投资项目资金问题,寻找融资渠道及搜集融资信息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工业园区即为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经行政手段所划分的能够更好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标准化、集约化工业生产区。伴随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及投融资平台的日益壮大,投融资越发活跃,融资金额也变得日益增大,使得工业园区存在着诸多财务风险。本文对此展开探讨,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一、诱发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的原因
(1)负债比例过高,规模过大。随着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园区内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且在规模上也变得越来越大,所需资金也随之增多,投融资平台借贷的资金数额也日益增大。因政府政府支持,银行借贷数额日益增加与攀升,使得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在负债投资项目上越发增多,负债比例过高,规模过大,还款困难。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在此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2)经济发展状况与政府财政的影响。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往往与政府的各项资金支持密不可分,当财政状况不佳时,则会减少在投融资平台方面的资金支持,从而会对投融资平台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尚待提升。通常,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的相关工作人员,均为园区行政管理人员,其所擅长的是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而对于园区整体财务管理却不甚了解与熟悉,尤其是园区财务状况及整体运营方面更是缺乏了解,对投融资平台的运营造成一定风险。
二、规避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对策
(1)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工作会对投融资平台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若聘请一些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可依据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投融资渠道建设建议,规避平台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工业园区与政府合力开设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与指导,另外,详细介绍园区的实际运营情况,以便其工作人员能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2)强化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管理体制建设。工业园区相关领导应适当放权,依据园区的实际经营状况,由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人员选择适宜的投资金额与项目,促使整个投资更为合理、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财务风险的规避。构建完备、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工作人员,需对其进行惩处;对于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员工,则可给予适当性奖励,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平台的财务风险。其次,政府还要确立投融资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符合未来趋向的投融资平台体制,促使平台融资活动能更加合理的实施与管理。此外,还需强化投融资平台的各项监督工作。(3)以经济发展促投融资平台发展。对于政府而言,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将各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引进那些对本地区经济效益增肌有益的新型产业,以此来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更好地开展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尽量减少投融资平台向外借贷,规避可能由此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当前,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的债务性资金,以银行贷款居多。银行贷款尽管具有诸多优点,如手续简便、还款期长及融资额度大,但却具有较高的利率,具有较强的还款时限。所以还需找寻其他融资渠道,以此来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需要,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融资风险,提升盈利水平。投融资平台可与自身经营状况相结合,寻找妥当时机,采取如下方式实施融资:债券融资。对于债券融资而言,在资金来源、融资成本的融资期限、稳定性方面,相比于银行贷款,优势更加明显。政府利用工业园区融资平台,可运用诸如土地等不动产,将其作为抵押物,以此来发行债券。发行信托计划。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另依据当前信托市场的运行情况,选择妥当时机,打包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项目,以此向投资人发行信托计划,除此之外,还可委托证券公司,发放某个领域甚至是某个阶段的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引入战略投资者。当前,我国已开始显现流动性过剩状况,诸多资金未找到投资渠道,而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在业务方面所具有的长期收益稳定等特点,则与它们的要求正好相符。所以,可积极引进保险资金、民间资金及企业资金等,共同参与工业园区建设中来。(4)构建风险预警系统,防范负债投资风险。对于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而言,需结合自身发展实况及未来发展需要,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平台与工业园区的经济损失。当前,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而言,其所面临财务风险,多为筹资所致风险。所谓筹资风险实际就是因负债投资所致,并且由资本承担所有风险的附加风险,乃是企业经营风险延伸以及债务到期在偿还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所致。对于企业承担风险程度而言,由于资金使用方式、期限及负债方式等不同,在偿债压力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在制定具体的筹资决策时,不仅要对资金需要数量进行规划,对所需资金进行筹措,此外,还需对各种筹资方式背景下所持有的风险程度进行权衡,且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重视防范现金筹资风险。对于某一特定时点上可能因现金流量不足所致的无法按时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而对其实施有效防范与化解,需对现金预算进行合理安排,且严格执行,对债务的期限结构以及资本结构进行合理化安排。对收支性筹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为了更好地规避可能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状况,需将资金运用及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作为重点,对投融资平台的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地安排,尽可能运用长期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固定资产需要以及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需求给予满足,可通过短期负债的方式,来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的实际需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的合理规避,对于平台自身发展以及工业园区发展,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有助于地方经济建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大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技术、资金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化规避财务风险。
作者:卢奕辰 单位:启东滨江化工园管委会财政局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成因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00-01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缺乏
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之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都不具备较高风险管理知识,对财务风险没有一个具体性和客观性的认识,很多管理人员都只是认为只要做好资金的流通管理就会避免财务风险,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非常错误的,很多情况下资金的风险规避需要涉及很多经济学领域的知识,而管理人员恰恰缺乏相应的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财务风险产生。
1.2 财务决策的失误
财务决策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它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要很好的避免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就必须加强财务决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在目前我国企业经验中,往往会出现主观性的财务决策,财务决策中常常存在经验主义,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决策的失误就是在所难免的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产生。在某些固定资产的决策分析之中,有的企业在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时,分析方法缺乏周密系统的研究和论证,有的时候,甚至缺乏全面、真实的经济数据,这就导致了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因此,加强投资过程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建设势在必行。
1.3 应收账款控制不足,企业缺乏现金
