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1

关键词:战略规划;主体功能;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初期,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就已经开始陆续开展了区域规划。特别是在二战后,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等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布局都需重新规划建设。了严重的破坏,伦敦、巴黎等城市一切都百废待兴,需要重新建设。因此,基于重塑城市功能布局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实践在战后成为欧洲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重塑的导向。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城市建设大规模建设,资源大量消耗、人口大量聚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失衡问题越来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越来越引起普遍重视,使得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注重区域规划以达到协调发展,区位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区域发展理论得到广泛研究拓展,并在欧美各国进行了规划实践。

1.美国空间规划。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对纽约进行了区域规划,而针对全国性的空间划分则是由美国经济分析局于1977年才开始的。美国是以县为单位作为空间单元,综合考虑人口规模、通勤量、报纸发行量、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影响因素,在全国划分为成分经济地区、经济地区及区域经济地区组合三大层级。其划分依据是:第一,把指规模较大的城市或经济活动中心确定为节点;第二,通过其他的指标和经济合理性的考虑,将县级空间单位合并到节点上,形成成分经济地区;第三,根据区域间经济往来、产业关联、交通联系等因素,把成分经济地区合并为经济地区;第四,同理,把经济地区合并为区域经济地区组合。

2.欧盟空间规划。欧盟由许多国家构成,包含了发达国家同时又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欧盟的长远协调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由欧洲统计局建立地区统计单元目录(NUTS),并分别确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方向。NUTS分为三个层级,其划分依据是:第一,根据习惯划分,以成员国的行政区为空间单元,各国和地区可根据实际自主划分;第二,根据一般特点划分,排除矿区、农垦区、铁路交通区等特殊空间单元;第三,根据等级划分,分为NUTS level1、NUTS level2、NUTS level3三个等级,其中NUTS level1覆盖了各个成员国。

3.日本空间规划。日本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全国、地域和市町村三级国土和区域规划体系和都市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体系比较完善。1962-1998年,日本先后五次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把全国划分为过密地区、整治地区和开发地区三种类型,适时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在微观层面上制定了市村盯综合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在规划源头上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区域规划工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叶,我国借鉴西欧和日本的国土规划经验,重新开始区域规划布局,在京津唐、湖北宜昌等10多个地区开展了地区性国土规划的试点,可说这时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才是正式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借鉴日本的经验,编制出台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部分地区无序、盲目开发,到现在开始体会到空间布局失衡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苦果。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城镇体系规划,不过当时主要是为城市规划服务,规划内容也缺乏深度和精度。2000年后,城镇体系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划分不同类型功能区进行空间管理等内容。

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是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我国形成了多样化规划体系。

三、结论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法在我国的发展战略规划中还是首次,国内对于主体功能区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综合国内外空间功能区划相关研究和实践,得出结论如下:①空间规划由单要素转向综合区划分转变,开始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因素进行统筹考虑,注重突出区域的主体功能相对独立性和区域间的协调性。②规划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相互协调衔接的多层级的空间规划体系的互补共赢。③在政府主导下,实现了空间规划与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双向促进,规划的导向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我国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对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设计技术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缺乏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去系统的研究,公共空间体系规划相对于国内现阶段其他类型的规划编制还是一薄弱环节。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兴起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热潮,其促成的动力既有显性的城市发展政策、民间资本的推动,也有城市市民社会崛起、公共生活需求等潜在的社会影响。转型期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则是实现高品质城市空间的保障。

2、对应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构

就大尺度(区域总体层面)而言,公共空间可以是绿环、绿带、绿楔、绿色走廊和城市分区之间的开阔缓冲地带;而对小尺度(局部层面)因素来说则表现为市内广场、公共场地与城市空间网络的结合。这种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运用,可以使城市群、城市地区乃至小地区表现出有秩序、有效率的延展。

