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化的特点

商业化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企业文化;电子商务;企业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0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得以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基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企业文化。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挑战,这也势必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但电子商务如何影响企业文化?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又有哪些特性?本文将就此展开阐述。

1 企业文化的含义以及重要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说明了企业奉行何种管理哲学,以及通过这种管理达到怎样的目标,这种目标对公司的员工活动和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发展,凝聚企业核心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企业的成本。它的意义在于怎样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用以应对外界多变的竞争和生存环境,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实现持续发展。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但是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企业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大到想海尔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小到像海底捞这样的连锁企业都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出一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企业理念、经营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无论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产品质量到管理设施,从环境建设到产品开发,无不渗透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企业形象。优质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了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从长远来开企业文化为企业确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且是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这一个目标而努力,进而使企业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2 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一,企业文化的建造有利于营造灵活协调的企业营运环境。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根据社会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和收集社会资源进行生产加工从而为社会提供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为满足社会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调整企业战略,在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达到动态的平衡,为企业营造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

其二,有利于形成企业整体运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立价值观。只有建立和企业内部大部分员工相同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企业才能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并在精神领域为员工指明了奋斗目标,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其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养合作意识。企业文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含了思想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品质文化和娱乐文化等。这些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拥有相同的企业文化背景,增进了员工之间相互沟通,加强了员工的团结,协作、融洽的员工关系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电子商务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电子商务近几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成就了像阿里巴巴这样大型交易平台,同时也成就了依赖电子商务平台而迅速崛起的中小企业。据统计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用户手机网民增幅较2009年趋缓;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这样的增长规模无疑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企业的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企业与消费者电子商务(B2C),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以及政府与企业电子商务(G2B)。

电子商务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由于电子商务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消费者能够与商家及时得到沟通,对商家的产品和服务经行评价,从而使商家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满足市场需求。其次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由于电子商务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企业可以根据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交易,这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相对传统商务来说,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平台,因此企业的竞争范围扩大,这也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市场,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文化。再次,电子商务加速和完善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电子商务不仅增进了外界与企业内部的沟通,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如Email, Intranet等使原本割裂的独立的各个部门团结起来,更有凝聚力,推动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3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文化特征浅析

3.1 内部文化特征

首先是创新文化。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掀起了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它为每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创新变革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这种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还包括了管理上和文化上的创新。它要求企业经营模式由竞争转向开放与合作,企业管理模式从垂直型转向扁平化,企业管理手段也转向无纸化、信息化。因此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建立一种更为积极的创新文化,使企业今后的发展更具推动力。

其次是沟通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横向信息、纵向信息甚至是越级信息的交流成为可能。这种文化的建立使得原本交流不多或无法交流的部门得以交流,企业的领导可以更好的了解基层员工的想法,有效地删除原本的沟通障碍,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内部员工需求的满足也刺激了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再次是学习文化。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就是发展快和变化快,因此要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还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的技能培训与学习。企业不仅需要懂得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技术人员,也需要懂得企业管理的商业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的人才培养的关键。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新技术、新知识以爆炸式的速度出现,企业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就必须招募和培训“知识型”人才以应变社会需求。因此学习文化的建立是企业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是团队文化的建立。任何顶尖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团队,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更离不开团队建设。正如上文所说的电子商务要求的企业拥有复合型人才,但是招募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的任务,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团队建设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团队建立以后,团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对外界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完成企业的任务。

3.2 外部文化特征

首先是信用文化。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自产生以来,信用问题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企业之间无需见面通过电子平台进行交易,而其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题的复杂性等特征,使信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企业的信用文化、行业的信用文化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形象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形象文化的建立。企业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如企业网站等向外界传递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这些方式企业向顾客展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建立彼此的信任,从而产生交易。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只是一味的夸大宣传,没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到最好使得顾客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从而失去对企业的信任。

最后是合作文化。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要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分析与反应以应对顾客多变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多方位的和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将企业间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转化为资本优势,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提高资金、信息等资源的再次重组,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社会需求。

4 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使企业生存的基础。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的建立。通过这些文化的建立,企业将有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晶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04.

[2]姜晖.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11.

[3]蔡爱萍.文化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04.

[4]王金峰.我国发展电子商务若干问题分析[J].跨世纪,2008,16(7).