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往往采取赊销的方式,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多;而有的企业在进行赊销出售时,对于购买商品的单位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导致赊销账款失控,形成一种“呆账”;部分企业在长时间内不能按时收回应收账款,导致企业现金缺乏,而在长期的现金缺乏后,企业往往会形成财务风险。
1.4 库存货物存放量大,存货周转效率低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存货现象,并且有的企业存货量大。在这些存货中,往往有几种货物的占总储量的比重较高,存放的时间比较久,难以在短时间内出售。这些存放的货物实际上在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中有很高的比率,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的缺乏。不仅如此,大量的存货的周转率较低,占有了仓库的存放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保管费用,这对企业的财务分析造成了很大负担。
1.5 企业内部各级部门的财务关系混乱
在一些企业之中,企业各部门的利益得不到均衡的分配,上级和下级部门存在着利益矛盾,同级部门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纠纷,财务关系十分混乱。各个部门在财务管理和分配上的责任不能具体落实,常常使权责不明、监管混乱的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部门对于资金的利用效率显得十分低下,资金的流失状况严重,资金管理缺乏安全性。
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由此需要制定如下风险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风险均衡原则要求集团不能只追求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企业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的原则。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企业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要具有对财务风险的敏感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准确地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
3.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抓住关键控制点,正确防范财务风险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会计记录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对未决诉讼、担保业务等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
3.3 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3.4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预警系统,用以判断财务风险存在的大小,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危害性风险,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
财务风险的识别。它是对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即通过直接观察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和具体业务活动,具体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预警。它是要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于预防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地传至主要人员,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
3.5 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适度负债经营,降低筹资风险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容易导致过高的财务风险。因此,规避负债筹资引发的财务风险是解决企业财务危机最关键的一环。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有二大类:一是股东、出资人的投资。二是借入的资金。利用普通股筹资企业没有还本的压力。但是普通股筹资过多企业不能获得杠杆利益,而债务筹资过多又会加重企业负担。因此,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关键就取决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企业应根据其发展规划和偿还能力确定举债的适度规模与最佳时间。举债规模也包括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安排。长短期债务各有利弊,短期负债的流动性较强、风险较大、成本低,长期负债与之相反。它们的筹资速度、筹资成本、筹资风险以及借款时企业所受的限制均有区别。企业筹资不仅有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还有许多筹资方式可以选择。合理安排各种筹资方式所占的比重,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3
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1999年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表1 财政收支与国债有关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反映中央财政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是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偿债率的安全线为8%-10%,警戒线为22%,1990年我国中央政府的偿债率为11.43%,1998年迅速攀升为45.9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见表1)。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国债发行期限多为中期,还本付息相对集中,国债的偿还困难还是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相对较强,而财政本身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国债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既压缩了国债继续增加发行的合理空间,也说明潜藏着财政债务风险。
3、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
国债筹资是有代价的,到期偿还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支付国债利息。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形式,其发行主体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币市场参与者中信誉最高,信用风险最小,流通性能好,变现能力强。正因为国债具有这些特征,西方国家一般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国家政权担保的此种金融产品最安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国债利率通常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国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学的债券定价方法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发行定价反而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国债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1990-1996年银行储蓄利率与国债利率表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250页。
近年来虽然二者利差在减少,但国债利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发行的2、3、5年期国债利率分别是2.55%、2.89%、3.14%,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悖,同时也增加了国债的利息支出,1997、1998年的利息支出分别高达563.3亿元和763.6亿元。甚至有个别种类国债的真实利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凭证式国债、30年期的特种国债利率偏高,从而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
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其主要特点就是国债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国债资金的偿还就要考虑它的使用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国债投资,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改变社会消费与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溢出效应是隐性的,很难用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内不能作为国债的偿还基础。从经济效益上看,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用于生产建设上的比例很小,况且基础设施投资的盈利水平较低,想用这些投资项目的盈利来偿还国债是不现实的,国债投资的自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隐性债务显性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促使以前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目前我国尚存在各种形式的债务,虽然在名义上不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但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债的国家债务,在实际运作中将由中央财政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责任,最终构成中央财政的实际债务组成部分。
(1)社会保障资金债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未形成养老积累,也不承担任何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形成,这就产生了弥补历史欠帐,支持国企改革,对原有职工的偿债问题,这部分债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未来经济增长率、实际工资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参数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97年测算结果,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亿元,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占到GDP的94%(Dorfman and Sin,2000)。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计算这部分债务也达2万亿以上。