因此,根据体系构成原理,分解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层次,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划分对应于相应的空间规模和工作深度,各层次的对象意义不同,涉及学科范围不同。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如果按照研究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区域、总体(城市)和局部(片区或节点)研究。研究范围是根据不同的个案和目标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城市整体或较大区域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着重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的景观体系,组织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等;而对多数针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城市空间研究而言,更注重多项具体实质要素的研究。

区域、总体层面和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范围划分,也是对应于我国城市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区域、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阶段。不同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体系的具体形成需要依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来完成。(图1)

2.1 区域层面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是指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依托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也是一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空间发展对策。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在区域规划中,把公共空间作为与城市实体空间同等重要的要素来进行构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实际上,区域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设实体共同构成了共轭互生的关系,前者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后者则提升了前者的生态、文化等内涵,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主要针对市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格局。这一阶段的设计目标在于构筑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框架,从总体上把握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它通常与城市区域及国土规划过程相结合,设计成果多以政策导向和导则取向为主,起到定性的作用,一般不涉及具体明确的空间形态。

对于该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注重依托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滨水区等公共活动场所,梳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结构。在区域层次,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系统的其他要素关系密切,包括总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等,因此,需要对城市物质环境、经济活动和交通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属于一种超视域的范畴,是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的外在形态和生活环境品质。

2.2 总体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总体研究层面的任务

总体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是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包含城市分区规划)阶段,以整个城市或城市分区作为研究对象,任务是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与结构,分析由自然和人文环境组成的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以及交通系统等其它要素,从而根据城市整体发展格局,提炼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向和特色。

(二)总体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总体层面的研究应对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文化遗产等历史与现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基础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城市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土地使用现状等。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状调研基础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研究评价,分析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态的特定组成要素和内容,确定各要素和相关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保护、发展和创造的对策。具体分为:

1)城市环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总体研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

2)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基于城市形态格局的发展沿革和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研究城市的总体格局、空间结构、主要发展区域(轴线)和重要节点。

3)城市景观。根据城市环境特征和发展格局,研究城市主要景点、景观带和景区的布局及相应的视廊、视域等空间视觉分析;挖掘和提炼有特色和景观意义的城市传统空间(街区、街道、广场)、地方建筑风格、地方色彩等。

4)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研究城市公共活动的人群及活动特征、类型及其在城市中的分布;了解依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街道、广场、街区等公共活动区域的空间类型和分布。

5)城市交通系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包括城市地铁、轻轨、立交和地面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配合城市公共活动地区布局,研究城市步行系统区域的分布。

6)城市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结合不同地区在功能配置和环境上的特点,明确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为深入进行局部城市设计,确定了定位和定性的研究基础。

7)生态与自然空间网络体系

2.3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局部研究层面的任务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是把城市的局部地区和地段(如中心区、商业区、特色地区、商业街、步行街等)作为研究内容,是在城市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局部地区公共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态和建筑形态、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史迹保护、微观交通与市民步行、活动场所、环境艺术和设施等。

一般对应于详细规划的尺度和阶段,可以从街区和地块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二)局部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局部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基础资料调查应根据区域的类型和特点,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和取舍。基本内容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景观与环境及相关资料部分,并以现状图和现状说明方式表达。

局部研究的分析与构思阶段,是对设计研究区域的现状基础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体形环境及组成要素和内容;也是综合现有信息,提出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设计构思和创意,综合性的解决环境问题,塑造环境特色的重要过程。重点是提炼和挖掘城市局部地区的环境特色。主要研究:

1)城市局部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包括设计区域的功能分区、主要轴线和重要节点;设计区域建设高度分布、城市轮廓线、城市标志、高度控制点;规划区域内重要地块(街区)等。

2)城市景观。研究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景观要素的布局;分析视点、视域等视线组织分布;确定城市道路、街道等结构性城市景观的设计意向。

3)建筑群形态。从设计区域整体入手,研究建筑体量、沿街退后、高度、界面、色彩等建筑形态的控制和要求。

4)公共空间及活动。确定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公园等)的位置、面积、性质、归属,活动的内容和设施安排;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交通、步行区域的联系。