[5]陈素敏,赵悦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信用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8).

[6]滕荣华,宫晓曼,顾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8).

[7]谢秀珍,黄宏武.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时代金融,2009,3.

商业化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的商业化发展途径应立足学校,向其周边发展。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根据现代化的运营管理理念,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实现其产业化,提高高校体育的附加作用。

一、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全民体育具有必然性。这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发展。商业化经营能够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比赛等方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商业化体育模式事实上在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由体育不发达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国。但高校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始终受到限制,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化经营的必然性。其次,商业化的模式满足现代体育教师团队的需求,使高校体育改革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首先应进行更新,注重效益的获得。对高校体育工作重新布置,对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因素进行提取。现代教师的先进理念为体育商业化提供了基础。不可否认,这种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商业化能力,如何正确设置商业化时代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如何将高校体育推向课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化的作用在于与经济大方向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高校体育商业化管理作用

(一)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体育产业形成的必然性。体育产业的形成是其商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化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这是体育商业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正确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处于世界经济浪潮中,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减少体育发展的投入,并使其具有实用性。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终身培养的特点使得其与经济背景发展之间相吻合,这也是商业化体育管理的作用之所在。

(二)解决了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

体育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资金,这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商业化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体育的附加功能得以实现。而体育经费的这种补偿机制对于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体育商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得到高校的关注。正确选择商业化的途径,从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的发展基础出发,以免出现相反的作用。

(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全球经济时代是目前经济的主要特点,体育的发展因此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体育项目众多,高校在自主经营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国家扶持容易造成资金缺乏,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自身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资金来源的丰富,也提高了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体育商业化过程中,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素。

三、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探讨

(一)挖掘资源,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

终身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关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更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体育市场需求增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商业化过程来说,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能够被全民接受的资源,从而使其创造出经济价值,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教师在商业化的实现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技术培训、比赛组织等可以实现高效的体育市场化建立,为其商业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开发“体育俱乐部制”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应建立体育俱乐部,以符合现今体育市场的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自发特征,其娱乐性和竞技性容易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是持续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高校体育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并维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一需求,高校应对自身体育发展实施改革,将原本的无偿服务根据服务水平改为有偿服务,并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现其商业化评价,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形成。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商业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体育商业化的实现,首先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国体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时期,因此短期内实现其商业化并不现实,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加之学校的努力,这一模式具有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作者:田顺风 单位:新余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商业化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TU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8-02

2005年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可视为开启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标志性文献。其后短短8年时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力量、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逐步细分化

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使其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显,网络舆情随之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和细分化。

从理论研究来看,既有网络舆情一般性概念的界定和比较研究,也有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且随着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媒学等传统学科的引入,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学科交叉和融合性研究更加频繁。

从应用研究来看,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充满了多样性,这一点决定了网络舆情应用研究同样具有多种需求、多种视角。除了通常有关社会管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网络舆情研究外,还出现了经济网络舆情研究、政法网络舆情研究、农业网络舆情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军事网络舆情研究等分支,更有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企业网络舆情研究等更细分支,研究成果如湖南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唐亚阳负责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1)》、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萧国政主持完成的“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网络舆情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网络舆情研究细分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出现了大量专门性研究刊物(内刊)。有的侧重某一行业或领域,如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三农内参》、正义网主办的《政法网络舆情》、中国交通报社网络信息中心主办的《交通网络舆情》等,有的是地域性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合办的《首都网络舆情》、山东省省委宣传部下属大众网主办的《大众舆情参考》等。从应用研究的重点看,网络舆情研究的对策性成分增加,实践应用性大大增强,内容更加具体,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内容明显增多。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的细分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团体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网络舆情研究自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更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2 网络舆情研究手段趋向技术化

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海量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影响增大,由此对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而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社会需求加上技术推动使网络舆情研究手段快速发展,出现专门用于网络舆情分析、预警、监控的软件,如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手段得到研究机构和人员认可,并在研究中得以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网络舆情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性。

3 网络舆情研究力量日益组织化

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发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社团等组织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研究力度加大,研究力量也由最初的单个、分散、自发状态向有组织的、团队化方向发展。几年内迅速发展为数百家相关研究机构,如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舆情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独自成立的,有的则是其与政府共建成立的,还有的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的。总之,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出现加速组织化的趋势。