(2)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家隐性债务。在我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5%以上,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高达29.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至少在27000亿元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2000年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核销呆坏帐1829亿;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根据朱民1999年提供的数据也在3000亿元左右。而以上也仅是冰山一角。
(3)粮食企业在采购和流通中累积的亏损债务,目前高达2000多亿元,这最终也将成为政府负担的债务。
(4)截止2001年底,全国拖欠当年国家统一政策规定的工资65亿元,占应发工资总额的1.8%。
我国国有经济是由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实质上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提供担保,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在动员银行和企业最大潜力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上述隐性债务必将最终由财政负担,其本质与国债是相同的。所以说,虽然名义国债负担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如果在名义国债规模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等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财政债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占我国GDP的50%以上,即国债总体负担率超过50%,财政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5、外债风险虽小,但成本较高
财政债务包括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两部分,近年来总的趋势是内债规模大幅增长,而外债负担相对减少,外债风险相对较小。一是外债余额增幅较小,由1995年的1056.9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绝对减少,如1999年。二是从外债风险指标上看,2000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9.2%,债务率为5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偿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2000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从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上看,2000年长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91.0%,而短期外债余额仅占9.0%。四是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2000年已达1655.74亿美元,为外债偿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国的外债规模、债务风险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外汇储备比较起来,其负担较为合理,均在国力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另一方面,从外债借款成本来看,贷款利率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2000年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整个外债余额的65%,而利率较低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占16.9%和18.1%,这必然导致我国外债的借款成本提高。从外债币种结构上看,币种单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债币种缺乏多样化,增加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因此,对外债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二、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双重的,在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财政政策也导致国债规模有所扩大,进而放大财政债务风险的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财政债务风险的本质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1、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较浓,人为因素较大,往往侧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国1998年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东南严金融危机的特殊手段。而数年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这一短期政策长期化了。但社会经济及财政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却积累了大量财政债务风险。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完善税费改革。
2、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
发行国债既要考虑社会公民的应债能力、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财政的偿还能力,更要注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成本,兼顾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科学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1)加快“费改税”进程,规范预算外收入和各种制度外收入,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财政收入中,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调整分配结构,遏制行政经费膨胀,杜绝资金浪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零基预算、单一帐户制度,以此强化支出约束,压缩财政赤字,这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最关键因素。(2)广泛采用竞争性招标发行方式,降低发行成本;动态调整国债利率,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准利率机制,适度调低国债利率,降低筹资成本,控制国债利息负担;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均衡分布国债还本付息额度。(3)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应,走出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对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国债资金,在选择项目时要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债投资应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制造业领域转移,加大用于竞争行业的投资比例,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运作方式,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债资金的自我偿还能力。(4)为了使国债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偿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应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坚持基金有效运作,预算上单独列支,闲置部分可以投资,确保基金增值,使国债偿还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表3 国家外债余额及风险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多元分散债务风险
当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时,一般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有关部门可能从中获益,因此,这些国债的偿还应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解决地方政府使用债款,一般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再从中转货一部分给地方政府使用,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债,所以按谁受益谁偿还原则,这部分债务理应地方政府负担;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和坏帐损失,最终不应由财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银行破产后财政负担偿还储户资产的比例,按照利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规定财政、银行、储户各承担一定比例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要严格界定责任,真正属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预算;对于商业性债务、有关政府担保的企业债务,首先由债务人偿还;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这种隐性债务,应由财政、企业及个人按比例分摊,财政和企业分摊部分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国有股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弥补。
4、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外债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一国外汇市场可能成为国际投机商追逐的目标,东南亚金融风险的教训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外债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统筹政府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条件下,降低借款成本,尽量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于国外商业贷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债本息偿还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汇率风险,合理安排外债币种结构,提高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把外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利群,朱柏铭.论公债适度规模的评判[J].经济评论,2002,(2).