5)运动体系。研究区域内道路交通组织及重要道路和街道的断面,确定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的分布;组织步行系统,研究主要步行街的形式、断面及与公共交通的联系。

6)环境艺术。研究公共艺术品的位置、性质等;确定街道家具的内容、设置原则和形式指导;明确户外广告物、招牌等的基本要求及夜景照明的设计原则。

7)重要节点。建立重要地块和街区的设计意向及其关于形态结构、景观、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与步行及环境艺术等方面的设计原则。

8)其他。容纳重要城市公共事件与活动、庆典、礼仪的场所;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结构属性(结构型、外来型、混合兼并);特性公共活动区(主流文化圈、亚文化圈)

2.4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类规划框架如下(表1)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探求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机制,进而提出建设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对策框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依据和指导。

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托,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为区域、总体和局部来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建立更为规范、合理、明确的公共空间设计准则。包括区域领域、城市领域、局部地段、特殊管理区、重要公共节点等对应区域、总体和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相应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从而探讨了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如何与城市规划体系各层次内容合理对接的问题。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本文对适应我国转型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理论研究的有益尝试,对于规划体系的转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ntreal Master Plan,Edited by Executive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2004

[2] City of Chicago,Chicago Park District & Forest Preserve District of Cook Country. City Space―An Open Space Plan for Chicago,1998.

[3] Evans. R.. Public Spaces,People Places. Urban Design Quarterly,No.68, Oct. 1998.

[4] 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 [加] 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6] [丹麦] 杨・盖尔(Yahn Gehl) 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 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9] [美] 马库斯,C.C. (Marcus,Clare Cooper) 著 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3

2015年2月6日,自治区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旗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内发改规划[2015]154号)文件,确定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和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3个旗市启动试点。试点的主要任务要求: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的具体思路,研究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形成一个旗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同时,探索完善旗市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相关规划协调机制。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全域规划

统筹考虑准格尔旗全境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布局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统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文物保护紫线、城镇开发边界、产业集中区开发边界5条控制线,统一建设各部门共享共用的全旗“一张图”和“多规合一”业务平台,一体化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二)坚持问题导向

以破解制约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旗情认识,着力破解资源环境不持续、城乡区域不协调、规划编制不街接、用地分类不统一等突出问题,切实解决交通运输、水资源、电力通道、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瓶颈制约,努力实现持续发展。

(三)坚持底思维

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这一主体功能区划定位进行产业布局,认真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充分研究论证近、中、远期项目建设区域及用地界线,对现有城乡规划进行“减量”调整。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放在首要位置,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文物保护紫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严控建设用地增量,以批复用地规模指标为上限,合理确定新增用地规模。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划定煤炭开发控制线,明确增长区域和减弱区域,实现矿山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及煤炭资源的和谐有序开发。

(四)构建“4+1+N”规划体系

针对原有规划数量偏多、定位不清、功能重叠、体系不全等问题,统筹构建“4+1+N”规划体系,形成“一套体系”。“4”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四大规划为基础;“1”是指多规合一总体规划;“N”即逐步延伸融合农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能源等其他专业规划。

(五)形成“5+1+N”模式的“多规合一”控制线体系

“5”即国土空间采用5条控制线划分,分别为建设用地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1”即为和谐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划定煤炭开发控制线;实现五线控制、一线相关的控制线体系。在“5+1”基础上划定N条二级控制线,如城镇增长边界控制线、城市生态绿地控制线、核心生态控制线、基本草原控制线、煤炭开发增长控制线、煤炭开发减弱控制线等。

(六)构建科学高效的规划协调管理机制

发挥“多规合一”业务数据共享平台作用,对“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及“全旗一张图”实现动态数据管理,同时实行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水务等部门项目并联审批制,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业务联动、监管同步,对项目实行全程动态调度管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快智慧政务平台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创新规划编制工作,形成总体以“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为龙头,城镇建设以城乡规划为基础,新农村建设以国土规划为基础,同时发挥好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的旗级规划体系,强化总体规划的统领性、空间规划的约束性、专项规划的针对性。