4 网络舆情研究模式呈现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源动力是社会需求,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舆情具有易发、突发、放射、难控的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实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社团,都迫切需要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防范、管控网络舆情危机,以避免危及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蔓延。需求与利益驱动刺激了网络舆情研究模式的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一些研究机构大量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订单式、专题式网络舆情研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和相关对策;二是研究手段的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借重信息技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研究相关分析监控软件。这些软件大多是信息技术公司开发出来然后再出售给相关研究机构,或者双方开展一种商业化的合作,网络舆情研究软件的商品属性更加直接明显;三是研究组织的企业化。一些研究组织本身就是企业或企业的部门机构,其研究活动和目的自然具有商业性。比如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相关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公司,广义上讲也属于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其本身就是企业性质。还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上市公司人民网的下属机构,其《网络舆情》刊物的出版发行模式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点。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一方面推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无隐忧,如何在商业化的运作下保证网络舆情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淑敏.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论文的计量规律分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商业化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政府信息 商业化 信息公共获取

[分类号]G203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本国最大的信息资源生产者,因此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政府信息本身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它不仅对于促进政治民主和保障民众权益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用,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据有关机构评估,2002年欧盟各国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达到680亿欧元以上,相当于欧盟经济总量的1%。因此,在研究政府信息管理时,既要研究政府信息公开,也要加强研究政府信息商业化问题。

1 政府信息商业化与政府信息公开之区别

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是政府为获得额外财政收入,以超出边际成本的价格向社会出售其拥有的信息,或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为社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的经济性活动。

政府信息商业化与政府信息公开都属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链中的信息分发环节,因此两者在分发主体、分发对象、分发内容等方面十分相似,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目的不一样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包括保障公民知情权、加强政府监督、促进政治民主等。例如《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一条中说明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而政府信息商业化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是为了获取部分财政收入,以补贴政府机构的运作经费。正如下节即将讲到的,从信息开发中获取经费以改善政府预算是政府信息商业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信息内容的重点不一样

目的的不同,决定了信息公开与信息商业化所涉及信息的内容重点有所区别: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政府运作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宏观层面上的,而微观层面上的信息通常只在极小范围内(如只对当事人)公开。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为例,可以向社会广泛公开的内容主要是当地的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法规计划、政府机构人员基本信息、重大突发事件等,其他信息只能依申请针对个人公开,而且这种公开“不得侵犯他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或其他社会公共利益”,这意味着每个人可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缺乏深度开发价值。

而政府信息商业化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经济价值高、商业潜力大的信息,它们往往是原始的细粒度信息,通常会涉及到隐私和秘密问题。目前国内外政府信息商业化开发大多集中在地理、金融、消费、资信等经济价值含量高的信息领域。

1.3 获取价格不一样

政府信息公开中涉及的信息一般是免费或以边际成本提供(两者本质相同),政府是不能营利的,因此在此过程中政府往往需要补贴部分费用,例如上海和广州等地出台的相关法规中都明确将政府信息公开的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而政府信息商业化中所涉及的信息资源则是按其市场价格来提供,政府部门可以从中获利。从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来看,这种获利有时是十分可观的。

2 政府信息商业化的原因

政府信息商业化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之所以能被许多人接受,并在一些国家开始实施,有着以下几方面原因:

2.1 对政府信息公共获取权的认识变化

许多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保证公民充分获取政府信息是民主与人权的基础,有利于保障民众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因此政府信息应该免费公开。

但近年来也有些学者提出,任何人权都是以公共资源的数量为基础来进行配给的,而不是根据人的需求来供给。正如医疗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但即使是在社会福利很完善的国家,面向普通公众的免费医疗一般也是有许多限制的,公众如要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则需要付费。同样地,政府信息获取固然是一项基本人权,但信息公开是有成本的,因此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多少以及获取的方式也要根据政府财政能力而定。

2.2 对信息资源收益权的理解存在分歧

许多人认为,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因此政府信息资源是全民战略资产,应当免费公开。