[2] 张文魁.私募资本市场:作用、风险与对诈骗的防范[J].经济研究,2001,(5).
[3] 宋永明.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30).
[4] 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8).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4
一、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一)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
现代风险管理论认为,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它是实施风险方法与控制的前提条件。对风险进行分析一般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等相辅相成的三个阶段。风险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边缘学科,它广泛地利用各种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风险进行辨识、估计和评价。分析众多论及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献,对其常用的方法包括:
1.风险辨识方法(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辨识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研究对象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关键)风险因素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辨识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是大系统风险辨识的主要方法,按照专家调查形式的不同,它又可分为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十余种,);故障树分析法(FTA法);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筛选――监测――诊断方法。
2.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Risk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风险估计和评价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地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因素),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概率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生存风险度量法、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效用函数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引致因素进行综合识别,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出一个基本风险标准,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的产生时期和细致程度及成熟程度的不同,两类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又可分别区分为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主观分析法包括:资产负债表透视法、经理直接观察法、事件推测法、企业股市跟踪法和“A记分”法(前三种属于传统主观分析法,后一种属于现代主观分析法);客观分析法包括:财务比率分析法、杜邦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Z记分”法(前一种属于传统客观分析法,后三种属于现代客观分析法)。
二、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背景与现状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军事预警在社会政治、宏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经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与经验就包含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层面,后者主要指企业预警。
(一)国外研究
国外非常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基于风险价值的资产评估、对待风险的个体差异等研究。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以及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预警研究。Fitzpatrick首次进行了单个财务比率模型的判定,开创了单量预警方法;Altman创立了多元变量判定模型――Z计分模型。随着信息流量观念的建立,Aziz、Emanuel和Laworm在1988年提出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具体应用是国内企业预警研究初期的主要特征。国外的企业预警的这能层次如财务预警,而在企业预警原理和构建统一预警体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二)国内研究
国内的经济预警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经济预警渗透到企业预警、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转变的过程。
从宏观经济领域,预警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和成功。其中宏观经济预警和宏观金融预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也比较规范和系统。在微观经济领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危机管理的兴起,企业预警系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企业大致可按照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预警、行业企业预警和职能预警进行归类,对于职能预警,可再次细分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企业组织管理风险预警等多个方面。
统计指标作为测定企业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在企业预警分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预警系统指标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1)完成指标的筛选和分类,如时差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分析;(2)用于多指标综合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如常规多指标综合法、层次分析法(AHP);(3)完成指标的自学习和预测功能,如模式识别、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灰色预测和其他的统计学预测方法等。
我国的预警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就必须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科学和非线性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研究述评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观性和无意性、复杂性和潜在性等是其固有的特性。在风险分析与预警一般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辨识、度量与预警,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形式的主观或客观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方法。由于财务指标不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加以量化,而且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分析得到,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中“A记分法”和“Z记分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方法的分析思路通常被企业管理者或研究人员所借鉴。同时,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人员大多从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较多的、单方面的风险防范、控制方法模式与策略,如针对筹资风险的防范策略、针对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等。
总的来讲,我国已初步形成基本的企业预警理论框架,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的逻辑框架已基本能为大家所接受,每一阶段也已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然而,仍然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企业财务风险的引致因素涉及企业管理决策及其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尚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影响了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发展;(2)对企业财务风险辨识、度量、评价、预警等风险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西方企业比较注重风险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可以应用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度量、评估和预警,而我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风险分析基础资料,决定了机械套用西方定量分析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3)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的理论体系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大都是对西方企业风险管理工具的简单套用,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特性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与预警体系的系统分析框架尚未形成;(4)未能将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判别分析模型、基于模式识别模型、时差相关分析、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链等数理方法和模型深入地应用到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的领域。