二、主要成果

(一)编制完成了“一本规划”,形成统一技术标准

编制了《准格尔旗多规融合总体发展规划》,形成了准格尔旗“多规合一”技术报告、项目指导书、规划成果数据标准。

(二)对冲突规划进行了分析与调整

共完成经济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业规划、农牧业规划、煤炭规划、电力规划、交通规划等57个各类规划的叠加对比分析,共分析各项规划图斑18.2万个,形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协调方案与各规划调整方案。对未来用地进行了减量调整,其中至2020年,共“减量”用地89.6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的1.18%;至2030年,共“减量”用地127.7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的1.7%。

(三)绘制完成了“一张图”

共形成“两规”建设用地差异分析图、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差异分析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建议图、城乡规划修改建议图、建设项目用地与城乡规划差异分析图、建设项目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差异分析图、露天矿与其他规划差异分析图、基本农田与其他规划差异分析图、林业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差异分析图等9张分析图;“多规合一”控制线规划图、产业区块分布图、建设项目分布图、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图、全旗城镇规划一张图、煤炭开发控制线规划图、煤炭增长线规划图、煤炭减弱线规划图、生态区分布图、核心生态保护区分布图、交通设施分布图、电力设施分布图、农牧旅游产业规划图等13张成果图。

(四)搭建完成了“多规合一”数据共享平台

作为数据平台基础的GIS数据库基本形成,平台开发建设已完成硬件采购、基础环境搭建、平台基础功能研发,正在完善数据入库及功能调试。近期已上线试运行。

在“多规合一”试点推进过程中,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多规合一”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复杂利益协调的工作,特别需要旗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重视。为此,及时成立了由旗长担任组长的准格尔旗“多规合一”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协调各部门开展相关规划编制、调整工作;编印了“多规合一”试点材料汇编并呈报政府;联合各部门召开7次综合性审查会,向政府及时通报试点进展情况;推动旗政府常务会议、旗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多规合一”工作,解决试点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这些举措加深领导对“多规合一”试点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是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多规合一”工作是涉及机制、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涉及各部门利益,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在旗“多规合一”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乡镇召开了近20次工作会议,就“多规合一”进行部署协调,群策群力,各部门通力合作,旗直部门与各苏木乡镇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实现20余类型57部规划合一,分析各项规划图斑18.2万个,最终形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协调方案与各规划调整方案。

三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将“多规合一”、“一张图”成果和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园林等部门的规划成果以及审批数据,体现到这个共同的管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使“多规合一”总体规划落到实处。

三、几点建议

一是从自治区层面批复“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在试点推进过程中,由于行业间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差异较大,相关规划交叉严重,许多事宜仅靠市旗两级政府难以完成,需要从自治区层面协调发改委、土厅、住建厅、环保厅、林业厅、水利厅、农牧业厅、文化厅等相关部门集中研究解决,并由自治区政府给予准格尔旗“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最终批复,保证“多规合一”总体规划能够落地实施,且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二是改革投资项目现有审批机制。对发改、规划、用地、环评、林地、节能等审批程序进行简化优化设置,可同时进行,不互为前置条件,所有建设项目试行并联审批。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4

关键词:苏州,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2000年至2010年的城市用地面积已经扩大了83.41%,城镇人口增加了45.12%,城市的用地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比值达到了1.85,远远高于国际上的公认的合理阈值1.12。这个值意味着在我国土地利用效率非常的低,随着这一因素的出现,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产生,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恶化等,一般来说,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城市空间的密度有密切的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有利于抑制这些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等方针政策,我们也应该严格遵循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等方针政策。论文主要论述了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城市边界下,通过空间的优化、选择、评估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提出城市空间规划策略[1]。