但在现实中,许多政府信息公开之后通常只会让少数人受益(至少是直接受益),但信息的创造成本却由全体纳税人来承担,这显然有失公平。例如政府在管理国民经济过程中会形成金融运行数据库,但如果政府将这个数据库免费公开的话,一般公众并没有兴趣和能力来利用这些海量的金融数据,而那些专业机构可以深度挖掘这些信息并从中获取巨额商业利益。这样使用公共资金建立的数据库并没有直接为全体民众带来利益,而成了少数机构谋利的源泉。

为此有人提出,政府信息资源应当有条件地向社会公开,鼓励政府认识和开发这些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鼓励政府机构进行增值开发,以公平的市场价格提供数据,减少纳税人负担。

2.3 政府财政预算赤字的压力

上世纪末,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政府都面临着预算赤字。信息生产和处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赤字问题,政府一方面要降低信息生产和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信息所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为此,政府不仅通过外包来降低成本,而且也通过对政府信息进行商业化来获得额外经费。

2.4 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信息的加工处理需要很高的技术和人力成本,政府机构无力承担。于是政府通常提供免费但水平低下的原始信息服务,商业机构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提供高质量但收费的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处理变得简单。政府机构可以很便捷地对信息进行集成和加工,形成更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这样原始信息和“成品”信息之间的界线已变得十分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商业机构在政府和用户之间所扮演的“中间角色”变得可有可无了,政府完全可以绕开这些机构,将其拥有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向社会提供与商业机构相同的服务。

3 政府信息商业化的模式

3.1 4种政府信息商业化模式

政府信息商业化可采取多种模式。有学者指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类型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市民是否享有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力;二是政府是否具有对信息的版权。根据这个思路,本文按政府是否具有版权以及是否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将政府信息商业化归纳为4种模式。

3.1.1 完全市场化开发模式 在采取完全市场化开发模式的情况下,政府既不具有对信息的版权和受益权,也不参与信息的开发;相反地,政府将其掌握的信息向社会免费公开,由市场来决定这些信息由谁开发、如何开发以及定价几何。

3.1.2 半市场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拥有对信息的版权和收益权,但在信息开发的某些环节上引入商业机构力量,以提高效率。如政府将信息开发工作外包、政府将信息出售给商业机构或者建立公私合营机构。

3.1.3 政府垄断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实际上采取的是这种模式:政府部门具有对信息资源的版权,并且不对外提供信息,而是由政府部门(或委托给依附于该部门的事业单位)来进行信息开发,实行垄断经营。

3.1.4 平等竞争模式 从理论上讲,还存在一种平等竞争模式:政府不具有对信息资源的版权和收益权,将信息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但政府也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社会机构进行平等的竞争。但一般来说,政府的经济活动总是低效率的,在平等掌握信息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无法与社会机构竞争。因此这种模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3.2 几种模式的比较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下面将从3个方面对前3种模式作一简单比较。

3.2.1 效率 从效率角度上讲,完全市场化模式显然最具优势,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使信息资源能根据市场需求以最低成本进行最优化的开发。相比之下,半市场化模式的效率次之,而政府垄断模式再次之。

3.2.2 安全性 政府信息广泛涉及隐私、机密和安全问题,是政府信息商业化所必须考虑的。在政府垄断模式中,由于信息的开发过程完全在政府部门内部完成,更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相对而言,半市场化模式和完全市场化模式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更多一些,必须建立严格的配套法规。

3.2.3 公平性 由于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因此在政府信息商业化过程中,必须考虑公平性。但公平问题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常常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也是政府信息商业化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方面。从长远来看,市场化模式将信息资源交由市场进行分配,更能保证其成为全民资产。

4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现状

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欧美国家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其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走在了全球前列。为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比较欧洲国家和美国的联邦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现状。

4.1 美国

美国政府信息商业化采取了完全市场化的模式,联邦政府信息(除极少数外)完全向外开放,由社会力量进行信息开发。这种模式有三个主要特色:

・在政府信息的公共获取权利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政府限制信息自由,为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宪法依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又先后出台了《信息自由法》、《文书削减法》等法律,使民众能便捷地获取几乎所有政府信息。

・在政府信息版权上,1976年的《版权法》明确禁止联邦政府对其掌握的任何文档拥有版权,更不可从中谋取经济和法律利益。这使得所有政府信息都成为一种公共资源。

・在市场竞争上,严格限制政府机构进入商业信息开发领域,防止它们与私营机构进行竞争,与民争利。例如在1980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期间,美国国会就规定美国国家气象中心不得为奥运会提供天气预报信息服务,因为国会认为这属于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领域。