(二)研究展望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5
(一)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因为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广义的财务风险不仅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有效措施来防控和规避风险,将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
(二)特征
1. 不确定性:这是财务风险的基本属性。财务风险是投资者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即它可能会随着投资者的预期所发生,也可能会偏离预期。
2. 可分散性、可转移性: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对财务风险无能为力。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或发生过程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运用风险组合、保险、期权、远期外汇交易、货币和利率互换等财务工具分散和规避风险,从而使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可能。
3. 全面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所有经营管理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营、资金积累和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且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多种财务关系中。
4. 收益与损失共存性: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一般来说,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股票的收益高于债券和银行存款,但是它的风险也远远高于同期的债券和银行存款。
5. 客观性:风险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它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些财务工具来改变风险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减少风险损失程度,但不能做到彻底消灭财务风险。
二、基本类型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可能面临的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些风险。一般来说,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购买力风险等等。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作为投资者,对某一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后,该项目受市场需求、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的一种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等等。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债务负担过重等情况。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变现风险、存货变现风险、采购风险、信用缺失风险等等。
(四)存货管理风险
企业拥有存货的目的在于耗用,企业的存货数量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超过正常需求储备的存货,在销售价格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其分摊了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费用,短时间内会使企业的毛利率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积压的存货会引起未来仓储成本的增加、贷款利息的增加,最终导致企业市场竞争的下降;存货储备如果过少,可能会导致原料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由于减产造成对他人的违约,对企业的信誉造成损失。
三、基本识别方法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连续系统的预测、识别、推断和总结,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的过程。企业只有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才能选择恰当的对策去规避和防控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识别,可以大致估计出风险的范围和种类,为风险的处理奠定基础。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一)报表分析法
1. 报表分析方法
企业主要的报表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项目质量分析法等,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有偿债能力指标、变现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等,结合相关的报表分析方法,企业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资金结构不合理,资本金不足;存货过量、周转不畅;应收账款过大、造成资金沉淀于结算领域,甚至形成亏账损失;生产水平过高、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销售不利、造成产品积压等。
2. 作用
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财务报表分析法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可以为投资者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重要的信息。
(二)指标分析法
1. 财务风险分析指标
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有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这些指标所涉及企业的基础数据绝大多数来自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统计指标,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期末总额等,利用以上几类财务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2. 对指标的要求
对财务风险分析指标的选择和设计,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有不同的考虑,但对于相关指标选择的要求是基本一样的,即必须保证相关财务指标的来源和采集的多样性;指标内容的动态性;指标尺度的弹性。
(三)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也叫经验分析法,它是将一些有经验的专家组成一个团队,然后让专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再综合专家的意见得出财务状况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具体的实施程序:
1. 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分布、资金周转状况、企业盈利状况、债权和债务状况等,划分轻重缓急,选择对企业经营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经营项目和投资项目作为专家意见法的分析研究对象。
2. 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专家人数一般不能小于6人,一般应聘请一些会计师、律师和审计师来组成专家组。各位专家最好彼此之间不发生联系,其名单和承担的项目由专人负责掌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单独以书面的方式联系。
3. 向各位专家提供有关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材料
将有关材料整理交给各位专家,并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有关财务风险识别的问题。各位专家可以自由发挥而不加限制,特别欢迎专家对企业某时期的重大变革提出重大的财务风险预测,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和解决意见。
4. 收集各位专家的意见
派专人将各位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将每个专家对各项目的意见综合起来,再将综合意见返回给专家,让他们提出进一步的看法。
5. 第二次收集专家的意见
专家第二次的意见显然要参考第一次意见汇总的结果,以做出改变或调整自己的看法,或者坚持自己的选择,然后将第二次的意见结果汇总至企业负责人处。
6. 将上述第四、第五步骤工作反复进行,这种反复使得结果分布收敛,由此直至得出比较一致的结果为止。
(四)幕景分析法
幕景分析法是指通过利用数字、图表、曲线等,对企业未来的状态进行描绘,从而识别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风险识别方法,其包括筛选、监测和诊断三大步骤。幕景分析法是财务风险的动态检查分析方法,在风险管理中可以经常采用和重复采用。该方法的关键是对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的全面观察、严格筛选、及时监测和准确分析。但是,在应用幕景分析法时也有局限性,要注意避免“隧道眼光”现象,为避免此现象带来弊端,幕景分析法最好和其他分析方法一同使用。
四、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1.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内控制度以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并配合风险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目标。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做了进一步拓展,但其核心的目标还是防范风险,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