2 城市空间优化方式

2.1 形态和功能的交织

所谓的城市空间结构,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1)城市空间形态本身的演变,Lynch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又街道构成,也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的认识等方面;(2)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源动力,如Burgess 等认为由人口,经济,用地等组成的同心圆模式。前者关注的是城市的几何形成和环境行为,而后者更加注重其功能特性。不过对于这两方面的理解,没有较为清晰的边界,有时候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2.2 空间句法一元论

在许多的理论中,空间句法在国际上比较的活跃,该理论从空间营造活动的角度,去揭示城市中的城镇,社区,建筑物等不同尺度要空间形态,其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空间不是一个静态的背景,空间是实现人们动态的经济和文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人们的活动和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紧密的逻辑关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空间布局同时要从俯视的角度看,同时也要从人的空间感和体会上布局,俯视是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对城市空间集合图案特征进行分析,和人们在空间中的行走有着很大的差异,俯视可以总揽大局,连续的感知空间形态。第三,空间价值取决于该空间和其他空间的关联度,例如主管路和支路在城市中的连通常常使得人们更容易辨识主干道。

3 苏州案例研究

3.1 当前苏州中心城市布局的问题

苏州属于江苏省经济能力较强的县市,“省管县”的实行,使得苏州的中心城市面临着管理权限和财政权限的削减,同时,由于苏州中心城市分散的组团布局模式,以及长期的任意放手式的地方发展政策,苏州因为其不够突出而影响了其地位,片区政府各自为政,削减了苏州的凝聚力。为了适应“省管县”的改革方向,必须突出中心,使得大城市称为领头羊,带领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2]。当前苏州中心地区的空间布局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导致了城市中心不够突出。苏州的城市中心共有7个模块,依托于资源的优势,中心和市区没有形成合理的经济产业梯度,同构度相似,同时,与周边区域缺少了合理的分工,对于形成中心城市是一个阻碍。

(2)和同类型的城市辐射相比悬殊。苏州作为长三角洲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和南京、无锡、宁波、杭州等城市相比,距离较大,苏州中心辐射开来的城市结构较其他几个同类型的城市较近,辐射范围小。与此同时,苏州和其他的几个县级市总体上并没有拉开距离,有些指标甚至劣于其他县级市。

(3)老城区演变为洼地,片区的发展不够均匀。苏州中心城市有七个板块,发展的不均匀性及强,各工业园区和新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老城区却显得明显落后,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指标上都低于其他的区,因此未来的中心城市应该做到平衡区域经济,利用老城区悠久的历史特点去发展旅游资源,发展苏州特色的现代化服务。

3.2 苏州空间布局特征总体评述

苏州市的创新型主题在市区范围内的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很不一样,但是相互存在着关联和依赖的现象。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的知识型主体在数量上与上海和南京相比显得非常短缺,科研院所等机构成为了科技支撑的主力军,它们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局部的聚集模式。科技型的主题在主要城区的范围集中度不高,而在城市周边的郊区集中度比较高,市中心的分布格局较为分散。服务型的主体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都比较的均匀,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辐射范围,能够在主城区形成了网状的趋势,同时能够与周围的县市很好的结合一起。

3.3 苏州空间布局形成原因及规划策略

3.3.1 形成原因

城市中的创新型主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都非常的多,另外,主体之间由于本身的属性不同,在选择区位的时候就有不同的依据。传统的区位选择理论中,认为创新的区位选择主要是把企业创造的利润与产品的销售能够结合在一起,由于主城区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土地价格一直在飙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因此创新型的主体有着不断向城市周边转移的趋势,周边的区域在享受到主体城市的服务的同时,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此外,现在区位理论认为,区位的选择是对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区域的选择,遵从增长极理论和区位理论,其能够与该地点的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要素特征结合在一起,因此,城市在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的同时,也是创新型主体的受益者,为创新型活动提供里必要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最后,中国特色的行政制度同样为创新主体的空间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如各个区都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各个县市都各自为战,具有相互竞争的状态[3]。