4.2 欧洲

与美国不同,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一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近几年大部分欧洲国家也都出台了《信息自由法》,允许民众获取政府信息,但也允许政府机构拥有对信息的版权。因此如无政府授权,任何社会机构都不得利用政府信息进行商业性开发。

・许多欧洲国家都允许政府部门通过提供有偿信息服务来盈利,以弥补政府经费的不足,甚至有些国家还详细规定了各部门的“创收”比例(即信息盈利占部门支出的比例)。例如:葡萄牙政府在官方出版、统计等部门,设立了2/3的创收目标;瑞典地图部门的创收比例是68%,气象服务部门是42%;法国国家地图机构的创收比例是43%。

・在政府信息商业化领域,政府与商业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政府信息工作外包、公私合营进行信息开发、政府向商业机构出售信息专营权等。

目前美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远远高于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这与美国采取的完全市场化模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看,完全市场化模式更有利于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5 我国政府信息商业化现状以及对策建议

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化模式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政府信息商业化方案,但从上文也可以看出,许多社会经济制度跟美国相同的欧洲国家目前也并没有完全采用这种模式。这说明美国模式需要特定的背景与条件,其他国家未必能完全照搬,我们要根据中国的特点,逐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信息商业化体制。

5.1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状况

总体而言,我国的政府信息商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垄断信息资源的商业化开发;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低。

5.1.1 政府垄断式的商业化模式 我国的这种政府垄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政府垄断大部分信息资源。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许多进展,但那些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信息,常常被认为与所谓安全和机密问题相关,未被公开。

・政府拥有对信息资源的版权。与美国等国家不同,我国的版权法中并未将政府排除在外。

・政府垄断信息经营。目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来完成的,形成了政府垄断经营的局面。

5.1.2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低 垄断式的政府信息商业化模式,必然导致信息开发的低水平:

・只有少数信息被开发,许多有巨大价值的信息资源都被闲置起来。因为在政府垄断模式下,哪些信息可以被开发完全由政府决定。而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政府机构在选择开发哪些信息时,考虑更多的是政治风险,而不是社会需求。

・信息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要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开发,既需要专业的信息挖掘技术,还需要行业背景知识以及市场把握能力,而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政府机构既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动力。

5.2 促进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这种政府垄断模式虽然有利于信息安全,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信息闲置。这些闲置信息的价值将随着时间流逝迅速降低,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浪费。

要避免这种浪费,我国应加快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种既能保证信息安全又能发掘其经济潜力的新型机制,促进政府信息商业化。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5.2.1 对政府信息进行重新评估 要使以前封闭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变成一种经济资源,促进政府信息商业化,首先需要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评估,区分出可以公开的、可以商业化开发的和完全不能公开的内容,并分类进行处理:

・对于可以公开的信息,要切实按政府信息公开法规的要求向社会进行公开。

・对于必须完全保密的信息,政府要按《保密法》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并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拿这些信息去谋利。

・对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不能公开但可以商业化开发的信息,政府要建立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信息管理与运营体制,加快进行商业化开发,以挖掘其经济价值,满足社会需求。

5.2.2 逐步建立新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有关多方的职责与利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不宜一下子放开,而宜采取一种渐进模式,逐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从封闭式管理到社会化运作的转型:

第一步,由隶属于各政府部门的信息机构(如信息中心)来承担该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在机构运作之初,政府可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以后该机构通过信息资源经营来获取后续发展资金。

商业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商业化大众文化 全球化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在文化传播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阶段商业利益驱动下,以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信息技术对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全球化出发,对其推动作用进行浅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文化趋同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理性建构了现代文化的本质,即从效率、可测量性,及以计算、度量、规范、驯服自然为目标的技术理性角度出发对前现代传统社会进行重新规范。由技术、工具和产品构成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现实本真的一切变成了“人造自然”。以手段的最优化作为理性最高要求的技术,对先进工艺的运用、可计算手段的改进、科学方案的严格选择,可以随意对事物进行预定、限制和强求,其结果是必然带来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这一结果也逐渐消去人类所固有的文化记忆,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把其普遍的理性主义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全球化景观。因此,商业化大众文化也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张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和商品交换逻辑向文化领域推进的集中表现形式中,大众文化是理性主导下的科技对主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生产消费行为进行规划的必然产物。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凭借大众传媒无浓度、模式化、易复制的传播方式,遵循着市场规律大批量生产的一种文化产品现象得以展现。