2. 企业应逐步完善预算管理委员会和相关专职部门,精简预算责任网络,编制现金预算,合理控制现金收支,并选择适合自身的货币资金控制模式,使企业财务处于企业的合理控制范围之内,加之要以报表分析法防范风险,并能运用一定的财务工具去分散财务风险,有的放矢地查找各类过失。
(二)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1. 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和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企业防控财务风险能力的形成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在运营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训,综合运用上述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在全面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稳定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尽早地发现企业的财务隐患。
2. 除了扎实的业务水平,企业还应确立正确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成立董事会直接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各业务和管理环节进行独立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稽核。目前企业的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普遍淡薄,企业管理者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风险意识的讲座或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自身也要向风险管理较好的企业学习经验,使财务风险意识贯彻于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增强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
1. 财务危机的形成并非短时间内,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所以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企业财务预警指标分为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类,其中经营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财务指标分为现金流指标、投资指标和筹资指标。
2. 企业预警管理的范畴包括企业环境、企业目标、管理行为、管理周期、管理失误、企业危机、管理波动和管理预警八个方面,其中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是产生警情的根源。企业在平时经营中,要注重加强信息管理,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大可能地发挥财务预警系统的作用。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6
【关键词】财务风险电力企业风险防范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力企业不再具有相对的垄断地位,市场竞争也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新时期背景下,财务风险对电力企业发展构成了阻碍,为更好的推动企业建设,加强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至关重要。现根据个人多年是实践经验,针对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的防范对策[1]。
一、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
所谓风险即各种不确定因素,故而财务风险是各项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存在的财务风险受内外部环境影响,若对财务风险进行具体分析,则需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内部环境造成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较多,各项投资经营都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简而言之,财务风险存在与经营管理的各环节之中。若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则涉及企业融资、电力营销以及公司结构等[2]。
1.企业融资风险。
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融资主要通过向银行借贷,由银行提供企业的发展资金,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的一种,电力企业发展资金相对庞大,凭借单一的资金来源,容易出现举债现象。同时,银行融资是有偿借贷,伴随国家利息政策的变动,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较大。
2.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
电力营销成效将决定企业发展状况,而电力营销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3]。电能是电力企业唯一产品,由于该项产品必须边产边销,不可进行保留储存,因此只能实行先用电后交钱的营销方式,赊销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公司结构也会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具有较多的部门结构,企业需要采取权利集中于分散的方式进行治理,只有适当分散权利,才能够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权利的相对分散,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风险。
(二)外部环境造成的财务风险
外部风险则指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自然风险。
基于电能输送的特殊性,输电线路大部分存在与室外,将直接与自然环境进行接触,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损失。比如说,雷雨、大风、地震等自然现象,都会对企业设备造成影响,一旦重大灾害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十分巨大。
2.政策风险。
电力企业均为国有形式,企业经营发展会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以电价政策为例,如果政策对电价进行改革,企业必须按照政策要求作出调整,若电价上调会增加收益,一旦电价下调,将造成企业入不敷出,影响其他项目建设,比如说电网改造、新建电网等。由此可见,政策变动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4]。
二、针对风险应采取的防范策略
(一)拓宽融资渠道
电力企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像电网建设、设备更新等,保证资金供应将促进企业发展。而单一的融资渠道,对电力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相对严重,企业可以采取多渠道融资进行经营,根据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上市融资,从更多渠道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减少银行借贷带来的风险。
(二)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即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针对当前较多的财务风险因素,电力企业需要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由相关专业人才对企业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加强对财务制度的完善,并针对当前国家政策要求,探寻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否完善,会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而内部管理存在缺陷,必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财务风险的发生。基于此,加强对组织结构的完善,是电力企业需要重视的环节,在企业的治理方面,应该建立决策———授权———执行———监督环环相扣的基本流程,明确划分部门职责,促进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实施动态风险控制,加强企业发展各环节的风险分析[5]。
(四)转移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一般情况下难以规避,要想降低自然风险造成的影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人为进行风险转移,针对大型的输送电设备,企业可以采取投保的方式,将自然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另一方面,做好灾害后的设备恢复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尽可能早的恢复电力输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对电力企业发展造成了制约,而财务风险的发生既有可能是内部环境因素造成,比如说融资风险、营销风险、组织结构不合理等,也有可能是外部环境因素造成,比如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等。做好财务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当前电力企业可采取拓宽融资渠道,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转移自然风险等途径进行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郭付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36+149.
[2]冀秀珍.解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J].品牌,2014,09:52.
[3]李程.浅谈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7:107-108.
[4]张璇.浅谈电力企业财务支付风险成因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