3.3.2 规划与策略

面对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特殊阶段,作者认为苏州对应相关的空间规划理念应该从区域规划对创新型主体进行区域空间的引导和规划。从空间的形成要输可以发现城市范围内存在着不协调的恶性竞争现象;知识型主体和科技型主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空间上的距离却非常的大,且知识型主体的缺乏限制着苏州的发展。因此,针对苏州的现状,提出以下空间规划策略:

(1)首先应该对建立城市区域范围内和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创新主体,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界限,对各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统筹和规划,在产业聚集不同的创新主体,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空间。

(2)在分析城市内资源的同时,对各个创新的主题进行空间的整合和利用,对密切相关的主题在空间上进行调度。

(3)定期对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估,从人才引进、人才创新、产品创新、科研投入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论

论文分析了江苏省区区域发展和财政体制的协同机制,提出了在该种体制下对地方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拇葱麓统理论对苏州城市空间发展提出了要求,提出了创新主体空间研究的必须性。

参考文献:

[1] 邓东, 杨滔, 范嗣斌.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初探――以苏州为例[C]//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4.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5

关键词:管治;区域空间发展

近年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区域政策缺乏针对性等等。因而可以看出,对区域发展不能实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是产生诸多问题的源头。在这种背景下,建设部明确提出了空间的管制概念,其目的是通过区域空间整体的战略划分,解决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下文就区域发展的空间管制进行分析。

一、管治理念与内涵

1. 理念由来

最早的空间管制理念来源于美国的增长管理模式。二站后,随着建设开发热潮的兴起,造成了城市无限制的低密度蔓延,以土地、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开始遭到质疑。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管制,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建设措施,成为各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1990 年第三次产业革命冲击波后,随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调整,一些运用垂直方式管理城市空间的方式受到冲击。而这时对于传统的政府单一划拨空间的供给方式,已经十分不适宜于区域空间与要素的匹配与统筹。加强横向沟通与联络,以多元需求为导向的空间管治思维愈来愈成为主流。总而言之,这股理念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更需要关注三大趋势:1)从单一的空间发展研究转化为对制度空间研究;2)从空间供给导向研究转为空间需求导向研究;3)从终极蓝图状态转为过程协调控制研究。

2.空间管制的涵义

空间管制是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发展方向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发展方向和控制引导措施,藉此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解决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实现空间资源有效分配的角度看,空间管制实际上是一种增长管理模式,是调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空间管制是以空间资源评价为基础,从生态学、环境学、地质学、区域规划等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一种综合性区划。以生态承载力为出发点,以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以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协调各类空间资源的关系为基点,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建立空间准入机制,进而对区域内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实施控制引导,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高效增长。空间管制强化了规划的服务职能与引导作用,为制定公共政策、实施城乡管理提供了更为准确、完善的依据。此外,空间管制对区域空间利用、控制的全覆盖性,使其成为沟通、协调不同规划层次、行政单元利益主体的一种新型技术依据。

二、区域空间发展在存在的问题

就空间,论空间

传统的有关区域空间的理论研究中,其核心对象是空间,而多半是经过科学的求证归纳,再到演绎的理性过程。如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与技术手段的结合,对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性模型,然而仅仅探讨空间本身,就会陷入理性危机。造成有如经济模型下开发区建设,功能理性千城一面,漠视地域特征等行为,割裂了多元价值观念与区域空间的联系。

又如在总体规划中人口及用地规模的预测,技术的手段为不合法的空间索取做了嫁衣,在空间圈地运动的背后,除了空间还是“空”间。中国城市建设活动“正处在一个不可能的状态下―――改变着世界,却没有蓝图。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处方药,需要彻底改变“一次性”规划的观念,建构新的空间发展观。

2. 空间,不能承受发展之重

2.1. 可利用空间资源锐减

由于单一经济发展观在地方政府中仍受追捧,因此,在规划的编制实施阶段,粗放型的空间开发行为仍普遍存在。表现在一方面,基本农田等土地资源锐减。据统计2001 年至2008 年耕地面积数据发现,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25 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逼进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规定的“耕地保有量保持18 亿亩”的警戒线。另一方面,备用土地资源紧张,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城市如深圳,发展备用地已严重不足。土地空间供给的双重制约已严重限制了区域发展。