当今信息全球化与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共同发展

在这个高度编排程序的现代社会中,主体、材料、市场,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市场经济中,知识变成了以公式、广告标语和二进位数码编制出来的信息代码。技术为沟通的保证促使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频繁,即时通讯工具为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沟通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这其实也为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像目前传播比较广泛的开心网等网站都是以交友沟通的网络社区,他们的出现为商业利益所驱动,但实质上仍然发挥了文化交流平台的功能。这种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是信息全球化的一个写照,另一方面也确实促进了整个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纯粹数量的东西-大量的人-可以被转换成一种量的决定因素;它也就变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特质,即彼此没有差别的人,却又在他自己身上重复出现的种属类型。”以及“大众的一般形式意味着,在那些个体中构成大众的欲望、思想和生活方式方面是别无二致的。”在商业化大众文化兴起的过程中,人的主动和互动是促使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不是像文化产品的那种“单向传播”。因此,这种文化交流中则会更多地体现“文化的相互融合”而非“尖锐的文化冲突”。

信息技术对商业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的作用形式

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按市场经济逻辑进行运作,市场占有率、投入与产出、赚钱与赔钱以及利润最大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其商品的生产及消费都已被价值规律所统摄。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和闲暇时间的大众文化,把艺术追求自由的自律性与商业追求利润的排他性完全溶合起来,构成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基础的完美融合。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及艺术产品的商品化,“在垄断下的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和行政管理的高密度集中化为文化及艺术的各个主要部分的商品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文化商品化成为可能。

商业化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政策性银行 资金来源 业务经营 商业化

1994年,我国为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相继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从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产品收购和专项储备、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进出口领域的政策性信贷业务。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成立,促进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为国有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政策性银行为我国基础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资金。

我国政策性银行进行商业化转型,有深刻的必要性。因为政策性银行作为一种银行、一种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或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方式取得盈利,从而维持政策性银行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作为所有不同类型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首要的、基本的和起码的要求。否则,无异于无偿的财政融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性银行在兼顾国家特定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管理机制。

一、政策性银行涵义及特征

政策性银行的涵义:政策性银行是指一般由政府创立或者参股,不以盈利为目的,专为贯彻、实施政府社会经济政策的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作为政府发展经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有如下的基本属性:一是政策性,政策性银行一直要把政府所要扶植的产业作为开展业务的根本重点,实现政府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二是金融性,政策性银行要按一般的金融机构的方式运营,要实现经营的利润,要考虑投资回报率等财物目标的实现,以维持健康发展。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三家政策性银行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内部运营机制僵化、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服务意识缺乏等。同时,在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政策性银行不仅要面对自身缺陷,还必须面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冲击。

我国政策性银行充分认识到依靠单一性质的业务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不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正处于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进程中,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还为其它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原本属于政策性银行经营范畴中也“分得一杯羹”,所以政策性银行不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而应以市场主体身份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意识。政策性银行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三、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及结构单一,资金运用方式单一等问题的背景下,同时又要保持我国政策性银行特殊功能的前提下,为更好地发挥我国政策性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可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成功经验,我国政策性银行中加强商业化经营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资金来源及业务经营。

1、加强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中的商业化经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国家财政多年赤字,从这样的国情出发,我国政策性银行应该将主要目标放在资本市场融资。

(1)拓宽政策性银行的发债对象

首先,吸引个人和企业投资者,实现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公开发行。过去长期以来,我国政策性银行将商业银行及机构投资者作为全部的发债对象,甚至在成立的初期向商业银行行政派购的计划经济手段。这些政策不仅使自身的融资成本高,发债规模受限制,也影响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关系,更加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而与之对应的是,社会投资者手中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政策性银行可以面向公众发行债券,从而从社会投资者手中筹措长期信贷资金。由于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所发行的债券信用级别高,公众投资者也乐于认购。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成本,放宽了融资的规模,同时也有利于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能促进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