2.2. 发展战略与空间错位

①区域空间发展结构及功能定位,不能在较长的时间段得以维护与实现;②各级区域规划往往突破上一级规划的界限,造成整体的发展轴断裂。致使土地浪费屡见不鲜,空间发展严重受阻。这种忽略空间整体性发展的行为,加剧了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区域空间发展的失控局面。“科学发展观必须落实到空间,否则就对不上位。”因此需要对空间本体进行研究,归纳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关注政策、制度等外部性因素对空间的作用机制。

三、提出与运用管治理念,科学解决存在问题。

管治理念要求区域空间的发展与建设,不仅仅是局限于物质空间层面的探讨。它要求一方面,发挥政府作为对空间资源的主导调配作用。加强生态空间的强制性约束,合理引导区域要素的布局;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加强体制建设,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协调空间多元利益

管治理念的核心在于协调。其认为规划目标与现实空间发展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量空间的设计者、建设者与使用者三者的价值取向,而导致空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失效。因此,就需要从问题出发,对各方利益诉求加以协调。

对于空间设计者而言,规划是预测活动,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总有失准的时候,然而就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才有了规划的可能,规划师在现有的知识体系背景下,接触更多的是理论经验,诸如认为紧凑的要义在于解决空间蔓延。其对规划的评价标准往往会综合评定其方案结构的合理性,考量区域延承与拓展。因此,合理稳定的结构内核对于空间设计者是决定要素。

图1 ESDP发展战略基金框架

对于当今的建设者而言,他们有着丰富的建设经验,其认为规划的不确定性是策略框架的不同架构引起的,合理的方案可以提供城镇合理的发展策略,不同空间策略有相应的机制与机构去运作,并整合多方利益的不同诉求。如上图所示ESDP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发展战略框架,其作为建设者从践行的角度,规定了区域空间发展的合理方案:即首先要有长远准确的战略框架,其次,为这样的框架提供空间支撑,再次,依据空间规划,拟定相应的结构性基金用于地区开发激励。

对于使用者而言,在我们国家,广大民众是最终使用空间的主体。有一种观点认为,城乡空间统筹发展即为空间尺度上城乡标准的同一化。显然是忽略了城乡居民空间使用的差别化需求,一方面,由于农作半径与以特定地缘关系组织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城镇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城镇居民对公共设施服务的多样需求,决定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思路也是行不通的。使用者关注的是切身的利益关系,处于什么样的空间,应当给予其什么样的权利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当今城镇化的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空间规划,对于使用者的关注度不够,如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的额度与形式都与真实需求相之甚远,从而引发种种城市问题。

综合以上三者分析,设计者不仅要深度把握区域空间结构性问题,还需要建设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多样化的管治战略框架,同时,要接受空间使用者的真实反馈。特别是需要协调处理好建设主体及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补偿关系。

协调空间约束与引导

众所周知我国在制度转型前,土地供给替代了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政府的职能范围过大而能力不强,特别是供给容易忽视规律,带来人为的不可逆转效应,如增量倾斜大于存量的整理,空间规划对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引导较弱,在对城镇建设指标单一供给的思路下,生态空间与耕地空间受到严重侵蚀。因此,管治理念要求,从以往片面的指标供给与规模测算,转向生态服务的反向约束,科学评价与政策协调,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刚性约束。

深圳市较早地将强制管治的理念落入了实施层面。2005年11月,深圳市颁布实施《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全市974 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占全市总面积的49.87%。强调土地功能的混合兼容使用,用地集约紧凑布局,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与优质化的服务。对于大型环山环水地区加强了“复绿,退红”。