其次,拓宽国外发债对象。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资金容量大,融资成本低的优点。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应走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向国外金融机构低息借款的途径融资。一方面,我国政策性银行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另一方面,我国政策性银行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种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因为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具有期限长、数额大、利率低的许多优点,与我国政策性银行放贷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相适应,是我国政策性银行理想的国际借款对象。

(2)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为将企业(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获得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能够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一般应有如下的几个要素。

信用评级高,如A+以上是理想的信用等级,一般不会出现违约风险。稳定的未来现金流,资产具有稳定的预期收益,能保证投资者按期获得证券的收益。投资回收期长,资产的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回收缓慢。具备以上几个要素,可以保证投资者持有证券的稳定收益和变现能力。同时也是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投资者对该证券产品的投资收益与资产的质量密切相关,其资产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证券收益。

(3)债权和股权售卖

政策性银行贷款大多是5―20年的中长期贷款,加之1994年我国三家政策性成立之初,承担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大量不良资产,和对贷款项目审查不严。导致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回流速度慢,资产变现能力差,大量的债权无法得到清偿的现状。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我国政策性银行长期以来资金供给紧张,资金周转缓慢的局面。我国政策性银行迫切需要通过债权和股权售卖的方式尽快收回投资,加速资金的流转。我国政策性银行可以将有稳定收益预期的项目和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售卖给商业银行,债券置换出的资金可以转而进入新的产业,扶持新的国家项目。另一方面,对那些不良债权,我国政策性银行可采取债转股或者债权重组,运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出售债权,尽快将不良债权转移,变现资金,提高政策性银行自身的资金流动性和资金周转率。

(4)风险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又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称创业投资基金。是风险投资机构向处于创业阶段的未上市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往往具有高科技,高成长性,所在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的特点。风险投资基金的目标是分享被投资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高额回报,往往具有风险高,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政策性银行长期靠行政计划推荐项目,贷款项目缺乏精确的市场调查论证的现状。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对所投资项目都采取债权投资的方式,投资回报率相比风险投资基金偏低。在这种状况下,我国政策性银行有必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股权投资,相对于我国政策性银行目前对投资项目的债权投资方式而言,二者有以下差异。

2、加强我国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商业化经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而在此背景下的我国政策性银行,却由于资金运用方式的单一,越来越难适应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我国政策性银行迫切需要加强业务经营中的商业化金融。近年来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不断完善的金融创新制度,为我国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的商业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政策性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一方面,拥有国家信用保证。拥有雄厚的国家财政拨款资本金,还具有国家授予的特殊的发行债券的权利。再加之介于国家政府和商业性银行中间的特殊地位,同时具有获得财政政策倾斜和开展商业化经营的优势。政策性银行由于多年从事的政策性项目的研究和投资,具有了丰富的产业投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贷款业务基础,积极开展大行业、大项目、大企业提供融资策划,又如贷款、债券承销、基金管理、担保、直接投资等综合性投资银行业务。

(2)资产证券化业务

政策性银行可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发行人购买发起人的基础资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由政策性银行担任商业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人,可对提供贷款给产业政策领域内的商业银行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政策性银行将商业银行的贷款打包组合后出售,将极大地提高商业银行这类贷款的流动性,从而消除商业银行投资于产业政策领域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政策性银行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在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诱导商业银行或者其他投资人对国家扶植产业的投资,能够节约国家财政资金对扶植产业的直接投资,极大地提高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拓宽业务收入来源。

(3)信贷审查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政策性银行通过行政计划推荐项目,又由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管理特点,内部运营机制僵化、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给自身发展造成了的资金安全风险。我国政策性银行应切实引入商业性银行的资金风险管控制度,严格信贷审查管理。

要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所谓贷前调查就是在发放贷款前对借款的收入情况、还款来源、担保等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贷时审查就是在发放贷款时,经过贷款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贷前调查后向审核部门提供借款人申请借款的相关资料及调查报告等文件,再由贷款审查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贷后检查就是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调查,以确保贷款的安全。

四、结语

在当今金融体系改革及发展的新形式下,为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鉴于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各种问题,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借助商业化改革,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和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逐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并帮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我们应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依据,更好地实现政策性银行的改制。通过规范化改革,将政策性银行办成机构体系完善、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上海金融,2005(1).

[3] 程建伟: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