同样,这种刚性约束还体现在对市场化多样需求的合理引导。由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可以知道:城镇空间结构选择与市场的等级相互关联。而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同样揭示了市场作用条件下,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落位的必然性。城镇空间基于的重要因素来源于外界对空间的需求。因此,管治不应当忽视外界的需求对空间结构的影响,而是要规避负面效应因势利导。

四.小结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措施

1引言

我们现在的社会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所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是顺应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发展。我们知道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以我们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我们在规划城乡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把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作为主要目标,并且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善资源的配置,从而可以创新规划工作的制度,这是非常有利于我国城乡结合的长远发展的。

2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我国进行创新制度,给予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并且一些新制度经济学者把“转型”的本质看作是一种制度变迁或者制度创新,并且我们进行了将近三十多年的城市化发展,我们所进行的城乡规划,它的整个的外部环境以及市场需求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现在我国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一种“新常态”。我们在进行改革制度的关键期,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建制之一就是城乡规划制度,所以它其实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上面提到的一些原因也是促进城乡规划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的制度结构。并且,我们进行的城乡规划制度,还会因为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而受到限制,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我们在进行规划城乡工作的时候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同时我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这样也会最大程度的影响城乡规划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并且也不能有效地开发控制。所以我们是否要改革城乡规划制度安排结构,也会影响到是否存在着制度创新。所以,我国现在的情况就是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达到一种新的制度均衡。

3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措施

3.1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我们需要在现在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积极主动的进行研究积极“三规合一”措施,并且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多规融合”的研究问题,我们需要融合编制的主体,技术标准,编制方法等方面,从而全面实现“三规”目标,然后我们需从空间层次,规划内容和行政管理等三个角度来很好地完成“多规”目标,我们也要不断的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以及“多规融合”的平台。

3.2建立年度计划及评估制度

我们需要做到比较合理的增减城乡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我们需要增加规划工作的管理性,统筹性以及协调性,同时也要删减掉那些琐碎且有其他方法可以完成的内容。然后我们要建立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实施评估制度,从而保证更好的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工作。我们在近期的基础上,进行每年的滚动编制制度,然后实施年度评估制度,我们就可以完全了解掌握城乡现在的发展情况,通过检测分析以及总结评价上年度的规划实施工作,从而进行反馈,更好的改善城乡总体规划工作。

3.3创新规划编制形式

我们需要做到比较合理的掌握规划指标的弹性,要严格控制建筑退线等要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控制高度、密度、开发强度等方面,我们可以加强比较详细的规划,控制好用地功能、建筑建造以及景观环境等,我们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更改为根据地块的不同位置以及效果等然后走程序更新规划动态,从而体现出规划具有的灵活性特点。我们也要加强研究规划,我们在进行在编制技术的时候需要投入的资源,要深入调查分析,保证具有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然后采取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制度等等来使得审批更加具有技术含量。

3.4统筹各机构的权利

我们需要把城乡规划工作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然后根据规划协调机制,从而达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等的融合。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划分事权工作,进行贯彻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

3.5创新行政审批制度

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国外的经验,把我们需要开发的项目分为一般开发项目和特别开发项目,需要重点审查特别开发项目;并且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审批进行的流程,从而减少一些审批的环节,从而减少周期,我们还需要制定比较具有实践性的配套政策,然后通过第三方机构审查验收,我们也需要建设基础数据信息平台,从而不断地提高提高规划的效率。

4结语

我国现在的城乡规划制度其实是处于一种正处于一种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它正在向市场经济的均衡状态发展。其实我们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建城乡规划制度,其实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虽然我国的城乡规划已领取得很好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最重要的就是制度问题,所以我们每个领域都需要做出大幅度的创新工作,才可以适应现在的时展,所以我们进行的城乡规划领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城乡规划制度,才可以发挥城乡规划结合的最大优势,得到彻底的制度创新,实现大背景下的制度均衡。

参考文献

[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3(10).

[2]钟伟.解读“新双轨制”[J].中国改革,2015(1).

[3]王洪.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4]吴志强.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J].规划师,2001(1).